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ecv@cmaph.org
  • 曾用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初探

    作者:马红;任江波;李红艺;王宇;王瑞丽;梁丽;孙淑杰;贾继东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24周时对HBV的抑制程度,与治疗48周疗效之问的关系,探讨临床实用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 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名,采用恩替卡韦每日1.0 mg治疗.根据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的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PCR低于检测下限(QL)组(<300拷贝/ml)、QL~<103拷贝/ml组、103拷贝/ml~<104拷贝/ml组和≥104拷贝/ml组,比较各组治疗48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转换及发生病毒学反弹的比率.结果 治疗48周时,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4.91 log10,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为33.3%.24周时HBV DNA水平越低,在48周HBV DNA达到PCR检测不到的水平和ALT复常的比率越高,发生病毒学反弹的比率越低.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治疗24周时,PCR检测不到HBV DNA,提示在48周可达到较佳疗效,24周对HBY DNA的抑制程度可作为48周疗效的预测指标.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影响的研究

    作者:纪经智;陈壮桂;陈岩峰;陈奋华;陈虹;邓力

    目的 探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半胱氨酰白三烯水平的影响,研究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发展为哮喘的有效于预途径.方法 将37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分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干预组:顺尔宁,4 mg qd,疗程12周,糖皮质激素吸入干预组:出院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吸入,200 μg qd/bid,疗程12周.两组患儿入院后24 h内及疗程结束用酶联免疫法检测CysLTs、IFN-γ、IL-4.另选10例健康同龄儿童血清标本作对照.结果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存在失衡,血清CysLT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7.85,P<0.05);顺尔宁干预组和糖皮质激素吸入干预组均能纠正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皮质激素吸入干预组血清CysLTs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尔宁干预组血清CysLTs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血清CysLTs水平较健康同龄儿童明显升高,与哮喘有相似之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早期干预能纠正Th1/Th2细胞因子失衡,降低血清CysLTs水平.

  • 不孕患者中宫颈HPV高危型别感染率及病毒载量的调查

    作者:张立冬;张慧敏;裴静;何桂蓉;孙筱放;李冰

    目的 调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不孕患者宫颈细胞中的感染情况,探讨HPV病毒型别及其载量(viral load)对不孕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130份不孕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和在门诊体检的150份对照组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多通道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进行八种高危HPV DNA分型及定量检测,该八种高危HPV型别为主要高危型:HPV16,18,45,31和次要高危型HPV33,52,58,67.结果 不孕组阳性率为25.38%(33/130),对照组的阳性率为11.33%(17/150),两组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孕组的33份阳性标本中病毒载量≥106为24例,病毒载量<106为9例;对照组的17份阳性标本中,病毒载量≥106为4份,病毒载量<106为13份,两组间的病毒载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孕组高危型HPV感染率比正常人群(对照组)高.对不孕组病毒载量的分析表明:不孕组人群中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此外,本研究还为分泌物核酸检测的定量设置了内标(β-球蛋白),提出可供临床使用的分泌物取样的核酸定量检测方法.

  • 带有HBV基因的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重组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作者:尤红;丛敏;王萍;阎钟钰;徐雍;卢炎;王宝恩;贾继东

    目的 探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的含有HBV-S、C或X基因的重组病毒(rAAV-HBV-S,C,X)感染正常人树突状细胞的效率.方法 分别构建含有HBV-S、C和X基因的AAV质粒,在293细胞中包装成重组病毒,测定病毒滴度.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的第1天分别用rAAV-HBV-S、C、X和作为对照的293细胞裂解液感染刺激单核细胞,感染后的单核细胞在GM-CSF、IL-4和TNF-α作用下继续培养7 d获得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用RT-PCR及流式细胞仪细胞内染色检测HBV基因的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重组rAAV-HBV-S、C、X的病毒滴度可以达到107拷贝/ml,用重组病毒分别感染树突状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的树突状细胞可表达相应的HBV基因RNA,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约90%的树突状细胞有相应HBV蛋白的表达.结论 rAAV-HBV可有效感染树突状细胞,提示可以通过该途径刺激树突状细胞提呈抗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

    作者:董忠;沈洪;张福奎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复制水平和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入选临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157例患者,其中49例为早期肝硬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放射免疫法和酶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N端肽和Ⅳ型胶原,对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并对49例早期肝硬化患者和108例无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BV DNA及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早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无肝硬化的患者,而HBV DNA水平却低于无肝硬化的患者(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 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

    作者:林潮双;朱建云;麦丽;Wen-Hui Lee;高志良

    目的 了解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2006年入学的1139名研究生进行入学体检现况调查,采集血标本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HBsAb).同时发放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表,调查乙肝疫苗接种的年代、次数,是否加强接种及时间.用SAS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x2检验分析.结果 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06级研究生HBsAg阳性率为2.90%,曾注射乙肝疫苗组,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从未注射疫苗组(1.15% vs. 21.69%,P<0.0001),而HBsAb阳性率则显著高于从未注射疫苗组(81.54% vs. 44.58%,P<0.0001).有17.31%曾接种乙肝疫苗者未能达到预期预防效果.不同年龄研究生乙肝疫苗接种效果有差异(P=0.0462),随着年龄的增加,HBsAb阳性率有下降趋势.女性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较男性好(80.0% vs.84.87%,P=0.0468).接种年限在3年内者,HBsAb阳性率较其他年限高(0~3年 vs.4~6年,P=0.0089;0~3年 vs.7~9年,P=0.0172;0~3年 vs.>9年,P=0.0474).注射大于3针(即加强接种)免疫效果较注射3针者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3).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乙肝疫苗接种效果(HBsAb阳性率)逐渐降低.男性群体较女性群体更易成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人群.对接种年限大于3年者,可进行抗-HBs监测,及时进行加强免疫.

  • 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利军;李明慧;谢尧;徐道振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ALT检测,采用Cobas amplicor monitor test,version 2.0(v2.0)试剂进行HCV RNA定量和Abbott公司的Murex HCV Serotyping 1-6 Assay试剂进行HCV血清学分型检测.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与罗荛愫(Roferon-A)治疗24周和24周随访结束的生化指标和病毒学应答进行观察,分析不同HCV血清型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生化和病毒学应答的差异.结果 98例患者共检出血清6型2例、5型1例、4型1例、3型10例、2型23例和1型44例,仍有17例未能分出血清型.派罗欣治疗组24周治疗结束时各血清型和未分型组之间的ALT复常率和病毒应答率无差异,而48周随访结束血清非1型的ALT复常率(76.2%)和持续病毒应答率(66.7%)高于血清1型,血清1型ALT复常率和持续病毒应答率分别为27.3%和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罗荛愫组未分型组、血清1型和非1型之间24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ALT复常率和病毒学应答率均无差异.结论 在6个月的IFN抗病毒疗程时,HCV血清型仅在派罗欣治疗组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率.

  • 轮状病毒G血清型和P基因型与腹泻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张丽杰;方肇寅;曾光;Duncan Steele;江保民;Paul Kilgore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G血清型和P基因型与腹泻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1年8月至2003年7月4个监测点医院5岁以下住院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和临床信息,对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根据Vesikari 20点评分法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当与P[8]基因型结合时,P[8]G1型和P[8]G3型患儿的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13分和12分,腹泻天数分别为6 d和5 d,G1型患儿中发热的比例高于G3型(97%与73%),而且发热患儿的高体温G1型也高于G3型(39℃和38.6℃).当与G3血清型结合时,P[4]G3和P[8]G3型腹泻严重程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P[4]型比P[8]型的腹泻天数长(分别为6.5 d和5 d),而P[8]型呕吐的高次数比P[4]型多(分别为4次和3次).结论 当与P[8]型结合时,G1型腹泻比G3型腹泻严重.当与G3型结合时,P[4]和P[8]型腹泻严重程度评分无差异.

  • 抗HBc IgM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特性、病毒学和血清学研究

    作者:张春泽;田志新;石栓柱;李明慧;谢尧

    目的 探讨抗HBcAg IgM阳性慢性阳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性及其与HBV病毒学和血清学的关系.方法 收集河北省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和北京地坛医院2004-2006年经Abbott EIA检测试剂证实的所有抗HBcAg IgM阳性和同期随机抽样的抗HBcAg IgM阴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生化指标、血清HBV DNA载量和血清学指标,分析抗HBcAg IgM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疾病程度和临床转归之间的差异及抗HBcAg IgM状态与HBV DNA载量和HBeAg状态的关系.结果 收集了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抗HBc IgM阳性70例,阴性130例,轻、中和重度肝脏疾病患者分别为71、83、46例.抗HBc IgM阳性患者的年龄和发病年数高于抗HBc IgM阴性患者,抗HBc IgM阳性的轻度肝脏疾病患者百分比为45.71%,中重度患者为54.29%,低于抗HBc IgM阴性患者(30.00%和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7,P=0.027).抗HBc IgM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HBV DNA载量,血清HBeAg/抗Hbe状态、住院天数和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HBcAg IgM的状态与肝脏疾病的程度相关,但与HBV DNA载量和HBeAg/抗Hbe状态无相关性.

  • 乙型脑炎病毒持续感染株在不同条件下病毒量的变化及分析

    作者:徐可树;李琪;周霞

    目的 研究乙脑病毒持续感染株在不同条件下病毒量的变化及探讨影响病毒增殖的因素.方法 乙脑病毒野生株JaGAr-01株和Nakayama株分别感染人肝癌细胞株KN73,建立乙脑病毒持续感染模型.采用空泡斑点实验进行病毒滴度测定.用持续感染病毒感染人神经纤维母细胞瘤细胞株IMR-32,在30℃和37℃下检测病毒的温度感受性;分别将两种野生株感染持续感染了病毒的KN73细胞,进行病毒重复感染实验;为探讨持续感染病毒的增殖性,将其感染KN73细胞和IMR-32细胞.结果 两种持续感染病毒的增殖量均无温度差异性.重复感染实验结果:JaGAr-01株的病毒量是对照的1.3%和8.8%;Nakayama株的病毒量是对照的80.0%和1.7%.两种野生株及其持续感染株分别感染KN73和IMR-32细胞,前者中两种持续感染株的增殖性比野生株明显低下,而在后者中两株的增殖性与其野生株相近.结论 两种持续感染的乙脑病毒均无温度变异株;乙脑病毒的持续感染系中可能存在含有DI粒子的变异病毒;在不同细胞中宿主因子对阻碍持续感染株的增殖存在差异.

  • 中国乙肝病毒B基因亚型的分布

    作者:黄月华;周彬;王战会;马世武;梁敏锋;侯金林

    目的 调查乙肝病毒B基因亚型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并结合测序法,对来自全国7个中心的共511份B基因型感染血清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 511份B基因型样本经亚型分析,确定全部为Ba亚型,未发现Bj亚型的存在.结论 流行于我国南方及北方地区的乙肝病毒B基因型毒株绝大部分为Ba亚型,Bj亚型非常罕见.

  • HPV11型L2E7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效果观察

    作者:张卉;赵莉;任皎;高见;边涛;范江涛;阮力;陈心秋;田厚文

    目的 构建人乳头瘤病毒11型L2E7原核表达系统pET9aHPV11L2E7,并纯化蛋白进行小鼠免疫效果研究.方法 从尖锐湿疣组织中扩增人乳头瘤病毒11型L2、E7基因片段,构建pET9aHPV11L2E7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测序,在大肠埃希菌宿主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L2E7(553个氨基酸),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CM离子交换介质纯化蛋白免疫BALB/c小鼠,进行细胞免疫水平和体液免疫水平的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了pET9aHPV11L2E7原核表达系统,纯化获得的HPV11 L2E7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能检测到针对HPV11E7特异性的细胞免疫,血清中能检测到高效价抗HPV11 L2E7抗体.结论 纯化的HPV11L2E7融合蛋白能够引发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能作为尖锐湿疣免疫治疗候选疫苗.

  •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转归相关因素及抗病毒治疗研究

    作者:吴云忠;赵凤林;张春泽;李明慧;谢尧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转归的影响因素及抗病毒治疗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3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中HBeAg、抗-Hbe滴度,HBV-DNA定量,有无并发症,抗病毒治疗等因素与转归的关系.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年龄增加、PTA降低、并发症增多,其死亡率明显增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定量大于1×105拷贝/ml者其死亡率(52.3%)比HBV-DNA小于1×105拷贝/ml的死亡率(32.9%)明显升高;HBeAg,抗-Hbe的表达对死亡率无影响;2005年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HBV-DNA定量大于1×105拷贝/ml的患者其死亡率(30.38%)比2001年未使用抗病毒治疗者(54.64%)明显下降.结论 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除年龄、PTA、有较多并发症外,患者血清中高病毒载量是影响其死亡率的关键因素,及时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短双链RNA对柯萨奇B组3型病毒体外感染的抑制作用研究

    作者:韩继生;肖宗慧;姚海兰;任红雁;刘哲伟

    目的 利用RNA干扰技术,在细胞、蛋白和基因水平上观察短双链RNA对柯萨奇病毒体外感染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对病毒RNA复制和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 应用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保护实验、空斑形成减少实验、Western Blot、RT-PCR等方法,在体外检测其抗CVB3病毒作用.结果 设计、合成的8条SiRNA中,针对基因组2B、VP4、2A、3C区的SiRNA-2、SiRNA-3、SiRNA-6、SiRNA-7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病毒作用.其中,病毒基因组2B的SiRN-2作用效果好,对Hela细胞CVB3感染72 h后致细胞病变和空斑形成的抑制率为95%,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病毒基因的复制水平也显著降低,在病毒0.1、0.01、0.001、0.0001 MOI感染水平上对CVB3致细胞病变作用的抑制率分别为30%、70%、88%和99%(48 h).结论 针对CVB3基因组2B的SiRNA-2具有较强的抑制柯萨奇B3型病毒感染的作用.

  • 谷氨酰胺防治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实验研究

    作者:刘寿荣;娄国强;黄文豹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Gln)对急性肝衰竭(AHF)大鼠肠道细菌移位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A组),防治组(B组),治疗组(C组),模型组(D组).B组、C组、D组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GalN)建立急性肝功能不全大鼠模型.A组及D组予生理盐水灌胃.B组造模前两天予Gln灌胃防治,C组造模后一天Gln灌胃治疗.4 d后处死动物,进行肝脏病理评分;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及平均组织含菌量、肠组织学改变;测量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含量.结果 B组和C组肝脏病理评分明显低于D组.B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低于D组,有显著性差异.B组、C组的血浆二胺氧化酶含量低于D组.B组显著低于C组.B组及C组的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明显高于D组.B组明显高于C组,差异显著.结论 谷氨酰胺可改善AHF大鼠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AHF大鼠的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

  • 广州市2002-2006年登革热病例特征

    作者:应若素;唐小平;张复春;蔡卫平;陈燕清;王建;洪文昕;龙英姿

    目的 分析2002-2006年广州市1342例登革热(dengue fever,DF)患者病例特征,以期更好地做好DF的防治工作.方法 对我院2002-2006年收治的1342例DF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6/36细胞分离血液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与基因测序法鉴定病毒.结果 134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4.4岁,分布无明显性别差异.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病毒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85.9%)、肌肉酸痛(64.5%)、骨痛(46.6%)和皮疹(65.9%)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者分别占66.0%和61.3%,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分别占69.0%和85.7%,部分患者(28.4%)出现血钾降低,除2例诊断为登革出血热外,均诊断为典型登革热.病原学检查血清登革病毒抗体IgM(DF-IgM)阳性率为90%,其中病程5天内累积阳性率为31.3%,8天内为86.4%,经病毒分离与鉴定证实均为DV-Ⅰ型感染.结论 广州市2002-2006年流行的DF均为DV-Ⅰ型所致,绝大多数病例符合DF的典型临床表现,肝损害为常见的并发症,登革出血热极少见.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周期进程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楠;余艳红;钟梅;闻良珍

    目的 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宿主细胞DNA合成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HCMV感染同步化于G0/G1期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分别于感染后0、3、6、12、24、48、72、96 h终止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CMV感染后细胞周期进程及DNA含量.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yclinE、CyclinA、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 HCMV感染细胞后24h~96h,S期细胞明显增多,G2/M期细胞减少,至感染后96 h,未发现有G2/M期细胞.感染后24 h细胞保持2N DNA含量,全部感染细胞DNA含量在48 h内开始升高,感染后72h多数细胞的DNA含量大于2N DNA含量.在正常对照细胞DNA含量没有增加.HCMV+PAA组没有检测到DNA含量增加.HCMV感染接触抑制细胞12 h时CyclinE蛋白被诱导,感染后24 h出现CyclinE峰值;HCMV不能诱导CyclinA蛋白表达;CyclinD1在感染后24 h开始下降.结论 HCMV感染同步化于G0/G1期的细胞后,诱导CyclinE蛋白明显升高,激活CyclinE/Cdk2激酶,使细胞周期越过G1/S限制点,将细胞周期阻止于晚G1期.病毒感染未能激活细胞DNA合成,病毒感染后总DNA的增加由病毒DNA复制造成.

  • 微量离心柱法分离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永忠;罗立波;吴国祥;陈敏;阮丽花;濮翔科;杭双荣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预装有耦联小扁豆凝集素(LCA)的琼脂糖微量离心柱分离AFP-L3,采用双抗体夹心、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和AFP-L3,并计算AFP-L3值,以AFP>20 μg/L,AFP-L3>1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结果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AFP-L3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肝病患者,P值均<0.001,肝癌患者以AFP、AFP-L3作为诊断指标的敏感度分别是85.1%、72.3%,特异度分别是55.4%、97.2%;8例肝病患者AFP-L3>10%,影像诊断未发现肝癌,至少三个月以后确诊肝癌.结论 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细胞癌诊断及与良性肝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409例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病例的MELD评分结果的构成分析

    作者:宋春辉;陈黎明;张玲霞

    目的 应用两种评分方法对409例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评估比较,分析血清肌酐、血清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MELD评分结果的影响程度.方法 统计409例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应用Child和MELD评分法分别计算后应用Chi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着A、B、C、D各个级别的病情的加重,MELD评分明显升高.各个级别的血清胆红素、INR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各个级别的血清肌酐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清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及不同能够明显影响到评分结果,而血清肌酐的结果对评分结果的影响不显著.MELD应与多因素分析及临床经验有机结合,才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判断严重肝病预后的较科学手段.

  • 双环醇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评价

    作者:王慧芬;李强;兰培

    目的 评价双环醇片治疗成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PubMed等数据库,纳入比较双环醇片与非特异性治疗、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随机临床试验.纳入试验的质量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结果 终纳入14个临床试验1782例患者.ALT复常率双环醇组(69.3%)高于对照组(59.0%),(P=0.04),HBeAg阴转率双环醇组(22.1%)高于对照组(13.5%),(P<0.00001).没有严重不良事件报道.结论 双环醇促进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对血清病毒标志物清除可能有一定效果.

  • 携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重组腺病毒对链脲佐菌素诱导胰岛β细胞损害的保护性研究

    作者:陈志红;李堂;罗兵;朱伟;孙若鹏

    目的 构建含有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IGF-1)重组腺病毒,研究rIGF-1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胰岛β细胞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重组腺病毒并感染RINm5F细胞,ELISA、Western blotting检测rIGF-1蛋白表达;STZ诱导细胞破坏,检测培养上清中NO水平,胰岛素释放试验进行功能测定,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 成功构建含有rIGF-1基因重组腺病毒,病毒滴度为4.0×108 pfu/ml,rIGF-1在细胞内外有效表达,并具有抑制STZ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和NO产生、保护细胞胰岛素分泌和促进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 胰岛β细胞局部表达IGF-1能够保护细胞功能,抑制NO产生,使胰岛β细胞免受诱导凋亡因子的损害,提高细胞存活率.STZ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可能与NO介导有关.

  • HBV cccDNA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庄立伟;陆海英;于岩岩;斯崇文;于敏;张乃临;公维波

    目的 建立一种HBV cccDNA定量检测方法,并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的cccDNA.方法 分析A-G亚型HBV DNA序列,根据其结构特点,于DNA缺口两侧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并摸索该方法佳反应条件,以期实现不同亚型HBV cccDNA的特异性扩增.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检测.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用102~1010拷贝/ml的标准质粒检测方法的敏感度.106拷贝/ml标准质粒30复管,以检测其重复性.取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肝穿组织,提取DNA,用该方法进行cccDNA定量,观察抗病毒治疗前后cccDNA的变化及与总HBV DNA的关系.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为目的片段;该定量方法的敏感度为103~1010拷贝/ml;标准质粒30复管后其Ct值为29.69±0.31,变异系数为1.04%.肝内cccDNA占肝内总HBV DNA的47%~98%,平均81.5%.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高,定量线形范围宽及重复性好,可用于科研中cccDNA的定量检测.

  • 实时荧光定量RT-PCR监测恒河猴体内人/猴免疫缺陷病毒载量在传代过程中的变化

    作者:刘强;李菊;杨贵波;邢辉;代解杰;邵一鸣

    目的 为分析中国SHIV/猕猴AIDS模型的病毒载量变化趋势,建立一种实时、灵敏、特异的针对人/猴免疫缺陷病毒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体外转录制备RNA标准品,利用TaqMan EZRT-PCR试剂盒的反应体系和针对SHIV gag保守区91个碱基的TaqMan探针和引物,建立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提取126份来自SHIV-CN97001感染恒河猴血浆病毒RNA并定量检测.结果 利用梯度稀释的RNA标准品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标准曲线下限达到2×102 拷贝/ml,相关性(r>0.99)及重复性(CV=4.14%)均能达到测定要求.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表明SHIV-CN97001在猴体内传代过程中病毒载量有先升后降的趋势,病毒载量通常在接种病毒或感染猴的全血后第14天达到高峰.血浆载量可达到105~106 拷贝/ml.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一步法定量SHIV RNA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为SHIV/恒河猴AIDS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提供了灵敏的病毒载量检测方法.SHIV-CN97001的体内繁殖能力在猴体内传代过程中有所增强.

  • NucliSens HIV-1 QT和Amplicor HIV-1 monitor1.5方法测定HIV-1病毒载量的比较研究

    作者:潘品良;许文燕;姚均;陶晓霞;裴丽健;蒋岩

    目的 进行NucliSens HIV-1 QT和Amplicor HIV-1 monitor 1.5检测相同临床样品HIV-1病毒载量值之问的比较研究.方法 收集临床样本82份,使用两种方法测定病毒载量,对病毒载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未测到核酸的和两种方法病毒载量对数值之差小于0.5的占88.9%;用△log10 VL<0.5的56份样本统计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56.结论 NucliSens HIV-1 QT和Amplicor HIV-1 monitor 1.5两种方法测定的HIV病毒载量值有很好的相关性.

  •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检测汉坦病毒IgM抗体的研究

    作者:李伟红;张全福;李建东;曹守春;邢玉芳;韦艳;李川;刘琴芝;梁米芳;肖东楼;李德新

    目的 建立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CLEIA)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中IgM抗体.方法 以抗人IgM-μ链抗体包被黑色不透明聚乙烯板,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汉坦病毒核蛋白作为检测抗原以及luminol-H2O2作为发光底物,建立CLEIA法并对CLEIA与IgM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法(MacELISA)进行比较.结果 CLEIA与MacELISA相关系数0.97;对于51份确诊的HFRS患者急性期血清CLEIA检测敏感度100%,MacELISA为90.2%;对48份正常人血清两种方法检测特异度均为100%;CLEIA次内变异系数范围5.02%~12.7%,次间变异系数范围0.4%~7.0%,与MacELISA相当.结论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是一种更为灵敏,准确和稳定的方法,适用于检测HFRS早期患者血清中IgM抗体.

  • 人禽流感酶联免疫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作者:鲁健;郭瑜;李梓;曹玉玺;王琦;王秀平;黄晶晶;王敏;毕胜利;舒跃龙

    目的 建立人禽流感H5抗体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ELISA).方法 用ELISA法检测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及正常人群血清标本中H5 IgG抗体.结果 23例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血清样品中有4例H5 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7.40%,与血凝抑制试验(HI)和微量中和试验(NI)相比较,三者符和率为100%.234例正常人群血清H5 IgG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建立的ELISA方法可用于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的血清样品初步筛查.

  • 一次乙型肝炎诊治临床研究专题讨论会总结

    作者:庄辉

    2006年4月6~8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肝病研究部,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肝病学会(AASLD)、乙型肝炎基金会、国际肝炎基金会和美国肝病基金会联合召开了一次乙型肝炎诊治临床研究专题讨论会,共有436人参加,42人报告,为期3天,对乙型肝炎的病毒学、临床特点、自然史和治疗等同题进行了研讨[1].

  • DNA疫苗及其在流感病毒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郇丽芳;舒跃龙;张智清

    DNA疫苗能够诱导广谱免疫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性疫苗和针对各种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

  • 树突状细胞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作者:束弋;王健伟

    在针对大量的外环境无害抗原、食物蛋白和共生菌群所引发的免疫耐受与针对入侵病原体引发的免疫反应之间维持一种平衡的状态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内的中心事件.

  • HCMV感染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戴橄;陈利玉;李太存;邬国军;马琼山

    本研究选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细胞株作为研究的靶细胞,以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以及HCMV-LA的表达为指标,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是否感染U251细胞,为进一步探讨HCMV致畸机制奠定基础.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肝25例分析

    作者:袁海宁;邓一鸣;罗光汉;黄利

    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作为抗病毒的主要药物之一,具有清除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减轻肝脏炎症、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我科于2004年8月至2006年2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CHB25例,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中HERV pol基因的检测

    作者:黄文杰;刘忠纯;王高华;王慧玲;吴建国;侯晓晖;朱帆

    为了检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的激活状况,分析比较HERV pol基因阳性和阴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我们用RT-PCR技术检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中HERV pol基因序列的表达状况.

  • 加强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作者:庄辉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1]."

  • 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加强我国登革热防控工作

    作者:王世文;李德新

    登革热是由4型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争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疑义伊蚊叮咬传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策略

    作者:许文波

    一、概述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及个别患者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腊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