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并发真菌性肺炎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作者:石永兴;付惠杰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并发真菌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探讨其相关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9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并发真菌性肺炎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探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并发真菌性肺炎的相关因素。结果抗生素的使用、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应用激素类药物等为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并发真菌性肺炎的高危因素。结论加强乙肝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规范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观察,发现异常积极采取措施,是预防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并发真菌性肺炎的重要措施。

  •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胡顺霖;李敏;叶江锋;张静

    目的: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HBV相关ACLF患者68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普通血浆置换治疗,研究组给予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LB、ALT高于对照组,TBi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HBV相关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 土茯苓组方在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作者:邓勤智;夏邦恩;王世和;叶卫江;胡爱荣;杨尔昌;汤君明;鲍剑涛;卢良威

    目的:观察土茯苓组方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综合内科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土茯苓组方水煎剂,每天1-2次,5d为1个疗程.观察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好转率70.5%,平均住院天数(28.0±3.2)d,优于对照组好转率40.9%和平均住院天数(45.2±6.8)d(P<0.05);两组在治疗后发热、呃逆、下肢水肿、腹水、肝臭、合并感染及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酶胆分离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呃逆、肝臭及TBil、PTA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且其3个月和6个月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ACLF早期及中期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好转率均高于晚期患者(P<0.05).结论:土茯苓组方可提高ACLF的好转率,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和6个月内的生存率.

  • 解毒凉血健脾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理论探析

    作者:刘慧敏;高方媛;于浩;孟培培;江宇泳;王宪波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病因.该病病机复杂,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基于本病“湿、热、毒、瘀、虚”相互胶结的核心病机,笔者综合运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健脾化湿”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疗效,文章就这一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进行了理论探析.

  • 解毒凉血、健脾化湿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体会

    作者:王宪波;李斌;刘慧敏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因病机复杂,湿、热、毒、瘀、虚相互胶结,贯穿疾病始终,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提出“基于核心病机的病-证-症结合”的治疗理念,凝炼出“解毒凉血重通腑,健脾化湿顾中焦”的思想,其内涵包括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通腑泻浊和健脾化湿等系统治疗方法,强调临证时谨守病机灵活运用,或以一法为主再辅以它法,或多法并用,病证结合.

  • 两种人工肝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陈月桥;农桂东;梁潇月;凌春萍

    目的 探讨两种非生物型人工肝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97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血浆置换(PE)组50例、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PEF)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肝功能、血氨、血肌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EF组好转率为76.5% (36/47),高于PE组的56.0% (2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8,P=0.032);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PE组和PEF组TBil(t=3.746,3.826;P=0.000,0.000)、ALT(t=5.123,4.881;P=0.000,0.000)、AMMO(t=2.802,6.996;P=0.006,0.000)、INR(t=1.996,2.038;P=0.049,0.044)、Cr(t=2.187,4.802;P=0.031、0.000)均显著降低,ALB显著升高(t=2.300,3.065;P=0.024,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EF组AMMO和Cr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2.152;P=0.037,0.034);③与PEF治疗后比较,PEF组TNF-α、IL-6、IL-10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2,2.234,2.339;P=0.047,0.027,0.021).结论 PE更适用于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早期治疗;而PEF不仅可以明显改善该类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在清除血氨、血肌酐和炎性因子方面疗效更优,更适合中期肝衰竭的治疗.

  •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脂氧素A4含量及其与TNF-α和IL-6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晖;杨晓冬;杨永锐;汪亚玲;何越峰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脂氧素A4的含量及其与TNF-α和IL-6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共65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血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脂氧素A4、TNF-α和IL-6的含量,分析脂氧素A4的含量及其与TNF-α和IL-6的关系。结果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脂氧素A4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7);并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正相关关系(P=0.35,P=0.039),与IL-6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51,P=0.019),而与TNF-α无相关性。结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脂氧素A4的含量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且与PTA和IL-6显著相关。

  •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IL-4和IL-1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施文娟;成军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体内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 年10 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共33例(HBV-ACLF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2例(CHB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入组.采用ELISA法检测3组人群血清中IL-4和IL-10水平,同时检测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HBV-ACLF组患者IL-4和IL-10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CHB组(P均< 0.05),治疗4周后复查IL-4和IL-10水平显著上升,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CHB组患者IL-4和IL-10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后IL-4和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HBV-ACLF患者IL-4和IL-10表达水平显著低下,监测其动态变化对预测HBV-ACLF患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汛;杨凡;张倩;周培;龚作炯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LR4)单克隆抗体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效果以及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血白蛋白,D-氨基半乳糖以及LPS联合诱导的大鼠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并应用TLR4单克隆抗体作为干预剂以及兔抗鼠IgG作为对照,观察TLR4单克隆抗体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肝脏组织学、血清ALT、TNF-α、IFN-γ、HMGB1水平以及肝组织中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 TLR4单克隆抗体能够明显改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损害,降低血清中ALT、TNF-α、IFN-γ和HMGB1水平,并且降低肝组织中HMGB1水平(P均<0.05)。而与模型组相比,以上指标在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LR4单克隆抗体能够保护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并减少HMGB1胞外释放以及肝组织中HMGB1的产生。

  •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军昌;王永刚;林芳;牟劲松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1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口服免疫抑制剂持续治疗2个月后出现发热、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血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伴严重低氧血症,胸部CT显示两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伴毛玻璃样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涂片发现卡氏肺孢子菌.予复方新诺明、甲基强的松龙及其他支持对症治疗,并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26 d后痊愈出院.结论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为常见机会性感染,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对比治疗乙肝病毒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

    作者:袁立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对比治疗乙肝病毒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将乙肝病毒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297例分为2组,观察组行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行拉米夫定治疗。结果2组治疗前后ALB、TBIL、PTA、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4%)高于对照组(79.73%),其治疗后4周、12周、48周转阴率(78.52%、87.25%、96.64%)高于对照组(48.65%、64.19%、79.7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优于拉米夫定,近期疗效明显,转阴率高。

  •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比较

    作者:蔡文辉;王大伟;施翠芬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72 例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38 例)和拉米夫定组(34 例).两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观察用药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HBVDNA、PTA、存活率.结果 治疗后4 周及48 周时恩替卡韦HBV DNA 转阴率分别为68.8% 及96.6 %,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55.5% 和 7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肝功能主要指标、PTA 及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恩替卡韦抑制病毒的作用强于拉米夫定,但在改善预后方面未显示出优势.

  • 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84例疗效观察

    作者:包翠芹;张海明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疗效。方法84例ACLF患者中4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12周后对患者的病毒学及肝功能变化与对照组38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内科综合治疗和恩替卡韦治疗12周后,血清TBIL,DNA下降,ALB及PTA上升,治疗有效率达7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ACLF是有效而必要的.

  •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对照分析

    作者:陈雅菲

    目的:对比并分析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病毒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通过数字表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本院治疗的乙肝病毒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00例,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均为50例,分别为本次探究讨论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用药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ALB、TBIL、ALT和PTA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数据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治疗总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必须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相对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的用药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 核苷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预后多因素分析

    作者:姚立鹏;闫晓虹;徐萍;胡建利;林飞蕾;陈杨杨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ACLF)患者近期预后因素,对核苷和核苷酸类似物(NUCs)抗病毒治疗在HB-ACLF患者近期预后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500例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住院的HB-ACLF患者,以是否选用NUCs抗病毒治疗为根据将所有HB-ACLF患者分为未加用NUCs治疗组(对照组)和加用NUCs治疗组(NUCs治疗组),应用倾向指数匹配法对两组HB-ACLF患者进行匹配,得到两组间各协变量均衡的样本,评价NUCs抗病毒治疗对HB-ACLF患者近期预后造成的影响,并采用多变量逐步分析法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混杂因素纠正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两种治疗方法对HB-ACLF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次数、MELD评分、患者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肝性脑病分级、胆碱酯酶和总胆红素(P<0.05)以及是否应用NUCs为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结论 高MELD评分、高患者年龄、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肝性脑病分级、高总胆红素水平及低胆碱酯酶水平是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不利因素;而NUCs抗病毒治疗、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及其次数是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有利因素;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两种治疗方法对HB-ACLF患者的近期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

    作者:李文燕;张明霞;祁婷婷;张琪;何钦俊;王程;罗文凡;何雅静;朱小莹;陈金军

    目的:探讨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方法选取南方医院肝病中心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HBV相关肝硬化(CIR)、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检测网织血小板比例、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血小板活化比例(PAC‐1、CD63、CD62p)、糖蕚素、可溶性CD163、凋亡血小板比例等指标,对以上指标进行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91例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68例,肝硬化组48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75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小板计数98(3~253)G/L较慢性乙型肝炎组172(24~327)G/L低(P<0.01),与肝硬化患者88(22~244)G/L相当(P=0.913)。ACLF患者入院1周血小板计数71(4~208)G/L较入院当天97(21~267)G/L明显下降( P<0.01)。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患者脾脏厚度(40.4比35.1 mm ,P=0.002)、D‐二聚体(443.5比90 ug/L ,P=0.002)、PT‐INR(2.14比1.26,P<0.01)、sCD163(5.33比1.81 ln mg/mL ,P<0.01)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但纤维蛋白原水平(1.24比2.25 g/L ,P<0.01)和血小板PAC‐1(+)阳性率(3.33比10.7,P=0.002)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网织血小板比例、TPO、CD62p、CD63、糖蕚素、凋亡血小板比例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与脾脏厚度、PT‐INR、总胆红素水平、血小板凋亡水平呈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白蛋白水平、糖萼素水平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脾脏厚度、糖萼素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是ACLF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R2=0.597,P=0.011)。入院日的血小板计数可预测28天死亡(AUROC=0.72,P<0.01)。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脾脏厚度、纤维蛋白原、糖萼素为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日血小板计数可预测患者的短期预后。

  • 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HBV变异的纵向研究

    作者:闫涛;李克;李梵;王慧芬

    目的 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选取6例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其中ACLF 4例(P1~P4),肝硬化(LC)2例(P5、P6).分别留取每例患者不同疾病阶段血清2份,进行HBV DNA提取、扩增、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采用Vector NTI Suite 9.0软件分析,纵向对比HBV核苷酸序列变异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为基因C型.ACLF患者(P1~P4)在病程中HBV的核苷酸突变位点多于发生肝硬化患者(P5、P6).ACLF患者中,nt53(C→T或T→C)、nt1846(A→T)、nt1896(G→A)的纵向突变见于2例或2例以上患者.C1913 A或T突变可见于患者P1、P2,同时患者P2可见纵向突变.结论 nt53、nt1846、nt1896和nt1913四个核苷酸的突变可能与ACLF的发病相关.

  • 可溶性 CD163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金军;覃国琦;陈新秀;李颖;张琪;卢燕薇;何钦俊;罗文凡;张明霞

    目的探索可溶性 CD163(sCD163)在不同肝脏疾病谱中的水平,以及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作为学习队列,检测血清 CD163水平;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验证 sCD163水平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28 d 生存期的预测。结果纳入171例患者进入学习队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 sCD163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患者。sCD163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Rs =0.6199,P <0.01)、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Rs =0.5751,P <0.01)正相关,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s =-0.2194,P =0.0232)、纤维蛋白原水平(Rs =-0.3898,P <0.01)负相关。sCD163水平(HR =2.601,P =0.01)与肝性脑病(HR=5.003,P <0.01)是28 d 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0.83, P <0.01),并在回顾性队列中得到验证。结论血清 sCD163水平是预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优良候选指标。

  • 大鼠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制备

    作者:谭晓慧;薛璐瑜;周跃;汤伟

    目的:探索建立大鼠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方法。方法SD 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和模型3组,每组各10只。模型1组:每周二、五腹膜内注射40% CCl41 mL/kg;持续4周;模型2组:每周二、五腹膜内注射40% CCl41 mL/kg,每周三腹膜内注射猪血清0.5 mL,持续4周;模型3组:每周二、五腹膜内注射40%CCl40.7 mL/kg,每周三腹膜内注射猪血清0.3 mL,持续4周,以5%乙醇代水,自由饮用;正常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实验第29天,各模型组大鼠均腹膜内注射脂多糖(LPS)30μg/kg+犇-氨基半乳糖(犇-Gal )0.3 g/kg。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 ALT、AST 和 TBil 水平。肝组织切片 HE 染色后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造模4周后各模型组大鼠血清 ALT、AST 和 TBil 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以模型3组高、模型2组其次,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射 LPS+犇-Gal 后24 h,模型3组中有3只动物死亡,3个模型组大鼠的 ALT、AST和 TBil 水平均较注射前明显升高(均P<0.0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射 LPS+犇-Gal 后72 h,各模型组大鼠 ALT、AST 和 TBil 水平均较前明显降低(均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3组间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射 LPS+犇-Gal 后24 h,肝窦明显扩张、充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于汇管区,小叶内见肝细胞坏死。结论采用40% CCl4+猪血清诱导慢性肝损伤后,再以 LPS 30μg/kg+犇-Gal 0.3 g/kg 攻击,可成功制备大鼠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

  • 有效肝血流量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评估

    作者:吴婧;倪鎏达;张懿;江甫柱;孙双双;程明亮;傅青春;陈成伟

    目的:探索有效肝血流量(EHBF)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短期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 ACLF 患者的临床资料,以3个月内死亡为终点,在确诊 ACLF 后24 h 内采用脉搏染料光密度法测定 EHBF、ICGR15值,同时记录24 h 内各项临床化验指标。结果63例患者中21例死亡;EHBF 与 ALT、TBil、DBil 、Alb 、GGT有较好的相关性(r=-0.26、-0.37、-0.34、-0.29、0.48);提示 EHBF 是影响 ACLF 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之一,EHBF ROC 曲线下面积为0.669(95% CI :0.539~0.782),与 MELD 评分0.711(95% CI :0.510~0.758,P =0.07)相比无显著差异,而明显优于 CTP 分级的0.581(95% CI :0.495~0.738,P <0.01)和 KCH 标准0.554(95% CI :0.458~0.722,P <0.01);EHBF ROC 曲线截断值对预后预测也有一定价值,当 EHBF≤0.221时病死率为44.7%,EHBF>0.221时为16%(χ2=5.6,P =0.018)。结论 EHBF 能较准确预测 ACLF 患者的短期预后。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