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膀胱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孙新峰;骆宾;张俊

    患者男,6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尿血(全程)伴血凝块,呈持续性,尿痛,无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无腰部疼痛,无腹痛、腹胀及发热、寒战,无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20年前患“高血脂”,平素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10年前因“腮腺肿瘤”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无过敏史,无寄生虫病史.彩超:膀胱前壁可见一低回声包块,大小约30 mm×22mm,边界清晰,凸向膀胱腔,浸润膀胱壁全层,膀胱液区内可见絮状强回声团,大小约56 mm×41 mm,可变形、移动(图1).CDFI:包块内见丰富斑片状、线状血流信号.CT示:膀胱充盈好,膀胱前壁见一类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3.0cm×2.5 cm×2.3 c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密度不均,CT值约27~ 60 HU,边缘光整,宽基底,肿块大部分突入膀胱腔内,小部分突向腔外,肿块周围膀胱壁增厚.膀胱腔内见团状略高密度灶,形态不规则(图2、3).

    关键词:
  • 乳腺腺肌上皮瘤一例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复习

    作者:蒋国元;周志琴;申霞;袁西伟;熊荣勤

    患者 女,42岁.乳腺筛查X线发现右乳结节伴微钙化.体检:双乳对称,乳头无凹陷、溢液,乳房皮肤未见异常,未扪及包块,腋窝、锁骨上、下淋巴结无肿大.影像检查:X线采用GESenographe DS全视野数字系统乳腺机,常规摄取头尾位(CC)、内外侧斜位(MLO),并加照局部点压片及侧位(ML);MRI采用Siemens1.5 T Avanto磁共振扫描仪,4通道乳腺专用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双乳自然下垂,平扫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脂肪抑制横轴位及矢状位;层厚1.7 mm,层间距0.34 mm,矩阵448×336;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n weigh ima-ging,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序列,扩散敏感度(b)值取800 s/mm2;动态增强由高压注射器经手背静脉以团注方式注入对比剂Gd-DTPA,剂量为0.15mmol/kg体重,流率3 ml/s,并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即刻进行扫描,连续采集6个时相,单期扫描时间为60 s.彩色超声检查仪器型号为Sequoia512.

    关键词:
  • 儿童心脏纤维瘤影像学表现一例

    作者:张挺;何玲

    患儿女,5岁6个月.发现心脏杂音3年,活动如同龄儿.体检:心界扩大,心音有力,心率86次/min,节律齐整,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伴震颤,向腋下传导P2亢进.超声心动图:右室腔内探及一类圆形高回声结构,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其内回声欠均匀,大小为47mmn×46 mmn×45 mm,可见一蒂连接于右室流出道前壁肺动脉瓣环下方(蒂长11 mm,宽6 mm),致右室流出道狭窄,血流通过宽处内径8 mm,血流速度2.3 m/s,压差21 mmHg.

    关键词:
  • 胸腰椎附件区结核一例

    作者:高洋;张秀梅;赵瑞;刘佳;张帅

    患者男,2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钝痛,扪及一肿物入我院就诊.既往史: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外伤手术史.体检:T11椎体棘突压痛(+),感觉平面位于脐下两横指水平,平面以下皮肤浅感觉减退,双上肢肌腱反射正常引出,双下肢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髌阵挛未引出,双侧Hoffmann征(-)、双侧Babinski征(+),余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 MRI诊断颅内囊性脑膜瘤一例

    作者:杨迎迎;耿左军;韩学芳;彭飞;张冬青

    患者女,59岁,间断头痛1年加重1天.颅脑MRI示:右侧侧脑室见一囊性病变,囊壁薄而光整,呈等信号,并见一附壁结节,囊液呈长T1/长T2/低FLAIR信号,病变经小脑幕孔向幕下延伸至四叠体池及环池,病变紧邻右侧侧脑室脉络丛.右侧侧脑室颞角、枕角扩张,周围伴少许水肿带.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受压狭窄,中线结构略向左偏.增强扫描囊壁呈不完整的线状强化,壁结节及邻近小脑幕强化.扩散加权成像(DWI)囊液无扩散受限,壁结节DWI呈高信号(图1A ~F).考虑右侧侧脑室-四叠体池-环池蛛网膜囊肿.

    关键词:
  • Von Hippel-Lindau综合症一例

    作者:王海利;全昌斌

    患者男,15岁.主诉间断性腰痛6个月,伴双下肢乏力1个月余.当地医院脊柱MRI提示:胸椎椎管内占位,但图像欠清晰,定位、定性不能明确.我院门诊以“椎管内占位”收入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发现明确异常体征.头颅及全脊柱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延髓背部可见一类圆形囊性信号,大径4 cm,增强扫描显示其周围有3枚明显强化的小结节影,余未见明显异常(图1).T3~4水平椎管内后部邻近脊膜区域可见小斑点状强化影.T9~10水平椎管内后部有卵圆形实性结节状病灶,以等T1、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该病灶与硬膜宽基底相连,关系紧密,似见“硬膜尾征”(图2);同时下胸段脊髓中央管扩张,局部脊髓增粗,实质变薄、信号不均.诸椎体、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等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作者:向辉华;刘利琼;孙海燕;杨惠雯;黎学兵;李丽亚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arge-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是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一种较罕见的亚型.长期以来,因其发病率低,生物学行为特殊,其定义和诊断缺乏共识.流行病学特性所知甚少,治疗缺乏针对性措施,疗效不满意.笔者就我院的一例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并对其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进行讨论.

    关键词: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肝外胆管癌肿瘤血管生成及病理分级的价值

    作者:王余;彭鹏;张宇新;夏庆安;王海平;韩德昌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肝外胆管癌肿瘤血管生成及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 对5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DWI(b值为800 s/mm2)、DCE-MRI扫描,测量肝外胆管癌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外胆管癌标本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分析ADC值与MVD、VEGF及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肝外胆管癌病灶ADC值与MVD存在负相关性(r=-0.36 P<0.05);肝外胆管癌标本组织VEGF表达阳性组的ADC值明显低于VEGF表达阴性组(t=2.68P<0.05);不同分化肝外胆管癌病灶的ADC值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减低(F=18.51 P<0.05).结论 ADC值能反映肝外胆管癌肿瘤血管生成水平高低及预测其病理分级,DWI有助于在活体上对肝外胆管癌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估.

  • 3 T MRI三维氢质子波谱及扩散张量成像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初步探讨

    作者:周红俐;赵建农;何晓静;吴伟;罗银灯;王晚千;吴媛

    目的 初步探讨3 T MRI三维氢质子波谱成像(3D-1 H-MRS)、扩散张量成像(DTI)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 23例PCa患者、1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均通过3D-1 H-MRS及DTI检查,测得PCa、BPH、正常外周带(PZ)、正常中央区(CG)四组感兴趣区(ROI)内的平均(胆碱+肌酐)/枸橼酸盐(CC/C)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生成相应的参数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获得四组CC/C、ADC、FA值的差异,并对PCa组的CC/C、ADC、FA值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平均CC/C值由高至低依次为PCa,BPH,CG,PZ,除PZ与CG外,余各组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BPH,PZ,CG,PCa,除BPH与PZ外,余各组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FA值由高到低依次为PCa,CG,BPH,PZ,除PCa与CG外,余各组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的CC/C、ADC值呈负相关(r=-0.457,P<0.01),CC/C、FA值呈正相关(r=0.380,P<0.05),ADC、FA值呈负相关(r=-0.400,P<0.05).结论 PCa、BPH、正常前列腺的CC/C、ADC、FA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且PCa 3D-1H-MRS及DTI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结合对PCa的诊断具有广阔前景.

  • 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的3.0 T MRI研究

    作者:霍英杰;袁静;王成健;张玉;赵永强;姚文娟;杨景震

    目的 探讨3.0TMR对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诊断的影像特点.方法 对22例病理证实的Ⅰ~Ⅱ级肾透明细胞癌的MR平扫及动态增强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肾透明细胞癌的假包膜、T2WI及动态增强(DCE)的影像特点.结果 T2WI假包膜的检出率为90.9% (20/22),DCE的延迟期假包膜检出率为100%(22/22);T2 WI特征分为两种:3例富水性病灶和19例实性病灶伴不规则坏死;DCE与T2wI特征有相关性.结论 T2WI特征及假包膜的检出是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MR诊断的基础,DCE是重要的检查手段,3.0T高分辨MR检查对低级别肾癌的诊断与评价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应用价值.

  • DWI与THRIVE多期动态增强序列联合诊断肝外胆管癌的价值

    作者:曾德银;何晓鹏;赵冬梅;唐光才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T1高分辨力各向同性容积激发(THRIVE)多期动态增强序列联合诊断肝外胆管癌的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29例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MRI常规序列、DWI及THRIV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第1次联合MRI常规序列、THRIVE动态增强图像诊断,第2次联合所有序列图像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次诊断符合率;测胆管癌、增大淋巴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作均数比较t检验分析.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29例肝外胆管癌,2例肝左管、2例肝右管受浸润,4例肝组织受侵,1例胆管瘤栓,淋巴结转移8枚、反应性增生14枚.联合DWI后提高了增大淋巴结的诊断率.胆管癌、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ADC值(单位:106mm2/s)分别为330.50±83.58、365.75±43.52、430.79±53.77.胆管癌、淋巴结转移分别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胆管癌与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对淋巴结增大敏感性高,ADC值可鉴别淋巴结转移与反应性增生;DWI与THRIVE多期动态增强联合运用诊断肝外胆管癌有较高价值.

  • 单能量成像及能谱曲线对胆囊等密度胆固醇结石的诊断价值

    作者:汪卫兵;陈昌毅;胡新杰;彭婕;骆静;程涛

    目的 探讨单能量成像及能谱曲线对胆囊等密度胆固醇结石的显示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临床证实而混合能量不能明确诊断的胆囊等密度胆固醇结石患者20例(计20枚结石),全部病例均行上腹部能谱平扫,采用GSI Viewer软件进行单能量成像及能谱曲线分析,测量40~140 KeV共11组(每组间隔10 KeY)图像的结石及胆汁的CT值,并计算结石及胆汁的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混合能量下,17例结石呈等密度,3例呈稍高密度灶,结石CT值为(18.21 ±3.82) HU,胆汁CT值为(13.61 ±3.92) HU.单能量成像后,结石的CT值从40~140 KeV依次升高,胆汁的CT值依次减低,70 KeV组结石与胆汁的CT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P=0.129),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石的能谱曲线斜率为-0.838 ±0.187,胆汁的曲线斜率为0.300±0.1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1,P<0.01).结论 单能量成像及能谱曲线有助于显示常规CT不能显示的胆囊等密度结石.

  • 胆囊腺肌病的CT及MRI分析

    作者:韩超;陈新晖

    目的 分析胆囊腺肌病的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胆囊腺肌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2例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7例(3例为CT检查后)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6例胆囊腺肌病中,CT及MRI平扫表现为胆囊底部壁不均匀或结节状增厚9例,胆囊壁弥漫性增厚4例,胆囊颈及颈体交界处壁节段性增厚3例;出现典型Rokitansky-Aschoff窦(R-A窦)8例;合并结石3例.CT及MRI增强表现为动脉期黏膜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范围进展,延迟期持续强化,R-A窦腔内无强化.结论 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胆囊腺肌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MRI显示R-A窦腔更好且具有确诊意义.

  • 肾透明细胞癌病理级别与磁敏感成像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永成;邢伟;陈杰

    目的 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术前评价肾透明细胞癌(CRCC)的分级.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CRCC患者的SWI征象.肿瘤内磁敏感信号(intratumoral susceptibility signal intensity,ITSS)的评估指标包括:ITSS是否存在、ITSS的主要结构、ITSS与肿瘤面积的比值.应用Mann-Whitney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除4例低级别CRCC患者,其余CRCC患者SWI上均见到ITSS.低级别和高级别CRCC ITSS主要结构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与高级别CRCC(1.27 ±0.47)相比,低级别CRCC(2.15±1.05)可见较多血管结构、较少出血(P<0.005).高级别CRCC(1.55 ±-0.52)ITSS与肿瘤面积的比值明显高于低级别CRCC(0.88±0.43)(P<0.005).结论 SWI对术前CRCC的病理分级有意义.

  • 乳头状肾癌亚型的CT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段崇锋;姜天娇;高耸;隋庆兰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癌(PRCC)亚型的C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PRCC患者(Ⅰ型9例、Ⅱ型12例)的影像资料,比较两者之间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平扫CT值及动态增强三期CT值、强化均匀程度、肿瘤的扩散情况,分析两者之间影像学的差异.结果 PRCC Ⅰ型与Ⅱ型肿瘤形态(P =0.024)、边界(P=0.005)、强化均匀程度(P=0.032)及肿瘤的扩散情况(P=0.007)有统计学差异,Ⅰ型肿瘤一般呈类圆形无分叶、边界清、强化均匀、无肿瘤扩散,而Ⅱ型肿瘤多呈不规则形有分叶、边界不清、强化不均匀、有肿瘤扩散.两者大小、平扫CT值及动态增强三期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RCC Ⅰ型与Ⅱ型在肿瘤形态、边界、强化均匀程度及肿瘤扩散情况方面有明显差异,CT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 肾透明细胞癌瘤内出血的磁敏感加权成像初步研究及与病理对照

    作者:孙军;邢伟;陈杰;丁玖乐;陈铜兵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评价肾透明细胞癌(CCRCC)瘤内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CCRCC患者的CT、常规MRI及SWI图像,选取肿瘤大横断面作为观察瘤内出血的感兴趣层面,分别用三种影像方法诊断瘤内出血及出血类型,并与大体病理进行对照.分别采用卡方检验比较SWI与CT、SWI与常规MRI成像方法诊断瘤内出血及出血类型的病例数差异.结果 大体病理34例均可见出血灶.CT诊断6例有瘤内出血,其中4例出血类型与病理所见一致;常规MRI诊断23例有瘤内出血,其中11例出血类型与病理所见一致;SWI诊断34例均有瘤内出血,34例出血类型与病理所见完全一致.SWI诊断CCRCC瘤内出血率、大面积出血率及片状出血率均显著高于CT(x2=47.000、10.372、21.402,P=0.000、0.001、0.000)与常规MRI(x2=13.123、10.372、4.976,P=0.000、0.001、0.026).结论 较之CT与常规MRI,SWI能更准确地评价CCRCC瘤内出血及出血类型.

  • 瘤体实质ADC值及EDC值在颅内淋巴瘤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鉴别中的应用

    作者:李辉;陈兵;翟伟;李春花;石洋洋

    目的 探讨瘤体实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DC)值在颅内淋巴瘤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术后病理确诊的19例颅内淋巴瘤和45例Ⅲ~Ⅳ级星形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瘤体实质区、瘤体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及EDC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ADC值和EDC值对两种肿瘤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然后对两组肿瘤的瘤体实质ADC值、EDC值、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相对指数表观扩散系数(rEDC)值分别进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 ADC值及EDC值对两种肿瘤都有诊断效能,但EDC值的诊断效能低于ADC值.颅内淋巴瘤的瘤体实质ADC值低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t=-7.416,P=0.004),rADC值低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t=-7.181,P=0.003),EDC值高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t=8.101,P=0.030),rEDC值高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t=8.055,P=0.002).结论 颅内淋巴瘤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瘤体实质ADC值、EDC值、rADC值、rEDC值结合DWI图像及常规MRI平扫+增强有助于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瘤体实质ADC值及EDC值的测量对两种肿瘤的鉴别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CT血管成像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评价烟雾病搭桥血管的对照研究

    作者:陈谦;程晓青;周长圣;倪玲;黄伟

    目的 分析比较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在评价烟雾病搭桥血管通畅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行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资料,23例患者共行25侧血管重建术,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同时行CTA和3D TOF MRA检查,将搭桥血管分为3段(颅外段、穿颅段、颅内段),以5分制计分法对搭桥血管通畅性进行影像评分,采用Wilcoxon秩合检验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D TOF MRA在显示搭桥血管,尤其是对颅内段的显示优于CTA(P <0.05).DSCTA和3D TOF MRA对颅外段及穿颅段的显示无明显差别(P值分别为0.66及0.34).其中2例穿颅段搭桥血管在MRA上表现为假性截断.结论 3D TOF MRA对烟雾病搭桥血管的显示优于CTA,尤其是对颅内段的显示.3D TOF MRA在穿颅段对搭桥血管狭窄程度的夸大效应需引起注意.

  • CT灌注成像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应用

    作者:黄丹江;王宏清;王鹏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间,发病在6h之内的AIS患者且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CTP,取其中的CT灌注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复查的CT平扫图像判断患者有无发生出血转化,将入选病例分为出血组(HT)及未出血组(non-HT),每个病例均测患侧和健侧CTP参数,并计算患侧与健侧对称部位参数比值得到相对参数值: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采用Independent-Sample T Test比较两组rCBF、rCBV、rMTT的差异.同时,对各相对灌注参数与出血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0例中,10例发生出血转化,大范围出血者2例,少许渗血者8例,20例未发生出血转化.两组相比,HT组患者的rCBF、rCBV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6);而两组r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2).rCBF与出血转化的相关系数r=-0.515,rCBV与出血转化的相关系数r=-0.492,rMTT与出血转化的相关系数r =0.078.结论 CTP对称部位相对参数值在预测AIS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中有重要意义.

  • 云南大理少数民族地区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MR扩散加权成像的研究

    作者:张承志;周雨;查文金;江雪峰;徐晨歌

    目的 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前瞻性研究其对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筛选110例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130例脑实质囊虫病活虫期对照,进行MR DWI检查,同时以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作为观测指标进行对照评价.结果 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组,正常对照镜像区组及活虫期组等各组间经统计学分析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ADC值高于正常对照镜像区组,低于活虫期组;eADC值低于正常对照镜像区组,高于活虫期组,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ADC值和eADC值对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与活虫期鉴别诊断效能.结论 揭示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和活虫期病灶DWI水分子运动的特征,制定出相应的ADC值及eADC值诊断指标,并应用于亚临床期脑实质囊虫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早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胸廓内动脉的解剖学显示

    作者:陈伟彬;冯莉;宫凤玲;张惠英

    目的 初步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胸廓内动脉的解剖学显示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拟诊胸主动脉病变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观察两侧胸廓内动脉的走行规律及其解剖分支特征,沿胸骨角及第6肋间隙水平分为近、中、远3段,测量3个节段血管腔内径、两侧胸廓内动脉长度及其分支肌膈动脉内径和至邻近胸骨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两侧胸廓内动脉显示率均为100%.两侧胸廓内动脉中,同侧近、中、远各段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相应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各段内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胸廓内动脉较右侧稍长(P<0.05),男性胸廓内动脉较女性长(P<0.05).两侧肌膈动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胸骨边缘距离,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胸廓内动脉末端分支,右侧两支分支者89例(83.18%)、三支者10例(9.35%)、四支者8例(7.48%).左侧两支分支者91例(85.05%)、三支者9例(8.41%)、四支者7例(6.54%),两侧均以两支分支型多见.结论 采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可以清晰观察胸廓内动脉走行规律及其解剖分支特征,可为临床提供较为重要的解剖信息,对术前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 256层CT对IDD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解剖及临床分析

    作者:颜立群;刘永;侯亚平;王文燕;汪国石;吴艳凯;宋鹏;耿左军

    目的 利用256层iCT对先天性心脏病IDD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进行影像分析,归纳总结其螺旋CT成像中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整理并回顾分析我院8例确诊为IDD型CCTGA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影像资料,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平片检查,对照分析并归纳总结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256层iCT对于本组病例全部做出了正确诊断且清晰地显示了多种合并的复杂畸形,其中7例合并室间隔缺损(VSD),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4例合并明显的肺动脉瓣或流出道狭窄(PS),4例合并主动脉窦转位,3例合并双上腔静脉畸形,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发现较为明显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清晰地显示IDD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解剖学关系及其合并的相关畸形,对其诊断具有极高的正确率.

  • 磁共振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绍军;姜宏宁;黄学菁;李晨;黄炎文;王国年

    目的 研究MR冠状动脉造影(MRC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电影磁共振成像(Cine MRI)测量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5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MRC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左心室Cine MRI评价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参数.依据美国心脏学会冠状动脉17段分法,对各支狭窄节段进行改良Gensini积分(GS)评估,并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将评分四分位分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肌质量(MM)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不同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搏输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积分与LVEF呈线性负相关(r=-0.562,P<0.05),与LVEDV、LVESV、MM呈线性正相关(r=0.543、0.685、0.476,P<0.05),与SV、CO无相关性(P>0.05).评分越高,收缩末期厚度(WTEs)、舒张末期厚度(WTED)、室壁增厚率(WT%)及室壁运动(WM)偏离正常范围节段愈多.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评分愈高,左心室功能愈差.左心室MRI功能参数定量测定可评价心肌缺血,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信息.

  • 外伤后副三角骨综合征的影像表现及CT随诊

    作者:李孝忠;刘太运;王琳;杨玉琴

    目的 研究踝关节外伤后副三角骨综合征的影像表现及CT随诊评估外伤1年后副三角骨增生、囊变退行性改变发生的预测因素.方法 307例急性踝关节外伤患者中52例被纳入一项按常规方法进行的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进行X线摄片、MRI及CT检查.分析外伤时的影像表现及一年后CT随诊结果.评估副三角骨退行性改变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52例患者中,外伤当时的影像显示:副三角骨周围软组织肿胀52例,积液32例,副三角骨骨髓水肿28例,周围筋膜增厚12例.外伤1年后CT随诊显示:28例骨髓水肿患者中发生副三角骨增生、囊变共25例,32例积液患者中发生副三角骨增生、囊变共16例,12例周围筋膜增厚患者中发生副三角骨增生、囊变共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发现副三角骨骨髓水肿[OR 6.024 (95%CI 2.452~12.089),P=0.0152]与外伤1年后副三角骨发生增生、囊变相关.结论 MRI诊断副三角骨综合征具有很高的价值,踝部急性外伤后MRI显示骨髓水肿强烈预示外伤1年后副三角骨发生增生、囊变等退行性改变.

  • 18F-FDG-PET/CT对软组织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邱大胜;胡晓燕;李杰;朱佳;彭辽河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软组织转移瘤的价值.方法 搜集2010年8月至2012年5月经我院PET/CT中心诊断软组织转移瘤患者17例完整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均随访).其中肺癌8例(腺癌7例,鳞癌1例),食管癌2例(鳞癌1例,腺癌1例),胃肠道腺癌5例,子宫内膜癌2例.排除明显淋巴结转移如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骨转移合并软组织肿块、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神经纤维瘤病和原发软组织肉瘤等.结果 17例晚期恶性肿瘤18F-FDG-PET/CT检测出软组织转移灶,其中13例肌肉转移,2例皮下软组织转移,2例肌肉及皮下软组织内均发生转移,肌肉转移发生率为88.2%(15/17),皮下软组织转移发生率为23.5% (4/17).17例晚期恶性肿瘤18F-FDG-PET/CT共检出转移灶221个,肌肉转移灶51个,约占23.1%(51/221),PET示四肢肌肉、椎旁肌肉、胸腹壁、肩部及盆腔肌肉内49个高代谢结节,左侧翼外肌2个高代谢结节,标准摄取大值(SUVmax) 4.25 ~ 8.98.51个病灶CT平扫显示等密度或稍低病灶12个,显示率为23.5%(12/51),病灶大径均>2.0 cm,部分突向体表.PET/CT显示皮下软组织内170个结节,CT显示170个,大径0.3 ~1.2 cm,PET显示82个,SUVmax 1.25 ~ 3.52,约占48.2%(82/170).17例自PET/CT检查之日起,生存期40 ~160天,平均55.4天.结论 PET/CT对软组织转移瘤敏感性高.肌肉内转移灶PET优于CT,皮下软组织转移灶PET不及CT.软组织转移瘤行PET/CT检查,不仅可以大程度的检出转移灶,有助于确定佳的活检部位;还有利于原发癌的显示,有助于全面判断肿瘤分期及预后.

  • 泪腺导管囊肿的CT、MRI表现

    作者:于文玲;刘中林;朴颖实;鲜军舫

    目的 探讨泪腺导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泪腺导管囊肿患者的CT和MRI资料,其中7例接受眼眶MRI检查,1例接受眼眶CT检查.结果 4例位于泪腺睑部,1例为双侧病变,2例(3侧)表现为多囊状,1例呈类圆形,1例呈边缘圆钝的三角形;3例来源于副泪腺,2例位于下睑穹窿部鼻侧,1例位于上睑穹窿部鼻侧.1例行CT检查,呈软组织密度;7例行MRI检查,T2 WI均为高信号,T1WI上3例为等信号,4例为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边缘有强化.结论 CT和MRI,尤其是MRI检查能够对发生于泪腺睑部泪腺导管囊肿的诊断提供可靠信息;副泪腺的泪腺导管囊肿发生于眼眶穹窿部,在眶前部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到此病.

  • 咽鼓管上隐窝形态与胆脂瘤关系的研究

    作者:黄虹;曹和涛;陆健;王鸿帼;张勤慧;刘婷婷;苏海;周亚生

    目的 探讨咽鼓管上隐窝(STR)形态与胆脂瘤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STR骨性结构完整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肉芽肿型)16例(18耳)、胆脂瘤71例(71耳)的MSCT资料,将其分成胆脂瘤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及正常组(所有健耳)三组,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分别测量各组STR前后径(AP)、横径(T)、上下径(SI),比较各组间、正常组左侧及右侧STR大小及结合STR形态前后诊断准确性.每两组间STR三径线均值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测量结果.结果 胆脂瘤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正常组左侧及右侧耳STR的AP、T和SI平均值分别为:2.82 ±0.87、2.99±0.74和2.53±0.71;3.65±1.21、3.39±0.72和3.57 ±0.4;4.25±1.22、3.75±0.99和4.02 ±0.98及4.06±1.08、3.80±0.71和3.80±1.03.其中胆脂瘤组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胆脂瘤组与正常组AP、T和SI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与正常组及正常组不同侧别耳AP、T和SI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STR形态本组诊断准确性由73.0%提高到89.9%.AP、T和SI诊断胆脂瘤的准确性分别为76.8%、69.7%和84.5%.结论 胆脂瘤患耳STR主要径线显著小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耳及所有正常耳;推测STR形态较小或为一种先天变异状态,为胆脂瘤易患因素之一,可作为影像辅助诊断依据.

  • 肾脏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丹丹;房向东;龚良庚

    肾脏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水、电解质的平衡,排泄体内代谢物起着重要作用.肾功能与肾内氧含量有关[1],肾缺氧可诱导和促进肾间质纤维化的发展,而同时肾间质纤维化又将加重肾缺氧[2-4],同时肾间质纤维化与慢性肾病肾功能损害有关,且为慢性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共同路径.因而,诊断并改善肾缺氧对延缓肾病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imaging,BOLD-fMRI)是目前唯一能活体内无创的检测肾内氧含量的MRI功能成像技术,可用于了解组织的代谢情况,从而反映肾脏的病理生理状态.笔者对BOLD的原理及其在肾脏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 分子影像技术示踪干细胞在细胞移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田迎;郑玲;卢光明

    细胞移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其中选择干细胞移植治疗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干细胞自身及分泌的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能直接参与细胞或成体组织的修复、更新和再生,是多种组织损伤修复的细胞源和基因治疗的载体[1,2].通常用于细胞移植的是成体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和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等.

    关键词:
  • 双源CT主动脉CTA三种扫描模式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勇;雷静;杨石平;赵卫;韩丹

    目的 比较分析双源CT的主动脉CTA 3种不同扫描方式的技术特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 将临床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95例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行普通血管模式(A组)、大螺距扫描模式(B组)、双能模式(C组)主动脉血管成像扫描,对扫描长度、扫描时间、图像质量、主动脉根部伪影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并分析相关技术学问题.结果 3组扫描长度不存在差异,扫描时间存在差异.3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以上占87.8%,主动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噪声、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在噪声方面高于A、B组,而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稍低于A、B组.3组主动脉根部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伪影少于A、C组,A、C组无差异.3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剂量高,C组低.结论 双源CT的3种主动脉CTA扫描模式均能获得优质图像质量,大螺距扫描能显著降低扫描剂量,同时减少主动脉根部伪影,双能量扫描未增加辐射剂量.

  • 多层螺旋CT低对比剂量肺动脉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夏巍;尹肖睿;吴晶涛;周媛;王志军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使用低对比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58例行CTPA检查.按检查奇偶周数分为低对比剂量组(Ⅰ组)和高对比剂量组(Ⅱ组).Ⅰ组28例: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使用对比剂量为35ml,选择监测点上腔静脉;Ⅱ组30例: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使用常规对比剂量80~90 ml,选择监测点为肺动脉干.两组肺动脉造影图像分别测量肺动脉主干、亚段级肺动脉、肺静脉、升主动脉的CT值.计算出肺动脉的对比度噪声比(CNR)进行客观影像评价.由两名资深影像学医师以5分制对两组的CTP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之间图像客观评价以及图像主观评分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Ⅰ组图像的肺动脉主干CT值、亚段级肺动脉CT值、CNR均高于Ⅱ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t=2.0、P=0.04;t=2.6、P=0.01;t=2.6、P=0.00);Ⅰ组图像的主动脉CT值与肺静脉CT值低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P=0.00;t=-3.2、P=0.01).Ⅰ组图像的CNR高出Ⅱ组图像10.6%.两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以5分法进行图像质量评估,经MannWhitney U检验,医师A、医师B对Ⅰ、Ⅱ两组图像质量评估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2.3、P=0.02;Z=-2.8、P=0.02).两名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评估的一致性经Kappa检验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1).结论 CTPA使用35 ml对比剂结合上腔静脉为监测点追踪触发扫描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图像质量好于常规扫描方法.

  • 不同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

    作者:孙啸天;陈艳;余建明;刘永华

    目的 对比分析较高心率患者双源CT(DSCT)回顾性心电门控模式下使用与心率相匹配的自动螺距与较大螺距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和患者辐射剂量.方法 搜集心率>70次/分的患者102例,使用DS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根据使用的螺距不同分为自动螺距组(46例)和较大螺距组(56例),分别计算两组冠状动脉CTA时的辐射剂量、冠状动脉的显示率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CTA的有效辐射剂量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较大螺距组的辐射剂量小于自动螺距组的辐射剂量.两组间冠状动脉段的可评价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高心率患者,在不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螺距可减小辐射剂量.

  • MBIR重建算法在改善腹部CT图像质量方面的价值研究

    作者:徐学勤;林晓珠;王明亮;董海鹏;严福华;陈克敏

    目的 比较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和滤波反投影(FBP)3种重建算法对低剂量扫描条件下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共36例成年患者在能谱CT(Discovery CT750HD)上行常规胸部CT检查,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uto mA; GE Healthcare,Waukesha,Wis)进行扫描.获得FBP、40%ASiR和MBIR算法重建的0.625 mm层厚的CT图像.测量并比较所得部分上腹部图像的背景噪声,肝脏、竖脊肌、腹主动脉的噪声及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并对腹部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相同层厚情况下,与FBP相比,40% ASiR和MBIR图像的背景噪声、肝脏、竖脊肌和腹主动脉的噪声分别降低21.82%、16.62%、23.10%和24.74%及57.00%、70.17%、67.77%和74.49%.与FBP相比,40% ASiR和MBIR的CNR分别提高26.47%和235.29%.相同层厚情况下,MBIR图像的噪声小,CNR高.MBIR图像中的噪声明显低于FBP图像,而CNR明显高于FBP(P <0.001).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MBIR也明显高于FBP(4.32±0.55 vs 2.51±0.68,P<0.001).结论 在低剂量扫描条件下,MBIR和ASiR重建算法有助于提高腹部CT图像的质量,特别是MBIR重建算法可以明显提高图像的CNR,并显著降低图像的噪声.采用MBIR重建算法具有降低常规腹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的潜能.

  • 影像引导胸椎病变经皮同轴穿刺活检的穿刺途径选择

    作者:缪冬镠;倪才方;陈珑;刘一之;金泳海;朱晓黎;邹建伟

    目的 探讨胸椎病变经皮穿刺活检的穿刺途径选择,评估影像引导下胸椎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透视或CT引导下对34例患者的胸椎病变行经皮同轴穿刺活检.其中19例于透视引导下接受19次经皮穿刺活检,另15例于CT引导下接受17次穿刺活检.结果 34例共接受36次胸椎病变穿刺活检,其中2例各接受两次穿刺活检.采用经椎弓根途径穿刺22次,采用经肋椎关节途径穿刺10次,采用经肋间隙途径穿刺4次.影像证实36次活检穿刺针均位于病灶内,穿刺成功率100%.其中31次活检病理结果与临床终诊断一致,无假阳性结果发生,穿刺活检终诊断成功率86.1%.所有病例无穿刺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影像引导胸椎病变同轴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准确、微创的介入诊断技术,选择合适的穿刺途径有助于提高穿刺及诊断的成功率.

  • 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作者:李闯;张跃伟;赵旭;赵广生;周军;唐顺雄;刘影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应用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前后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结果 患者术后4天即可见病灶内多个大小不等泡状气体密度影,呈“蜂窝”状改变,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CT病灶平扫期表现呈类圆形不均匀混杂低密度影,内见散在泡状气体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31例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完全缓解者(CR):2例;部分缓解(PR):23例;稳定(SD):6例;总有效率(CR+ PR)为80%.结论 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多层螺旋CT能准确地判断病灶坏死及残留病灶和新病变的治疗效果,指导再次治疗.

  • USPIO联合MR活体动态示踪技术在EPCs移植脑卒中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侯唯姝;徐丽艳;余永强

    目的 证实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作为细胞内对比剂标记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的可行性,并以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tMCAO)模型为载体,探讨MR动态示踪在干细胞移植在中的作用.方法 多聚赖氨酸(PLL)为转染剂、USPIO为细胞内对比剂标记EPCs,于第1、3、5天分别计算细胞标记率并检测细胞活力.tMCAO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尾静脉移植磁性标记EPCs(实验组)及未标记EPCs(对照组),行MR动态扫描及普鲁士蓝染色.结果 USPIO-PLL能够成功标记EPCs,标记率达98%,标记组与未标记组间细胞活力无明显差异.MR T2WI序列动态扫描于脑梗死区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处的边缘可观察到连续的低信号,T2*map序列更为明显.普鲁士蓝染色结果与体外细胞染色结果相符.结论 USPIO可以成功标记EPCs,MR活体动态示踪能够成功监测到磁性标记细胞.

  • 胆肠Roux-Y吻合术后空肠桥袢结石的影像诊断(附5例报告)

    作者:缪小芬;陆健;张学琴;梁宏伟;孙春锋;朱纪吾

    目的 探讨胆肠Roux-Y吻合术后空肠桥袢结石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的胆肠Roux-Y吻合术后空肠桥袢结石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包括CT检查5例,MRI检查2例.结果 5例皆有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伴寒颤、高热3例,伴皮肤、巩膜轻度黄染1例.5例CT像上均见右上腹肠腔内圆形“树轮”状高密度结石影,结石及以上区域肠管扩张,无气-液平面.2例胆管积气.1例肝内胆管内有结石.MRI检查的2例示胆总管局部扭曲,吻合口下方肠管内示混杂信号结石,1例肝内胆管结石与积气并存.结论 胆肠Roux-Y吻合术后桥袢结石CT与MRI均能明确诊断,MRCP对结石的定位判断更直观.

  • 基于ASiR平台的动态500排技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芳;邵剑波;郑楠楠;姚红莉;廖丽娅;王玲

    目的 探讨具有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平台的动态500排扫描技术(VHS)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期间临床疑为先天性心脏病的80例患儿进行MSCT增强扫描,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5天~12个月,中位年龄4.3个月.按照每组4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检查设备采用GE Heahhcare Optima CT660扫描仪.研究组扫描参数为VHS扫描模式,Pass为5,80 kVp、自动毫安(范围40 ~ 400 mA),噪声指数16,0.5 s/r、螺距1.375∶1、视野32 cm,层厚5.0 mm、对5个序列扫描图像进行薄层0.625 mm,60% ASiR重建.对照组采用常规参数扫描:120 kVp,200 mA,0.5 s/r,螺距1.375∶1,层厚5.0 mm,薄层0.625 mm,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FBP)进行图像重建;增强扫描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技术,阈值100 HU.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00,药量按1.5~2.0 ml/kg体重计算、注射流率0.4~1.0 ml/s,采用单筒高压注射器.MSCT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膈肌水平.记录每例患儿曝光剂量.所有图像传到GE AW 4.5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组;图像质量评估采用Likert 5分制(5分好,1分差,≥3分被认为临床可以接受).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达到诊断标准的比例为:研究组95%,对照组92.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有效剂量分别为研究组(1.57 ±0.78) mSv,对照组(6.73±0.82) mSv,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与常规扫描方法比较,基于ASiR平台的500排(VHS)扫描技术可以满足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MSCT影像学诊断要求,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达77%,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乳腺腺病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

    作者:杨丽;时高峰;刘辉;李扬;王琦

    目的 探讨乳腺腺病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乳腺腺病患者的MRI影像资料,随机选取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乳腺癌病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乳腺腺病的MRI形态学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与乳腺癌存在重叠.乳腺腺病组早期强化率为(82.95±28.71)%,乳腺癌组早期强化率为(103.93±32.4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2,P=0.055).乳腺腺病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1.40±0.15)×10-3 mm2/s,乳腺癌组平均ADC值为(1.06±0.10)×10-3mm2/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8,P=0.000).结论 乳腺腺病的形态学和动态增强表现与乳腺癌存在重叠,易误诊,扩散加权成像在定性诊断中有较大优势,可提高乳腺MRI的诊断价值.

  • ADC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标记物间相关性的探讨

    作者:刘春玲;何晖;刘再毅;张水兴;梁长虹

    目的 探讨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预后标记物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DWI(b =0,1000 s/mm2)资料,测量ADC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记录分子预后标记物ER、PR、Ki67、HER2的表达情况,用非参数K-W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不同核级别浸润性导管癌间的ADC值差异及不同分子预后标记物与ADC值间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级别的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间存在差异(x2 =11.160,P=0.04).ADC值与ER表达强度(x2=9.401,P=0.024)、Ki67表达(x2=7.306,P=0.026)强度间存在相关性,且ADC值与二者表达百分比间存在弱负相关(r=-0.346,r=-0.289).ADC值与PR表达(x2=3.499,P=0.321)、HER2表达(x2=-1.467,P=0.143)及三阴乳腺癌与非三阴乳腺癌间表达无相关性(x2=-0.258,P=0.796).结论 低ADC值与高核级别及ER、Ki67高表达相关,而与HER2、PR表达无相关性,反映了乳腺癌不均质性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肝胰十二指肠间囊实性肿物——请分析病变性质

    作者:刘洋;全冠民

    患者男,44岁.10余天前无诱因全身皮肤黄染,尿液呈浓茶色,陶土色大便,无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实验室检查:CA199 474 U/ml,C反应蛋白28.3 mg/L,总胆红素369 μmol/L,碱性磷酸酶224 U/L,γ谷氨酰转肽酶108 U/L.CT平扫:肝胰十二指肠间囊实性肿物,边缘较清,大小约7.0cm×5.7 cm×7.5 cm,密度不均,内有分隔,壁稍厚,厚薄欠均匀,肿物实性及囊性成分CT值分别为53 HU、29 HU(图1).CT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动脉期、静脉期持续强化,平衡期强化程度减退,动脉期、静脉期(图2)、平衡期CT值分别为57 HU、72 HU、68 HU.肿物囊性部分无强化.

    关键词: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