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妊娠合并肝功能衰竭的的死亡病例分析

    作者:张玉青

    病历资料患者,女,18岁,因停经7个月,胎动消失10+天,全身皮肤、黏膜黄染1周,1998年2月24日11:30分收入院.入院时:T 35.8℃,P 82次/分,BP 19/11Kpa,神志清,精神萎靡,嗜睡,全身皮肤黄染、干燥,巩膜黄染,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膨隆,肝脾未及,宫高24cm,左枕前,无胎心,双下肢浮肿(+),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光滑,B超示死胎,羊水少,入院前两天,在县医院诊治,查肝功为ALT,r-谷胺酰转肽酶,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治疗无效转入我院,入院后急查尿常规示尿Pro(+),UR0(+),BLD(+),考虑肝肾功能损坏,不排除感染可能,给予青霉素、庆大霉素预防感染并静脉给予支链氨基酸,止血敏,维生素K1以纠正肝肾功能损害,预防凝血障碍.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谷胺酰转肽酶对代谢参数的影响

    作者:刘大凤;周凤先;毛碧容;兰丽娟;刘亚玲;王永;包蕾;欣怡;胡芯华;罗川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谷胺酰转肽酶(GGT)对代谢的影响.方法 分别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GGT水平分组,分析110例CHB患者不同ALT、AST和GGT水平组间代谢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 GGT<1.5倍ULN组患者各项指标异常情况少见,与2~3倍ULN及>3倍ULN组比较,1.5~2倍ULN组患者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PG)及有脂肪肝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前两组患者(F=6.631、13.839、3.399,P均<0.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7 mmol/L)显著低于前两组(χ2=18.723、P=0.021),虽然HOMA-β(20.34 mIU/mmol)略低于前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79、P=0.051).不同ALT、AST水平组间各代谢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GGT<1.5倍ULN患者代谢异常少见,GGT为1.5~2倍ULN患者胰岛素抵抗、HOMA-β减退、糖脂代谢异常以及肝脂肪化均为显著,随着GGT继续升高患者代谢异常程度反而减轻.

  • 肝胰壶腹周围腺肌瘤二例

    作者:唐平;滑炎卿;肖立;王巍;陆孝禹

    例1男,74岁.胆管扩张18年,2个月前内镜检查见十二指肠乳突部腺瘤样肿物,活检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症伴小区域管状腺瘤形成".2周前上腹痛加重伴发热1 d.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升高(314 U/L),碱性磷酸酶升高(54 U/L),γ-谷胺酰转肽酶升高(22 U/L).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总管扩张(直径约2.0 cm),胆囊增大,乳突壶腹部可见一明显强化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直径约2.5 cm×3.0 cm,胰头部胰管轻度扩张(图1).

  • 哺乳动物体内γ-谷胺酰转肽酶活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蓉芳

    γ-谷胺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peptide,γ-GT,[EC 2.3 2.2])催化γ-谷胺酰基团的转移,在哺乳动物体内其主要功能是参与"γ-谷胺酰循环",与氨基酸的跨细胞膜转运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的调节有关.在体内γ-谷胺酰基的供体是GSH,而受体一般为L-氨基酸.本文对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的哺乳动物体内γ-GT活性影响的因素、γ-GT对机体代谢的作用及相关性疾病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伴肝侵犯1例

    作者:李珊珊;仵永枫;刘梅;孔明;李璐;郑素军;陈煜

    患者,男性,55岁,无业。因“肝功能异常2年,加重伴发热、乏力8 d”于2015年7月入院。2年前患者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γ-谷胺酰转肽酶419 IU/L,碱性磷酸酶1025 IU/L,转氨酶、总胆红素正常。间断服用熊去氧胆酸,间断复查γ-谷胺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较前无明显改善。8 d 前“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伴畏寒、寒战,咳嗽、咳痰,为黄色粘痰,口腔内可见白色膜状物,全身疲乏无力,食欲下降,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小便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就诊当地医院,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明显异常,为进一步诊治转我院。既往有“中枢性尿崩症”史23年,自述曾饮水量及尿量约5~6 L,规律服用弥凝(醋酸去氨加压素片)25 ug/日,每日尿量约3000 mL;“自发性气胸、肺气肿”病史18年;6年前头部皮肤反复出现“毛囊炎”,百多邦治疗无效,双耳不定期流出淡黄色液体,未系统诊治;4年前因“右侧髋关节结核”于外院行“右侧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服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2年余前停用;2年前因“头皮肿物”于外院行切除+植皮手术,肿物病理结果不明。无病毒性肝炎病史。查体:神志清,精神较弱,头部可见陈旧手术瘢痕,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见出血点、瘀斑,无肝掌及蜘蛛痣,心脏检查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减弱,两肺中下部可闻及散在 Velcro 音,腹部饱满,无压痛、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 cm,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腹部增强 CT:肝脏弥漫性灌注异常,肝硬化伴再生结节形成、脾大、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腹水。查白细胞计数9.26×109/L,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211×109/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76.7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66.4 U/L,总胆红素518.3μmol/L,直接胆红素269.6μmol/L,碱性磷酸酶992.8 U/L,γ-谷胺酰转肽酶584.8U/L,白蛋白31.4 g/L,总胆汁酸195.3μmol/L。凝血凝血酶原活动度98%。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均阴性,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双链 DNA 抗体及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均阴性,血培养阴性。入院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药物治疗,先后予血浆置换2次。患者症状略有改善,复查肝功能无明显好转。因患者胆红素显著升高,行肝穿刺病理活检存在较高胆漏、出血风险,遂未行肝穿刺活检。嘱患者家属复印4年前“髋关节置换”及2年前“头皮肿物切除”住院病历,以追踪病理结果。

  • 联合应用十二指肠上段及胆管内支架二例

    作者:麻树人;潘汝明;张宁;宫照洁;杨琳

    例1患者男,46岁.胃癌(毕Ⅰ式吻合)术后1年,恢复良好,近2个月开始上腹胀并呕吐,渐加重,不能进食,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吻合口狭窄,经内镜气囊扩张治疗无效,放置一18 mm×60 mm金属内支架,近端位于吻合口上方,远端位于乳头上方.治疗后症状缓解,可进食.近10 d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大便陶土色,皮肤搔痒.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98 6 μmol/L, 直接胆红素100 3μmol/L, ALT460 U/L, AST 280 U/L, 谷胺酰转肽酶(GGT)281 U/L, 碱性磷酸酶(AKP)410 U/L.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1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春莉;刘健虎;谭晓风;朱燕芳;袁福兵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PB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女性19例,确诊时平均年龄(49.3±9.7)岁,从初诊到确诊间隔时问为9.6(1.5~22)年.常见临床表现多为乏力(90.5%),黄疸(85.7%),脾肿大(57.1%).所有患者血清谷胺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均显著升高,分别为(879.0±199.5)U/L和(710.4±564.6)U/L,85.7%(18/21)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亚型阳性.8例肝穿刺病理形态学改变主要为:小叶间胆管损伤87.5%(7/8)、碎屑样坏死75%(6/8)、纤维化62.5%(5/8)、胆色素聚集50%(4/8)等.结论 PBC以中年女性多见,临床工作中需综合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检查及时正确诊断.

  • 甲波尼龙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出现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吴侠文;管庆波;周新丽;赵家军;徐潮

    目的 分析大剂量甲波尼龙静脉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发生肝损害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以预防其发生.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并行大剂量甲波尼龙静脉冲击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后肝功正常组和肝功异常组临床特征差异,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识别出现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行冲击治疗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153例,其中有53例(34.6%)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胺酰转肽酶(GGT)升高(P<0.05),其中9例(5.88%)患者ALT升高达3倍(120 U/L)以上.男性、有饮酒史的患者易出现肝损害.肝功异常组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r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G GT水平治疗前均明显高于肝功正常组(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GGT是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肝功能异常患者停用甲波尼龙并加用保肝药物治疗,1个月后复查转氨酶水平均可恢复正常.结论 甲波尼龙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肝功能损害风险高,GGT指标是发生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呈正相关,冲击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防治激素引起的肝损害.

  • 肝左叶巨大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一例

    作者:韩丹;杨友;胡茂清;雷静

    患者女,21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体检:上腹触及约3 cm×3 cm包块,质中等,左肝区叩痛.既往无肝炎病史.实验室检查谷胺酰转肽酶高于正常5倍.B超:左上腹探及大小8.3 cm×6.4 cm实质低回声肿块,形态欠规整,内部回声稍欠均匀.

  • 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加用腺苷蛋氨酸的疗效观察

    作者:崔速南;汪明明;王晓菊;刘春华

    目的 观察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加用腺苷蛋氨酸(SAM)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人工肝治疗结束后接受腺苷蛋氨酸的39例患者为研究组,未接受腺苷蛋氨酸治疗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肝功能恢复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治疗2~3周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和谷胺酰转肽酶水平下降迅速,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结束后加用SAM能有效地改善总胆红素等各项肝功能指标,促进疾病康复.

  • 肾脏巨大血管脂肪瘤1例

    作者:郭予武;伍时佐;吴天机

    患者,女,40岁,因反复腹痛1 a,加重12 h入院.体查:巩膜黄染,腹胀,无肠型,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及反跳痛,右腹触诊填实感,左腹空虚,肝肋下未扪及,Murphy's征(一),无腹水,肠鸣音正常.电子胃镜示:(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2)慢性红斑渗出性胃窦炎.腹部CT:右腹巨大混合性肿块,边界部分清楚,大小约18 cm×22 cm×28 cm,肿瘤大部分为低密度区,CT值为-72~88Hu.尿RBC().静脉肾盂造影:右肾无功能,左肾功能良好..HBsAg(+),抗-HB(+),中度贫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均中度升高.介入造影所见:超选择入右肾动脉,造影见大片病理性血管及漩涡状血管,联合药物灌注加栓塞.介入第5天,腹痛缓解.第9天手术,术中见巨大肿瘤呈椭圆形,18cm×22cm×28cm,瘤体呈暗红色,表面有一层完整包膜,较厚,包膜血管丰富(介入后血管萎缩),肿瘤把右结肠推向左前方,向上伸至肝右后叶右膈下,肿瘤与右结肠、十二指肠降部及右膈粘连.肿瘤切面黄色为主,伴红棕色,有黑色液化坏死区,暗红色出血区.肿瘤病理检查示:右肾肿块18cm×22cm×28cm,包膜完整,肿瘤旁见凝血块,呈棕色,质中、浮水、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分化成熟脂肪组织构成,部分细胞轻度增生,并见丰富血管组织,部分血管壁厚,管腔扩张,充血性出血伴坏死,肾组织受挤压明显,肾小球萎缩,病变符合"右肾血管脂肪瘤".

  • 血清谷氨酰转肽酶对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价值

    作者:聂苑霞;胡岳林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测定5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SB、PT、Cr、ALP、GGT水平,同时计算出56例病人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分值,分析存活组和死亡组GGT、MELD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存活组GGT值为(121.7±68.1)U/L,死亡组GGT值为(34.7±34.9)U/L,(t=3.25,P<0.01);存活组MELD值为(19.2±12.1),死亡组MELD分值为(28.8±11.9), (t=2.5,P<0.05).56例GGT值为(77.2±68.3)U/L,MELD分值为(23.2±11.5),二者呈负相关(r=-0.34,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性脑病合并肝肾综合征以及肝性脑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 GGT值无显著差异(P>0.05),MELD分值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结论 GGT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