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性肝炎的生化特点分析

    作者:赵琦;樊际荣;李振方;谢桂平;李森林;徐昌青

    目的探讨缺血性肝炎的生化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将18例缺血性肝炎生化特点与23例急性病毒性肝炎生化特点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肝炎生化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生化特点有明显不同.缺血性肝炎病人LDH、BUN、Cr明显升高,而r-GT、AKP、TBil则多在正常范围内;病毒性肝炎与之恰恰相反,r-GT、AKP、TBil、DBil明显升高,而LDH、BUN、Cr基本正常.结论缺血性肝炎生化特点有其特殊性,籍此可以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相鉴别,以做出正确诊断.

  • 缺血性肝炎

    作者:饶珊珊;李建英

    缺血性肝炎(hypoxic hepatitis),又叫休克肝、缺氧性肝炎,大多继发于严重的心衰、休克等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多为心衰、休克等原发病症状,及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消化道症状.其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清转氨酶在发病后12-48h内急剧升高至正常值上限的25-250倍,经治疗后在10-14 d内降至正常.因常继发于循环衰竭,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亦较高.缺血性肝炎的治疗与预后多与其原发病有关.本文就缺血性肝炎的病因、临床表现等作一综述.

  • 5例缺血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宝根;韩俊梅;范爱萍;刘赵亮;张燕霞

    缺血性肝炎(ischemic hepatitis,IH),又称休克肝(shock liver)和缺氧性肝炎(hypoxic hepatitis),大多继发于严重的心功能衰竭、休克等基础疾病,为特殊类型的肝损害之一,目前多数临床医师对该病缺乏了解且易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探讨缺血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宫连敏;马淑杰;陈忠杰

    目的:观察和探讨缺血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就诊于我院的缺血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症状、体征、临床表现、治疗手段和措施及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加以总结。结果缺血性肝炎主要诱因为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低血容量休克。缺血性肝炎肝病表现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后血清谷丙转氨酶急剧升高。部分患者在发病48小时内升高,部分病例谷草转氨酶比谷丙转氨酶峰值高。缺血性肝炎死亡率较高,多数患者死于原发病。结论缺血性肝炎死亡率高,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低血容量休克、低氧血症的并发症之一,容易被原发病所掩盖,不易发觉。血清转氨酶发病后急剧升高,经过治疗后可恢复正常,具有可逆性。治疗和预后与原发病的治疗密切相关,临床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 缺血性肝炎49例临床分析

    作者:商黔惠;赵逵

    目的 缺血性肝炎是缺血缺氧导致的可逆性肝损害。通过对49例缺血性肝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酸(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他生化指标和动脉血氧分压进行监测,直到恢复正常或患者死亡。结果 缺血性肝炎主要发生在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急性低血压疾病基础上;临床表现主要为低血压和缺氧;ALT、AST和LDH均极度增高,并随病情好转而迅速恢复;死亡率达46.9%,均死于原有基础疾病,其中AST/ALT大于或等于1者显著高于小于1者。结论 缺血性肝炎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急性低血压时的一种并发症,ALT、AST和LDH的可逆性极度增高是缺血性肝炎的主要特点。

  • 前列地尔联合乌司他丁辅治缺血性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吉荣;张拉春;宋晓荣;王云;韩瑜;高晓晖;高慧英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乌司他丁辅治缺血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10月内科诊断的缺血性肝炎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乌司他丁组、前列地尔与乌司他丁联合组(联合组)与对照组各60例。分析4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5天的生化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浆中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第3、5天,与对照组比较,前列地尔组、乌司他丁组及联合组患者AST、ALT、CRP及IL-6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后第3天,乌司他丁组的AST、ALT、IL-6、CRP水平均低于前列地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第5天,前列地尔组与乌司他丁组AST、ALT、IL-6、CRP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后第3、5天AST、ALT、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前列地尔组及乌司他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乌司他丁辅治缺血性肝炎可明显减少肝功能损伤,缓解病情,二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改善肝脏功能,起协同治疗作用。

  • 慢性肾衰竭并发缺血性肝炎2例报告

    作者:陶兴;孙伟

    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多种慢性肾脏疾患发展到晚期,肾实质损害引起慢性肾功能严重损害,体内氮质及其他代谢产物大量潴留,不能维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是一危重综合征.

  • 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缺血性肝炎临床观察

    作者:辛永宁;孙樱;孙珍娟;纪志萍;万莹;朱筱兰

    缺血性肝炎(IH)是一种以肝小叶中心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肝脏病变,常继发于心脏功能衰竭患者,目前无特效疗法.2000年3月~2003年9月,将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商品名凯时,以下用凯时代替)应用于缺血性肝炎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肝硬化并发缺血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大鹏;李梅;吴锋;梁恩富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缺血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6月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 U )收治的30例肝硬化并发缺血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缺血性肝炎的患者占同期IC U收治患者的1.6%。原发基础疾病包括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低血容量休克、重度脓毒血症、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监测到患者缺血发生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急剧升高,并有不同程度的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下降。治疗针对基础疾病,在护肝治疗的同时,积极纠正休克、抗感染、纠正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加强支持治疗。病死率为66.7%(20/30),其中Child‐Pugh C级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A、B级。结论发病的主要诱因有低血容量休克、重度脓毒血症、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典型的实验室检查特点主要为血清ALT在发病后急剧升高,经治疗后可短期内降至正常为缺血性肝炎患者典型的实验室表现,本病病死率较高,Child‐Pugh C级患者病死率尤其高。

  • 36例缺血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刘颖翰;林佃相;古玉茹;石栓柱;刘海春;孔素花

    缺血性肝炎(Ischemic hepatitis,IH),又称休克肝(Shock liver)、缺氧性肝炎(Hypoxic hepatitis,HH),是继发于低血压或休克而出现的肝脏急性炎症病变[1],该病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极其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肝炎患者36例的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 体外膜氧合治疗期间缺血性肝炎发病率、危险因素及预后

    作者:姚婧鑫;吕琳;龙村;黑飞龙;吉冰洋;刘晋萍;于坤;高国栋

    目的 研究探讨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期间缺血性肝炎(ischemic hepatitis,IH)的发生率、 危险因素及结局.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82例因心源性疾病接受静脉-动脉(venous-arterial,VA)ECMO支持的成年患者(≥18周岁)资料,排除有肝、肾疾病病史者.患者分为IH组和非缺血性肝炎(NIH)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0例(24.4%)患者发生IH,且均出现在使用ECMO 24 h内.AST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却逐步增高.IH组的生存率显著低于NIH组(15%比50%,P=0.006).此外,IH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NIH组(70.0%比41.9%,P=0.029).多元回归模型发现,内科心功能衰竭[比值比(odds ratio,OR)=149.71,95%CI 6.22~3602.58,P=0.002]、 乳酸大值(OR=1.41,95%CI 1.14~1.76,P=0.002)、TBIL大值(OR=1.02,95%CI 1.01~1.04,P=0.010)是ECMO支持24 h内发生IH的危险因素.结论 IH在ECMO中较为常见,而且发生IH的患者预后较差.内科心功能衰竭、乳酸和TBIL大值是VA ECMO支持期间IH的危险因素.

  • 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对缺血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作者:谭九根;归淑华;谢建平;齐宏宇;项美玲;杨瑾

    目的 探讨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对缺血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宁波市第七医院ICU诊断为缺血性肝炎的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8例.2组患者均给予含镁极化液及多巴胺常规处理,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治疗,治疗7d.采用速率法(LD-L法)测定2组患者血清酶活性,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免疫因子指标,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25%,显著低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5.83% (P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血清酶、氧化应激指标及免疫因子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但研究组各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能增加缺血性肝炎患者临床疗效,降低血清酶活性,降低氧化应激指标及免疫因子水平.

  • 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缺血性肝炎一例报告

    作者:葛永彬;毛静远

    患者,男性,76岁,因胸闷、憋气间作5年,加重伴咳嗽、咯痰10d人院.患者5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外院急诊于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近3年来,患者多次出现胸闷、憋气加重伴双下肢水肿以“冠心病心力衰竭”就诊我院门诊.10d前因“感冒”后胸闷、憋喘夜间尤甚伴发热、乏力、咳嗽、咯白色粘痰,体温37.5℃,自服头孢克肟0.1g,2/d,症状无明显缓解于2010年2月9日收入院.

  • 缺血性肝炎45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琦;李振方;刘莉;冯红霞;王瑞春

    缺血性肝炎(IH)是继发于低血压或休克而出现的肝脏急性炎症病变.1995年2月~2009年10月,我院共诊治IH患者45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 易与病毒性肝炎混淆的疾病

    作者:宋丽华

    人们对病毒性肝炎已有较深的印象,一旦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发热、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和肝大、腹水等体征时,首先就会想到病毒性肝炎,有些人甚至会把甲、乙、丙、丁、戊、庚等病毒性肝炎标记物查遍,却不知道其他肝病,甚至是一些肝外疾病,也可能会引起上述症状,由此造成了误诊误治,令人惋惜.缺血性肝炎 肝脏急性缺血、缺氧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功能损害,称之为缺血性肝炎或缺氧性肝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多种原因导致的急性低血压,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和AST)及乳酸脱氢酶(LDH)迅速而极显著的升高,并随病情好转而迅速恢复,肝炎病毒指标全部阴性,借此可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

  • 240例不同类型休克伴缺血性肝炎的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郑德权;符照康;李永超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休克引发缺血性肝炎(ischemic hepatitis,IH)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常见生化指标在预测该类患者病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儋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240例不同类型休克(过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各60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对肝功能(ALT、AST、LDH、TBIL、ALP、γ-GT、Alb)、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CRP)、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60.0%)休克患者伴发IH,4种休克类型患者所占比例依次为:感染性休克49例(34.0%)、心源性休克38例(26.4%)、过敏性休克30例(20.8%)、低血容量性休克27例(18.8%).在4种休克类型中,ALT、AST、LDH、TBIL、γ-GT、CRP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1765.4 U/L、AST>1839.6 U/L、LDH>1034.8 U/L、CRP>37.9 mg/L是休克患者合并IH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并发IH的概率更高,定量检测ALT、AST、LDH、CRP有助于对休克并发IH死亡率进行及时预测.

  • 右心功能不全、低血压在缺血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冯红霞;赵琦;李振方;赵华

    目的 探讨低血压、右心功能不全在缺血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45例缺血性肝炎的临床资料做 同顾性分析.结果 45例缺血性肝炎中失血性低血容量10例,占22%,无原发心脏损害;心脏源性35例,占78%.全心功能不全组平均动脉压较正常值轻微下降,而左心功能不全组、失血性低血容量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P<0.05);左心功能不全组与失血性低血容量组存在明显低血压甚至休克情况,与全心功能不全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P <0.05).结论 低血压是引起缺血性肝炎的前提条件;存在慢性右心功能不全的前提下,轻微血压降低就有引起缺血性肝炎的可能.

  • 老年人缺血性肝炎

    作者:邓长生;雷媛

    缺血性肝炎(Ischemic hepatitis),又称缺氧性肝炎或休克肝.1979年Bynum等[1]首先描述,临床表现是主要由严重低灌注和缺氧所引起的急性肝损伤症候群.

    关键词: 老年 缺血性肝炎
  • 心力衰竭合并缺血性肝炎临床特征及治疗

    作者:汪雪英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合并缺血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例心力衰竭合并缺血性肝炎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强心及血管活性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疾病特征。结果患者的肝脏酶学明显升高,特别是AST、LDH和ALT,升高尤为显著,并出现合并肾功能Bun、Acr异常,存活8例,死亡2例,治疗的有效率为80%。结论心力衰竭合并缺血性肝炎病死率高,可逆性肝脏酶学改变升高,应积极有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该病的病死率。

  • 缺血性肝炎18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建荣;华国平

    缺血性肝炎又称缺氧性肝炎或休克肝,是指肝缺血、瘀血及缺氧所造成的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样发病的肝缺血性损伤综合征,是可逆的严重低血压或心衰的常见并发症[1] .现就本院及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8例缺血性肝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