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坐骨浆细胞瘤一例

    作者:高明;陈建宇;杨泽宏;蒋新华

    患者男,35岁.右臀部疼痛20余天并伴有右膝痛3天来院就诊,自诉无外伤史,既往有阑尾切除史,余无特殊.

  • 右膝关节滑膜结核伴腘窝淋巴结结核一例

    作者:董江宁;张德友;钱彬;杨荣芝

    患者男,18岁.1年前从高处落地后出现右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经石膏固定后仍反复发作性疼痛,大量活动后加重.

  • 跟骨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李胜;邹文远;侯明伟

    患者男,15岁.右跟部外伤后阵发性疼痛2天,伴夜间疼痛.体检:右跟部周围软组织完整,无红、肿、热及畸形表现,跟部叩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 CT诊断门静脉瘤一例

    作者:冯平勇;王瑞锋;王藏海

    患者女,49岁.B超检查发现肝门低回声肿物,其内可见血流回声,建议进一步检查.患者无任何不适,无肝炎、肝硬化病史.

  • CT诊断经系膜小肠内疝一例

    作者:赵升;李鹏;吕梁;范东

    患者男,51岁.因腹痛12 h伴呕吐2次入院.腹痛为无明显诱因突发性腹痛,呈进行性加重,呕吐2次,呕吐物未见血块,大便2次,无血便.既往:于1个月前行过阑尾切除术.专科检查:腹平坦,右下腹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手术切口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可疑.

  • 肾上腺罕见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车友谊;易海玲

    患者男,43岁.因上腹部不适行B超检查发现腹膜后肿物.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右肾叩击痛(±).

  • 男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合并颈椎转移一例

    作者:梅继新;刘玲莉

    患者男,61岁.3年前发现左乳有一肿块,无疼痛,未作任何检查及治疗.近期肿块逐渐增大,伴有皮肤隆起及疼痛,而人院检查.体检:一般情况可,无发热.左乳晕外上方皮肤隆起,其下可扪及约4 cm×5 cm大小的肿块,质硬,边界不清,表面欠光滑,较固定,乳头未见溢液,左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右乳未见异常.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伴食管狭窄一例

    作者:何云飞

    患者男,35岁.出生后即发现面部出现水疱状皮疹,逐渐发展为近乎全身皮肤均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结痂形成瘢痕;双手指甲缺失,手指萎缩成棒状,功能缺失.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SCT诊断

    作者:韦炜;程涛;罗英姿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MSCT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12个病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的临床、CT资料,并将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肿块体积较大,大径4~13 cm(平均6.9 cm).术前CT检查均可观察到包膜,边界较清晰;病理标本中2个病灶包膜不完整,1个病灶包膜被部分侵犯,其余病灶包膜完整.肿块均为囊实性,5个病灶以实性为主.1例病灶中心出现钙化灶.结论 SPTP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CT可较好地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 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郝帅营;许卫;李坤成;陈楠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50例直肠癌患者和17名无直肠病变的自愿者行盆腔T2WI和DWI,由两名放射诊断医师采用肓法随机进行MRI阅片后对比分析单纯T2WI与T2WI结合DWI对直肠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差异,并对直肠癌和正常肠壁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两名医师单纯应用T2WI与T2WI结合DWI检出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z)值分别为0.873与0.978(P<0.05)、0.905与0.986(P<0.05).Kappa一致性检验表明两名医师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60和0.828,P<0.05).直肠癌和其癌周正常肠壁ADC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0.93±0.14)×10-3 mm2/s、(1.40±0.17)×10-3 mm2/s,直肠癌与正常肠壁的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3,P<0.01).结论 3.0 T MR DWI能较直观地显示直肠癌,其作为常规T2WI的补充检查序列可以明显提高对直肠癌的检出率.

  • 胃肠道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

    作者:夏淦林;冯峰

    目的 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X线、CT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X线、CT资料,其中原发性36例,继发性5例.胃22例,肠道19例.归纳总结其影像表现及特征.结果41例中除5例病理诊断恶性淋巴瘤后未继续分型,余36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来源33例(91.7%),T细胞来源3例(8.3%).胃淋巴瘤的X线表现及特征有:孤立充盈缺损区内有增粗隆起的胃黏膜,并与正常胃黏膜移行相连;充盈缺损区内有结节状隆起的"鹅卵石征";龛影周围环堤的内外缘光整;胃壁广泛浸润,胃腔不狭窄或狭窄不明显;胃内跳跃病灶,病灶之间是正常胃结构;病变区胃壁柔软或有一定舒缩变化;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特征有:弥漫或局限性胃壁明显增厚,厚度1.1~5.8 cm,平均2.5 cm,增厚的内缘呈波浪样或分叶状,外缘清楚,周围脂肪间隙存在.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并发现"肿瘤覆盖黏膜征".肠道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及特征有:肠壁厚度2~6 cm,平均3.4 cm.病灶长度7~10 cm或广泛难以测量.增厚的肠壁内缘高低不平,可有不同程度狭窄,但梗阻不明显,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特征性表现是肠壁呈动脉瘤样扩张.结论胃肠道淋巴瘤有较明显的X线、CT表现及特征,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征象有助于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

  • CT对钙化性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曹刚;唐兆伦;卢明智;刘永保

    目的 探讨伴有钙化的肝脏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腹部CT平扫,其中12例行增强扫描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伴有钙化的肝脏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13例;转移瘤16例;良性肿瘤2例.病灶单发17例,多发14例.钙化呈砂粒状16例,不规则斑片状5例,斑点状10例;钙化位于病灶中心28例,病灶边缘3例.结论肝内钙化可见于多种良性或恶性病变,螺旋CT对肝内钙化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活体肝移植术后肝淤血的多层螺旋CT评价及原因分析

    作者:王小鹏;陈卫霞

    目的 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对活体右半肝移植(LDLT)受体术后肝淤血的诊断价值,并对比供体术前CT图像分析肝淤血的原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不包含肝中静脉LDLT术后2~4周的CT增强扫描图像,观察原肝中静脉引流区域肝实质密度、肝中静脉属支显影情况,并对照不同的手术方式--肝中静脉属支重建或结扎,比较两种处理方式肝淤血发生率有无差异,分析肝淤血的原因.结果 16例(33.3%)显示Ⅴ/Ⅷ段肝实质密度异常.门静脉期淤血区域肝中静脉属支未见显影12例(75.0%),显影4例(25.0%).原肝中静脉Ⅴ/Ⅷ段属支重建和结扎两种手术方式肝淤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淤血区域肝体积为(44.75±1.6)~(126.76±1.8)cm3中位体积(84.62±1.7)cm3,移植肝总体积为(1064.81±6.9)~(1547.37±8.3)cm3中位体积(1183.14±7.5)cm3,两者之比为(5.2±2.3)%(3.1%~12.4%),1个月后复查,肝静脉属支均显影,13例淤血区基本消失,3例淤血区范围缩小.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LDLT术后受体肝淤血的诊断,测量肝淤血的范围可评价淤血的程度,门静脉期淤血区肝中静脉属支显影情况与患者预后相关.

  • 多发性肾细胞癌的CT诊断

    作者:周建中;陈学军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肾细胞癌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多发性肾细胞癌患者资料8例.结果 8例共发现有19个病灶,病理均为透明细胞癌;双肾同时多发5例,双肾异时多发1例,单肾多发2例;平扫病灶多呈等密度(15/19),增强多呈明显强化(13/19),部分病灶增强扫描可见环状低密度影(6/19);1例一个病灶误诊为肾囊肿;1例误诊为肾错构瘤.结论多发性肾细胞癌的CT表现多种多样,当发现肾轮廓改变并有多个病灶,亦或有假包膜征象时,应考虑到多发性肾细胞癌可能.

  • 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夏进东;周翔平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胰腺癌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均在40岁以上.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灌注扫描,其中手术后病理证实32例,另外18例仅为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癌变发生于胰头部37例(男21例,女16例),胰体尾部13例(男8例,女5例).分别测量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峰值增强影像(PEI)、到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TT,MTT=BV/BF)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胰头部癌37例和胰尾部癌中的8例男性患者中.病变区的BF、PEI、BV低于胰体部正常组织,MTT与TTP高于胰体部正常组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尾部癌中的5例女性患者中,病变区的BF、PEI、BV低于胰体部正常组织,MTY高于胰体部正常组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对胰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章瑜;靳二虎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于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名健康自愿者、16例慢性胰腺炎和15例胰腺癌患者进行DWI扫描,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b值为0、600和O、1000 s/mm2.测量胰腺ADC值,比较不同b值下,自愿者组、慢性胰腺炎组、胰腺癌组的ADC值差异.结果自愿者组、慢性胰腺炎组、胰腺癌组在b值为0、600 s/mm2时,三组的ADC值(10-3 mm2/s)95%可信区间分别是3.176~1.670(2.423±0.384)、2.153~1.287(1.720±0.221)、1.613~1.005(1.309±0.155);b值为0、1000 s/mm2时,三组的ADC值(10-3mm2/s)95%可信区间分别是2.456~1.390(1.923±0.272)、1.979~1.085(1.532±0.228)、1.585~0.773(1.179±0.207).三组的ADC值差异在b值为0、600及0、1000 s/mm2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量DWI中胰腺的ADC值对于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 少见部位脑膜瘤的MRI表现及分析

    作者:袁爱梅;徐鹏;肖新兰;龚良庚;尹建华;刘元元;李里香

    目的 研究少见部位脑膜瘤MRI表现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少见部位脑膜瘤患者的MRI表现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脑实质脑膜瘤3例,侧脑室脑膜瘤2例,嗅沟脑膜瘤2例,颅骨脑膜瘤2例,鞍隔脑膜瘤1例.10例中9例为实质性,仅1例脑实质内肿瘤为囊实性.肿瘤在T1WI、T2WI信号接近脑皮层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均高于脑实质,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对邻近组织无破坏者6例;术中发现肿块血供丰富,6例肿块边界清楚,有较完整包膜,4例呈侵袭性生长.结论充分认识少见部位脑膜瘤的MRI表现对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 3.0T 1H-MRS在颅内常见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国华;孔祥泉;张通;王雁冰;仲美林;徐志鹏;徐海波

    目的 探讨3.0 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颅内常见肿瘤诊断、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及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确诊的69例颅内肿瘤患者.采用GE Signa EXCITE HD3.0T超导型MR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行颅脑常规MRI扫描和二维多体素序列扫描.采用Functool软件包后处理,分别测定病变实质、病变周围及健侧相应区域的胆碱(Cho)/肌酸(Cr)、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NAA/Cr比值及肌醇(MI)值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实质区:低级别胶质瘤的Cho/Cr值与高级别胶质瘤、转移瘤及脑膜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脑膜瘤的Cho/NAA比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脑膜瘤的Cho/NAA比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胶质瘤NAA/Cr比值与高级别胶质瘤、转移瘤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与脑膜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胶质瘤的MI值与高级别胶质瘤、转移瘤及脑膜瘤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瘤周水肿区:高级别胶质瘤Cho/Cr比值与另外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胶质瘤Cho/Cr比值与转移瘤、脑膜瘤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级别胶质瘤Cho/NAA比值与转移瘤、脑膜瘤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脑膜瘤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NAA/Cr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肿瘤瘤周水肿区MI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MRS在鉴别诊断颅内肿瘤中有重要价值,可较准确显示肿瘤瘤周浸润情况,结合其他影像征象对胶质瘤分级诊断亦有重要价值.

  • 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CTA和MRA诊断

    作者:张泉;冯凯琳;付维林;董少义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开窗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22例中,15例行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6例行头部MR血管造影(MRA)检查,1例行颈部MRA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22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均为单发,9例位于椎动脉,其中5例位于颅外段,4例位于颅内段;其余13例均位于基底动脉近段.根据血管窗形态分型:10例为裂隙型,9例为凸透镜型,3例为重复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椎基底动脉局限性重复,22例中4例伴有颅内动脉瘤,1例伴有左侧颈总动脉起源异常.结论 CTA和MRA可以准确显示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诊断开窗畸形时应注意有无伴发其他血管性病变.

  • 脑电功能磁共振同步联合对发作间期颞叶癫痫的研究

    作者:朱建国;卢光明;张艳

    目的 研究伴有双侧海马硬化颞叶癫痫患者的脑功能活动.资料与方法 7例颞叶癫痫患者,均为双侧海马硬化,其中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16.7岁.单纯部分性发作者4例、部分继发全面发作者3例.7例患者均接受了脑电功能磁共振同步联合检查.结果 5例患者内侧颞叶有明显激活,2例颞叶激活区位于新皮层中;边缘系统和皮层下结构有较明显的激活;大脑皮层中的激活区主要位于中央区.组分析结果显示,负激活的脑区与经典的脑缺省模式脑区一致.结论内侧颞叶硬化与颞叶癫痫之间关系紧密,边缘系统和皮层下结构参与痫样放电的易化和传播,长期的异常放电会对癫痫患者的脑功能活动产生影响.

  • PD/T2 WI和FLAIR序列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病灶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咏梅;谢鹏;罗天友;吕发金;汤化民;曾春;胡梅

    目的 研究不同MR扫描序列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病灶检出率的差异.资料与方法将符合2001年McDonald MS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的74例有脑部病灶的MS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国际MS中心推荐的MR扫描序列,比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和质子密度双回波(PD/T2WI)序列对MS病灶的显示差别.结果 (1)皮质及皮质下病灶,FLAIR较T2WI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下病灶,PD/T2WI较FLAIR的检出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周围以及深部白质区病灶的检出率比较,FLAIR、T2WI和P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进展型MS较复发-缓解型MS幕上皮质的病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扫描序列对MS患者不同部位的病灶检出率各有差异,针对受检部位选择合适的序列,可提高对病灶的检出率.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X线、CT及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袁彩云;王中秋;卢光明;张龙江;黄清玲;仇晓明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PSH患者的胸部正、侧位片和胸部CT平扫及13例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20例PSH,19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共21个结节,胸片显示结节边缘光滑19个,边界不清2个.CT平扫结节呈圆形或类圓形,边界光滑锐利18个(86%),边界不光滑3个;密度均匀17个,不均匀4个.其中空气新月征1例,贴边血管征2例,尾征1例,肺动脉为主征1例.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3例,静脉期仍呈渐进性强化.结论境界清晰、密度均匀、明显持续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有益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 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诊断

    作者:刘海凌;蔡燕婵;欧陕兴;钱民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气管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10例;发生于颈段9例,胸段5例.主要表现为:腔内宽基底结节型6例,腔内窄基底结节型4例,腔内外肿块型3例,沿管壁生长浸润型1例.肿瘤大径1.0~5.3 cm不等,平均为3.13 cm,肿瘤良、恶性与平均大径相关性不大.增强扫描恶性病变强化程度高.结论 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原发性气管肿瘤形态学特征,并能清楚显示肿瘤的范围,有助于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 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

    作者:李艳英;张在人;王丹;王恢;赵德利;张金玲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35~68岁,平均56岁.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将扫描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蓖组(MPR)处理.结果 VR明确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MPR对瘤体内附壁血栓范围的显示较佳;而MIP对瘤壁的钙化及对管腔各段的精确测量颇有价值.结论 64层螺旋CT是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诊断、随诊观察和术后随访较理想的影像技术.

  • 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

    作者:段刚;许乙凯

    目的 分析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特征,提高对其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鞘瘤患者7例,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三维重组,3例同时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7例中,右侧6例,左侧1例.以膝状神经节为中心(迷路段+鼓室段)4例,鼓室段1例,乳突段2例.6例为小肿瘤,直径<1.5 cm.CT影像特点:曲面重组(CPR)显示所有肿瘤均位于面神经通路上,受累段面神经管扩大、破坏,局部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影像特点:面神经通路上的软组织肿块,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MSCT CPR技术结合其增强扫描特点是诊断面神经鞘瘤的关键.

  • 眼眶蜂窝织炎的CT、MR表现

    作者:王飞;王振常;鲜军舫

    目的 分析眼眶蜂窝织炎的CT、MR表现及探讨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总结20例眼眶蜂窝织炎患者的CT、MR征象.男11例,女9例.仅行眼眶CT检查18例,眼眶CT、MRI同时检查2例.结果鼻窦源性13例,外伤源性6例,颌面部感染1例.骨膜下脓肿形成5例,肌锥内间隙脓肿1例,肌锥外间隙炎症4例,眶隔前炎症3例,弥漫性炎症7例.影像特征为眶内正常结构界面消失和球后脂肪局限或弥漫性浸润.结论 CT、MRI检查对诊断眼眶蜂窝织炎有重要价值.

  • 中心型肥胖腹部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金涵弢;陈克敏

  •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刘江涛;李坤成

  • 去骨减影3D-CTA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宗军;朱宗明;贾传海;蔡军;卢光明

    目的 探讨去骨减影3D-CTA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在缺陷.资料与方法对41例46个脑动脉瘤夹闭后的头颅CTA图像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去骨减影和非减影 CTA评价动脉瘤夹闭后有无瘤颈残留、载瘤动脉是否通畅及动脉瘤夹闭术后其他并发症,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3D-CTA清晰显示41例46个动脉瘤夹闭术后未见明显瘤颈残留.39例经去骨减影后动脉瘤夹完全减影,且在显示瘤颈残留和载瘤血管及邻近血管上优于未减影图像.38例载瘤动脉通畅,2例可见新的动脉瘤;1例脑动脉痉挛,2例可见动脉瘤夹闭同侧血管闭塞.对动脉瘤颈部夹闭残留显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亦均为100%:检测载瘤动脉通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和10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33.3%.结论双源CT去骨减影3D-CTA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技术,可准确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有无瘤颈残留、载瘤动脉的改变、动脉瘤夹的准确位置及颅内术后并发症,并可作为DSA的一种替代.

  • 盆底动态MRI对盆底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

    作者:彭朋;蒋涛;杨新庆;康嘉宝

    目的 使用自行设计高顺应性球囊模拟粪便进行盆底动态MRI检查,评价其可行性、敏感性、稳定性.资料与方法对40例盆底功能失调女性患者(年龄24~79岁,平均56.5岁)在肛管内插入高顺应性球囊前、后分别行盆底动态MRI扫描.并对插入球囊前、后所得检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40例中,诊断膀胱膨出20例(50%)、直肠前膨出29例(72.5%)、外括约肌萎缩16例(40%)、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5例(12.5%)、肛直肠连接异常下降2例(5%)、直肠子宫陷窝疝11例(27.5%)、会阴脱垂9例(22.5%)、内外括约肌放松异常8例(20%).盆底动态MRI检查过程中,有24例在仰卧位排出球囊.16例未能排出球囊(其中5例改为左侧卧位后排出).经统计分析,球囊排出者与未排出者,以及同一患者使用球囊前后所得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球囊排出患者较未排出者盆底运动要明显,而球囊的使用可明显加大盆底运动幅度,更好地反映盆底运动.

  • 旋转DSA及三维重组技术在颅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虞汪红;吕维富;邓克学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组技术在颅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例单侧眼球突出患者(除外非动脉海绵窦瘘疾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组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海绵窦瘘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均确诊为动脉海绵窦瘘,常规DSA不同体位均能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但对于瘘口的位置、数目以及与病变动静脉之间的关系均不能显示.旋转DSA显示动脉海绵窦瘘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组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瘘口的位置、数目以及与病变动静脉之间的关系.结论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组技术对颅内动脉海绵窦瘘病变结构显示极佳,尤其是三维重组技术,明显有助于对颅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 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刮宫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应用

    作者:代新学;游海燕;周丹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刮宫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疗效及并发症.资料与方法 18例切口妊娠患者常规行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8~24 h实施刮宫术,刮出组织均送病理检查,估计出血量.栓塞材料选用单纯明胶海绵颗粒,大小为0.5 mm×0.5mm×0.5 mm和1.0 mm×1.0 mm×1.0 mm.结果 18 例患者中17例成功实施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捕管及栓塞,栓塞成功率为94.4%(17/18);另1例右侧单角子宫畸形,子宫动脉栓塞成功,左侧子宫动脉缺如,插管失败.DSA造影示子宫腔内均未见妊娠囊,子宫峡部可见妊娠囊血管征.18例患者顺利刮宫,17例出血在10~40 ml,1例出血约450 ml,出血明显减少,有效率100%(18/18).刮出组织病理切片均见胚胎绒毛、瘢痕组织.结论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刮宫术是一种治疗子宫切口妊娠安全、有效、并发症低的方法.

  • 椎体成形术中是否有必要行骨静脉造影

    作者:何仕诚;滕皋军;方文;郭金和;邓钢

    目的 探讨在椎体成形术中是否有必要行椎体骨静脉造影.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患者共779节椎体成形,分为两组:组1为先行椎体骨静脉造影后再注入骨水泥(PMMA)共247例362节椎体,包括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35例177节椎体、椎体转移性肿瘤112例185节椎体;组2为直接注入PMMA共286例417节椎体,包括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94例288节椎体、椎体转移性肿瘤92例129节椎体.PVP后1天均作CT复查观察PMMA分布及有无椎体周围渗漏.比较两组近期疗效、PMMA渗漏情况、注入量、手术成本及术中X线辐射时间.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疼痛程度、病变部位、疾病种类及穿刺操作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组1有效为214例(86.6%),组2为258例(90.2%)(P=0.995);组1椎体周围PMMA渗漏为41节,组2为53节(P=0.995);组1平均注入PMMA量为3.74 ml,组2为4.06 ml(P<0.01);组1平均手术费用为6.77千元/节,组2为5.72千元/节(P<0.01),组2比组1节省约1.05千元/节;组1平均X线照射时间为12.93 min,组2为8.81 min(P<0.05),组2比组1减少约4.1 min.结论椎体骨静脉造影不能提高PVP疗效和安全性,相反增加了手术成本和X线照射时间.

  • 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在气管支架置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作者:乞文旭;卢再鸣;郭启勇;刘兆玉;郭文力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气管支架置入术后的评价及其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气管狭窄患者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9~91岁,平均62.5岁.恶性气管狭窄30例,良性器质性气管狭窄5例,共置入支架40枚.支架置入术后3~7天及3~12个月内分别两次行64排多层螺旋CT检查,以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CT仿真内镜成像(CTVE)多种方式重组.对支架置入术后的通畅、位置、形态、邻近气道、术后合并症等情况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CT图像中均观察到由金属支架引起的较小伪影,但并不妨碍判读图像.支架的形态、位置、范围、通畅程度,邻近气道的状况以及各种支架特有的并发症均清晰可见.结论 64层螺旋CT 三维成像作为一种方便、快捷、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较客观地评价气管支架置入术后情况,对于气管支架置入术后的随访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肝脏肿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和TAE技术改进的研究

    作者:王于;谭国胜;向贤宏;李鹤平;李家平;陈伟;庄文权;杨建勇

    目的 以CT导引下穿刺法建立肝脏肿瘤动物模型,并以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法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探讨此两种方法在动物实验的应用.材料与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先后行CT导引下肝穿刺VX2瘤种植和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造影和栓塞.结果 32只兔中24只肝内种植肿瘤成功,其中1只兔出现肝内2个病灶,CT导引下肝叶穿刺VX2瘤种植法成功率为75%,24只兔均行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造影和栓塞术,成功20只,成功率为83.3%.结论 CT导引下穿刺种植肝VX2肿瘤法和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法均在动物实验中能够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是介入放射学方法在动物实验中的新应用,值得推广.

  • 磁共振T1、T2弛豫率的定量测定在实验性关节软骨退变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陆志华;姚伟武;胡曙光;瞿楠;杨世勋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生理学成像在检测关节软骨退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左膝关节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后即刻处死,取股骨髁软骨行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阿利辛兰染色(alcian blue,AB)及蛋白多糖含量测定.乙、丙、丁各组每只兔左膝关节内注射0.2 ml木瓜蛋白酶,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48、72 h先行相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T2图成像(T2mapping),后行磁共振延迟增强软骨成像(delayed gadolinium enhanced MRI of cartilage,dGEMRIC),测定软骨T1、T2弛豫率.扫描结束后取左膝股骨髁部软骨行大体观察、HE、AB染色及蛋白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注射木瓜蛋白酶后24、48 h,蛋白多糖含量与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和0.045,P<0.05),注射后72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P>0.05).经t检验,注射后24、48 h的软骨T1弛豫率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和0.045,P<0.05).注射后24 h的软骨T2弛豫率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P<0.05).结论 dGEMRIC、T2 mapping技术能够通过定量检测T1、T2弛豫时间值反映软骨退变早期的生化改变.

  • CR钼靶X线摄影对非肿块性乳腺癌X线征象分析

    作者:范正平;梅继新;彭桂兰

    关键词: 钼靶 摄影 肿块 乳腺癌
  • 融冰征:腹部吸收期血肿重要征象

    作者:郑鹏;杨运红;陈凤云;戈必喜

    目的 探讨腹部吸收期血肿的主要CT征象.资科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11例腹部吸收期血肿患者的CT表现.结果腹部吸收期血肿主要表现为平扫中心呈等、稍高密度灶,越往边缘密度越低,边缘模糊,酷似融冰状;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呈环状强化,中心不强化.结论融冰征是腹部吸收期血肿的重要征象,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但不能作为病因诊断依据.

  • 两种快速T2 WI在胎儿异常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玉珍;张忠阳;刘明;李文华;李玉华;朱铭

    目的 比较两种快速T2W序列行胎儿MRI扫描的理想程度.资料与方法对31例胎儿进行快速稳态进动采集(FIESTA)及单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扫描,记录扫描时自动产生的特异性吸收率(SAR),并对图像清晰度分级.分别进行统计学检验,并将两种序列的诊断结果与产后比较.结果 FIESTA及SSFSE序列的SAR值分别为2.81±0.09及2.60±0.22.图像优良率分别为71%及42%.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3.5%(29/31)和80.6%(25/31).结论 FIESTA序列在显示胎儿病变方面比SSFSE序列更为理想.

  • 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确定乳腺癌肿瘤边界中的研究

    作者:张毅力;黄小燕;杜红文;张蕴;陈欣;郭佑民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确定乳腺癌肿瘤边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使用Philips1.5 T磁共振扫描仪及乳腺线圈对33例乳腺癌患者的35处病变行常规T1脂肪抑制序列和SE T2常规扫描以及回波平面成像(EPI)DWI扫描.依次测量乳腺癌肿瘤与肿瘤周围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进行统计学比较.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35处病变中,3处为导管原位癌,31处为非特异性浸润性导管癌,1处为乳腺肉瘤.乳腺癌的ADC值显著低于肿瘤周围组织的ADC值.对于乳腺癌肿瘤的周围组织,在矢状位的ADC图上,同一层面的不同方向(前,后,上,下)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4,0.986.0.895均>0.05).但对于同一方向上的不同层面,靠近肿瘤的第一层ADC值小于远离它的3个层面(P=0.009<0.05).结论 ADC值对判别乳腺癌组织与癌周组织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EPI-DWI方法检测乳腺癌周围组织ADC值的变化,有望成为帮助确定乳腺癌手术边界的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 霍尔电路在CT SYTEC 4000I电源中的应用

    作者:吴珊红;周军

    故障现象停电前正常关机2 h后,开机显示器及扫描架均无显示.测量输入电压正常.故障分析与检修根据上述故障现象及原理分析,故障应属于主机电源系统.因此,打开控制台测量主机电源电压无±5 V,±12 V.输入电压正常.经查主机电源上风机不转.

  • 柯达DV8150干式激光相机胶片灰度级减少的故障分析

    作者:万松泉

    故障现象在更换新片盒后,照出的胶片图像发黑,不能满足诊断要求.DV8150激光相机报错:代码21-624在次更换新片盒后,故障依旧.

  • 如何制作GE DR系统的引导盘

    作者:文劲松

    引导盘(jump start disk)在DR系统的维护保养中应用广泛且必不可少,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损坏或遗失,医院技术人员可通过以下方法和步骤自制GE DR系统的引导盘.

  • 读片窗

    作者:袁涛;全冠民

    患者 女,19岁.右侧肢体无力10天,进行性加重伴头痛、呕吐7天,为喷射性呕吐.体检:右侧肢体肌力减退,上肢肌力Ⅰ级,下肢Ⅱ级,右侧病理反射(霍夫曼氏征,巴氏征)阳性.MRI平扫:左侧额顶叶、左颢枕叶及左侧小脑半球多发大小不一的圆形/类圆形长T1、等T1为主的混杂信号,以左侧额顶叶结节较大,边界清楚,T2WI为中等信号及高信号,灶周大片水肿信号(图1、2).

  • 上期读片窗答案

    作者:马聪敏;王淑梅;南俊祥

    手术所见左侧输卵管卵巢可见大小约10 cm×10 cm×16 cm的囊实性肿物,表面无破裂.术中诊断左输卵管卵巢肿瘤.

  • 《临床放射学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临床放射学
  • 书讯

    作者:

    关键词:
  •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造影分型

    作者:曾庆乐;陈勇;赵剑波;张克伟;李彦豪

    目的 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CHL)动脉造影表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102例CHL患者,男35例,女67例,年龄23~70岁,平均41.3岁.所有患者行肝动脉造影:导管位于肝固有动脉水平,对比剂注射流率5 ml/s,DSA连续完整采集动脉期、实质期图像.按照下述标准将动脉造影表现分为4型:富血型(Ⅰ型),乏血型(Ⅱ型),动静脉分流(AVS)型(Ⅲ型),门静脉供血型(Ⅳ型).各型判定标准:富血型为供血动脉轻-中度增粗,动脉期可见较多异常血窦显影,实质期异常血窦充盈瘤体大部分区域.乏血型为供血动脉无增粗,动脉期可见数量不多的异常血窦在瘤体周边显影,实质期异常血窦充盈瘤体小部分区域.出现AVS则不论富、乏血与否直接判定为AVS型.门静脉供血型则为动脉期及实质期完全无瘤体染色,直接或回流性门静脉造影显示异常血窦充盈染色.分型确定后对Ⅰ~Ⅲ型患者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肝动脉栓塞.统计总体瘤体缩小率和各型瘤体缩小率并分析其差别.结果 102例动脉造影全部成功.其中,富血型58例(56.8%),乏血型30例(29.4%),AVS型13例(12.7%),门静脉供血型1例(0.98%).在AVS型患者中,肝动脉-门静脉分流11例,肝动脉-肝静脉分流2例.分流时相出现于动脉期10例,出现于实质期3例.总体瘤体缩小率为46.7%,富血型瘤体缩小率为56.3%,而乏血型为27.9%,AVS型46.6%.各型之间瘤体缩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富血型和AVS型均较乏血型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富血型和AVS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肝动脉造影表现可将CHL分为富血、乏血、AVS、门静脉供血四种类型.其中富血、乏血及AVS型之间行PLE肝动脉栓塞时瘤体缩小率有显著差别.此分型可作为选择疗法和估计瘤体缩小程度的依据.

  • 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苗重昌;史良玉;张永刚;颜广林

    目的 探讨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SEDT-PA)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SEDT-PA同胞姊妹3例,摄双手及腕关节、双肘关节、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双膝关节及脊柱正侧位片;均行胸腰椎MRI扫描.结果 X线片及MRI片均可见椎体变扁,呈"横置花瓶"状和"子弹头"状改变,椎间隙明显变窄.X线片上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狭窄,骨端膨大及明显骨质增生.MRI上可见椎间盘变薄,纤维环和髓核结构不能分辨.结论根据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特点能够明确SEDT-PA的诊断.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全身骨髓浸润MRI与血清VEGF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牛金亮;王峻;郝文静;苏晋生;李文晋;郑英

    目的 采用全身MRI技术观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MRI表现,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对照研究,分析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24例确诊初发AML患者,分6次完成全身骨髓MRI检查,包括头颅、脊柱、胸骨、骨盆、双侧肱骨、股骨、胫骨.同时测定AML患者外周血VEGF含量.结果 24例AML患者颅骨、脊柱、骨盆、胸骨骨髓广泛浸润;双侧肱骨、股骨、胫骨不同程度骨髓浸润.肱骨、股骨浸润范围大的患者出现双侧胫骨浸润.按照胫骨浸润的程度,将AML患者MRI骨髓浸润范围分为3级:Ⅰ级,胫骨未见浸润病灶;Ⅱ级,胫骨骨髓浸润,范围不超过胫骨全长1/2;Ⅲ级,胫骨骨髓浸润,范围超过胫骨全长1/2.24例中Ⅰ级14例,Ⅱ级6例,Ⅲ级4例.AML患者外周血VEGF含量,其范围在3.13~49.48之间,累计logit回归分析显示AML骨髓浸润的程度分级与血清VEGF含量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6.结论全身MRI检查能全面显示AML骨髓浸润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与血清学VEGF含量呈正相关.全身骨髓MRI有望能为AML预后评价、抗肿瘤血管治疗提供更多临床信息.

  • 腓肠肌运动性损伤的MR影像诊断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江红;杨进军;刘艳;孙莉;冯伯荘;梅合利

    目的 评价MRI对腓肠肌运动性损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选取29例X线平片未显示胫腓骨骨折,但MRI显示有腓肠肌损伤的运动性损伤患者,MR检查时间为外伤后1~14天,采用相控阵表面体线圈,常规T1WI、T2WI以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部分加做了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扫描以平行于胫腓骨长轴的矢状面和冠状面为主,辅以垂直于骨骼长轴的横断面.结果 29例中发现腓肠肌Ⅰ度损伤11例,Ⅱ度损伤13例,Ⅲ度损伤5例,均未显示胫腓骨骨折及骨挫伤.结论腓肠肌运动性损伤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显示清晰,全面,采用合理扫描技术并正确认识其MR征象,可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

  • 韧带样瘤的CT表现

    作者:徐青;张伟;徐海

    目的 探讨韧带样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韧带样瘤患者的术前CT表现.4例行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仅行CT平扫.结果 3例韧带样瘤发生在腹壁,1例发生在腹腔内,1例发生在大腿内侧.CT平扫3例病灶呈等密度,1例呈稍低密度,1例呈等、低混杂密度.4例增强扫描病变轻度强化.边界清晰4例,模糊1例.结论 CT可以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韧带样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