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神经功能恢复及胸椎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刘炳智;谢延平;颜继英;李艳宝

    脊柱椎管内原发性肿瘤多为良性,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 ~4% ,按照其生长部位不同可大体分为髓内肿瘤(7% )、髓外硬膜下肿瘤(64% )及硬膜外肿瘤(29% )[1 ] .手术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的主要方式 ,目的是彻底剥离并切除肿物 ,解除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 ,阻止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 椎板铣刀成形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比较

    作者:兰展;仇洪;张传东;韦继明

    目的:观察和探讨椎板铣刀成形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分别经椎板铣刀成形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及全椎板切除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手术用时、术中出血情况、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疗效、患者的脊柱稳定性等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半椎板入路较全椎板入路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情况、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少(P<0.05);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稳定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半椎极入路显微手术适合肿瘤较小且位于脊髓一侧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具有手术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有利于术后脊柱稳定等优点.

  • 终丝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1例

    作者:杨小平;李坤成;林珊;张海琴

    患者女,37岁,进行性双下肢无力3年.查体:双足背屈无力,胸8~腰1,骶1,骶4,5感觉平面的痛温觉消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征(-).MRI平扫见腰段椎管扩大,脊髓圆锥左前方至盲囊,有髓外硬膜下占位病灶,邻近的马尾神经向周围推移,T1WI上病灶为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经静脉注入Gd-DTPA后,病灶有显著不均匀强化.印象:胸12~骶1髓外硬膜下肿瘤,考虑胆脂瘤可能性大.与3年前腰椎MRI片比较,上述MRI所见无显著变化.行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胸12~骶1黏液型乳头状室管膜瘤(WHO分级Ⅱ级)(图1~4).

  •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构成——167例病例分析

    作者:邹飞;管韵致;王洪立;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姜建元

    目的:总结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构成情况.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8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67例、平均年龄49.5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资料和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结果:髓外硬膜下肿瘤女性:男性比例为1.17∶1,167例患者中75.6%存在疼痛症状,40.1%存在感觉障碍,34.9%存在运动障碍,4.4%合并有大小便功能障碍.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中有120例神经鞘瘤,34例脊膜瘤,其他类型肿瘤相对较少.神经鞘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3±1.3岁,脊膜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5±2.6岁;神经鞘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14∶1,脊膜瘤患者女性:男性比例为5.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l).神经鞘瘤好发于胸腰段(47.9%),脊膜瘤好发于胸段(35.3%).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根性疼痛症状所占比例分别为67.5%和35.3%,感觉障碍症状为28.2%和76.5%,肌力减退症状为25.6%和73.5%,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1,P<0.001,P<0.001).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肿瘤体积在10cm3以内的亚组分析中,神经鞘瘤的平均体积为(3.5±2.2)cm3,脊膜瘤的平均体积为(2.3±1.8)cm3,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主要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为主.脊膜瘤的平均发病年龄比神经鞘瘤大;神经鞘瘤好发于胸腰段,脊膜瘤好发于胸段;神经鞘瘤的症状以根性疼痛为主,脊膜瘤的症状以感觉和运动障碍为主.

  • 颈段硬脊膜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作者:贺宝荣;周定标;王殿军

    患者女性,23岁.1993年10月出现颈项部疼痛,在当地医院行颈椎X线平片检查无异常,经按摩、针灸治疗疼痛减轻.1996年9月颈项部疼痛加重,且出现右上下肢麻木、无力,以上肢为重.查体: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左上、下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增强,C3以下轻触觉减退,痛温觉敏感,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颈椎斜位片示C2~3椎间孔扩大,MRI示C2~C3硬脊膜下髓外偏左有一边界清楚占位,呈等T1、长T2信号,欠均匀,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诊断为C2~C3髓外硬膜下肿瘤.

  •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进;杨开勇;鞠延;黄思庆

    椎管内肿瘤是椎管内的各种组织,如脊髓、脊膜、神经根、血管和脂肪组织的原发件或继发性肿瘤,其发病率为2.5人/10万人[1].我们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共完成椎管内肿瘤切除208例,其中脊髓髓内肿瘤51例,髓外硬膜下肿瘤92例,硬膜外肿瘤6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在报告如下.

  • 髓外硬膜下常见单发肿瘤23例 MRI 分析

    作者:彭光明;董高存

    2001年1月~2003年5月,我们收集了广州军区总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证实,MRI 资料完整的髓外硬膜下神经源肿瘤和脊膜瘤23例分析研究,为临床提供其 MRI 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 半椎板入路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晓东;徐军

    目的:对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中应用半椎板开窗入路方案的临床表现及医疗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方法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0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病例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实验组,分别采取半椎和全椎板开窗入路方案进行肿瘤全切除手术,并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情况、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半年到1年的肿瘤复发率等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观察组病例的术中出血情况、手术用时及术后住院都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柱不稳定病例数,观察组0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例的风险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充分分析患者病理情况的基础上,在进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合理采取半椎板开窗入路方案,具有手术效果好、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特点,对患者的脊柱活动水平和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 椎管内硬膜下脊膜瘤11例的MRI诊断分析

    作者:蒙家彦;谭俊扬;韦学;韦琳;韦干飞;韦克

    脊膜瘤占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25%.以胸段多见,占80%,颈段占15%,腰段次之[1].史玉泉[2]统计322例脊髓肿瘤中脊膜瘤占11.5%.髓外硬膜下肿瘤种类繁多,为了加深对脊膜瘤的认识,提高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现将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脊膜瘤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旁正中小切口半椎板入路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附1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西亚;黄金生;陈文培;王晓亮;罗文伟

    目的:探索应用旁正中小切口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旁正中小切口半椎板切除入路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12例,其中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4例。肿瘤位于颈段3例,胸段7例,腰段2例。所有病例采取旁正中4cm皮肤切口,以能够显露肿瘤相对应的椎板为标准,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磨除病变侧半椎板行肿瘤切除,术中应用SEP,MEP监测实行全切肿瘤,减轻脊髓损伤。结果12例肿瘤均全切除,随访1~15个月,其中11例脊髓损伤功能完全恢复,另1例恢复不完全,所有手术患者术后未出现运动障碍及脊柱畸形。结论对于髓外硬膜下的良性肿瘤(神经鞘瘤、脊膜瘤)旁正中小切口半椎板入路能全切肿瘤,手术微创,手术后恢复快,病人卧床时间短,经济效益好。

  • POEMS综合征误诊一例

    作者:王彩天;王莉;李永刚

    [病例] 男,60岁.因腰痛半年,双下肢无力1周入院.半年前病人出现腰痛,理疗后症状消失,1个月后复发,且逐渐加重.近1个月不能平卧,同时伴双肩、背、胸及大腿痛,双下肢无力,尿频、排尿迟缓及低热.近1周双下肢无力以至不能行走,伴言语不清.查体:体温38.5℃,双侧肢体皮肤呈黑红色,粗糙,色素沉着;左侧周围性面瘫,伸舌偏右;乳房发育;肝右肋下3 cm,脾未触及;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尿常规:蛋白(2+),本周蛋白多次阴性.血常规:白细胞9.5×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5,血红蛋白104 g/L,血小板103×109/L.尿素45 mmol/L,肌酐366 μmol/L;总蛋白90 g/L,白蛋白28 g/L,球蛋白62 g/L;血清蛋白电泳:α1 2.7%,α2 4.4%,β 8.5%,γ 50.9%;IgG 2.0 g/L,IgM 0.3 g/L,IgA 4.5 g/L.腹部B超:肝弥漫性增大,脾大.脊椎MRI:胸4左侧椎旁肿块,胸10~胸11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骨髓象(胸骨):晚幼粒细胞0.005,杆状核细胞0.015,分叶核细胞0.01;淋巴细胞0.005;原始浆细胞0.155,幼稚浆细胞0.555,浆细胞0.255.全片共计有核细胞200个,巨核细胞缺如.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浆细胞系统极度增生,分类以幼稚细胞增生为主,所见胞体明显大小不匀,部分细胞核仁大且清晰,双核、多核及有丝分裂相对多见,部分退行性改变明显.成熟红细胞呈凝集状分布,粒、红、巨核细胞系统增生受抑,血小板可见.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予VP方案化疗,4天后患者死于尿毒症、高血钾症.死亡诊断:POEMS综合征.POEMS综合征发病机理不清,可能与M蛋白或浆细胞分泌的淋巴活素对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腺、骨骼、网状内皮组织和免疫造血系统的毒性作用有关.主要临床表现可概括为5个方面:①慢性进行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②肝脾及全身淋巴结增大;③内分泌功能障碍,如闭经、男性乳房增大、阳痿等;④异常球蛋白血症,如M蛋白、骨髓浆细胞增多或骨髓瘤;⑤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皮肤增厚、粗糙、多毛[1].此外还可有发热、出汗、水肿等表现,其中多发性神经病变及浆细胞病一般总是存在的.本病例骨髓片中有大量浆细胞存在,基本具备上述表现,符合该综合征的诊断.

  • 原发性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丹鸿;刘利

    髓外硬膜下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60%~70%,常见的为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其次为脊膜瘤,少见者有脂肪瘤、皮样囊肿、胆脂瘤和畸胎瘤.作者自1998-2005年底总结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对其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 老年人硬脊膜下肿瘤切除术并发血肿3例报告

    作者:魏盾;逄锦峰

    1 病例资料例1男,79岁.双下肢疼痛,无力半年.经MRI诊断为La~3髓外硬膜下肿瘤.入院检查:神志清晰,反应灵敏,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侧Babinski's 阳性, Chaddocki's阳性,头部CT检查脑室系统稍大,脑皮层脑沟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治疗:在硬膜外麻醉下施La~3椎板切除硬膜下肿瘤切除术.

  • 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操作摘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评价

    作者:刘加贝;李忱;顾锐;高忠礼;王金成

    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操作摘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IDEM)的手术方法,进一步阐明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治疗16例IDE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9岁.肿瘤位于颈段3例,胸段4例,胸腰段9例.14例患者行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2例患者术中改为全椎板入路切除肿瘤.通过患者术前和术后Frankel分级评价半椎板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00 mL (150~500 mL),手术时间140 min (90~200 min).肿瘤体积大4.0 cm×1,5 cm×1.5 cm,小1.5 cm×1.0 cm×1.0 cm.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1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16例患者中,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术后提高为C级;术前C级5例,术后提高为D级;术前D级7例,术后提高为E级.神经鞘瘤11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6~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3.7个月.16例患者均未见复发且脊柱稳定性良好.行半椎板入路及全椎板入路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75和475mL.结论:半椎板切除术治疗IDEM具有损伤较小、出血较少等优点,并且可以大限度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摘除IDEM的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 颈高位截瘫行剖宫产及脊髓肿瘤摘除麻醉一例

    作者:韩文海

    患者,女,28岁,妊娠38周,因四肢麻木4个月,无力1个月、呼吸困难10天于2001年6月11日入院.自述怀孕6个月时出现四肢麻木,并渐进性四肢无力,始于左下肢,渐发展至右下肢及双上肢,由远端向近端发展,有蚁行感,近10天来呼吸困难.血压15/9kPa,心率80次/分,意识清楚、腹部膨隆,胎儿心率126次/分.妇科B超示:单胎、胎儿发育正常,头先露、胎方位ROT、无宫缩.四肢感觉迟钝,感觉平面模糊,双上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Ⅳ级,各指活动自如,双下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Ⅰ级,双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双踝阵挛阳性,双巴彬斯基征阳性,克氏征未引出.6月5日MRI诊断为C1~2椎间孔平面髓外硬膜下肿瘤.

  • 经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在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宋泽;张小兵;施超杰;宋张平;任洪清;陈建均;陈建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与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相比在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中的优势和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5月间分别经半椎板入路及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手术用时、术中出血情况、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疗效、患者脊柱稳定性等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半椎板入路较之全椎板入路,手术用时、术中出血情况、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少(P<0.05);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稳定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适合肿瘤较小且位于脊髓一侧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具有手术效果好,创伤性小,恢复快,有利于术后脊柱稳定等优点。

  • 高颈段髓外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世余

    我院从1985年至1999年12月,共手术治疗高颈段髓外肿瘤15例,占同期脊髓肿瘤的12.3%,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29~65岁,平均42.5岁。病程1个月至3年。首发症状以手或上肢根性疼痛9例;有确定感觉障碍平面11例;肢体活动障碍12例:其中四肢肌力0~2级3例,3级5例,4级4例;有胸闷、呼吸困难3例。 二、辅助检查:Quekensetedt试验9例,完全阻塞4例,不全阻塞5例。脑脊液蛋白测定记录9例中,4例<0.4g/L,4例介于0.4~1.0g/L,1例脑脊液凝固。椎管造影6例,显示杯口状充盈缺损。颈椎MRI 9例均发现椎管占位性病变。 三、肿瘤部位及性质:C1~C2 4例,C2~C4 4例,C3~C4 7例,其中2例C1~C2肿瘤延续到枕大池及后颅凹内。髓外硬膜下肿瘤9例,硬膜外肿瘤2例,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4例。15例中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3例,神经纤维瘤、转移性恶性肿瘤各2例。 四、手术方法:采用了两种入路,(1)颈后中线入路9例,取枕项部沿中线纵切口,切除枕骨、颈椎棘突和椎板,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2)颈外侧入路6例,对于C1~C3椎管内肿瘤,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做纵切口,在乳突根部弯向后方,磨开横突孔,游离椎动脉,纵形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对于C4椎管肿瘤,取胸锁乳突肌后缘纵切口,切除肿瘤。 五、结果:本组行肿瘤全切13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2个月,四肢肌力恢复至2级的1例,3级的3例,4级的7例,5级的4例。临床治愈12例,好转1例,复发2例,系硬膜外转移癌。讨论 一、手术入路的选择:高颈段髓外肿瘤进入枕大池或钻出椎间孔,故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颈后中线入路可显露延髓和高颈髓的背侧和后外侧,若切除一侧小关节突,可显露硬膜囊外缘3.5~4cm以内的区域。因此,较小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无论是位于脊髓的腹侧、外侧或背侧,都可经此入路切除,对于哑铃型肿瘤,若椎旁肿瘤较小,也可切除。若椎旁肿瘤较大,可行分期手术,先经颈后中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再经颈外侧入路切除椎旁肿瘤。颈外侧入路可从侧方显露颈髓的腹侧和外侧,较好地显露椎间孔、椎管内肿瘤及椎动脉。其优点为:(1)从侧方进入椎管,不需牵拉脊髓;(2)避免损伤椎动脉;(3)直视肿瘤与脊髓界面,避免损伤脊髓。 二、术中注意事项:(1)经颈后中线入路切除哑铃型肿瘤、沿神经根切除椎间孔内肿瘤时,常遇到汹涌的静脉性出血,为连接椎内、外静脉丛的椎间静脉破裂出血。应在直视下用双极电凝烧灼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忌盲目烧灼,以免损伤椎动脉。(2)切除高颈段腹侧肿瘤时,先由囊内分块切除,待体积缩小后再仔细轻柔分离包膜,用弱电流双极电凝烧灼供瘤血管,钝性加锐性分离,切除残留肿瘤和包膜。(3)对于肿瘤将脊髓压成薄片者,术中要特别保护脊髓,避免牵拉和强行分离,以免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4)术中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脊髓的营养血管。一旦损伤,术后神经功能不能恢复。(5)对于长入颅内的高颈段脊髓肿瘤,打开后颅凹进行切除时,要特别注意对椎动脉和后组颅神经进行保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块切除肿瘤,轻柔分离粘连,仔细辨认血管和神经走行,这些步骤是防止造成误伤的关键。

  • 直径小于0.5cm的髓外硬膜下常见肿瘤MRI诊断价值

    作者:刘焦枝

    髓外硬膜下肿瘤是一类常见的椎管内肿瘤[1~3],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类患者通常病程较长,病变局限,因其临床表现与颈腰椎病症状相似,行颈、腰椎常规CT检查常确诊为颈腰椎病而漏诊肿瘤性病变,尤其对于<0.5cm肿瘤、无症状、CT和MRI平扫多数接近等密度或等信号,更容易导致漏检与漏诊.作者自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对10例直径<0.5cm髓外硬膜下小肿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RI对髓外硬膜下小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早期检出率.

  •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诊断

    作者:李军;韦树华;蒋会东;赵家年

    目的 探讨磁共振对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以及髓外硬膜外肿瘤的鉴别.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磁共振表现.结果 磁共振定位正确率100%.5例神经鞘瘤T1WI呈略高于脊髓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信号呈中高程度强化,3例见有神经孔扩大,其中1例位于腰骶部椎管内,呈串珠状,2例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信号相访,2例脊膜瘤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的异常强化,1例脂肪瘤T1WI及T2WI均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无明显强化.结论 根据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原发肿瘤的磁共振表现,可准确定位并可推测其病理类型.

  • 原发与术后复发髓外硬膜下肿瘤24例分析

    作者:杨敬梅;赵炳辉

    目的了解髓外硬膜下肿瘤原发与术后复发病灶的形态特征差别及其低场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髓外硬膜下肿瘤行低场磁共振检查,原发病例17例,术后复发病例7例.磁场强度0.064 T.其中有6例另行GD-DTPA增强扫描.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原发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的部位、形态、磁共振信号及强化程度均与高场磁共振表现相仿.(2)三种肿瘤术后复发病灶在硬膜下生长的同时常跨越椎间孔向外生长,病灶明显比原发灶大.(3)复发灶形态特征与原发灶相比发生较大变化,神经鞘瘤呈巨块分叶形或圆柱形,脊膜瘤呈管形,神经纤维瘤呈哑铃形.结论低场磁共振能清晰显示原发与术后复发髓外硬膜下肿瘤的部位,形态特征,对确定诊断有重要价值.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