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실험화림상감염병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1358
  • 国内刊号: 11-928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syhlcgrb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毛羽 成军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自噬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共同感染中的作用

    作者:张霞;付玉荣;李猛;孟祥英;高昆山;伊正君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核分枝杆菌(HIV/M.tb)共同感染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公共卫生威胁.自噬是一种溶酶体分解代谢过程,正常状态下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还涉及细胞内病原体如HIV-1和M.tb的清除,可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本文概述在HIV-1和M.tb单独感染以及共同感染的背景下自噬对机体免疫防御的调控,全面了解病原体与自噬的相互作用,展望未来开发基于自噬原理新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干预措施的巨大潜力.

  • 构巢曲霉致肺曲霉病患者二例临床特征和病原学分析

    作者:王育英;曹敬荣;兰贺;赵越;谢威;王岩;闵嵘;王培昌

    目的 探讨构巢曲霉致肺曲霉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7年1月2例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例信息,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对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两例患者均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史及多种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等,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斑片状高密度影;实验室检测G试验和GM试验均为阳性;痰液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隔菌丝,分支45°角,分离菌经质谱和测序分析确定为构巢曲霉.临床根据病原学结果改用伏立康唑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好转出院.结论 构巢曲霉致肺曲霉病相对少见,病原学诊断对临床早期有效治疗肺曲霉病很重要.

  • 梅毒合并脑梗死患者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临床特征

    作者:秦开宇;马小扬;伍文清;黄宇明;许东梅

    目的 分析梅毒合并脑梗死患者有与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应用病例回顾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4月3日~2017年7月28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HIV阴性的梅毒合并脑梗死患者共24例,将梅毒合并脑梗死患者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8例)与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脑血管病变分布、神经梅毒所占比例以及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比例.结果 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3.0±8.7岁)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患者(58.1±15.2岁)小(t=2.59、P=0.016),两组患者均以男性居多,其中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患者中男性62.5%;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患者中男性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9).病变血管分布方面,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患者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更易累及颅内血管(75.0%vs.31.3%,χ2=4.11、P<0.05).两组患者既往脑梗死病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vs.50.0%,χ2=3.2、P>0.05).神经梅毒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vs.92.9%、χ2=3.15、P>0.05).结论 梅毒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平均年龄较小,病变以颅内血管受累为主.

  • 血清乳酸脱氢酶检测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合并机会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泱;孙丽琴;吕德良;程林;李莎茜;徐六妹;王辉

    目的 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机会感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所收治的708例初诊住院AIDS患者,收集AIDS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和血清LDH水平,分析AIDS患者各种机会感染疾病的血清LDH水平.根据LDH水平(LDH>250 U/L和≤250 U/L)将入组患者分成两组,即LDH升高组245例和LDH正常组463例.结果 708例初诊住院AIDS患者中,女性132例、男性576例,合并机会感染者182例(Waldχ2=29.675、P<0.001),合并肺部感染者162例(Waldχ2=69.328、P<0.001).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CD4+T细胞计数水平(Waldχ2=60.646、P<0.001)、高HIV RNA载量(Waldχ2=25.305、P<0.001)、合并真菌感染(Waldχ2=67.264、P<0.001)、卡氏肺孢子(PCP)感染(Waldχ2=101.892、P<0.001)更易导致AIDS患者LDH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合并分枝杆菌感染(Waldχ2=0.137、P=0.711)的患者不易出现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V RNA载量>107拷贝/μl(Waldχ2=5.175、P=0.023)、肺部感染(Waldχ2=5.096、P=0.024)、血流感染(Waldχ2=9.443、P=0.002)、PCP(Waldχ2=57.216、P<0.001)和真菌感染(Waldχ2=6.064、P=0.014)均影响LD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IDS合并机会感染者LDH升高提示肺部感染和血流感染,感染病原体倾向于PCP和真菌感染,具有一定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 不同基因型HBV对药物反应性和S基因突变位点研究

    作者:朱杰华;黄嘉玲;王江林;何应中;杜文胜;黄健

    目的 分析HBV不同基因型对药物反应性及S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收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就诊的186例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样本,根据是否用药分为治疗组130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保肝药组和中成药组,分别提取HBV DNA后扩增S基因并测序,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疗效与基因型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共51例患者扩增出S基因[91.1%(51/56),其中B基因型30例,C基因型21例],治疗组共有104例患者样本扩增出S基因[80.0%(104/130),其中B基因型62例,C基因型42例],均以B、C基因型为主.两种基因型对核苷(酸)类似物的反应性(肝功能改变、HBV DNA拷贝数)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基因型HBV S基因经核苷(酸)类似物作用后,第597位碱基鸟嘌呤G变为腺嘌呤A即183位苯丙氨酸(Phe/F)突变为缬氨酸(Val/V),使翻译终止.保肝药和干扰素引起131位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进而甘氨酸(Gly/G)变为谷氨酸(Glu/E),且9和213位氨基酸突变率为100%.C基因型HBV则发生26位胞嘧啶C突变为胸腺嘧啶T,即脯氨酸(P)变为亮氨酸(L)及53位点丝氨酸(Ser/S)突变为亮氨酸L.保肝药物作用主要引起68位点异亮氨酸(Ile/I)突变为苏氨酸(Thr/T)和49位点P变L.干扰素和中成药均可引起225位酪氨酸-异亮氨酸(YI)变为异亮氨酸-组氨酸(IH)和9位氨基酸P变L.结论 不同HBV基因型对药物反应不同,B、C基因型HBV对药物反应可产生相同突变位点.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对恩替卡韦停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昌生;岳晓荷;路淼

    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对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乙型肝炎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海南省东方市东方医院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达到停药指征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两年内是否发生病毒学复发,分为复发组(60例)和未复发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停药后的病毒学指标(HBV DNA载量、HBeAg转阴率和HBsAg定量等),应用Cox回归模型探究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以ROC曲线评价治疗后HBsAg定量检测在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病情复发中的价值.结果 入组患者于24个月随访中共发生病毒学复发60例(75.00%),中位复发时间为9.5(5~24)个月.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乙型肝炎病史和甲胎蛋白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4、χ2=1.077、t=0.749、t=1.354、t=1.499,P=0.396、0.299、0.456、0.180、0.138).复发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肝硬化、乙型肝炎家族史、治疗前HBV DNA载量、治疗后HBsAg定量和HBs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χ2=4.364、6.667、4.689,t=4.096、2.040、8.219、5.760,P=0.037、0.010、0.030、0.043,<0.001,0.016),而用药时间显著低于未复发组(t=2.006、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HR=1.587、P=0.041)、HBeAg阳性(HR=1.742、P=0.044)和治疗后HBsAg定量(HR=2.606、P=0.008)均为影响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应用HBsAg定量(AUC=0.902,P<0.001)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半定量检测(AUC=0.650、P=0.046),HBsAg定量佳截点为2.03 log10IU/ml,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25%、91.67%、90.00%、96.49%和78.26%.结论肝硬化、HBeAg阳性和HBsAg高水平均为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HBsAg定量检测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乙型肝炎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一期后路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62例的手术治疗

    作者:田野;杨新明

    目的 探讨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2月至2017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采用本术式治疗的62例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下肢痛及腰痛缓解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腰部功能恢复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判断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入组患者,未发生大血管损伤和脊髓损伤,伤口术后甲级愈合,随访均在1年以上.术后3个月感染指标,均正常.术后3~12个月行X线检查,显示横突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显示:VAS分值为(3.05±0.65)分、(1.88±0.55)分和(0.31±0.42)分,较术前(6.67±1.85)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21、P=0.012);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较术前均显著好转(Z=2.01、P=0.022);ODI分值为(21.15±5.35)分、(12.26±4.55)分和(5.31±3.12)分,较术前(37.87±4.85)分均显著降低(F=9.31、P=0.031).结论 本术式能够对腰椎椎管和神经根管做到有效减压,且疗效确切.长期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结合手术治疗是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有效治疗方案.

  • 先天性梅毒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

    作者:何树新;张慧敏;王彩英;杨洪玲;庞琳

    目的 分析先天性梅毒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自2013年8月至2017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住院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共128例,根据是否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分为单纯先天性梅毒组(113例)和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组(1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有无肝脾肿大、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无血液系统受累及肺部病变.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和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5例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中,2~12周者9例(60.0%),与常见巨细胞病毒感染年龄相符.113例单纯梅毒患儿中肝功能损伤者56例(49.6%),15例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梅毒患儿中伴肝功能损伤者12例(80%).单纯梅毒感染组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组患儿的血红蛋白(HG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患儿肺部病变、有无肝脾肿大、血小板减低(PLT)、总胆红素(TBil)、接胆红素(DBil)升高以及白蛋白(ALB)降低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先天性梅毒患儿肝功能损伤及血液系统病变更严重,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T细胞亚群表达

    作者:邹莉;梅文静

    目的 分析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T细胞亚群的表达.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共302例,其中EV71感染患儿110例,依据EV71感染患儿中枢神经有无被累及分成轻症组(69例)与重症组(41例),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10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8-、CD3+CD8+、CD3+CD8-/CD3+CD8+、Th1、Th2、Th1/Th2、Tc1、Tc2、Tc1/Tc2、Th17、Tc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Th17/Treg所占比率进行检测,ELISA法检测各组对象血清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7A(IL-17A)及γ干扰素(IFN-γ)含量变化.结果 轻症组患儿血清Th1、Th1/Th2、Tc1和Tc1/Tc2所占比率为(9.59±2.15)%、(8.67±2.19)%、(28.82±5.49)%和(56.39±10.48)%,重症组分别为(13.58±2.74)%、(9.45±2.29)%、(40.46±6.37)%和(54.87±9.6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159、11.470、13.925、10.542,P=0.016、0.013、0.008、0.035);轻症组患儿血清IFN-γ和IL-17A水平分别为(11.32±2.76)pg/ml和(6.38±2.10)pg/ml,重症组分别为(11.38±2.65)pg/ml和(12.59±3.58)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590、11.664,P=0.024、0.019).结论 EV71感染后手足口患儿机体内Th17/Treg与Th1/Th2比例失衡.

  • 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研究

    作者:冯丽娜;李从荣;杨勇文;姜树朋;蔡璇;李娟;冯锴;郭静

    目的 探讨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类型.方法 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离自临床的87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运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确证.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将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运用SeqMan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后在NCBI网站BLAST比对,得到碳青霉烯酶基因亚型.结果 87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中,产碳青霉烯酶菌株检出率为70.1%,携带blaKPC-2、blaNDM-1、blaNDM-5、blaIMP-4和blaVIM-1的菌株分别为29、16、11、7和1株.产碳青霉烯酶多的肠杆菌科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3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5株),肺炎克雷伯菌以产KPC型碳青霉烯酶为主,而大肠埃希菌仅产NDM型碳青霉烯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4%、96.2%、98.3%和86.2%,可准确检测KPC-2和NDM-5型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不敏感率分别为93.1%和79.3%,产KPC和NDM肠杆菌科细菌对青霉素类、除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外的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及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耐药率均为100%,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本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株主要产KPC-2、NDM-1和NDM-5型碳青霉烯酶.

  • 0至3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

    作者:谭梦婷;徐小红;林俊仪;罗玲;潘凤娟;熊苗;田小华

    目的 探究0~3岁婴幼儿轮状病毒(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儿科住院并确诊的50例0~3岁轮状病毒感染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轮状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指标进行描述.采用针对本研究自制调查表对患者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方法分析导致R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描述统计学发现RV引起的腹泻于5~7月份和11~12月份为高月份,相对应季节分别为夏季和冬季,在RV感染引起的不同年龄段和性别腹泻患儿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2、0.519,P=0.419、0.617),不同分子类型RV感染所致腹泻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1、0.219、0.948、0.628、0.435,P=0.315、0.640、0.330、0.428、0.509);按时接种疫苗(OR=0.52,95%CI:0.21~0.84)、良好洗手习惯(OR=0.35,95%CI:0.19~6.48)和母亲喂奶前洗手行为(OR=0.45、95%CI:0.21~0.93)均为患儿感染RV腹泻的保护因素,而小儿吮手指习惯(OR=3.37,95%CI:1.58~6.21)、腹泻患者接触史(OR=2.95,95%CI:1.87~4.05)及食用生冷不洁食物(OR=2.53,95%CI:1.09~8.75)为危险因素.结论0~3岁婴幼儿RV感染所致腹泻全年均可发生,夏、冬季节为高发季节,按时接种疫苗、良好洗手习惯、纠正小儿吮手指习惯、不与腹泻患者接触及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可降低RV感染的发生.

  • EB病毒感染者162例临床分析

    作者:潘婷;周培培;颜学兵

    目的 探讨未成年与成人EB病毒(EBV)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差异,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7年6月至7月收治的162例EBV感染病例的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发热、肝功能、血常规和EBV DNA载量等.根据年龄分为未成年组(113例)和成人组(49例).结果 两组患者首诊发热时间均以1周内为主(分别为80.8%和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04,P=0.012);发热热峰分别以中等度热(59.3%)与高热(55%)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46,P=0.100).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淋巴细胞百分比(LY%)、淋巴细胞计数(L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NE)(t=2.703、P=0.008)、谷氨酰转肽酶(GGT)(t=-3.370,P=0.001)和直接胆红素(DBil)(t=-2.068,P=0.04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成年组患者EBV载量均值稍高于成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感染者均以发热、咽峡炎以及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检测EBV DNA有助于EBV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多种免疫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变化及其作用

    作者:刘瑜;朱丽影;于雷;钟丽华;樊建;姚红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急性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与恢复期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检测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确诊为HFRS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同期检测患者的胱抑素C(Cys-C)、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以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另选同期13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检测TNF-α、IFN-γ、IL-6、TGF-β1和IL-10水平.应用SAS 9.3国际标准统计学编程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FRS患者急性期IFN-γ(χ2=4.273、P=0.0336)、TNF-α(χ2=16.3562、P<0.0001)、IL-6(χ2=9.752、P=0.0018)和IL-10(χ2=6.3352、P=0.011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FRS患者急性期TGF-β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2、P=0.0056).HFRS患者恢复期TGF-β1水平与对照组接近或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0、P=0.0833).HFRS患者发病不同时期Cys-C、Cr、LDH和APTT等指标均于急性期升高,于恢复期下降,与IFN-γ、TNF-α、IL-6和IL-10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HFRS急性期时IFN-γ、TNF-α和IL-6等促炎因子分泌增加,主要因CD4+CD25+FoxP3 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抗炎因子TGF-β1分泌不足,细胞因子失衡是导致机体免疫病理损伤的重要机制.

  • 影响成人破伤风患者机械通气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作者:陈羽婷;马慧敏;熊号峰

    目的 探讨成人破伤风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于2008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8例成人破伤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实施机械通气分为两组,即未实施机械通气组15例,实施机械通气组3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医时间、潜伏期、首发表现、受伤部位、出现吞咽困难、进行院内清创、使用破伤风抗毒素(TAT)、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抽搐大发作、呼吸困难及自律性不稳定等临床资料.结果 卡方检验显示性别、年龄、发病至就医时间、潜伏期、首发表现、受伤部位、吞咽困难、进行院内清创、使用TAT、使用TIG与实施机械通气无显著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现抽搐大发作、呼吸困难、自律性不稳定与实施机械通气显著相关(χ2=13.191、P<0.001;χ2=18.960、P<0.001;χ2=7.884、P=0.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以上3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抽搐、呼吸困难和自律性不稳定均为影响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8.109(2.114~155.141,P=0.008)、13.781(1.822~104.26,P=0.011)、18.400(1.234~274.305,P=0.035).结论 成人破伤风患者若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自律性不稳定,应该对其实施机械通气.

  • 分离胶法与十二烷基硫酸钠法在血培养阳性瓶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病原菌直接鉴定中的应用

    作者:王岩;曹敬荣;常玥;陈典典;段园园;王育英;闵嵘;王培昌

    目的 评估分离胶促凝管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法两种阳性血培养瓶前处理方法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快速鉴定病原菌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微生物室阳性血培养需氧瓶120例和厌氧瓶80例(经革兰染色镜检确认为单一菌),利用分离胶促凝管和0.5%SDS前处理后与转种纯培养菌落MALDI-TOF MS鉴定比较,评价两种方法的鉴定准确率.结果 分离胶法和SDS法质谱鉴定与培养鉴定的符合率为86.0%和87.0%;分离胶法鉴定需氧瓶和厌氧瓶中病原菌的准确率为86.7%和85.0%,SDS法为85.0%和90.0%,两者鉴定需氧瓶中病原菌的鉴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DS法鉴定厌氧瓶中细菌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分离胶法(χ2=11.13、P<0.05);分离胶法和SDS法对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定准确率(94.3%和94.3%)显著高于革兰阳性球菌(80.6%和83.3%)和真菌(50.0%和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7、40.3、15.1,P均<0.01);分离胶法和SDS法鉴定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DS法鉴定真菌和厌氧菌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分离胶法(χ2=11.05、P<0.01,χ2=14.05、P<0.05);分离胶法和SDS法鉴定分值>2.0分者分别占37.5%和45.0%(χ2=20.48、P<0.05),1.6~2.0分者分别占33.0%和25.0%(χ2=11.14、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1.6分者分别占15.5%和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P>0.05).结论 分离胶法和SDS法均可快速直接鉴定阳性血培养瓶中常见病原菌,显著缩短鉴定时间,在真菌和厌氧菌鉴定时以SDS法前处理MS鉴定效果较好.

  • 新生隐球菌感染现状与相关抗菌药物使用

    作者:葛晓林;谭思源;张永祥;张卫红;刘波

    目的 分析近年来医院新生隐球菌感染现状以及肺隐球菌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纳入2012年10月1日~2017年9月30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隐球菌感染住院患者66例,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抗菌药物使用以及新生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等.肺隐球菌病患者与细菌性肺炎患者按照1︰1配比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各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总天数、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住院总费用及抗菌药物费用等.结果 连续5年内本院共确诊新生隐球菌感染者66例,平均年龄(47±13)岁.感染部位以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主.31例患者进行新生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其中阳性例数23,阳性率为74.19%.排除入院已确诊及其他部位感染者后,肺隐球菌病患者33例,诊断明确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7.88%,联合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64%.肺部隐球菌组患者住院总天数和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8±8)d和17107.6元,较细菌性肺炎组[(10±3)d和8731.9元]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45、P=0.012,Z=-2.803、P=0.005);但病例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天数、抗菌药物费用[(11±5)d、(3462.6±2277.1)元]与对照组[(10±3)d和4044.7±1898.9)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5、P=0.475,Z=-0.968、P=0.333).肺隐球菌病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70.98 DDDs·100人-1·d-1.结论 近年来本院新生隐球菌感染部位以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肺隐球菌病患者诊断明确前以及整个诊疗过程均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现象.

  • 抗病毒治疗致药疹的HIV/AIDS患者97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丽君;战寒秋

    目的 分析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所致HIV/AIDS患者药疹的临床资料,为药疹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而引起药疹的HIV/AIDS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依非韦伦(EFV)组(63例)和奈韦拉平(NVP)组(34例),对发生药疹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用药、过敏史、药疹分级、潜伏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以及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 97例药疹患者中男性87例,女性10例,年龄18~68岁,合并用药6~20种.有过敏史者23例,69例(74.19%)患者伴EO%升高.NVP组患者重症药疹发生率(47.06%)显著高于EFV组患者(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8、P<0.001).70.10%(68/97)患者药疹发生在ART治疗2周内,其中EFV组患者中51例(81.95%),NVP组患者中17例(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内,NVP组患者药疹发生率显著高于EFV组(χ2=4.750、P=0.029).CD4+T细胞≤200个/μl患者易发生药疹(54/97,55.67%),EFV组患者药疹发生率高于N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5,P=0.030);CD4+T细胞为201~499个/μl患者中NVP组药疹发生率显著高于EFV组(χ2=7.109、P=0.008);CD4+T细胞≥500个/μl患者中两组药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例药疹患者经治疗均好转出院.NVP组停药者显著多于EFV组(79.41%vs.22.22%,χ2=7.109,P=0.008);NVP组接受甘草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药疹患者比例显著高于EF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4.44%vs.70.59%,χ2=6.069、P=0.014).结论 尽管EFV和NVP引起皮疹特点各异,但通常均发生在抗病毒治疗4周内,NVP更易引起重症皮疹;CD4+T≤200个/μl患者更易发生药疹,合并用药种类多为危险因素,药疹发生时患者EO%可升高,EO%可作为监测皮疹发生的指标.

  • 不同干预措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网络Meta分析

    作者:朱晓红;陈智娴;庄勋;郝艳丽;蔡梦芝;秦刚

    目的 评价不同干预措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电子数据库自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与预防HBV母婴传播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4种干预HBV母婴传播的措施分别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HBVac);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HBIG+HBVac);妊娠晚期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HBIG/HBIG+HBVac),妊娠晚期抗病毒治疗+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AVT/HBIG+HBVac).按入选标准筛选后提取其中的数据进行直接、网络Meta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CI)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HBVac处理组显著降低了HBV母婴传播机率,RR为0.32;95%CI:0.21~0.50.HBIG+HBVac处理显著优于HBVac处理,RR=0.37,95%CI:0.2~0.67.对高病毒载量(HBV DNA≥2×105 IU/ml)的HBV感染妊娠者,HBIG/HBIG+HBVac和AVT/HBIG+HBVac疗效显著优于HBIG+HBVac和HBVac处理(RR=0.47,95%CI:0.29~0.75;RR=0.31,95%CI:0.10~0.99).结论 妊娠期抗病毒治疗联合新生儿注射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显著,妊娠晚期注射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尚不确切.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