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실험화림상감염병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1358
  • 国内刊号: 11-928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syhlcgrb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毛羽 成军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2007至2011年某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变迁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倩妮;王文军;周麒;范贤明

    目的:了解本院2007至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变迁,探讨其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关系,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WHONET 5.4软件对本院2007至2011年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0种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7至2011年本院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947株。5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铜绿假单胞菌保持较好敏感性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泰能)、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本院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经验用药。2007至2011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使用强度居前3位的是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氨曲南。相关性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泰能)、氨曲南的耐药率与其用药强度呈正相关(r=0.9,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与其用药强度呈负相关(r=-1.0,P<0.05)。结论本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及时了解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的变化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 血清降钙素原和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栾永明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清前清蛋白(PA)检测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0例经呼吸内科确诊的细菌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另选4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PCT和PA检测分别采用免疫发光法和比色法,测定两组血清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512,P=0.0046),而PA水平则低于对照组(χ2=7.126,P=0.0058);观察组患者以上两项指标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628,P=0.0047)。治疗1周后,观察组PCT水平显著降低,而PA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29,P=0.034)。结论血清PCT和PA测定可作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规指标,对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病情评估和疗效判断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6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谢本维;杜翔;小平措;李世学;次罗;亢毅;马琴;孟繁平

    目的:探讨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6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一般临床指标、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化验指标等为研究参数,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预后不良组(在院死亡和自动出院),对两组患者参数进行比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确定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与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和脑脊液压力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结论脑脊液压力和葡萄糖含量是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

  • 手足口病20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翠芳;吴勇波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5月~8月收治的20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信息。结果 HFMD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重症倾向患儿主要发生在1~2岁男性患儿,伴持续高热及易惊、肢体抖动,且皮疹较少或无典型皮疹。结论若能及早识别HFMD重症患儿并及时处理,能够防止患儿向危重症发展,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症状性宫颈内膜移位的研究

    作者:高娟;张艳玲;张蓓;刘光旺;谢幼专;康红

    目的:评价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对症状性宫颈内膜移位的治疗疗效。方法收集128例诊断为Ⅲ度症状性宫颈内膜移位患者,随机分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组(实验组)和微波组(对照组),阴道镜评估宫颈糜烂区愈合情况,应用Kirby-Baue抑菌圈试验评价PRP的抗菌性能,采用LIVE/DEAD BacLight死活菌试剂盒检测生物膜中细菌活力。结果 PRP体外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临床随访表明PRP组和微波组6周后总有效率为96.8%(60/62)和80.0%(48/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06,P<0.05),富血小板血浆组宫颈创面愈合速度(5.3±2.1周)较微波组(7.9±2.8周)显著加快(χ2=7.206,P<0.01);PRP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阴道分泌物及出血等)显著低于微波组,提示PRP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结论自体PRP对治疗症状性宫颈内膜移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44周的疗效比较

    作者:黄明星;吴元凯;时红;揭育胜;李向永;林国莉;崇雨田

    目的: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是我国常用的强效抗病毒药物,探讨其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实际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访观察LdT组50例、ETV组52例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14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24、36、48、72、96和144周时HBV DNA定量水平及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及观察终点时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CVR)、病毒学突破率(VBT)指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第12、24、36周HBV DNA定量水平LdT组患者均高于ETV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高于LdT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第48、72、96、144周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LdT组为24.0(12.0~92.0)周,大于ETV组的12.0(4.0~52.0)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dT组中有9例(18.0%)CK曾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3× ULN)以上,而ETV组则仅有2例(3.9%)CK大于3× UL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终点比较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TV初始单药治疗CHB患者比LdT能更快、更强抑制HBV复制且CK升高率较低,但ETV与LdT抑制HBV的远期疗效(大于36周)及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54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对二线抗结核药的耐药分析

    作者:邹远妩;周祎;高漫;李王平

    目的:观察分析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本院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并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病例,并对其药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20例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病例中,54例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占16.9%,对二线抗结核药物阿米卡星(AK),卷曲霉素(CPM),对氨基水杨酸钠(PAS),莫西沙星(MFX),左氧氟沙星(LFX)和丙硫异烟胺(TH1321)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高达87.0%,且大多数呈现多耐药。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呈现耐药现象,故临床用药困难,对临床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或疑似NTM肺病的患者应及早做痰培养、菌型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并寻求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病毒学抑制对HIV-1嗜性转换的影响

    作者:黄英秀;周海卫;李彦媚;张雯;苏文晶;田云飞;宋川;郜桂菊;韩宁;杨涤;肖江;曾辉;赵红心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病毒学抑制后HIV-1嗜性的转换。方法提取治疗前和治疗48周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基因组DNA,对 HIV-1 env基因的C2-V5区进行(nested-PCR)扩增和测序。基于V3区碱基序列,通过Geno2pheno软件预测HIV-1的嗜性。结果经HAART 48周后,其中11例患者病毒得到完全抑制,血浆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20拷贝/ml), 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增加(均值自208 cells/ml上升至48周的418 cells/ml,Z=-2.934,P=0.001)。其中1例患者出现病毒嗜性由CCR5向CXCR4的转换,另外10例患者保持CCR5嗜性,V3环所带正电荷( Z=-1.000,P=0.317)和净电荷( Z=-1.000,P=0.317)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 HAART后病毒获得抑制,可能延缓CXCR4嗜性病毒株的出现,这些患者可考虑使用CCR5拮抗剂作为优化方案的选择。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志敏;陈铿;应若素;向芳菲;石裕明;李慧慧;刘惠媛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聚PegIFNα-2a(派罗欣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根据体重900~1200 mg/d)治疗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程48周。结果本研究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CV-Ⅰ型45例,占75%,非HCV-Ⅰ型15例,占25%。HCV-Ⅰ型和非HCV-Ⅰ型患者持续应答(SVR)率分别为60.0%和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62,P=0.013);基线病毒载量,以HCV RNA定量1×106 IU/ml划分,HCV RNA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SVR分别为48.3%和7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14)。治疗过程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的病例获得SVR和未获得RVR的病例获得SVR的比率分别为84.6%和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90,P=0.002)。治疗过程中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的病例获得SVR和未获得EVR的病例获得SVR的比率分别为78.4%和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36,P=0.04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病毒基因型、基线病毒载量以及治疗过程中是否获得RVR/EVR均可能影响治疗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

  •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下降与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相关性

    作者:王征;刘虹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血小板下降情况及其与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正常范围内下降(同时测同一时间点的TPO水平)与感染性休克发生前后的变化,以及发生感染性休克与未发生休克的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同一时间TPO水平)并同APACHEⅢ(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评分对比分析得出。结果脓毒症患者诊断前PLT水平为(187.7±51.73)×109/L;脓毒症诊断后PLT水平为(126.1±38.71)×109/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43,P<0.001);24例脓毒症未发生休克患者PLT下降,为(49.44±49.50)×109/L;21例感染休克患者PLT水平下降,为(90.19±44.86)×109/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96,P<0.001)。脓毒症患者诊断前后血小板计数下降和感染休克发生后血小板计数下降与APACHEⅢ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449、0.978,P<0.001)。结论血小板计数下降作为脓毒症患者病情变化的单独风险依据,可观察抗炎与促炎平衡状态的指标,无论血小板计数在否正常范围,下降的趋势更为重要。

  • 比阿培南治疗基础疾病患者中重度细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春晓

    目的:评价比阿培南治疗基础疾病患者中、重度细菌感染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44例基础疾病中、重度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24例和治疗组(比阿培南组)20例,对照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4.5 g/次,3次/d静脉滴注,治疗组注射用比阿培南0.3 g/次,3次/d静脉滴注,疗程10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比阿培南组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5%(15/20)和70.8%(17/2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0.0%(14/20)和66.7%(16/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2/20)。结论比阿培南治疗基础疾病患者中、重度细菌感染疗效确切且使用安全。

  • HBV感染者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血清学异常模式的研究

    作者:徐飞;牛文彦;何艳群;孙喜斌;周淳;魏红山

    目的:分析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分析病毒Pre-S/S区基因序列变异或缺失情况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筛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共10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确认,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HBV DNA含量,其中HBV DNA阳性者60例, HBV DNA阴性者40例。将60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60例HBsAg(+)HBsAb(-)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法体外扩增两组患者HBV Pre-S/S基因序列并测序分析,根据测序结果对患者的基因型进行分型,比较两组Pre-S/S基因变异情况,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中B基因型19例、C基因型41例,对照组患者中B基因型18例、C基因型42例。实验组B基因型患者的年龄[(50.0±16.3)岁]大于C基因型[(34.0±13.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P=0.0432)。实验组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S区氨基酸突变率分别为10.8%和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4.31,P=0.046)。同样为C基因型的两组患者,实验组S区氨基酸突变为41.6%,显著大于对照组的氨基酸突变率(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68,P=0.006)。结论 HBsAg(+)且HBsAb(+)并伴有HBeAg(+)的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增高。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现象与pre-S/S区基因突变具有显著关性,且C基因型的突变率高于B基因型患者的突变率。

  •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新型隐球菌

    作者:李东冬;王凯飞;陈荣;沈定霞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新型隐球菌的方法。方法根据新型隐球菌的18 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内外引物各一对,在不同温度下对新型隐球菌进行环介导等温扩增,以探明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新型隐球菌适宜的温度。对新型隐球菌、其他几种常见引起脑膜炎的病原菌以及部分种类的念珠菌进行扩增,以研究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隐球菌的特异性。将新鲜培养的新型隐球菌稀释后加入非隐球菌感染患者的脑脊液中,模拟脑膜炎感染后的脑脊液环境,以研究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新型隐球菌的敏感性。结果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新型隐球菌在60℃~65℃条件下均能实现良好扩增。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对其他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仅新型隐球菌的检测结果为阳性,特异性达到100%。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从脑脊液中检测新型隐球菌的低检出限为102 CFU/ml。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能节省培养及传统鉴定的时间,从DNA的提取至反应结束在2~3h内即可完成,大大减少了诊断所需时间。结论环介导等温扩增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耗时短,且操作简便的检测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方法。

  • 血清降钙素原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作者:李志彬;司金春;丁战伟;黄继胜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PCT含量与APACHE Ⅱ评分,并对观察组的复苏液体量、PCT及APACHE Ⅱ等的相关性,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前后的PCT和APACHE 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CT:t=26.541、21.538,P<0.05;APACHEⅡ:t=25.114、6.959,P <0.05),且观察组复苏后的PCT和APACHEⅡ与复苏前相比,显著下降(PCT:t=12.959,P<0.05;APACHEⅡ:t=11.633,P<0.05);复苏前后PCT与APACHEⅡ均呈显著正相关(复苏前:r=0.804,P=0.011;复苏后:r=0.681, P=0.031),而复苏液体量与PCT呈显著负相关(r=-0.631,P<0.05),而与APACHEⅡ无相关性(r=0.157,P>0.05)。结论 PCT的变化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有关,对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血清PCT含量进行监测,有利于对其病情及预后进行准确地评估,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改变分析

    作者:张娜;赵莹莹;欧蔚妮;王笑梅;段英;程丹颖;李贲;罗爽;邢卉春;王凤水;王鹏;王琦;成军

    目的:对ALT正常或轻度异常尤其年龄偏大,有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行肝组织活检,了解该部分患者肝组织学特征及其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以便实时地给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5至2010年住院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入组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及其他肝病、严重心肺疾病等。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家族史、饮酒史及用药史。肝组织学穿刺术前需检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活动度、肝功能、HBV DNA、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肝组织活检,结果用肝脏炎症分级(G0~G4)及纤维化分期(S0~S4)表示。以肝组织炎症分级分成轻度炎症(G0~G1)和明显炎症(G2~G4),以肝组织维化分期分成轻度纤维化(S0~S1)和明显纤维化(S2~S4)。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229例,其中男性160例,女性69例;ALT持续正常者(PNAL)104例,ALT轻度异常组125例。全部入组患者肝病理学分析显示:肝脏炎症分级≥G2期者占45.42%;肝脏纤维化分期≥S2期者占35.38%。随ALT水平的升高,患者的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增高,1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在2~5年随访中,29.7%(44/148)患者ALT水平波动在40~50 U/L,70.3%(104/148)的患者ALT水平、HBV DNA水平均无显著波动(P>0.05);3例(2.1%)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分别发生在27岁、31岁和19岁时。结论 ALT正常或轻度异常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即使肝组织活检炎症、纤维化较轻,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2~5年内会出现肝病进展,需引起注意。

  • 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丙型肝炎血清细胞因子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张金颖;赵凤丛;张艳君;仲英娜;梁军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既往使用干扰素失败治疗目前已停药的肝纤维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扶正化瘀胶囊(实验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对照组),疗程24周,停药后随访12周。从不同时段分析肝纤维化指标、血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及肝功能变化,并对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停药6周血清TNF-α、TGF-β1、PDGF、HA、LN、PC-Ⅲ、Ⅳ-C、ALT、ALT、AST和TBil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患者TNF-α和PDGF水平在治疗后12周、24周和停药6周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患者治疗12周后TGF-β1、HA、LN、PC-Ⅲ和Ⅳ-C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24周和停药6周后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ALT、AST和TBil在治疗的各时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组病例易出现恶心、胃胀、乏力等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患者用药后均可显著改善血清TNF-α、TGF-β1、PDGF、HA、LN、PC-Ⅲ、Ⅳ-C及肝功能等其他指标的水平,扶正化瘀胶囊在降低肝纤维化血清细胞因子,改善肝纤维化指标疗效较好。

  • 慢性与重型肝炎临床分型的新思考

    作者:邢同京

    2000年西安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将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划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1]。随着对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的深入,2004和2005年相继出台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3],并进行了不断更新,而对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诊断分型以及慢性肝炎的分度等一直沿用至今。2005及2006年国内外相继出台了有关肝功能衰竭的防治指南[4-5],对指导临床进行重型肝病的诊疗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多年的临床应用实践表明,慢性肝炎与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诊断指标存在重叠现象,难以区分;对重型肝炎与肝功能衰竭分型、肝硬化与肝功能衰竭分型的关系等问题尚存在模糊认识,影响临床对慢性和重型肝病的诊疗和预后评价。本文就当前慢性及重型肝病的临床分型及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新的分型建议,综述如下。

  • 白细胞介素6在HIV感染牙周炎患者中的表达与作用

    作者:侯雯;贾洪诚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if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ifciency virus,HIV)感染所导致的以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HIV感染者口腔中的病损常见的是普通的牙周病。有研究表明,牙周炎的病理改变与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有关,例如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IL-10和IL-8等。其中IL-6的表达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表达水平可以作为牙周组织破坏严重程度的指标。有学者提出控制IL-6的量对治疗牙周炎有积极意义。而IL-6在患牙周炎的HIV感染者体内的表达和作用与HIV阴性的牙周炎患者不同,本文就此作以综述。

  • 胸腺素α1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机制

    作者:杨雪亮;蔺淑梅;叶峰;唐甜甜;李岳礁;孔颖;张曦;刘小静;张健

    1972年Goldstein等[1]首次从牛的胸腺中分离并提纯胸腺素α1(Tα1),发现Tα1可以诱导和促进T细胞分化和成熟,减少T细胞凋亡[2],促进IFN-γ、IL-1、IL-2、IL-10和TNF-α的生成[3],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4],刺激巨噬细胞分化,减少骨髓抑制[5]。随着对胸腺素认识的深入,已逐渐将该药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主要应用人工合成28个氨基酸的Tα1用于治疗免疫缺陷性疾病、肿瘤和感染[6-7]。1995年Tα1开始进行乙型肝炎Ⅲ期临床实验[8],后被多个国家批准用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现就Tα1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机制和疗效现综述如下。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郑璇儿;杨杰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又称绿脓杆菌,是引起急性或慢性感染的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由其引起的院内感染往往治疗难度极大,几乎具有目前已知的细菌主要耐药机制,已成为引起院内获得性肺炎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代表[1-2]。PA感染是治疗的难题,归其原因,在于其广泛而多重的耐药性。因此,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相关基因的情况,有助于临床研发更有效的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PA的耐药机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各种外排泵系统的过度表达、外膜通透性的降低、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的产生、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以及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等。由于这些机制可以共存,故PA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本文主要对上述几种耐药机制的相关耐药基因的进展作一综述。

  •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付宽;王晓静;孙凤霞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al,HE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常引起暴发流行。戊型肝炎虽然是自限性疾病,但其病死率高于甲型与乙型肝炎,在孕妇中的病死率甚至可达20%~30%[1]。1986至1988年在我国新疆东南部暴发的戊型肝炎疫情,共计发病119280例,死亡707例,其中孕妇404例。此外,自2003年来我国戊型肝炎病例已呈逐步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其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所占比例已由2003年8.85%稳步上升至31.62%[2],而在香港,近年来感染戊型肝炎患者数亦逐年上升,已由2007年的65例上升83%至2011年的119例,而仅2012年2月份单月HEV感染人数则达到了27例。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该病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现就近年来戊型肝炎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 HBV ccc DNA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作者:王甜;秦波

    共价闭合环状 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 DNA)作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转录模板,是一种独特的复制中间体,长期聚集于宿主细胞核内,在HBV生命周期及持续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均不能清除ccc DNA,其监测对于评价抗病毒治疗疗效、判断停药时间、预测治疗后再发等方面具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HBV ccc DNA的检测方法得到不断的建立和完善,其临床应用价值也逐渐得到探究。本文就近年来研究报道的ccc DNA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等作一综述。

  •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

    作者:李刚;李儒贵;谭华炳

    发热是临床各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常常伴有发热,许多传染病以“热”命名。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临床各科,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科医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差,病因诊断是临床常见的难题,而且引起发热的病因繁多,考验临床医师的知识面和耐心和综合分析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FUO的病因学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国内外对FUO诊治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现作一综述。

  • EV71和CoxA16病毒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顾红岩;李兴旺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和口腔部的疱疹,由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CoxA)和B组,埃可病毒(ECHO viruses)4、6、7型等感染引起,CoxA16和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尤其常见。1958年,加拿大首次分离出CoxA16[1],1969年,加利福尼亚首次报道了EV71[2],至1972年美国纽约、孟加拉国、澳大利亚陆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行时才真正分离出EV71病毒[1]。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为CoxA16,20世纪70年代后,EV71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3]。二者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暴发。CoxA16:美国(1968年)[4]、日本(1970年)[5]、澳大利亚(1991年)[6]、台湾(2006至2008年)[7]、西班牙(2009年)[8];EV71:马来西亚(2000至2003年)[9]、新加坡(2000年)[10]、泰国(2008至2009)[11]、韩国(2008至2009年)[12]、中国阜阳(2008年)[13]。显然,手足口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疾病,已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重视。本文拟从病原学、临床表现、病毒基因型和核苷酸序列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发病机制方面,对手足口病的两种主要病原体,即EV71和CoxA16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综述。

  • 肠渗漏学说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作者:周小兵;曾辉;王宪波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感染并发症,SBP发生后1年的病死率高达65%~93%[1],是导致肝硬化腹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肠道细菌移位是晚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的关键环节[2],是指肠道活菌或其毒性产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多肽等穿过肠上皮细胞层到达固有层,并进一步到达肠系膜淋巴结或其他肠外组织或器官的过程[3]。肝硬化患者血液及腹水中肠源性细菌DNA的检出更加印证了细菌移位这一学说,并为SBP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4]。肠道细菌移位与多种因素有关,肝硬化时肠壁淤血水肿局部缺血缺氧,肠黏膜受损;肠道细菌过度繁殖,致病菌过度生长,优势菌比例下降;肠局部免疫功能降低;氧化应激、炎性细胞因子进一步损伤肠黏膜等造成肠道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共同受损,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移位,移位细菌首先到达肠系膜淋巴结,进一步进入血循环造成菌血症或直接通过腹膜到达腹水,在腹腔局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即可造成SBP的发生。本综述将对肠壁通透性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一个全面的探讨。

  • HCV核心蛋白通过LXRα核受体介导HepG2细胞甘油三酯合成增加

    作者:王晶晶;刘顺爱;张锦前;全敏;冯胜虎;王琦;赵龙凤;成军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核心蛋白(core)对肝细胞甘油三酯(TG)合成的影响。方法将HCV 1b基因型core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1b和HCV 3a基因型core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3a分别转染至HepG2细胞,利用定量测定法检测细胞内TG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 time 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肝X受体α(LXRα)、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和脂肪酸合酶(FAS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epG2细胞转染两个基因型HCV core表达载体之后均能显著增加细胞内的TG含量(P<0.05),尤以基因型core3a组为差异更显著(P<0.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两个基因型core均上调LXRα的mRNA水平(P<0.05),基因型core3a组差异更为显著(P<0.01);FASN的mRNA水平只在仅在基因型core3a组上调(P<0.05),而基因型core1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CV core表达可以明显上调表达可以显著上调SREBP1c的蛋白水平,尤其基因型core3a组更为显著。对FASN蛋白水平,基因型core3a上调其表达,但基因型core1b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HCV可能通过LXRα介导肝细胞内的脂质合成诱导肝脂肪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 HIV-1假病毒包装方法的探讨

    作者:徐树莹;乔录新;史宣玲;徐萌;魏飞力;袁霖;石英;陈德喜

    目的:通过不同方案包装HIV-1假病毒,确定获得高重复性、高稳定性和高滴度假病毒的方法。方法从转染效率影响因素出发,通过不同的转染方案,利用pNL4-3 LucR-E-质粒与VSV-G质粒共转染293细胞包装病毒,分别于48 h和72 h收取假病毒并重新感染293细胞,48 h后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成功包装出HIV-1假病毒,不同包装方案的病毒滴度不同,测得报告基因高接近107 RLUs。结论应用PEI转染试剂、大提质粒pNL4-3︰VSV-G为4︰1时,转染效率高,包装的假病毒滴度高。

  • 短期使用齐多夫定抑制p53R2表达及诱导小鼠神经元凋亡的研究

    作者:宋凤丽;张玉林;丁渭;乔录新;徐树莹;张彤;吴昊;陈德喜

    目的:探讨齐多夫定(AZT)的中枢神经毒性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分别用0 mmol/L、50 mmol/L、100 mmol/L的AZT作用于细胞,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形态,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依赖p53的p53R2、抑癌基因p21、胸苷激酶(TK2)mRNA表达及线粒体DNA含量,蛋白印迹检测p53R2与p21蛋白的表达。结果 AZT 0 mmol/L组(对照组)、50 mmol/L组和100 mmol/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9±3.37)%、(24.3±8.94)%和(54.7±1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19.33,P均<0.01);突起长度分别为(869.21±177.75)mm、(495.76±175.20)mm和(120.38±47.12)mm,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9.558,P=0.002);real-time qPCR检测结果显示AZT 50 mmol/L和100 mmol/L组p53R2、TK2 mRNA拷贝数分别是对照组的0.42和0.04倍、0.52和0.29倍,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54、-6.65、-4.33和-5.24,P均<0.01);AZT 50 mmol/L和100 mmol/L组p21 mRNA拷贝数分别是对照组的0.98和0.86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含量用环氧化酶2(COX-2)拷贝数评估,AZT 50 mmol/L组和100 mmol/L组分别是对照组的0.92和0.87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印迹显示对照组、AZT 50 mmol/L组和100 mmol/L组p53R2蛋白含量依次降低,而p21蛋白含量无差异。结论 AZT可诱导神经元凋亡,抑制突起形成,推测其机制与p53R2表达降低有关。短期接触AZT可抑制TK2的表达,但对线粒体DNA含量无影响。

  • 替比夫定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前白蛋白和甲胎蛋白的影响

    作者:唐中权

    重型乙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 B,SHB)为临床常见疾病,以病情危重、病变复杂、进展迅速和病死率高为特征。生化学检查对SHB患者的病情进展、药物疗效、判定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通过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和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治疗的56例SHB患者,对比分析LdT对SHB患者的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和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的影响,报道如下。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骨髓菌体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

    作者:杨佳;李建兰;张润梅;杨波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11iummarneffei,P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于1956年在越南竹鼠中首先发现[1]。1973年,DiSalvo等[2]首次报道了人类感染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本病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1988年,Piehl等[3]首次报道了首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之后该真菌被认为是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4],其误诊率及病死率极高。我国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本文回顾分析了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 儿内科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姜梅杰;李树旺;赵书平

    近年来,本院耐药监测数据显示,分离率居前3位的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已是本院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1-2]。为及时了解各病区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儿内科分离率居前3位的革兰阴性杆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224株、大肠埃希菌134株和鲍曼不动杆菌73株)分别进行耐药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强化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陀翠英

    医院感染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感染[1],院外感染入院后发病的患者不包括在内。医院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患者自身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医源性因素是医院感染不可忽视的因素[2],也是通过加强管理可避免的因素。护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护士是医院与患者接触多的人员,同时护理工作涉及医院感染控制的各个环节,因此,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为此,本院在护理管理基础上强化和细化了各项措施,确保各项感控措施的落实,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 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作者:李保强;孙跃岭;翟如波;邱广斌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儿童院外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也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化脓性脑膜炎以及菌血症等常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在国内外普遍呈上升趋势[1]。因此,对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及其传播情况的研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了解本院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情况,本研究对本院儿童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进行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脑膜炎一例

    作者:杨申;赵林;秦丽晨

    李斯特菌脑膜炎是由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通常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多通过食物传播,近几年发病率逐渐升高[1]。李斯特菌脑膜炎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比较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现报道本院应用青霉素成功救治的1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脑膜炎病例。

  • 体外膜氧合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组合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危重症救治中应用

    作者:熊号峰;郭利民;刘景院;李兴旺;张铭;李传胜;蒲琳;向攀;孙巍

    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作为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方式,在显著改善患者氧合及通气的同时,可使肺得以“休息”,为原发病的治疗和肺的修复赢得足够的时间,已经成为严重呼吸衰竭有效的终极治疗手段。自2009年在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中应用ECMO治疗获得成功以来,ECMO联合肺保护性通气已成为病毒感染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治疗策略[1]。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一种长时间,连续的体外血液净化方法,以替代受损的肾功能。ECMO治疗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必须联合使用CRRT,该组合疗法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危重症患者的应用,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

  • 痛风并急性感染及溶骨性破坏表现一例

    作者:曹卫刚;牟海波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高尿酸血症,进而引起反复发作性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关节畸形等表现的临床疾病,合并其他临床症状后极易造成误诊、误治。因此,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有利于指导临床,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判断。

  • 光山县蜱虫叮咬部分人群新型布尼亚病毒隐性感染的筛选

    作者:叶继斌;胡传松;王贵强;宋玉亮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是近年来一类新发的人兽共患自然源性疾病。2007年5月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连续出现几个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厌食乏力和不明原因发热伴多脏器损伤、其中3例初步诊断为“急性肠胃炎”的患者,因不能确诊并出现了死亡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部分患者有蜱虫叮咬史,当时称为“疑似无形体病”。2007年7月光山县人民医院在患者身上捉住第1只蜱虫[1]。目前研究认为是蜱虫叮咬所致的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但是蜱虫叮咬后是否一定感染SFTSV,SFTSV阳性携带者是否发病等规律亟待进一步研究。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

    作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委员会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女性生育过程中面临的临床医疗问题已愈来愈引起关注。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该类患者的管理和治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及《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是基于目前该领域的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编写,对HBV感染女性生育所面临的临床问题及处理进行了总结,可作为HBV感染女性生育的指导。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持续更新。相应证据及推荐等级见表1。

  •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作者: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委员会

    干扰素α(IFN-α)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和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治疗,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精神异常等[1-5],发生率见表1。少数患者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如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或严重精神性疾病等。正确处理IFN-α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有效提高IFN-α疗效。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常需停止治疗,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IFN-α不良反应的管理和治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及《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是基于目前该领域的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编写,可作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不良反应临床处理的指导。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持续更新。相应证据及推荐等级见表2。

  •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作者署名和志谢

    作者:

    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为此将本刊对作者署名和志谢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

  • 本刊对来稿医学名词和文字的要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医学名词
  • 本刊常用英文缩写词汇

    作者:

    本刊对于以下读者、作者比较熟悉的感染病学专业名词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即除文题和内文中小标题外,在正文中下列缩写词汇第一次出现时,不必再标注中文。

  • 本刊来稿有关著作权事项

    作者:本刊编辑部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医学科技期刊。为了保护作者和杂志的合法权益,避免引起著作权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相关法规,遵照中华医学会相关规定,在本刊刊登文章的作者(著作权人)必须在文章刊登前签署《中华医学会论文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授权书》,否则不能采用。特此声明。

  • 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视频及幻灯文献引用格式说明

    作者: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为了更好发挥医学学术性电子期刊的文献作用,方便和规范引用电子期刊的视频文献和幻灯文献;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的显示度及影响因子,各刊编委会要积极引导读者、作者引用视频及幻灯文献。现将文献著录和引用规范试用说明如下。

  • 本刊对来稿参考文献格式的要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文献
  •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

    作者: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为卫生部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承办的肝脏病学专业学术电子期刊,是一本在载体形式上与纸媒体相互补的多媒体光盘期刊(CD-ROM)。本刊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表现形式,运用影视语言和多媒体技术登载有关肝脏病的专业论著、专家讲坛、临床病理讨论及学术会议等,图文声像并茂,是广大肝脏病工作者了解当前学科前沿、掌握新技术的有效工具。本刊内容主要包括各种肝脏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临床诊断及预防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及本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进展。本刊常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讲座、论著、指南、继续医学教育、经验交流、短篇报道、综述、临床病理讨论、设备技术介绍、国内外学术动态等。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表格规范

    作者:本刊编辑部

    文内表格的设置应有助于简洁、明了、直观地表达结果。若表中的内容简单,仅少数几个统计数字,用简洁文字可表达清楚的,可删去表格,选用文字描述;若文字叙述冗长繁琐,而用表格表达便于理解,则建议作者选用表格。表、图、文字描述三者之间应无重复。

  • 2014′中华医学会全国微生物与免疫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1]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2]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

    为了交流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及所取得的新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相关领域产学研相结合并造福民众健康。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拟于2014年8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2014′中华医学会全国微生物与免疫学术年会》。届时,大会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并同时举办专场“青年学术论坛”。欢迎从事相关科研、教学、医疗、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研发等工作的专家学者积极投稿参会交流。本次大会将授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14-01-06-008“国”)8学分。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

    作者: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感染病学专业学术电子期刊,是一本在载体形式上与纸媒体相互补的多媒体光盘期刊(CD-ROM)。本刊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表现形式,运用影视语言和多媒体技术登载有关感染病的专业论著、专家讲坛、临床病理讨论及学术会议等,图文声像并茂,是广大感染病工作者了解当前学科前沿、掌握新技术的有效工具。本刊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感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临床诊断及预防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及本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进展。本刊常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讲座、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继续教育园地、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疑难病例分析、综述、临床病例荟萃、设备技术介绍、国内外学术动态等。

  • 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及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其作者论文著作权使用费及相关稿酬一次性给付(已在收取发表费时折减和换算为杂志赠阅)。凡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上述声明。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