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及临床特点的研究

    作者:李彬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及临床特点,并与TOAST分型进行比较,总结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00例,分别行CISS、TOAST评级,对比类型分布,总结CISS各型见危险因素.结果 CISS与TOAST分型中LAA、SUE/UE分型差异显著(P<0.05); CISS主要分型分布为LAA45.75% 、CS5.25%、PAD30.75%、OE3.25%、UE 15.00%;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心脏病特征指向明显,差异显著(P<0.05);男性、吸烟、饮酒、高UA、高Fg于亚型中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ISS分型与TOAST相似度较高,但CISS可较好的反应因不明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类型,采取综合干预.

  • 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佳慧;张金涛;许锬;张欢;张永红;张绍艳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与其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山东省4家医院的2 265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病历档案,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生活方式、疾病史、家族史及实验室资料等.研究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出院评分NIHSS≥5或住院期间死亡.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均正常组(NN/NG);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血糖高组(NN/IG);中性粒细胞比率高、血糖正常组(IN/NG);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均高组(IN/IG).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与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组的中性粒细胞比率和血糖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调整后,与NN/NG相比,NN/IG、IN/NG和IN/IG组发生终点事件的OR值(95%CI)分别为1.356 (0.942 ~ 1.953)、1.879(1.113~3.171)和2.210(1.477~3.307).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人院时中性粒细胞比率是其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IN/IG发生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大.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 甲泼尼龙治疗急性脊髓炎短期预后转归与剂量的量效关系

    作者:王晓红;郝苗清;管翠玲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急性脊髓炎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88例急性脊髓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各4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大剂量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 g/d,连续5 d;小剂量组:静脉滴注,0.5 g/d,连续5 d.然后两组继续口服甲泼尼龙4周,60 mg/d.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上肢与下肢波幅与潜伏期、排尿排便恢复时间、肌力改善至2级所用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显著高于小剂量组的77.27%(P<0.05).两组治疗后的上肢与下肢的波幅均显著升高、潜伏期均减小(P<0.05);大剂量组治疗后上肢与下肢的波幅显著高于小剂量组、上肢与下肢潜伏期显著低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排尿排便恢复时间、肌力改善至2级所用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分别为(10.01±2.02)d、(12.19±2.32)d、(13.65±2.84)d,均显著短于小剂量组(12.99±2.49)d、(14.48±2.51)d、(15.47±3.01)d(P<0.05).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8.18%和1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急性脊髓炎可改善急性脊髓炎患者锥体束传导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是急性脊髓炎的理想治疗方案之一.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胆红素与TOAST分型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路惊宇;王小建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胆红素与 TOAST 分型及预后情况的相关性。方法15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 TOAST 分型方法分为五型,另外选取4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成人作为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及不同 TOAST 分型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所有脑梗死患者治疗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间的关系,治疗14 d 后按照改良的 RANKIN 量表(mRS)进行评分,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总胆红素(T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 P <0.05)。心源性脑栓塞(CE)患者血清 TBIL 和 IBIL 水平低于其他各组。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与各种血清胆红素水平无关,但预后不良组血清 TBIL 低于预后良好组( P <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 TBIL 和 IBIL 水平可能对脑梗死 TOAST 分型具有鉴别作用,尤其是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另外,血清 TBIL 与短期预后可能相关,表现为血清 TBIL 水平越低,患者短期预后效果越差。

  •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短期预后关系的分析

    作者:孟宪良

    目的 探讨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患者血尿酸(SUA)水平变化及其与短期预后关系. 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滨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脑梗死患者112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为两组,轻度组51例,中重度组61例. 发病后第1、7天,分别统计NIHSS评分,并测定SUA水平,第1、3个月分别通过为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结果 中重度组SUAday7水平显著低于SUAday1水平,且中重度组SUA差值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患者发病后第1、3个月末均预后良好;中重度组患者发病后第1个月31例患者预后不良,第3个月20例患者预后不良.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ΔSUA、NIHSSday1均为脑梗死发病后第1个月末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NIHSSday1为脑梗死发病后第3个月末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脑梗死发病第1天内NIHSS评分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SUA降低值与短期预后有关.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短期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

    作者:安莹;王艳玲

    目的 建立适合于急诊科医护人员使用的评估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预测规则,以便更好地辨识危重患者并及时为其提供治疗、护理干预.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8年1月进入急诊科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信息,将患者分为病情平稳组和病情危重组,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得出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42例患者,国家早期预警评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年龄这3个因素进入模型.模型对患者短期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95%CI(0.845,0.960)],进一步简化评分规则,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结论 本研究所得预测模型可以科学、有效地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且所有指标简单易得,可快速获取,为急诊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便利.

  • GRACE评分和CRUSADE评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张筠婷;王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对人类危害极大,需要进行早期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对ACS患者短期预后(30 d 或者院内)有预警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3]。全球ACS事件注册(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研究是世界上各种关于ACS预后判断的危险评分中应用较多的一个,该危险评分及其发展对全球ACS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巨大,指导着我们对ACS患者进行抗栓治疗,然而任何抗栓治疗都存在着出血风险,如何评估强化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这无疑是ACS治疗的又一困惑,基于此,国外学者又提出了一种基线评估出血风险的评分系统---CRUSADE评分系统,那么,如何准确预测缺血与出血的风险,这二者权衡利弊,对ACS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就GRACE评分和CRUSADE评分在ACS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评分系统对短期预后的分析

    作者:吴吉圆;张冬琴;刘菲菲;焦方舟;王鲁文;龚作炯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钠(MELDNa)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院后3个月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120例单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MELD评分、CTP评分和MELDNa评分,统计研究对象出院后3个月内病死率并评估上述评分系统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3个月病死与生存患者的MELD评分、CTP评分和MELDN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6.532、-6.674、-6.399,P均<0.001),MELDNa评分模型预测效果佳(AUROC=0.882,P<0.001).结论 MELD评分、CTP评分和MELDNa评分都能准确评估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3个月)预后,MELDNa评分模型能够改进预测效能,但仍需大规模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肌钙蛋白增高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刘海波;高润霖;陈纪林;杨跃进;秦学文;乔树宾;吴元;陈在嘉

    目的肌钙蛋白T(TnT)是一项敏感性及特异性很高的反映心肌坏死的指标.目前几乎未见有关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置入术(CS)后血液TnT水平变化的报道.本研究检测CS术后TnT增高的发生率,并探讨TnT增高的原因及其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1例行CS术及34例行冠脉造影术(CAG)的患者术前、后血液TnT及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水平进行了测定.

  • 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指征的研究

    作者:王晓峰;顾虹;张陈;吴邦骏;郭保静;张辉;程沛;刘迎龙

    目的:分析影响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AH)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06至2011-03接受外科根治手术的34例患者。所有患者接受术前心导管检查并分别吸入100%氧气和伊洛前列素(Iloprost)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残存PAH(肺动脉平均压≥25 mmHg)将患者分为肺动脉压力正常(组1)和PAH(组2)两组。寻找两组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术前检查项目,用ROC曲线进一步分析短期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

  • 急性心肌梗死自发再通现象的分析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晖;贾三庆;王雷;严松彪;李虹伟;赵敏;南方;王永亮

  • 体重指数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闫磊;敖虎山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体重指数(BMI)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初步血运重建后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从2012-06到2012-09相继在阜外医院进行首次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61例患者资料,按照体重指数(BMI)将其分为3组:正常体重组:(18.5~23.9)kg/m2;超重组:(24~27.9)kg/m2;肥胖组:(28~32)kg/m2;比较各组间初步血运重建后短期的主要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心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卫刚;张戟;彭文辉;徐亚伟;魏毅东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功能以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125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标准治疗组(n=62,20mg/d)和强化治疗组(n=63,40mg/d),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B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大流速和舒张末期大流速比率(E/A);同时记录住院期间和随疗期间6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s)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6个月后强化治疗组TC、TG、LDL-C、hs-CRP、NT-proBNP、LVEDD、LVMI、LVPWT均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LVEF、IVST、E/A比值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P<0.05).治疗期间强化治疗组MACEs发生率低于标准治疗组(4.76% vs.11.29%,P<0.05).结论 辛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的左心功能和短期预后.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急性心肌梗死短期预后关系的研究

    作者:熊力;罗斌华;王南丽;王晓华

    目的: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与急性心肌梗死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6月~2012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例(AMI组)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RAAS系统中血清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水平差异。3个月后对AMI组患者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功能[包括: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EVSD)和射血分数(LVEF)],观察其与RAAS的相关性;同时按照AngⅡ水平将AMI组分为低AngⅡ亚组(AngⅡ≤249.1 pg/ml,n=19)和高AngⅡ亚组(AngⅡ>249.1 pg/ml,n=14),观察3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健康组相比,AMI组患者PRA[(6.5±2.4)ng/(ml.h) vs.(0.5±0.4)ng/(ml.h)]、AngⅡ[(226.9±66.3)pg/ml vs.(47.4±11.9)pg/ml]、Ald[(401.8±91.2) vs.(294.1±43.4)pg/ml]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AngⅡ水平与患者3个月后的LVEDD(r=0.788,P<0.01)及LEVSD呈正相关(r=0.770,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782,P<0.01);AMI患者中高AngⅡ亚组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AngⅡ亚组(100%vs.42.11%,P<0.01)。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存在RAAS过度激活,AngⅡ水平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等预后情况明显相关。

  • 血清镁对老年男性急性肾损伤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青霖;李凯;王小丹

    目的 对老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探讨AKI患者血清镁紊乱发生情况及血清镁水平对老年AKI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75岁的住院男性AK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KI后28 d时和60 d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将患者病历资料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分析.以血清镁<0.7 mmol/L为低镁血症,>1.1 mmol/L为高镁血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乘积法估计生存曲线,并通过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清镁对老年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623例老年男性AKI患者,中位年龄87(84,91)岁.正常血镁者473例(75.9%),低镁血症患者72例(11.6%),高镁血症患者78例(12.5%).发生AKI后28 d内死亡160例,60 d内共死亡194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显示高镁血症患者28 d生存状况明显较差(log-rank检验: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KI诊断时间(HR=0.865,95%CI 0.799~0.937;P<0.001)、平均动脉压(HR=0.970,95%CI 0.958~0.981; P<0.001)、血清前白蛋白(HR=0.924,95%CI 0.894~0.955; P<0.001)、少尿(HR=2.261, 95%CI 1.424 ~3.590; P =0.001)、机械通气(HR=1.492, 95%CI 1.047 ~2.124; P =0.027)、血尿素氮(HR=1.037,95%CI 1.025~1.049;P<0.001)、血镁水平(HR=2.512,95%CI 1.243~5.076; P=0.010)、AKI分期(2期:HR=3.709,95%CI 1.926~7.141,P<0.001;3期:HR=5.660,95%CI 2.990~10.717,P<0.001)是老年AKI患者28 d生存的影响因素.血清镁对患者29 ~60 d的生存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AKI患者镁离子紊乱发生率高达24.1%(150/623),高血镁与老年男性AKI患者28 d病死率密切相关,监测及适当纠正血镁紊乱可能会延长其生存时间.

  • 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短期预后影响

    作者:宁新惠;张新征;向小平

    不稳定性心绞痛(UA)血肌钙蛋白(cTn)Ⅰ阳性属中高危患者[1],临床上更需要积极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调脂治疗对UA患者cTn Ⅰ阳性短期预后的影响.

  • 急性心肌梗死中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严松彪;陈晖;贾三庆;王雷;李虹伟;苏淑红;高红丽;韩炜;王璐

  • 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

    作者:杜真真;张灿飞;汤媛媛;马弯弯;贾小飞;黄丽娜

    本研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LAA)脑梗死患者预后与相关因素方面采用了多因素分析的方法,较好的控制了潜在的混杂偏倚.不足之处:尽管住院期间及随访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了宣教工作,但出院后患者是否进行康复及康复时间、用药是否规范均有可能影响预后;仅对发病3个月的预后进行分析,时间短;样本量少,筛选的相关因素过少等缺陷,期待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 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朱利娟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运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患者短期预后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结合我院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所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运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效果良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运用和大力推广.

  • 影响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因素分析

    作者:牛建伟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4年7月于我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276例,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以发病半月进行改良的残障量表评分作为结局变量,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ore,GCS)。把可能影响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NIHSS评分、GCS评分(P<0.05),除此以外,心电图异常、肺部感染、吞咽呛咳对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S评分、NIHS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独立因素;影响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是心电图异常、并发症肺部感染、吞咽呛咳,为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及及时干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35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