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青;陆小波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肝功能衰竭(肝衰竭)发病率也高于其他国家.随着对肝衰竭的不断研究和认识,其分类也越来越细,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由于起病急、治疗手段有限、病死率高而备受关注.ACLF是指在已有慢性肝病的基础上,由于各种促发因素的作用造成急性肝功能恶化,终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衰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CLF与慢性肝衰竭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及时干预和处理,肝功能的损害是可逆的.

  • CLIF-C OFs 在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患者中鉴别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作者:丁茹;曾菠;陈柳莹;李淑婷;张楠楠;李海

    背景:近期欧洲一项针对酒精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是区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有效诊断标准。目的:探讨 CLIF-C OFs在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 AD 患者中鉴别 ACLF 的有效性。方法:筛选并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 AD 患者274例,按 CLIF-C OFs 标准分为入院时 ACLF 组、入院28 d-ACLF 组和非 ACLF 组。分析 ACLF 组和非 ACLF 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死亡率。结果:入院时ACLF 患者40例,27例为入院28 d-ACLF 组,非 ACLF 组207例。ACLF 组 TB、Cr、INR、ALT、AST、ALB、WBC、Child-Pugh、CTP、MELD、MELD-Na 评分均显著高于非 ACLF 患者(P <0.05),且年龄更轻(P <0.01)。ACLF 组肝、肾、脑、凝血、循环、肺衰竭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 ACLF 组(P <0.01),28 d 和90 d 死亡率均显著升高(P <0.001)。入院28 d-ACLF 组上述指标与入院时 ACLF 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时 TB 水平、28 d 内合并感染为进展为 ACLF 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 AD 患者中确实存在一群疾病程度更严重的 ACLF 群体,CLIF-C OFs 标准可将 ACLF 患者从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 AD 患者中区分出来。

  • 江苏省南通地区2005年至2014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汪徐林;邵建国;朱永昌;徐爱东;姚建华;钱引坤;王华雨;沈毅;陈智娴;秦刚

    目的:评估江苏南通地区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发病率及短期病死率情况。方法系统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通地区6家医院中新增 ACLF 患者的基本信息,ACLF 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对其性别、年龄、年发病率、原发病构成、急性加重原因及死亡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至2014年南通地区新发 ACLF 患者共1934例,男女比例约为3∶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35~54岁患者占56.0%;年发病率从3.4/10万下降至2.1/10万;原发病诊断前3位依次是 CHB(91.0%)、自身免疫性肝病(3.0%)和酒精性肝病(2.7%);患者28 d 病死率从2005年的50.4%下降至2014年的35.4%,其中合并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58.6%)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32.8%)。结论南通地区 ACLF 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年发病率持续下降,原发病中以 CHB 为主,短期病死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年龄及肝硬化与病死率相关。

  • 血清巨噬细胞刺激蛋白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水平及其与免疫调节因子的相关性

    作者:冯婷婷;阚延婷;邹婷;黄小平;孙蔚;甘建和

    目的 观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刺激蛋白(MSP)水平,并探讨其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免疫调节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45例ACLF和32例CHB患者血清MSP水平,比较不同预后ACLF患者的MSP水平.以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同时测定肝功能、HBV DNA,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γ干扰素+(Th1)、CD4+ IL-4+(Th2)、CD4+ IL-17+ (Th17)、CD4+ CD25+ Foxp3+ (Treg)淋巴细胞的表达.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CLF组血清MSP为(1.65±0.46) ng/mL,CHB组为(1.43±0.32) ng/mL,健康对照组为(1.23±0.21) ng/mL,ACLF组高于CHB组(t=2.163,P=0.035)和健康对照组(t=4.032,P=0.01).ACLF存活组MSP水平为(2.29±0.42) ng/mL,高于死亡组的(1.42±0.17) ng/mL(t=1.973,P=0.042).ACLF组外周血Th2、Th17分别为(1.51±0.27)%和(1.94±1.02)%,CHB组为(0.42±0.08)%和(0.55±0.36)%,健康对照组为(0.23±0.19)%和(0.26±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759和37.229,均P<0.01).MSP水平与Th2(r=0.386,P=0.032)、Th17(r=0.644,P=0.000)和Th17/Treg比值(r=0.605,P=0.000)呈正相关,与Th1(r=-0.212)、Treg(r=-0.262)和Th1/Th2比值(r=-0.394)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MSP参与ACLF病程进展过程,且与ACLF的临床转归和患者细胞免疫水平失衡有一定关系.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影响

    作者:方明霞;齐蕾;王长泰;郑义山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联合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病人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HBV-ACLF病人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两组病人均于入住ICU治疗24 ~48 h,经鼻胃营养管持续输注EN液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组病人在此基础上使用微生态制剂(地衣芽胞杆菌活菌胶囊2粒和乳果糖20 ml,每天2次),连用14 d.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内毒素(ET)等的变化,并观察随访12周生存率. 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ALB、PA、TC、TBil、ALT、PTA、E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BIL、ALT、E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ALB、PA、T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以治疗组变化更加显著(P<0.05).治疗组病人肝功能衰竭中期12周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功能衰竭晚期12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EN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HBV-ACLF可有效地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轻内毒素血症,增加12周生存率.

  •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维生素B1的缺乏与补充

    作者:李雪梅;侯维;黄沛力;于红卫;李娟;冯岩梅;王馨;孟庆华

    目的:评价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病人维生素B1的营养状况、缺乏原因以及常规补充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ACLF早、中期病人26例,用膳食营养软件记录分析病人入院3d饮食中维生素B1摄人量.按标准治疗量(30 mg/d)连续治疗10 d,留取治疗前后的静脉血液和24 h尿液标本,分别检测维生素B1的含量.按预后将病人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 结果:88.5%(23/26例)的病人摄入维生素B1不足或缺乏,低摄入量不足正常人体需要量的1/10.血液检查证实治疗前100%缺乏维生素B1,治疗后仍有61.5%的病人缺乏维生素B1,15.4%的病人维生素B1不足.治疗前后血维生素B1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尿检34.5%的病人维生素B1缺乏或不足,治疗后所有病人尿检正常;尿维生素B1排出量与尿量相关.服药后血维生素B1与预后相关. 结论:ACLF病人维生素B1摄人严重不足,补充常规剂量的维生素B1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但仍显不足.治疗后仍缺乏维生素B1的病人预后差.

  • IL-8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穆玄玄;管世鹤;杨凯;张浩;侯杰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8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2例HBV-ACLF患者和57例HBV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肝组织IL-8水平与分布情况,利用ELISA技术测定血清IL-8水平.对其HBV-DNA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和肌酐等肝功能指标水平亦进行同步测定.结果 HBV-ACLF患者肝组织及血清中IL-8含量均明显高于HBV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且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HBV>500 IU/ml时血清IL-8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性(r=0.416,P<0.05).与HBV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相比,HBV-ACLF患者血清中ALT、AST、ALP、总胆红素和肌酐含量均有明显增加.血清IL-8与肝损害程度(ALT、AST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性(r=0.247、0.317,P<0.05).结论 HBV-ACLF患者肝组织及外周血IL-8水平显著升高,且血清IL-8水平与患者肝脏炎症损伤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23例

    作者:刘业清;张荣臻;陈风华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诊治的23例HBV感染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诊治方案、并发症及预后.结果:23例中,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56.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显著.

  • 大鼠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肝脏组织病理学特征研究

    作者:朴正福;赵丹;张海燕;郭素珍;卢静;王晶晶;李胜利;温韬;戴洁

    目的 探讨大鼠慢性肝病基础上诱导的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肝脏组织病理学动态特征.方法 购入雄性SD大鼠,以50%四氯化碳植物油溶液腹腔注射,每3天1次,连续3个月(第一个月1.5 mL/kg体质量,第2、3个月 2.0 mL/kg体质量),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植物油溶液.肝硬化模型成立后,腹腔注射2 g/kg体质量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建立肝硬化基础急性肝衰竭模型,并动态进行病理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 大鼠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制备良好,所有大鼠出现明显的腹水及黄疸症状,出现假小叶结构及细胞凋亡等.D-Gal急性攻击后,短时间内出现组织水肿、脂肪变性明显,大片嗜酸性变性.电镜上开始胞浆疏松、亚细胞器变形、糖原减少等,逐渐出现细胞器变少、异性结构、核固缩等现象.终整个细胞器形态结构破坏,碎屑样小体出现及细胞溶解坏死.结论 肝硬化基础上药物急性攻击时除了细胞凋亡外,中毒所引起的溶解坏死后期参与大量肝细胞死亡.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李文庭;吴晓玲;朱传龙;徐瑗瑗;李宜;高人焘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51例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拒绝接受核苷类似物,n=12)和治疗组(核苷类似物治疗组,n=39,分别给予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指标以及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MELD评分的变化;综合评估患者临床转归.结果:结束住院治疗时,治疗组20例病情明显好转,表现为血清转氨酶以及胆红素明显下降,MELD评分降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x2=4.48,P<0.05);但3种药物(拉、恩、替)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使用强效快速类核苷类似物能显著延缓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情进展.

  • 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作者:徐启桓;许镇;舒欣;陈旎;张卡;李刚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352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早期患者120例、中期患者149例、晚期患者83例,各期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各期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结果]观察24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不同(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生存率明显下降.不同分期分析,早、晚期患者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中期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及早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提高中期患者的生存率.

  • 39例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多基因区变异位点分析

    作者:赵振刚;韩涛;高英堂;张晔;刘彤;景丽;郭华

    HBV感染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因HBV所导致的肝硬化、肝衰竭以及肝细胞癌而死亡的人口达到了100万[1].肝衰竭是内科危重症,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内科无特效治疗手段,且费用昂贵,在其众多发病原因中,HBV活动和变异为主要的病因[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以及1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多个基因区的PCR扩增、测序,进一步分析其基因型及各个基因区变异位点,以了解HBV变异与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之间的关系及规律.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观察

    作者:常莉;周平;宋孟龙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和联合组,各40例.药物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恩替卡韦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药物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血浆吸附治疗.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药物组的67.50%(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联合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肝再生增强因子在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杨春;陈文;邓存良;毕义亮;唐黎;吴刚

    目的:研究肝再生增强因子(ALR)在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来源于该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ACLF组(n=214)和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n=196);对照组(n=200)来源于输血科健康献血者。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对象血清ALR水平,分析ACLF组ALR水平与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关系。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LR水平与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CLF组ALR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1)。ACLF患者ALR水平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2=-0.249,F=13.955,P<0.01)。ACLF患者生存组ALR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04)。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LR水平与ACLF患者24周预后相关,高水平ALR患者预后较好(P=0.012,OR=0.807)。结论 HBV相关 ACLF患者ALR水平明显升高,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可以作为评价患者预后指标。

  • 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作者:黎欢;杨俊龙;郑应龙;何哲文;彭丹;谢佳;肖洁

    目的 比较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病毒灭活血浆在血浆置换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5年1-10月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0例,根据使用血浆类型不同分为2组:普通冰冻血浆组和病毒灭活血浆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置换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凝血指标、生化指标和疗效情况.结果 2组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WBC(×109/L)普通冰冻组7.85±3.51 vs 11.04±7.29(P<0.01);病毒灭活组6.37±2.19 vs 7.66±3.74 (P<0.05).置换前后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普通冰冻组TBIL(μmol/L)364.37±115.31 vs 233.11± 102.67(P<0.01);Abl(g/L) 32.12±4.25 vs 30.22±3.73(P<0.01);ALT(U/L) 273.73±360.46 vs117.70±136.60(P<0.01);AST(U/L) 258.04±336.85 vs 117.90±99.07(P<0.01);病毒灭活组TBIL(μmol/L)331.70±127.44 vs 224.91±75.87 (P<0.01);Abl(g/L) 32.47±2.48 vs 29.75±2.53 (P<0.01);ALT(U/L) 524.45±398.71 vs177.47± 156.48 (P<0.01);AST(U/L) 324.79±333.49 vs 123.00±96.97(P<0.01).置换前后凝血指标比较:普通冰冻组PT(s) 18.71±6.43 vs 17.21±6.17(P>0.05);APTT(s)46.51±15.27 vs 46.64±14.00(P>0.05);FIB(g/L) 1.68±0.84 vs 1.42±0.78(P>0.05);病毒灭活组PT(s) 16.90±5.54 vs 17.29±2.44(P>0.05);APTT(s) 47.63±15.29 vs50.91±9.96(P>0.05);FIB(g/L) 1.73±1.53 vs 1.73± 1.53 (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没有差别,从安全输血考虑,建议使用病毒灭活血浆.

  •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对比研究

    作者:梁桂才;黄献球

    目的 对比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慢加急性肝衰竭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2例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LAM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ETV组),每组各31例.除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外,LAM组口服拉米夫定(LAM) 100 mg,1次/d;ETV组口服恩替卡韦(ETV)500 mg,1次/d.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病毒学指标变化,并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估两组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结果 24周时LAM组生存率为77.4%(24/31),低于ETV组的87.1% (27/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治疗后12周、24周时ALT和TBil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Alb和PTA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24周时两组MELD评分和HBV DNA定量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24周时,ETV组MELD评分低于LAM组(P<0.01),ETV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L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内LAM和ETV均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ETV较LAM对HBV病毒抑制效果更为明显.

  • 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铭;陈芳;谢艳;唐红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的转归,研究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HBV-ACLF患者321例,收集患者入院后基线及ALSS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21例患者在30 d观察终点时,存活233例,死亡8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合并肝硬化基础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膜炎的发生率较存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分值、白细胞计数、血氨、肌酐、各阶段的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基础HBV-DNA载量、3次ALSS治疗后总胆红素下降水平、基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及3次ALSS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2.337,P< 0.001)、3次ALSS治疗后的总胆红素水平(OR=4.935,P<0.001)是预测经ALSS治疗的HBV-ACLF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BV-DNA(OR=0.403,P<0.001)、3次ALSS治疗后总胆红素下降水平(OR=0.447,P<0.001)及3次ALSS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OR=0.332,P<0.001)是30 d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 白细胞计数、HBV-DNA载量、3次ALSS治疗后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3次ALSS治疗后总胆红素下降水平是影响ALSS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5个主要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将其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对临床决策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37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