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ecv@cmaph.org
  • 曾用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两种模式病毒灭活风险实验研究

    作者:李媛;梅国勇;姜慧英;王桂荣;田婵;韩露;韩卫芳;魏强;周永运;武桂珍;王克霞;韩俊

    目的 研究模式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以及常用消毒液和紫外线对病毒的灭活能力.方法 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腺病毒rADV和重组单纯疱疹病毒rHSV作为模式病毒,将滴有病毒的NC膜于室温下、浸于不同稀释度的各消毒液(乙醇、次氯酸钠、来苏尔、新洁尔灭)中,分别于15、30、45、60、75、90、105 min,或紫外线连续照射20、40、60、80、100 min后,放入细胞表面培养48 h,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1)rHSV在环境中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足60 min,rAd病毒均高于105 min;(2)100%、70%、50%的乙醇,以及5%、2.5%和1.25%次氯酸钠均可灭活两种病毒;(3)0.1%的新洁尔灭15 min可灭活rHSV和rADV;0.01%新洁尔灭作用45 min可灭活rHSV病毒;0.05%新洁尔灭中作用75 min可灭活rADV病毒;而0.01%新洁尔灭则无灭活作用;(4)5%和2.5%的来苏尔可灭活两种病毒;但1.25%来苏尔灭活rADV病毒需75 min;(5)紫外线照射大于20 min可有效灭活rHSV,但对rADV无灭活作用.结论 无包膜病毒与有包膜病毒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是不同的;两种模式病毒对各消毒液的抵抗能力也不尽相同,应根据病毒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灭活方式.

  • HBVcccDNA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周单核细胞及肝组织中的分布

    作者:张永乐;徐岱;吴晓星;武静;邵芯仪;陈虹;张勤

    目的 观察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cccDNA)在乙肝患者血清、外周单核细胞(PBMC)及肝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血清HBVDNA>105拷贝/ml的乙肝患者50例,血清HBVDNA<105拷贝/ml的乙肝患者30例,脂肪肝患者(非乙型肝炎)20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患者血清、PBMC及肝组织中HBVcccDNA的存在情况.结果 50份血清HBVDNA>105拷贝/ml的标本中血清HBVcccDNA检出28例,检出率56%,PBMC HBVcccDNA检出29例,检出率58%,肝组织中HBVcccDNA检出44例,检出率88%,血清、PBMC的检出较肝组织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血清较PBMC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30份血清HBVDNA<105拷贝/ml的标本中血清、PBMC HBVcccDNA检出均为2例,检出率6.67%,肝组织中HBVcccDNA检出6例,检出率20%,血清、PBMC、肝组织三者之间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20份脂肪肝患者的血清、PBMC及肝组织中均未检出HBVcccDNA.结论 HBVcccDNA主要存在于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中,乙肝患者血清及PBMC中也有HBVcccDNA的存在但较肝组织中要少的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DNA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DNA载量与外膜大蛋白关系研究

    作者:饶高峰;陈恩福;颜鸣鹤;郑敏巧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DNA载量与外膜大蛋白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ELISA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分别检测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LHBs(Hepatitis B Virus Large Envelope Protein,LHBs)和HBV血清标志物,对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鉴定基因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BV LHBs与HBV DNA阳性率在HBcAg阴性和阳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LHBs吸光度A值与HBV DNA载量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267;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间HBV-LHBs吸光度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LHBs水平与HBV DNA载量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能反映HBV感染者体内HBV复制程度,可作为判断HBV复制新的血清学指标;HBV LHBs的含量与HBV基因型无关.

  • 甲胎蛋白异质体L3预警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作者:李永利;马洪滨;郭静霞;史佳彬;徐军;刘爱霞;杨丽华;李伯安;毛远丽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检测在预警原发性肝癌中的作用.方法 对100例AFP升高肝病患者血清,应用甲胎异质体微量离心柱分离并洗脱获得AFP-L3,再同时检测原始血清中的AFP以及AFP-L3含量,计算AFP-L3在AFP中的比例,对AFP-L3异常升高者、正常者进行跟踪,结合6个月后临床诊断结果 ,分析AFP-L3升高在鉴别良性肝脏病变与预警肝癌中的作用.结果 肝癌、疑似肝癌患者与良性肝病患者中的AFP-L3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80%、73.68%、11.80%,P<0.05).未确诊肝癌(疑似HCC、肝病)的患者中,AFP-L3阳性的21例中有12例在6个月内被诊断为HCC,而且有6例是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手段被早期确诊的单发性小肝癌.AFP-L3阴性的62例标本中,6个月内有3例发生肝癌,AFP-L3阳性发生肝癌的危险率增加了11.9倍.结论 AFP-L3与AFP值无相关性,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肝细胞癌诊断因子.AFP-L3的测定对于AFP升高时良、恶性肝病的鉴别及肝癌的早期预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宿主和病毒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脂肪变中的作用

    作者:施军平;范建高;武瑞;高晓倩;张莉

    目的 探讨宿主和病毒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脂肪变中的作用.方法 将肝穿组织活检证实的562例CHB患者(男450例,女112例).分为肝脂肪变组(102例)和无脂肪变组(460例),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征、病毒学指标和生化学指标.结果 在562例CHB患者中,102例(18.15%)有不同程度肝细胞脂肪变;男性高于女性.肝脂肪变组患者BMI(体重指数)、血清TG(甘油三酯)、Cho(总胆固醇)、UA(尿酸)、FSG(空腹血糖)水平和超重/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以及饮酒习惯者比例显著高于无肝脂肪变组(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MI、TG、UA与CHB患者肝脂肪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CHB患者肝细胞脂肪变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代谢因素相关,而非HBV所致.

  •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皮质醇水平与T细胞亚群状态的研究

    作者:范晓鹏;王凯;范玉琛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HBV携带者60例,正常对照10例,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HBV携带者血浆皮质醇水平相对升高(P<0.05),CD4+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CD8+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CD4+/CD8+明显下降(P<0.05).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比较,HBeAg阳性组血浆皮质醇升高较为明显(P<0.05),CD4+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CD8+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CD4+/CD8+明显下降(P<0.05).结论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着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增高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存在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

  •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预防

    作者:武聚山;卢实春;王梦龙;夏仁品;郭庆良;高大明;张毅;刘源;李宁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临床经验,探讨预防乙肝病毒再感染的个体化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7月至2008年6月完成的195例乙肝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肝移植临床资料,按照其移植术后抗病毒方案不同分为两组:A组(168例)应用拉米夫定(LAM)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B组(27例)应用阿德福韦(ADF)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平均随访(23.7±13.4)月,观察总体及两组复发率.结果 A组和B组各复发1例,复发时间分别在术后6个月至11个月,复发率分别为0.6%(1/168)和3.7%(1/27),总体复发率为1%,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HBIG可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根据术前病毒携带情况调整抗病毒方案与HBIG用量可获得满意疗效.

  • 聚乙二醇干扰素在儿童与成人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唐红梅;张鸿飞;朱世殊;张雅萍;霍翠华;王丽更

    目的 了解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儿童与成人慢性肝炎近期不良反应的范围及程度,为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并根据设计的表格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者的反应进行记录存档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近期不良反应包括体温升高、关节肌肉酸疼等,其中体温升高常见,占54.11%;体温升高的程度多集中在37.3℃~38.9℃,以中、低热为主,占85.4%,到第4周时逐渐降为70%,但高热的比例却从第1周的14.5%上升到第4周的30%;43.6%的患者在第1周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后9~12 h开始发热,第3周之后多以3~5 h开始发热为主,达40%;发热持续时间,大多数患者为3~4 h;在注射后的1周中大多数患者仅发热1次,在体温升高的处理上,45.5%进行了药物降温.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近期不良反应有体温升高等,随着治疗的继续,严重程度会逐渐缓解.在不良反应中,以体温升高为主(47.6%),其他仅占1%~16.9%,发热的规律表明,发热多为一过性,50%不需要进行处理.本组患者由于采取了逐渐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量的"阶梯式"加量法,不良反应相对少且轻.

  • 应用MALDI-TOF-MS技术高通量检测乙肝病毒耐药基因变异

    作者:周伯平;张红梅;李晓鹤;袁静;李巍;徐六妹;王火生;陈心春;丁春明

    目的 建立基于MALDI-TOF-MS技术的高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变异的临床检测方法 .方法 应用MassARRAY Assay Design软件设计iPLEX引物,按iPLEX反应的操作说明进行PCR扩增、SAP反应、引物延伸、脱盐、点样,MALDI-TOF-MS采集、分析iPLEX反应物的数据,判读基因变异位点.批量检测、分析138例HBV耐药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单药耐药及多重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并对MALDI-TOF-MS所检测的HBV基因变异位点所在区域进行DNA测序,与MALDI-TOF-MS检测结果 对比、分析.结果 建立了基于MALDI-TOF-MS技术的HBV基因突变检测平台,实现了临床血清标本的高通量检测.能一次获得138份标本的HBV基因突变临床检测结果 .MALDI-TOF-MS技术和DNA测序同时检测的33份标本中,有10份检测结果 不一致,其中有2份MALDI-TOF-MS技术未检测到,有1例出现2个检测位点不一致.结论 MALDI-TOF-MS技术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可高通量、快速检测HBV基因变异,适用于HBV临床诊治及监测.

  • 血清和肝组织TGF-β1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

    作者:过建春;包剑锋;陈群伟;李晓鸥;施军平;娄国强;石伟珍;荀运浩

    目的 探讨血清和肝组织TGF-β1水平与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为肝纤维化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以肝活检病理诊断区分131例慢性HBV感染者纤维化程度(S0~S4),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GF-β1表达并半定量.分析血清TGF-β1和肝组织TGF-β1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血清和肝组织TGF-β1均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非常显著性正相关(r分别是0.74和0.89,P<0.01).血清TGF-β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分割比较,S0和S1分别与S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各组与S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S1组和S3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5).肝组织TGF-β1表达在S3和S4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GF-β1和肝组织TGF-β1表达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相关(r=0.61,P<0.01).结论 血清TGF-β1和肝组织TGF-β1水平与慢乙肝肝纤维化程度相关,血清TGF-β1有希望成为临床判断轻度或重度肝纤维化的无创伤性诊断指标.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PBMC细胞因子的研究

    作者:董漪;张鸿飞;陈昊;李靖;杨晓晋;朱世殊;程云

    目的 研究准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特点.方法 将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72 h后,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2、IFN-γ和TNF-α的浓度.结果 (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培养上清中IFN-γ、IL-10和TNF-α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没有检测到IL-2、IL-4、IL-12的基础分泌.(2)不同病情患者间的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占优势.提示通过调整TH1/TH2失衡可能达到抗病毒治疗目的.

  • 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研究

    作者:孟庆华;段忠辉;李娟;于红卫;张剑;张雅;侯维;刘娅

    目的 研究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各种因素,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方法 回顾总结408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例,依据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并发症改善情况)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两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后P<0.05的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有效组和无效组在年龄、性别、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氯离子(Cl-)、钠离子(Na+)、白细胞数(WB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氨(NH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尿素氮(BU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模型P=1/(1+e-y),Y=-4.636+0.022X1+0.034X2+0.096X3+0.047X4-0.042X5,(注:X1:年龄、X2:Tbil、X3:BUN、X4:MCV、X5:PTA).结论 年龄、Tbil、BUN、MCV、PTA是判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新发传染病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辅助识别系统的初步应用

    作者:王业东;游绍莉;李保森;赵军;赫兢;荣义辉;陈黎明;常彬霞;田嘉禾;周先志;辛绍杰

    目的 检验所建立的新发传染病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辅助识别系统诊断提示功能与临床的符合性.方法 应用所建立的新发传染病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辅助识别系统对49种314份感染性疾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186例初诊发热患者进行前赡性研究.结果 回顾性对验证结果 显示,系统第一诊断提示与临床符合率61.9%;前3位提示符合率78.1%;前5位提示符合率86.6%.初诊发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系统第1诊断提示与临床符合率59.7%;前2位提示符合率77.9%;前5位提示符合率85.4%.结论 该系统对新发传染病(EID)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沈宏辉;孙红岩;赵景民;侯俊;白冰珂;胡燕;孔维;貌盼勇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CD4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 检测1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CD40浓度,分析患者血清中sCD40浓度与临床轻重程度及肝组织不同炎症坏死分级的关系.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CD40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临床病情越重、肝组织炎症坏死越明显,sCD40浓度越高;在ALT低于80 IU/L的患者中,sCD40浓度大于80 pg/ml的患者中肝组织炎症坏死G2以上的占65.85%,明显高于sCD40浓度低于80 pg/ml的患者.结论 血清中sCD40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的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用于辅助判断乙肝患者病情的免疫学指标.

  • 微量离心柱法与亲和交叉免疫电泳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的研究

    作者:陈燕;林莺莺;胡敏华;陈岩松

    目的 比较微量离心柱法和亲和交叉免疫电泳自显影法两种方法 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甲胎蛋白阳性的良恶性肝病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微量离心柱法和亲和交叉免疫电泳自显影法分别分析102例原发性肝癌、41例慢肝及肝硬化血清中的AFP-L3比率,比较2种方法 检测AFP-L3%对良恶性肝病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微量离心柱法和亲和电泳法对102例原发性肝癌AFP-L3%的敏感性分别是79.4%、91.2%.对41例慢肝、肝硬化AFP-L3%的特异性分别为70.7%、29.3%.亲和电泳法、微量离心柱法两种方法 检测肝癌的符合率分别为76.9%、73.4%,在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为0.791、0.758.4例AFP低值的原发性肝癌,采用亲和电泳方法 检测均为阴性,而采用微量离心柱方法 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微量离心柱法检测AFP-L3不仅操作简便、省时,而且比传统亲和电泳方法 更适合于AFP阳性良恶性肝病的鉴别诊断.

  • 慢性HBV感染肝脏病理变化和生化ALT及病毒学关系

    作者:王治兰;刘卫平;王贵强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ALT、HBV DNA与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 对81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检测血清ALT、HBV DNA.并进行肝活检病理检查.结果 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ALT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683和0.419),与HBV DNA无相关性.随着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ALT有升高趋势(χ2趋势值分别为25.81和12.012),HBV DNA无升高趋势,而随着HBVDNA的升高,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并无加重趋势.肝组织HBsAg、HBc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ALT、HBV 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LT与肝脏炎症活动度有明显相关性,仍是观察炎症变化的敏感指标,HBV DNA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无相关性.

  •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酶测定的几个影响因素

    作者:郭鸿雁

    目的 了解温度、时间、抗凝剂、不同试剂、不同仪器等因素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酶测定的影响.方法 采集患者血清分别比较加抗凝剂、放置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保存24 h、不同试剂、不同仪器对测定的影响.结果 采用肝索锂抗凝影响腺苷脱氨酶ADA、总补体CH50的测定;室温放置24 h(不分离血清)将影响ADA、CH50的测定;不同厂家试剂将影响结果 的一致性.结论 不同保存条件和试剂将影响测定结果 .为了使检测结果 有较好的一致性,必须制订和执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

  • 成人肝细胞的分离及培养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鸿凌;辛绍杰;游绍莉;胡燕;荣义辉;周霖;杨永平;李志伟;刘振文;貌盼勇

    目的 探索成人肝细胞的分离方法 以及培养条件.方法 在获取外科手术切除或不适宜肝移植的成人肝脏后,采用改良胶原酶P两步法分离成人肝细胞,锥虫蓝计算存活率后,接种普通培养,或将肝细胞接种于中空纤维反应器中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尿素合成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利多卡因代谢等.结果 利用改良两步胶原酶分离法成功分离出大量成人肝细胞,而且较好的维持其生物学活性,并被成功的培养在中空纤维反应器中.检测结果 显示较好地保持了尿素合成以及利多卡因代谢能力,结论 胶原酶P两步法可分离出成人肝细胞,采用普通培养和中空纤维反应器培养可较好的保持细胞的功能,可为生物反应器的制备提供初步的依据.

  • 重组风疹病毒外膜蛋白E1的表达及其在血清学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伊瑶;郭敏卓;余陶;许文波;杨进业;陈斯勇

    目的 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重组风疹病毒外膜蛋白E1,用其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一种用于诊断风疹病毒感染的ELISA检测方法 .方法 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构建表达质粒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风疹病毒外膜蛋白E1,蛋白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用ELISA的方法 检测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风疹检测质控血清以及来自广西桂林的未知血清样本.结果 采用WHO用于风疹检测的质控血清对所表达的重组抗原的抗原性进行鉴定,通过试验,特异性、敏感性均为100%.用表达的抗原对来自我国广西的200份未知血清样本进行风疹病毒外膜蛋白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93%,与文献报道的我国其他地区风疹病毒抗体阳性率基本一致.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表达了具有良好抗原性的风疹病毒外膜蛋白E1,为进一步研究风疹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奠定了基础.

  • 腺病毒分型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唐浏英

    人腺病毒属于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到目前为止,人腺病毒共分离到52个血清型,分属于A~G7个亚属[1].腺病毒是呼吸道和结膜炎的重要病原因子,咽结膜热也是广为人知的腺病毒疾病.此外,腺病毒引起免疫缺陷患者的致命性的感染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以及胃肠道感染在临床表现方面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非常相似,因此,仅根据临床表现来进行疾病的诊断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加以证实.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复发性丙肝疗效观察

    作者:杨雅芳;李保明;杨小平

    我们自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间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经普通干扰素(IFN)治疗,又复发的慢性丙肝32例,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 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续)十一Ⅱ、Ⅲ型干扰素

    作者:张丽兰;张丽萍

    1 Ⅱ型干扰素1.1 概述:干扰素-γ属Ⅱ型干扰素γ型干扰素(IFN-gamma)同名有:抗原诱导干扰素(Antigen-induced interferon);免疫于扰素(Immune interferon(IIF);Ⅰ型干扰素(Type-2 interferon);T干扰素(T interferon);有丝细胞分裂素干扰素(Mitogen-induced interferon);酸不稳定干扰素(pH2-labile interferon);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macrophage activating factor);T细胞替代因子(TRF,T-cellreplacing factor)等.

  • 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续)十二干扰素诱生剂

    作者:高寒春

    干扰素诱生剂是一种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和释放的物质.其种类很多:包括促细胞分裂剂、脂多糖和人工合成的多聚体,如poly I:C和poly A:U(聚腺苷酸-聚尿苷酸)和磷酸多糖;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都被证明可以诱生干扰素,还有许多低分子物质如Tirolone等.在1986年重组人干扰素被美国FDA批准投放市场以前,干扰素诱生剂曾经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多的是聚肌胞(poly I:C).但由于毒性大,未被批准投放市场,同时随着重组干扰素的上市,聚肌胞的市场在逐渐萎缩.但近年来干扰素诱生剂的研究和开发又在不断取得新进展,尤其是以下几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