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临床小儿外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 Surgery 림상소아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湖南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1-6353
  • 国内刊号: 43-138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26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湖南省儿童医院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梅海波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超声改良 Morin 法在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陈丹;祁丹;马小燕;张海春

    目的:评估改良 Morin 超声测量法在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运用改良 Morin、Graf 超声测量法对4318名6月龄以内婴儿8636侧髋进行筛查。采用一致性检验、Kappa 系数检验筛查 DDH 的效果;统计5名主治医师和5名住院医师测量10例可疑 DDH 的股骨头覆盖率(FHC),通过组内相关系数了解不同经验水平的超声医师运用改良 Morin 法是否存在差异。结果①运用改良 Morin、Graf 法 DDH 检出率分别为0.8‰、1.3‰。改良 Morin 法筛查出正常与异常髋关节(松弛、半脱位、脱位)比例为99.92%、0.08%;Graf 法筛查出正常(Ⅰ、Ⅱa 型)与异常髋关节(Ⅱb、ⅡC、D、Ⅲ、Ⅳ型)比例为99.87%、0.13%。②两种筛查方法筛查 DDH 的效果一致性好。③不同经验者运用 Morin 法可靠性接近。结论改良 Morin 法以百分数的表达方式、简单的分型标准,达到传统 Graf法筛查婴儿 DDH 的效果,不同经验者均可进行诊断,可以作为筛查婴儿 DDH 的首选简便手段。

  • 胎儿新生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手术初步结果分析

    作者:郑锦涛;唐华建;刘国庆;黄振强;余志

    目的:总结胎儿及新生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手术情况,初步比较两种手术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于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均采取产时子宫外手术或新生儿期手术,术后均获得病理检查证实。按照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两组,即胎儿手术组(n =6)、新生儿手术组(n =7),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13例均存活,胎儿手术组与新生儿手术组手术时胎龄分别为(38.00±1.44)周、(39.27±1.42)周,P =0.138;出生体重分别为(3060.00±342.05)g、(3354.29±312.78)g,P =0.133;手术出血量分别为(8.67±6.38)mL、(6.29±3.04)mL,P =0.396;术后呼吸机支持天数分别为(3.67±1.75)d、(2.57±1.13)d,P =0.201;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8.33±9.20)d、(11.43±2.43)d,P =0.0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物大小比较,P =0.000[(124.82±40.70)cm3 vs(23.76±5.84)cm3];手术时间比较 P =0.000,[(43.16±6.6)min vs (92.86±24.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时子宫外处理技术可以作为治疗高风险的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方法之一,但手术风险大,操作复杂,需多学科合作,把握手术适应证,谨慎选择。

  • Graf Ⅱa 型髋关节异常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沈品泉;徐卫东;赵黎;朱杰

    目的:通过回顾 Graf Ⅱa 型髋关节异常婴儿的髋关节发育情况,分析其与高危因素、伴发畸形和髋关节稳定性等的关系,初步探讨其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疑似髋关节异常的筛查病例5816例,均采用标准化髋关节超声波检查,统计 Graf Ⅱa型髋关节异常的发生率和髋关节发育的恶化率,评估其与髋关节异常的高危因素、伴发畸形、髋关节稳定性、侧别和性别的关系。结果筛查发现 Graf Ⅱa 型髋关节异常有112例(6.4%),172髋,平均随访10周后超声检查髋关节发育恶化病例为19例(18.6%),24髋,其中 Graf Ⅱb 型为14例,18髋;Ⅱc型为2例,3髋;D 型为2例,2髋;Ⅲ型为1例,1髋。统计发现存在伴发畸形和单侧 Graf Ⅱa 型髋关节异常病例有更高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生率。结论Graf Ⅱa 型髋关节异常病例中,18.6%的病例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可能,临床需密切随访观察,尤其是有伴发畸形和单侧发病的病例,但与临床隐匿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某医院20年间阴性阑尾切除调查与分析

    作者:吕挺正;陈功;郑珊

    目的:探讨临床阴性阑尾切除的现状、变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2010年所有因诊断急性阑尾炎而接受阑尾切除,术后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明确为阴性阑尾切除的病例资料。①搜集阴性阑尾切除病例基本资料;②按年份分成4组:A 组(1991—1995年)、B 组(1996—2000年)、C 组(2001—2005年)及 D 组(2006—2010年)。分析各组阴性阑尾切除的发生率,并与同期阑尾穿孔率进行比较;③按年龄分成4组:婴幼儿组(1 d 至3岁)、学龄前组(4~7岁)、学龄期组(8~12岁)、青春期组(13~16岁),统计各年龄组患儿阴性阑尾切除率。结果本院20年间共实施阑尾切除术5469例,其中阴性阑尾切除694例,占同期阑尾切除病例的12.7%。阴性阑尾切除病例中,阑尾误切47例(6.77%);酷似阑尾炎病例647例(93.2%);阴性阑尾切除率从1991—1995年的14.9%下降至2006—2010年的7.58%,P 值<0.001,提示阴性阑尾切除率呈稳定下降趋势;阴性阑尾切除多发生于8~12岁患儿,少发生于0~3岁患儿;男女比例为1∶0.9。常见误诊疾病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梅克尔憩室、原发性腹膜炎。结论20年间本院阴性阑尾切除率为12.7%,与阑尾穿孔率相同,均呈稳定下降趋势,大多为酷似阑尾炎疾病,误诊病例少见。

  • 颜面部钙化上皮瘤手术切除范围的研究

    作者:许海华;黄巍;赵丽;左海亮

    目的:探讨颜面部钙化上皮瘤的有效切除范围及缩小手术切口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我们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瘤39例,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肿物切除、肿物连同包膜完整切除、包膜外1~2 mm 切除、全层皮肤连同肿物挖除(2~4 mm),手术方式为普通切口,设为普通切口组;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瘤45例,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切除、连同包膜完整切除,手术方式为微小切口,设为微小切口组。比较两组肿物大直径和切口长度,并从病理特点探讨其有效切除范围的依据。结果两组84例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复发。病理特点:钙化上皮瘤瘤体周边界限清晰,其包膜完全为纤维结缔组织假性包膜,无上皮或内皮结构,包膜周边即正常的皮下组织结构,无增殖的瘤细胞。免疫组化:Ki67(-)。两组肿物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微小切口组瘢痕小,外形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高。结论钙化上皮瘤经临床检查即可诊断,术中无需切除过多的组织,只要将钙化团块完全切除即可,采用微创小切口方法,疗效确切,术后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 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肝外胆总管囊肿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周亮;宋军;李炳;谷静;陈为兵;王寿青

    目的:总结腹腔镜治疗肝外胆总管囊肿中转开腹手术的经验,分析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9月我们收治144例先天性肝外胆总管囊肿(CECC)患儿,其中36例中转开腹手术患儿作为病例组,108例腹腔镜手术成功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模型及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结果有上腹部手术史,肝管直径≤3 mm,胆总管囊肿壁厚度>4 mm,囊肿直径>5 cm 可能是影响腹腔镜技术治疗 CECC 导致中转开腹手术的显著因素(P <0.05)。结论临床医生在采取腹腔镜技术治疗 CECC 时,术前综合评估患儿进而选择手术方案,对降低腹腔镜治疗 CECC 中转开腹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32例儿童急性胰腺炎诊治分析

    作者:黎明;肖雅玲;李勇;吴水华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因素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我们治疗的32例急性胰腺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儿中,胆源性胰腺炎12例(37.5%),外伤性胰腺炎8例(25%),特发性胰腺炎12例(37.5%)。急性轻型胰腺炎24例(75%),急性重症胰腺炎8例(25%)。26例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4例合并胆总管囊肿患儿行胆道外引流术后治愈。1例胆总管囊肿合并胰腺炎患儿行胆道外引流术后,胰腺炎仍反复发作,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papillotomy,EST)和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osal biliary drainage,ENBD)后治愈。1例合并胰腺脓肿患儿行 B 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后治愈。结论儿童急性胰腺炎以胆源性胰腺炎、外伤性胰腺炎为主,大部分患儿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复发性胰腺炎和合并局部并发症的胰腺炎可考虑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干预。

  • 3月龄以上儿童先天性巨结肠81例诊治分析

    作者:王海涛;李晓庆;金先庆;周德凯;王佚;刘伟;李洪;童科融;刘洪江

    目的:探讨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CR)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诊断中的意义及经肛门直肠切除斜行吻合术治疗儿童 HD 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收治的81例采用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型吻合术治疗的3月龄以上 HD 患儿临床资料。统计术前、术后行 CR 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病例。对术后1~3年的81例患儿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了解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中远期手术疗效。结果CR 免疫组化染色与病理检查诊断 HD 符合率100%。81例患儿平均手术时间70.4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6.2 mL,术中未输血,平均住院时间7.1 d。48例获随访,随访率59.3%,随访时间1~3年,无长期便秘及大小便失禁发生,污粪发生率8.3%,大便次数增多发生率12.5%,小肠结肠炎发生率4.2%。结论CR 免疫组化染色与病理检查诊断 HD符合率100%,故 CR 可广泛应用于术前诊断及术后确诊。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形吻合术有微创、不分离黏膜、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且完整切除全层病变的直肠与结肠,消除直肠肌鞘,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中远期疗效满意,适于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

  • OPG 及 RANKL 在小儿单纯性骨囊肿与动脉瘤样骨囊肿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宋得夫;毕波;邵景范;杨小进;王小林

    目的:检测小儿单纯性骨囊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标本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骨组织作对照,分析两种蛋白在这两种瘤样病变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及意义。方法共收集小儿单纯性骨囊肿标本3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标本23例,正常骨组织标本(对照组)14例。采用免疫组化 SABC 方法检测单纯性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和对照组中 OPG、RANKL 的表达,并分析其差异性。应用 Imagepro-Plus 6.0图像处理软件及数据处理软件SPSS17.0对图像及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单纯性骨囊肿及动脉瘤样骨囊肿中,OPG 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骨组织,RANKL 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骨组织,其中动脉瘤样骨囊肿 RANKL 的表达量较单纯性骨囊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纯性骨囊肿的 OPG 稍高于动脉瘤样骨囊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ANKL/OPG 比值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RANKL/OPG 失衡可能是小儿单纯性骨囊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出现溶骨性破坏的原因之一,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相对更高的复发率可能与 RANKL 的相对高表达有关。

  • 吸吮棒棒糖对小儿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作者:杨雪梅;杨爱玲;豆欣蔓;魏志红;李彦俊;冯雅敏;彭清娜;田金徽

    目的:探讨早期吸吮棒棒糖对促进小儿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66例阑尾切除术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术后6 h 麻醉清醒后即开始肢体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于术后12 h 开始早期下床活动;试验组除上述处理以外,术后6 h 开始吸吮草莓味棒棒糖,每4 h 吸吮1次,每次20~30 min,直至恢复进食为止。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了临床观察,试验组患儿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结论阑尾切除术后患儿早期吸吮棒棒糖有助于恢复肠蠕动,缓解术后腹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 单孔腹腔镜下特制疝针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问题及处理

    作者:刘洁;段光琦;王啸;唐睿;随帮志

    目的:总结单孔腹腔镜下特制疝针实施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及处理技巧。方法2014年3月至7月,我们收治19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均接受腹腔镜下特制疝针经皮穿刺腹膜外内环口结扎术。回顾性分析术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本组完成腹腔镜经皮穿刺腹膜外结扎术193例,3例中转为传统小切口手术。手术时间5~4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1.5 mL,术中在其他部位增加操作通道和器械5例。腹膜皱襞遮挡33例,大网膜疝入并与疝囊粘连2例,腹膜外气肿2例,结扎线缠绕大网膜12例,合并其他疾病1例,断线脱线2例,内脏下滑靠近内环口5例,腹膜撕裂2例,巨大疝3例,阴囊积气1例,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脐疝1例。结论单孔腹腔镜经皮穿刺腹膜外结扎术已成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首选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能同时发现对侧隐性疝等多种优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正确处理可以减少或避免意外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儿童外伤性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作者:畅银姝;王家祥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我们收治的24例外伤性动静脉瘘患儿临床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2~8岁。病变发生于上肢6例,下肢16例,颈部2例。对全部患儿行血管多普勒超声、CTA 检查。22例管状型动静脉瘘行单纯瘘管结扎术,2例肢体末端囊瘤型动静脉瘘行动静脉瘘切除术。结果24例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肌张力正常,患肢或颜面部无肿胀,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对儿童外伤性动静脉瘘宜早期诊断,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以彻底治愈,若已经出现并发症,应先彻底关闭瘘口,再治疗并发症。

  • 腹腔镜辅助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鞘膜积液327例

    作者:杨晓东;吴杨;向波;赵一洋;王琦

    目的:总结我们10年来采用腹腔镜辅助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在腹腔镜辅助下采用“雪橇形”内环口修补针于腹膜外双重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内环口,同时穿刺抽净鞘膜囊内积液的手术方式,治疗2岁以上鞘膜积液患者327例,其中术前诊断为交通性鞘膜积液110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217例。结果327例中,325例患侧鞘状突内环口未闭,孔径3~5 mm;64例(约占19.6%)术前诊断为单侧的患儿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术后常规随访1年,4例术后1~3个月出现同侧鞘膜囊内中等量积液(3~6 mL),复发率约1.2%,其中3例门诊观察2~3个月自行消退;1例再次经皮细针抽吸后自愈。病理学检查发现鞘膜囊内膜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有一定的吸收功能,但分泌功能极弱。结论儿童鞘膜积液发病机制与鞘状突未闭有关,鞘膜囊液体主要来自于腹腔。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鞘膜积液长期疗效满意,且可以及时发现对侧隐匿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手法整复与经皮钢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1100例

    作者:马长生;苏驰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利用“定位针”、“防旋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与疗效,探讨一种改良的经皮钢针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100例 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在 C型臂 X 线透视下行手法复位骨折端,先自肱骨远端尺骨鹰嘴外侧向肱骨髓腔方向打入“定位针”,再自肱骨外髁向内上方斜向打入“防旋针”固定骨折端。术后石膏托固定,3~4周后去除内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骨折均在术后3~5周愈合,平均时间为3.6周。参照 Flynn 等[1]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921例,良107例,一般54例,差18例。优良率93.69%。结论闭合复位与经皮钢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有利于术后骨折愈合及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氢吗啡酮复合左布比卡因在小儿骶管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彭亮明;佘应军;赵晴;梁惠红;潘永英;雷东旭;宋兴荣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复合左布比卡因在小儿骶管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拟于本院择期行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手术的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 C 组(应用0.20%左布比卡因)和 H 组(应用0.20%左布比卡因复合10 mcg/kg 氢吗啡酮混合液),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苏醒时间,镇痛时间,运动阻滞、瘙痒、躁动发生情况以及苏醒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运动阻滞、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 h、4 h、24 h 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估评分(CHEOPS 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 h、8 h、10 h,H 组 CHEOPS 疼痛评分显著低于 C 组(P <0.01)。相比 C 组,H 组镇痛时间显著延长(P <0.05),术后瘙痒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 <0.05)。结论骶管氢吗啡酮能够安全应用于小儿骶管麻醉及术后镇痛,延长左布比卡因镇痛持续时间,且不影响术后运动阻滞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

  • 小儿胆总管囊肿外引流胆汁回输1例

    作者:丁国建;耿磊;冯文玉;刘纪君;孙文健;傅廷亮

    我们对1例胆总管囊肿患儿行囊肿外引流的同时,给予空肠置管,进行胆汁回输,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患儿,女,1岁5个月,体重10 kg,因“腹泻半个月,皮肤黄染4 d”入院。体查: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右上腹可触及约4 cm ×3 cm 大小肿物,质韧,有触痛,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肝脏肋缘下1 cm 可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WBC 9.48×109/L,RBC 3.93×1012/L,Hb 110 g/L,PLT 364×109/L,NEUT%39.4%。

  • 小儿小肠脂肪瘤致不全肠梗阻1例

    作者:曲志博;鞠春成;马计超;刘家旭;张浩然;孙清政;张世伟

    小儿小肠脂肪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小肠良性肿瘤,通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是源自小肠黏膜下或浆膜下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回肠,呈息肉样、结节状或浸润性生长。我们近期收治1例小肠脂肪瘤致不全肠梗阻,现报道如下。

  • 胸腔镜治疗先天性食管气管瘘1例

    作者:杨振;戴康临;刘雪来;谭广亨;黄格元

    小儿单纯性食管气管瘘(H — type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少见,早期诊断困难。对于可疑婴儿食管气管瘘可以行消化道造影和支气管镜检。手术是关闭瘘管的唯一方法。瘘管修补手术大部分选择经颈部入路,瘘管位于 T2以下适合选择胸腔入路修补瘘管。

  • 外伤性水银异物肉芽肿1例

    作者:周显军;段于河;张虹;董蒨

    异物肉芽肿临床较常见,水银异物肉芽肿相对较少见,近期我们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儿,男,11岁。因右手背部异物40 d 入院。患儿40 d前其母甩体温表时碰到其手背体温表断裂并刺破右侧手掌第2、3掌骨间皮肤,伤口周围出现直径2 cm 范围红肿,未予治疗。1周后伤口愈合,周围红肿消退,在原伤口处逐渐出现黄豆大小肿物,无疼痛,局部未见红肿破溃,此后肿物稍增大,无其它不适。体查:右侧手掌第2、3掌骨间可触及一直径约1 cm 大小肿块,无明显压痛,表面光滑,边界尚清,质地韧,无活动度。入院后手部 CT 检查提示右侧手掌第2、3掌骨间异物及软组织挫伤表现(图1)。在全身麻醉下行右手背部软组织异物切开取出术,术中见肿物呈肉芽肿样,有假包膜,肌腱及指骨均正常,完整切除肿块。剖开肿块,见其内有银灰色散在水银颗粒,接触后相互融合。病理检查见肉芽肿中央处有一圆形空隙,并可见黑色球形异物(图3),病理诊断为掌指关节间异物肉芽肿。根据病理检查结果、病史及术中所见,诊断为右侧手掌第2、3掌骨间水银异物肉芽肿。

  • 便携式灌肠器在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艳丽;王家祥;张大;张建丰;郑鹏毅

    目的:探讨 B 超引导下便携式水压灌肠器在小儿肠套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我们收治儿童肠套叠796例,其中384例采用便携式肠套叠灌肠器复位,248例采用普通水压灌肠复位,141例采用 X 线下空气灌肠复位。统计三组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便携式灌肠器治疗肠套叠复位成功率较普通水灌肠与 X 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显著增高(P<0.05),复位时间明显缩短(P <0.05),灌肠并发肠穿孔较普通水灌肠与 X 线下空气灌肠明显减少(P<0.05),灌肠后的随诊复发较普通水灌肠与 X 线下空气灌肠明显减少(P <0.05)。结论便携式灌肠装置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复位快,复发率低。

  • 高压氧治疗儿童中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娟;覃蓉;熊裕娟;黄玲虹;柏丽萍

    目的:分析高压氧治疗对儿童中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方法选择61例儿童颅脑外伤病例,将其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于入院时和受伤后第14天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 GCS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第14天,高压氧治疗组 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第3个月和第6个月,高压氧治疗组 GO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高压氧是一种治疗儿童中重型颅脑外伤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 氧化应激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廖芳(综述);赵斯君(审校)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指睡眠过程中频繁出现的部分或全部上气道阻塞,扰乱儿童正常通气和睡眠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儿童 OSAHS 是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病因及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儿童 OSAHS 发病率约为2%~3%,常见于3~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2]。主要表现为睡眠时打鼾、张口呼吸、频繁憋醒,伴夜眠不宁、哭闹、遗尿等[3],如不及时干预治疗,往往造成心血管疾病、认知水平障碍、生长发育落后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可造成儿童在睡眠中突然死亡[4,5]。OSAHS 特征性的慢性间歇性低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类似于再灌注损伤,可导致机体氧化应激状态发生改变。氧化应激在 OSAHS 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有关成人 OSAHS 与氧化应激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于儿童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就氧化应激在儿童 OS-AHS 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儿童神经管缺陷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旭(综述);梁平(审校)

    神经管畸形(Nerual Tube Defects,NTDs)是神经管发育过程中闭合失败导致的一种先天性畸形,是小儿神经系统的常见畸形,我国每年约有8~10万人次发生。其病因不清,为多因素共同致病,现就其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我国小儿脊柱外科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张学军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小儿脊柱手术仅占小儿骨科手术的极小部分,且脊柱手术分别由神经外科医生和部分成人骨科医生完成。绝大多数脊柱脊髓疾病采用保守治疗,如脊柱脊髓创伤,各种脊柱畸形,脊髓栓系综合征等危及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等,均未得到很好的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交流、引进和创新,一些基础研究、边缘学科的进展,使小儿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以北京儿童医院潘少川教授为代表的小儿骨科专家,引进并率先在北京儿童医院开展了应用哈氏棒矫正小儿脊柱侧凸畸形获得成功。进而把哈氏棒的治疗拓展到对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小儿腰椎滑脱等方面的治疗。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北京协和医院叶启斌教授、新疆石河子医学院田慧中教授及北京儿童医院于凤章教授为代表的骨科及小儿骨科专家又相继开展了 Lueque、Dick 技术、脊柱截骨技术等。同时,随着对外交流的广泛,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专家来到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引进了更为先进的椎弓根螺钉及 CD 技术,更多年轻医师到国外学习,为小儿脊柱外科发展和专业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由于脊柱节段性及三维空间的多维运动生理功能特性、与脊髓紧密相连的解剖复杂性及小儿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客观上需要更专业的医生队伍和精确的专业技术,这使小儿脊柱外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学科。

  • 中国大陆微创外科学习班在湘成功举办

    作者:王可为

    为进一步推进小儿微创外科的发展,规范小儿微创外科医师专科化培训,展现我国小儿微创外科的新技术与新进展,5月8日至10日由湖南省儿童医院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共同主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国大陆—香港小儿微创外科学习班”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举行。

  • 2015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马学;黄鲁刚

    为促进全国小儿泌尿外科临床技术的交流和发展,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泌尿外科学组和四川省医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协办的,2015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及儿童尿道下裂个体化诊治与进展学习班于2015年4月24日至2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事小儿泌尿外科工作的200余名代表参会,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孙宁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张潍平教授以及黄澄如、陈绍基等老专家出席了会议。

  • 神经性膀胱的评价和治疗

    作者:孙小兵;罗添华;吕丽丽;王润香;安果仙

    目的:评价不同严重程度神经性膀胱患儿的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我们收治神经性膀胱患儿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13岁,均有脊膜膨出修补术病史。全部患儿行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超声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尿动力学检查显示9例合并逼尿肌压升高,12例合并膀胱容量减少,7例合并逼尿肌过度活动;泌尿系超声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显示8例合并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7例合并输尿管反流。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小肠膀胱扩大及输尿管抗反流术,2例行逼尿肌部分切除膀胱扩大术及输尿管抗反流术,1例行小肠膀胱扩大术,1例行输尿管抗反流术,术后配合清洁间歇导尿。其余10例行清洁间歇导尿,4例同时口服索利那新。结果2例小肠膀胱扩大术后膀胱容量明显增加,逼尿肌压明显下降,输尿管反流消失;2例逼尿肌部分切除膀胱扩大术者膀胱容量略有增加,逼尿肌压略有下降,仍存在输尿管反流。1例输尿管抗反流者反流消失。保守治疗患儿中,膀胱容量在正常容量的2/3以上且逼尿肌压较低的6例患儿中,2例尿失禁消失,2例失禁较前明显减轻,2例无改善;膀胱容量不足正常1/2,逼尿肌压较高的4例患儿中,尿失禁及输尿管反流无明显减轻;4例应用索立那新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明显减轻。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超声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是评价神经性膀胱的重要手段,神经性膀胱患儿要根据其评价结果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不同年龄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比较

    作者:郭建伟;仉建国;王升儒;张延斌;杨阳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5岁以下与5~10岁单个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10岁以下单发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两组:婴幼儿组(≤5岁)35例,儿童组(6~10岁)25例。两组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植骨融合术。通过复习病历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侧位 X 光片,记录手术时间、融合节段、出血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冠状面节段性 Cobb 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角。结果患儿术后均获得规律随访,随访时间:婴幼儿组平均65.0(29~127)个月,儿童组平均80.3(32~14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出血量:婴幼儿组285.8(100~700)mL,儿童组512.6(80~1400)mL。融合节段数:婴幼儿组平均3.3(2~7)个,儿童组平均4.9(2~11)个。术前冠状面节段性侧凸 Cobb 角:婴幼儿组平均37.9°(21°~71°),儿童组平均45.8°(25°~94°)。不同年龄组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术前冠状面节段性 Cobb 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后凸角、术后及末次随访冠状面 Cobb 角、术前及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婴幼儿组采用短节段融合比例与儿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 vs 28%,P <0.05)。婴幼儿组有2例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发生并发症(椎弓根骨折1例,术后畸形失代偿行翻修术1例),儿童组有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7% vs 4.0%,P >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术后及随访效果。但与婴幼儿组相比,儿童组畸形重,术中需要融合的节段更多,创伤更大;建议对于具有生长潜力的非嵌合型半椎体畸形,应在患儿能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尽早手术治疗。

  • 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肋骨畸形及其对肺功能影响的分析

    作者:曹隽;郭东;孙琳;张学军;孙保胜;祁新禹;白云松

    目的:比较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肺功能情况与脊柱畸形、肋骨畸形之间的关系,分析肺功能受损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203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肺功能检查结果和脊柱畸形、肋骨畸形情况,分析肺功能结果与脊柱侧弯和肋骨畸形等相关影像学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肺功能不同程度下降,均为限制性改变;Cobb 角与肺功能肺活量实测值/预计值(VCmax%)存在相关性(P <0.01);去除 Cobb 角因素,胸段组脊柱侧弯患者肺功能低于胸腰段组(P <0.01);203例中,肋骨畸形的发生率约45.8%,其中合并肋骨缺如26例,肋骨融合56例,肋骨缺如与融合11例;合并连续3根以上肋骨融合的患者25例,其肺功能较非合并严重肋骨畸形的患者差(P <0.05)。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肺功能不同程度降低,侧弯越严重,累计胸廓畸形的范围越大,尤其是合并广泛肋骨畸形时,其降低越明显。

  • Ⅰ期后入路楔形切除术治疗低龄儿童半椎体畸形

    作者:宿玉玺;谢艳;覃佳强;南国新;王忠良;蔡文全;张德文

    目的:探讨 CD 三维矫形系统在矫正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方法、意义、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处理。方法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我们应用 CD 系统矫治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畸形27例,其中单纯性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凸12例,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后凸15例。27例中,合并蝴蝶椎等复杂分节不良畸形6例,合并单侧肾脏缺如1例。术前冠状面侧凸 Cobb 角24°~45°,平均32°;矢状面脊柱后凸 Cobb 法0°~21°,平均15.5°,旋转畸形为Ⅰ~Ⅲ度。年龄1岁10个月至5岁8个月。手术均采用后路融合,固定点为需切除的病变椎上下椎体,若遇上下椎体有畸形不宜植钉,则适当上或下移一椎体。先固定凹侧,楔形切除半椎体附件及椎体,凸侧加压,钉棒系统固定。结果所有患儿术后经1~3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冠状面畸形为5°~15°,平均11.5°,平均矫正率为64.1%;矢状面胸椎后凸0°~10°,平均6°,旋转畸形矫正。1例出现断钉1枚,但无症状及矫正丢失。无一例术后出现截瘫,无断棒及钉拔出等并发症。10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腹胀、腹痛现象,经对症处理后3~7 d 内明显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15例术后出现10°以上代偿性侧弯,支具矫正后逐渐重新建立躯干平衡。结论后入路切除半椎体,畸形外观改善明显,脊柱侧后凸程度明显减轻,但要彻底切除半椎体上下生长板,减少凸侧生长点,防止复发;同时切除对侧附件,达到楔形截骨的效果,才能使矫形无张力,不易出现“拔钉”现象。

  • 婴儿脊神经管畸形并脊髓栓系手术方案及预后关系的探讨

    作者:王贤书;张晓茹;曹红宾;杨志国;程征海;景世元;刘叶;李鑫

    目的:探讨预防性手术治疗脊神经管畸形并脊髓栓系及其随诊观察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的300例脊神经管畸形并脊髓栓系婴儿,根据住院时间顺序、年龄、手术方式,选手术组60例为实验对象;观察组60例作为对照。两组术前均无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及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手术组患儿均在显微镜下行脊髓栓系松解手术;观察组均为家属不同意行栓系松解术,只做脊膜膨出切除修补、藏毛窦、血管痣、皮赘、多毛及皮下脂肪瘤等切除手术。两组各选终丝型脊髓栓系20例;脊髓脊膜膨出型脊髓栓系20例;脂肪瘤型脊髓栓系20例。所有病例均行 MRI 检查,通过脊髓圆锥位置来判定两组脊髓栓系严重程度。术前术后均行膀胱容量及膀胱残余尿量超声、双下肢肌电图检查(新生儿不做肌电图检查)。两组术后随访1~6年,每3个月行膀胱容量及膀胱残余尿量检查。结果术前两组脊髓栓系严重程度(MR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各类型间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多于手术组(P <0.05)。手术组不同类型 TCS 随访不同时间点出现症状的例数明显少于观察组(P <0.05)。3岁、6岁为 TCS 病情进展变化显著期。结论脊神经管畸形并脊髓栓系婴儿行预防性栓系松解术可阻断神经功能及膀胱、直肠功能的恶化,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临床小儿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