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실험화림상감염병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1358
  • 国内刊号: 11-928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syhlcgrb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毛羽 成军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2010年泰安市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分析

    作者:侯佩强;张荣强;倪楠

    目的 对2010年泰安市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病原体检测和分析.方法 对临床收集的手足口病病例的粪便标本437份、咽拭子标本25份,采用实时荧光PCR筛选出肠道病毒通用引物阳性标本,分别用CA16和EV71型的特异引物进行分类检测.结果 肠道病毒总阳性率为82.47%(381/462),其中CA16阳性率为38.31%(177//462),EV71阳性率为19.48%(90/462),CA16的阳性率显著高于EV71.粪便标本的阳性率为84.67%(370/437),显著高于咽拭子的44%(11/25)(χ2 = 27.05,P< 0.01).本研究病例发病年龄多为1~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结论 2010年度泰安市手足口病疫情以CA16感染为主,粪便标本的阳性率较高,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2011年临沂市河东区狂犬病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李学斌

    目的 分析本市河东区2011年狂犬病监测资料,为预防和控制狂犬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收集全区狂犬病监测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本市共报告狂犬病例1例.被动物致伤到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就诊者合计3971例,其中男性2471例,15岁以下者1190例;5~8月份就诊者1809例;暴露部位为上肢者占52.08%,下肢占31.98%;Ⅱ、Ⅲ级暴露者占92.24%,就诊前伤口自行处理者占13.25%,未处理者占5.29%,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4.31%,Ⅲ级暴露者抗狂犬病血清/免疫球蛋白伤注射率为14.27%.被犬致伤者占88.57%,全区犬密度为7.71只/100人,犬免疫率为27.67%,猫密度约占犬密度1/2,免疫率较犬低.结论 犬和猫密度高、兽用狂犬病疫苗接种率低,群众防范意识差及暴露后未能得到规范处理是目前狂犬病高发的主要相关因素.加强犬和猫的"管、免、灭"措施,做好大众宣传教育,规范暴露后处置,是遏制狂犬病高发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狂犬病 监测 分析
  •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IL-35表达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石银月;颜学兵;徐娟;孔玮晶;武桂萍;戴明佳;方园;郝俊贵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探讨IL-35在HBV持续感染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6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2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和26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的外周血中IL-35水平,并对不同组别患者之间的IL-35水平进行比较;对IL-35水平与HBV DNA载量、肝功能指标ALT、AST、ALB和TBil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HBV感染者中IL-35水平高于NC组,其中CSHB组患者IL-35水平(19 408±23 272.6 pg/ml),显著高于CHB组(4478.1±5838.9 pg/ml,P< 0.05)、LC组(3920.9±6520.2 pg/ml,P< 0.05)、ASC组(224.7 ± 123.3 pg/ml,P< 0.05)及NC组(37.0 ± 48.6 pg/ml,P< 0.05);CHB组IL-35水平显著高于ASC和NC组(P< 0.05),与LC组无显著性差异;ASC组显著高于NC组(P< 0.05);IL-35水平与ALT、AST、TBil和PT水平呈正相关(P< 0.05),与ALB水平呈负相关(P< 0.05);与HBV DNA载量无显著线性相关,HBeAg阳性与阴性者患者血清中IL-3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者外周血中IL-35水平增高,提示IL-35在HBV持续感染的免疫致病机制中起着一定作用,为临床中通过调控IL-35水平来治疗HBV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 白细胞介素-17A表达水平与HBV相关肝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汪美华;章幼奕;吴月平;邹美银;朱勇根;陈萍;沈娟;李雪梅;黄松平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17A的表达及其与HBV相关肝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3例HBV相关肝病患者(慢性肝炎21例,肝硬化21例,肝衰竭23例,原发性肝癌28例)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IL-17A;分析IL-17A在不同类型HBV相关性肝病中的变化及其与ALT、AST、TBil、ALB、PT、HBsAg、HBeAg、HBV DNA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IL-17A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肝癌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及健康对照组(P< 0.05);肝衰竭组IL-17A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P= 0.000);轻、中、重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代偿期肝硬化组IL-17A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P= 0.000);死亡患者血清IL-17A显著高于病情好转患者(P= 0.036).IL-17A对死亡预测的C-statistic值为0.726;IL-17A与AST、TBil呈正相关;与ALT、PT、ALB无显著相关性;与HBsAg呈负相关,与HBeAg呈正相关;而与HBV DNA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IL-17A在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患者中显著升高,与相关反映炎症程度的指标及HBsAg、HBeAg存在相关性.IL-17A可作为反映HBV相关性肝脏炎症损伤程度的指标之一,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 实时荧光PCR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田敬华;周淳;张伟;华文浩;万钢;张亮;陈志海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PCR 技术与六甲基四胺银(GMS)染色法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肺孢子菌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性能.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PCR 技术与GMS染色对57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BALF标本进行肺孢子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效果.结果 收集本院18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支气管灌洗液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肺孢子菌DNA,结果显示13例为阳性,阳性率为72.3%(13/18).阳性标本肺孢子菌 DNA定量为1.35 × 103~8.24 × 105 拷贝/ml,平均(1.2 ± 2.13)× 105 拷贝/ml;而GMS染色镜下检测,阳性率为72.3%(13/18),二者具有极高的一致性.收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39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支气管灌洗液标本,实时荧光PCR检测肺孢子菌DNA结果显示21例为阳性,阳性率为53.8%(21/39);而用GMS染色镜下检测,阳性率仅为2.5%(1/18).在标本量少的情况下,实时荧光肺孢子菌方法检测肺孢子菌的敏感性远高于GMS染色法.结论 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感染患者支气管灌洗液的肺孢子菌检测中,荧光肺孢子菌与GMS染色有极高的一致性,且敏感性明显高于后者.实时荧光肺孢子菌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性、定量地检测肺孢子菌 DNA,在PCP的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观察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2008~2010年某院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作者:翟如波;张昊;邱广斌

    目的 探讨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送检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所分离的86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自痰液标本中检出多(80.8%),主要分布在干部病房、肿瘤科、神经内科和呼吸内科.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分别为13.8%和13.4%,可作为治疗重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首选.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和耐药情况日益严峻,应加强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有效的抗菌药物,防止交叉感染,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传播.

  • 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特点及预后

    作者:段英;邢卉春;王笑梅;欧蔚妮;魏丽荣;成军

    目的 分析单纯药物所导致的亚急性肝衰竭病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指导安全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3例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病例的用药种类、基础疾病、用药时间、临床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引起亚急性肝衰竭的药物中居前3位者分别为中草药(55.0%)、抗结核药物(21.8%)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17.4%),基础疾病常见皮肤病、结核病等,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衰竭类似,肝外表现发热、皮疹发生率高,主要并发症为腹水(73.9%)、肝性脑病(60.9%)、继发肺部感染(43.5%)和腹腔感染(39.1%).本组患者中死亡12例(55%).死亡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显著低于好转出院组,其并发症中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继发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好转出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中草药是引起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主要原因之一,应予以重视.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及PTA持续小于20%与死亡和预后相关.

  • 311例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玉玲;王玉光;李坪;刘景院;王慧珠

    目的 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相关慢性腹泻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1年2月全国范围内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311例,采用腹泻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面谈调查,并行粪便检查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 入组患者中检出真菌者121例(38.9%),检出隐孢子虫者32例(10.3%),抗酸染色(+)者6例(1.9%).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检测(+)者4例(1.3%),空肠弯曲菌(+)者2例(0.6%).沙门菌培养(+)者1例(0.3%).入组患者的真菌检出率各地区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317,P< 0.05 ).隐孢子虫感染率各地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9.9484,P< 0.05),农村和城市感染率分别为15.0%(25/167)和4.9%(7/1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8.5605,P< 0.05).患者腹泻程度和大便形状均与CD4+T细胞计数密切相关.结论 我国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感染病原学有一定地域和人群特点,且与CD4+T计数有着密切关系.

  • 拉米夫定和(或)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3年疗效观察

    作者:张礼周;孙廷强;闫杰;扈俊坤;李冲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和(或)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3年疗效.方法 收集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8例,分为抗病毒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HBV DNA和Child-Pugh分级等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治疗中,治疗组6个月后ALT、ALB和HBV DNA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12个月后TBil和Child-Pugh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2.5%和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肝细胞癌发生率分别为3.1%和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米夫定和(或)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率.

  • 甲型H1N1流感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分析

    作者:李亚玲;刘大凤;温贤敏;刘纯芳;曹燕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不同临床类型及不同阶段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本院确诊的271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类型、疾病不同阶段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 甲型H1N1流感患者CD3+ T、CD4+ T和CD8+ T淋巴细胞计数在发病期均明显下降,且其下降程度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CD4+%及CD4+/CD8+亦随疾病严重程度加重有降低趋势,CD8+%随疾病严重程度加重有增加趋势;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CD3+ T、CD4+ T和CD8+ T淋巴细胞计数在确诊后第3天恢复正常,甲型H1N1流感重症、危重症患者CD3+ T、CD4+ T和CD8+ T淋巴细胞计数在确诊后第3天开始有下降趋势,在病毒转阴时恢复至基础水平,但未恢复至正常;CD4+%、CD8+%和CD4+/CD8+无明显动态变化.结论 甲型H1N1流感患者T淋巴细胞计数在疾病不同时期呈现动态变化,且其变化因疾病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

  • 人工肝对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作者:周锐;甘巧蓉;郑彩霞;李红霞;周文;黄建荣;潘晨

    目的 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分析方法的选择.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于本院住院的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成人工肝治疗组和内科综合治疗组.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0年12月15日,分别记录治疗后30 d、60 d、90 d及后统一随访时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用卡方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0 d、60 d、90 d的存活率;用Kaplan-Meier分别绘制两组患者治疗后30 d、60 d、90 d及后统一随访时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的生存率.结果 两组间基线时基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组后30 d、60 d的生存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90 d时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30 d、60 d、90 d以及后统一随访时生存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提高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率;生存分析可用于分析一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作者:郝新建;周健;房佰俊;张龚莉;符粤文;喻凤宽;魏旭东;宋永平

    目的 探讨异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 对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allo-HSCT受者带状疱疹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可评估的191例接受allo-HSCT患者中有18例并发带状疱疹,发病率为9.42%,其中14例发生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3~12个月内.10例合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合并急性GVHD.临床表现主要为区域性皮肤疱疹.3例出现严重疱疹后神经痛,需强效止痛.无泛发性疱疹及内脏受累病例.所有患者接受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和阿糖腺苷静脉输注治疗,全部治愈,无疱疹相关死亡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15.5 d.结论 带状疱疹是allo-HSCT后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3~12个月,GVHD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阿昔洛韦和阿糖腺苷的疗效较好.

  • EB病毒感染与恶性血液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桂瑞瑞;周健;张艳莉;房佰俊;符粤文;魏旭东;宋永平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治疗情况.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37例淋巴瘤患者,39例白血病患者(其中髓系白血病18例,淋巴细胞白血病21例),4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外周血的EBV DNA定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抗病毒治疗.结果 淋巴瘤组、髓系白血病组、淋巴细胞白血病组、多发性骨髓瘤组和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分别为32.4%(12/37)、22.2%(4/18)、38.1%(8/21)、43.5%(20/46)和11.1%(3/27).淋巴瘤组、淋巴细胞白血病组、多发性骨髓瘤组与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髓系白血病组与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抗病毒治疗后,EBV DNA转阴患者35例,持续阳性者12例.结论 EBV感染与恶性淋巴系统疾病关系密切,与髓系白血病无显著相关性,阿糖腺苷针剂和(或)阿昔洛韦针剂治疗针对其有效.

  • 1997~2010年某院神经外科患者脑脊液分离菌及其耐药性研究

    作者:徐明;石广志;唐明忠;马龙;周建新;陈光强;陈律;史中华;陈凯;雷燕妮

    目的 监测神经外科患者脑脊液致病菌流行病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1997年8月至2010年12月所送检的脑脊液标本.分离致病菌并行药敏鉴定,统计致病菌的分布和抗菌药物的敏感率.结果 本研究共分离致病菌1778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249株(70%);革兰阴性杆菌529株(30%).位居前6位的致病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7%),金黄色葡萄球菌(9%),鲍曼不动杆菌(6%),肠球菌属(5%),洛菲不动杆菌(4%)和肠杆菌属(4%).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肠球菌属增长迅速,肠杆菌属是惟一分离比例下降的革兰阴性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79%和86%,葡萄球菌属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肠球菌属中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30%).肠杆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高度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较严重,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其药物敏感性均<33%,阿米卡星的敏感性为33%,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自100%下降到28%.多种药物对洛菲不动杆菌的敏感性> 75%.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分别为:阿米卡星(8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2%),亚胺培南(78%),头孢他啶(76%),依然维持着稳定的敏感性.肠杆菌属耐药也较为严重,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按照其药物敏感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亚胺培南(91%)、磺胺类药物(76%)、加替沙星(71%)、阿米卡星(67%)和庆大霉素(62%).结论 神经外科患者颅内感染以革兰阳性球菌多见,尤其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脊液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明显.

  • 血清降钙素原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诊治中的变化

    作者:刘志娟;蔡皓东;张艳华

    目的 观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讨PCT对细菌性感染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自发性腹膜炎患者55例作为治疗组,另选择病毒性肝炎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第1、2、3、5和7天检测血清PCT水平,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清PCT对腹膜炎诊断的敏感性为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治疗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在第1天开始升高,于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持续下降,7例死亡患者血清PCT水平持续上升.结论 血清PCT测定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HBV表面抗原大蛋白与C53蛋白在肝细胞内的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宋博;曲思麦

    目的 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出肝细胞内HBV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的结合蛋白,并验证LHBs与C53蛋白在肝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方法 构建pGBKT7-LHBs作为诱饵质粒,从人肝脏cDNA文库中筛选与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发现其中包括C53基因.分别构建pCMV-5a-C53和pACT-C53质粒,采用哺乳动物双杂交及免疫共沉淀的实验方法验证肝癌细胞系HepG2内这两种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成功从肝脏cDNA文库筛选出C53蛋白;成功构建了pCMV-5a-C53和pACT-C53质粒,并通过哺乳动物双杂交及免疫共沉淀方法明确了LHBs及C53在肝细胞内的相互作用.结论 肝癌细胞系HepG2中LHBs及C53存在明确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对相关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奠定了前期基础.

  • 苗药香囊对小鼠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作者:孟庆志;张权;程明亮;王豫萍

    目的 观察苗药香囊对正常小鼠肺泡灌洗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免疫球蛋白G1(IgG1)及肺组织中免疫球蛋白A(IgA)、IgG1的影响.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玉屏风颗粒组(阳性对照组)、苗药香囊持续吸入组、苗药香囊间断吸入组、苗药香囊持续吸入+玉屏风颗粒组(香+玉组).实验小鼠连续用药4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SIgA、IgG1的含量,Western blot分析检测肺组织中IgA、IgG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苗药香囊持续吸入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SIgA和IgG1含量显著升高,分别为(255.83 ± 94.96) ng/ml和(165.37 ± 54.59)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苗药香囊持续吸入组小鼠肺组织中IgA、IgG1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90±0.29和2.69±0.89,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苗药香囊能够增加正常小鼠呼吸道中IgA、SIgA和IgG1的含量,进而提高其呼吸道黏膜的免疫功能.

  •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四例

    作者:荣在丽;赵兴云;魏春波;伦文辉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 generalized anthematous pustulosis,AGEP)是一种较少见的红斑脓疱性、发疹性并具有自限性的皮肤病,通常由药物所致,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易被误诊、误治,现报告4例病例如下.一、临床资料1.病例1:患者,男,34岁,于2011年11月5日来本院就诊,发疹3 d,1周前因感冒发热口服阿司匹林后出现全身痒,因身起皮疹渐增多来诊.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查体:躯干、四肢见多数水肿性红斑,红斑基础上有1个或3~4个粟粒或稍大脓疱,轻痒.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观察——附22例病例分析

    作者:叶继斌;胡传松;陈远山;黄文超;张雷;宋玉亮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2007年河南省首发病例在光山县,2010年5月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卫生部于9月10日发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强调对症支持治疗,目前尚无推荐特异性治疗方案.本院自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符合诊断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患者共22例,经过积极探索临床治疗路径,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断与诊疗

    作者:王志磊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常因出血性休克或继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导致死亡.部分肝癌患者以自发性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给早期诊断带来了困难.本文就近年本院收治的34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患者的救治率.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1月至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8.5岁.34例患者中,伴急性上腹痛者30例(其中剧烈腹痛者14例)、转移性右下腹痛4例、出血性休克12例.34例患者中有24例均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术前有肝炎病史者30例(88%)、肝硬化病史者24例(80%)、门脉高压症者2例(5.8%).入组患者术前误诊14例,其中误诊为急性阑尾炎6例、急性胆囊炎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肠梗阻2例、急性胰腺炎1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34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其中12例同时行CT检查,提示肝癌破裂出血.

  • 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黄鹤;马萍;武天石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是发生感染的高危人群,且发生感染性疾病时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而实验室细菌感染的诊断,如细菌培养耗时较间长且阳性率低;而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血沉等,特异性较差,无法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给患儿病情的确诊带来困难.随着近年来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CRP的检测在临床的应用领域大大增加,其价值也得到了广泛验证和认可,为感染性疾病的快速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的选择.细菌感染时患者CRP水平升高,但病毒感染时CRP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进而判断是否对患儿进行抗菌药物治疗.本文对80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CRP与WBC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报道如下.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