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颅内髓上皮瘤一例

    作者:陈静;李欣;王春祥;赵滨

    患儿 女,2岁.因嗜睡10天,伴呕吐2天而就诊.神经科检查:四肢活动对称,右侧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左侧肌力低,肌张力不高.右侧巴氏征阴性,左侧巴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MRI(图1~5):平扫示右侧大脑半球巨大不规则形混杂信号肿物,主要累及右侧颞顶枕叶及右侧基底节丘脑区,肿物大小约6.4 cm ×6.3 cm ×7.2 cm,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于T1 WI主要表现为稍低信号,其内可见散在大小不等斑片状高信号,于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可见等及稍低信号分隔;囊性部分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主要位于实性部分边缘及内部,位于边缘者较大,位于内部者为多发小囊状.肿物周围脑实质内可见大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水肿区,边界模糊.右侧侧脑室明显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左侧脑室增宽.小脑及脑干形态及信号均未见异常.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分隔强化明显,局部呈"蜂窝"状改变,周围水肿区可见轻度强化.

  • 脑动脉瘤患者血管造影时并发大面积脑梗死一例

    作者:徐小玲;王秀河;乔宏宇;彭悦

    患者女,7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因突发头痛,呕吐17 h入院,入院时血压164/88 mmHg(1 mmHg=0.133kPa),以前额部跳痛为主,呈持续性.急诊头颅MRI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室内积血,未见脑梗死征象,MRA疑基底动脉瘤,颅内动脉未见狭窄表现.入院后予其卧床休息,控制颅压,防止血管痉挛等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8天后在局麻下行DSA检查以进一步了解颅内血管情况.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先完成主动脉弓造影,行右颈内动脉造影时,发现右颈内动脉呈明显痉挛表现,血流速度慢,远端分支未见显影,遂终止操作,并立即予尼莫通静脉滴注.术后2天,患者低热,呈昏睡——浅昏迷状,呼之不应,右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术后第二天行头颅MRI及MRA检查,发现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 胃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表现一例

    作者:刘芳;于晶;付姣慧;伍建林

    患者 男,81岁.自觉上腹部疼痛2周伴恶心呕吐3天入院.体检: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1g/L,AFP、CEA阴性,CA-199> 1000.CT:平扫胃窦部右前壁可见大小约4.8 cm×3.8 cm单房厚壁囊性肿物,厚壁较均匀,该肿物突向胃内,胃窦部胃腔变窄;肿物外侧与邻近胆囊壁关系密切,局部胆囊壁增厚.增强后该囊性肿物的壁呈延迟性中度强化,囊内坏死液无强化;邻近增厚的胆囊壁亦见轻中度强化,腹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 青年女性卵巢卵泡膜细胞瘤伴淋巴结肿大一例

    作者:汤永祥;张金平;钱振;孔小权;李石坚;张冉;付睿杰

    患者女,29岁.阴道少量出血8个月,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体检:下腹正中可触及一约10 cm ×9 cm大小包块,质硬,活动度差,压痛不明显,宫颈轻度糜烂,宫腔及宫颈刮片病理提示子宫颈轻度炎症,乳腺未见异常.血CA 125轻度升高(49.82 U/ml,参考值<35 U/ml),CA50升高(105.73 U/ml,参考值<25 U/ml),CEA、CA199、HCG均正常.彩超:于子宫后方见一约8.9 cm ×5.0 cm×8.5 cm实性为主低回声包块,形态不规则,内见散在液性暗区伴分隔,肿块血供不丰富,实质内见少量点状血流,子宫直肠陷凹少量积液.

  • 胃血管球瘤一例

    作者:姚军;夏进东

    患者女,4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恶心呕吐3周,吐胃内容物,无腹痛,无便血黑便.体检: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1.72 ng/ml;癌胚抗原1.41 ng/ml;糖类抗原199( CA199) 14.02 U/ml;糖类抗原125( CA125)24.38 U/ml.超声胃镜:胃窦小弯侧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 cm,表面光整(间质瘤可能性大).心电图、胸片未见异常;B超:肝、胆、胰腺、脾、双肾未见异常.CT:平扫示胃窦小弯侧等密度肿块,其直径约2.0 cm,边缘比较清楚,密度均匀,CT值42 HU(图1).增强动脉期肿块呈轻度强化,CT值55 HU,与正常胃壁组织分界不清(图2);门静脉期肿块边缘出现明显环形结节状强化,中心密度较低,未强化的黏膜层分界清楚(图3).

  • 异位甲状腺二例

    作者:聂鹏;江铭

    例1 女,11岁.发现舌根部肿物半年余入院.半年前发现舌根部有一无痛性肿物,伴有发音不清、夜间打鼾等症状.口腔颌面部专科检查:舌根部有-4.0 em×4.4 cm×3.0 cm大小的红色肿物、质中等、无压痛.咽无红肿,扁桃体未见肿大,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CT平扫:显示舌根部中线区高密度圆形肿块,大小3.9cm×3.5 cm,密度基本均匀,边缘光整,平均CT值85 ~ 130 HU(图1、2).正常甲状腺区未见甲状腺显示.ECT甲状腺核素扫描(静脉注射99mTcO4)显像前位:正常双叶甲状腺部位未见甲状腺显影;于舌根部正中可见一团状放射性分布浓聚影,其放射性分布尚均匀(图3).ECT诊断:舌根部异位甲状腺.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暂不宜手术治疗,遂要求出院.

  • 孤立性大囊型脑囊虫病一例

    作者:梁奕;杜柏林

    患者女,42岁.无明显诱因头痛1年,间断反复发作,双眼视物模糊.近期逐渐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左侧面部疼痛、麻木.MRI:右侧颞叶见一长T1、长T2信号的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大小约6.7cm×6.5 cm×6.1 cm,内见等信号小结节.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见病灶中央有多个结节样的等信号,部分附壁,囊壁周围有高信号围绕,右侧基底节及脑室受压移位.增强扫描病灶壁呈环形强化,厚薄不均,囊内结节强化不明显.术中所见:右颞叶囊性病变,大小约6.6 cm ×6.5 cm×6.5 cm,囊壁呈浅蓝色,与周围脑组织粘连,可分离,边界不清,血运丰富.囊壁破裂后见黄色的囊液溢出,并取出一乳白色的头节.术后病理诊断:脑囊虫病.

  • 多房囊性肾癌与其他复杂肾囊性病变的比较分析

    作者:王静;王峰;刘文亚;曾红春;周诚;赵建卿

    目的 比较多房囊性肾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与其他复杂性肾囊性病变在临床、病理及影像学方面的不同特点.方法 搜集本院2007年至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复杂性肾囊性病变64例,包括MCRCC患者17例,囊性肾癌(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 28例,肾脏囊性良性病变19例,回顾性分析三组病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及CT特征.结果 (1)MCRCC组与良性病变组囊液性状均以浆液状为主(分别为82.4%,52.6%),CRCC囊液以浑浊坏死为主(64.3%);MCRCC组临床T分期明显低于CRCC组(P=0.001);(2) MCRCC与肾良性病变主要分布在BosniakⅢ级(64.7%∶57.9%),CRCC主要分布在BosniakⅣ级(67.8%).CRCC组囊液CT值中位数明显高于MCRCC与良性囊性病变组(30.6∶ 15.8∶10.6,P=0.019).MCRCC与CRCC病灶内软组织影大小存在明显差异(P=0.000).结论 MCRCC在临床、病理及影像学方面均显示其恶性程度低于CRCC,甚至在某些方面与肾脏囊性良性病变有相似的特点.

  • 应用扩散加权成像双指数模型评价慢性肾脏病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琼;张泉;孙浩然;林珊;白人驹

    目的 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WI)双指数模型计算肾脏皮髓质的纯扩散系数(ADCd)及灌注分数(Fp),并分析其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临床确诊的52例CKD患者和27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行0、50,0、100,0、500,0、1000( s/mm2)四组b值的DWI检查,根据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双指数模型计算肾脏皮髓质的ADCd和Fp值,分析CKD患者皮髓质ADCd、Fp值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对照组肾脏皮质ADCd值显著大于髓质(P<0.05).正常对照组、CKD轻度损害组和中重度损害组之间的肾脏皮髓质ADCd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CKD轻度损害组>CKD中重度损害组)(P<0.001),三组之间的肾脏皮髓质Fp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CKD轻度损害组>CKD中重度损害组)(P<0.001).CKD患者的皮髓质ADCd值、髓质Fp值与eGFR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DWI双指数模型能够得到反映肾脏真实水分子扩散运动及微循环灌注的指标,肾脏皮髓质ADCd值及髓质Fp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KD患者的肾脏功能改变.

  • MRI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

    作者:明建中;钟文新;沈比先;相呈县;楚二伟;保莲;黄岸容

    目的 探讨MRI诊断剖宫产后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间经MRI诊断为CSP的23例患者的MR图像特征及术后结果.结果 23例CSP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MRI正确诊断20例,准确率86.96%( 20/23).误诊3例(宫颈妊娠1例、滋养细胞疾病1例、不全流产1例).典型MRI图像表现为孕囊型、混合包块型.结论 MRI是诊断CSP的有效手段,能较好地反映CSP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 16层螺旋CT肝脏体积测定的研究

    作者:李大鹏;熊中奎;袁梅;康桂荣;李梅;孙娜娜;刘希胜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测量肝脏体积与中国健康成人性别、年龄、及体表面积之间的相关性,推导出适合中国国人的标准肝体积公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240名影像学检查阴性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数据用x±s表示;分别按年龄及性别各分6组,每组男20名、女20名.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直线相关性与回归分析并进行假设检验.结果 240名受试者测得平均肝脏体积为( 1184.43±224.58)cm3,与体表面积及年龄之间存在着相关性,r为0.793,决定系数r2为0.490,均有显著性(P<0.01),并用体表面积、年龄与肝脏体积建立回归方程.结论 肝脏体积在性别之间,不同年龄及体表面积之间具有一定规律性;适合中国国人的标准肝脏体积公式LV (cm3)=824.054BSA(m2)-3.489AGE(y)- 36.75.

  • 卵巢肿瘤的MRI与手术对照观察

    作者:朱花敏;史长征;李恒国

    目的 通过卵巢肿瘤MRI与手术病理对照观察,探讨MRI在诊断卵巢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38例,术前均做MRI检查,详细分析总结其MRI表现特点,并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38例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22例.在肿瘤的大径(P =0.499)和内部信号(P=0.066)方面,良、恶性肿瘤之间没有差别.在卵巢单侧或双侧受累(P=0.009)、肿块形态(P =0.000)、囊壁是否均匀(P=0.000)、有无壁结节(P=0.025)、与邻近脏器分界清楚与否(P=0.008)、肠管及大网膜是否受累(P=0.005)、盆腔淋巴结是否肿大(P=0.000)、有无腹腔积液(P=0.000)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卵巢恶性肿瘤,在显示大网膜是否受累(P=0.031)、盆腔淋巴结有无肿大(P=0.045)方面,MRI与手术所见有显著性差异;在肠管受侵方面,有5例诊断不正确,但统计学上无差异(P =0.227).结论 MRI对卵巢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作用,但在判断大网膜受侵、盆腔淋巴结肿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 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作者:沈连芳;王正阁;郭会映;朱湘文;卢光明

    目的 探讨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总结并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患者仅行CT平扫.结果 6例中男3例,女3例,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3例;肿瘤直径3~10 cm,平均5.8 cm;累及肾皮质和髓质者2例,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者4例;平扫肿块呈实性成分者2例,囊实性混杂成分者4例;增强扫描肿块多呈轻中度强化;4例肾脏轮廓改变;4例肿瘤内可见钙化;肾门周围淋巴结转移者5例,肺转移1例,左侧胸壁转移者1例,腰骶椎椎体转移1例;术前诊断为肾癌者5例,肾淋巴瘤1例.结论 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起源于髓质、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并且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应考虑到该病可能.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胃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许传军;刘林祥;李晓东;易永祥;刘杜先;张全安;朱西琪;许家全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cient,ADC)在胃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价值,确定ADC值在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佳临界点.方法 39例经手术或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肿瘤性病变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b值采用800 s/mm2,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胃良性和恶性占位之间的ADC值差异.结果 当b值为800 s/mm2,良性组ADC平均值为(2.200±0.959)× 10-3mm2/s,恶性组ADC平均值为(1.89±0.463)× 10-3mm2/s,两组间有显著差异(F=25.12,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区别良恶性胃部肿瘤的佳临界点为1.915×10-3mm2/s,其敏感性为88.7%,特异性为91.1%,约登指数为0.798.结论 DWI在胃肿瘤诊断中具有可行性.b值为800 s/mm2时,胃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ADC值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区别胃部良恶性肿瘤的佳临界点为1.915×10-3mm2/s,ADC值对于鉴别胃良恶性肿瘤有辅助诊断价值.

  • DTI参数DCavg值在缺血性脑梗死不同临床时期的变化特点

    作者:张升华;姜兴岳;马德晶;殷志杰;秦东京;冯艳

    目的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在缺血性脑梗死不同临床时期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79例不同临床时期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DTI检查.分别测量不同临床时期患者梗死区与健侧的DCavg值,并计算其相对值(rDCavg);比较同一临床时期梗死区与健侧的DCavg值,分析不同临床时期间rDCavg值的变化趋势.结果 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患者DCavg值为不同程度地降低;大部分慢性早期及慢性晚期患者DCavg值为不同程度地升高.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不同临床时期DCaavg值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据此可揭示脑梗死病变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判断所处临床时期.

  • 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表现

    作者:李建胜;汪丹凤;刘恺;张雪林

    目的 探讨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的影像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PNET患者的CT和MRI资料.结果 发生于大脑半球7例,脑干及松果体区各1例.9例病灶边界均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均匀.CT平扫实质部分与脑灰质等或稍高密度,MRI上T1WI呈与脑灰质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7例无或轻度瘤周水肿;6例有明显占位效应;瘤内出血6例,钙化5例;6例见流空血管信号穿行,6例与侧脑室关系密切.5例与局部硬脑膜相连,其中2例邻近骨质变薄,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结论 PNE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 Rasmussen综合征临床表现及MRI特点

    作者:周晓亮;黄飚;刘泳坚;娄明武

    目的 分析Rasmusse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MRI特点.方法 对经临床及影像确诊的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例,女2例,均行头颅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肢体抽搐,肢体乏力,记忆力及认知能力下降等.5例患者均出现一侧半球萎缩,脑回和侧脑室扩大,同时有颞角萎缩,侧裂扩大.其中4例表现为左侧半球萎缩,1例表现为右侧半球萎缩.2例患者脑实质未见异常信号,另外3例表现为脑实质斑片状异常信号.其中1例位于右侧额顶叶,1例位于左侧内囊后肢、放射冠,1例位于左侧额颞枕叶,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IAIR)上大部为高信号,部分伴有少许低信号.增强扫描5例患者脑内均未见异常强化.MRA上2例患侧大脑中动脉分支较对侧减少.磁共振波谱(MRS)示2例患者患侧脑皮质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轻度下降.结论 Rasmussen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一侧大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 SWI在脑微出血与急性期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丽雅;朱平;李华丽;周旭峰;高志翔;卢超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脑出血转化(HT)与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在24h内经临床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确诊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资料72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图像梗死灶内是否出现极低信号分为梗死后出血转化组(HT组)和单纯脑梗死组(对照组).同时对病灶以外CMBs经两名影像学医师诊断记为CMBs阳性共32例,其中对照组24例(24/62,38.7%),HT组8例(8/10,80%).根据CMBs分布分为脑叶组和脑深部组,对照组脑叶8例( 8/24,33.33%),脑深部16例(16/24,66.67%).HT组脑叶7例(7/8,87.5%),脑深部1例(1/8,12.5%).结果 两组CMBs检出率及发生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 梗死后HT与CMBs的发生率和发生部位相关,SWI可检出CMBs,预示微血管的出血倾向,预测急性期脑梗死HT的危险性,进而为溶栓治疗提供可能的依据.

  • 灰质异位脑功能连接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朱湘文;张志强;许强;王正阁;卢光明;陈光辉;谭启富

    目的 通过观察灰质异位脑功能连接区的空间分布形式,探索灰质异位与正常脑区间的神经功能联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8例确诊为双侧灰质异位癫痫患者,经Siemens 3.0 T磁共振仪采集静息态及3D结构像数据.以异位灰质团块作为种子点,进行基于相关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并对异位灰质功能连接网络存在的模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一侧异位灰质与对侧异位灰质存在正相关功能连接;(2)异位灰质与双侧基底神经节存在正相关连接.(3)异位灰质与正常大脑皮层存在正相关功能连接,但其空间模式与异位灰质所处的部位有关.(4)异位灰质与双侧大脑皮层也存在负相关功能连接区域,但其空间模式无明显一致性.结论 灰质异位不是孤立的异常脑结构,其不但与对侧的异位灰质保持功能连接,还与众多大脑皮层区保持着广泛的功能连接,这可能由于异位灰质团与正常皮层具有相同起源以及相似发育过程而形成的.其与基底神经节存在功能连接可能是异位灰质经常引发癫痫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 肺癌MR扩散加权成像ADC与18F-FDG PET/CT代谢成像SUV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光祥;屈春晖;郑婷;蔡亮;韩福刚;唐光才;陈跃

    目的 研究肺癌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PET/CT代谢成像标准摄取值(SUV)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本院行胸部MR DWI和PET/CT代谢成像的26例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MR DWI和PET/CT代谢成像对应层面病变实质部分的ADC小值(ADCmin)、ADC平均值(ADCmean)和SUV大值(SUVmax)、SUV平均值(SUVmean),计算相对ADC(rADC)(ADCmin/ADCmean)和相对SUV( rSUV)(SUVmax/SUVmean),分析ADCmin与SUVmax,ADCmean与SUVmean以及rADC与rSUV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6例肺癌MR DWI的ADCmin为(0.891±0.167)×10-3mm2/s,ADCmean为(1.244±0.351)×10-3mm2/s,rADC为0.74±0.14;PET/CT代谢成像SUVmax为10.5±4.6,SUVmean为5.6±1.8,rSUV为1.80±0.28.ADCmin与SUVmax没有相关性(P =0.207 >0.05),ADCmean与SUVmean没有相关性(P=0.331 >0.05),rADC与rSUV呈负相关性(P =0.021 <0.05),相关系数为-0.451.结论 肺癌的MR DWI rADC与PET/CT代谢成像rSUV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ADC与SUV在肺癌的临床应用中可以互为补充.

  • 利用256iCT对左心室解剖结构和功能定量研究

    作者:李敬民;李彩英;赵爽;李庆啸;刘晓伟;王伟;罗文飞;柳青

    目的 应用256iCT对正常人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相关指标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各指标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 搜集506例行256iCT冠状动脉CTA结果正常的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近6个月无心血管疾病病史.对原始图像进行多期重组,确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分别对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的室间隔厚度(septal wall thickness,SWT)、左室后壁厚度(posterior wall thickness,PWT)、左室宽径(LV inner diameter,LVID)、舒张末期容积( end-diastolic volume,EDV)、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ESV)、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进行测量和计算,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 左心室舒张末期SWT、PWT、LVID 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4.4~12.1 mm,4.0~14.0 mm,28.1 ~60.8 mm.左心室收缩末期SWT、PWT、LVID 95%参考值分别为:6.2~15.7mm,7.9~20.8 mm,18.1 ~46.3 mm.EDV、ESV、SV、EF 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55.9 ~ 165.7 ml,20.9 ~75.9 ml,25.8 ~ 98.6 ml,39.8% ~ 78.3%.收缩期LVID和舒张期LVID值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有增大趋势.收缩期SWT、舒张期SWT、收缩期PWT、舒张期PWT以及EF值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同时EDV、ESV、SV值随着年龄增长有减小的趋势,但以上各指标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分析显示除EF值无统计学差异以外,其余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男性组各参数均大于女性组.结论 初步制定了左心室形态、功能相关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为临床诊断、危险评级及预后判断提供有意义信息.

  • 静息态下冠状动脉狭窄对左室壁透壁心肌灌注影响的640层CT研究

    作者:陈为军;孙永青;卢明明;全冠民;车东东;袁涛;刘亚飞;门肾力;杨卓;李丹

    目的 确定静息态下透壁心肌灌注指数(TPR)的正常值,并探讨静息态下不同分支的冠状动脉狭窄与各冠状动脉分支的不同狭窄程度对左室壁不同节段TPR的影响.方法 274例患者行Toshiba 640层CT检查,包括冠状动脉CTA及左心室室壁CT灌注(CTP)检查.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17节段进行分组.计算正常组及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之间相应节段内TPR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相应节段TPR的相关性.结果 前降支及左旋支病变对于左室壁心肌灌注影响较为明显,前降支狭窄主要影响中间段前壁(r=-0.288)、心尖段前壁(r=-0.263)及中间段间隔壁(r=-0.196),左旋支主要影响基底部前侧壁(r=-0.241)、基底部后侧壁(r=-0.279)及心尖段侧壁(r=-0.201),而右冠状动脉病变影响较小,主要影响中间段后壁(r=-0.195);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组对于左室壁心肌灌注影响程度较大(P<0.05),轻度狭窄影响较小;左室前壁心肌灌注易受到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在静息状态下前降支供血区域组、左旋支供血区域组及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组正常心肌和重度狭窄心肌平均TPR值分别为1.14±0.09和1.07±0.13、1.13±0.11和1.06±0.14、1.15±0.14和1.10±0.12.结论 不同冠状动脉分支狭窄分别可以影响不同节段的心肌透壁灌注;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心肌的TPR,二者具有相关性;静息状态下TPR正常值大于负荷状态下TPR.本研究提供了TPR静息态下的正常值.

  • 冠状动脉支架内腔的可视度:64层螺旋CT与宝石CT的比较

    作者:齐琳;毛定飚;李铭;任庆国;杨艳丽;高丰;滑炎卿

    目的 评价宝石CT(HDCT)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能力,并与64层螺旋CT进行比较.方法 52例患者(共放置85个支架)进行64层螺旋CT和HDCT扫描,分别测量支架内CT值和相邻未放置支架节段的CT值,同时测量支架内径,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在HDCT上,支架内腔的显示率明显高于64层螺旋CT(分别为69.0%和42.9%,P<0.01).支架内CT值的上升值分别为15.2 HU和54.2 HU(P<0.01).结论 由于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以及有效抑制线束硬化伪影,HDCT与64层螺旋CT比较,提高了支架内腔的可视度,能更准确测量支架的内径.

  • 稳定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斑块CT特征的差异

    作者:马建勇;张雷;高煜;费锡峰;陆风旗

    目的 比较稳定型心绞痛(SA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CT特征的差异.方法 搜集UAP和SAP各32例患者的MSCT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UAP组和SAP组正性重构的发生率(26/45和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点状钙化的发生率(10/17和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性斑块的发生率(39/45和3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块的平均CT值[(34.0±13.7)HU和(68.7±29.4)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CT特征包括正性血管重构、斑块密度低和点状钙化等.

  • 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

    作者:周和秀;陈燕萍;卢晓丹;吴芹;徐嬿;刘彩霞

    目的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肉瘤样癌(PSC)的CT表现与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PSC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发生的部位、形态、强化形式与周围侵犯及转移等.结果 7例PSC均为单发,左肺4例,右肺3例;6例为周围型,1例为中央型.病灶平扫为软组织密度,其中6例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5例呈厚环状强化,1例呈片絮状强化,1例病灶较小呈轻度均匀强化.所有病例免疫组织化学见CK(+)与Vim(+).结论 PSC 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周围型常表现为较大的肿块,易侵犯胸壁,增强扫描多呈厚环状强化,病灶常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 CTA在高压电击伤皮瓣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吴有森;鲍海华;祁永章;孙艳秋;何明丽

    目的 应用CT血管成像(CTA)观察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电击伤后的皮瓣血运.方法 6例高压电击伤患者上肢损伤后实施腹壁皮瓣修复术,采用CTA行上肢及腹壁血管造影,评价皮瓣修复后上肢血管和腹壁下动脉深穿支的血管分支显示.结果 MSCTA能够良好地显示上肢血管和腹壁下动脉及其分支;其中4例显示为优良,2例欠佳;显示优良患者均能准确评价较粗大穿支血管的起源、皮下和肌肉内的走行,同时精确定位选择的穿支血管穿出腹直肌筋膜的位置;较好地显示穿支血管与上肢皮瓣内血运.结论 CTA是一种有效地评价皮瓣修复术后皮瓣血运的方法,可评判皮瓣修复术成败.

  • 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唐浩;胡桂周;贾铭;黄婵桃;蔡裕兴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GMS)的影像特点及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LGMS的X线、CT、MRI表现.单种方法检查中,行X线平片检查1例,行CT及MRI检查各2例;3例行2种方法检查.结果 8例LGMS中,5例发生于软组织,3例发生在长骨;发生于软组织者,在CT上2例边界较清晰,2例可见大量不规则钙化影,3例行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仅有1例行静脉期扫描,肿瘤强化程度进一步增高,1例出现双肺转移,在MRI上,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瘤体强化明显;发生于长骨者,在X线平片上呈斑片状、虫蚀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未见硬化边、钙化及骨膜反应,在MRI上,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以外周强化明显,肿瘤中心区域未见强化.结论 LGMS发病率低,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 3D-WATSc序列在膝关节软骨病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立振;陈健湘;张豫;王就欣;胡元明;陈树平

    目的 评价三维扰相脂肪抑制梯度回波序列(3 D-WATSc)在膝关节软骨缺损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1例患者50侧膝关节镜检查病例,将每侧膝关节软骨面分为5个区域,MRI检查采用3D-WATSc,按Recht标准分级诊断250个关节软骨面,并与膝关节镜分级诊断结果对照.3D-WATSc诊断价值的真实性指标为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一致性指标用Kappa值.结果 3D-WATSc诊断软骨病损的敏感度为96.4%,特异度为87.3%,准确度为92.4%,Kappa值为0.844.结论 3D-WATSc与关节镜对膝关节软骨病损的诊断结果之间一致性极佳,是目前诊断膝关节软骨病损的佳扫描序列.

  • 眼球变小的视网膜母细胞瘤CT研究

    作者:常青林;杨本涛;胡凌;满凤媛;鲜军舫;王振常

    目的 分析研究眼球变小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特点.方法 选择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所有病例行眼球CT容积扫描,对每例患者的双侧眼球体积进行测量.对26例眼球变小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6例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眼体积较健眼小,约占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68.4%.患眼体积变小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小患眼体积变化越明显;病变钙化量与眼球体积缩小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也可发生眼球体积变小的情况,采用CT测量眼球体积可准确反映眼球体积变小情况.

  • 多层螺旋CT在疑难牙体牙髓病中的应用

    作者:吕晶;邓天政;李东霞;杨捷绯;王东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技术在疑难牙体牙髓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行根管治疗中或根管治疗术后出现临床症状,且普通X线片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扫描重组图像.结果 所有42例患者经螺旋CT检查均能明确病因,诊断准确率100%.15颗患牙出现牙根隐裂,11例出现遗漏根管,16例出现根充物自根尖侧方超充.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准确判断根裂、遗漏根管、超充牙胶、异常根管等疑难问题,为明确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在口腔复杂牙体牙髓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多层螺旋CT测量腹部脂肪的研究现状

    作者:严俊

    众所周知,超重和肥胖可提前产生和加重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紊乱和某些类型的癌症的发病[1,2].流行病学的研究现已经把广义肥胖作为增加发病率和各种原因的死亡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3].由此可见,对人体脂肪进行测量和监控,可以了解是否存在肥胖及其程度,以便采取必要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肥胖发生的风险.

  • 64排螺旋CT透析自体动静脉瘘狭窄成像的技术初探

    作者:杨毅;刘伏鹤;白燕;王荣峰;陈正光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瘘狭窄中血管成像(CTA)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在让患者充分了解和愿意配合本检查后,使用64排螺旋CT.患者取俯卧位,患肢上举,高于头部,取健侧肘静脉穿刺,团注对比剂,大不超过55 ml,流率4~5 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立即以相同流率注入20 ~30 ml生理盐水.CT扫描参数为:层厚0.625 mm,螺距为1.108,螺旋时间0.75 s/r,80 kV和120 mAs.采用自动管电流和Blous Tracking扫描方式,对21例(男12例,女9例,中位年龄61岁)自体动静脉瘘狭窄的患者行CTA检查.在EBW工作站上采用1 mm层厚行矢、冠和轴位的重组,并进行三维的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佳参数和角度显示自体动静脉瘘狭窄的状况.结果 本组患者有20例(95%)获得了满意的CTA图像,即狭窄部位清晰可见,病变血管的范围、走行清楚.侧支循环血管清晰.本组21例均为血管超声所发现,其中10例被DSA或手术证实与CTA结果相同.结论 要获得良好的自体动静脉瘘CT图像,需与患者良好的沟通,参数配置准确,恰当.其中对比剂的用量和扫描速度的快慢、扫描时间的长短,阈值的设定,为关键因素.

  • 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

    作者:贺克武;高斌;秦汉林;李劲松;黄永翠;张宇东;彭晓正;汪涛;杨会军;陈昊

    目的 评价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8例Ⅲ~Ⅳ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联合治疗组43例57个病灶接受CT导引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联合同步支气管动脉内GP方案化疗2~4个周期,灌注化疗组65例患者74个病灶仅接受支气管动脉内GP方案化疗2~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3、6、12个月两组总缓解率分别为8.8%、56.1%、63.6%、84.0%和2.7%、21.0%、41.9%、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和6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3天和42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的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咯血、放射性粒子游走和胸腔积血,化疗主要的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患者可以耐受,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患者各化疗毒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 超声引导联合CT监视在特殊部位肝癌射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侯继野;刘瑞宝;刘岩;沈海洋;李世杰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联合CT监视在特殊部位肝癌射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引导联合CT监视经皮射频治疗45例(75个病灶)特殊部位肝癌患者.统计消融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情况.1个月后复查CT、MRI资料,观察病灶的消融情况.结果 消融术中无严重并发症,15例(33.3%)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16例(35.6%)出现腹痛;3例顽固性咯呃逆;6例(13.3%)出现恶心.射频治疗后1个月随访显示,邻近膈肌13个病灶,其中病灶完全消融12个(92.31%);邻近胆囊8个病灶,完全消融6个(75%);邻近肠管5个病灶,完全消融5个(100%);邻近大血管9个病灶,其中病灶完全消融8个(88.89%),邻近胆管14个,其中病灶完全消融13个(92.86%).45例患者仅1例靠近胆囊患者出现肝内肿瘤新生,无一例出现肝外转移.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CT监视射频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疗效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CTA在中晚期宫颈癌TACE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杨伟洪;梁珊瑚;向先俊;刘鹏程;夏红;李彦豪

    目的 分析CTA在中晚期宫颈癌经动脉导管内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采集的5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年龄26~ 70岁,平均46岁)的数据;研究对象按纳入时间顺序分成三组,对应每组的患者分别为20、20、10例.第1组的患者直接行DSA寻找明确靶血管后行TACE治疗;第2组在CTA协助下,配合DSA确定靶血管后行TACE治疗;第3组尽可能不做DSA,依靠透视和CTA判断靶血管再行TACE治疗.所有患者均在TACE前进行了CTA检查,两名放射诊断医师独立分析CTA得出统一结果.衡量三组患者TA-CE治疗效率;研究对比参数包括: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患者的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等;对参数进行t检验.结果 经CTA和DSA判断46例患者的靶动脉为双侧子宫动脉,并进行了常规经双侧子宫动脉TACE治疗(第1、2、3组研究对象对应的病例数分别是20、16和10例).4例患者CTA图像双侧子宫动脉显示不清,术中DSA显示子宫动脉细小,导管进入困难,后行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研究患者共100支子宫动脉中有92支(92%)在CTA中清晰显示.第2、3组对比第1组患者,在CTA帮助下并且少用DSA可使经双侧子宫动脉TACE手术时间缩短,从90.2min缩短到50.5 min(P=0.036),术中透视时间从28.3 min缩短到17.5 min(P =0.032),剂量面积乘积从109.5Gy· cm2降低到24.5 Gy · cm2(P< 0.001),对比剂用量从100.4 ml降至25.0ml(P< 0.001).结论 CTA在中晚期宫颈癌TACE术中运用有助于识别靶动脉,提高TACE治疗效率.

  • 药物明胶海绵颗粒在中晚期宫颈癌合并出血中的治疗价值

    作者:程军林;彭建国;刘凯

    目的 探讨药物明胶海绵颗粒在中晚期宫颈癌合并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方法灌注双侧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前干,再用化疗药物中的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与明胶海绵颗粒充分混合栓塞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前干.术后观察止血情况、肿块大小变化及与周围组织的边界情况.结果 (1)23例宫颈癌合并出血患者出血在术后2~3天均得到完全控制,总有效率100%;(2)原发灶经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及药物明胶海绵栓塞后,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2例行1次介入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7例在介入治疗后1个月改行妇科手术宫旁浸润得到明显改善;其余14例在行2~3次介入治疗后9例获得了二次妇科手术机会,术中出血少,肿块周边界限清晰,另外5例介入前分期在Ⅲb以上,尽管介入治疗次数达到了2~3次,局部肿块得到了一定控制,但周边淋巴结控制不明显.结论 对于中晚期宫颈癌合并出血患者,药物明胶海绵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治疗不仅可以起到直接阻断肿瘤血供,有利于出血部位止血,而且因明胶海绵的吸附作用,可以使药物长时间释放并作用于肿瘤细胞,达到双重治疗目的,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股骨头缺血坏死大体标本病理与CT对照研究

    作者:黄振国;张雪哲;任安;史振才;张念非;王武

    目的 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 ANFH)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对因ANFH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所得的38个股骨头标本行冠状位CT扫描,然后将标本锯成5 mm层厚的切片,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将CT表现与大体切片、组织病理做对照研究.结果 ANFH病变均累及股骨头前上方承重区、CT能准确显示大体标本上股骨头坏死区、周围的增生反应区和病灶外正常区.大体标本上增生反应区呈棕褐色带分隔其内的黄色坏死区及其外的正常区;CT上增生反应区呈蜿蜒走行的硬化线(或带)包绕其内的坏死区.与病灶外正常区比较,20个股骨头坏死区呈等密度、14个呈等密度伴边缘低密度、4个呈均匀或不均匀性低密度.结论 CT能准确显示ANFH病灶的大小、形态和位置,ANFH特征性CT改变在增生反应区,其呈匍行的线状高密度硬化线(或带)分隔其内的坏死区及其外的正常区.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STAT1和STAT3表达的影响及MRI表现

    作者:姜春娟;徐凯;许倩;杨春;路莉;荣玉涛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面积变化及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 STAT1)、磷酸化STAT1( P-STAT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磷酸化STAT3( P-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脑缺血再灌注组(B)、生理盐水治疗组(C)、EPO治疗组(D),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血流2h,再灌注24h,建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治疗组于脑缺血刚开始时腹腔注射EPO或等量生理盐水,于24h时行MRI检查观察脑梗死面积,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STAT1、P-STAT1、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B、C组相比,D组脑梗死面积减小(P<0.05),STAT3磷酸化水平增加(P<0.05),STAT1磷酸化水平有所减少.结论 EPO可能通过影响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减小脑梗死面积.

  • Gamna-Gandy小体的影像表现

    作者:戴灼南;司建荣

    目的 探讨Gamna-Gandy小体(GGB)的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对其征象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男4例,女1例)脾含有GGB的患者资料,CT平扫4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超声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的影像学表现.2例CT显示脾内散在、多发、点状及小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影.5例MRI均显示脾内弥漫分布的多发结节,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边界清晰锐利,直径约为2~3mm,部分达10 mm.3例超声显示脾多发点状或结节状高回声,无声影.结论 CT及超声检查有助于GGB的定性诊断,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MRI是检测GGB敏感、首选的检查方法.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4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田霞;谢道海;陆紫微;孙琪

    目的 分析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i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IM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2~61岁,平均49岁.肺部2例,肾脏和脾各1例.术前4例均行CT检查,其中2例仅行CT平扫,另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例肺内IMT CT表现均为孤立性实质性病变,边缘可光滑,亦可不规则,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其中1例病变边缘可见线条状钙化.2例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分别位于肾脏和脾,CT表现为实性肿块,边缘清晰或不清晰,肿块内部出现钙化,增强后病变呈渐进性强化,但强化程度均低于周围正常组织.结论 IMT是一种少见肿瘤,CT检查能为临床诊断IMT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小儿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SCT诊断

    作者:段晓岷;程华;伏利兵;曾津津;孙国强

    目的 分析小儿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确诊的pPNET的MSCT表现.结果 8例巨大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其中3例表现为骨质放射状增生伴局部骨质破坏,其中2例位于胸壁,1例位于肩胛骨;5例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其中2例位于后纵隔、1例发生于副鼻窦、1例发生在腰椎和1例发生在骶椎.3例为未伴骨破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2例发生于腹膜后,1例发生于皮下脂肪层内.除发生在皮下脂肪层内病灶较小者,其余病灶都较大,平均直径为8 cm.软组织肿块以压迫推移邻近组织的方式生长.瘤体内钙化少见.结论 pPNET的MSCT典型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或不伴骨质破坏,增强呈均匀或非均匀的团絮状强化,大血管穿行于瘤体内较少见.有一定的特点,需与其他恶性软组织肿瘤鉴别.MSCT能较好显示病变内部结构,血供状况以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术前分期、手术方案的确定、有无远处转移和治疗效果评价.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