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颅内孤立型纤维瘤MRI及CT表现一例

    作者:吴越菲;史玉振;童明敏;王中秋

    患者男,49岁.1周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高达40.1.),伴有全身皮肤红色小斑疹,在我院门诊给予"头孢拉定、甲硝锉"治疗,效果不佳.3天前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及短暂意识丧失,持续约2 min(其间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颅脑CT:示右枕叶近小脑幕处见3.3 cm×2.5 cm大小高密度影,CT值约为60 HU,病变以宽基底与小脑幕相连,增强扫描呈渐进强化,强化明显;CTA示右枕叶肿瘤包绕右侧大脑后动脉分支血管,部分血管受压推移(图1A~D).

    关键词:
  • 腹盆腔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一例

    作者:卢斌;覃罗平

    患者 男,因左下腹部可触及包块进行性增大1个月余入院.专科检查:患者腹部稍膨隆,下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8.0cm ×6.0 cm包块,质稍硬,活动差,表面光滑,边界清,有轻压痛.直肠指检指尖末端可触及一肿物,表面光滑,质硬,指套未见血染,不排除肠壁外肿物.

    关键词:
  • CT诊断大腿巨大皮内痣一例

    作者:李胜;邹文远;石思李;刘玥

    患者男,50岁.以"右大腿包块伴周期性疼痛不适近30年"就诊.患者于出生后发现右臀部、右大腿有青色胎记(未引起重视).30年前右臀部、右大腿胎记无明显诱因增大,呈"袋"状凸出皮肤表面,曾自行局部穿刺处理,伤口有脓液渗出.其后包块渐进性缓慢生长,时有疼痛.不伴发热、进行性消瘦及局部瘙痒、疼痛等不适.体检:T 36.4℃,P84 bpm,R 20 bpm,Bp 171/101 mmHg(1 mmHg =0.133kPa).专科情况:右臀部、右大腿后侧广泛黑褐色胎记,右大腿见巨大包块呈"袋"状凸起,表面不光滑,质韧,无压痛,界清,局部皮肤正常无红肿,附近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考虑:神经纤维瘤(右大腿).

    关键词:
  • 股骨远端硬纤维瘤误诊一例

    作者:郑俊;程小光

    患者男,56岁.左膝关节不适6个月,腘窝肿块6个月余.患者自觉肿块逐渐增大且出现胀感,无明显疼痛.体检:腘窝上部少隆起,可触及约8.0 cm的肿物,较固定,与股骨相连,触之实性感,无压痛,表面皮肤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影像表现:X线平片股骨远端示低密度破坏区,边缘可见明显硬化缘(图1、2).CT示股骨远端"地图"状骨破坏区,骨皮质膨胀变薄,在骨皮质破坏区内可见残留的骨嵴形成的粗大骨小梁(图3).病变边缘明显硬化.软组织无明显改变.影像学拟诊:骨旁骨肉瘤.

    关键词:
  • 家族性骨斑点症影像表现三例

    作者:赵兰锋;杨全;袁铭婧;李晓兰

    家族性骨斑点症是一种少见疾病,笔者在本文中就家族性骨斑点症3例的X线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例1男,60岁.无症状.因其女查出骨斑点症就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血钙、血磷、肝功及肾功均未见异常.X线片示:双侧上下肢及骨盆松质骨内见散在"类椭圆"形、"圆形"斑点状及条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图1).颅骨、脊柱及肋骨X线片未发现病灶.

    关键词:
  • 右大腿深部血管黏液瘤一例

    作者:梁礼平

    患儿男,1岁.因"发现右大腿部肿块两个月"入院.患儿父母于两个月前偶然发现患儿右侧大腿中段有一鸽蛋大小肿块,不伴红肿热痛.专科检查:右大腿中段内侧可扪及一约3.0 cm×4.0 cm ×7.0 cm大小的囊性肿块,其长轴与大腿长轴一致,质中,活动度尚可,表面无红肿,无渗出,无关节活动障碍.其余辅助检查无特殊.MRI检查:右大腿中上段股骨前内侧软组织内见一大小约3.5 cm ×5.0 cm×7.0 cm的异常信号占位影;病灶呈"梭"形,沿大腿肌间隙生长,T1WI上病灶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FS-T2WI呈高信号,病灶表面股神经伴行;增强扫描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境界清楚,邻近骨骼未见破坏.

    关键词:
  • CT和MRI诊断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一例

    作者:魏友平;王继民;夏黎明;沈钧康

    患者女,5岁.因"15天内抽搐3次,意识丧失1次"入院.神清,对答切题,查体合作,GCS15’,双瞳等大圆,直径2.5 mm,光反应灵敏,视力正常,视野粗测右侧同向偏盲,余颅神经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膝部触觉减弱,温度可,位置觉和图形觉减弱,腱反射对称正常,病理征未引出.CT及MRI检查:CT示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团块状高密度影,病灶密度不均匀,可见小片状低密度,未见明显钙化灶.MR平扫及增强示左侧侧脑室三角区明显扩大,内见不规则团块状等低T1、等高T2异常信号,病灶内部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大小约为5.9 cm ×4.6 cm ×5.8 cm,左侧颞枕顶叶脑实质见片状水肿带(图1~5).

    关键词: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二例

    作者:朱建国;杨亚芳

    例1男,34岁,因"进行性排尿困难两年"入院.泌尿专科检查,双肾区无叩压痛,双侧输尿管行径未及压痛,耻骨联合上膀胱未及.直肠指诊示前列腺Ⅱ°增大,未及结节及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710 ng/ml(0.000~4.400 ng/ml),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0.235 ng/ml (0.000~1.000 ng/ml),尿红细胞:990.2 /ul (0.0 ~25.0 /ul),尿白细胞:31.0/ul(0.0 ~ 25.0/ul),余无特殊.

    关键词:
  • 纵隔罕见内胚窦瘤CT表现一例

    作者:黄柱飞;马盈;商雪林;莫春开;门造;廖列平;罗捷

    患者男,19岁.反复咳嗽2个月余.自诉2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干咳),呈进行性加重,平卧时咳嗽加重伴呼吸困难,坐位、站立时好转,曾有发热,体温38.0℃,无明显规律,无胸闷、胸痛、气促,无咳痰、咯血,无咳粉红色泡沫痰,无午后低热、消瘦、盗汗,行骨穿检查示三系造血均好,全片偶见幼稚型组织细胞.甲胎蛋白定量测定401.370 ng/ml、癌胚抗原定量测定0.255 mIU/ml.体检:颜面部轻度浮肿,右侧颈静脉稍充盈,胸骨前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两下肺呼吸音稍弱,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78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关键词:
  •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二例

    作者:杨宝军

    例1 女,37岁.L5神经鞘瘤术后2年,以左侧腰腿痛、下肢肌力减低加重就诊.MRI示:以L5左侧节前神经根为蒂,向外侧形成以L5节后神经根走行区为中心的大小约14 cm ×8.0cm ×7.0 cm分叶状肿块影,并累及腰大肌、竖脊肌、夹脊肌,肿块信号不均匀;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参照肌肉信号,下同),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在肿块周边可见散在的"斑点"状及"新月"状更长T1、T2信号,在肿块的中心区域可见条索状双低信号(图1A~C);局部边界不清晰,L4、5椎体后下缘可见侵蚀破坏,L5左侧椎间孔扩大(图1D).

    关键词:
  • 囊性肾细胞癌13例CT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家强;邱书珺;乔智红;李毅红

    目的 探讨囊性肾细胞癌的CT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结果 8例囊性肾癌其囊液呈水样密度,5例囊液密度增高,不均匀;6例伴位置不同、程度不一的斑点状钙化;10例囊壁增厚或厚薄不均,4例伴囊内厚薄不均分隔,5例伴大小不一的软组织结节;增强扫描10例囊壁及间隔软组织轻中度强化,3例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结论 CT对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3.0 T1H-MRS在正常肝脏与脂肪肝的对照研究

    作者:赵爽;李彩英;高凤宵;李永才;王伟;贾林燚;吕晓峰

    目的 采用3.0T多射频核磁共振仪对正常志愿者及脂肪肝患者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检查,探讨其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 招募38名正常志愿者,男19名,女19名,年龄25~75岁,平均(41.22±14.67)岁.27例脂肪肝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25 ~62岁,平均(45.86±9.49)岁.采用3.0T磁共振仪对所有正常志愿者及脂肪肝患者行肝脏1 H-MRS扫描.统计所有肝脏1 H-MRS谱线其水峰峰值、水峰峰下面积、脂峰峰值、脂峰峰下面积及脂肪分数,分别按年龄和性别分组,并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同年龄组正常志愿者与脂肪肝患者间比较,除水峰峰值差别不明显外,其水峰下面积、脂峰峰值、脂峰下面积及脂肪分数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水峰下面积(正常VS脂肪肝)=0.004,P脂峰峰值(正常VS脂肪肝)=0.00395,P脂峰峰下面积(正常VS脂肪肝)=0.001,P脂肪分数(正常VS脂肪肝)=0.000000033,P均<0.05);男性组正常志愿者与脂肪肝患者水峰峰值差别不明显,余代谢物数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女性组正常志愿者与脂肪肝患者代谢物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水峰峰值(正常VS脂肪肝)=0.04,P水峰下面积(正常VS脂肪肝)=0.03,P脂峰峰值(正常VS脂肪肝)=0.000687,P脂峰峰下面积(正常VS脂肪肝)=0.000514,P脂肪分数(正常VS脂肪肝)=0.000406,P均<0.05);正常肝脏与脂肪肝MRS代谢物阈值:脂肪峰值为9.55(敏感性0.909,1-特异性0),脂肪峰下面积为8.65(敏感性0.955,1-特异性0.029),脂肪分数4.97%(敏感性0.955,1-特异性0.029).结论 3.0 T 1H-MRS可应用于正常肝脏及脂肪肝的定量研究;正常肝脏与脂肪肝MRS代谢物阈值提出对肝脏脂肪变性诊断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价值.

  •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的价值研究

    作者:孙军;邢伟;陈杰;陈铜兵;李登发;俞逵伦

    目的 评价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相对ADC(rADC)值在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小肾癌与1 1例乏脂肪肾错构瘤的常规MRI及DWI,测量小肾癌、乏脂肪肾错构瘤及肿瘤对侧肾脏皮质的ADC值,计算小肾癌/肾皮质、乏脂肪肾错构瘤/肾皮质的rADC值,分别对两类肿瘤的ADC值与rADC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两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小肾癌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均明显低于乏脂肪肾错构瘤(t=-4.509,P=0.000;t-5.791,P=0.000).利用ADC值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佳鉴别阈值为0.857×10-3mm2/s,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6.9%;利用rADC值进行鉴别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佳鉴别阈值为0.565,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4.6%.结论 rADC值较ADC值能更准确地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

  • 布-加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作者:王立峰;孟庆成;王小鹏;魏一娟;高剑波;陈学军

    目的 分析并总结布-加综合征(BCS)合并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以期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和(或)经至少两种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BCS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排除因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癌栓所造成的继发性BCS,分析其CT表现.结果 22例BCS中下腔静脉型1例,肝静脉型5例,混合型16例.肝细胞肝癌经典的“快进快出”影像表现仅在1例中出现,11例出现动脉期强化,肿瘤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呈相对高密度或等密度.22例甲胎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BCS合并肝细胞肝癌CT表现不典型,动脉期早期强化及甲胎蛋白水平升高有助于诊断.对难以鉴别的病例需结合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

  • 能谱CT对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价值

    作者:马义;何健;范海健;汪洋;朱斌

    目的 探讨CT动脉单期能谱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间行能谱CT检查并经病理或随访确诊的肾上腺腺瘤31例,转移瘤16例,并将10例正常肾上腺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选择动脉期能谱成像对腺瘤组、转移瘤组及对照组进行单能量重建及物质定量分析,在碘-脂基图上定量测定碘、脂含量,计算能谱曲线的斜率(λHU)并测量混合能量图像上相应部位的CT值.通过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证实腺瘤组、转移瘤组及对照组两两之间在碘、脂含量及λHU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碘(腺瘤VS转移瘤)=1.25,F碘(腺瘤VS对照)=0.48,F碘(转移VS对照)=-0.77;F脂(腺瘤VS转移瘤)=12.83,F脂(腺瘤VS对照)=6.12,F脂(转移VS对照)=-6.71;FλHU(腺瘤VS转移瘤)=0.43,FλHU(腺瘤VS对照)=0.18,FλHU(转移VS对照)=-0.26,P值均<0.01),且腺瘤组(4.66±0.89和997.95±4.32)在碘、脂含量之间均高于转移瘤组(3.40 ±0.98和985.12±6.52)(F碘(腺瘤VS转移瘤)=1.25,F脂(腺瘤VS转移瘤)=12.83,P值均<0.001);对于混合能量下的CT值,腺瘤组、转移瘤组分别与对照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CT(腺瘤VS对照)=15.35,FCT(转移VS对照)=14.06,P值均<0.05),而腺瘤组与转移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CT(腺瘤VS转移瘤)=1.29,P=0.83).结论 动脉单期能谱扫描单能量重建及物质定量分析对于区分肾上腺肿瘤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前列腺癌3 T MR表观扩散系数与动态增强半定量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莹;苗华栋;张长萃

    目的 评估前列腺癌3T MR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半定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29例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于术前行3T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DCE-MRI,并根据病理结果分别计算癌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结节及正常周围带(PZ)3种组织的ADC值及DCE-MRI半定量参数,即时间-信号强度(SI-T)参数,包括强化峰值(SImax)、达峰时间、相对强化峰值、大强化率(SImax%)及廓清率,分析3种组织ADC值与各SI-T参数的相关性.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全部数据.癌灶、BPH结节及正常PZ 3种组织的ADC值、SI-T参数比较选用Kruskal-Wallis H(K)检验,两两比较选用Mann-WhitneyU检验,分析ADC值与各SI-T参数间相关性均选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 前列腺癌灶ADC值与SImax(r=0.360,P<0.001)或SImax%(r=0.413,P<0.001)呈显著正相关性,在BPH和正常PZ则为显著负相关.3种组织ADC值与其他SI-T参数相关性均不显著. 结论 前列腺ADC值与SImax或SImax%存在相关性(癌灶为正相关,BPH和正常PZ为负相关),两者联用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 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影像鉴别征象的应用价值评估

    作者:孟庆成;王立峰;贾丙鑫;黎海亮;赵二江;魏晓燕;陈学军

    目的 探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肾细胞癌(RCC)的影像鉴别征象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 搜集经术后病理和临床综合检查证实的乏脂肪AML 21例及无明显周围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的RCC29例,并随机编号;抽取影像学诊断医师60名,按工作年限分为3组,每组各20名.确定所选影像鉴别征象:假包膜、病灶数目、钙化及出血、强化特征、病灶与皮质交角.公布鉴别征象前后分别对3组研究对象的诊断正确率,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 总体受试人员初次诊断正确1489例(49.96%),二次诊断正确1635例(54.50%),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4.235,P=0.00).工作<5年组鉴别诊断正确率由47.5%升至55.1%;5~10年组正确率由49.8%升至54.7%,统计分析差别有显著性(x2 =11.560,4.810;P=0.001,0.043),>10年组诊断正确率由51.6%升至5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84,P=0.347).结论 在临床影像学医师中,尤其在副主任医师以下职称影像学医师中进行RCC与乏脂肪RAML影像鉴别征象的普及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提高诊断正确率具有一定的价值.

  •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

    作者:文婵娟;唐浩;徐维敏;胡碧莹;陈卫国

    目的 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EAML的CT影像特征.结果 8例(共10个病灶)中6例单发,2例多发;5例(7个病灶)含有明确脂肪成分;CT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的稍高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7例持续强化,1例强化程度下降.结论 EAM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肾透明细胞癌及肾盂癌相鉴别,但与经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难以鉴别,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 声带切除术患者声音嘶哑相关语音加工fMRI随访研究

    作者:刘丽华;龙淼淼;尹建忠;沈文;夏爽;祁吉

    目的 采用朗读任务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随访喉癌患者激光声带切除术前、术后嗓音嘶哑期、嗓音重建后期患者语言功能脑区激活,研究声音嘶哑、嗓音重建对语言功能脑区的影响.方法 16例早期喉癌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术后2~3个月3次检查.刺激任务采用事件相关设计,视觉呈现,受试者朗读汉语名词任务.使用AFNI软件提取各个功能脑区的激活体素.对不同脑区术前、术后第一次、术第二次激活体素进行方差分析,有差异者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嗓音明显嘶哑期,患者左侧额下回激活体素多于术前及嗓音重建后期(F值分别为7.916、7.270,P值均<0.01).嗓音重建后期激活体素多于术前、术后嗓音嘶哑期的脑区为左、右侧中央前回(F值分别为11.665、10.214、7.665、6.482,P值均<0.01)、额中回(F值分别为10.337、10.563、6.458、6.303,P值均<0.01)及辅助运动区(F值分别为14.343、14.095、7.945、7.947,P值均<0.01).结论 激光切除术后患者的声音嘶哑、嗓音调整、重建过程伴随着语言功能网络重塑性改变,左侧额下回前部、双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辅助运动区在音韵处理过程中功能不同.

  • 颅内间变型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诊断

    作者:高茜;成官迅;朱熠;秦鑫

    目的 探讨间变型血管周细胞瘤(AHPC)的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HP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结果 肿瘤呈分叶状(6例)、不规则形(1例)、跨叶生长(1例).MR平扫T1WI呈等、稍低信号6例,混杂信号2例;T2WI呈等、稍高信号6例,混杂信号2例;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明显囊变坏死4例,“脑膜尾征”2例,相邻颅骨破坏1例,瘤周水肿明显4例,7例与硬脑膜以相对窄基底相连.所有病例内部及周边均可见数量不等的血管影.结论 AHPC具有明显的分叶状、跨叶生长倾向,肿瘤易出血、囊变、坏死,“脑膜尾征”少见,易破坏邻近颅骨,瘤周水肿明显等特点,但需与恶性脑膜瘤及WHOⅡ级血管周细胞瘤相鉴别.

  • 自发性脑出血与腔梗患者脑微出血MR磁化率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瑶;范敬争;田亚楠;周蕾;李冠武;陈笛;袁军;黄影珠;张妹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脑微出血(CMBs)MR磁化率的差异,评价磁化率在预测CMBs风险性中的可行性.方法 搜集颅内存在CMBs的ICH和/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3例,其中ICH组34例,腔隙性脑梗死组4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0 TMR快速多回波T2*梯度成像序列,通过场到源的反演计算得到可定量的磁量图,逐个分析CMBs灶的信号特征并测量其直径及磁化率.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ICH组与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组之间CMBs灶直径、磁化率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分析CMBs磁化率与其直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CH组与腔梗组的CMBs磁化率分别为(11.78 ±7.18)ppm·mm3、(6.16 ±2.95) ppm·mm3,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 =3.59,P<0.01);其直径分别为(4.03±1.16)mm、(3.05±0.9)mm,二者之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t =3.39,P<0.01).CMBs磁化率和其直径之间无明显相关(r=0.64,P<0.01).结论 磁化率更能直接反映CMBs的内在演变规律,有可能成为一项直接预测CMBs风险性的可靠指标.

  • PC-MR不同编码速率测量中脑导水管脑脊液的流动

    作者:钟熹;江魁明;陈永露;麦慧;吕冉冉;李水婷

    目的 采用3.0T磁共振相位对比法(PC-MR)测量正常成人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探讨不同编码速率(Venc)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32名健康志愿者(男15名,女17名)分两组进行研究,其中青年组(18~35岁)18名,中年(36 ~ 56岁)组14名.选用T2WI正中矢状面定位,在导水管显示大的幅度图像上沿导水管边缘绘制感兴趣区.每位预置Venc 5、20、35、50、65cm/s垂直导水管中间段先后行5次扫描.取收缩期向下峰值流速(PPV)、舒张期向上峰值流速(PNV)及绝对每搏输出出量(ASV)进行参数分析.通过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 Venc预置20~50cm/s均获得较好的相位图像,时相-流率曲线呈近似正弦函数,各测量指标均数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PPV=0.032,FPNV=0.025,FASV=0.038,P值均>0.05).Venc预置5 cm/s时32名志愿者中26名相位图像出现相位混淆,时相-流率曲线不规则,测量结果明显低于Venc 20~50 cm/s各组(t=3.39 ~3.87,P值均<0.01).Venc 65 cm/s时相-流率曲线规则但其幅度下降,各测量指标均数低于Venc 20~50 cm/s各组(=2.78~3.04,P值均<0.05).取Venc20cm/s比较不同性别间及青、中年组间各测量指标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 ~1.04,P值均>0.05).结论 预置Venc 5、65cm/s时测量结果偏低;Venc 20 ~ 50 cm/s内各指标测量结果间并无差异;不同性别间及青、中年龄组间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速、流量无差异.

  • 不典型髓母细胞瘤的MRI征象探讨

    作者:朱熠;成官迅;高茜;秦鑫

    目的 探讨不典型髓母细胞瘤的MRI征象,以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不典型髓母细胞瘤患者的MRI资料.结果 12例位于小脑半球,2例位于桥小脑角区;11例为实性肿瘤,1例为大囊小结节,3例为囊实性;病灶周围水肿为无~轻度,多有不同程度的幕上脑积水;T1WI上呈等至稍低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IAR)序列表现为等至稍高信号可见大小不等的片状囊变区及坏死区,未见出血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至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6例见“脑膜尾征”.结论 不典型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多样,结合患者发病部位、年龄以及病灶MRI信号特点,能在排除性诊断后将不典型随母细胞瘤纳入诊断范围,提高该病术前诊断正确率.

  • COPD患者双相MSCT气道成像与肺功能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作者:姚景江;熊曾;刘进康;胡成平;张亚林;朱智明;周漠玲;周晖;王夏芳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双相(吸气相和呼气相)多层螺旋CT(MSCT)气道成像与肺功能的关系,旨在为COPD提供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方法 42例COPD患者行肺功能检查后行双相MSCT气道成像,使用自编气道分析软件获得第3~5级支气管双相管腔面积及其比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双相管腔面积及其比值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呼气相管腔面积与肺功能的相关性高于吸气相管腔面积与肺功能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随管腔面积减小而增大,第5级支气管呼气相管腔面积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占用力呼气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725与0.711,P值均<0.001).(2)双相管腔面积比值与肺功能具有程度不一的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随着管腔面积变小而增加,第5级支气管双相管腔面积比值与FEV1%预计值及FEV1/FVC(%)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672与0.596,P值均<0.001).结论 双相MSCT气道成像能通过评价气道大小及其变化较好地评价COPD患者的肺功能状态.

  • 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PET/CT表现(附6例报告)

    作者:李靖煦;关玉宝;顾莹莹;陈璧颖;钱元新

    目的 探讨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6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n =6)及PET/CT(n=1)表现.结果 6例中,3例位于前中纵隔,2例位于前中后纵隔,1例位于中纵隔;5例CT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大片坏死囊变区,1例密度均匀;3例病灶内可见散在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不均匀中度强化(n=5)或明显强化(n=1);6例均有压迫或侵犯邻近纵隔结构征象;1例行PET/CT检查,肿块标准摄取值大值(SUVmax)为12.5.结论 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在CT、PET/CT上呈恶性肿瘤表现.若一较大肿瘤位于前中纵隔,其内出现散在点状钙化,肿瘤压迫或侵犯邻近纵隔结构,应考虑到该病可能.

  • 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CT特征与预后

    作者:陈玉玲;左丽娜;张文辉;卞宏;徐凯

    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曲霉病(IPA)影像学特征及肺部病灶演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搜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痰培养曲霉菌阳性住院患者167例,对其中临床诊断为IPA的60例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EMS 3.1医学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 肺部多发性结节为常见病灶(81.7%,49/60),其次是空洞(61.7%,37/60),肺实变少(11.7%,7/60),“晕轮征”发生率不低(68.3%,41/60).“晕轮征”发生比较早(第1~2周),“新月征”发生晚(第2~3周).血液病和非血液病肺部CT影像特征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肺部病灶在第3周趋于稳定,第4周病灶基本得到控制.恶化组与好转组比较,实变(第4~6周)(x2=4.82,P=0.028;x2=9.0,P=0.003;x2=11.0,P=0.001)空洞(第4周)(x2=4.81,P=0.028)病灶继续进展提示预后较差.结论 IPA的胸部CT多具有诊断性特征病变,CT随访对观察病情演变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 膝骨性关节炎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的MRI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郭庆伟;刘筠;许亮;张红欣;曹建刚

    目的 观察膝骨性关节炎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现象,分析半月板周缘性移位与半月板损伤MRI分级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院制定的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回顾性研究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间共91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MRI图像,将半月板外缘超出胫骨平台边缘(除外骨赘影响)≥3 mm定义为半月板周缘移位,同时测量移位指数,并统计分析半月板损伤MRI分级(0、Ⅰ、Ⅱ、Ⅲ)与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的关系.通过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各组间移位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移位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的总体发生率为46.15% (42/91),移位指数平均值为0.62 ±0.10,其中内、外侧半月板周缘性移位发生率分别为34.06% (31/91)和12.09%(11/91).内侧半月板MRI损伤0、Ⅰ、Ⅱ、Ⅲ分级周缘性移位发生率分别为0(0/5)、28.13%(9/32)、28.95% (11/38)、68.75%(11/16),移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0.56±0.02、0.56±0.37、0.62 ±0.10;Ⅰ、Ⅱ级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P =0.26),Ⅲ级与Ⅰ级、Ⅱ级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ⅠVSⅢ=-11.91,tⅡVSⅢ=-10.50,P值均<0.05);外侧半月板MRI损伤0、Ⅰ、Ⅱ、Ⅲ分级周缘性移位发生率分别为0(0/11)、7.69%(2/26)、10.42% (5/48)、66.67%(4/6),移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0.54±0.04、0.56±0.04、0.62±0.09,Ⅰ、Ⅱ级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P=0.83),Ⅲ级与Ⅰ级、Ⅱ级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ⅠVSⅢ=-4.54,tⅡVSⅢ=-5.69,P值均<0.05).结论 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现象与半月板损伤MRI分级密切相关,在膝骨性关节中并不少见.

  • 11例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的骨关节病影像学分析

    作者:窦银聪;葛英辉;李国艳;岳瑞杰;郭侨阁

    目的 探讨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IPA)并发骨关节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证实的CIPA患者的影像资料,11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 11例共有30处病变,其中18处主要位于骨干或干骺部,好发于双足跖骨,以骨质增生硬化为主要表现,位于关节的12处病变表现为骨端增生或骨质吸收、碎裂,关节脱位.结论 CIPA累及的关节病变有一定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可作出较正确的诊断.

  • 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对不同类型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探讨

    作者:孙梦恬;程敬亮;张勇;白洁;王斐斐;孟云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骨转移瘤的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WIBS)的影像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47例经病理穿刺或临床证实骨转移瘤患者和29名正常志愿者.骨转移病灶按X线或CT表现分为3组:溶骨性转移组、成骨性转移组及混合性转移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DWIBS.正常志愿者及不同类型骨转移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类型骨转移瘤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骨转移瘤对比噪声比(CNR)值的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9名正常志愿者骨骼系统在DWIBS上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22例溶骨性转移者DWIBS上呈明显高信号;15例成骨性转移者DWIBS上呈稍高信号或低信号;10例混合性转移者DWIBS上呈高信号.正常志愿者骨组织的平均ADC值为(74.09±79.07)×10-6mm2/s,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103.47±81.05)×10-6mm2/s,(456.09±86.55)×10-6mm2/s和(816.72±91.20)×10-6mm2/s,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转移组患者ADC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9.156,P<0.05).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溶骨性转移组ADC值高,成骨性转移组低,混合性转移组介于二者之间.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转移组CNR值分别为(7.04±1.04)%、(1.00±0.34)%,(4.67±0.6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8.493,P<0.05),溶骨性转移组CNR值高,成骨性转移组低,混合性转移组介于二者之间.结论 DWIBS是诊断骨转移瘤的有效检查方法,可对溶骨性、成骨性、混合性骨转移瘤的扩散特性进行量化.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双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贺新;张婷婷;杨涛;董少义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双椎动脉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6336例行头颈64层螺旋CTA检查,发现双椎动脉变异10例(1.58‰).回顾性分析1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应用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和高级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椎基底动脉发生起源、路径等变异的部位及数量.结果 10例中,7例起源异常;10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路径变异;5例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2例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1例伴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结论 64层螺旋CTA能够清晰地显示双椎动脉的解剖变异,对了解双椎动脉影像表现及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面神经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岳云龙;金延方;袁辉;吴晓华;李健东

    目的 探讨面神经血管瘤的高分辨率CT(HRCT)和MRI表现,以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的HRCT及MRI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病变发生于左侧5例,右侧3例.HRCT像上表现为膝状神经窝扩大、增宽伴局部密度增高(8/8),其中5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及“针”状高密度区,7例同时伴有迷路段增宽,4例水平段增宽.病灶边界欠清楚,周围无骨质硬化表现.MRI上平扫T1WI接近等信号、T2WI上信号稍高,增强扫描均呈较明显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3例强化较均匀.结论 面神经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HRCT与MRI结合有助于全面评价,可早期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 脾功能亢进症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朱婧

    脾功能亢进症(hypersplenism,简称脾亢)早由Chauffard于1907年开始使用,用以描述因脾脏功能过度增强而不适当地隔离和破坏血液成分所引起的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和左季肋部肿物.传统主张脾切除术治疗脾亢,但是脾切除术往往伴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并发感染,全脾切除者比未切脾者感染率高58倍,死亡率高出200倍[1],此外,易引起原有侧支循环再出血以及脾静脉栓塞等并发症.脾脏是一个有着多种重要功能的器官,对维持机体免疫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微创及无创技术迅速兴起,在非手术保脾治疗脾亢领域出现许多新的方法.笔者就目前的脾亢非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旨在为临床脾亢非手术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压迫按摩法子宫输卵管造影在输卵管阻塞再通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晓陆;秦将均;王秀萍;李丽娟;覃群;陈基强

    目的 探讨压迫按摩法子宫输卵管造影在输卵管阻塞再通术中的作用,观察其再通率和再通程度.方法 对不孕症患者行子宫输卵管碘水造影检查,筛选出双侧或单侧不同输卵管节段阻塞者200例.采用胃肠X线机自动压迫器压迫式按摩子宫与阻塞部位1 ~5 min,观察并分析其不同阻塞部位的再通率.结果 输卵管阻塞者200例,其中双侧输卵管阻塞118例,单侧输卵管阻塞82例,共318支.经压迫式按摩子宫与阻塞部位疏通201支,再通率达63%,其中间质部阻塞疏通率高达80%.结论 压迫式按摩法能明确输卵管阻塞的诊断且能明显提高输卵管阻塞的再通率,在输卵管阻塞再通治疗中有较高的价值.

  • 应用低管电压降低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辐射剂量的研究

    作者:夏巍;尹肖睿;吴晶涛;吴海涛

    目的 探讨使用低管电压行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图像质量的对比研究.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疑似下肢静脉疾病的患者45例,分为Ⅰ组(常规剂量组120 kV、300mA)、Ⅱ组(100kV、300 mA)、Ⅲ组(80 kV、300 mA).分别对各组下肢静脉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由两名资深影像学医师以5分制对图像诊断的接受率及主观噪声进行评价,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使用单因素方差检验(one-way ANOVA检验)对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SNR、CNR等主观评价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数据使用LSD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Ⅱ、Ⅲ组下肢静脉的SNR分别为355.97±11.68、314.37±20.88、283.93±10.71,3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12、P=0.00);CNR分别为328.86±10.67、292.47±19.41、270.27±10.42,3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3.8、P=0.00).SNR与CNR各组间数据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5).Ⅰ、Ⅱ、Ⅲ组的图像主观评价平均分为4.89±0.31、4.83 ±0.38、4.77±0.4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与Ⅱ组P=0.357;Ⅱ与Ⅲ组P=0.347;Ⅰ与Ⅲ组P=0.063).两名医师对Ⅰ、Ⅱ、Ⅲ组的图像主观评价结果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4,P =0.178;F=0.653,P=0.526) (P >0.05).两名医师对Ⅰ、Ⅱ、Ⅲ组的图像主观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72,P=0.00).Ⅰ、Ⅱ、Ⅲ组的CTDIvol、DLP、E分别为20.13、12.48、6.24;2114.38±27.4、1447.78±16.7、646.28±16.12;31.72±0.39、21.72±0.24、9.7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5).结论 80 kV组与常规组对比E降低了70%,而SNR、CNR分别仅下降20%和18%.同时图像的主观评价无统计学意义,均能达到诊断要求.所以推荐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检查使用80 kV扫描.

  • DSA引导下经导管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郑晓兵;王庆庆;何志贤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导管注入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技术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6例(48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伴溃疡的患者,患肢溃疡面平均为(3±1.5)cm2(1 ~7 cm2),均为内踝处溃疡.术中于腹股沟小切口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后,经大隐静脉远侧断端或经皮穿刺患肢内踝处大隐静脉,置入4F造影导管,DSA引导下经导管注入聚桂醇泡沫硬化剂,选择性硬化闭塞大隐静脉及交通静脉,术后患肢加压包扎、应用抗生素、局部换药.结果 在DSA引导下48条患肢均成功注入泡沫硬化剂,每条患肢平均注入6.5 ml(3.5~8.5 ml)泡沫硬化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当日患者能下床活动.两周后,38条患肢(79.1%)下肢溃疡创面愈合,8条患肢(16.7%)溃疡创面明显缩小,2条患肢(4.16%)创面未扩大.6 ~12个月后随访:45条患肢(93.8%)曲张静脉及溃疡消失,3条患肢(6.25%)溃疡复发.结论 DSA引导下经导管注入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微创方法.

  • 微球囊与长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江广斌;熊斌;梁惠民;郑传胜;袁峰;冯敢生;王奇;叶天和

    目的 探讨微球囊与长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行介入治疗的7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6条患肢的临床资料.按照2007年版跨大西洋多学科共识(TASCⅡ)分型,A型18条患肢,B型39条,C型20条,D型9条;临床Fontaine Ⅰ期0条患肢,Ⅱ期35条,Ⅲ期45条,Ⅳ期6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腘动脉及膝以下水平病变仅采用微球囊扩张成形术;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病变球囊成形后根据血管情况可放置长支架.结果 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94.2%,81条患肢使用球囊及微球囊成功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术,其中58条患肢共置入66枚长支架,血液循环均得以重建和改善;5条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肢,未能完成血管再通.结论 应用微球囊行膝关节及以下血管腔内成形术有较好的疗效;长支架可应用于股总动脉及股浅动脉长段慢性闭塞症治疗,但不宜跨关节放置.

  •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介入栓塞近期疗效

    作者:徐国斌;熊斌;龙清云;刘骏方;胡金香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合并不同类型肝动脉-门静脉瘘(APS)的介入栓塞近期疗效.方法 接受两次以上序贯栓塞治疗的45例PLC合并APS患者,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将APS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采用超选择插管堵瘘及化疗栓塞肿瘤.观察患者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两种类型实时瘘口变化、肿瘤碘油沉积及再次治疗时瘘口表现.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PS中央型20例,周围型25例.实时瘘口改善率84.4%,再次治疗瘘口再通及进展率26.7%,中央型和周围型瘘口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7,P=0.739;x2=1.278,P=0.262),周围型肿瘤碘油沉积优于中央型(x2=7.605,P=0.006).术后1周内转氨酶升高,2~3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大部分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状改善.结论 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PLC合并APS短期内可以控制肿瘤,改善异常分流并部分缓解门静脉高压症状,但瘘口易复发进展,中央型瘘肿瘤区碘油不易沉积.

  • 家兔急性肺栓塞的DSA、CTPA及DEPI的对比研究

    作者:弥龙;宋云龙;涂蓉;刘侠;屈国林;王哲;郝永;贾梓

    目的 通过对家兔急性肺栓塞(APE)模型的DSA、CT肺动脉造影(CTPA)及双能量肺灌注成像技术(DE-PI)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双源CT肺血管成像技术(CTPA)及DEPI对家兔APE的诊断价值.方法 10只实验用兔,X线透视下将4F导管经由右心室插入双侧肺动脉,并注入大小不等的明胶海绵,建立家兔APE模型,然后行DSA及双源CT DEPI,处死家兔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1)分别计算DSA、CTPA、DEPI诊断家兔APE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利用Kappa分析比较3种方法(DSA、CTPA、DEPI)与病理解剖结果的一致性;(2)利用配对t检验计算并比较家兔栓塞前后的双室短轴大径比(RV/LV)值.结果 (1)与病理解剖结果相比,DSA、CTPA及DEPI诊断A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5%和100%、71.4%和100%、85.7%和92.9%,Kappa值分别为0.884、0.667、0.767,DEPI及DSA的一致性较好,CTPA的一致性一般.DEPI上,栓塞区表现为蓝黑色的灌注减低区,非栓塞区表现为黄红色的正常灌注区.(2)栓塞前后家兔的RV/L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 <0.05),栓塞后家兔的RV/LV值明显高于栓塞前.结论 双源CT的CTPA能较好地显示肺解剖信息,DEPI能较好地评价肺功能信息,对APE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

  • 中枢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分析(附4例报告)

    作者:郑红伟;祁佩红;薛鹏;陈勇;漆剑频;胡道予;夏黎明

    目的 探讨中枢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神经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及病理分析.结果 儿童2例,平均年龄3.5岁;成人2例,平均年龄34.5岁.肿瘤分别位于额叶(1例),脑室内(1例),颅内硬膜下(1例)及髓外硬膜内(1例).肿瘤体积较大,均伴坏死、囊变或出血.肿瘤实性部分CT像上呈等或稍高密度,MR 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坏死、囊变呈低密度或长T1、T2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肿瘤组织镜下瘤细胞体积小,大小较一致,胞浆少,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深,可见核分裂,部分瘤细胞局部形成小菊形团样结构;瘤细胞团之间可见小血管明显增生,其中3例免疫组织化学均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神经微丝蛋白(NF)表达(+).结论 中枢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其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终诊断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

  • 儿童顶间骨解剖变异的3DCT特征

    作者:刘俊刚;李欣;杨扬

    目的 探讨儿童顶间骨解剖变异的3DCT特征.方法 搜集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间在排除近期明确外伤史而怀疑颅内疾病于我院行螺旋CT检查的患儿402例.采用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观察顶间骨的变异情况,总结其部位、形态及其走行.结果 402例中存在顶间骨变异者89例(22.1%),包括贯通缝型和未贯通缝型.含贯通缝的顶间骨变异表现多样,将多见者分为a~f型,含未贯通缝的顶间骨变异分为两种类型,假缝19例,上正中裂16例.结论 儿童顶间骨变异类型多样,直观的3D-CT图像可以明确变异位置及形态.

  • 乳腺叶状瘤的X线及MRI表现

    作者:孙宗琼;陈林;邵婉仪;贺锋;丁勇俊;岳建国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瘤(PT)X线和MRI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P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22例行X线检查,19例行MRI.结果 30例均为单发,表现为乳腺内直径1.5~21 cm(平均6.2 cm)的肿块;22例行乳腺X线检查者,病灶表现为圆形(5例)或分叶状(17例)、密度高于邻近腺体的肿块,边界清楚(16例)或部分不清(6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钙化及邻近皮肤增厚、乳头回缩、周围乳腺结构扭曲等恶性征象.行MRI的19例患者,病灶表现为圆形(7例)或分叶状(12例),T1WI上呈等信号(8例)或低信号(11例),信号均匀(12例)或不均匀(7例),出现囊变或分隔(5例)、出血(2例);19例肿瘤T2WI上均为高信号,动态增强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平台型16例,轻度流出型3例.30例PT病理诊断:Ⅰ级14例,Ⅱ级10例,Ⅲ级6例.结论 P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尤其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其良恶性的判定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 岛津MUX-100DJ移动式DR故障一则

    作者:郭强

    故障现象 岛津MUX-100DJ移动式DR在曝光时,曝光指示灯呈红色闪烁,显示的故障代码为F12.关机重启后故障不能排除.数次曝光后,电量指示灯从5格(满格)降至1、2格.故障分析及检修此故障现象出现时影像显示出曝光剂量明显不足,噪声极大;控制面板上显示的故障代码为F12.查询设备操作手册,其指出故障代码F12的故障内容提示是:X射线管电压控制出现异常,多数原因是球管放电.

    关键词:
  • GE 1.5 T HD核磁共振伪影等故障原因分析与处理

    作者:陈伟

    故障现象一所有线圈扫描出现干扰伪影.故障分析及处理仔细观察发现所有线圈扫描均出现"水纹"状斜纹伪影,其中腹部图像伪影明显,系统未提示错误.检查机房各附属设备无异常,水冷机工作正常,屏蔽间空调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磁体洞内未发现金属异物,考虑到可能系打火所致伪影.首先关闭屏蔽房内照明灯进行扫描;再关闭磁体上的冷头和磁体风扇进行扫描,伪影均依然存在;于是排查射频系统,依次重新连接射频放大部分的射频线缆及控制线,然后扫描,图像无变化;继而重新连接梯度放大部分的线缆,扫描,伪影消除,图像恢复正常.

    关键词: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