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临床小儿外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 Surgery 림상소아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湖南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1-6353
  • 国内刊号: 43-138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26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湖南省儿童医院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梅海波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型肠梗阻诊治分析

    作者:陈子民;叶明;卢可士;王斌;冯奇;叶晓烁;吴宙光

    目的 总结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型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作者收治的33例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型肠梗阻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隔膜型闭锁8例,风袋型隔膜闭锁4例,隔膜型狭窄11例,风袋型隔膜狭窄9例.行隔膜切除、十二指肠纵切横缝术29例;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吻合术4例.治愈3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8年,患儿均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十二指肠隔膜型肠梗阻可早期诊断.隔膜切除、十二指肠纵切横缝术是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术中应注意隔膜的探查和处理,同时加强围手术期综合治疗.

  • 胆道闭锁术后反复发作性胆管炎的细菌谱分析及抗生素选择

    作者:余梦楠;刘钢;黄柳明;王伟;张海龙;覃胜灵;段炼;张璟;于飞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道闭锁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术)后胆管炎患儿的细菌谱及抗生素选择.方法 收集本院2002年至2009年Kasai术后反复发作胆管炎患儿,选取其中有血或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结果 者88例,分析常见致病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结果 88例胆管炎患儿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及肠球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对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分别为62%、81%,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00%、96%;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81%.结论 美罗培南可作为对头孢菌素耐药胆管炎患儿的经验首选用药.

  • 下肢伸直襁褓体位对股骨近端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春芳;王恩波;杜勇;杨艳果;卢光新

    目的 利用新生大鼠模拟婴儿下肢伸直襁褓体位建立动物模型,探讨该体位对股骨近端发育的影响.方法 用医用胶带将45只新生Wistar大鼠幼鼠(雌性24只,雄性21只)双下肢、髋关节缠绕固定10 d,模拟婴儿生后双下肢伸直襁褓体位,作为实验组;另选45只新生幼鼠(雌性24只,雄性21只)双下肢不予处置,作为对照组.于第10天随机处死实验组、对照组幼鼠各16只,常规制备石蜡切片,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组织形态.余下幼鼠继续喂养8周后,通过大体标本及X线摄片,观察股骨近端变化.结果 实验组股骨近端组织切片染色发现股骨头变小,前倾角变大,大量结缔组织增生,细胞形态、数量、排列明显异常.大体外观及X线摄片见实验组股骨头外观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股骨颈变短、增粗,股骨颈周围软组织增生,前倾角变大(P<0.05),股骨颈干角减小,大粗隆肥大,股圆韧带增粗变长,髋臼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髋关节脱位率(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本实验成功制作了大鼠下肢伸直襁褓体位的动物模型,该体位可干扰股骨近端发育,甚至导致髋关节脱位.

  • 弹性髓内针与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比较

    作者:吕洪海;陈蔚;王彭;杜智军

    目的 比较顺行弹性髓内针与逆行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近远期并发症,探讨顺行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作者采用弹性髓内针技术儿童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5例,为A组,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62例(为B组)Gartland Ⅱ型和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分别对两组患儿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肘关节Mayo评分、ROM测量、提携角测量.结果 A 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ROM 评测均优于B组(P<0.01,P<0.05).A 组提携角改变较B组有明显优势,两组均无肘外翻发生.结论 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较克氏针固定技术明显减少,尤其是在预防肘关节僵硬和肘内翻方面,有明显优势.

  • 小儿胆道急症腹腔镜下经皮胆囊造瘘13例临床分析

    作者:尹强;周小渔;肖雅玲;刘朝阳;卢琪;吴水华;李勇

    目的 探讨小儿胆道急症的临床特点,总结腹腔镜下经皮胆囊造瘘在小儿胆道急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作者收治的13例胆道急症患儿临床资料,其中自发性胆道穿孔5例,胆总管囊肿并发急性胆管炎5例,结石或蛔虫梗阻并发急性胆管炎3例.患儿均在腹腔镜下行经皮胆囊造瘘.结果 手术均成功实施,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无胆道出血和胆瘘发生.自发性胆道穿孔5例,随访3个月至1年,胆道无异常发现,1例有胆总管扩张改变,目前仍在随访中,均未行二期手术.胆总管囊肿并发急性胆囊炎5例,4例在胆囊造瘘术1~3个月后行胆总管囊肿根治术,1例胆总管扩张回缩明显,目前仍在随访中.结石或蛔虫致胆道梗阻3例,术后B超复查,2例未见明显结石或蛔虫影像,胆道未见明显扩张.1例胆囊内仍有较大结石存在,于胆囊造瘘术后3个月行胆囊切除术.结论 小儿胆道急症多在先天性胆道疾病的基础上并发.腹腔镜下经皮胆囊造瘘术治疗小儿胆道急症,可有效缓解胆道梗阻,术后根据情况行二期胆道处理,部分患儿甚至可以免除二期手术,是治疗小儿胆道急症的有效方法.

  • 成纤维生长因子在大鼠后肢骨骼发育早期不同阶段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徐平;马瑞雪

    目的 通过大鼠肢体发育早期血清学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s)的表达以及后肢标本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情况,观察其在大鼠后肢肢体骨骼发育早期过程中,组织学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5只清洁级孕鼠的新生鼠分组为A、B、C、D、E五组,分别为10、6、8、6、6只.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FGF的浓度,并对其后肢标本进行bFGF的免疫组化染色,从而观察bFGF在关节软骨、骨骺、干骺端及骨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新生小鼠的后肢标本免疫组化染色中,bFGF在软骨、骨膜和关节面均有表达,且随出生后时间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①在关节软骨中bFGF在关节面软骨的表达要强于中心部位的软骨,这种表达随出生后天数增加呈逐渐减弱的趋势.②bFGF在骨骺部增殖层和肥大细胞层以及骨膜内早期表达较强,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减弱趋势,在出生后10 d以后 bFGF表达已不明显.③在干骺端成骨细胞内bFGF的表达不同于它在其他组织内的表达,一直呈现为较高表达,并不随生后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减弱趋势.结论 在大鼠后肢发育早期,bFGF在后肢肢体各组织中存在良好的表达,提示它在肢体发育过程中与软骨增殖、关节发育与关节内软骨基质的形成和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 发育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颈前倾角塑形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彭;杜智军;吕洪海

    目的 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估单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前倾角的变化,探讨股骨近端横断面上塑形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按Severin和Mckay优和良的标准,回顾性分析2005 ~2008年作者收治的58例单侧髋脱位患儿临床资料,均接受联合股骨上段去旋转截骨;手术年龄3 ~15 岁,平均(6.11±2.99 )岁,随访时间3.4 ~6.4年,平均(4.74±0.88)年,随访结束时年龄8.2 ~18.9岁,平均(10.8±2.82)岁.术后通过骨盆前后位平片及侧位片,测量股骨颈干角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股骨头骺板-股骨颈角,并按Ogata方法 测量股骨近端前倾角.随访结束时测量双髋内外旋活动范围.将非手术侧设为对照组.通过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术后前倾角的演变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股骨前倾角塑形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髋关节旋转活动范围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存在塑形能力,术后前倾角矫正为21.3±2.13,术后1年逐渐改善至 22.9±1.23,随访结束时前倾角为24.7±1.16.②多种因素影响前倾角的塑形,手术时年龄(β=-0.545,P< 0.05)和术后髋臼指数(β=0.349,P<0.01)与前倾角的塑形呈显著相关,术中去旋转截骨度数(β=-0.050,P>0.05)和术后颈干角 (β=0.039,P>0.05)与之相关性较弱.股骨颈-骺板角以及中心边缘角与股骨前倾角的塑形无明显相关关系.③随访结束时,双侧髋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髋脱位在行一期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有一定的塑形能力,且与手术年龄和术中去旋转角度有密切关系,这为髋脱位术前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 儿童重复尿道畸形诊治分析

    作者:黄桂珍;袁淼;马俊梅;马丽;单伟;黄一东;曾莉;黄鲁刚

    目的 探讨儿童重复尿道畸形的合理治疗方法,提高儿童重复尿道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自1978年至2011年收治的9例重复尿道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分析诊治过程及疗效.结果 9例患儿中ⅠA型3例,ⅠB型1例,ⅡA2型1例,ⅡB型1例,Y型3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2个月,8例阴茎外观满意,控尿功能良好,1例阴茎仍存在轻度背曲.结论 对伴有尿道梗阻、反复尿道感染、尿失禁、阴茎畸形等的患儿应予手术治疗,儿童重复尿道畸形的临床表现依分型而异,应根据分型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 经前外侧入路髋臼周围三联截骨术在儿童髋关节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杨劼;张建立;王旺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单一切口内进行髋臼周围三联截骨,在青少年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育性髋脱位治疗后残余覆盖不良等髋关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9例(22髋)患儿,平均手术年龄9 岁2个月(6~12 岁).术中将Bikini切口向下部分延伸,在单一切口内,进行髋臼周围三联截骨(髂骨、耻骨上支及坐骨支截骨).术中通过C型臂透视定位,辅助确定截骨位置及截骨方向,使髋臼围绕股骨头骺向前、外侧旋转并向内移,在没有增加股骨头压力的前提下,达到良好的头臼覆盖;使用多枚克氏针或螺钉经髂骨截骨面支撑固定,术后用髋人字石膏固定6周.结果 通过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X 线片上的髋臼指数( 或Sharp 角)、中心边缘角(CEA)、髋臼与股骨头覆盖率均有明显改善.少数患儿出现坐骨支截骨不愈合,但不影响负重行走.结论 采用前外侧入路、髋臼周围三联截骨,相对于其它髋臼周围三联截骨方式(如 T(o)nnis、Steel、Le Coeur等),具有经单一切口操作、髋臼旋转充分、截骨后内固定方便等特点,适合于Y型软骨尚未闭合,并需大角度改善头臼包容情况的患儿.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24例诊疗分析

    作者:魏强;吴会军;施伟栋;贾新建;张生

    目的 回顾性分析24例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探索快速诊断、合理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24例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治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均一期行腹腔冲洗胆总管囊肿外引流术,3个月后行二期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预后良好.结论 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是小儿胆总管囊肿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胰胆合流是胆总管囊肿穿孔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可明显降低并发症,术前腹腔穿刺对诊断有很大帮助,术中造影可明确病因.

  • 手术治疗先天性三节指骨拇畸形

    作者:吴德超;韩镜明;游超;徐江龙;杜喜峰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三节指骨拇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 本组患儿4例5指,男1例,女3例,手术年龄5个月至2岁.按Wood分型:Ⅰ型2指,Ⅱ型3例.合并多指4指.Ⅰ型采用直接切除多余指骨,Ⅱ型采用多余指骨截骨内固定,合并肌腱畸形者重建肌腱.结果 4例患儿在门诊获得8个月至3年的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根据分型,Ⅰ型采用直接切除多余指骨,Ⅱ型采用多余指骨截骨内固定的方法 是治疗儿童先天性三节指骨拇畸形的有效方法.

  • 脐部单孔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

    作者:夏东亮;张丽华;李庆浩;付超

    目的 探讨脐部单孔腹腔镜手术(umbilical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U-LESS)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自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行U-LESS 的64例儿童急性阑尾炎病例,对比同期78例采用传统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其他术式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及肠梗阻的发生率、术后脓液残留率等指标.结果 脐部单孔腹腔镜手术与传统三孔法相比,在手术时间[(56.6±13.53)min vs (54.9±14.37 )min]、术中出血量[(2.8±1.46) mL vs (3.0±1.52) mL、中转术式率(0 vs 0)、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39.6±13.47) h vs (41.6±14.09) h、术后住院时间[(4.8±1.2)d vs (4.9±1.3)d、切口感染发生率(7.8% vs 7.7%)、术后3 d腹盆腔脓液残留率(15.7% vs 15.4%)、肠梗阻发生率(3.1% vs 3.8%)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LESS戳孔瘢痕几乎不可见,脐部外观无破坏.结论 U-LESS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可行,操作灵活,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手术相比,临床效果类似,但美容效果更佳.

    关键词: 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 Nuss手术纠治小儿漏斗胸56例

    作者:郭淼;贺成光;闫宪刚;贾兵;陶麒麟

    目的 探讨Nuss手术纠治小儿漏斗胸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作者实施Nuss手术患儿56例,其中男42例,女14例;年龄3~16岁,平均(6.4±3.5)岁.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双侧胸壁做横行切口,在胸腔镜下将塑形之矫形板由右胸腔经胸骨后穿至左胸腔,翻转矫形板,将胸骨抬起矫正胸骨凹陷,矫形板两侧用固定片固定于肋骨.矫形板放置2~3年后取出.结果 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70 min,平均47 min,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住院3~5 d,平均4 d.2例患儿术后疼痛、发热均不超过3 d;无气胸及皮下气肿;术后1个月复查无矫形板旋转,无固定片滑脱.结论 Nuss手术纠治小儿漏斗胸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近期效果满意.

  • 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气管瘘合并食管狭窄的治疗分析

    作者:钟微;王哲;余家康;李瑞琼;夏慧敏;区文玑

    目的 探讨先天性食管狭窄并食管气管瘘/食管闭锁的临床特征、分型及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通过2例先天性食管狭窄并食管气管瘘/食管闭锁患儿的病例报告,分析影像学资料及临床分型、随访结果.结果 1例患儿在食管闭锁手术中得到了确诊并切除了隔膜,术后接受了食管扩张术;1例患儿术后造影发现了食管狭窄,仅行保守治疗.2例患儿随访效果良好.结论 食管闭锁手术中有必要对远端食管进行探查,排除合并食管狭窄畸形.

  • 腹腔镜在小儿胸腹联合处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李爱武;张帆;张强业;武玉睿;王建;崔新海;王克来

    目的 总结腹腔镜在小儿胸腹联合处疾病治疗中的经验,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作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旁疝、膈疝、膈彭升、贲门失驰缓症等31例,回顾性分析患儿治疗经过、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等,并与同期实施开放手术的37例患儿进行对比.结果 3年中经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14例,滑动性食管裂孔疝2例,食管裂孔旁疝3例,贲门失驰缓症3例,膈彭升5例,膈疝4例,无一例中转开腹,术中出血2~11 mL,无输血病例;手术时间90~210 min.与开放手术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术后发生Trocar乙级愈合3例,无一例复发,无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7 d.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胸腹联合处疾病,可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效果,具有微创、美观、显露清晰的优势.

  • 阴茎腹侧及背侧皮肤V型插瓣矫正小儿隐匿阴茎

    作者:戚聿昌;郝春生;白东升;吴涛

    目的 探讨治疗小儿隐匿阴茎的简单术式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作者收治的30例隐匿阴茎患儿临床资料,均采用阴茎脱套加筋膜转移术治疗.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满意效果.手术时间25~40 min,平均30 min.患儿均获得6~12个月随访,术后阴茎头均能自然显露,阴茎发育满意,外观效果良好,1例短期内出现血管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结论 阴茎脱套加筋膜转移固定,阴茎腹侧及背侧V型插瓣的术式是一种方法 简单易行、效果切实满意、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的术式.

  • 儿童反复乳糜腹1例

    作者:刘向阳;苏永红;霍文正;李洪涛;尹亮

    儿童乳糜腹临床较为少见,病因繁多,治疗措施多样.本院近期收治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患儿,女,10岁.因腹痛、腹泻、腹胀10余天入院.入院前10余天患儿因"不洁饮食"而出现腹痛,以脐周为著,呈阵发性发作,大便为绿色稀水样便,3~4次/日.无发热、呕吐、咳嗽、咳痰等.腹胀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予抗炎治疗无好转.

  • 小儿大网膜巨大单发单房性囊肿1例

    作者:魏山坡;王利民;杨斌;刘风昌;胡志成;陈楠;陶金

    大网膜囊肿临床少见,术前误诊率较高,作者近期收治1例巨大单发单房性大网膜囊肿,现报告如下:患儿女性,5岁,因腹胀伴间断腹痛3 d入院.入院前3 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间断腹痛,能耐受,可自行好转,起病时发热,高38.0 ℃,无恶心呕吐,无腹泻,大便外观无异常,小便发黄,食欲欠佳,未做特殊处理,以腹腔肿物待查收入院.

  • 小儿巨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1例

    作者:吴水华;肖雅玲

    小儿巨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临床罕见,作者近期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儿,女,12岁,因"腹胀半年、腹痛4 d"入院.体查:腹部高度膨隆,呈蛙状腹,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腹部可扪及巨大肿块,边缘不清,质韧,全腹有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肝脾扪不清,双肾区无明显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可闻及,无高调音.AFP 3.65 ng/mL.X线检查考虑腹部占位性病变.腹部B超检查提示中下腹部囊实性肿块,性质待定,不排除来源于卵巢的可能,考虑为畸胎瘤并破裂出血.全消化道造影提示中下腹部无钡剂分布区,邻近肠管稍受压、推移,空回肠聚集于左侧腹部, 考虑腹腔占位性病变的可能性大;另外,胃容积稍小,且向内侧移位,胃食管反流.静脉肾盂造影未见异常.腹部CT检查提示腹部巨大囊实性病变,考虑为卵巢来源肿瘤、肿瘤破裂致大量腹水.

  • 肠闭锁产前诊断与产后诊疗21例体会

    作者:李光源;李婉冰;高梅玲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发病率约为1 500~40 000∶ 1,男性略多于女性[1] ,过去有较高的死亡率.作者自2003年3月~2011年9月收治获产前诊断的21例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出生后即早期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 小儿头颈部重度烧伤早期应用纳洛酮防治脑水肿疗效观察

    作者:龙丽芸;沈凤;罗文跃;谢林海

    脑水肿是大面积烧伤患儿较常见的并发症,积极防治脑水肿对于改善患儿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纳洛酮可预防及显著减轻脑水肿,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明显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1-2].本文比较近2年来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和单纯补液抗休克治疗的头颈部烧伤患儿临床资料,探讨纳洛酮对脑水肿的防治效果.

  • 小儿输尿管息肉3例治疗体会

    作者:赵铮;李超;许芝林

    小儿输尿管息肉又称输尿管纤维息肉或上皮息肉,系输尿管原发良性病变,多发生在输尿管上段及肾盂输尿管连接处[1].其主要病理结果为肾积水,现总结3例输尿管息肉引起梗阻性肾积水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

  • 多发性肠闭锁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晨东

    先天性小肠闭锁是新生儿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之一,约1/3的新生儿肠梗阻由肠闭锁引起,其中32%为多发性肠闭锁(Multiple Intestinal Atresia,MIA),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1-2].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因梗阻部位而异.多发性肠闭锁往往合并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提示肠闭锁的基因学研究方向[3].MIA和SCID的共同作用使得患儿只能依靠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4].发病机制、产前诊断和干预方式的研究已成为目前肠闭锁研究的重点,现对小肠闭锁的产前诊断和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 肠动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季兰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一类常见消化道疾病.正常肠道活动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内分泌以及肠道微生物环境的相互协调和稳定.肠神经系统、胃肠平滑肌及Cajal间质细胞在其中共同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重点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个简要综述.

  • 重型尿道下裂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海

    尿道下裂是常见的小儿泌尿生殖系畸形,已经发表的手术方法多达300余种,但目前尚没有一种通用满意的方法.Barcat[1]按阴茎下曲矫正后尿道口的不同位置,将尿道下裂分为前段型尿道下裂(阴茎头、冠状沟、阴茎前1/3)、中段型尿道下裂(阴茎中1/3)、后段型尿道下裂(阴茎后1/3、阴茎阴囊交界、阴囊、会阴),其中阴茎阴囊交界、阴囊、会阴型尿道下裂称为重型尿道下裂[2].重型尿道下裂疗效差,术后并发症多,是采取一期手术还是分期手术尚有争议[3].现就近年来重型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术式的选择综述如下.

  • 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的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张艳

    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hirschsprung disease,HD)又称先天性巨结肠症,是一种由于肠壁黏膜下层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的先天性肠道阻塞性疾病.临床诊断HD除了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钡剂灌肠X线片、直肠测压外,病理检查仍是金标准.目前常用的病理检查方法是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染色,研究较广泛的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而相关基因表达蛋白的原位检测能从基因水平解释HD的发病机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近年来病理技术在HD诊断方面的进展.

  •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治策略

    作者:张立军;吉士俊;李连永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1992年北美小儿矫形外科学会将其改名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或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分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髋关节脱位三种类型.我国发病率报告为0.9‰~ 3‰,男女发病比例为 1∶ 5 ~ 7,甚至更高.早期诊断并未普及, 儿童骨科医师甚至成人骨科医师都在治疗,但治疗方法各异, 并发症较多, 一直是儿童骨科医生研究的热点.

  • 应用并指分离器治疗儿童并指畸形

    作者:梅海波

    先天性并指畸形(congenital syndactyly)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手指部分或全部组织成分相并连,是仅次于多指畸形的常见手部先天性畸形.外科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并指畸形的唯一方法.由于并指间皮肤面积有限,传统手术在分离过程中常出现分指后指蹼或相邻手指侧方皮肤不足而需要行自体皮肤游离移植术,随着患儿生长发育,植皮区或其周边的皮肤逐渐挛缩导致指蹼高位、指蹼狭窄、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等并发症,影响手指的外观和功能.1978年有作者开始尝试应用外固定装置逐渐牵开并指间皮肤,达到治疗并指畸形的目的.2008年Shevtsov等报道了利用外固定装置治疗儿童并指畸形的经验.作者自2011年3月开始,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儿童并指分离器"治疗儿童并指畸形,取得良好的效果.现简单介绍外固定装置的构成及治疗方法、注意事项.

临床小儿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