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一例

    作者:袁涛;全冠民

    患者 男,42岁.体检B超发现左肾上腺占位3个月,未予处理,本次以发作性右上腹痛8天入院.体检:右上腹压痛,轻度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存在.血、尿儿茶酚胺均在正常范围.

  • 囊虫病全身多发性钙化一例

    作者:林俊东;戴振火;徐建成

    患者 男,46岁.因右侧肢体乏力2个月余并逐渐出现言语不清,性情改变,直至出现智力障碍、癫痫发作而来院就诊.既往病史不详.入院体检:躯干及四肢见无数隆起结节,如黄豆大小,质硬,活动差,无压痛.心肺听诊无异常.

  • 额骨内生型骨瘤下脑膜瘤一例

    作者:石士奎;黄云海;张兴仕;杨运俊

    患者 女,37岁.左额部隐痛2年余,呈阵发性,无放射.体检:心、肺听诊(-),神经系统(-).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检查:额骨偏左侧内板下见一大小约12 mm×8 mm的椭圆形骨样密度影,外缘与颅内板相连续,结构均匀,内无透亮区,邻近脑实质密度略增高(图1),骨窗示骨性肿块与颅内板密度一致,未向邻近板障内侵犯(图2).CT诊断:额骨偏左侧内板下骨瘤.

  • 乳腺癌肉瘤CT、MRI表现一例

    作者:李桂萍

    患者 女,49岁.右乳无痛性肿物5年,近1年迅速增大入院.体检:右乳外上象限5 cm×6 cm质硬肿物,表面较光滑,稍有分叶,局部皮肤改变不明显,乳头无内陷,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CT:右乳外上象限邻近皮下5 cm浅分叶肿物,周围见粗大血管型毛刺,瘤体与皮肤间可见多条细线样小毛刺,皮肤内皮层不规则增厚,肿物挤压邻近腺体(图1).

  • 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并发支架下端食管套叠一例

    作者:罗传斌

    患者 男,57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余,发现右锁骨上窝无痛性肿块1个月入院.体检:右锁骨上窝可扪及约2 cm大小的质硬结节,余无阳性体征发现.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 先天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一例

    作者:镇方寿;史河水;韩萍;赵龙

    患者 女,23岁.因外阴畸形就诊.出生时外阴无异常,10岁时发现阴蒂长大,长阴毛,声调变低.临床检查:阴蒂增大(4 cm×2 cm×2 cm)、外阴高、阴道小;双侧腹股沟区未触及包块,面部无须,无喉结,乳房未发育.

  • 十二指肠壁内巨大血肿MRI诊断一例

    作者:胡必富;谢鹏;谢万猛;李文艳

    患者 男,26岁.车祸致背部受伤,入院后感腹胀、腹痛,食欲欠佳.体检:腹部隆起,中腹部触及肿块,压痛明显.钡餐造影:胃明显扩张、胀气,钡剂于十二指肠降部通过受阻,可见球部充盈,降部充盈缺损及对比剂"绕流征"(图1).诊断:十二指肠降部占位性病变并梗阻性胃扩张.MRI:右肾与下腔静脉前方见巨大肿块,约12 cm×7cm×5 cm,混杂信号,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内有短T1、长T2信号,肿块边界清楚,其左前方可见弧形长T1、短T2信号(图2~4).诊断:腹膜后巨大占位性病变(结合病史考虑血肿可能性大).

  • 脾脏结核CT表现三例

    作者:刘海凌

    例1 男,20岁.体检发现左侧胸腔积液,脾脏占位病变,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入院.起病以来体重减轻2 kg,无其他任何不适.否认既往结核病史.体检:左侧呼吸音减弱.血沉28 mm/h.腹部CT扫描:脾脏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灶,大者约为1.5 cm×1.5 cm,边缘模糊,平扫CT值约47.1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边缘强化,部分呈环状强化,CT值约为51 HU,门脉期CT值为56.8 HU,延迟期病灶未见进一步强化,与正常脾脏组织相比为低密度,边缘清晰.腹膜后见肿大淋巴结,左侧胸膜不均匀明显增厚并少量胸腔积液(图1、2).穿刺活检:脾干酪样结核,脾组织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并瘀血(图3).

  • 纵隔畸胎瘤破入肺一例

    作者:霍萌;刘白鹭;孔丽丽;舒圣捷

    患者 女,49岁.咳嗽、右侧胸痛1年伴气促入院.体检: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听诊:右上肺可闻及呼吸音略减弱.外院X线胸片示:"右肺上叶尖段占位".

  • 1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静脉成像诊断小肠扭转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刘磊;寇如刚;杨可乐;庞闽厦;杨新国;宋殿行

    目的 前瞻性研究肠系膜上动、静脉CT血管造影(CTA)对小肠扭转(SBV)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使用16层螺旋CT对16例经临床及CT平扫拟诊SBV的患者行肠系膜上动、静脉CTA检查.肠系膜上动、静脉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组.以手术或随访作为参考标准,分析CTA对SBV的诊断价值.结果 16例中,有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远段的反折,其中1例见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的反折;3例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不同属支的反折,其中1例见肠系膜上静脉主干的轴向扭曲;走行异常的血管均与扩张小肠袢位置相吻合.10例CTA诊断为非SBV.5例SBV均经手术证实,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100%(5/5)、90.9%(10/11)、83.3%(5/6)、100%(10/10)、93.8%(15/16).结论 肠系膜上动、静脉CTA是诊断SBV的有价值的检查技术,肠系膜上静脉或其属支的反折为SBV主要的CTA表现.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胃肠道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柏根基;王书中;张辉;王友红;嵇卉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胃肠道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9例胃肠道病变进行常规MR平扫和DWI,扩散敏感梯度(b值)分别为0和700 s/mm2,测量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其中29例同时续行增强扫描.结果 59例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6±0.11)×10-3 mm2/s,10例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1.49±0.12)×10-3 mm2/s,两组病变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上界1.16×10-3 mm2/s定位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界值,诊断敏感性为86.6%,特异性为95.8%.结论 DWI有助于对胃肠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

  • 成人原发性肝脏肉瘤的螺旋CT诊断

    作者:王宗盛;周胜利;李树芸;吴华连;张永刚

    目的 分析7例成人原发性肝脏肉瘤的螺旋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原发性肝肉瘤的CT征象,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肝血管内皮肉瘤、恶性间叶瘤、癌肉瘤各1例,平滑肌肉瘤4例.结果 原发性肝肉瘤分血管及非血管源性两大类,均无肝硬化基础.血管源性(肝血管内皮肉瘤)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灶,强化明显,非血管源性(恶性间叶瘤)表现为肝内巨大单发囊性病灶,增强囊壁和分隔明显强化;癌肉瘤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伴有坏死囊变,增强实质部分强化;平滑肌肉瘤表现为肝内巨大低密度病灶,可伴有囊变及钙化,增强见边缘强化.结论 成人原发性肝肉瘤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类型有关,典型CT征象结合临床有助于对其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雷振;魏里;王志铭;蒋永红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43例脑肿瘤患者于术前1周及术后出院时行常规CT扫描、CT灌注成像及增强扫描.数据应用CT工作站Perfusion3软件分析,获得脑血流量(CBF)图、血容量(CBV)图、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F)图和表面渗透性(PS)图.结果 所有灌注图像均可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与轮廓且能定量测定肿瘤组织的灌注状态.结论 多层CT灌注成像为在体观察脑肿瘤血流状态及肿瘤血管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研究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 垂体少见疾病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涛;马林;周卫华;梁丽;梁燕;郭行高;邬海博

    目的 探讨垂体少见疾病的MRI特点,提高对垂体少见疾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垂体少见疾病的MRI表现,包括Rathke's囊肿3例,垂体增生3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3例,颗粒细胞瘤l例.结果 Rathke's囊肿表现为垂体内边界光滑、信号均匀的囊性病变.垂体增生表现为垂体增大,垂体柄增粗,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淋巴细胞性垂体炎3例,表现为垂体增大,垂体柄增粗,与垂体信号相仿,2例信号均匀,1例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1例有邻近的硬膜强化.颗粒细胞瘤表现为垂体柄均匀增粗,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结论 MRI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特点,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CT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雷静;高培毅;刘明勇

    目的 采用5%CO2吸入CT灌注成像研究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缺血患者MCA分布区脑血管储备能力.资料与方法 临床诊断为症状性MCA缺血且无心、肺疾病患者20例,基础态CT灌注成像TTP参数图显示有MCA供血区TTP延长.首先进行常规脑灌注CT检查(基础态);20 min后,面罩吸入5%CO2,持续吸入2 min后再次行脑灌注CT检查(激发态).感兴趣层面选择基底节层面和放射冠层面,层厚10 m.计算机后处理获得脑血流量(CBF)参数图后,于MCA分布区皮层多点手绘感兴趣区,分别计算双侧皮层CBF,计算双侧CBF变化率r=(CBF激发态-CBF基础态)/CBF基础态×100%;比较双侧激发后CBF改变,分析患侧MCA分布区脑血管储备能力.结果 患侧MCA分布区皮层CBF明显低于健侧.健侧MCA分布区基础态和激发态CBF可见不同程度的改变:升高17例,降低3例.对17例激发后升高的患者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将患侧CO2激发反应分为:Ⅰ型,激发后CBF升高;Ⅱ型,激发后CBF变化不明显;Ⅲ型,激发后CBF降低.结论 5%CO2吸入CT灌注成像激发试验可以评估脑血管储备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3D-FIESTA观察活体眼运动神经及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满凤媛;王振常;赵堪兴;崔莹;郝辉;鲜军舫;焦永红;孙伟

    目的 运用三维快速平衡稳态成像(3D-FIESTA)序列显示活体眼运动神经脑池段,同时与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CFEOM)患者进行对照,探讨该序列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0名健康志愿者和3例来自同一家系的CFEOM患者分别行MRI检查,运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多维重组,分别在沿神经长轴的层面显示眼运动神经的走行和毗邻结构.结果 20名志愿者,40侧动眼神经脑池段全程在斜矢状面、斜横断面及冠状面MR图像上显示清晰,显示率100%(40/40);39侧外展神经脑池段全程在沿神经走行的各个断面均显示清晰,显示率97.5%(39/40);25侧滑车神经脑池段(CN4)于中脑背侧下丘下外方水平出中脑进入环池,显示率62.5%(25/40).3例(CFEOM组)眼运动神经脑池段均有不同程度发育不良.结论 运用3D-FIESTA序列可以清晰显示各组眼运动神经脑池段,能够为眼运动神经发育异常提供直观的形态学依据,辅助临床诊断.

  • 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影;李传福;张凯;侯金文;冯德朝;郑金勇;丛培新;孟祥水

    目的 探讨脑肿瘤在MR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特点以及DTI在脑肿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0例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脑膜瘤17例,胶质瘤24例,神经鞘瘤7例,转移瘤12例)术前行3.0 TMRDTI,重建成各向异性(FA)、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和三维纤维束成像,选择肿瘤实质为兴趣区(ROI),测量FA和ADC,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脑膜瘤FA高,其次是神经鞘瘤,再次为胶质瘤,转移瘤低.FA在脑膜瘤与胶质瘤和转移瘤、神经鞘瘤与胶质瘤和转移瘤、胶质瘤与转移瘤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与神经鞘瘤间的FA无统计学意义.神经鞘瘤的ADC值明显高于脑膜瘤、胶质瘤和转移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对脑肿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硬脑膜动静脉瘘MRI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宝库;李坤成;李永忠;杨小平

    目的 探讨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治疗评估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8例治疗后行MRI及MRA复查,对比分析患者MRI及MRA影像表现.结果 MRI、MRA均能明确显示出增粗的供血动脉及扩张的引流静脉;同时显示脑出血(3例),脑血栓(1例),脑水肿(2例),脑组织萎缩(1例)及栓塞物(治疗所置)(2例)等;8例经治疗后复查,MRI示7例扩张血管消失或缩小.结论 MRI、MRA在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术后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研究

    作者:李滢;隋庆兰

    目的 研究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颅内PCNSL的MRI表现.抽取恶性胶质瘤30例、颅内转移瘤30例,共60例归为非PCNSL组作为对照.观察肿瘤部位、分布、信号、形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内PCNSL好发于深部脑组织,如胼胝体、丘脑及基底节区,多发病灶多呈区域性分布;肿瘤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甚至低信号,扩散加权像(DWI)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均匀明显强化,肿瘤周围可见"尖突征".与非PCNSL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颅内PCNSL影像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特征.

  • 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袁春旺;赵大伟;陈枫;何宁;赵璇;贾翠宇;王微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9例中,8例累及2个不相邻部位,4例累及2个以上不相邻部位;肺部受累17例,胸膜受累4例,纵隔淋巴结受累3例,颈部淋巴结受累2例,腹部淋巴结受累3例,胰腺受累1例,腰椎受累1例.结论 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以肺部常见,其次为淋巴结、胸膜等部位,其影像学表现较无免疫功能损害者所患结核复杂且不典型.

  • 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动态X线表现

    作者:徐向阳;白明;胡小平;杨建;龚劲松;黄德诊;刘祥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胸部X线表现及演变规律.资料与方法 对7例符合ARDS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的X线胸片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例发病前期X线表现为肺内单发片状浸润灶,2例胸片无异常表现;病变早期的X线表现为肺内大片状浸润,多发病灶3例,单发病灶4例;病变迅速进展,表现为"白肺"3例,肺野呈"毛玻璃"样1例,双肺野呈"毛玻璃"样并有片状浸润改变3例.3例经治疗后肺野透亮度改善,病灶稍有吸收,4例病变进展.结论 动态X线检查可反映老年ARDS的变化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 多层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意义

    作者:李月河;赵志梅;全松石;裴建国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对比增强评价孤立性肺结节(SPN)血流特点,探讨该方法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3例无钙化的SPN(直径≤4.0 cm)的患者进行同层动态增强CT扫描,其中恶性结节48例,炎性结节6例,良性结节9例,记录SPN增强前后密度、强化峰值(PH)、SPN与主动脉强化峰值的比值(SPH/APH)以及SPN的强化模式,分析SPN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模式.结果 恶性、良性和炎性结节显示了不同的TDC模式.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SPH/APH显著高于良性结节(P<0.01),而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和SPH/A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与良性结节平扫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炎性结节平扫密度低于恶性结节(P<0.01).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结节的血流动态变化过程及强化特征,可无创性评价和诊断SPN.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康复者髋、膝关节骨坏死与激素治疗的关系

    作者:沈君;梁碧玲;曾庆思;陈建宇;刘庆余;陈荣昌;钟南山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者下肢骨缺血与激素治疗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来自广州市5所医院的148例SARS康复医务人员下肢骨包括双侧髋关节及膝关节进行MRI检查.148例中42例未使用激素治疗,106例使用不同剂量的激素治疗.MRI检查分为筛查与详查.筛查包括T1WI及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冠状位成像.筛查有阳性发现者则进行详查,在筛查的基础上加用横断位、冠状位T2WI及STIR成像.结果 42例未使用激素治疗者未发现下肢骨坏死.106例使用激素治疗康复者中,共发现8例骨缺血改变,其中1例为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2例为单侧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为双侧股骨头、胫骨髁及单侧股骨髁缺血坏死,1例单侧股骨髁缺血坏死,1例单侧股骨颈骨梗死并钙化,2例双侧股骨、胫骨骨髓水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激素累积剂量是骨缺血性坏死重要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 使用激素治疗的SARS康复者中,少数发生下肢骨缺血坏死,而激素累积剂量与骨缺血性坏死关系密切.

  • 泪腺腺样囊性癌的CT和MRI诊断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宋照亮;鲜军舫;张征宇;兰宝森

    目的 研究泪腺腺样囊性癌的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32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位于左侧19例,右侧13例.CT表现:病变呈长圆形11例,不规则形8例,扁平形7例,卵圆形4例,分叶状2例;24例边界清楚,10例轮廓呈锯齿状;11例密度不均匀,内见低密度区和/或钙化,增强后中到高度强化;24例包绕并压迫眼球,16例沿眶外壁向眶尖区生长,与外直肌分界不清,其中4例浸润视神经;邻近眶壁骨质虫蚀样破坏24例,明显溶骨性破坏3例.MRI表现:与正常眼外肌比较,T1WI呈低信号14例,等信号12例,T2WI呈高信号22例,等信号4例,其中22例信号不均匀,中到高度强化.病变可蔓延到颅内、颞窝、颞下窝、翼腭窝等邻近结构,也可沿神经周扩散.结论 泪腺腺样囊性癌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范围,CT联合MRI可对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 颈部淋巴结的MR扩散加权成像

    作者:张谮;梁碧玲;高立;钟镜联;叶瑞心;沈君

    目的 评价颈部淋巴结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行性,及其在鉴别正常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4例鼻咽癌患者和1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颈部常规MR和DWI,比较两种成像技术对淋巴结的显示能力,并比较正常和转移性淋巴结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扫描采用基于敏感性编码(SENSE)技术的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STIR)-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PI)-DWI.结果 DWI较常规MR能更敏感地显示淋巴结.正常淋巴结的ADC值为(0.975±0.179)×10-3mm2/s,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为(0.744±0.125)×10-3mm2/s,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淋巴结的ADC值.结论 STIR-EPI-DWI能准确和敏感地显示颈部淋巴结,可作为淋巴结MR成像的一种新手段,并为正常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提供新的方法.

  •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作者:毛永征;王振常;杨本涛;鲜军舫;常青林;燕飞;刘中林

    目的 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ONB)的CT和MRI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ONB患者CT(21例)和MRI(14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块中心位于鼻腔顶部的中后方17例;位于鼻腔顶部的前方2例;位于中鼻道、筛窦、上颌窦和鼻咽部各1例.形态规则13例,不规则10例.CT像上肿块密度多不均匀,CT值30~60 HU,3例见钙化,1例见囊变.18例邻近骨质破坏.MRI示肿块信号多不均匀,在T1WI以等或略低信号为主,T2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明显强化.肿瘤侵犯筛窦19例,颅内16例,眼眶15例.结论 鼻腔顶部肿块并穿越筛板侵犯嗅沟区,是ONB的特征性表现.CT可清楚显示肿瘤周围骨质情况,MRI能准确显示肿瘤侵犯范围,两者结合更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诊断

    作者:傅筱敏;韩本谊

    目的 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17例行CT平扫,12例行MR检查,10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 21例共发现24个病灶,其中单发19例(眼眶2例,斜坡2例,额骨9例,颞骨1例,顶骨4例,枕骨1例),多发2例.CT像上主要表现为颅骨板障的破坏,边界清楚,部分病灶内可见残留的小骨片以及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MR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CT和MRI有助于明确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 1H MRS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志勇;徐海波;孔祥泉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目前唯一可以用来在活体检测细胞水平代谢、组织器官能量代谢、生化改变以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一种非侵袭性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研究,它能反映肿瘤独特的代谢过程及方式,在肿瘤的诊断、分级、预后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脑肿瘤是其中研究的热点,且已较为成熟.笔者就1H MRS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 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诊断

    作者:牛艳坤;陈卫国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一种少见的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真菌病,报道较少,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普通肺炎或肺部肿瘤等[1].笔者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诊断作一综述.

  • 肝动脉栓塞术前、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作者:肖亦明;杨建勇;江利;陈伟;庄文权;孔健

    目的 采用CT灌注成像及多普勒血流计测定肝脏血流量,研究肝动脉栓塞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10头猪麻醉后,行肝左动脉栓塞术.于肝左动脉栓塞术前及术后,采用CT灌注成像测定肝右叶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血流量(THBF)、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采用多普勒血流计分别测定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及肝右动脉血流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左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肝脏右叶HAP、PVP、THBF及HPI分别为0.3376 ml·min-1·ml-1和0.4023 ml·min-1·ml-1、0.9237 ml·min-1·ml-1和0.8263 ml·min-1·ml-1、1.2613 ml·min-1·ml-1和1.2286 ml·min-1·ml-1、26.80%和32.74%;肝左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血流量分别为793.04 ml/min和987.6 ml/min、316.59 ml/min和188.90 ml/min、164.10 ml/min和10.13 ml/min、158.83 ml/min和186.64 ml/min.与肝左动脉栓塞术前相比,栓塞术后肝右动脉血流量及灌注量增加,肝门静脉的血流灌注量减少;术后肝固有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肝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肝动脉栓塞面积增加,门静脉血流灌注量逐渐增加.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准确地定量测量肝脏血流量;肝动脉栓塞术后,通过肝动脉缓冲效应,门静脉血流量增加,维持全肝血流量基本平衡.

  • 中国人卵巢动脉的血管造影研究

    作者:王茂强;刘凤永;段峰;王志军;王仲朴;宋磊

    目的 观察国人卵巢动脉(OVA)的血管造影解剖,为选择性OVA插管治疗提供信息.资料与方法 对138例进行了前瞻性OVA造影.96例(盆腔疾病组)因盆腔或妇科疾病行髂内动脉-子宫动脉化疗栓塞,42例(无盆腔疾病组)为无盆腔或妇科疾病患者.针对患者的原发疾病,按常规完成血管造影检查后行腹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OYA造影,观察OVA的起源、走行、管径及参与盆腔疾病的供血情况.结果 138例中,102例行两侧OVA选择性插管成功,96.1%的OVA发自腹主动脉前外侧壁,异位开口发生率占3.9%.两侧OVA开口在同一水平者占41.2%,左侧OVA开口高于右侧者占56.9%,右侧高于左侧者占2.0%.96.4%的OVA开口于L2椎体上缘至L3椎体下缘之间,98.6%开口低于肠系膜上动脉、98.2%低于肾动脉开口,左侧OVA开口高于肠系膜下动脉开口者占96.9%、右侧OVA开口高于肠系膜下动脉开口者占81.3%.在盆腔疾病组,至少有一侧OVA参与盆腔疾病供血者占34.4%.无盆腔疾病组OVA直径左侧为(0.9±0.3)mm(98.6%≤1.1 mm),右侧为(0.8±0.3)mm(95.6%≤1.1 mm);盆腔疾病组,左侧OVA直径为(1.7±0.6)mm,右侧直径为(1.8±0.8)mm;有盆腔疾病组与无盆腔疾病组之间的OVA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29,P=0.00001).结论 卵巢动脉造影所见,包括其起源、开口与椎体的相对位置、管径及分支供血分布等,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许卫国;杨建勇;庄文权;陈伟;李家平

    目的 探讨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透视下用21G Chiba针穿刺病变椎问盘内及椎问孔周围,分别注射浓度为50μg/ml的臭氧气体5~10 ml.结果 35例患者随访1~9个月,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1%.大多数患者在术后0.5~1个月时取得较好的疗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椎间盘内注射医用臭氧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及安全的微创疗法.

  • 左右肝管同时狭窄的高位胆管梗阻单双支架治疗的对比性研究

    作者:李红;楼茂克

    目的 分析左右肝管同时狭窄的高位胆管梗阻病例行胆管内双支架放置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9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单支架放置13例,双支架放置16例.结果 单、双支架放置成功率分别为100%、93.75%(P>0.05);术后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58.10%、74.63%(P<0.05);6个月、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8.82%、38.43%和88.17%、45.16%(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9.77%、23.10%(P>0.05).结论 左右肝管同时狭窄的高位胆管梗阻,双支架放置治疗比单支架放置治疗能更有效地解除黄疸,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青春前期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增生的MRI表现

    作者:马慧静;邵剑波

    目的 探讨青春前期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致垂体增生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分别对10例临床已确诊为甲减的儿童和10名青春前期的正常儿童行垂体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并对照分析.结果 10例甲减患者表现为垂体上缘呈对称性隆起,形态呈钟形,垂体明显均匀强化,垂体高9.4~16.0 mm,垂体柄横径为1.4~1.7mm.结论 甲减所致垂体增生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可明确诊断.

  • MR在胎儿脐膨出与腹裂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玉珍;冯赟;刘明;范国平;高煜;李玉华

    目的 探讨MR在胎儿脐部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资料与方法 对8例胎儿脐部异常(脐膨出4例,腹裂4例)MRI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分娩后相比较.结果 脐膨出4例,其中3例为小型脐膨出,腹壁缺损大径1.2~4.6 cm,囊内有肠段、胃及肝脏等结构;1例为巨型脐膨出,腹壁缺损大小为5.5cm×5.5 cm,囊内容物为整个肝脏及部分肠段.4例为腹裂,裂口大小0.9~2.5 cm,突出物为肠段,3例腹裂裂口位于右侧腹,1例偏中线水平.结论 快速MRI对于胎儿脐部及其他各种畸形,特别是各种复杂畸形分娩前诊断及其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是对产前超声的重要补充.

  • 脾脏囊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宝平;郭辉

    脾脏囊肿相对较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笔者对9例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脾脏囊肿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本病术前诊断水平.

  • 东软NAX-500RF数字胃肠机故障检修一则

    作者:山长斌;赵发坤

    故障现象 东软NAX-500RF数字胃肠机透视过程中频繁出现黑屏现象,前期显示屏逐渐变暗,图像对比度明显变差,直至屏幕整体发黑;此时电子点片可用,但图像同样发黑,无法对病灶作出明确诊断.

  • AGFA LR5200激光照相机故障检修一则

    作者:牛健;王石嵩;武果梅

    故障现象 相机控制面板显示:DEV LEVEL和FIX LEV-EL,开机后机器不工作.稍后提示:PROCESSOR MESSAGESERVICE 00504.

  • 国产万东500 mA X线机高压交换闸触点故障的检修

    作者:李彬

    我科一台国产万东500 mA双球管(旋转阳极)综合型多用途诊断用X线机在使用过程中,先后发生高压交换闸的故障.笔者根据故障发生时所出现的一些现象,结合该设备线路图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故障原因,并作相应检修.设备运行正常.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