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高明敏;郑燕林;彭晓丽

    患者男,60岁,因发现左眼下睑包块1年半入院。专科检查:VOD 0.5,矫无助, VOS 0.6,矫无助。左眼下睑外下方皮下可触及约1.5×1cm大小的肿物,质地中等硬度,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推动,无压痛。挤压泪囊区无分泌物溢出。结膜无充血水肿,角膜、玻璃体均透明,视盘边界清,色正常,C/D=0.3,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减弱,视网膜未见出血及渗出, A/V=2/3,眼压Tn。CT检查:左眶外下象限见大小约2.4cm×1.3cm软组织肿块影,其内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与下、外眼肌分界较清晰,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图1)。

  • 显微线圈及16通道头颅线圈眼部软组织肿块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作者:李金玉

    目的:分析比较16通道头颅线圈及显微线圈等磁共振显微线圈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及眼部软组织肿块的成像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收治的24例(24只眼)诊断为眼部软组织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显微线圈检查,均应用3.0型磁共振成像( MRI)扫描仪进行病灶的定性、定量分析,包括肿块的数量、大小和形态学特点,及两种线圈成像的信噪比。良性病变患者MRI诊断的符合率及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以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恶性病变患者MRI诊断的符合率及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以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常规头颅线圈的平均信噪比及显微线圈图像的平均信噪比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经16通道头颅线圈成像及显微线圈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全部患者中有肌间血管瘤患者5例(5只眼),占20.83%;位于肌椎内,大直径为15 mm;T1W1呈等信号,T2W1呈高信号;肿瘤边界清晰,强化均匀。淋巴瘤患者6例(6只眼),占25.00%;位于位于眼球壁和内直肌,大直径为15~20 mm;T1 W1呈中等信号,T2 W2呈高信号;肿瘤边界不清晰,呈浸润性生长。黑色素瘤患者4例(4只眼),占16.67%;位于眼球壁,大直径为2.0~5.8 mm;T1 W1呈低信号,T2 W1呈高信号;肿瘤边界不清,轻度强化。转移瘤患者3例(3只眼),占12.50%;位于眶内侧与内直肌之间,大直径为2.0~5.8 mm;T1 W1呈低信号,T2 W1呈高信号;肿瘤边界不清,呈膨胀性生长,强化不均匀。神经鞘瘤患者2例(2只眼),占8.33%;位于肌椎内,大直径为15~18 mm;T1 W1呈低信号,T2 W1呈等信号;肿瘤边界清楚,强化不均匀。纤维肉瘤患者1例(1只眼),占4.17%;位于外直肌,大直径为18 mm;T1 W1呈低信号,T2 W1呈高信号;肿瘤边界清楚,强化均匀。炎性假瘤患者2例(2只眼),占8.33%;位于内直肌与眼眶外侧壁之间,大直径为27 mm;T1 W1呈低信号,T2 W1呈高信号;强化不均匀,肿瘤病变边界显示不清。脂肪瘤患者1例(1只眼),占4.17%;位于肌锥内,大直径为9 mm;T1 W1呈高信号,T2 W1呈等信号;肿瘤边界显示不清,强化均匀。符合MRI诊断的良性病变患者共13例(13只眼),符合率为92.86%;符合组织学诊断的良性病变患者共10例(10只眼),符合率为71.43%,两种诊断方法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5)。符合MRI诊断的恶性病变患者共8例(8只眼),符合率为80.00%,符合组织学诊断的恶性病变患者共6例(6只眼),符合率为60.00%,两种诊断方法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P<0.05)。16通道头颅线圈图像的平均信噪比为18.23%,显微线圈图像的平均信噪比为32.24%,显微线圈的平均信噪比高于16通道头颅线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P<0.05)。结论 MRI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技术,具有安全性高、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及多参数的特点。 MRI采集的眼部软组织病变的图像效果优于16通道头颅线圈,为眼部软组织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 舌根部异位甲状腺组织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一例

    作者:孙巧华;董成功

    舌根部异位甲状腺组织少见,发生癌变罕见,现报告1例.患者女性,27岁,智力障碍.因喉部异物感1年,加重1个月,无疼痛,伴有吞咽困难就诊.近1年来,饮食睡眠正常,无声嘶、无呛咳.查体:舌根部可见一肿物,约2 cm×2 cm,界限较清,甲状腺大小正常,未触及肿物,双侧颌下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CT示:舌根部可见3 cm×2 cm软组织肿块;甲状腺正常,未见病变.血清学检查:T3、T4正常.

  • 乳腺巨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作者:庞涛;张经建;王新怡;李群;李爱银;马振申

    患者 女,35岁.发现右侧乳腺肿块2年、反复发热1个月就诊.体检:右乳腺可触及7 cm×13 cm×15 cm的软组织肿块.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15.17×109/L,中性粒细胞(N):0.808;血沉(ESR):121 mm/1 h.

  • 气管类癌一例

    作者:杨亚英;包颜明;陆桂君;宋光义;陈连有

    患者女,55岁.进行性呼吸困难、喘息2个月入院.不发热,无咯痰,抗生素治疗无效.体检:颈部气管听诊可闻及吸气性哨笛音,双肺呼吸音弱.胸片:双肺及纵隔无异常.腹部B超未见异常.螺旋CT薄层扫描见上段气管内自左前壁向腔内生长一息肉样软组织肿块,大小约2.0 cm× 1.5 cm×1.5 cm,表面光滑,密度均匀,CT值31.8 HU,气管软骨环无破坏,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螺旋CT后处理气管仿真内窥镜显示肿块大小约2.0 cm×1.5 cm×1.5 cm,呈乳头状向气管腔内生长,气管腔狭窄(图2).CT诊断:气管内良性占位病变.

  • 肋骨韧带状纤维瘤一例

    作者:吴鲁宁;陈克敏

    患者男,47岁。发现左胸壁肿块2个月余,自觉肿块逐渐增大,出现胀感,无明显疼痛。患者无结核及肿瘤病史。体检:左胸壁下部稍隆起,可触及一直径8 cm大小的肿物,较为固定,似与肋骨相连,触之实性感,无压痛,表面皮肤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 CT平扫:见左下侧胸壁有一8 cm×10 cm大小的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胸腔内生长(图1),肿块略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其内密度较均匀,CT值41 HU。在较下层面可见肿块与肋骨关系密切,被肿块包绕的肋骨可见膨胀性改变及骨质破坏(图2),并可见肿块明显推压左侧膈肌,胃囊也被推向内侧。肿块侵及肋间肌及附近的胸壁肌肉。CT诊断为左侧胸壁偏良性肿块。 手术及病理:术中见肿块大小为12.0 cm×8.5 cm×8.0 cm,质硬,边缘光整,似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较为清楚,与左侧第7肋骨及其软骨融合。肿块内缘突入左侧胸腔内,未见肺部异常,行肿块切除术。病理诊断:左胸第7肋骨韧带状纤维瘤;肿瘤原发于肋骨,破坏骨组织,浸润周围软组织,并见部分区域细胞增生活跃,偶见核分裂。 讨论骨韧带状纤维瘤为骨内较罕见的肿瘤,虽为良性肿瘤,但病变有一定的侵袭性,术后易复发。肿瘤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和分化好的成纤维细胞,其组织形态与软组织韧带状纤维瘤相似。临床上以局部疼痛、肿胀、轻度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症状不明显,一般发展较为缓慢。本病大多发生于30岁以下的青年人,无性别差异,好发于长骨及下颌骨,有时也可发生于肩胛骨、肋骨及手、足骨等[1,2]。本例发生于肋骨,比较罕见;肿瘤虽然很大,但边界较清楚、光整,其内的肋骨呈膨胀性改变,肿块虽侵及附近的肌肉,但除第7肋骨外其余与肿块相邻的肋骨未见破坏,提示肿瘤偏良性。肿瘤内密度较均匀,CT值也符合纤维组织肿瘤的密度。肋骨的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多见,恶性肿瘤中又以转移瘤多见,常有原发肿瘤史。肋骨原发肿瘤常为软骨肉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软骨肉瘤表现为含钙的软组织肿块,并可见局部溶骨性改变。多发性骨髓瘤大多为类圆形溶骨性病灶,并累及多骨。肋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可为骨软骨瘤、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嗜酸性肉芽肿等。本例无明显的原发肿瘤史,也无典型的软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的表现,故考虑来源于肋骨的恶性肿瘤可能性很小。一般肋骨的良性肿瘤很少有大的软组织肿块,且本例也无较为典型的上述良性肋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故当时考虑来源于胸壁的肿瘤。但从其比较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边界相对较清楚、与病变处肋骨关系密切,而其他相邻的肋骨则无明显改变,应考虑有这种比较罕见的来源于肋骨的韧带状纤维瘤的可能,后诊断则有赖于病理检查。

  • 盆腔内骨外Ewing肉瘤一例

    作者:邓丽萍;苏凯;戴平丰

    患者 女,51岁,便秘伴左下肢疼痛数月,体重明显减轻,当地医院CT提示盆腔内巨大软组织肿块.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盆腔内巨大肿块,压迫直肠及神经,由于肿块较大而未能切除,改行结肠造瘘术,未取得病理结果.术后1周患者又出现肠梗阻征象,来本院就诊.腹部X线平片(图1)、盆腔CT(图2,)及静脉肾盂造影(IVP)(图4)检查提示盆腔巨大肿块对周围脏器推移挤压.

  • 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一例

    作者:林波淼;全显跃;朱俭;许硕果;余力

    患者女,38岁.1周前因腹部疼痛做腹部超声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同时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于2009年9月27日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及尿常规未见异常.影像检查:CT平扫见右肾上极软组织肿块,大小约6.2 cm×5.4 cm ×6.3 cm,密度不均匀,压迫肾盂、肾盏明显移位,并稍向外突出,轻微分叶状,其内见较多囊样分隔结构,未见脂肪密度;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外周边界清晰,实质部分呈不均匀性强化,囊液部分无强化,囊壁可见强化,延迟扫描囊壁强化更明显.CTA显示肿瘤由肾动脉分支供血.MRI见肿瘤实质部分呈等T1、稍短T2信号,囊变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未见明确脂肪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所示囊壁可见强化改变,周围肾实质受压推移,肾盂、肾盏受压变形,肿块与右侧腰大肌相贴但分界清楚.

  • 脾脏淀粉样变表现为弥漫性钙化一例

    作者:李松娜;欧陕兴;李小荣

    患者女,39岁.发现左上腹部包块4个月余,伴有持续性腹痛于2010年12月14日就诊.体检:腹平软,左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个大小约20 cm×10 cm包块,质硬,与周围组织边界尚清,活动度可,轻压痛.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腹部增强CT扫描:脾脏增大,脾下缘超过肝右叶下缘,约8个肋单元,脾实质内见弥漫分布"波浪状"钙化影(图1),病灶间见正常脾组织影,未见异常软组织肿块,增强后无异常强化(图2,3).

  • 髂骨包虫病一例

    作者:秦荣;买明江;张栓

    患者女,50岁.为本院住院处财务人员,无犬羊接触史.1982年因右下髂部隐痛摄骨盆片诊断为髂骨结核,但行抗结核治疗无效.1990年摄骨盆片发现病变有所发展,并显示右侧盆腔内软组织肿块影并有散在钙化灶,经青岛医学院放射学专家会诊诊断为右髂骨软骨瘤,没有进行手术治疗(图1).

  • 肝胰壶腹周围腺肌瘤二例

    作者:唐平;滑炎卿;肖立;王巍;陆孝禹

    例1男,74岁.胆管扩张18年,2个月前内镜检查见十二指肠乳突部腺瘤样肿物,活检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症伴小区域管状腺瘤形成".2周前上腹痛加重伴发热1 d.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升高(314 U/L),碱性磷酸酶升高(54 U/L),γ-谷胺酰转肽酶升高(22 U/L).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总管扩张(直径约2.0 cm),胆囊增大,乳突壶腹部可见一明显强化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直径约2.5 cm×3.0 cm,胰头部胰管轻度扩张(图1).

  • 腹腔弥漫性胃肠外间质瘤一例

    作者:叶勇军;苏金亮;周利民;冯洁

    患者女,46岁。乏力伴全腹胀痛不适3个月,加重1个月。体检:腹部膨隆,自剑突至盆腔触及一巨大肿块,质地中等,位置固定,边界不清,双下肢水肿。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平扫示腹腔内弥漫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邻近肠管结构受压改变(图1)。增强扫描肿块轻度延迟强化,肿瘤内可见斑片状无强化坏死区(图2~4),冠状面、矢状面像示肿块上达肝下缘,下至盆腔(图5,6)。行腹腔肿物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腹腔穿刺组织)结果提示胃肠间质瘤。给予格列卫药物治疗2个月,腹部胀痛症状好转。复查CT平扫示腹腔内弥漫软组织肿块影较前明显缩小,局部密度欠均匀(图7)。

  • 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二例

    作者:丛振杰;丁建国

    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罕见,笔者报告2例如下.例1 男,35岁.患者于4个月前出现右侧腹痛,疼痛局限,无放射,无恶心呕吐、腹胀,伴有反复发热(38~39 ℃),经抗炎治疗无明显改善.1周前出现右下肢肿胀,皮温升高,主动脉搏动正常.CT平扫示右肾上腺区见一11 cm×7 cm×6 cm巨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密度均匀(图1),增强后肿块呈中等度不均匀强化(图2),肿块向前生长推移并包绕下腔静脉,致其以下至右侧髂总静脉水平管腔内均见明显瘤栓形成(图3),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术后巨检示:肿块切面呈灰白色,部分质韧,肾上腺正常结构消失,被瘤细胞弥漫浸润,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白细胞抗原(LCA)阳性,全B-淋巴细胞标记抗体(L26)阴性,全T淋巴细胞标记抗体(UCHL-1)阳性,碳水化合物抗原(CD15)部分阳性,嗜铬素(CHG)阴性,甲胎蛋白(AFP)阴性,单核细胞(CD68)组织细胞阳性.病理诊断:(右肾上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弥漫型,T细胞型,大细胞型.

  •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作者:曹代荣;李银官;游瑞雄;李坚;俞元临

    患者女,50岁.左眼球突出3年.MRI表现:左侧眼球突出,球后肌锥内见软组织肿块,大小约为2. cm×1.8 cm×2.9 cm,边界清晰,信号均匀,T1WI呈与脑灰质相等信号,T2WI呈略高于脑灰质信号,于T1WI及T2WI上肿块内均可见多发迂曲扩张的血管流空影,肿块呈半圆形,前缘紧贴眼球后壁,呈弧形后凹,后缘向后圆形隆起,内缘推移相邻的视神经内移,外缘推移外直肌.

  • 坐骨神经恶性神经鞘瘤MRI表现一例

    作者:何丹;张国洋;龙猛;倪海滨

    患儿男,8岁.1d前出现腰部疼痛并向双下肢放射,活动及卧床后无缓解.MRI:左侧大腿上方外侧肌间隙内、血管神经鞘区域见一纺锤形异常信号灶T1WI病灶呈混杂信号且高于肌肉信号政变,中心为低信号(图1);T2W1呈不均匀高信号、中心可见低信号(图2);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其中心区见散在无明显强化改变,边缘见环形强化,旱"靶征"表现(图3);MRI诊断:左大腿上段肌问软组织肿块,腰骶尾部多发转移,神经鞘瘤可能性大.病理检查:肉眼见送检组织长10 cm,大直径3 cm(图4).镜下所见,

  • 掌骨巨大骨软骨瘤伴空洞形成一例

    作者:贾军锁;陈文杰;王永刚;曹慧;赵红;胡永东;李煊;杜双存

    患者男,68岁。自出生即发现左食指及第2掌骨肿物,且随年龄生长逐渐增大,20岁后肿物停止生长,无何不适,不影响活动。2年前第2掌骨肿物被火熏破、溃烂,逐渐形成空洞,分泌物为脓性恶臭液体,并出现疼痛。骨科检查:左食指近节尺侧及第2掌骨中段桡侧分别有一蚕豆大和桃形大肿物,不活动,表面光滑、质硬,后者外侧皮质破溃见一约3 cm 深的空洞。各关节活动无明显障碍。实险室检查无异常。 X线检查:左手食指近指节体部尺侧及第2掌骨体部尺桡侧分别有一1 cm×2 cm、2 cm×3 cm和6 cm×6 cm大小骨性突起,边界清楚,基底部较宽,其骨质与母骨沟通,第2掌骨桡侧骨性突起外侧皮质被突破形成一较深空洞,呈“火山口”状,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斑点状及环状不规则钙化,未见软组织肿块(图1)。X线诊断:左手第2掌指骨骨软骨瘤,恶变不除外。 手术及病理所见:于局麻下沿肿物与正常骨质边界将肿物全部切除。病理报告:骨软骨瘤(图2)。 讨论骨软骨瘤常见,多发生于长骨的干骺端,也可见于肩胛骨和骨盆,但单独发生于掌指骨、瘤体较大且伴空洞形成者较罕见。本病常见于儿童及青年期,可分单发性和多发性2种。病理上该病由3种组织构成[1]:骨质构成瘤体,透明软骨构成瘤顶端的帽盖,在帽盖外侧由纤维组织构成包膜。瘤体的骨质是由松质骨和薄的皮质构成,与母骨的骨质沟通。软骨帽通过钙化和骨化而产生瘤体的骨质。X线上可分为有蒂和宽基底两型[1],本例属后者,肿瘤基底部较宽,其骨质与正常母骨相沟通[1,2]。该瘤生长缓慢,当邻近的骺软骨板闭合以后则停止生长。如继续生长,且突然加快,钙化或骨化增多,肿瘤边缘不规则骨质破坏,周界模糊,甚至出现软组织肿块时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性,本例患者掌骨桡侧骨性突起虽然有骨质破溃且钙化增多,但病理报告无恶变趋势,笔者倾向于造成骨质溃烂、空洞形成是由于2年前肿物被火熏破、感染溃烂所致;钙化增多且不规则,是由于肿瘤软骨成分增生较活跃,且患者年龄较大,软骨成分大部分钙化所致。本病应与内生性软骨瘤相鉴别,内生性软骨瘤多位于髓腔内,呈椭圆形或圆形透亮区,边界清楚,骨皮质变薄,其内可见磨砂玻璃状或点状钙化。只要熟悉两者的X线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应无困难。

  • 肺纤维平滑肌瘤性错构瘤影像表现一例

    作者:赵松波;庞闽厦;田昭俭;岳振营;杨新国;郭明

    患者男,30岁。因体检发现左肺占位于2015年3月16日就诊。既往体健,无肿瘤病史,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影像检查:胸部平片示左肺上叶舌段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约2.7 cm×3.3 cm,其内密度尚均匀,边界清晰,未见毛刺及分叶(图1)。CT检查示左肺上叶下舌段类圆形实性肿块,大小约2.6 cm ×3.2 cm,边缘光滑,未见明确毛刺及分叶,病灶密度不均,CT值-25~32 HU,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灶,肿块以宽基底与胸膜相连,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低密度灶不强化(图2),动脉期CT值为-20~115 HU,静脉期为-10~116 HU,延迟期为-8~107 HU,纵隔及肺门未见增大淋巴结。MRI示左肺上叶舌段紧邻胸膜类圆形混杂长T1、长T2信号影,边缘清楚,周边呈长T2信号,抑脂序列示肿块呈斑点状不均匀混杂高信号,边缘呈环状高信号(图3)。

  • 肺肿瘤型淀粉样变一例

    作者:邓东

    患者女,34岁.体检发现左肺肿块1个月余.X线胸片:左肺上叶有3.0 cm×4.0 cm肿块,边缘清楚,密度稍高,病灶中央见小的钙化灶,邻近胸膜轻度粘连增厚(图1).胸部CT平扫:左肺上叶胸膜下3.0 cm×3.5 cm×4.0 cm软组织肿块,边缘不规则,病灶中央密度稍高,呈小点状钙化,肿块CT值30~62 HU,病灶右前方胸膜肥厚,肺门纵隔内淋巴结未见肿大(图2 ,3),诊断为肺良性肿瘤.

  • Brunner腺瘤致复发性十二指肠套叠影像表现一例

    作者:贺召焕;刘雷雷;孔祥磊;曹殿波;孙宇田

    患者女,49岁。因间断腹痛、黑便1年余,加重8 d入院。体检:贫血貌,腹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7×1012/L(正常参考值:3.5×1012~5.0×1012/L),血红蛋白76 g/L(正常参考值110~150 g/L),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异常。入院前1个月腹部CT平扫示空肠近段腔内软组织肿块,其内密度欠均匀,十二指肠降段与水平段结构紊乱(图1)。入院后行腹部增强CT示十二指肠降段与水平段交界区内见腔内不均匀强化高密度影,部分边界不清,大小为2.5 cm×2.4 cm(图2);近段空肠腔内未见病变,诊断为十二指肠降段肿物并十二指肠空肠套叠。因患者症状持续,3 d后复查胃镜及腹部增强CT,胃镜示十二指肠降段内见一巨大肿物,大小为7.0 cm×3.0 cm,有一粗蒂,其基底部位于降部入口,肿物头端粗糙,触之易出血,近基底部分肿物表面光滑(图3);增强CT扫描见近段空肠一轻度强化的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十二指肠降段部分及水平段向远侧小肠内套入,局部呈4层肠壁结构,肿物头侧并见多个囊状低密度影(图4)。综合多次CT与胃镜检查结果,诊断为十二指肠降段肿瘤并复发性肠套叠。

  • 鞍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作者:刘衡;张体江;曾芳梅;李邦国;张国明;朱克文;彭岚;骆科进

    患者 女,35岁.因头痛、视物模糊2个月于2011年1月4日到我院就诊.体检:右眼睑下垂,右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影像检查:CT平扫示鞍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实性成分为主,并突向鞍上池生长,大小约54 mm×36 mm×39 mm,蝶鞍扩大;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均匀强化(图1);鞍区(鞍底、部分后床突)骨质破坏、吸收.CT诊断:鞍区占位性病变,垂体大腺瘤可能性大.MR平扫示鞍区形态不规则肿块,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混杂信号(图2,3),信号较均匀,病变向上突入鞍上池,向下突入蝶鞍,垂体受压变薄,蝶鞍扩大;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其内见低信号流空血管影,肿块压迫周围组织,并向上突破鞍区长入鞍上池内,视交叉受压上移,鞍上池、桥前池及第三脑室受压,双侧海绵窦受侵,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被肿块包绕;病变向前突入蝶窦;病灶向下压迫鞍底,垂体受压(图4~6).

580 条记录 7/29 页 « 12...45678910...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