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ecv@cmaph.org
  • 曾用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用双向凝胶电泳-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HBV感染肝组织蛋白质组

    作者:秦雪;谢丽;陈晓燕;代智;崔杰峰;康晓楠;彭宽;舒宏;李山;刘银坤

    目的 比较正常肝组织与HBV感染肝组织中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筛查在HBV致病过程中相关蛋白质分子表达的不同.方法 应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3例正常肝组织(A组),3例HBV感染肝组织(B组,均为组织HBsAg阳性,外周血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的蛋白质组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了鉴定.结果 相同条件下对各组总蛋白样品分别进行3次双向电泳,各组检测到的蛋白点数如下:A组(1125±56)个,B组(1203±42)个.以各组中2-DE效果好、点数多的一块胶作为参考胶,分别进行2组间的匹配分析,筛选出两组之间差异大于或等于2倍的蛋白点40个.应用质谱鉴定出人线粒体醛脱氢酶H链、结合珠蛋白Hp2、抗过氧化物蛋白2等22种蛋白质.结论 HBV感染所致慢性炎症能使肝组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蛋白表达谱.

  • 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作者:韩峰;秘晓林;曹茹;王艳;吴淑华

    目的 从痘苗病毒基因组中筛选原核增强子样序列,构建携带原核增强子样序列的表达载体,探讨其对干扰素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作为报告基因,从痘苗病毒基因组中筛选具有原核增强子样活性的序列,构建携带增强子样序列VV1的表达载体,表达干扰素基因和检测干扰素活性.结果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DNA基因组中筛选出18个在大肠埃希菌中具有增强活性的序列,从中筛选到两个原核增强子样序列VV1和VV16,VV1正反向分别可使lacZ基因活性提高10.9倍和3.8倍,VV16正反向分别可使lacZ基因活性提高9.0倍和4.1倍;证实它们的增强活性体现在转录水平;用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VV1构建的表达载体,其表达的IFN-α2b型干扰素比原表达载体活性高2.6倍.结论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DNA基因组中筛选到2个原核增强子样序列-携带有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的表达载体可提高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水平.

  • 先天性巨结肠患者人类巨细胞病毒UL139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毛志芹;黄英;阮强;孙梅;齐莹;高红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9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临床株中的多态性,探讨其多态性与HD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3株HD患儿痉挛段肠组织标本和6株尿标本的临床株进行UL139开放阅读框(ORF)的扩增及测序.对照组为10个无症状HCMV感染患儿的尿标本.结果 28个HD临床株完成测序,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UL139基因DNA序列分为3组5个基因型,G3为主要基因型(48.1%).与对照组比较,X2=7.378,P=0.194.24个临床株同时完成了HCMVUL144基因测序,HCMV UL144与UL139基因经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τ=-0.114,P=0.425.不同临床分型HD分散分布于UL139各个基因型中.结论 HCMV UL139基因具有高度的多态性;UL139基因分型与HD的临床分型无关;UL139基因与UL144基因无相关性.

  • 2006年中国流感病毒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研究

    作者:张烨;赵翔;郭峻峰;隗合江;成艳辉;李鑫婉;徐翠玲;郭元吉;舒跃龙

    目的 分析2006年中国季节性流感的流行状况,以及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对来自流感监测网络的毒株进行单向血凝抑制试验,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时间、地点分离的毒株进行血凝素基因的序列测定,然后分析其基因特性.结果 2006年我国同时流行A型(H1N1亚型、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毒株和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为优势毒株.对H1N1亚型毒株的HA1区序列比较发现,2006年分离的毒株与A/湖北洪山/53/2005(H1N1)比较,在192、193、196、198位发生氨基酸替换的毒株,这些位点位于抗原决定簇的B区.H3N2亚型毒株与A/云南/1145/2005(H3N2)比较,在142、144位发生氨基酸替换.我国流行的B型流感毒株无论是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毒株的抗原性均没有发生变异,与2005-2006年我国的流行株B/shenzhen/155/2005、B/tianjin/144/2005类似.结论 2006年中国流行的H1N1亚型和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及基因特性已经发生改变;B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特性没有改变.

  • 用螨原代培养细胞检测螨体内汉坦病毒和恙虫病东方体复合感染的研究

    作者:邓小昭;许可;蒋春梅;王忠灿;孔晶;刁振宇;钱俊英;张云;曹广文

    目的 研究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和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Ot)能否同时共生于同一媒介小盾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scutellare)体内.方法 采集HFRS和恙虫病混合感染疫区鼠体恙螨和游离恙螨饲养的幼虫、若虫、成虫,蛋白酶消化后作螨细胞原代培养细胞片,用原位RT-PCR分子杂交和PCR法分别检测HV和Ot在培养螨细胞内的分布和定位.结果 HV和Ot在感染的螨细胞中多分布于消化系统的上皮细胞、卵巢组织细胞内,且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阳性率增高.结论 小盾纤恙螨可同时自然感染HV和Ot.

  • SiRNA对丙型肝炎病毒5'非翻译区的干扰作用实验研究

    作者:陈兆军;张腊红;李伟;刘霞

    目的 研究多种siRNA对丙型肝炎病毒(HCV)5'非翻译区(5'-UTR)的干扰作用.方法 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为报告基因,构建HCV 5'UTR与GFP核酸序列连接的表达载体:pcDNA-HCV-5'UTR-GFP.设计针对HCV 5'UTR区3段小干扰RNA(siRNA),siRNA与表达质pcDNA-HCV-5'UTR-GFP共转染Hep G2细胞中,采用荧光显微镜观测细胞内荧光强度改变,并且用流式细胞术量化分析细胞荧光强度变化,评价多种siRNA对HCV基因表达的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含HCV 5'UTR区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iRNA能特异性地抑制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siRNA A、siRNA B和siRNA C的抑制率分别为68.4%、72.6%、75.6%;siRN A+siRNA B、siRN B+siRNA C和siRN A+siRNAC的抑制率分别为91.8%、87.2%、92.4%;siRN A+siRNA B+siRNA C的抑制率高,为95.7%.结论 多种siRNA对HCV 5'UTR区具有干扰作用,组合使用效果更好.

    关键词: 肝炎病毒 RNA干扰
  • Nr-CWS对TC-1细胞致瘤作用的影响及抗女性下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研究

    作者:赵健;詹少兵;李雪倩;周玲;杨英捷;廖秦平

    目的 探讨Nr-CWS对含HPV16型病毒基因的TC-1细胞荷瘤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对女性下生殖道HPV感染的清除效果.方法 SCID小鼠分别注射TC-1细胞形成肿瘤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60 μg/ml和120 μg/ml Nr-CWS,观察肿瘤生长的情况.临床选取45例单纯HPV感染者使用Nr-CWS 1个月、3个月后再次检测HPV,分析Nr-CWS对生殖道HPV感染的清除效果.结果 动物实验表明两组用药组的肿瘤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抑瘤率分别为59.1%和84.2%;三组瘤重用秩和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实验结果显示用药后3个月HPV检测转阴23例(51.1%),型别减少9例(20%),无效13例(28.9%);治愈率与自然转阴率31%相比较,X2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r-CWS对HPV16型病毒基因的TC-1细胞荷瘤鼠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对临床女性下生殖道HPV感染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 自身免疫性肝炎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

    作者:李明;诸葛洪祥;朱传武;胥萍;罗湘蓉;叶建中;朱伟;钱峰;王海燕

    目的 探讨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比较分析AIH患者1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2例及键康正常人20例外周血中的CD4+CD25+high Tr细胞,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IH和CHB患者肝组织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 AIH组外周血中CD4+CD25+high/CD4+百分比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和CHB组(P<0.01),并且CHB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同时AIH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也显著高于CHB组(P<0.01));肝组织Foxp3+细胞主要分布于肝小叶内窦周隙、汇管区,AIH组肝组织Foxp3+表达显著低于CHB组(P<0.04).结论 CD4+CD25+high Tr细胞下降可能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的原因之一.

  • 湖南3县(市)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

    作者:肖奇友;吕伟;罗述斌;钟群;熊成龙;王祥迪;杨安宝;张永振

    目的 研究湖南省狂犬病高发区和无病例区动物携带狂犬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犬唾液及犬、猫脑标本,以RT-PCR法复核阳性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武冈市和洞口县送检的82只和17只犬中,分别有12只和1只检测到狂犬病毒抗原与核苷酸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4.63%和5.88%.凤凰县67份犬脑标本未检测出病毒.28份猫脑组织标本也未检测出狂犬病毒.用RT-PCR法扩增阳性犬脑组织(编号为Wg13,Dk13)的狂犬病毒N基因,两株病毒之间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4%及99.1%;Wg13株与中国疫苗株CTN株和aG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氨基酸)分别为89.4%(98.2%)、86.1%(95.1%);Dk13株与中国疫苗株CTN株和aG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9.1%(98.0%)、86.1%(94.9%).与其他国家分离到的狂犬病毒相比,两株病毒与印度尼西亚的同源性大,分别为92.8%、93.2%,而与印度、日本及斯里兰卡等其他国家同源性相对较小.结论 两株狂犬病毒均为Ⅰ型狂犬病毒,其N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当前使用的疫苗株相比,两株病毒与CTN疫苗株分在同一组,同源性较大.

  • 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披甲RNA的研制

    作者:于新芬;潘劲草;黄志成;叶榕;寇宇

    目的 研制内含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RNA的披甲RNA.方法 将MS2噬菌体基因组中编码成熟酶蛋白、包膜蛋白和pac位点的DNA片段克隆到表达质粒pET30b中,构建重组质粒pAR-1.将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连接到pAR-1 pac位点的下游,诱导表达出内含M基因RNA的披甲RNA AR-2,并进行纯化、定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 成功构建和表达了耐核糖核酸酶、内含M基因RNA的披甲RNA,每1 ml LB培养基可诱导表达出约8.9×1011个拷贝的AR-2.结论 制备的AR-2稳定,无生物传染危险性,可作为甲型流感病毒M基因核酸检测的标准品和质控品.

  • 环孢素A促进HepG2.2.15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入核的研究

    作者:潘孝本;韩进超;高燕;魏来

    目的 观察磷酸脂酶抑制剂环孢素A(CSA)对HBcAg表达和定位的影响,了解HBV生活的周期.方法 以30 μg/ml的CSA处理HepG2.2.15细胞2 d或4 d;共聚集显微镜观察细胞内HBcAg和HBsAg亚细胞定位;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对照组HepG2.2.15细胞中HBcAg主要定位于胞质.CSA处理2 d后可使胞质中HBcAg和HBsAg水平下降,细胞核内HBcAg水平升高,可见约5%细胞发生凋亡.CSA处理4 d后细胞核内HBcAg水平进一步提高,约25%细胞核内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胞质,并约有30%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CSA可促使HepG2.2.15细胞内HBcAg进入细胞核.HBcAg的核内表达定位增强可能与蛋白磷酸化水平增高,及细胞衰老或者凋亡有关.

  • 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D与IL-2基因共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免疫学鉴定

    作者:李伟荣;王得新;王健伟;牛勃;胥显民

    目的 构建含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糖蛋白D(gD)全长基因和人白细胞介素2(IL-2)共表达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IRES-gD-IL-2,并诱导其在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Cs)的表达.方法 应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出HSV-1 gD和IL-2基因,经PCR、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正确后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IRES的上、下游.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DCs,并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IRES-gD-IL-2经PCR和酶切均出现相应长度的片段.经Western Blot证实,HSV-1 gD抗体可特异识别DCs内表达的gD蛋白.结论 构建了gD与IL-2共表达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IRES-gD-IL-2,免疫印迹鉴定证实该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学活性.

  • 一起病毒性脑炎病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作者:万言珍;岳盈盈;李鹏;李志会;李军;孟红

    目的 探讨2003年山东济南地区病毒性脑炎(VE)流行病因.方法 通过随机PCR及肠道病毒特异性的RT-PCR扩增获得病毒分离株特异性核酸片段,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和多序列比对,确定病毒种类及分型.结果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5株病毒,以随机PCR获得其中1株病毒的核酸片段,经BLAST分析发现其与肠道病毒同源性高,然后分别测得5株病毒5'端非编码区及部分VP1区核酸序列,经序列比对分析,确定5株病毒均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B5,并且均与2002-2004年间浙江无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分离的柯萨奇B5分离株同源性高(95%以上).结论 柯萨奇B5是2003年济南地区VE流行的重要病因之一.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血清学分型研究

    作者:赵辉;李明慧;谢尧;杜邵才;徐道振

    目的 探讨HCV基因分型与血清学分型的关系.方法 对来自14家医院的104例已知HCV基因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经ELISA方法,用Murex HCV Serotyping 1-6 Assay血清分型试剂进行HCV的血清学分型.结果 104例血清中的86(82.69%)例可分出血清型,检出血清型病毒株91株,病毒株检出率为78.4%.血清型与基因型的总符合率为62.1%,血清型1型、2型和3型的符合率分别为69.4%、51.2%和70.0%,以2b基因型的符合率和漏检率低(54.5%).结论 HCV血清型特异性受病毒基因型的影响,与基因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 血清谷氨酰转肽酶含量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冼永超;杨景毅;徐茹;黄成军;吴洛琳

    目的 探讨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程度肝脏病理损害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70例CHB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同时行肝活体组织检查,对肝脏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分期.分析ALT、AST、GGT与CHB之间的关系.结果 (1)ALT、AST、GGT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上升而上升,但到G4和S4后则下降.GGT随ALT、AST的升高而升高,ALT、AST和GG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0.328(P<0.05).在保肝治疗后,ALT较快降至正常且GGT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为轻度CHB,而随着ALT下降,GGT仍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为中度及重度CHB,其中重度CHB的GGT水平有所波动.结论 血清GGT比ALT、AST更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GGT的活动度给临床判断慢乙肝的炎症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的临床意义

    作者:龚玉华;胡云;张利莉;苏琴;刁仁联;缪家文

    目的 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两对半(HBVM)、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以及HBV DNA,比较在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的患者中HBV-LP与HBV DNA的检出率,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用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HBV-LP和乙肝两对半,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 (1)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中HBV-LP与HBV D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3例小三阳乙肝患者血清中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的检出一致率为82.52%[(65+53)/143];(3)HBV-LP吸光度(A值)与HBV DNA呈正相关关系(r=0.983).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与HBV DNA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在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与HBV DNA有较高检出一致率,HBV-LP用于临床反映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特别是HBeAg阴性乙肝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有重要的意义.

  • 双环醇片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作者:侯世荣;谢碧红;顾小军;严晓敏;邱杰

    目的 研究双环醇片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1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2组接受治疗,试验组,68例,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 mg,同时使用胸腺肽20 mg,肌内注射,隔日一次,对照组,67例,仅给予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 mg,2组均连续用药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及血清病毒学标志方面的改变.结果 2组血清氨基转移酶均得到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HBeAg阴转率(35.3%)显著高于对照组(19.4%)P<0.05,HBeAg血清转换率(22.0%)虽高于对照组(1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阴转率(36.7%)显著高于对照组(20.9%)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双环醇片和胸腺肽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抗病毒疗效且安全.

  • HBV慢性感染者免疫耐受相关临床与病理探讨

    作者:游绍莉;邢汉前;刘鸿凌;荣义辉;朱冰;辛绍杰

    目的 了解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相关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诊断.方法 对135例既往未出现过肝功异常的HBV慢性感染患者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年龄、性别、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及肝脏病理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22.61±8.95)岁,大部分肝脏损害轻微(99/135),病理损害轻微组(G≤1和S≤1)与病理损害明显组(G≥2或S≥2)在年龄、乙型肝炎家族史、性别等无明显差异,但在ALT≥30及ALT<30两组患者中,高水平的ALT组病理损害明显的患者更多见(20/41及16/94);血清HBVDNA≥107拷贝/ml与血清HBVDNA<107拷贝/ml两组患者比较,低水平的HBVDNA组病理损害明显的患者更多见(7/13及29/108).结论 HBV慢性感染HBVDNA、HBeAg阳性、既往肝功一直正常的患者,一般病理损害轻微,但尚有部分患者肝脏损害较明显,说明这部分人群不是都处于免疫耐受期,监测肝功及HBV DNA水平有助于免疫耐受的判断,特别是肝组织活体穿刺是指导诊治的有效办法.

  •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菊梅;杨永平;陈德永;韩晋;靳雪源;黄泽香;徐成彬;申砚明

    目的 验证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2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0例,口服复方鳖甲软肝片,对照组120例,口服和络舒肝胶囊,6个月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的患者在改善症状和体征,恢复肝功能总疗效方面,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5.67%和81.67%,对照组分别为15.80%和60.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鳖甲软肝片在改善中医症状,血清学肝纤维化及肝组织病理指标等方面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Th1/Th2细胞因子测定及意义

    作者:陈壮桂;纪经智;李鸣;陈岩峰;陈奋华;陈虹;步军;孙建华

    目的 探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血清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取25例确诊为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并将其分为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和更昔洛韦治疗组,应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血清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的浓度,另选取本院产科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15例为正常对照组,用相同的方法检测其血清中细胞因子IL -4、IFN-γ、TNF-α的浓度.结果 相对于健康新生儿,CMV-Ig M阳性患儿血清IFN-γ及TNF-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5及3.16,P<0.05);而IL-4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丙种球蛋白治疗组(IVIG)和更昔洛韦治疗组治疗前IFN-γ、IL-4、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1.85、1.71及1.76,P<0.05);IVIG治疗组中,治疗前后比较,IFN-γ及TNF-α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及5.16,P<0.01);而IL-4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5).更昔洛韦治疗组中,治疗前后比较,IFN-γ及TNF-α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5及1.16,P>0.05);而IL-4水平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P>0.05).结论 巨细胞病毒肺炎新生儿Th1/Th2存在平衡失调,代表Th1细胞功能水平的细胞因子IFN-γ水平明显增高,呈现低水平的Th1相对优势,表明感染后,免疫平衡遭到破坏,细胞因子分泌失衡,造成机体的免疫炎症损伤,IVIG治疗可以纠正这一平衡失调,提示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除单一抗病原治疗外,应重视免疫调节治疗.

  • 抗肝纤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前后临床及病理研究

    作者:肖和杰;石次国;张爱萍;李平;范中善

    目的 观察抗肝纤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5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抗肝纤冲剂配合常规护肝药物治疗;对照组12例仅用常规护肝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并观察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及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及肝内Ⅳ型胶原恢复程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抗肝纤冲剂配合常规护肝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与临床关系

    作者:孔洪彬;李友生

    目的 了解邯郸市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方法对邯郸108份HBV感染者的血清进行基因型分型,并结合转氨酶和HBV-DNA结果,分析乙肝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结果 邯郸市慢性乙肝人群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占93.5%,B基因型占6.5%.不同性别感染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生化指标ALT、AST、TB比较提示C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似乎比B型患者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V-DNA略高于B基因型,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邯郸市慢性乙肝人群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患者与B基因型相比肝脏炎症较重,HBV-DNA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双环醇片对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感染的疗效比较

    作者:阮冰;王军伟;白雪玲

    目的 比较双环醇片对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病毒B基因型感染者26例、C基因型感染者44例,同时给予双环醇片口服,50 mg/次,每日3次,疗程24周.观察受试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并于治疗前、治疗期间(第12周)及治疗结束时(第24周),分别检测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三系和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 双环醇片能明显改善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并有一定的抑制病毒作用,两组患者治疗24周时的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19.2%和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环醇片不仅能保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同时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对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疗效相近.

  • 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分类的进一步探讨

    作者:曾珍;楼敏;韩玉坤;耿华;常秀娟;陈菊梅

    目的 提高对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分类的进一步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51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因分为无肝病基础组(第1组)、肝炎组(第2组)、肝硬化组(第3组)共3组,并对每组中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实验室检查、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转氨酶、胆碱脂酶及白蛋白的差异:无论是急性还是亚急性肝衰竭中,无肝病基础组转氨酶、胆碱脂酶及白蛋白均明显高于有肝病基础患者,特别是高于肝硬化组患者(P<0.05);(2)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及各等级分布:在1、2、3组中,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00.00%,66.23%和51.02%;亚急性肝衰竭分别为71.42%,54.81%和49.99%;(3)在预后方面:在1、2、3组中急性肝衰竭的好转治愈率分别为15.38%、42.85%和26.09%;亚急性肝衰竭患者33.33%、51.39%和36.85%,3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论是急性还是亚急性发病,3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均有差异,依此进行分类,有其临床实用性及科学性,将能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用于献血者筛查价值的探讨

    作者:王福成;施之雍;蔡隽;苏俊

    目的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筛查献血员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抗体(HCV-Ab),了解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筛查献血员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站2004年8-12月间的3972份献血者血清标本进行抗-HCV初、复检和HCV-cAg ELISA检测,将ELISA法阳性的25份血清标本,再做RT-PCR检测证实.结果 3972份血清标本检测中,有10份仅初检抗-HCV阳性样本,经HCVRNA检测阳性有1份,12份仅复检抗-HCV阳性样本,经HCV RNA检测阳性有1份,HCV-cAg检测阳性有3份,经HCV RNA检测阳性有2份.结论 HCV-cAg ELISA检测技术的敏感性与HCV RNA技术类似,但成本明显降低,可与HCV抗体联合检测应用献血员筛查.

  • 双抗原夹心法ELISA在检测抗肾综合征出血热总抗体中的应用

    作者:张全福;李建东;李伟红;李川;刘琴芝;梁米芳;李德新

    目的 建立可以检测不同来源血清中抗汉坦病毒抗体的简单、灵敏的方法.方法 汉坦病毒核蛋白重组表达纯化后,同时作为捕获作用的固相抗原和检测作用酶标记抗原,建立检测血清中抗汉坦病毒总抗体的双抗原夹心法ELISA法,并与常用的IFA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检测不同血清时特异性为100%,敏感性高于IFA法4~8倍.且不需考虑更换检测试剂,不同来源的血清样本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用于汉坦病毒感染的监测、调查和临床诊断以及宿主动物间病毒感染流行的调查与监测.

  • HIV-1/2抗体和P24抗原联合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评价

    作者:胡燕;侯俊;冯燕青;冯长访;史素娟;沈宏辉;王志杰;王保君;貌盼勇

    目的 研制HIV-1/2抗体和P24抗原联合检测酶免疫试剂盒并评价其实用性.方法 联合使用基因工程HIV1/2型抗原和抗HIV P24单克隆抗体包被酶联反应板,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HIV1/2型抗原和生物素化的兔抗HIV P24抗体作为标记物,研制了联合检测HIV1/2抗体和P24抗原的ELISA诊断试剂,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等进行评价和临床考评.结果 检测P24抗原质控品的灵敏度可达0.2 ng/ml;与雅培公司试剂比较检测78份AIDS患者血清和85份正常人血清、对照检测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制的HIV参比血清,特异度和灵敏度均为100%.临床考核检测12 051份各种血清,灵敏度为100%(543/543),特异度为99.48%(11 448/11 508).试剂在37℃放置6 d后,试验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试剂盒具备特异度强、敏感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以一步检出HIV特异性抗体和HIV P24抗原,缩短了HIV感染的检测窗口期,适用于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丹;王佳伟;赵伟秦;王得新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病变在全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逐渐年轻化.根据REACH(Reduction of Atherothrombosis for Continued Health)调查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世界头号杀手.

  • 甲型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的核质转运过程

    作者:王乃福;张晓光;周玲

    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负链RNA片段组成,共编码10种蛋白质,每一节段RNA都是以不同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s)形式存在.本综述的目的是根据RNPs中各蛋白的结构特点阐述RNPs在病毒核质转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HBV基因型研究进展

    作者:刘旭锦;王凯;范玉琛

    近年来研究发现,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更能准确地反映原型病毒株之间的自然异质性,基因型的研究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以下就基因型的概念、地理分布、临床意义及对治疗的反应性作一概述.

  • 甲胎蛋白异质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作者:陈松劲;邵平扬

    甲胎蛋白(alpha fatoprotein,AFP)是早期肝细胞癌(HCC)诊断的良好指标,但是部分良性肝病也有AFP升高,30%~40%的肝细胞癌AFP正常,这样导致部分肝病无法判断良恶性.

  • 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61例临床分析

    作者:姚云洁;吴贻琛;朱琼香;邢汉前;游绍莉;辛绍杰

    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及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慢性重型肝炎由于肝功严重障碍,免疫力低下,易并发真菌感染,感染又再次加重肝功衰竭,促使病情恶化和死亡.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

  • HLA-Ⅰ、Ⅱ类基因与HBV感染预后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建忠;李长缨;胡彬;刘晓华;侯青顺

    近年来HLA等位基因与HBV相关性研究,相继有所报道[1],但因被研究人群种族、检测方法、实验设计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因而HLA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目前尚无定论.我们随机选取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类型患者,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式反应(SSP-PCR)方法,进行了HLA-Ⅰ,Ⅱ类基因与HBV感染预后相关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IL-17在慢性HBV感染中的表达

    作者:邢直直;杜文军;陈士俊

    IL-17是一种主要由活化的CD4+效应T细胞产生的致炎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免疫致病性,可以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刺激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产生多种致炎因素导致炎症的发生[1].本研究通过测定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7的水平来探讨IL-17与慢性HBV感染的关系及其在该病中可能的作用.

  • 恶性肿瘤与人细小病毒B19DNA的关系探讨

    作者:焦丽;李林瑞

    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是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再障危象的病因.为了解恶性肿瘤与B19病毒感染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

  • 二 干扰素的诱生和作用机制

    作者:金冬雁;黎孟枫

    1概述50年前Iss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干扰时发现了干扰素.半个世纪以来,干扰素研究始终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 一 干扰素概述、定义和分类

    作者:侯云德

    1概述1980年由侯云德编著的"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一书由江苏人民科技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有27年了[1].重组人干扰素自1986年美国FDA及1989年我国SFDA批准投放市场以来也各有21年和18年了,干扰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又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 三 干扰素-α(interferon alpha,IFN-α)

    作者:张丽兰

    1概述干扰素-α历史上曾用名为:B-细胞干扰素(Bcell interferon);血浆沉淀淡黄色表层干扰素(Buffy coat interferon);外源性细胞干扰素(Foreign cellinduced interferon);白细胞干扰素(Leukocyte interferon,LeIFN);淋巴母细胞干扰素(Lymphoblast interferon,LyIFN-alpha);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Lymphoblastoid interferon,LyIFN-alpha);Namalwa细胞干扰素(Namalwa interferon);pH2-稳定干扰素(pH2-stable interferon);Ⅰ型干扰素(Type-1 interferon);RSV-诱导因子(RSV-induced factor).

  • 正确使用医学名词

    作者:张伟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浩如烟海的新医学名词不断出现,使人们应接不暇;一些老医学名词也有待人们去重新审视.有的命名不正确、欠科学;有的一名多译、欠统一.所有这些均不利于医学科学的交流和发展.

  • 再谈感染病学相关新概念及新词汇的翻译问题

    作者:王宇明;胡仕琦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专业新词汇和新概念不断增加,感染病学亦不例外.由于感染病学学科广泛涉及到病毒学、细菌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及肝病学等,新词汇/新概念涉及面广,对在其理解和翻译中很易产生各种问题,笔者在多种场合曾与不同学科学者进行过有关讨论,并发表过专文[1].现对近年出现的部分新词汇/新概念的翻译问题进行探讨,供各位同道参考和商讨.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