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실험화림상감염병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1358
  • 国内刊号: 11-928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syhlcgrb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毛羽 成军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多种评分方法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戴静毅;雷华;庄林;段丽平;李晖

    目的 比较CPT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i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对24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入院当日的临床资料,计算CPT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以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4个时间点患者的存活情况为依据,运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以上4种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249例患者中有77例于3个月内死亡,存活组(172例,69.1%)与死亡组(77例,30.9%)比较,AUC预测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生存期的价值均为:iMELD评分>MELD-Na评分>MELD评分>CPT评分.iMELD评分的分辨力显著优于其他评分系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PT分级、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iMELD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iMELD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价值更佳.

  • 泛黄河三角洲地区常见致病菌耐药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崔洪泉;宁金堂;李振卿;刘海燕

    目的 通过对泛黄河三角洲地区常见致病菌耐药性的临床研究,以期指导因病施治,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积极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年1月~12月于本院患者标本所分离的各种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临床分离菌株共593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760株,占63.41%;革兰阳性菌1872株,占31.57%;真菌298株,占5.02%.结论 该地区常见致病菌分离数普遍低于其他地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细菌的耐药性与其他地区基本持平.

  • 2263株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翟如波;张昊;孙跃岭;邱广斌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的引起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对本院2010年1月~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判定标准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9年的相关规定.结果 本研究分离出病原菌共2263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常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属.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的相应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出现多耐药及泛耐药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逐步升高,MRSA表现为多重耐药性和异质性,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结论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加强消毒隔离和对重症患者的监测,防止交叉感染,可减缓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 循证护理对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张敏;李友良;闫明霞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78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试验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试验组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 循证护理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价值,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 33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病例分析

    作者:任彦;李颖;刘亚敏;马敏君

    目的 通过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为提高防控和治疗手足口病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6~8月份本院收治的33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330例患儿中,1~3岁组发病人数多,占66.4%(219/330),且以散居儿童为主(80.3%).本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61.5%,59.4%(196/330)患儿为抗-EV71-IgM阳性,98.8%(326/330)病例痰培养显示阴性,入组患儿均治愈出院,无后遗症.结果 显示,抗-EV71-IgM、CD4+ T细胞数与重症手足口病有关.结论 非城市地区的散居儿童是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关注人群.患儿肺部影像学改变主要为非炎症性渗出,痰培养阴性者无需使用抗菌药物.EV71为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体,感染者易进展为重症手足口病,CD4+ T细胞数升高为重症患儿的保护性因素.准确判断病情和及时有效治疗是成功治愈手足口病的关键.

  • 布鲁菌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与预防

    作者:张莉;冯玉涵;刘欣;刘小东

    目的 探讨布鲁菌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和预防.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对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症病例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1年9月~2011年10月本院共收治布鲁菌病患者56例,其中仅2011年收治该病患者18例(32.1%).入组的56例患者中非农牧民24例(42.9%);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9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3~58岁,平均年龄29.25岁.9例患者均伴有头痛,4例伴有呕吐,9例患者均伴有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计数增加(单核细胞为主)和蛋白质含量增高.9例患者中2例痊愈,6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住院2~57 d,平均住院时间28 d.结论 严密、细致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可降低布鲁菌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对预防及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 膀胱造瘘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作者:燕敬菊;崔福英;成凤韬

    目的 分析膀胱造瘘术后尿路感染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调查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所收治的行膀胱造瘘术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85例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者39例,发生率为45.88%;分离出病原菌共38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9株(76.32%),革兰阳性球菌6株(15.79%),真菌3株(7.89 %).膀胱造瘘术后发生尿路感染与造瘘管更换间隔时间过长、患者饮水量过少及伴发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采取缩短造瘘管的更换时间、提倡生理性膀胱冲洗和控制糖尿病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膀胱造瘘术后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徐洪亮;薛文成;褚美玲;马均;任微;王璐;孟冬娅

    目的 探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1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菌株来源的患者进行血液细菌培养前未经利奈唑胺治疗,但曾服用罗红霉素.本研究采用PCR和DNA测序法扩增其23S rRNA基因V区序列,与基因库中对利奈唑胺敏感的标准菌株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利奈唑胺对实验菌株的小抑菌浓度(MIC)为≥ 256 mg/L,此外该菌株对氯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均耐药,对链阳菌素敏感,克林霉素诱导实验阴性.与GenBank中S.epidermidis RP62A(Accession No:CR000029)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实验菌株6个拷贝的23S rRNA V区出现C2390T、G2431C、G2436A和C2453T纯合突变.结论 初步判断该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3S rRNA保守区V区C2390T、G2431C、G2436A和C2453T多位点变异可能导致其对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及利奈唑胺的多重耐药,进一步阐明罗红霉素是否可诱导葡萄球菌23S rRNA的V区保守区碱基突变,从而产生对利奈唑胺的交叉耐药,对阐明利奈唑胺耐药机制以及恶唑烷酮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

    作者:陈峰;李建军;刘涛;文国强;李岩;向伟

    目的 探讨12例肠道病毒71型(EV71)手足口病(HFMD)并发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并进行随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10月海南地区EV71感染流行期间入住本院的12例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的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并在患者治疗后4周末以及3~6个月进行随访,其中3例患者随访至1年.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年龄6~37个月,中位年龄14个月.HFMD合并脑干脑炎者6例,其中3例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AFP),MRI横断面显示桥脑、延髓、中脑后部T1低信号、T2高信号,以桥脑后部病灶多见;HFMD合并AFP者4例,MRI表现为脊髓前角点状T1稍低信号、T2高信号,常累及多节段,增强扫描部分前角和脊神经前根可明显强化;HFMD合并无菌性脑膜炎者(AM)2例,MRI出现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等征象.随访发现无菌性脑膜炎患者完全康复,单桥脑病灶患者预后优于脑干多部位受损患者,单纯脑干脑炎患者预后优于并发AFP患者.单侧肢体瘫痪者恢复较快,双侧及四肢瘫痪者恢复较慢,合并颈髓病变患者较下胸段至圆锥脊髓损伤患者肌力恢复差.结论 MRI可有效评价EV71感染有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损害程度,脑干被盖部和脊髓前角是常见受损部位,MRI结果与临床表现具有一致性,MRI可准确地显示病变,对评估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三年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雪纯;高辉;许珺;杨成新;祖拉古丽·肉孜;邓江玲;闫杰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的疗效.方法 收集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生物化学指标、HBV DNA载量和Child-Pugh分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入组患者随访治疗6、12、24和36个月后记录相应的指标,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患者ALT、ALB和HBV DNA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12个月后TBil和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6个月后本组患者生存率为62.5%,HCC发生率为3.1%,较既往报道有明显改善.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以及提高其生存率.

  • 北京两所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振华;解宝江;张艳华;袁海峰;伊诺

    目的 调查大学生的性行为现状,特别是高风险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健康教育,并初步探索其相关因素.方法 于北京市两所在校大学生中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中接受调查的1792名大学生中,表述周围同学中有婚前性行为现象者中男生人数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本科生与研究生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相比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婚前性行为选择赞成态度者占27.12%,持反对态度者占1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女生与男生相比,选择理解但自己不会去做的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生与女生相比,选择不赞成但无法自控时会做的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避孕知识认知度的调查中,被试在校大学生大部分知晓避孕套是有效的避孕方法,但23.6%的学生选择未掌握且不会使用任何一种避孕方法,其中女生占33.76%,男生占12.44%,女生显著多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普遍持赞成与宽容态度,但存在着不安全性行为,应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 蛋白酶抑制剂对免疫重建不良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学影响

    作者:赵燕;刘爱文;唐志荣;李春明;丁晓芬;张福杰

    目的 对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治疗成功但免疫重建不良的患者,采用包含蛋白酶抑制剂的方案替代其原有的包含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方案,观察更换药物后患者是否发生免疫学改善.方法 采用观察性临床队列研究方法,对患者更换治疗方案前后各1年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观察.结果入选的29例患者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时间平均为28个月,更换为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时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为118个/μl,连续两次检测病毒载量< 50拷贝/ml.更换药物治疗1年后,在其病毒血症被完全抑制的情况下,CD4+ T淋巴细胞计数增至195个/μl.结论对病毒血症被完全抑制的免疫重建不良患者,将其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方案更换为包含蛋白酶抑制剂的方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免疫学状况.

  • 间苯三酚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分析

    作者:孙冬岩;段洁;廉红梅;王燕;郎雁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方法 选择妊娠中期(13~20周)C-反应蛋白(CRP)水平增高(>8 mg/L)的200例先兆流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00例)连续给予间苯三酚并应用抗菌药物3 d进行安胎治疗,对照组(100例)单纯给予间苯三酚进行安胎治疗,两组患者治疗3 d后检测血中白细胞计数(WBC)及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和WBC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及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 0.05).观察组安胎成功者90例,对照组安胎成功者75例,两组安胎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妊娠中期先兆流产安胎治疗中使用间苯三酚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临床症状缓解及消失时间短,继续妊娠率高,妊娠结局良好.

  • 南京地区218例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

    作者:常静霞;孟运运;吴亚光;汪茂荣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18份抗-HCV阳性和HCV RNA阳性的血清标本,通过基因芯片法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218例HCV感染者血清中,检出1b、2a、3a、3b、6型单基因型(分别为8.72%、2.29%、5.50%和1.83%)和1b+2a、1b+3b、1b+6型、2a+3a混合基因型共9种,其中以1b型为主,占77.06%.结论 1b型为南京地区丙型肝炎患者感染HCV的主要基因型,2a、3a、3b、6型亦占相当比例,提示南京地区HCV流行的基因型呈现多样性.

  • 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的研究

    作者:姜梅杰;李玉臣;张福森

    目的 调查本院临床所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的aac(6')-Ib-cr基因的存在情况,为临床预防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7月~2008年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共57株,采用PCR技术检测aac(6')-Ib基因,并对阳性菌株进行测序.以大肠埃希菌J53为受体菌,通过接合试验从aac(6')-Ib-cr阳性菌株中获得的接合子,采用E-test方法测定菌株的药敏情况.结果 5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aac(6')-Ib基因阳性菌共12株,经测序全部为aac(6')-Ib-cr基因,阳性率为21.1%.aac(6')-Ib-cr基因阳性肺炎克雷伯菌中6株接合试验获得成功.环丙沙星对接合子的MIC值均为0.5 μg/ml,左氧氟沙星对接合子的MIC值均为0.25 μg/ml;接合子与受体菌MIC值比较,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分别提高了63倍和17倍.结论 本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携带率很高,临床上应加强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检测,以避免产aac(6')-Ib-cr基因菌株感染的暴发流行.

  • 影响散发戊型肝炎预后的主要风险因子——肝硬化

    作者:乔飞;马丽佳;何长伦;汪茂荣;陈德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散发戊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04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结局是否存活将入组患者分为2组,分别比较年龄、性别、重叠感染、肝硬化基础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患者中,生存患者86例(82.7%),死亡患者18例(17.3%).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肝硬化基础患者病死率均显著升高(P< 0.05,P< 0.001).NE%、RBC、PLT、TBil、ALB、CHE、CR、Na、Cl、PTa和INR对患者生存预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是否合并肝硬化基础与生存预后关系密切.结论 戊型肝炎发病前的肝脏储备功能相对或绝对不足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

  • 脂类代谢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

    作者:魏莉;刘江奎

    目的 探讨脂类代谢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5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患者血清HCV RNA载量,应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患者外周血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取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学分析.分析脂类代谢指标和抗丙型肝炎病毒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相关性.结果 18例(35.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脂肪肝,其中大泡型7例(38.9%),小泡型2例(11.1%),混合型9例(50.0%).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和不合并脂肪肝组患者HCV RNA载量和SVR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脂肪肝组患者的HCV RNA载量和SVR率均低于非脂肪肝组患者(P< 0.05).根据病毒学应答情况分组,SVR组和无应答组(NR)患者血浆TG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VR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TG水平低于NR组(P< 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和高TG水平可能和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持续应答率降低有关.

  • 肺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颗粒溶素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缪家文;张海燕;王捷婷;王雪梅;苏琴;潘洪秋;李芳秋

    目的 建立检测人颗粒溶素(GNLY)mRNA含量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并测定肺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GNLY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GNLY基因在肺结核病患者PBM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已构建的质粒pGEM-T/GNLY作为定量模板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收集自122例肺结核患者的标本,其中来自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者62例(菌阳组),痰结核分枝杆菌阴性者60例(菌阴组)及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中GNLY mRNA的含量,并分析菌阳组抗结核治疗前后GNLY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肺结核患者PBMC GNLY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前菌阳组PBMC GNLY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菌阴组(P < 0.05);治疗后菌阳组PBMC GNLY基因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检测人GNLY基因表达含量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GNLY基因表达水平可作为肺结核治疗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新的实验室指标.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学改变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景晔;陆光生;王莉;周英杰;孙菁;白玉;李巍

    目的 通过调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贫血发病率及相关因素,了解其血液学发病机制及对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结局的影响.方法 调查和分析4079例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既往病史、并发症、血常规、部分骨髓超微结构、体外祖细胞培养及血细胞形态学.结果 1990~2000年及2001~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贫血发病率分别为74.03%及60.07%;其中,女性患者高于男性,且随病情的进展贫血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中以大细胞性贫血为主,占58.87%;检测结果显示4079例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宽度(RDW),均显著高于轻型乙型肝炎患者.骨髓粒细胞胞浆内发现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骨髓微环境损害,体外祖细胞减少,幼红细胞胞浆呈菊花样改变,巨核细胞呈退行性变,幼粒细胞凋亡,成熟红细胞寿命缩短,而相继出现贫血、伴白细胞减少或三系血细胞(白细胞系,红细胞系及血小板)同时减少的三种血液学改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贫血的直接原因可能是HBV在骨髓血细胞内复制而逃避免疫清除,导致骨髓呈病态造血,无效红细胞生成,进而演变为慢性病变;幼稚血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障碍,血细胞随病情进展呈持续凋亡而不可逆转;而缺乏铁、叶酸和维生素B12(VB12)又是该病贫血发生的继发因素.

  • 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6周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璐;马秀云;闫杰;李蔚莉;蔡晧东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入组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LAM 100 mg/d(LAM治疗组)或ADV 10 mg/d治疗(ADV治疗组),比较二者的疗效.结果 两种药物治疗48周后对病毒抑制效果相似,均能显著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二者联合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单药治疗.单药治疗48周和联合治疗48周期间均无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LAM与AD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安全且有效,联合治疗后95.5%患者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的肝功能得以改善,生活质量也相应提高.

  • 急性HIV-1感染期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宋美华;李兴旺

    截至2009年,全球大约有6000万人口感染HIV-1,其中新发感染者高达260万[1],目前认为,急性HIV-1感染者血液及生殖器分泌物中病毒含量较高[2-3],此阶段发生高危性行为会显著增加病毒传播风险[4],在当前性接触为其主要传播途径的背景下[1],急性HIV-1感染不成比例的增加了HIV-1的播散[5-6].因此,及时对急性HIV-1感染者采取干预措施对防止HIV-1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急性HIV-1感染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否改变疾病进程而使患者长期受益,尚不明确[7].本文拟就目前对急性HIV-1感染抗病毒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结合蛋白1的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作者:樊万虎;成军;刘小静;张树林;王琦

    目的 应用酵母双杂交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结合蛋白1(HBXBP1)并进行克隆,探讨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方法 应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以HepG2细胞mRNA为模板,扩增获得HBXBP1基因片段,连接到pGEM-T载体,双酶切鉴定及测序正确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通过IPTG诱导表达以获得HBXBP1融合蛋白,并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融合蛋白的特异性;构建HBXBP1基因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EGFP-C1-HBXBP1,转染HepG2细胞,24 h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表达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RT-PCR扩增获得921 bp的HBXBP1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经IPTG诱导成功获得约56 kD的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分析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成功构建HBXBP1基因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EGFP-C1-HBXBP1,其表达蛋白定位于细胞质.结论 pET-32a(+)-HBXBP1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诱导表达HBXBP1融合蛋白;HBXBP1基因可表达HBXBP1蛋白且定位于细胞质,为研究HBXBP1蛋白的免疫原性和生物学特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6例疗效观察

    作者:陈春娇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一般经肠道(粪-口)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3岁以下年龄发病率高.2008年5月我国卫生部将其列入法定传染病[1].临床治疗以尽快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为关键[2].本文回顾性分析本科采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误诊一例分析

    作者:赵振平;李海新;陈巧英

    抗抗-HDV-IgM是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感染后患者体内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HDV复制活跃的免疫指标,且与其他型肝炎病毒抗体无交叉免疫性[1].目前,国内抗-HDV检测方法主要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ssay,ELISA)法,但ELISA检测抗-HDV假阳性是造成丁型肝炎实验室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本院误诊的1例HDV感染病例报道如下.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并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一例报道

    作者:郑瑞丹;陈卓然;陈建能;陈洁;卢燕辉

    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多发生于妊娠28~40周,临床上并不少见,近年报道该病例有增多趋势[1];AFLP起病急、病势凶险,病死率及早期诊断与治疗措施密切相关;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但仍高达7.18%[1],育龄期孕妇HBsAg阳性率达8.16%[2],高于普通人群的HBsAg阳性率,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并AFLP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如下.

  • 明串珠菌致感染性休克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鲍文韬;孙建玲;于亮

    明串珠菌常见于生产乳奶制品、发酵、酿酒业和制糖工业中.自1984年,Shlaes等首次证实明串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在人体内发病[1],此后陆续有明串珠菌导致感染病例的报道.而国内自2001年尹秀云等[2]首次报道此类病例以来,仍鲜有报道.现将一例明串珠菌致感染性休克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相关文献研究报道如下.

  • 6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赵文革;李美玉;范晓萍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感染所致,汉坦病毒为单链负性RNA病毒,可引起以啮齿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于世界许多国家流行,我国北方是该病的高发区,本病病情复杂且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是我国重点防治的急性传染病之一.HFRS以高热、低血容量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特征,甚至导致机体发生多器官损伤或衰竭.近年来,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特征不典型的病例较多,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发症多,多器官功能衰竭,颅内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该病的主要死因.现将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共6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

  • 经基因型鉴定确诊为Gilbert综合征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武桂萍;石银月;郝俊贵;颜学兵;王兴田;柳红

    Gilbert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GS)是一种常见的胆红素代谢紊乱性常染色体遗传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编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的UGT1A1基因启动子和外显子发生突变,致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葡萄糖醛酸化过程障碍而发病.由于多数患者仅表现为慢性轻度升高的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症状轻微,造成临床诊断时程较长,若合并肝炎病毒感染,则更加难以诊断,我国大多数医院受实验室条件限制,难以排除类似疾病,现对本科近期收治的1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探讨GS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

  • 浅析小儿传染病专业高年资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作者:庞琳

    探讨小儿传染病专业高年资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总结传染病专科医院小儿传染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尤其是高年资主治医师临床技能培训的经验.高年资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训是小儿传染病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该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需要加强小儿传染病专业高年资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养工作经验的积累,并需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

  • 传染病教学管理的体会及对策

    作者:伊诺

    随着传染病发病趋势的变化,传染病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病种、病例数逐年减少;教材内容落后;师资匮乏;医学模式的转变等.诸多挑战困扰着传染病教学.正视传染病教学现状,破除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探索教学新模式,规范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是摆脱目前传染病教学困境的主要出路.

  • 传染病专科医院外科工作特性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

    作者:张珂;穆毅;蒋力;黄容海;鲁岩;赫嵘;丁振昊

    分析探讨传染病专科医院外科工作特性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通过对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程中外科固有的工作特性进行总结,并分析对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造成的影响.由于传染病专科医院外科的工作特性,影响了外科住院医师的综合技能培训,且目前培养模式也造成专科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存在,研究当前传染病专科医院外科工作特性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影响,有利于在传染病办院模式转变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质量.随着传染病专科医院逐渐向专科特色的综合医院转型,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但当前仍然需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 研究生培养理念在进修医师培训中的应用

    作者:蔡超;李明慧;谢尧;黄玉波;冯鑫;蒋淑红;王君丽;成军

    进修是当前我国青年医师业务提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该方式尚存在诸多缺陷,本院基于研究生培养的理念,从调整进修人员知识结构入手,注重培养其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共举办了7期肝病研修班,在提高进修医师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传染病医院骨科带教的初步探讨

    作者:张强

    由于感染病医院骨科的特殊性,感染病骨科临床教学应根据其性质而制定教学方案.首先消除学生对感染病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加强学生的消毒隔离观念,制定查房的防护流程,加强术中个人的防护措施,应强调根据感染病科骨病患者的疾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通过这些探索,感染病相关骨病教学模式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感染病 骨科 教学 探索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