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临床小儿外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 Surgery 림상소아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湖南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1-6353
  • 国内刊号: 43-138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26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湖南省儿童医院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梅海波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改良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关节关节内骨折125例

    作者:吴星火;李进;唐欣;迮仁皓;洪攀;余惠娟;杨述华;邵增务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可吸收线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肘关节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作者共收治125例肘关节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肱骨外髁骨折96例,肱骨内髁骨折6例,尺骨鹰嘴骨折20例,桡骨小头合并尺骨鹰嘴骨折3例;均采用可吸收棒联合OS线张力带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进行临床与影像学评估。结果125例患者中,1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5±8.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8.5±2.5)周,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6%。未发生伤口感染、尺神经损伤、可吸收棒退出、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结论可吸收棒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关节关节内骨折稳定好,利于骨折愈合,可避免再次手术,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0~14岁儿童正常阑尾超声下长度及外径分析

    作者:张雪华;杨芳;曾甜甜;周倩;陈文娟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不同年龄(0~14岁)儿童正常阑尾的长度和外径,评估正常阑尾长度、外径与儿童年龄、身高及体重等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健康体检并排除阑尾炎及影响阑尾测值因素的儿童,用彩色超声仪探查阑尾情况,完整显示阑尾全长,按年龄、体重、身高等分别统计儿童阑尾的长度、外径,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患儿年龄、体重、身高与阑尾长度、外径之间的关系。结果205例中,阑尾长度及外径分别为(36.33±8.27)mm、(4.01±2.83)mm,长度与外径呈正态分布,阑尾的长度与年龄、身高及体重有相关性,P值均<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0.039,0.022,0.037),阑尾的外径与年龄、身高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r=0.151,0.590),与体重有相关性,r=0.025,P<0.05。结论阑尾长度随年龄、身高及体重的变化而改变,阑尾外径直径与年龄、身高无明显相关,但会受儿童体重的影响。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阑尾 儿童
  • 不同诊断入径对胆道闭锁诊治影响的探讨

    作者:刘佳;李胜;吴颖;卢雪心;黄焱磊;陈功;郑珊

    目的:总结分析内科和外科不同诊断入径对胆道闭锁手术年龄和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探讨统一胆道闭锁诊断流程的必要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因梗阻性黄疸拟诊为胆道闭锁,经腹腔镜探查、胆道造影的患儿临床资料。将首诊于外科并收治在外科病房的病例定为外科组;首诊于内科并收治在内科病房后转入外科治疗的病例定为内科组。回顾性分析两组资料:①手术年龄(包括小于60 d手术患儿比例和大于90 d手术患儿比例),术前住院时间;②胆道闭锁诊断准确率;③Kasai术后3个月黄疸清除率;④总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共收集患儿273例,根据首诊入径分为外科组237例和内科组36例,其中术中确诊为胆道闭锁者分别为202例和26例。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外科组根治手术年龄较内科组低(66.50±20.52)d vs (72.58±27.01)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 =0.995,P=0.3196);而术前住院时间,外科组(2.21±1.12)d,明显短于内科组(6.85±3.52)d(r =7.561,P<0.001);确诊率外科组(85.23%)高于内科组(72.22%),χ2=3.8425,P=0.05;Kasai术后3个月黄疸清除率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胆道闭锁Kasai根治手术患儿外科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内科组,(18.07±5.62)d vs (21.63±3.92)d,P<0.0001,总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内科组,(34154.66±7457.43)元 vs (39657.52±6163.36)元,P<0.0001)。结论内外科不同诊断入径虽然不明显影响胆道闭锁患儿的手术年龄,但外科入径对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治疗费用均有积极作用,且诊断准确率并不低于内科入径,提示内外科统一诊断流程的必要性。

  • 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泌尿系畸形临床分析

    作者:孙保胜;谢向辉;孙琳;莫志强;闫俊;高荣轩

    目的:了解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泌尿系畸形的发生情况,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75例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平均首诊年龄4岁5个月。结果75例患儿中,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肾脏畸形50例(孤立肾22例,异位肾9例,马蹄肾7例,重肾8例,异位融合3例,分支状肾盂1例),隐睾8例,尿道下裂9例,其他泌尿系异常10例(4例泌尿系结石,1例双侧输尿管囊肿,2例双肾积水,1例神经源性膀胱,1例脐尿管囊肿,1例遗尿)。首次住院前仅4例完成尿道下裂修复手术,1例接受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所有病例行脊柱矫形手术时均未对泌尿系畸形进行手术干预。本组病例脊柱侧凸矫正顺利,效果满意。脊柱矫形术后随访3个月至10年1个月,平均6年3个月。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泌尿系畸形较常见,细致的体格检查、腹部B超,结合脊柱CT筛查能尽早发现,针对性随访及处理泌尿系畸形,改善患儿远期预后。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外科治疗316例

    作者:魏中南;张庆江;詹江华;马骁;孙宁;蔡春泉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316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对比非手术治疗评价其临床治疗结果。结果316例患儿中符合外科手术指征的共167例,其中接受手术治疗的101例,平均住院时间(16±1.9)d,治愈75例,好转26例,治愈率74.3%;有手术指证但拒绝手术治疗的66例,平均住院时间为(28±1.8)d,放弃治疗10例,治愈5例,好转51例,治愈率8.93%。结论积极的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早期手术治疗较非手术治疗的患儿住院时间更少,治愈率更高。

  • ZEB2和PTEN在先天性巨结肠发生中的意义分析

    作者:谢华;李红星;张杰;陈焕;耿其明;徐小群;唐维兵

    目的:研究ZEB2和PTEN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先天性巨结肠发生中可能的调控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电泳技术检测64例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和扩张段中ZEB2和PTEN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ZEB2和PTEN在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和扩张段中表达的相关性。在体外细胞SH—SY5Y中应用ZEB2 siRNA干扰技术降低ZEB2表达,检测其对PTEN表达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实验、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ZEB2对细胞迁移、增殖、周期和凋亡功能。结果 ZEB2和PTEN mRNA在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的表达均比扩张段显著增高(ZEB2:1.2823±0.1323 vs 0.9877±0.1249,P=0.0073;PTEN:0.1132±0.0109 vs 0.0459±0.0058,P<0.001)。ZEB2和PTEN在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和扩张段组织中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一致(ZEB2:0.709±0.035 vs 0.531±0.027,P=0.0166;PTEN:0.466±0.047 vs 0.234±0.052,P=0.0293)。ZEB2与PTEN mRNA表达在巨结肠狭窄段(r=0.48,P<0.001)和扩张段(r=0.54,P<0.001)中均呈显著正相关。干扰ZEB2 mRNA表达后,体外细胞SH—SY5 Y的PTEN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结论 ZEB2和PTEN在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中表达显著增加;ZEB2表达增加可能是PTEN通过竞争性内源性RNA机制调控后的继发性的改变。

  • 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保守综合治疗1142例

    作者:赵章帅;唐盛平;熊竹

    目的:分析和评估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ti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综合治疗疗效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确诊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采取手法牵拉、按摩包块、超声短波理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并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辅以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按改良Cheng[1]评估治疗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1142例患儿中,男性684例,女性458例,短随访时间1年,长9年,平均为3.14年。有103例(占9.03%)终行手术治疗,有效率90.97%。影响终疗效的相关因素是有无肿块(P=0.049)、是否拉断(P<0.001)、初诊年龄(P<0.001)、旋转受限度数(P<0.001)和性别(P=0.038);物理治疗中发生拉断(Give-way)患儿与初诊年龄(P<0.001)、是否难产(P=0.011)有关联;根据有肿块(P=0.044)、是否拉断(P=0.005)、初诊年龄(P<0.001)和旋转受限程度(P<0.001)分组后各组的手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牵拉、按摩包块、超声短波理疗三种相结合的方法治疗CMT,并根据患儿恢复情况辅以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的综合疗法,对于CMT患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小儿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狭窄的综合治疗

    作者:施佳;王俊;俞炬明;邬文杰;吴晔明

    目的:总结小儿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狭窄的治疗结果,探讨其综合治疗对策。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者收治的2例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狭窄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采用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Nissen-Rossettil胃底折叠抗反流术,术后在DSA透视下进行食管球囊导管扩张治疗,并应用抑酸药物减少食管反流。结果2例均为男性,初诊年龄分别为6个月和17个月,术前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狭窄,术中置食管支撑管均失败,仅能通过6F胃管。术后给予口服药物控制反流,保护食管黏膜,并分别行食管球囊导管扩张治疗8次和2次,从6#球囊导管扩张至10#~12#球囊导管,扩张后均能进食半流质,吞咽功能良好,无反流症状。结论小儿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狭窄通过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胃底折叠抗反流术、食管球囊导管扩张和药物治疗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 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干预对骨折患儿父母心理的影响

    作者:赵艳君;陈海燕;俞群;朱婷;陈燕;缪春叶;王蔚雯;赵黎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干预模式对骨折患儿父母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96例单纯四肢骨折患儿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100)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干预组(n=96)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干预模式。两组家长在干预前与出院前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父母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与全国SCL90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经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干预手段后,两组患儿家长的SCL90量表评分均下降,自身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儿父母入院后普遍存在负面心理情绪,经不同的护理模式干预后,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逐渐好转,其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干预模式能够更有效的缓解四肢骨折患儿父母的负面情绪。

  • 小儿先天性H型气管食管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云荣;潘征夏

    目的:总结先天性H型气管食管瘘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8例先天性H型气管食管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通过食管造影确诊5例,胸部CT+气道重建确诊1例,纤维支气管镜确诊1例,瘘管切断缝合术6例。结果8例均手术治疗痊愈,1例术后第4天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3个月至9年,1例术后1个月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结论先天性H型气管食管瘘诊断困难,对临床表现可疑者可通过多种检查方式获得诊断,瘘管切断缝合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阶梯加量法”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分析

    作者:刘超;张蕾;李香;孙超;周琦;孙皓

    目的:探讨“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共56例血管瘤婴幼儿(共计72枚瘤体)在本院接受住院“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治疗前全面评估,并行心电图、血糖、肝功能、心肌酶及血常规检查,排除禁忌症后,均给予“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从0.5 mg·kg-1·d-1逐渐增加至1.5~2 mg·kg-1·d-1,每日一次性顿服,服药后予心电监测2~3 h,动态观察瘤体大小、质地、颜色等变化,以及患儿有无相关不良反应,出院后定期随访,按4级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56例患儿服药72 h内,50例出现瘤体不同程度颜色变浅或质地变软,剂量增加至1~1.5 mg·kg-1·d-1后的前3 d内瘤体性质变化快。服药后随访1~3个月者12例,3~6个月者16例,6~12个月者26例,超过12个月者2例;疗效评价:Ⅳ级(优)10例(10/56,17.86%),Ⅲ级(好)30例(30/56,53.57%),Ⅱ级(中)14例(14/56,25%),Ⅰ级(差)2例(2/56,3.57%)。草莓状血管瘤的疗效优于海绵状及混合型血管瘤(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心率减慢56例(56/56,100%),嗜睡6例(6/56,10.7%),腹泻3例(3/56,5.4%),低血糖1例(1/56,1.8%),肝功能轻度异常1例(1/56,1.8%),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确切,用药时应密切注意不良反应。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肠坏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翔;张宏伟;殷易钰;孙邡;邹华新;寇明智;曹慧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肠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我们收治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肠坏死患儿71例,其中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32例,为腹腔镜手术组,同期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肠坏死39例,为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家属满意度等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在该病治疗中的优劣。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后随访1~15个月,平均6.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1±21)min,早期出现阴囊红肿(术后3 d以内)30例,患侧复发1例;常规手术治疗组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1个月,平均手术时间(58±25)min,早期阴囊红肿(术后3 d以内)38例,患侧复发3例,两组手术时间、早期阴囊红肿及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腹腔镜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6.1±1.2) d,后期阴囊红肿(>3 d)8例,患侧复发1例,睾丸下降不全1例,无肠粘连梗阻病例;常规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6.9±1.1)d,后期阴囊红肿(>3 d)35例,睾丸下降不全8例,肠粘连梗阻6例。腹腔镜手术较常规手术在住院时间,后期红肿、睾丸下降不全、肠粘连梗阻等术后并发症比较具有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肠坏死与常规手术相比,创伤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可一并处理隐匿疝,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肘前入路治疗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刚;刘丹丹;孙劲松;田俊严;邢齐宁;董蒨

    目的:介绍肘前入路复位并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4月至2015年4月我们收治GartlandⅢ型骨折患儿120例,均采用肘前L形小切口复位,运用肱骨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后3~4周拆除固定并行个体化功能锻炼,术后24周根据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儿进行功能及外观评价。结果120例患儿手术后均获得满意复位与固定,无尺神经损伤,随访24~36周,平均23周。出现肘内翻2例,发生率1.67%,24周疗效评价优良率93.3%。结论肘前入路并交叉克氏针固定可实现骨折的安全快速解剖复位与固定,无严重并发症,能兼顾功能与外观,是部分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 左侧交叉异位融合肾合并复杂泌尿系畸形1例

    作者:夭志刚;严兵;唐浩宇;张昆;武成闯;李金荣;王华科

    患儿,男,2岁10个月。因右侧阴囊肿痛1周于2015年3月23日入院。查体:右侧睾丸较对侧增大,约2.8 cm ×2.6 cm ×2.0 cm,实性、质硬、触痛阳性。既往史:右侧睾丸间断附睾炎2次,反复泌尿系感染2次,均经抗炎治疗后好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白细胞+++,血BUN 及Cr正常。B超:左侧交叉异位融合肾,双侧输尿管扩张,输尿管壁增厚。静脉尿路造影(IVU ):右侧肾区未见肾脏显影,左下腹见可疑肾盂肾盏显影,左侧可见输尿管增宽弯曲,右下腹见较大椭圆形造影剂显影(图1)。增强CT三维重建:双侧肾区未见明显肾影,左侧中下腹及盆腔可见右侧肾异位于左侧并与左侧肾融合,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见两套集合系统显影,肾盂肾盏结构欠规则(图2,图3)。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尿道通畅,造影剂经膀胱反流至双侧输尿管,双侧输尿管扩张(图4)。入院诊断:左侧交叉异位融合肾合并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术前考虑患儿反复泌尿系感染、附睾炎与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有关,完善术前检查后于麻醉下行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中见双侧输尿管明显迂曲扩张,IVU提示右下腹较大椭圆形造影剂显影为右侧肾盂输尿管交界部狭窄引起重度扩张积水的肾盂,右侧肾盂输尿管交界部1.5 cm范围明显狭窄,直径约0.1 cm,条索状。切除右侧肾盂输尿管交界部狭窄并裁剪肾盂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裁剪左侧输尿管后行原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诊断:左侧交叉异位融合肾并右侧肾盂输尿管交界部狭窄并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4周后行右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患儿恢复顺利,随访10个月,一般情况良好,肾功能正常,未再发生反复感染。

    关键词:
  • 小儿麦克尔憩室脐部嵌顿1例

    作者:蔡宝;徐冰;吴凡;黄珊

    脐疝、麦克尔憩室均为小儿常见外科疾病。脐疝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脐部疾病,一般无症状,多因发现小儿脐部突出而就诊。在腹内压增加时,脐部突出增大,安静入睡后缩小或消失,大多数脐疝不需治疗,可自然痊愈,极少数发生嵌顿[1]。麦克尔憩室嵌顿脐部罕见报道[2]。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的手术体会

    作者:周亮;张敬贤;谷静;宋宝林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部分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及经验。方法2003年6月至2013年9月作者对85例食管裂孔疝患儿施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对4例合并腹股沟斜疝患儿同时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例患儿合并有肥厚性幽门狭窄及回肠憩室畸形。结果85例患儿均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82例Nissen法,3例thal法),其中10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00~210 min,平均手术时间(16025)min ,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以联合治疗其他疾病。有腹部手术史,食管裂孔疝巨大,膈肌发育不良,严重出血和腹腔粘连是中转开腹手术的重要原因。掌握好中转开腹指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改良Pe?a手术一期治疗新生儿中高位肛门闭锁62例

    作者:高强;郭立明;宋华;姜先敏

    目的:探讨一期改良Pen~a手术治疗新生儿中高位肛门闭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对62例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新生儿采用一期改良Pen~a肛门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7年,采用Kelly临床评分标准评价肛门功能,判断疗效。结果62例中,失访或放弃二期手术5例,术后肛门功能评定优良率91.3%。结论改良一期Pen~a手术治疗中高位肛门闭锁同样可以达到经典三期Pe n~a手术的效果,有创伤小,费用低,护理方便等优点。

  • 儿童脑瘫性扁平外翻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洪柳(综述);梅海波(审校)

    儿童脑瘫性扁平外翻足一般存在多个平面上畸形,在临床上应注意是否存在膝关节挛缩、胫骨和股骨扭转、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脊柱侧弯等伴随畸形[1-2]。由于肌力失衡,痉挛性肌群或肌力减弱肌群重新创建新的异常位置足,随时间推移,这种柔韧性、动态畸形将会导致软组织挛缩,终导致一个骨性畸形[3]。目前认为脑瘫性扁平外翻足可能由于痉挛性胫骨前肌和胫后肌力减弱,腓肠肌挛缩等以上综合因素引起。痉挛的小腿三头肌可牵拉跟骨,使踝关节背屈活动受限,从而导致背屈活动发生于中跗骨关节。前足在中跗关节外展,距骨较正常位置向内移和垂直。Graham[4]提出平面主导理论认为冠状面上距下关节外翻活动增加引发跟骨外翻,矢状面上距骨跖屈引发内侧柱塌陷,横断面上距舟关节不稳定引发前足外展。鉴于并非每例患儿在3个平面上都有异常,抑或以其中一个平面的异常为为严重,这个平面对扁平足的定位诊断,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均发挥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
  • 儿童足弓发育与扁平足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善本(综述);鲍琨;陈博昌(审校)

    足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参与人体运动和支撑等重要功能。行走时,足起着杠杆作用,以增加小腿向前的推力,足弓像弹簧一样传递运动中的作用力,使人行走时耗能少而效率高。足弓的发育异常会导致扁平足和其他畸形,扁平足可继发于其他系统病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关于足弓发育的研究逐渐增多,集中在探索足弓发育的影响因素上,通过研究足弓发育的影响因素以明确疾病过程和提出解决方案。现就儿童足弓发育与扁平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儿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曾德峰;晏成伟(综述);廖兵(审校)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al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指腹部手术后2周内所发生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粘连性肠梗阻,其发病因素多样,确切的致病原因目前还不明确[1]。EPISBO并非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但其发病特征突出,为腹部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2]。据统计接受腹部手术后约90%的患者会并发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其中5%~20%的患者被迫继续治疗。而儿童腹部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类型很多,术后不同时期发生肠梗阻的原因不同,治疗手段也不相同。儿童术后EPISBO在临床实践中尽管有较高的发病率,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仍存在分歧,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肠瘘、短肠综合征、严重感染、甚至死亡等[3]。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儿童EPISBO在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方面有了较大进展。现就儿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 儿童骨不连的治疗进展

    作者:曾皓(综述);李明(审校)

    骨不连是骨折愈合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令骨科医生感到棘手的难题。在美国,每年约有500万例骨折病例,其中有5%~10%并发骨不连[1]。骨不连尚缺乏统一的定义。1988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将骨不连定义为骨折至少已过9个月,且已经连续3个月无任何愈合迹象者[2];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骨折经过治疗后至少6个月没有愈合,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已有3个月者[3]。儿童骨不连往往是由多种因素所致,主要包括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而局部因素为骨不连的首要原因。全身因素包括患者代谢和营养状况、年龄、全身性疾病及相关生长因子的缺乏等;局部因素包括:①开放性骨折及严重创伤所致的粉碎性骨折;②感染;③骨折的部位。由于解剖学局部血供的情况不同,较易发生骨不连的部位有:腕舟状骨、腰部及近端骨折、距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胫骨干中下1/3段骨折、肱骨干中下1/3段骨折、尺骨干中下1/3段骨折等;④医源性因素包括:固定不牢靠、固定时间不够、不恰当地切开复位、牵引和钢板螺钉固定不当使骨折端分离等。相比之下,医源性因素以及骨折断端多种骨生长因子缺乏,是骨不连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历史、现状与未来

    作者:郭源;闫桂森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肌肉骨骼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疾患之一,畸形始于胚胎期,生后即可发现,表现典型,容易确立诊断。但是,对于该病的治疗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甚至贯穿了整个骨科的发展史,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认真回顾马蹄内翻足的治疗历史,我们得到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相同的错误被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为此,特对本病的治疗做系统回顾,以史为鉴,以期指导未来的工作。

    关键词:
  • Ponseti技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的复发原因与治疗原则

    作者:赫荣国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CTEV)的治疗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Ponseti 徒手整复(manual manipulation)与系列石膏矫形技术,再次受到全球矫形外科医师的普遍关注与高度信赖,进而成为治疗 CTVE 的标准方法[1-3]。Zionts[2]报告来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调查资料,揭示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12月龄的CTVE 病例数量逐年减少,由1996年的1641例,减少至2006年的230例。若以百分比计算,10年期间手术治疗病例数量由72%下降至12%。Ponseti 矫形技术治疗CTVE的结果令人瞩目,初期成功率高于90%,随访30年优良率高达78%,远远优于以往的任何治疗方法,包括1960年代广泛开展的 Kite 石膏矫形技术[4]、盛行于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各种软组织松解手术[5,6]。然而,正如Ponseti 所述,CTEV具有顽固的复发倾向,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法,其复发率介于10%~50%[7-9]。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浅析Ponseti 矫形技术治疗CTVE 成功之后出现的复发因素及治疗问题,以实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复发性CTVE的目标。

    关键词:
  • 重视矫形支具在马蹄内翻足Ponseti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赵黎;刘玉斌

    过去二十年,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逐渐获得广泛接受,且中长期的临床随访显示其效果良好[1-4]。Ponseti方法治疗马蹄内翻足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畸形矫正期,主要包括序列手法+石膏固定矫正高弓、内翻、内收畸形,马蹄畸形多需要采取经皮跟腱切断(Percutaneous A-chilles Tenotomy,PAT)来获得完全矫正,这个阶段一般需要1~2个月时间;第二阶段为畸形矫正后的支具维持期,需要佩戴带连杆的足外展支具维持已获得的矫正及预防畸形复发,这个阶段需要长达4~5年的时间。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和家长似乎更重视第一阶段的畸形矫正,更多看到Ponseti方法第一阶段技术在减少和避免大手术方面的优势,而对维持已获得的畸形矫正和佩戴支具的第二阶段重视不够。第一阶段的畸形矫正效果更多取决于医生对于技术的掌握,而第二阶段的维持矫正效果,不但需要医生对支具原理的掌握和其重要性的理解,更需要医生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以及家长的配合。目前马蹄内翻足经充分矫正后的畸形复发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因此,临床应充分重视矫形支具在马蹄内翻足Ponseti方法治疗中的价值和意义,使第二阶段工作在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及思考

    作者:李连永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或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CTEV),也称特发性马蹄内翻足(Idiopathic clubfoot),是小儿骨科领域常见的四肢畸形之一。总体发病率约为1‰~4‰,不同种族及地区的发病率有所不同,在我国尚无流行病学方面的数据报道。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5万马蹄内翻足患儿出生,其中约80%分布在中低收入水平国家。我国按占世界人口的1/5计算,每年约有30000个马蹄内翻足患儿出生,严重影响我国出生人口的健康素质。马蹄内翻足在我国是需要重点监测的重大出生缺陷之一。

    关键词:
  • 儿童泌尿系结石高峰论坛暨国际尿石症联盟儿童结石病防治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殷波;赵夭望

    2016年12月8日至9日,由湖南省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小儿泌尿学组和湖南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湖南省儿童医院承办的儿童泌尿系结石高峰论坛暨国际尿石症联盟儿童结石病防治中心成立大会在长沙成功召开。

    关键词:
  • 2016年全年中文目录索引

    作者:

    关键词:
  • 头皮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开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张琴琴;赵媛;孔高茵;唐朝晖

    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颅内占位手术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B组于诱导后以0.25%罗哌卡因阻滞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拔管时间,术后4、8、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B组瑞芬太尼总量[(3.52±1.75)μg/(kg·h)]与C组[(6.54±1.23)μg/(kg·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拔管时间[C组(10.01±8.47)min vs B组(8.35±7.17)min]、丙泊酚使用总量[C组(3.28±1.05)mg/(kg·h)vs B组(3.61±1.29)mg/(kg·h)]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 h和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减少小儿颅脑手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 小儿单肺通气技术新进展

    作者:肖婷(综述);屈双权(审校)

    单肺通气是防止术侧肺分泌物或血液进入健侧肺,术中支气管导管只利用一侧肺(非手术侧)进行通气的方法,可确保气道通畅及防止双肺交叉感染,同时为手术创造良好的视野条件。目前随着胸外科手术的发展,单肺通气技术的提高和纤维支气管镜的普及,单肺通气这项技术在小儿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应用在婴幼儿和新生儿胸科手术中[1]。目前小儿单肺通气的技术主要有4种:单腔支气管导管通气、双腔支气管导管通气、Univent管通气和支气管内阻塞管通气等[2-5]。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胫前肌外移前后三维步态分析

    作者:李敬春;徐宏文;荀福兴;于凌佳;黎艺强;雍碧城;袁哲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方法评定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胫骨前肌外移术后疗效,明确其手术指证。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0例,年龄4~6岁,平均4.5岁。男性15例,女性5例,均行胫骨前肌外移术,手术前后均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美国motion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每次测量要求至少有3个步长长度,步速恒定。将骨盆、髋、膝、踝关节共设置15个点,并连接成面,建成三维动态图像。对胫骨前肌外移术前后的步态在三维方向进行步态分析。结果胫骨前肌外移手术前、后三维步态分析结果:①行走速度、步频、步长较术前无明显差异,与正常儿童比较也无明显差异。②术后患儿足内收较术前明显改善。③胫骨前肌在术前术后活动状态无明显改变。④胫骨前肌外移术后患侧下肢行进线内旋情况较术前改善。结论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对行胫骨前肌外移术的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及胫骨前肌肌电活动变化,因而可以准确判断手术指证和全面评估患儿术后畸形矫正情况。

  • 可调式矫形器治疗婴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51例

    作者:孙庆增;史迎春

    目的:探讨可调式矫形器治疗婴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经本院门诊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51例(68足),均采用可调式矫形器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和疗效评定。结果51例平均随访3年(2.5~3.5年),68足中,优58足(58/68,85.29%),良7足(7/68,10.29%),差3足(3/68,4.41%)。≤3月龄组患儿疗效优良率为97.50%;4~6月龄组疗效优良率为92.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式矫形器治疗婴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疗效确切,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复发性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作者:刘昆;梅海波;赫荣国;唐进;伍江雁;张妮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复发性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 CCF)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29例45足复发性僵硬型CCF,依据Diméglio分型,均为Ⅲ、Ⅳ型,将连接于胫骨、跟骨,跖骨的Ilizarov外固定环互相连接、组合成复杂的三维外固定器,通过四维调节(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逐渐矫正畸形,从而使患足达到或接近正常足的外形和功能。其中,31足单纯安装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9足结合经皮跟腱延长,7足结合中跗骨截骨,3足结合后足的V形截骨。术后7天开始矫正,速度1 mm/d,分4次完成,踝关节矫正至背伸约10°,后足轻度外翻后,停止矫形。矫正位带外固定器负重或保护下行走4周,拆除外固定器短腿管型石膏固定6~8周,拆石膏后夜间支具维持矫形3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至6年,平均39个月。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CFSG)的评分系统,优23足,良18足,可3足,差1足,优良率91%。差的1足为DimeglioⅣ型,单纯应用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治疗,矫形后步态改善,但遗留部分跟骨内翻畸形,2年后畸形明显复发,行三关节融合术治愈。结论应用llizarov外固定器三维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安全、微创、疗效确实,尤其适用于大年龄儿童之复发性僵硬型马蹄内翻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微创Carroll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疗效初步分析

    作者:刘行;李明;刘星;罗聪;曹豫江;刘传康;翁刘其;周海;瞿向阳;郑超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Carroll术式治疗Dimeglio Ⅲ、Ⅳ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首诊的Dimeglio Ⅲ、Ⅳ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共27例33足,其中男性18例(22足),女性9例(11足)。年龄3个月至3岁。均采用微创Carroll术式(取足跟部、足内侧、足底短小切口,手法复位跟距关节、距舟关节)治疗,并以长腿管型石膏固定6~8周。所有患儿术后1周换药,术后1、2、3个月复查,之后每隔6个月复查,根据Dimeglio评分、Pirani评分、X线及功能标准评价患足恢复情况。结果微创Carroll手术使患足的后侧、内侧及足底均获得了满意松解,畸形矫正充分,切口长度0.5~1.0 cm;经3~18个月随访,患足功能恢复满意,根据Dimeg-lio评分、Pirani评分、X线检查及踝关节功能标准进行评价:优,20例25足,占75.76%;良,5例6足,占18.18%;一般,2例2足,占6.06%。优良率93.94%。无并发症发生,瘢痕不明显。结论微创Car-roll手术治疗Dimeglio Ⅲ、Ⅳ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充分矫正畸形,并发症少,切口愈合良好。

临床小儿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