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科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的调查

    作者:刘彩霞;严春;李方去;张盼

    目的 调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的情况,同时分析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产碳青霉烯酶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包括blaKPC、blaTEM、blaSHV、blaIMP-1、blaIMP-2、blaVIM-1、blaVIM-2、blaCTXM-1、blaCTXM-2、blaCTXM-9和blaNDM-1.结果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儿科共分离到13株CRE.对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其酶抑制剂均耐药,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100%,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为7.69%,其次为妥布霉素为15.38%.所有菌株均检测到blaTEM,blaKPC的检出率达84.62%,blaSHV、blaCTXM-1、blaCTXM-9和blaVIM-1的检出率分别为46.15%、46.15%、15.38%和7.69%.结论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CRE菌株主要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为blaTEM、blaKPC和blaSHV,产KPC型碳青霉烯酶是儿科CRE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该类细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阿米卡星可作为该类细菌引起感染的首选药物.

  • 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多重耐药菌耐药分析

    作者:李小锋;潘杰锋

    目的 观察我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本院2014年住院患者中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多重耐药茵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共检出大肠埃希菌492株,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茵253例;肺炎克雷伯菌237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茵44例.结论 本院肠杆菌科多重耐药茵分离率较高,耐药情况严重,应正确合理使用抗茵药物.

  • 耐药菌感染的治疗

    作者:邓琳;马晓娥;张力红;李博禹

    针对现阶段细菌耐药情况,采用以下药物治疗耐药菌感染.链阳霉素类主要产品是奎奴普丁与达福普汀马30:70(w/w)组成的制剂.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后者还能引起核糖体构型改变,增强前者与核糖体的亲合力,两者并用有明显协同作用,并能增大水溶性,可注射使用.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对革兰阳性细菌有很强抗菌作用.抗MRSA的活性比万古霉素强,MIC为0.13~1mg/L.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作用也强于万古霉素,MIC为0.25~1mg/L.抗屎肠球菌活性较强,4mg/L时可抑制97.8%的菌株,但抗粪肠球菌作用较差,4mg/L时仅抑制1/3的菌株.对部分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属、脆弱拟杆菌和个别的革兰阴性菌如卡他莫拉菌、奈瑟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等也有作用,但对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 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孙文雅;李海英

    目的:监测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标本按常规分离培养,用DADE BEHRING MicroScan分析系统鉴定菌种,药敏试验数据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1,2].结果:2006年2月~2008年8月共获得604株肠杆菌科细菌,其中列前3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它们主要来源于痰、中段尿及分泌物.六种常见菌株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在2.7%~30.5%;对头孢类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依次为头孢吡肟(25.1%)<头孢噻肟(33.8%)<头孢他啶(36.9%)<头孢呋辛(62.1%)<头孢唑啉(65.8%);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均>83.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29.1%、20.4%.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均无耐药,可考虑为重症感染临床首选药物;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相对较低,可选择用药;对头孢类抗生素由四代头孢菌素到一代头孢菌素其耐药性递增,应慎用;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很高,应避免使用.

  • 高渗应激早期伤寒沙门菌RpoE调节因子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杜鸿;倪斌;王敏;罗哲;谢新民;李安平;黄新祥

    伤寒沙门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肠道致病菌,常通过污染的食物进入体内,可造成严重全身性感染[1-2].作为食源性致病菌,必须遭遇人体消化道的高渗环境,但目前对其克服高渗应激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RpoE调节因子由rpoE基因编码,是肠杆菌科细菌中一个重要的σ因子,在大肠杆菌响应高渗应激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在伤寒沙门菌中也应当十分重要.

  • 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生物学特点研究

    作者:李程;郭学青

    目的:研究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生物学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某某医院10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肠杆菌科细菌,使用 PC R和测序的方法对菌株进行产 K PC型碳青霉烯酶基因鉴定及筛选,该法用于筛选目的菌株的特异性,用药敏实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 PC R法筛选出的目的菌株进行 M IC测定。结果通过 PC R及测序,共分离出产 K PC 型碳青霉菌6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株,大肠埃希菌1株。将采用PC R测序鉴定的7株产K PC 型碳青霉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M IC值,其中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敏感程度为中介至耐药、阿米卡星对实验菌株敏感率为66.7%,而其余菌株耐药100%。10株耐碳青霉烯酶临床收集肠杆菌科细菌,经过改良 Hodge试验测定,共有8株M HT 试验为阳性。其中有2株菌PCR测序为阴性,M HT 试验为阳性。针对本实验,改良 Hodge试验测定产 KPC 型碳青霉菌株的灵敏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100%。结论用M HT 筛查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需用检测基因的方法作进一步确认。虽然该方法还不足以替代 PCR检测技术,但可以用于临床待确证标本的初筛。

  • 部分发酵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及耐碳青霉烯类基因检测分析

    作者:王祖华;田雨桐;景瑞婷;余春芳;金志雄

    目的 检测部分发酵类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推荐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并筛查耐碳青霉烯类基因. 方法 采集鄂西北地区2013年1-12月间住院病人的血、痰、中段尿、前列腺液、分泌物或引流液等,常规琼脂培养法分离发酵类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阴沟肠杆菌(Enterbacter cloacae)及沙雷氏菌(Serratia);利用Vitek-2分析系统鉴定菌株并检测其耐药性;PCR法扩增抗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菌株耐药基因. 结果 共获得2 291株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沙雷氏菌等分离株,产ESBLs率分别为47.4%、62.6%、9.1%、22.6%;临床推荐用抗生素耐药率:头孢唑啉(Ⅰ)分别为45.4%、73.7%、93.3%、100%,头孢西丁(Ⅱ)分别为17.3%、15.2%、84.9%、33.3%,头孢曲松(Ⅲ)分别为48.4%、65.0%、43.8%、44.4%;阿米卡星分别为17.4%、10.4%、28.1%、24.4%,氨曲南分别为35.4%、38.9%、49.1%、38.9%,亚胺培南(分别为1.8%、1.8%、17.6%、2.4%,美罗培南分别为1.1%、0.8%、6.7%、20%.其中分离出46株耐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菌株,肺炎克雷伯菌P2964和肺炎克雷伯菌B195携带blaKPC-2基因,肺炎克雷伯菌P6558和产酸克雷伯菌B1645-1携带blaNDM-1基因. 结论 鄂西北地区部分发酵类肠杆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耐碳青霉稀类菌株,菌株间可能存在耐药基因的传递并有造成感染扩散的风险,尤其在住院病人之间,应予以高度重视.

  • ICU下呼吸道感染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郭玉金;王雪松;杨艳君

    目的:明确ICU下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情况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情况进行检测,与普通病房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检测并比较大肠埃希茵、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和非产酶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ICU产ESBLs菌检出率为48.92%,显著高于普通病房.碳青霉烯类药物对ICU检出菌的抗菌活性强,非产ESBLs细菌对第3、4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性较产ESBLs细菌低.结论:ICU患者产ESBLs细菌的检出率呈升高趋势,耐药事也较高;治疗该类细菌,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抗菌素可作为临床一线药物.

  • 志贺菌临床株喹诺酮类耐药与gyrA和parC基因点突变

    作者:濮小英;潘劲草;汪皓秋;张蔚;郑伟

    近年来,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不断增加,国内外均有报道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志贺菌,本文以志贺菌为例,一是了解和掌握杭州市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喹诺酮耐药的流行趋势,对1998-2007年杭州地区分离到的202株志贺菌进行药敏实验,与2005年全国志贺菌药敏监测点进行比较[余华丽,常昭瑞,张立实,等.国家监测点2005年志贺菌菌型分布和药敏结果 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4):370-373],分析志贺菌耐喹诺酮类分布情况,预测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趋势.二是探讨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 MALDI-TOF MS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应用

    作者:冯丽娜;李从荣

    目的 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快速检测临床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分离自临床标本中的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PE)和同期分离的不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NCPE)作为研究对象,建立MALDI-TOF MS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适反应体系.结果 成功建立MALDI-TOF MS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适反应体系:1 mg/ml亚胺培南溶液与2麦氏浊度的菌悬液等体积混合,37℃孵育20 min后离心,MALDI-TOF MS检测上清.亚胺培南所对应的质谱峰(300±0.55) m/z完全消失,即表明该菌株产碳青霉烯酶.检测结果与基因检测结果比较,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MALDI-TOF MS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该方法或可作为常规项目开展,指导临床早期抗感染治疗和医院早期感染控制.

  • 一株产碳青霉烯酶IMP-26阴沟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作者:叶青;邵文霞;王青青;陈学军;潘岩享

    在过去的几年中,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科细菌不断被发现,这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强烈担忧.我院发现一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阴沟肠杆菌,此临床菌株分离自一位9个月的哮喘患儿,对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表现为耐药,其低抑菌浓度分别为4 μg/ml和16μg/ml.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及头孢与酶的复合制剂都表现为耐药.进一步的实验显示此菌株的Hodge试验阳性,确定该菌株产碳青霉烯酶.通过对亚胺培南与亚胺培南+EDTA的纸片的抑菌圈直径的比较,发现此种碳青霉烯酶能被EDTA抑制.通过PCR扩增,发现此阴沟肠杆菌含有blaInt11、blaIMP和blaTEM基因,通过测序和比对确定blaIMr的基因型为blaIMP-26,balTEM基因的基因型为blaTEM-104.通过等电聚焦电泳,也证实此阴沟肠杆菌产IMP和TEM酶.

  • 我国2013-2014年肠杆菌科细菌中blaNDM-1基因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王珊;李耘;薛峰;刘健;张佳;宋运佳;徐丹;吕媛

    目的 了解我国2013—2014年肠杆菌科细菌中blaNDM-1基因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由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从全国19家三甲医院收集2577株肠杆菌科细菌.采用PCR方法筛查肠杆菌科细菌中含blaNDM-1基因的菌株.blaNDM-1基因阳性的菌株用API细菌鉴定系统及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细菌种属鉴定,并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用多位点序列测定及脉冲场凝胶电泳检测菌株的同源性.结果在2577株肠杆菌科细菌中筛选出来自8个不同省市的24株blaNDM-1基因阳性菌,分别为11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阴沟肠杆菌,3株雷氏普罗维登斯菌,2株大肠埃希菌,2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株产酸克雷伯菌和1株粘质沙雷菌,均为多重耐药菌.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序列型分别为ST17(5株,45.45%)和ST20(3株,27.27%),且两者分别具有相似的克隆型.PFGE显示来自南京的3株雷氏普罗维登斯菌为同一克隆株.结论2013—2014年肠杆菌科细菌中blaNDM-1基因的检出率为0.93%,与2009—2010年(0%)、2011—2012年(0.32%)结果相比显著升高.其中1株细菌为国内第1株检测到blaNDM-1基因的粘质沙雷菌.本研究产NDM-1细菌多重耐药严重,产NDM-1的肺炎克雷伯菌占主要地位(45.83%),且有暴发流行趋势,值得重视.

  • 耐头孢噻肟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的携带率及耐药性

    作者:刘冬;徐修礼;樊新;孙怡群

    近年来,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产生率和耐药性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头孢噻肟(CTX)在临床大量应用,导致其耐药菌广泛传播.我们对从医院内感染标本中分离的277株耐CTX肠杆菌科细菌的产酶状况及耐药性作了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资料.

  • ISEcp1-like插入序列与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水平播散

    作者:郭庆兰;宋诗铎;祁伟;王淑香;郭文学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多个地区不断发现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CTX-M-ESBL)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近年,在4组CTX-M-ESBL(CTX-M-1、CTX-M-2、CTX-M-9和CTX-M-25)基因上游均发现存在ISEcp1-like插入序列,其对CTX-M-19、CTX-M-2以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rmtC的转移能力亦得到证实.目前CTX-M-ESBL在我国临床菌株中的传播与ISEcp1-like插入序列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ISEcp1-like序列与CTX-M-ESBL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中传播的关系进行研究.

  • 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陈慧红;沈伟伟;罗芸;周华;何小帆;沈波;余素飞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耐药机制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肠杆菌科细菌18株,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细菌对常见抗生素低抑菌浓度(MIC),纸片法检测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碳青霉烯酶的情况,并用PCR扩增、DNA测序确定所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耐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8株耐药菌全部检出ESBLs酶、AmpC酶,17株检出KPC-2酶,3株EDTA纸片法阳性提示产其他金属碳青霉烯酶,其中两株合并产KPC-2.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15株肺炎克雷伯菌分为6种带型.结论 KPC-2碳青霉烯酶是造成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并在我院局部短暂流行,携带KPC-2基因的临床菌株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 肠杆菌科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研究

    作者:王辉;吴伟元;陈民钧

    目的调查我院院内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发生率以及ESBL的表型和基因型. 方法对1999年2月~5月临床分离的162株肠杆菌科细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规定的ESBL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确定ESBL的发生率;等电聚焦电泳、抑制试验、接合试验确定ESBL菌株中酶的表型;质粒的提取、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TEM-、SHV-、CTX-M-3特异引物的PCR和测序确定ESBL的基因型. 结果 11.4%(5/44)的大肠杆菌、39.5%(17/43)的肺炎克雷伯菌、6.0%(3/50)的阴沟肠杆菌和8.0%(2/25)的弗劳地枸橼酸菌产ESBL.对于这27株菌,头孢噻肟的MIC明显高于头孢他啶.除1株阴沟肠杆菌外,其它26株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大多数菌株产2~6种酶.70.3%(19/27)的菌株产生CTX-M-3型的ESBL (等电点为8.6),这种酶能被克拉维酸抑制,其编码的耐药性能够转移至敏感株,并且对头孢噻肟的耐药高于头孢他啶.对小部分菌株用PFGE分型发现存在多个克隆. 结论产ESBL的肠杆菌科在院内较普遍;CTX-M-3型的ESBL为常见.

  • 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现新型VEB-1样ESBLs--VEB-3

    作者:蒋晓飞;阮斐怡;刘红;李敏;倪语星;洪秀华;吕元

    VEB-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不典型ESBL,首先发现于越南的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随后发现在东南亚的肠杆菌科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广泛流行,该酶介导高水平耐头孢他啶和氨曲南,对克拉维酸敏感.有典型的头孢他啶与克拉维酸协同现象[1].2001年9月,蒋晓飞等[2]首次在上海瑞金医院烧伤科重症监护病房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到VEB-1型ESBL,2003年又在华山医院阴沟肠杆菌中发现VEB型ESBL.因此,我们对华山医院292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blaVEB基因的流行状况调查,并分析了blaVEB的基因盒的结构.

  • 一株产SHV-5α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检测

    作者:盛大平;沈继录;徐元宏

    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产生引起了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ESBL能够水解氧亚氨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曲南,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截止2005年4月11日,在全球范围内至少已发现200多种ESBL.大多数ESBL来源于广谱酶TEM-1、TEM-2和SHV-1,系这些酶活性部位1个或多个位点的氨基酸突变所致,使酶活性部位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扩大了水解底物范围,从而增加了对氧亚氨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和水解能力.自Prinarakis于1996年首次报道了SHV-5α以来,这一β-内酰胺酶的相继报道不多.我们在研究蚌埠三院临床分离的产ESBL菌株时,从一株阴沟肠杆菌中检测到SHV-5α,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I类整合子与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研究

    作者:陈婉花;伍严安;胡辛兰;吴长生;李宁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人类感染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1].细菌耐药性通常由获得耐药基因引起,在抗生素选择性压力下,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使耐药菌株广泛流行,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整合子是含有位点特异重组系统和基因盒的遗传结构[2].

  • 肠杆菌科细菌多药外排系统AcrAB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晓玲;范昕建;吕晓菊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扩散使新型抗生素从一问世就面临耐药的威胁,尤为突出的是,当细菌接触某种抗生素时,其可产生对多种结构不相关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这种表型通常是多药外排系统超表达的结果.现已认识到,在决定细菌对各种抗微生物制剂固有及获得性耐药的因素中,主动外排机制居主要地位[1].其中AcrAB-TolC是大肠埃希菌主要的、占绝对优势的多药外排系统,并存在于其它肠杆菌科细菌中,其与细菌对氟喹诺酮耐药及多重耐药密切相关[2-4].本文就AcrAB多药外排系统的结构、调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86 条记录 1/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