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侧脑室体部巨大分叶状实性脑膜瘤一例

    作者:李永海;王艳华;夏秀海

    患者 女,44岁.1年来无诱因出现头部胀痛(开始轻微),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并且左侧肢体活动不便,无大小便失禁,及意识障碍.

  • 左肾静脉变异二例

    作者:黄升刚;牟高建;刘荣亮;曹存友;赵志贤

    例1 男,67岁.上腹部胀痛1个月余.螺旋CT动静脉双期扫描:在左肾动脉前下方见直径约10 mm的左肾静脉,向右向前达L2椎体左前方,并分为二支,一支较扁(前后径约2 mm),经腹主动脉后方向右,汇入下腔静脉;另一支直径约8 mm,紧贴椎体左侧缘向后达椎板外侧,并垂直分别向上下行.

  • 妊娠合并Wernicke脑病一例

    作者:袁辉;祁吉

    患者 女,22岁.妊娠2个月出现恶心、呕吐,于当地考虑"早孕反应"给予对症治疗.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应迟钝,主动言语明显减少,无发热及抽搐,未予注意.

  • 十二指肠黏膜下血肿合并十二指肠梗阻一例

    作者:屈运良

    患者 女,11岁.2天前不慎碰伤右下腹,当时自觉局部疼痛.无腹胀、胸闷、心悸.于1天前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痛较前加剧来我院就诊.

  • 股深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作者:郑海军;周海军;曹勇军

    患者 男,21岁.有吸毒史2年,肘正中静脉注射吸毒史1年.近1个月在未经消毒情况下于左侧腹股沟区自行用医用5 ml塑料注射器和针头注射毒品后,在注射区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间歇性胀痛20天入院.

  • 腰骶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一例

    作者:赵云辉;刘建军;臧建华;付明花;王鑫

    患者 男,41岁.腰骶部胀痛近1年,伴性功能障碍、大小便困难1周入院.体检:臀部感觉过敏,双侧骶尾部及马鞍区感觉减弱;肛门反射左侧(-),右侧(+);腹壁反射正常.

  • 左头臂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作者:郭景涛;陆毅;樊明成

    患者 女,49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头颈部、上胸部及上肢轻度肿胀5天,伴头晕、乏力,之后逐渐加重,并感左肩部胀痛入院.

  • 先天性肝内动脉瘤样门静脉-肝静脉瘘一例

    作者:张翔;于长鹿;经翔

    患者 女,87岁.因上腹痛伴恶心、呕吐5天入院,无其他不适,无精神及神经症状.体检:腹软,右上腹压痛,轻度反跳痛,向肩背部放射,无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增宽.

  • 胫骨纤维结构不良恶变一例

    作者:张泽坤;杨建柱;刘杰;于宝海;王溱

    患者 男,52岁.主因右胫骨前肿物45年,近半年来肿物持续性增大、疼痛,活动受限入院.体检:右小腿弥漫性增粗,右胫骨前可触及一大小约5.0 cm×15 cm×30 cm肿物,质硬,无活动,局部压痛,表皮静脉无怒张,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可.

  • 肠结核直肠穿孔并腹盆腔脓肿一例

    作者:邵举薇;柴汝昌;苏云杉;张勇;杨晓

    患者 女,17岁.上腹部饱胀不适两周入院.伴食欲不振,乏力,恶心,低热,消瘦,无呕吐、返酸、嗳气,腹胀时肛门排气后可缓解.

  • 滑膜骨软骨瘤病一例

    作者:李玉清;李石玲;赵健;郭智萍;牛秋芳;王溱

    患者 男,21岁.左膝关节疼痛2年余,半年前曾行关节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体检:左膝关节无扪痛、放射痛.

  • 胸膜脂肪肉瘤一例

    作者:舒圣捷;刘白鹭;王欢

    患者 女,35岁.胸痛、胸闷、气短2个月余,加重1周.体检:左下胸部叩诊浊音,左肺听诊呼吸音减弱.

  • 自发性食管黏膜下血肿二例

    作者:梁明柱;李坤炜;王勇;柳学国;郭瑞萍

    例1 男,80岁.自诉进食时胸骨后轻微疼痛不适6个月,无明显阻滞感.体检:轻度贫血面容,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1012/L, 血红蛋白89 g/L.

  • 脾炎性假瘤伴局灶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李小荣;钱民;欧陕兴

    患者 女,27岁.因乏力、食欲差、消瘦3年余,左中上腹渐增大包块6个月余入院.左中上腹肋弓下扪及大小约10 cm×15 cm的肿块,质硬,边界欠清楚,轻压痛,活动差.

  • 肺平滑肌瘤性错构瘤一例

    作者:李莉;刘白鹭;郭应林;霍萌

    患者 女,47岁. 肺部肿物3年余,无自觉症状,未曾治疗.近日复查胸部CT,肿物增大.体检未见异常.CT检查:2003年CT平扫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物,呈浅分叶,边缘光滑整齐,大小约3.1 cm×2.8 cm×3.0 cm,密度均匀,CT值32 HU.

  • 骨外(软组织)软骨肉瘤一例

    作者:谢昌林;解振林;张再建;辛恒兴

    患者 男,52岁.左臀部巨大肿块伴疼痛加剧1个月.体检:左臀部可扪及巨大肿块,质硬、触痛.局部皮肤光滑,无红肿.患者无发热史.患者于5年前发现左臀部一硬性肿块,逐渐增大,压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 巨大精囊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一例

    作者:姜丽丽;王景林

    患者 男,42岁.体检发现盆腔占位2周,无腹胀、发热及消瘦等症状,无尿路刺激症状.MRI检查:前列腺后上方、精囊区巨大团块状囊实性占位,实性部分位于肿瘤后下部,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信号,肿瘤前上部分及肿瘤实质间可见明显长T1、长T2囊变区(图1、2);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较明显强化,肿瘤边界清晰(图3).

  •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逄利博;赵绍宏;杨立;崔俊凯;辛鹏;闫海波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均经病理证实.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2例行冠状面、矢状面大信号强度投影(MIP),1例行容积再现(VR);增强扫描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结果 3例均为多房性囊性结构肿块,囊壁及多房分隔平扫呈稍低密度,囊内液性部分呈低密度,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囊壁及多房分隔呈不同程度强化,2例延迟期强化,囊壁及多房分隔显示较平扫清楚;其中1例多房分隔较薄不规则,可见壁结节,增强后冠状及矢状面MIP像上清晰显示囊肿内下部分较完整的分隔及壁结节;1例囊壁及多房分隔光滑,局部增厚,增强后冠状及矢状面MIP图像清楚显示不同角度的多房分隔的形态,VR图像显示门脉左支血管腔明显受压、变细、移位;1例囊壁及多房分隔较厚不规则. 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 平扫和动态增强MR诊断肝脏增生性结节

    作者:李勇;陈建宇;梁碧玲;吴卓;任俊杰;钟镜联

    目的 总结增生性结节(DN)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中的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Gd-DTPA动态增强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N共11例16个病灶,观察病灶的大小、信号强度、强化方式和时间,测量各序列病灶及周围肝组织的信号强度和背景噪声标准差,计算信噪比及其差值.绘制病灶和周围肝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结果 16个病灶中有4个表现为"结中结",中央结节为T1WI低、T2WI等或高信号,动态增强为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周围为T1WI高、T2WI等或高信号,动态增强为缓慢上升型;余12个病灶在T1WI上高、等和低信号均有,在T2WI上为等信号和稍高信号,动态增强过程中动脉期强化较明显,门静脉期以等信号为主,延迟期为等及稍高信号, 未见呈低信号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病灶为速升缓降型. 结论 "结中结"征象和动态增强早期强化、后期与周围肝组织类似信号的表现是DN的MRI特征.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

    作者:龚静山;杨鹏;徐坚民;单军;李莹;陈宇;黄国鑫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的CT和MRI表现.25例患者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CT和MRI检查. 结果 29例GIST中,良性6例,恶性23例.位于胃15例,小肠9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肠系膜2例.肿块直径约(8.6±3.6)cm.位于消化道的27例中,腔外生长者23例(85.2%),腔内、外生长者4例(14.8%).25例行CT检查者中,肿块密度均匀3例,不均匀2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23例.6例行MRI检查者中,T1WI肿块呈均匀低信号2例,不均匀低信号4例;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11例影像学随访检出复发8例,其中5例经口服STI-571治疗患者中4例观察到肿瘤缩小和液化,1例肿瘤增大. 结论 GIST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消化道来源的腔外生长肿块,伴有囊变、坏死或与消化道相通和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应考虑GIST可能.CT和MRI在GIST诊断和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 3D CT成像对肝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评价

    作者:张追阳;丁乙;李建平;丁忠;张雷;金慧涵;龚镭;马建勇

    目的 探讨三维(3D)CT成像对评价肝门胆管癌可切除性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病例予以前瞻性分析.所有病例采用动脉期、门静脉期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3D软件分别以大强度投影(MaxIP)、小强度投影(MinIP)和表面遮盖显示(SSD)行肝动脉造影(CTA)、肝静脉造影(CTV)、门静脉造影(CTP)及阴性对比CT胆管造影(nCTC),并作CTV、CTP与nCTC图像融合处理.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和一名外科医师首先依据3D像对肿瘤分型做出判断,然后结合二维(2D)轴位像(AI)和多平面重组(MPR)分别观察肝血管及肿瘤有无转移,后就肿瘤能否切除做出判断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CT对肿瘤分型的准确度为94.1%(16/17).MaxIP显示肝动脉(HA)主干及分支超过3级;门静脉(PV)、肝静脉(HV)主干及分支超过5级;SSD显示分别为2级、4级.2D像对观察肿瘤有无转移效果良好,3D像显示肝血管、胆管直观、清楚;融合像则对全面勾画肿瘤与肝血管、胆管的空间位置关系为佳.3D结合2D像对判断肿瘤能否切除的敏感性为80%(4/5),特异性为83.3%(10/12),准确性为82.4%(14/17). 结论 3D CT成像可整体显示肿瘤与扩张胆管及肝血管的关系,结合2D影像可作为评价肝门胆管癌能否切除的参考依据.

  • 16层螺旋CT测量肝脏体积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宋瑞;黄仲奎;龙莉玲;廖锦元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在肝癌切除术前预测切除肝体积及残肝体积的准确性,结合肝功能进一步探讨残肝体积率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50例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术前利用16层螺旋CT预测切除肝体积及残肝体积,进一步计算残肝体积率.其中24例患者术后用排水法测量实际肝切除体积.记录手术前、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并进行比较,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 结果 术后排水法测量实际肝切除体积与术前CT预测切除肝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术前预测肝切除体积准确性平均为(92.82±3.93)%.残肝体积率与术后肝功能损害呈负相关.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的肝癌患者,残肝体积率为25%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安全线,而术前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肝癌患者,则以50%为一个可以参考的安全线. 结论 16层螺旋CT在肝癌切除术前预测切除肝体积及残肝体积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残肝体积率的大小是评价术后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但在评价时应该结合肝硬化等引起的肝功能变化情况.

  • 胼胝体变性的扩散加权成像和多体素氢质子波谱分析

    作者:余晖;刘静;沈桂权;魏渝清;王学建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多体素氢质子波谱(1H-MRS)在急性和亚急性胼胝体变性(MBD)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5例长期酗酒男性MBD 患者均经DWI检查,其中急性型3例经1H-MRS检查,测量DWI不同信号病灶的ADC值,多体素1H-MRS采集胼胝体病灶的胆碱复合物(Cho)、氮-乙酰天门冬胺酸(NAA)、肌酸(Cr)等波峰,计算Cho/Cr、NAA/Cr及Cho/NAA的比值. 结果 大部分病灶在DWI上表现为高和稍高信号,根据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DWI、ADC图上病灶信号的不同分为3组,不同病灶区的ADC值表现为不同程度升高或降低.1H-MRS示胼胝体病灶的Cho/Cr升高,NAA/Cr不同程度下降,1例探测到倒置的乳酸(Lac)峰,所有胼胝体病灶的Cho/NAA均明显升高,比值在2.03~2.53之间.结论 DWI和1H-MRS分别可以提供MBD所致脑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和局部代谢物变化方面的信息,对于MBD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正常人数字n-back工作记忆神经基础的fMRI研究

    作者:杨桂芬;张云亭;张权;李威;张敬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数字2-back工作记忆(WM)任务,探讨WM的神经基础. 资料与方法 正常受试者35名,采用数字2-back任务行fMRI,0-back作为对照任务.采用SPM2软件进行功能数据预处理、统计分析和结果显示.统计分析中,采用SPM2基本模式(basic model)中的单样本t-检验进行组分析.记录受试者的执行表现(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结果 (1)受试者数字0,2-back状态的执行准确率分别为99.05%、95.49%.(2)数字n-back任务中主要有6个脑区激活:双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DLPFC)(BA9/46);双侧前额叶腹外侧皮层(VLPFC)(BA44/45/47);双侧运动前区外侧部(LPMA)(BA6/8);扣带背侧、辅助运动区(SMA)、运动前区内侧部(MPMA)(BA6/8/32);双侧前额叶皮层(PFC)嘴侧和额极(BA10);双侧顶叶皮层后部(PPC)(BA7/40),另外,双侧小脑、左侧基底节-丘脑区也出现激活. 结论 数字n-back WM任务的神经基础是 "皮层、皮层下区和小脑"构成的分布式脑区网络.

  •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诊断

    作者:晏颖;张雪林;邱士军

    目的 总结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特点,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资料. 结果 单发18例,多发1例;幕上16例,幕下3例.幕上14例位于大脑半球深部近或中线区,2例以宽基底靠近脑表面,幕下2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第四脑室.T1WI呈等信号13例,稍低信号6例,T2WI呈稍高信号3例,等信号10例,稍低信号6例.增强后9例呈明显均匀强化的团块状,5例呈内伴小囊变区的团块状,2例呈散在絮状强化,1例呈花环状强化,1例呈不均匀团状强化.1例位于胼胝体的病灶呈胼胝体的均匀强化.2例病变可见邻近室管膜的强化,1例可见"脑膜尾征".瘤周水肿轻度6例,中度10例,重度3例. 结论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大多具有较典型的MRI特征,少数表现亦可多样,只要结合临床资料认真分析病变,误诊是可以明显减少的.

  •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影像学表现

    作者:王世德;衣为民;黄卫

    目的 了解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影像学特点. 资料与方法 总结9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影像资料,重点观察治疗过程与影像改变的关系. 结果 9例患者治疗前影像学资料表现为肺淤血,心影普大,二、三尖瓣关闭不全等;治疗后心影明显回缩(0.63±0.07比0.54±0.05,P值<0.01),肺淤血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大[(28.78±12.32)%比(45.56±8.75)%,P值<0.01)],其中3例心肺影像学表现恢复正常.当心动过速复发后,其影像又表现异常. 结论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影像学诊断具有动态特异性,完全控制心率后影像学表现可无异常.

  •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的进一步评价

    作者:陈自谦;钱根年;许尚文;李天然;赵春雷;钟群;王锦良;杨熙章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本组706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 其中537例受检者给予常规剂量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在(65±10)次/min,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以及仿真内镜(VE),分别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属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并对其进行评价. 结果 706例受检者有2556支冠状动脉被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88%、89%、91%、93%.检测有意义的狭窄(≥50%的狭窄)936/2556(36.62%)支,其中钙化性狭窄773/936(82.59%),非钙化性斑块狭窄163/936(17.50%),单支血管有意义的狭窄为612/936(65.38%),两支血管有意义的狭窄为237/936(25.32 %),三支以上血管有意义的狭窄为113/936(12.07%). 结论 如果控制好心率和改善扫描技术,16层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能较为满意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属支,对冠心病的筛查、血管搭桥以及内支架置入后疗效随访均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骨良性纤维病变的影像与病理学分析

    作者:高振华;孟悛非;陈应明;邓德茂;黄兆民

    目的 提高对骨内良性纤维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资料与方法 对96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非骨化性纤维瘤(NOF)、骨化性纤维瘤(OF)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FCD和NOF均好发于膝周骨,病理均为无成骨的纤维组织,X线和CT上表现为局限于皮质内和皮质内偏心性膨胀累及髓腔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MRI上主要为等T1、等T2异常信号.OF和FD病理表现交叉重叠,但OF中成骨细胞镶边现象明显多于FD.OF常见于颅面骨髓腔和胫骨前侧皮质下,表现为单骨内边界清楚的膨胀性不均匀钙质样密度.FD表现为单骨局灶性、弥漫性或多骨囊状膨胀性磨玻璃样改变,MRI上主要为等T1信号,等高混杂T2信号,局灶性FD边缘清楚伴有硬化边,弥漫性FD边界不清. 结论 FCD和NOF因具有相同的好发部位和组织学表现而可将影像学上病变局限于骨皮质者视为FCD,膨胀侵及髓腔者视为NOF.OF和FD的影像学鉴别点在于病变部位、边界和累及范围.

  • 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作者:李玉清;丁建平;张泽坤;王冬梅

    目的 探讨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MFH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 长骨20例:干骺端13例,其中股骨近端6例;骨干7例.扁骨或不规则骨7例.股骨近端病变以边界清楚的囊状骨质破坏为主.其他长骨干骺端的病变,以单纯的斑片状骨质破坏或骨质破坏区间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为主.骨干病变以虫蚀状、大块或膨胀性的骨质破坏为主.髂骨病变以大块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坐骨病变以虫蚀状破坏为主,稍膨胀.MRI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其内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强化. 结论 MFH影像表现多样,相同发病部位其表现也有相似之处.

  • 骨巨细胞瘤常见和典型的MRI表现分析

    作者:丁晓毅;陆勇;颜凌;刘晓薇;柴维敏;杜联军;江浩;陈克敏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常见和典型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CT患者的临床与MRI表现,将60%病例拥有的表现定义为常见表现,拥有所有常见表现的病例为典型病例. 结果 病变位于长管骨骨端63例,占65.63%;T1WI以中等信号为主夹杂低和/或高信号61例,占63.54%;T2WI以中等信号为主夹杂小片状高信号68例,占70.83%;病变内有液化、坏死69例,占71.88%;病变内无液-液面84例,占87.50%;病变达关节面或椎体终板者87例,占90.63%;病变邻近关节内无积液者75例,占78.13%;无软组织肿块者58例,占60.42%;病变边缘均有环形或不全环形的低信号带96例,占100%;病变边缘有不同程度水肿61例,占63.54%;58例增强扫描中,显著性不均匀强化48例,占82.76%;同时具有上述表现的病例共10例,占10.41%. 结论 GCT常见的MRI表现为:病变发生于20~40岁患者的长骨骨端;T1WI和T2WI以中等信号为主;边缘常有环形的低信号带;常出现液化、坏死但出血和液面较少;病变邻近关节面但多无关节积液,多无软组织肿块形成、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常呈显著的不均匀强化,典型病例少见.

  • 泪腺外伤的CT表现

    作者:于文玲;王振常;燕飞;付琳

    目的 探讨泪腺外伤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眼外伤合并有泪腺损伤患者的CT资料,其中单侧泪腺损伤63例,双侧2例. 结果 65例67眼泪腺损伤CT表现为泪腺体积增大,边缘模糊, 6例泪腺内可见碎骨片, 5例泪腺与肿胀眼睑分界不清, 4例泪腺向前外下方移位, 2例泪腺密度增高;其他眼外伤表现包括眼睑肿胀、眼球损伤、眶壁骨折、眼外肌增粗、眼眶上壁骨膜下血肿等. 结论 眶壁骨折、眼球损伤、眼睑损伤等眼外伤常合并泪腺损伤,CT检查能及时发现泪腺损伤,有助于临床治疗及预后.

  • 鼻咽癌TNM分期的PET/CT表现与血清VEGF表达的关系

    作者:熊正平;张阳德;谢爱民;梁赵玉;何庆

    目的 探讨鼻咽癌TNM分期的PET/CT表现与血清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搜集46例鼻咽癌患者首次放疗前行PET/CT检查的资料,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VEGF 的表达,并分析T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PET/CT表现与VEGF表达的关系. 结果 46例中,经PET/CT分析T1期11例、T2期9例、T3期18例、T4期8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2例,咽后外侧淋巴结转移5例.M0期37例,M1期 9例.鼻咽癌的血清VEGF表达的水平为(502.63±22.06) ng/l, 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期血清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为(527.61±7.11) ng/l,与非转移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6,P<0.05);远处转移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为(522.00±1.54) ng/l,与非远处转移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0,P<0.05). 结论 鼻咽癌患者有较高的血清VEGF表达; VEGF 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发生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VEGF的表达水平随着TNM分期升高有增强的趋势.

  • 多层螺旋CT对下颈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全冠民;袁涛;雷建明;杨桦耿;左军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下颈部病变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5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下颈部病变患者行MSCT检查,并行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图像后处理,确定病变所在的间隙,根据CT征象确定初步诊断,与后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50例中器官间隙病变5例:甲状舌管囊肿3例,部分胸腺颈部异位2例.颈动脉间隙病变10例:副神经节瘤3例,第2鳃裂囊肿2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2例,癌淋巴结转移3例(合并颈静脉血栓形成2例).咽后间隙病变5例:4例咽后脓肿,1例咽后间隙蜂窝织炎伴反应性淋巴结增生.颈后间隙病变18例:淋巴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脂肪瘤1例,神经纤维瘤病I型1例,淋巴结炎3例,淋巴结结核1例,淋巴瘤1例,癌淋巴结转移4例.多间隙病变12例:颈淋巴结炎及蜂窝织炎2例,淋巴结结核1例,淋巴瘤2例,癌淋巴结转移6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50例均确定病变所在间隙,42例(84%)病变初步诊断正确. 结论 MSCT可更好地显示下颈部病变所在的解剖间隙,在此基础上结合病变的CT征象可做出准确诊断.

  • CT灌注成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价值

    作者:舒圣捷;刘白鹭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扫描,以获取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即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并得出各种灌注图像,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状态.

  • 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作者:曾庆乐;李彦豪;陈勇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逐渐发展成为以手术切除、介入肝动脉化疗栓塞、肝移植等多种方法序贯联合的综合性治疗模式.尽管疗效得到提高,但因原发性肝癌起病时的隐匿性和治疗后相当高的复发和转移率使得远期生存率仍不能令人满意.新的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物和新的治疗方式在不断地探索之中.

  • 无水乙醇在巨块型肝癌经皮动脉栓塞术中的价值及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罗小平;淦伟

    目的 评价无水乙醇在巨块型肝癌经皮肝动脉栓塞术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该疗法的操作技术要领与其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结合CT、MRI等影像资料,在X线机引导下,对165例巨块型肝癌以无水乙醇+等量超液态碘油实施肿瘤滋养动脉(包括肝动脉及其侧支供瘤动脉)超选择性完全性充填栓塞,直至碘油充填影像与CT、MRI等影像资料完全相符. 结果 165例肝癌肿块经一次栓塞后95%以上被固化乃至完全固化135例(81.8%),大部固化30例(18.2%);经2~3次栓塞治疗后,95%以上被固化乃至完全固化159例(96.4%),大部固化6例(3.6%).3~6个月复查肿块明显缩小151例(91.5%),部分缩小14例(8.5%).术后1周患者肝功能无明显改变131例(79.4%),肝功能轻度变差24例(14.5%),肝功能明显变差10例(6.1%).术后6个月生存165例(100%),6个月~1年生存126例(76.4%),1~2年生存91例(55.1%),2~3年生存69例(41.8%),3年以上生存49例(29.7%). 结论 无水乙醇+等量超液态碘油超选择性肿瘤滋养动脉插管并完全性充填栓塞,可以迅速和较为彻底地杀灭局部肿瘤组织,避免了肿瘤的扩展、浸润生长及转移的发生,同时避免了化疗药物对肝细胞的损害及对全身的毒副反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只要操作得当,是较为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

  • 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作者:黄强;戴定可;翟仁友;于平;钱晓军;王剑锋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和意义.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资料与随访结果. 结果 31例患者中单纯肝动脉并发症11例,门静脉并发症11例,腔静脉并发症6例,合并肝动脉与门静脉并发症1例,合并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复杂并发症1例,脾动脉窃血综合征1例.均成功进行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共置入肝动脉支架13枚,静脉支架21枚,进行肝动脉栓塞1例,部分性脾动脉栓塞2例,单纯腔静脉球囊扩张1例,1例患者肝动脉局部灌注溶栓后置入肝动脉支架,1例患者先后置入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支架各1枚,1例患者同时置入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支架.所有血管腔内介入操作成功有效,技术成功率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9%,并且并发症经处理无后继影响.随访中除1例肝动脉于支架置入后19天发生再狭窄外,其余血管至随访结束未出现明确再狭窄. 结论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选择.

  • 颌骨牙列体层技术诊断埋伏阻生牙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泉;潘晓岗;钱玉芬

    目的 评价颌骨牙列体层摄片在埋伏阻生牙定位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使用离体牙在干颅模拟临床常见埋伏阻生牙类型,进行全景片及颌骨牙体断层摄片,观测离体牙在不同位置与其体层片影像的关系. 结果 颌骨牙列体层摄片能提供直观的埋伏阻生牙在颌骨内位置的二维影像,包括阻生牙的形态,唇侧或腭侧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 结论 对于埋伏阻生牙的放射影像学定位,可选择颌骨牙列体层摄片,临床可以作为骨内埋伏阻生牙外科处理和正畸治疗前的检查手段.

  • 大鼠肝肿瘤放疗及酒精治疗MRI动态灌注表现

    作者:黄丙仓;詹松华;耿道颖;张蕾

    目的 研究大鼠肝肿瘤放疗及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后MRI动态灌注表现及其半定量指标大相对信号强度增减率(MRSI)与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VEGF)及CD34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1)选取45只肝肿瘤大鼠,随机分成放疗组、酒精注射组及未治疗组,每组15只,分1天、3天、7天共3个时间点观察;(2)每组大鼠每个时间点均采集MRI动态灌注图像, 后处理得到灌注曲线及MRSI;(3)MRI检查后取标本送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PCNA,VEGF,CD34)检查;(4)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MRI图像对照分析. 结果 (1)放疗组PCNA染色增殖指数较未治疗组下降, VEGF染色阳性率稍减低, CD34染色阳性表达的微血管数减少及MRSI下降; 且MRSI与PCNA染色增殖指数、CD34染色阳性表达微血管数及VEGF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2)酒精注射组PCNA染色增殖指数较未治疗组下降明显,并见CD34染色阳性表达的微血管数显著减少,VEGF染色阳性率及MRSI明显减低;MRSI与PCNA、VEGF及CD34呈正相关. 结论 放疗及酒精注射治疗对大鼠肝肿瘤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MRI动态增强能反映肿瘤的血供情况.

  • 多层螺旋CT在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中的应用

    作者:石士奎;程敬亮;季立平;谭玉林;崔晓琳;王勇;于红光;吉金钟;陈岩

    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为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发病率约为0.7%.既往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及尿路造影,近年来随着CT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普及,CT已逐步成为该畸形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但目前关于其螺旋CT影像学特征报道较少.

  • 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的CT诊断

    作者:相爱华;囤荣耀;邓昆;张庆玲

    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traumatic lipohem arthrosis,TLH)即创伤后关节囊内存在脂肪和血液,可发生在全身受损伤的任何关节,X线平片、超声、CT及MRI均可检测TLH[1],而CT密度分辨率高,可准确地反映TLH的组成成分.

  •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CT表现与临床诊断三例

    作者:王作祥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是一种罕见病,属弥漫性肺病.笔者搜集了自1995年8月至2006年10年间3例PAP加以总结分析,并复习文献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断水平.

  • 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三例

    作者:唐光健;吴兰英;柳平

    肺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无特殊,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很高,影像检查是该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现结合3例在我院证实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文献作一复习.

  • 扩散张量成像及磁化传递成像评价正常婴幼儿脑白质髓鞘化研究

    作者:赖轶飞;梁碧玲;张赟;钟镜联;高立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磁化传递成像(MTI)两种方法评价正常婴幼儿脑白质髓鞘化过程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 对30名正常婴幼儿行常规MRI及DTI、MTI检查.运用感兴趣区(ROI)技术测定脑内13个脑白质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iso)、各向异性指数(FA)、磁化传递率(MTR)值. 用13个ROI MTR值、ADCiso、FA的平均值分别代表相应的全脑值. 结果 脑白质区局部及全脑ADCiso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除双侧小脑脚外,各个脑白质ROI局部FA值及全脑FA值与年龄无相关性. 局部及全脑MTR值与年龄呈正相关. 结论 DTI及MTI在正常婴幼儿脑白质髓鞘化过程中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提示髓鞘化病理生理过程.

  • 用国产X线管替代进口X线管维修点滴

    作者:洪国慧

    早期引进的一批进口X线机,由于使用时间较久,球管易出现老化进气等现象,具体故障现象一般表现为mA表冲顶过流,过载继电器工作,控制台OVER指示灯亮.

  • 北京万东F-IIIAT型500X线机故障维修一则

    作者:赵雁平;钟财进

    故障现象 摄影技术选择按钮在任意位置档均无X线产生,透视正常.故障分析及检查检查 电源继电器带电,摄影、透视继电器吸合、释放正常,根据摄影继电器及透视继电器正常带电,判断透视、摄影的控制线路没有问题,应是公共部分线路的故障.

  • 多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肺重组的佳时相研究

    作者:叶晓丹;肖湘生;李惠民;于红;刘士远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回顾性重组肺影像的佳R-R时相,探讨心电门控肺部扫描的可行性及合理的扫描方案. 资料与方法 对1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以相同参数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组10%、30%、45%、60%、75%、90% R-R 时相的横断面影像.范围包括自气管隆突至心尖的双侧肺,比较不同的R-R时相肺动脉层面、下肺静脉干层面、下肺基底段支气管开口层面、心尖层面影像,评价影像质量. 结果 各时相影像质量的综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后发现75%时相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重组的佳时相为75%的R-R时相. 结论 选择75%的R-R时相回顾性心电门控为佳R-R时相重组肺可以大限度地减轻心脏运动伪影对肺组织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影像质量,在常规影像伪影较多时,可增加病变的信息量,减少假阳性的产生,提高诊断准确率.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畸形显像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作者:刘亚欧;李坤成;杨延辉;安靖;于春水;秦文

    目的 初步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血管畸形显像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至9月间对11例颅内血管畸形患者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11例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25岁.其中6例为海绵状血管瘤,3例为脑动静脉畸形,2例为静脉畸形.SWI所得图像应用10 mm厚度的小密度投影重组.与手术所见和DSA对比,将SWI图像与常规MR序列比较. 结果 SWI对11例血管畸形患者的病灶均显示清楚.其中6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常规MR序列发现10个海绵状血管瘤,而SWI发现了15个;3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中,2例SWI较常规序列发现更多病灶.SWI发现了DSA所见的4支引流静脉中的3支,而常规MR序列仅可以显示1支,且更易与动脉区分,常规序列和SWI均可发现2支供血动脉,SWI还可以显示其中1例动静脉畸形的钙化; 2例静脉畸形均可清晰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和粗大的引流静脉,而常规序列显示欠佳. 结论 SWI应作为脑血管畸形尤其慢流速血管畸形诊断的常规序列应用于临床,结合其他序列对脑血管畸形能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信息.

  • MSCT重组技术对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陈林;陈轶;孙清荣

    目的 探讨MSCT重组技术在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RVES)诊断中的方法与价值. 资料与方法 26例(LRVES)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 结果 MSCT通过MPR及VR三维成像可清楚地显示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和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CT征象.正常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在下降之前从腹主动脉呈近似直角分出,其平均角度为(85.6±10.5)°,经过左肾静脉中点垂直腹主动脉的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相邻边缘的直线距离为(15.4±4.2)mm,而病变组则分别为(35.6±9.5)°和(5.7±3.6)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左肾静脉受阻远端前后径的大值与夹角段前后径的小值之比平均为3.6±1.5. 结论 MSCT重组技术能直观显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影像特征,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颅内和体部血管外皮细胞瘤:MR平扫和动态增强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建军;周康荣;曾蒙苏;王建华;丁建国

    目的 分析颅内和体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特征,探讨MR对其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9例,术前均经MR检查.MR检查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FSE T2WI脂肪抑制和梯度回复回波(GRE),其中6例行SE T1WI或GRE动态增强扫描.分别确定病变形态、信号特征和强化程度,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9例中,位于颅内3例,四肢4例,腹膜后1例,腹股沟1例.病灶多呈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直径4.8~13.5 cm,平均6.7 cm,其中<5 cm 1例,5~10 cm 7例,>10 cm 1例.9例病灶内可见坏死,6例可见蚯蚓状和结节状血管流空信号.SE T1WI肿瘤实质成分呈低、等或略高信号,所有病例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6例动态增强扫描病例中,动脉期显著强化5例,中等程度强化1例;门脉期均显著强化,强化程度与邻近大血管相仿.颅内、外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表现无明显区别. 结论 血管外皮细胞瘤呈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瘤内常见血管流空和坏死,T2WI呈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呈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显著.

  • 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和病理对照

    作者:陆明;郭德玉;王健

    目的 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 结果 9例中发生于鼻腔和鼻窦3例,口咽、腮腺、眼眶、腋窝、腹腔和髂窝各1例.发生于鼻腔和鼻窦者占据整个鼻腔和窦腔,窦壁和/或窦内间隔可破坏.发生于其他部位者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密度均匀或有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后实质部分较明显强化,但未能显示包膜存在.病理学检查除发生于鼻腔和鼻窦者均可见包膜,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胞浆红染,核圆形、卵圆形,无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细胞排列呈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或不规则状,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检查:Vimentin阳性率100%(5/5),CD99阳性率100%(7/7),CD34阳性率85.7%(6/7),Bcl-2阳性率83.3%(5/6),SMA阳性率37.5%(3/8),S-100阳性率16.7%(1/6). 结论 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见于全身多个部位,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病理结合镜下表现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能做出准确诊断.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