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热针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肌张力的影响

    作者:温莎;高谦;王刚;于丽

    目的 探讨内热针两种不同针距的密集性针刺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造模完成后,20只家兔随机分为1.0 cm针距组、0.6 cm针距组、损伤对照组、正常对照组.1.0 cm针距组和0.6 cm针距组共10只,家兔左腿密集针刺治疗针距为0.6 cm,右腿密集针刺治疗针距为1.0 cm;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共10只.治疗组分别于内热针(直径1.1mm)治疗前和治疗后2d、7d测力-位移值(FDD值),测3次求其平均值,记录并统计分析.损伤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FDD值测量方法及时间点同上.结果 组间各时间点FDD值比较,(1)治疗前,正常对照组(2.132±0.077) mm、损伤对照组(1.360±0.106) mm、0.6 cm针距组(1.307±0.113) mm、1.0 cm针距组(1.399±0.127) 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对照组、0.6 cm针距组、1.0 cm针距组间FD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d,正常对照组(2.090±0.144) mm、损伤对照组(1.446±0.115) mm、0.6cm针距组(1.394±0.126) mm、1.0 cm针距组(1.834±0.159) 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7d,正常对照组(2.006±0.337) mm、损伤对照组(1.413±0.040)mm、0.6 cm针距组(1.895±0.106) mm、1.0 cm针距组(3.016±0.159) 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各时间点FDD值比较,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FD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 cm针距组、1.0 cm针距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2d、7 d FD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当治疗针径为1.1 mm,密集针刺距离为1.0 cm,内热针治疗骨骼肌慢性损伤后2d时肌张力明显降低,治疗7d后肌张力降低较治疗2d时更显著.

  • 以痴呆为首发表现的老年单疱病毒脑炎1例

    作者:王瑞;马蔓亚;王明信

    1临床病例患者男性,67岁.因"痴呆、右侧肢体麻木"于1999年3月1日入院.2月前患者洗澡时着凉,出现轻微咽痛,无发热、皮疹等,未在意.1月后开始不能胜任工作,记忆力、判断力明显下降,生活不能自理,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头痛、恶心、呕吐.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无结核及其它传染病史.体检:体温36.4℃,血压135/75mmHg,表情淡漠、动作迟缓、言语迟钝,思维困难、远、近期记忆力及计算力减退.全身皮肤粘膜无疱疹,无舌瘫及面瘫,眼底动静脉之比为1:3,无视乳头水肿.四肢肌张力稍高,腱反射增强,未引出病理反射.心肺、肝脾未发现异常.头颅CT及MRI皆提示左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轻度脑萎缩.

  • 以偏瘫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作者:王强;王心童;周玄博;王虹蛟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0岁,于2011年6月24日因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入院。缘于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左手不能持物,不能行走,未经特殊治疗,病情无好转。无发热、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既往患糖尿病13年,使用门冬胰岛素治疗5年。入院查体:T36.8℃,P86次/分, BP130/80mmHg,一般状态尚可,查体合作,营养佳,自动体位,推入病房,查体合作,内科系统未见异常体征。神经系统检查:神清语明,两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对称存在,眼球各向运动正常,两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左侧肢体肌张力低,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痛觉减退,左侧肢体腱反射减弱,左侧Babinski征阳性,左侧Chaddock征阳性,无颈强,共济试验稳准。入院时头部CT检查显示:两侧腔隙性脑梗塞,右侧枕叶脑梗塞。入院后给予降纤、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脑保护剂、胰岛素等对症治疗。入院后第2天左侧肢体无力逐渐加重,左侧肢体肌力1级。患者入院后第3天,出现嗜睡症状,并出现表情淡漠,记忆力减退症状,呈间断性、进行性加重,每次发作时间2~3小时不等,并呈进行性加重。发病第5天上述症状每次发作时间持续约7~8小时,并出现眼球上视不能,对光反射迟钝,左侧视野同向偏盲。复查头部CT及查头部MRI均显示:右侧丘脑、右枕叶、右侧颞叶、右侧中脑梗塞。

  • 以呃逆为首发症状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例

    作者:孙霖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2岁。因呃逆1wk入院。患者于1wk前因情绪波动后出现频繁呃逆,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眩晕,行走似醉酒步态,向左倾斜,经用阿托品,安定及利多卡因治疗未见好转而入院。查体:T 36.4℃,P 88次/min,R 18次/min,BP 17.5/10.5kPa,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扶入病室,查体合作,左侧Horner征阳性,左上肢肌力V级,右下肢轻瘫试验阳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偏身痛觉减退,左手轮替试验阳性,左跟膝胫试验不准,闭目难立征阳性,病理征未引出,颈软,心肺,腹均无异常。核磁共振报告:延髓背部外侧部梗塞,诊断左侧延髓背部外侧综合征。经给予甘露醇降颅压,脉栓通扩血管治疗,呃逆逐渐缓解,行走自如,但遗有左瞳孔略缩小左颜面部少汗。

  • 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在急诊产科中的应用

    作者:冀莉斐

    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药物浓度低,蛛网膜下腔的毒性降低,起效快,阻滞效果确切,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后肌张力恢复时间大大缩短,我科在急诊产科手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 中药熏蒸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效果分析

    作者:常鹏飞

    目的:研究中药熏蒸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效果.方法:我院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中药熏蒸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使患儿肌张力降低,临床价值较高.

  • 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盆底肌恢复的影响

    作者:付晶;潘媛

    目的 探讨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盆底肌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名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名.两组均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盆底康复仪治疗,对比两组肌张力和盆底功能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子宫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接受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助于盆底肌张力和盆底功能的恢复.

  • 冬季泡脚需注意

    作者:

    中国民间有"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的谚语.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喜欢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人越来越多.用热水泡脚,不但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肌张力,而且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中医认为,足部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

  • 刮痧配合艾灸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作者:单瑾怡;王康勋;黄宁利

    目的 观察刮痧配合艾灸在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张力中的效果.方法 将8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刮痧和艾灸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与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肌张力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刮痧配合艾灸在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方面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针刺联合D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疗效分析

    作者:徐海洋;王立峰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深部肌肉刺激(D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30例脑卒中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治疗,在上肢肌张力增高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试验组给予针刺治疗,在上肢肌张力增高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并于其后给予DMS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0%,但试验组患者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对照组上升了(35.00±5.26)分,试验组上升了(44.47±3.25)分,试验组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D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屈肌张力增高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

  • 针刺联合D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疗效分析

    作者:徐海洋;王立峰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深部肌肉刺激(D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30例脑卒中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治疗,在上肢肌张力增高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试验组给予针刺治疗,在上肢肌张力增高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并于其后给予DMS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0%,但试验组患者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对照组上升了(35.00±5.26)分,试验组上升了(44.47±3.25)分,试验组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D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屈肌张力增高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

  • 一例马凡氏综合征家系的调查分析

    作者:尚随阳;牛振荣;杜芳

    资料:先症者,女,36岁,身高173cm,脸型狭长,额弓较高,胸扁平,脊柱后突,肢体细长,尤其手指、脚趾细长,Steinberg征阳性,韧带、关节松弛,肌张力低,肌肉发育差,肌力差,伴有主动脉扩张,视力及智力正常.其弟除上述症状外,另有视力差.经仔细调查,其家族史如家系图.

  •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床椅上的体位和运动对偏瘫肢体肌张力的影响

    作者:王芳英;杨长成;丁姝月

    目的 探讨床椅上的体位和运动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偏瘫肢体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增加规范的床椅上体位和运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肢体肌张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20 d后,两组比较0~1级观察组患者人数由原来的62.79%增加为88.37%,对照组0~1级患者人数,由原来的67.44%降至5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6.38±5.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24±4.9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实施正确的床椅上体位和运动,可有效改善偏瘫肢体肌张力.

  • 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林红

    目的 对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本院自2016年5月~ 2018年5月两年时间中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74例,将所选取的小儿脑瘫患儿分为实验组以及参照组,参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儿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数据.结果 实验组肌张力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患儿,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应用效果好,值得临床医学中的推广应用.

  • 自服敌敌畏后昏迷30分钟

    作者:于闯;李菲;呙青松

    患者,女,55岁,因"自服敌敌畏后昏迷30分钟"于2004年10月29日18时55分就诊于我院.患者于30分钟前与人生气后离家,后被家人发现其神志模糊,身旁有敌敌畏500ml空瓶,内余约50ml,口中有蒜味,未自行处置,急送我院,途中出现呼之不应,伴尿失禁.既往体健.查体:T35.5℃,P80次/分,R35次/分,BP137/68mmHg.深昏迷,压眶反应消失,皮肤黏膜潮湿,双侧瞳孔缩小,直径约1.5mm,对光反射消失,颈抵抗(±),口唇紫绀,口鼻大量白色泡沫状分泌物,双肺满布湿哕音,心音低钝,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双上肢肌张力增强,双侧巴氏征(-).心电图大致正常,为窦性心律.

  • 愈瘫汤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智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恩耀;介小素;郭鑫;郑绍周

    资料与方法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70例,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1.15±0.64岁.治疗组35例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1.25±0.92岁.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 3期褥疮护理的体会

    作者:陈忠仙

    临床资料患者,男,30岁,2年前因开矿被石头砸伤致高位截瘫,于2008年12月3日因"双侧臀部溃烂、流脓"1日收住.入院时一般情况差,被动体位,双下肢不能活动,肌张力明显下降,部分肌萎缩,右侧臀部6cm×6cm面积大小,破溃,周围组织部分变黑,痂及中央分泌脓性物,左侧8cm×6cm大小,皮肤破溃,部分流脓,四周少许组织变黑,肿胀,渗出明显.予以病人保留导尿,定时翻身,垫气圈,保持皮肤干燥,清除局部创面坏死组织,增进营养,经过40余天护理,患者创面愈合.

  • Power Plate振动训练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观察

    作者:郑宏磊;梁华蕾

    目的:探讨power plate振动训练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双下肢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12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2例,采用power plate振动训练配合功能训练、按摩、痉挛肌理疗的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连续治疗10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患儿双下肢肌张力进行评级,并测量患儿的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以评定其双下肢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连续治疗10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评定均有改善,与治疗前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试验组患儿双下肢肌张力、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各项评定都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具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ower plate振动训练配合功能训练等治疗痉挛型脑瘫,可明显降低其双下肢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

  • 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先天唇腭裂1例报告

    作者:姬晓琴

    病历资料患儿,女,G1P1足月头位顺产.母亲14岁,父亲23岁,均为少数民族,农民,小学文化,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特殊病史,孕期无服药史,未做过产前检查,入院时实验室检查及B超检查正常.在产程观察过程中出现宫内窘迫现象,第二产程延长,出生时羊水Ⅲ°粪染,无脐绕颈,有一约2.5cm×2.5cm的产瘤位于顶左部,体重3000g,无呼吸哭声,心率<60次/分,四肢肌张力松弛,全身青紫,唇腭裂,根据Apgar评分为重度窒息.采用国际公认的ABCD复苏方案,立即给予复苏,在出生10分钟后心跳停止,宣布死亡.

  • 抽动秽语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李艳

    患儿,男,7岁,学生,于2001年8月被狗咬伤右侧面部,出现伤口红肿、渗血,到彝良县医院就诊,给予清创治疗(具体不详),之后伤口愈合良好,未感特殊不适.2002年3月5日,患儿劳累后出现全身不自主快速抽动,以四肢、颈部为主,活动时发作频繁,睡眠时减轻或消失,伴爆破性发音,喉中发出"哼、吱、啊、噢"等声,无发热、昏迷、头痛;无呕吐、肢体痉挛、紫绀等.曾在昭通地区医院就诊(诊治不详),病情无明显好转,因近来发作逐渐频繁而来就诊,查体:可见头颈部重复性快速抽动,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正常,颅神经检查(-),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脑电图示:高波幅慢波,CT正常.

2096 条记录 1/105 页 « 12345678...10410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