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실험화림상감염병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1358
  • 国内刊号: 11-928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syhlcgrb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毛羽 成军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基因芯片法检测脑脊液病原菌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志忠;张艳;石广志

    目的 分析细菌芯片检测开颅手术后疑似感染者脑脊液标本中临床常见致病菌的可行性.方法 留取疑似感染者脑脊液标本,使用细菌DNA专用试剂盒提取总DNA,多重PCR扩增待测菌16S rRNA和23S rRNA特异序列片段,PCR产物与芯片杂交,检测病原菌.该检测结果与常规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0例疑似感染者脑脊液标本中检出9种(属)病原菌,与常规细菌学检查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7.0%(194/200).结论 寡核苷酸芯片法检测疑似感染者脑脊液中病原菌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和高通量等优点,适合于临床样本检测及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 48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特点

    作者:安聪静;阎锡新

    目的 分析探讨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影像学变化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48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胸部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研究中患者以发热、咳嗽、咯痰等为主要表现.但随病情加重,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多见呼吸困难、紫绀、咯血、胸痛等,甚至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意识障碍等.实验室检查提示,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淋巴细胞比例下降,氧合指数下降等(P均< 0.05).普通型流感患者胸部影像学正常率高于重症及危重症组(P均< 0.001),其中213例(80%)患者胸部多正常或无明显影像学征象,54例患者早期X线表现以肺间质改变为主.重症患者共108例,其中40例(37.0%)以局灶性实变影呈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为主,68例(63.0%)病变以肺间质浸润改变为主;危重症患者105例肺部病变重,且进展快,以肺实变、局限性或弥漫性斑片影为主要表现,其中70例(66.7%)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30例(28.6%)发生双侧气胸,12例(11.4%)累及胸膜.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菌药物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抗炎、氧疗、免疫调节及机械通气等辅助治疗.结论 甲型流感重症及危重症病例影像学呈磨玻璃和实变密度的片状阴影改变,以双肺受累常见,主要分布于中下肺,肺野中外1/3及胸膜下.胸部影像学不但是诊断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依据,也是监测其病情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手段.

  • 输血前四项感染指标联合测定的结果分析

    作者:王海滨;石新慧

    目的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血清学四项感染指标联合检测,了解受血者输血前感染指标的临床感染状况,并探讨其在避免输血性传播疾病导致的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本院2 10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T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入组患者中HBsAg、抗-HCV、抗-HIV和TP阳性率分别为9.10%、1.32%、0.15%和1.87%;HBsAg和抗-HCV均阳性者为10例,感染率为0.48%;抗-HCV和TP均阳性者为6例,感染率为0.28%.结论 为既对患者负责,同时保护医务工作者自身利益,预防和避免不必要的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受血者输血前必须行四项感染指标的联合检测.

  • 成年艾滋病患者长期一线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情况

    作者:赵德才;马烨;张福杰;孙定勇;刘伟;李惠琴;彭国平;刘爱文;原琛利;范吉祥;刘学真;宫伟彦;刘中夫;汪宁

    目的 分析成年艾滋患者长期一线抗病毒治疗(cART)耐药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2007年8个省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基础上建立封闭式队列,进行观察研究,以2009年调查时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且病毒抑制成功的6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2010年对一线在治患者中病毒载量> 1000拷贝/ml的样本采用ViroSeqM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试剂盒进行耐药检测.应用寿命表法校正公式计算耐药新发率,并以更换二线方案与否进行敏感度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影响耐药发生的因素.结果 队列中688例2009年一线方案在治且病毒抑制成功的患者,在随后的12个月随访中10例死亡,8例更换为二线方案,其余670例坚持一线方案治疗的患者中有29例病毒载量超过1000拷贝/ml,扩增成功28例,其中22例患者对至少一种药物耐药,新发耐药率为(3.4~4.6)/100人年.22例耐药患者全部对非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类药物耐药,16例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类药物耐药,未发现对蛋白酶抑制剂(PI)类药物耐药或者同时对3TC和TDF耐药的患者.相对于在县级有以上机构治疗、从未发生过病毒学失败的患者,在乡村诊所治疗、既往发生过病毒学失败的患者发生耐药的风险分别提高6.5倍(95%CI:2.1~19.6)和5.3倍(95%CI:2.2~13.0).结论 调查地区长期一线抗病毒治疗的成年艾滋病患者,耐药发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对于我国目前的二线治疗药物仍旧敏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少病毒学失败的发生有助于减少耐药的发生.

  • 67例乙型肝炎病毒rtA181位点突变患者的临床分析1

    作者:杨志国;陈晓慧;李平;常静霞;汪茂荣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rtA181位点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对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突破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HBV DNA P基因区NUCs相关耐药位点(共22个常见位点)的检测,其中出现rtA181位点突变者,回顾性分析其NUCs使用情况;观察部分病例改变治疗策略后的疗效,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27例NUCs相关耐药位点变异阳性患者中出现rtA181位点突变者共103例;病例资料完整的67例患者中,单一A181T或A181V 突变者21例,A181T + A181V突变者2例;A181T、A181V合并N236T突变者22例,A181T、A181V合并L180M、M204V 和(或)M204I突变者13例,A181T、A181V合并其他突变者(包括L80I、V173L、S202G和M250L)者9例.5例患者单独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后加用阿德福韦酯,效果不佳;9例患者单独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或效果不佳加用拉米夫定,HBV DNA下降也不理想;检测HBV DNA P区NUCs相关耐药位点,均出现rtA181位点突变,改变治疗方案为阿德福韦酯加用恩替卡韦治疗3~6个月后,HBV DNA均出现显著下降,效果理想.结论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过程中,如出现HBV DNA病毒学突破或疗效不佳,只是简单地分别加用阿德福韦酯或拉米夫定,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可靠的方法是检测HBV DNA P区NUCs相关耐药位点,根据耐药位点的检测结果来变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合并rtA181位点突变患者,可考虑阿德福韦酯加用恩替卡韦治疗.

  • 肝细胞癌患者石蜡包埋肝组织HBV ccc DNA的检测

    作者:胡双烨;徐晨;赵雨来;李智彬;徐东平;刘永明;杨媛;赵景民;成军;苏何玲;侯俊;钟彦伟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 DNA),探讨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采用0.05%多聚赖氨酸进行处理.经不降解质粒的ATP依赖的DNA酶(PSAD酶)消化后,应用原位滚环扩增(in situ RCA)结合原位跨缺口PCR扩增技术检测肝组织中ccc DNA的表达.结果 20例肝癌患者标本中有17例检测到HBV ccc DNA阳性信号,为蓝色或紫蓝色并呈团块状,定位于细胞核.肝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HBV ccc DNA阳性率分别为10%(2/20)和85%(17/2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肝细胞癌患者癌旁组织病毒复制水平高于癌组织.

  • 前列地尔注射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谢忠侠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护肝、退黄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前列地尔10 g/d,1次/d注射治疗,每15 d为1个疗程,必要时连续用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肝脏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4.351,P = 0.037);观察组患者血清胆红素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t = 2.488,P = 0.014),凝血因子Ⅱ活动度升高显著优于对照组(t =3.607,P = 0.001),观察组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 5.599,P = 0.0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前列地尔注射液是一种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有望成为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 血小板减少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影响

    作者:马保凤;王千钧;史昌河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然病程中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和血小板减少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7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进行4周的连续观察,对187例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治疗前血小板减少对干扰素停药或减量的相对风险性及对病毒学应答和血清学应答的影响.结果 伴有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周内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前血小板减少患者干扰素停药或减量发生率为40.5%(17/42),其危险性约为非血小板减少患者的2.5倍;但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和持续血清学应答无明显差异.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然病程中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改变;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干扰素治疗限制性高于非血小板减少患者,但对持续病毒学应答和持续血清学应答无显著影响.

  • 血培养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分布

    作者:张福森;岳茂奎;朱莺莺

    目的 了解本院血培养标本中检出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标本来源,为临床治疗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48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标本来源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培养中分离出的48株大肠埃希菌中,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阿米卡星、阿莫西林/棒酸、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2.1%(1/48)、2.1%(1/48)、2.1%(1/48)、4.2%(2/48)、12.5%(6/48)、20.8%(10/48)、29.2%(14/48)、43.8%(21/48)、60.4%(29/48)、60.4%(29/48)、60.4%(29/48)、68.8%(33/48)、70.8%(34/48)、73%(35/48)、75%(36/48)、79.2%(38/48)和87.5%(42/48).所检出大肠埃希菌位居前7位的科室分别为消化内科(12/48,25%)、ICU(6/48,12.5%)、内分泌科(5/48,10.4%)、心血管内科(5/48,10.4%)、儿内科(3/48,6.3%)、泌尿外科(3/48,6.3%)和血液内科(3/48,6.3%).结论 血培养中已检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医院应提高血标本的送检率,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 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王玲

    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静脉注射后序贯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发生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给予伏立康唑静脉注射后序贯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学变化判断其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中确诊为血源感染8例(确诊组),临床诊断26例(临床诊断组)、拟诊31例(拟诊组)均为肺部感染,确诊、临床诊断、拟诊此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5.00%、76.92%和77.42%,确诊组有效率低于临床诊断与拟诊组(P分别为0.013和0.01),治疗总有效率为70.77%;有效组患者治疗疗程为(23.65 ± 3.30)d,无效组疗程为(13.16 ± 2.7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12.18,P = 0.000);抢先/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81.13%,高于目标/挽救治疗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313,P = 0.000);粒细胞缺乏≥ 10 d为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伏立康唑静脉注射后序贯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控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其所致不良事件较少且患者大多能耐受;抢先治疗能够提高疗效.

  • 431例HIV/AIDS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张路坤;王辉;孙丽琴;王思苑

    目的 调查HIV/AIDS患者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比较血抗-CMV-IgM、血或尿CMV DNA载量等实验室指标以判断CMV感染的阳性检出率.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和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分别检测HIV/AIDS患者的血抗-CMV-IgM、血/尿CMV DNA载量;同时计数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收集患者高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情况.结果 431例HIV/AIDS患者中,共检出CMV DNA阳性者148例,阳性率为34.34%.合并CMV感染的HIV/AIDS患者CD4+ T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非CMV感染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2.14,P < 0.0001),而HIV RNA载量则呈相反趋势(χ2 = 128.39,P < 0.0001).非CMV感染者中,正在接受HAART治疗的患者比例(240/283,84.81%)显著高于CMV感染者(50/148,33.78%)(χ2 = 114.93,P < 0.0001).依据血抗-CMV-IgM、血/尿CMV DNA载量等实验室指标判断CMV感染的检测情况来看,尿CMV DNA阳性检出率为90.54%(134/148),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指标.此外,HIV合并CMV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并不明显,眼部疾病及眼底改变为其主要症状.结论 HIV感染是否合并CMV感染与HIV/AIDS患者的免疫状态及是否接受HAART治疗相关.应在HIV/AIDS患者中检测尿CMV DNA载量来确定有无CMV感染,同时常规行眼底检查,以期提高CMV感染的早期检出率.

  • HBV S基因变异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作者:许正锯;潘兴南;魏开鹏;杨环文;李树清;黄志杰

    目的 探讨泉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HBV S基因变异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43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V S区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 43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共检出基因B型29例(29/43,67.44%),C型14例(14/43,32.56%);血清学分型adw型28例(28/43,65.12%),adr型14例(14/43,32.56%),ayw型1例(1/43,0.02%).43例慢性HBV感染者共检出HBsAg氨基酸(aa)变异位点32个,较常见的aa变异位点为sY200F、sM213I、sI126T和sF85C,这些变异位点多见于肝功能衰竭患者.HBV主要亲水区(MHR)共检出aa变异19例(19/43,44.19%),aa替换位点12个.MHR区常见的变异位点为aa126(7/23,30.43%),其次为aa140(3/23,13.04%).基因B型患者中sT126I/A变异2例(2/29,6.90%),基因C型患者中sI126T变异5例(5/14,35.71%),基因C型患者中aa126变异率显著高于基因B型(χ2 = 5.753,P < 0.05).肝功能衰竭患者aa126变异率为26.67%(4/15),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71%(3/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824,P > 0.05).肝功能衰竭患者HBV S基因变异率在"a"决定簇上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χ2 = 4.268,P < 0.05).结论 泉州地区HBV基因型(血清型)以B型(adw)为主,其次为C型(adr).部分HBV S区基因变异与HBV基因型的异质性有关,可能与严重肝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 山西地区健康成人血清ALT正常值参考范围的调查

    作者:于佳妮;王博;景孟玲;马源;朱新宇

    目的 根据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建立山西地区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值上限(ULN),重新评估血清ALT ULN.方法 以连续监测法检测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山西地区体检的2312例成人血清ALT水平,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成人共1457例.根据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ALT值呈正态分布,比较不同性别之间、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相同年龄组之间血清ALT水平的差异.结果 不同性别之间血清AL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8.9,P < 0.05),且男性血清ALT水平高于女性,男性ALT ULN为49.8 U/L,女性为33.8 U/L.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ALT水平呈下降趋势,20~29岁组与50~59岁组、60~69岁组、≥ 70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 = 35.6,P < 0.05),≥ 70岁组与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其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男性中20~29岁组ALT ULN高(57.5 U/L),≥ 70岁组低(35.5 U/L).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ALT水平呈波浪形趋势,≥ 70岁组与20~29岁组、30~39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女性中40~49岁组血清ALT ULN高(44.9 U/L),30~39岁组低(30.3 U/L).健康人群中不同性别、相同年龄组血清ALT水平存在差异,其中60~69岁组与≥ 7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其他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建立不同的ALT ULN.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应用核苷(酸)药物抗病毒疗效观察

    作者:程兆晶;周宝桐;刘晓清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ETV)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LAM/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长期疗效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肝炎门诊所收治的52例CHB患者,长随访168周,每12周评估1次其ALT水平、HBV DNA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 ETV组患者治疗48周、96周和144周HBV DNA抑制率分别为76.9%(10/13)、100%(5/5)和100%(5/5),ALT复常率分别为80%(12/15)、57.1%(4/7)和60%(3/5).LAM/LdT组患者治疗48周、96周和144周HBV DNA抑制率分别为72%(18/25)、90%(9/10)和62.5%(5/8),ALT复常率分别为86.4%(19/22)、100.0%(11/11)和88.9%(8/9).两组患者治疗144周时,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5%(1/4)和66.7%(4/6).ETV组患者未见病毒学突破者,LAM/LdT组病毒学突破率为25%(7/28).结论 长期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CHB患者,能获得较好的病毒学抑制和ALT复常;ETV组患者的耐药性优于LAM/LdT组,但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较LAM/LdT组差.

  • 141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冬;李洪璐;刁振瀛;李常青

    目的 分析141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该类患者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41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体征、致病药物种类、药物引起肝损害的时间以及各型药物性肝炎的特点.结果 全身各系统用药均可引起肝损害,其中常见的是中草药(48/141,占34.04%)和抗结核药(21/141,占14.89%).HBsAg阳性者更易发生重症药物性肝炎(χ2 = 44.76,P < 0.05).肝脏组织学病理诊断对药物性肝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了解药物性肝炎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是否合并HBV感染及HBV载量高低等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炎的鉴别诊断,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 影响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董云英;崔秋华

    目的 分析影响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相关因素,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所收治的2093例疑有泌尿系感染的门诊及住院患者行尿液细菌培养并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明确影响细菌培养阳性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尿液细菌培养的细菌种类及阳性率与患者培养前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标本采集与处理正确与否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应针对影响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的各种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从而获取更为准确的培养结果.

  • 恩替卡韦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董庆华;马秀云;徐道振;田敬华;蔡晧东

    目的 对使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有效性、安全性和耐药情况的观察.方法 纳入3项前瞻性恩替卡韦临床试验(ETV-012、ETV-023和ETV-056)及其后续临床试验(ETV-050)共63例患者,对以上患者进行长达4~8年的观察.结果 63例患者中有3例在治疗2年后失访,1例治疗2.5年时转其他中心治疗;其余59例患者接受长期治疗或随访4~8年,平均(6.16 ± 1.39)年(中位数7.0年),68.3%(43例/63例)的患者用药7~8年.治疗7~8年后,ETV初治组有85.7%的患者保持病毒学应答,LAM经治组有54.5%的患者保持病毒学应答;在7~8年保持HBV DNA持续应答的36例患者中,HBeAg阴转率为36.1%,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2.2%;6例患者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和(或)HBV DNA完全应答,1例患者达到HBsAg血清学转换;这些患者停药后无1例复发.所有患者未发生与药物相关或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无患者发生肿瘤.有13例(20.6%)患者临床耐药,多为LAM经治患者.结论 ETV长期治疗疗效佳,耐药发生率低,安全性好,尚无导致人类肿瘤发生率增加的证据.

  • 30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孕妇剖腹产麻醉分析

    作者:赵佳平;胡海立;侯米莎;王娓

    目的 观察分析并发重症甲型H1N1流感及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孕妇患者的麻醉方法,探讨全麻用药对其呼吸功能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的影响.方法 8例重症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22例甲型H1N1流感伴ARDS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血浆靶控(TCI)浓度瑞芬太尼为2.0 ng/ml、丙泊酚为1.5 μg/ml、单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0.04 mg/kg、顺式阿曲库铵0.06~0.08 mg/kg麻醉诱导完成气管插管.以2.5 ng/ml瑞芬太尼和3 μg/ml丙泊酚血浆靶控,维持麻醉深度.比较其术前、术后血气检测结果及插管前、插管时、切皮、术中、术毕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 30例全麻患者麻醉前、后血气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插管时、切皮、术中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与术前基础值相比SPO2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0);术后与术中SPO2值均低于插管时SPO2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43、0.715).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无显著变化.结论 麻醉方法、药物对经过术前治疗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及伴有ARDS患者的呼吸功能、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影响.术后除2例危重症患者因原发病治疗无效死亡,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 EV71感染者儿茶酚胺水平的研究

    作者:费晓;方凯;李兴旺;曾慧慧;孙月;孟雪

    目的 比较EV71感染所致的各期手足口病患儿血和尿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O)此3种儿茶酚胺(CA)类物质的水平,观察神经系统受累期进展至心肺功能衰竭期此3种CA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1年8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106例,筛选EV71阳性者进行CA检测.将患者分为4组,即手足口出疹期(1期)患儿为A组;神经系统受累期(2期)患儿为B组,其中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为B1组,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为B2组;心肺功能衰竭前期(3期)患儿为C组;心肺功能衰竭期(4期)患儿为D组.以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D组患儿体内C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组患儿DO、NE和E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 0.000),C组患儿血浆3种CA水平较A、B1、B2组显著升高(P均= 0.000);C组患儿尿液中3种CA水平较A、B1、B2组显著升高(P均= 0.000).C组患儿发病期3种CA水平较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3、0.002和0.005),而A组、B1组、B2组发病期仅DO与NE较恢复期显著升高(P均< 0.05).结论 手足口病1期患儿存在神经系统受累的可能.对2期患儿进行CA检测,可以预警病情.3和4期的患儿血浆CA水平较1和2期显著升高,且DO会先于NE和E升高,病程进入4期后,NE与E亦显著升高.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进入2期患儿的CA水平并无显著影响.

  • 基于PI的二线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IV/AIDS患者异常免疫活化的影响1

    作者:李彦媚;张雯;黄英秀;田云飞;苏文晶;郝禹;韩宁;杨涤;宋川;肖江;赵红心

    目的 观察以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为基础的一线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失败的HIV/AIDS患者更换为以蛋白酶抑制剂(PI)为基础的二线HAART后对体内免疫活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以NNRTI为基础的一线HAART失败后的患者共30例,更换为以PI为基础的二线HAART方案,对患者进行0、12、24、36和48周的队列随访研究.检测患者血浆病毒载量和外周血CD4+ T细胞计数,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进一步检测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免疫活化指标CD38、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动态变化,评价以PI为基础的二线HAART方案对异常免疫活化的影响.结果 患者接受以PI为基础的二线HAART后,血浆病毒复制得到有效抑制,CD4+ T细胞计数增加;入组HIV/AIDS患者基线CD38+CD8+ T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经过二线HAART后恢复正常;HLA-DR+CD8+ T细胞百分比基线水平高于正常对照,治疗48周后无显著下降.结论 以PI为基础的二线HAART方案具有强大的免疫重建功能,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恢复CD4+ T细胞计数水平,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内免疫活化水平,延缓疾病进展.

  • 10例肝性脊髓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蔡毅峰;王朝辉;程书权;穆彩琴;张璐

    目的 分析10例肝性脊髓病(HM)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10例诊断为肝性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研究10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肝硬化者8例(80%)、丙型肝炎肝硬化者2例(20%).10例患者均行门体静脉分流(自然分流者9例、手术分流者1例),自然分流患者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主(88.9%).1例(10%)患者头颅MRI显示T2相双侧基底节区对称分布的斑片状异常高信号.10例患者均表现为双下肢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9例病理征阳性(90%),2例双下肢感觉障碍(20%).10例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肝功能指标(ALB、TBil)较治疗前好转(t =-2.60,P = 0.02和t = 2.29,P = 0.03),血氨水平下降(t = 2.55,P = 0.02),但脊髓病变情况并未缓解.结论 HM患者头颅MRI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可能由于脊髓病变沿皮质脊髓侧束向远端逆行发展,累及皮层基底节区.本研究2例患者深浅感染障碍考虑可能长期的门静脉高压,致胸、腰段椎静脉丛淤血,导致与下肢运动相关的脊髓侧索和后索损害有关.

  • PCR方法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莹莹;全敏;王琦;程丹颖;段英;李贲;杨松;吴淑玲;刘顺爱;邢卉春;成军

    目的 探讨PCR法在快速诊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6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伴腹水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血液标本及腹水标本,用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患病组(A组,15例)、非患病组(B组,6例)以及临床感染组(C组,43例)腹水中的细菌;并比较PCR方法与腹水培养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等.结果 PCR法检测A组、B组和C组患者腹水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5/15)、0(0/6)和83.7%(36/43).PCR法诊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方法学指标显示,A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5/15)和100%(15/15); C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33/34)、77.8%(7/9)、94.3%(33/35)和87.5%(7/8).PCR法诊断非感染性腹水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6/6)和100%(6/6).PCR法与腹水培养鉴定细菌种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5.625,P = 0.25).结论 PCR法优于腹水培养,其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具有早期、快速诊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IL-4和IL-1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施文娟;成军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体内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 年10 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共33例(HBV-ACLF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2例(CHB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入组.采用ELISA法检测3组人群血清中IL-4和IL-10水平,同时检测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HBV-ACLF组患者IL-4和IL-10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CHB组(P均< 0.05),治疗4周后复查IL-4和IL-10水平显著上升,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CHB组患者IL-4和IL-10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后IL-4和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HBV-ACLF患者IL-4和IL-10表达水平显著低下,监测其动态变化对预测HBV-ACLF患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与肝脏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王建军;万志红;辛绍杰;赵平

    肝脏疾病是危害我国人民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对重症肝病及肝功能衰竭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且病死率高.而某些遗传代谢性肝病只能通过家族谱系或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来研究其发生机制,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制约了新药物的筛选和应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的发现为肝脏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iPS细胞是将转录因子转入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其与胚胎干细胞同样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的全能性,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可能成为细胞替代治疗新的研究热点.此外从患者体细胞获得的iPSCs,可以了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疾病表现的关系,以利于筛选新的治疗药物和发现药物新的药理作用.

  • 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作者:任芳萍;刘玲莉;吴昌归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内源性非类固醇类抗炎物质,可在炎性刺激下由不同细胞和多种器官分泌产生,尤其是在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因此,PCT可应用于检测细菌感染,判定炎症类别和严重程度,且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近年来,PCT多用于判断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预后.本文就PCT有关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其他炎性指标的比较、PCT的诊断和预测价值等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白细胞介素32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邹美银;蒋道荣;朱勇根;汪美华

    1992年,Dahl等[1]在使用大剂量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刺激外周血细胞后发现了一种新的表达基因,并从人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细胞库中克隆出这种互补DNA(complementary DNA,cDNA),此种cDNA被命名为NK4基因,但在接下来的十二年中,NK4相关研究并无明显的进展,其具体功能仍不为人知.直至2005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医学部的Kim等[2]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IL-18可诱导高表达基因时,再次意外获得了该基因,并成功提取出NK4重组蛋白,并将其命名为IL-32.初步研究表明,IL-32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就IL-32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脓毒症对红系造血祖细胞发育的影响

    作者:栗雅杰;孔雅娴;王蓓蓓;苑少欣;李彤;曾辉;张剑平

    目的 利用小鼠盲肠结扎穿刺模型探讨脓毒症对红系造血祖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C57 BL/6小鼠分成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CLP)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分别于术后1、3和7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骨髓和脾脏红系造血前体细胞数量和比例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脓毒症组小鼠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红细胞前体细胞(MEP)比例和数量显著降低;而其脾脏中MEP的比例和数量则有所增加.结论 脓毒症模型小鼠骨髓红系造血显著减少,脾脏的红系造血代偿性增加.

  • 应城市城区部分小学生血清HBV表面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郑志想

    乙型肝炎是在我国广泛流行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我国卫生部2008年4月21日公布的2006年全国人群乙型肝炎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992年我国约有1.2亿人口携带HBV表面抗原.为了解应城市小学生HBV感染状况,本研究于2007年10月,对城区某小学的小学生进行了HBV表面标志物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今后接种乙肝疫苗,控制乙型肝炎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5例缺血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宝根;韩俊梅;范爱萍;刘赵亮;张燕霞

    缺血性肝炎(ischemic hepatitis,IH),又称休克肝(shock liver)和缺氧性肝炎(hypoxic hepatitis),大多继发于严重的心功能衰竭、休克等基础疾病,为特殊类型的肝损害之一,目前多数临床医师对该病缺乏了解且易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意义

    作者:李春敬;左琳琳;陈晖;陈大为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在正常情况下CRP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当机体有急性炎症、感染、创伤和心血管疾病时会成倍增高[1].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检测为近年来采用的测定CRP的新方法.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亦能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近年来本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合并睾丸炎的患者亦不少见.本文就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所收治的135例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和50例健康男性的Hs-CRP水平比较分析,总结如下.

  •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重型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张巍;郑浩杰;刘洪德;戴二黑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由肠道病毒(主要为CoxA16和EV71)引起,好发于学龄前幼儿,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1].由于手足口病重型病例病情进展较快,严重时可发生迟缓性瘫痪、肺水肿,甚至死亡.因此,从临床检测指标中,准确筛选影响手足口普通病例重型发展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手足口病的有效治疗,并及早发现患儿的危重倾向,避免不良预后发生.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检测

    作者:姜梅杰;秦霞;滕清良

    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近年来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已有研究报道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2].尤其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3-5].已有报道显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与染色体介导的耐药基因不同[6]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可由质粒介导[7-8].由于临床上经常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近年来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步升高.本研究调查了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和aac(6')-Ib-Cr在院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并发两种多重耐药菌感染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邵飞;王晓庆;张颖;刘金霞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患者多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感染,如呼吸道、尿路、腹腔感染等[1].但是对于先后并发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ses,ESBLs)大肠埃希菌等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较为少见,现将该病例以及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 坏死性龈口炎并发急性胆囊炎一例

    作者:曹卫刚;邱宝安

    坏死性龈口炎(gangrenous stomatitis)俗称"走马疳(cancrum oris)",由Lund于1762年提出,是由口腔内源性致病菌(梭形杆菌和螺旋体)感染而引发的机会性腐败坏死性疾病[1],病死率高,愈合常有颌面部缺损畸形等后遗症.本科室收治走马疳并发急性胆囊炎患者1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一例

    作者:覃松碧;路遥;邱国华;申戈;庄立伟;张璐;李明慧;谢尧

    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2%~5%可能发展为肝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以降低其肝癌发生率,已成为目前的热点之一[1].美国AASLD及亚太地区指南一致认为,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可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根据个体化应答情况调整药物剂量[2-3].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的表现,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和肝功能失代偿的发展往往不平行.以往认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一旦进入失代偿期,则无法进行抗病毒治疗,仅能对症治疗,但近期少数医院开始探讨选择合适的患者试行抗病毒治疗[4-5].2006至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内四科在完善检查的情况下,从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筛选肝脏合成功能相对较好的病例,进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方案治疗,选择其中典型1例病案,报道如下.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误诊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一例报道

    作者:谢红东;侯伟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通常表现为脾肿大,血小板和(或)白细胞、红细胞计数的降低.临床上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时往往首先考虑脾功能亢进而导致漏诊或误诊.本文报道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