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ecv@cmaph.org
  • 曾用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山西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别的初步研究

    作者:郭瑜;刘晓燕;胡惠梅;陈斯勇;伊瑶;陈向伟;毕胜利

    目的 初步确定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乙肝病毒的基因型的基本情况.方法 采集山西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清,利用PCR扩增得到HBV的S基因和C基因;用MEGA3软件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基因型.结果 约93%样本的HBV S基因和C基因序列均位于HBV系统发生树的基因型C,近7%的样本其S基因和C基因序列位于系统发生树的基因型B.结论 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乙肝病毒多数为基因型C,少数为基因型B,未发现基因重组现象.

  • SEN病毒ORF2基因序列和抗原性的初步分析

    作者:许东;田德英;黄元成;张振纲;皮斌;陈红云;宋佩辉

    目的 对SEN病毒(SEN V)开放阅读框(ORF)2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和原核表达,并对表达蛋白进行抗原性分析.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SEN V ORF2基因,对该基因进行蛄胁舛ā⑾低辰治?双酶切扩增产物与原核表达载体pRSET B构建成重组质粒,诱导表达后进行SDS 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该株SEN V ORF2与北京株(AY072045)核苷酸同源性为97%,氨基酸同源性为59%;与日本株(AB059352)同源性分别为90%和56%.含有SEN V ORF2质粒的菌株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9×103的融合蛋白,免疫印迹证明该融合蛋白能与SEN V DNA阳性血清发生特异反应.结论 表达了158个氨基酸的SEN V ORF2原核表达蛋白具有一定的抗原活性.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9年前瞻性研究

    作者:郭芳;马慧;魏来;孙焱;王豪

    目的 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进行随访.方法 前瞻性地观察93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4±6.9)年,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进行研究.结果 93例患者多数平均随访9.4年,23.66%发展成肝硬化,6.45%发生原发性肝癌,4.30%死亡.通过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是否有嗜酒史、ALT活动形式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比例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平均随访9.4年转归不佳.年龄、是否有嗜酒史、ALT活动形式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相关.

  • 血清HBV标志物阴性肾炎肾组织中HBV-DNA的原位杂交检测

    作者:卫建平;李荣山;姚舒蕾;吴丽然;张小琴

    目的 对血清HBV标志物阴性肾炎患者肾组织进行HBV-DNA的检测,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37份血清HBVAg阴性和18份血清HBVAg阳性的肾炎患者肾活检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的HBV-DNA.结果 在血清HBVAg阳性的18例标本中HBV-DNA的检出率为88.9%(16/18),血清HBVAg阴性37例中检测出HBV-DNA 5例(13.5%).原位杂交显示两组检出的HBV-DNA均以肾小管上皮细胞质分布为主,与组织中HBVAg阳性颗粒的分布基本一致.结论 血清HBVAg阴性的HBV相关性肾炎临床上并非少见,应给予足够的关注.HBV-DNA在肾组织中的检出,表明HBV在HBV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理中有着重要作用.

  •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HIV/AIDS患者中的作用及其与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水腾;杨桂林;姚红艳;李美忠;徐六妹;李丽雄;王火生;周伯平

    目的 研究HIV感染者/AIDS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regulatory T cell,Treg)频率、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1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Treg的表型和频率.采取MACS磁珠分选CD4+ CD25+ T细胞,利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CD4+ CD25+ T细胞在特异性HIV抗原刺激下对CD4+ CD25- T细胞的增殖影响.结果 HIV/AIDS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频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IV感染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频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IDS患者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频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HIV RNA病毒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性(P<0.01).CD4+ CD25+ T细胞具有抑制HIV特异性的CD4+ CD25- T细胞的增殖作用.结论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CD4+ CD25+ T细胞能抑制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HIV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促进HIV病毒复制,与形成持续HIV感染有关.

  • 中国HIV-1主要流行重组株B/C Tat基因第一外显子序列特征分析

    作者:黄海龙;邢辉;马鹏飞;关琪;魏民;洪坤学;陈建平;梁浩;司雪峰;全宇;谢必峰;邵一鸣

    目的 研究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流行重组株B/C Tat基因第一外显子变异特点,探讨这些变化对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确诊的HIV-1感染者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测序.使用GCG和Bioedit软件中的程序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同时进行网上三级结构预测.结果 总计154份样品中CRF07-BC为120份,CRF08-BC为34份,两种亚型有较广泛的分布,CRF07-BC与标准株的平均基因离散率为(5.748±1.352),CRF08-BC与标准株的平均基因离散率为(1.259±1.931).结论 我国流行重组株CRF07-BC比CRF08-BC有较长的流行时间,CRF07-BC与CRF08-BC基因第一外显子氨基酸相比,主要为半胱氨酸富含区和核心区的变化.在这两个区位点变化可能影响Tat与细胞因子如cyclin T1的结合能力,而成为CRF07-BC在我国流行中获得传播优势的原因.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的影响

    作者:刘楠;余艳红;赵杨;张(龙夭);闻良珍

    目的 观察HCMV感染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Cdk2)的亚细胞定位,研究HCMV感染对Cdk2蛋白水平及对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Cdk2激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密度抑制使细胞同步化于G0/G1期,用HCMV AD169毒株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测定HCMV感染前及感染后24 h Cdk2亚细胞定位;Western Blot法测定HCMV Cdk2蛋白丰度;用免疫沉淀,激酶活性分析法检测HCMV感染细胞内Cdk2的活性.结果 接触抑制阻止在G0期细胞Cdk2游离在细胞质,HCMV感染24 h内导致Cdk2从细胞质移位到细胞核.同时HCMV感染可引起cyclinE/Cdk2激酶的强烈激活,但HCMV感染并不诱导Cdk2蛋白丰度增加.结论 HCMV感染G0/G1细胞,在24 h内导致Cdk2从细胞质移位到细胞核,使之与细胞核内的调节亚单位CyclinE结合,激活CyclinE/Cdk2激酶,使细胞周期越过G1/S限制点,进展至晚G1期.

  • 博尔纳病病毒感染对新生大鼠脑内单胺类受体基因转录的影响

    作者:董云霞;李小光;宋武琦;李玉军;李桂梅;马培林;生田和良;张凤民

    目的 分析博尔纳病病毒(BDV)感染对新生大鼠脑内单胺类受体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 选择病毒滴度为2.0×106 FFU/ml的BDV病毒液对新生大鼠进行颅内接种,接种量为10 μl/只新生大鼠.30 d后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确定BDV感染情况;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BDV感染大鼠脑组织中多巴胺2(D2)受体和5-羟色胺2α(5-HT2α)受体基因的mRNA转录情况.结果 病毒接种后新生大鼠的BDV感染阳性率为88.89%.病毒感染大鼠脑组织中5-HT2α受体和D2受体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DV感染可以明显抑制新生大鼠脑组织中D2受体和5-HT2α受体基因的mRNA转录,提示单胺类受体基因的转录与表达参与BDV感染的致病过程.

  • 朊蛋白N端和C端多肽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及ELISA检测技术的研究

    作者:雷艳君;张宝云;高晨;韩俊;杨小洁;孙力;姜慧英;袁育康;董小平

    目的 制备朊蛋白N端和C端多肽特异性抗体,并对ELISA方法在朊病毒病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 构建人朊蛋白N端和C端多肽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分别表达纯化融合蛋白.以此为抗原制备朊蛋白N端和C端多肽特异性抗体.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所制备抗体与重组和天然的PrP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初步建立间接ELISA检测技术.结果 所制备的N端和C端抗体可特异性识别重组全长PrP蛋白和相应的PrP片段,无明显交叉反应.C端抗体还可有效地识别感染羊瘙痒因子263K的仓鼠脑组织中经PK消化后的PrPSc,其Western Blot反应带型与PrP单抗3F4相似.5000 r/min离心处理脑组织悬液可有效保留上清中PrPSc成分而不影响ELISA检测.蛋白酶K虽经灭活处理,但可明显抑制重组和天然PrP在液相中与相应抗体的结合.间接ELISA方法可根据反应A值区分正常或感染动物样本.结论 所制备的朊蛋白N端和C端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C端抗体可用于实验性朊病毒病的检测.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试用于朊病毒病的初步筛查.

  • 广西SARS流行敏感区的确认及其控制模式探讨

    作者:黎学铭;林睿;杨益超;欧阳颐;谭毅;张鸿满;梁绍伶;吕伟;孟军

    目的 确认广西SARS流行敏感区,探讨其预防控制技术策略.方法 收集与SARS流行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统一设计的SARS调查表进行调查,对早期病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各市、县上报数据资料;采用ELISA法和RT-PCR方法检测野生动物血清及其他标本;启动广西"三网"疫情监测系统,采取"围、堵、追"技术措施进行预防控制.结果 广西3年来报告SARS病例共22例,均发生于2003年,患者主要是在广东务工返乡民工,以青壮年为主,患者有明显的流行区生活史.80%以上患者发生在2003年1~4月两个高峰期.在部分鸟纲和爬行纲的野生动物的血清中查出阳性血清标本,果子狸未检测出阳性.2004年和2005年广西没有出现SARS新疫情.结论 广西是SARS流行敏感区,所采用的预防控制技术策略体现了以社会性、群体性及个体健康相结合的现代预防控制模式,该模式在SARS流行敏感区效果显著.

  • 2005年河南省漯河市三县区农村居民乙肝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姬铁闯;任蕴慧;陈翠花;魏祖利;张勇

    目的 了解漯河市农村居民乙肝感染现状.方法 按照分散选点,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采血8862人,用ELISA法进行ALT、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结果 乙肝病毒总感染率为51.33%,HBsAg阳性率为4.33%,抗-HBs阳性率为49.77%,抗-HBc阳性率33.44%.结论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易感人群较多,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提高整体人群免疫率,是今后乙肝防制的重点.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崔建军;范平;蒋小玲;许诚;何清;周伯平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PEG INF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随机对照原则选择80例HBV DNA、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随机分配进入PEG INFα-2a组和IFNα-2a组.结果 治疗6个月时,PEG INFα-2a组HBeAg血清转换率(45.7%)高于IFNα-2a组(35.1%),但P>0.05.停药6个月后,持续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8.6%和37.8%,P>0.05.停药6个月后,持续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2.9%和45.9%,P>0.05.治疗后,两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性,为62.9%和45.9%,停药后6个月,两组的联合应答率分别为57.1%和40.5%.PEG INFα-2a组有3例患者HBsAg阴转,而IFNα-2a组仅有1例患者HBsAg阴转.两组有相似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重要的不良事件.结论 PEG INFα-2a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IFN-2a,耐受性和安全性好.

  •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干扰素β结合蛋白的研究

    作者:钟彦伟;成军;郭风劲;曲建慧;纪冬;程勇前;李晓东;郭江;戴久增;王琳;徐东平

    目的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干扰素β(IFNβ)结合蛋白.方法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IFNβ基因,连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与含人肝细胞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和X-α-半乳糖(X-α-gal)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克隆,提取酵母质粒后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并经氨苄西林抗性筛选,提取单克隆菌落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阳性克隆29个,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排除读码框架不正确者,后得到19个克隆基因,编码14种已知蛋白和一种未知功能蛋白.初步发现铁蛋白与IFNβ具有结合作用.结论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多种与IFNβ具有结合作用的蛋白.

  • SARS患者咽拭标本中新分离呼肠病毒部分基因组序列分析

    作者:沈宏辉;孙颖;周育森;朱虹;胡燕;何君;徐东平;辛绍杰;端青;貌盼勇

    目的 研究SARS患者中多病原感染状况,测定并分析新分离呼肠病毒基因组序列,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其分类学位置.方法 SARS患者咽拭子标本经处理后接种Hep-2细胞,提取分离到的病毒RNA,以随机引物逆转录PCR扩增,PCR产物经克隆、测序,将其核苷酸序列及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并建立系统进化树.结果 从4份SARS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3株呼肠病毒,部分基因片段测序结果显示为同一病毒,其病毒基因与呼肠病毒1、2、3型有较高的同源性,尤其是与呼肠病毒1、3型,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82%~92%,推断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4%~99%,而与其他病毒不存在有意义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新分离呼肠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呼肠病毒属,且可能为哺乳动物呼肠病毒中的新血清型.结论 SARS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存在呼肠病毒,新分离呼肠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呼肠病毒1、3型同源性高,由于尚未得到决定病毒血清型的S1片段基因序列,故该病毒的确切分型有待进一步确定,与SARS患者病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J19株NSP1、NSP2和NSP3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蒋盛军;纪绍忠;唐青;杨红彦;崔晓英;毕烨;阚飙;高守一

    目的 克隆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J19株三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和NSP3基因,并分析其基因序列.方法 利用一种改进的非依赖核酸序列的单引物扩增方法扩增J19株三个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在此基础上,将J19株的NSP1、NSP2和NSP3的蛋白序列与其他轮状病毒蛋白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结果 J19株的NSP1、NSP2和NSP3基因为基因5、7和8,它们的全长1307个、1004个和932个核苷酸,编码395个、297个和262个氨基酸.与J19株的NSP1、NSP2和NSP3蛋白序列一致性较高的分别是B组轮状病毒KB63株(26.3%)、WH1株(46.6%)和IDIR株(29.6%).对J19株的NSP1、NSP2和NSP3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J19株在进化树上的位置都靠近A、B和C组轮状病毒分支的根部,而且它比较偏向于B组轮状病毒的分支.结论 J19株的NSP1、NSP2和NSP3与其他轮状病毒的相应蛋白序列存在显著差异.J19株NSP1、NSP2、NSP3的蛋白序列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与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可能有共同起源;但是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与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存在显著差异.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转染HepG2细胞对其p53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丽杰;李明荣;于建武;李树臣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CV-core protein,HCV-C)对HepG2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表达HCV-C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ore,通过Lipofectamine基因转染法转染HepG2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HepG2细胞,经Western Blot证实HCV核心蛋白阳性表达.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平板克隆实验和流式细胞术,蛋白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CV核心蛋白对细胞生长增殖率、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CV-C转染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空白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组;HCV-C转染组细胞S期所占百分率高于未转染组;HCV-C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未转染组;HCV-C转染组细胞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高于空白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组.结论 HCV核心蛋白可能通过促进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促进HepG2从G0/1期进入S期,促进细胞生长增殖,抑制细胞凋亡.

  • 冬春季儿童、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呼吸道病毒病原学特征及临床研究

    作者:赵京;陈育智;康小会;张嘉林;宋欣;孙晓欧;邓婕;钱渊;张霆;卢竞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冬春季儿童、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呼吸道常见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A1、IFA3、IFB)、副流感病毒(PIF1、PIF3)、腺病毒(ADV)的感染情况及与临床症状和嗜酸细胞的关系.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01年3月及2001年11月至2002年3月,来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就诊的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176名,采用病毒分离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鼻咽分泌物(nasopharyngeal secretions,NPS)中七种病毒抗原进行监测,并同时记录临床症状和用药情况及进行鼻咽分泌物和外周血中嗜酸细胞计数.结果 176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NPS中,79例检测出病毒,阳性率为44.9%.其中RSV 66例,感染率为37.5%、IF 7例(4.0%)、ADV 6例(3.4%)及PIF 4例(2.3%).RSV占79例病毒感染患儿的83.5%;4例患儿同时测定出RSV和其他病毒混合感染.这些病毒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中检出率与年龄呈反比,小年龄组的患儿病毒感染多;检出病毒的患儿病情重,伴发热的患儿显著多于未检查出病毒的患儿.病毒感染与非感染组的NPS中嗜酸细胞数目检测无明显差别;但血中嗜酸细胞的数目,病毒检出阳性的患儿,较病毒测定阴性的患儿明显减少(t=2.676,P<0.001).结论 北京地区冬季近半数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其中RSV是婴幼儿哮喘发作的主要感染病毒,引起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病毒检出阳性的患儿,血中嗜酸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

  • 患者顺应性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明慧;谢尧;赵凤林;马烈;赵辉;徐道振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顺应性对IFN抗HCV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单药和与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开放、多中心对照研究中患者的干扰素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持续病毒学应答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分析患者顺应性对IFN疗效的影响.结果 190例患者用IFN治疗,其中未完成全部治疗而脱落的病例为63例,脱落率为33.20%.完成12周治疗的179例患者中,102例(56.98%)取得早期病毒学应答.127例完成了整个疗程,79例取得持续病毒应答,PP人群的持续病毒应答率为62.2%,ITT人群的病毒持续应答率为23.68%,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2.5,P<0.0001).结论 患者顺应性对慢性丙型肝炎IFN治疗效果的影响较大.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C亚型和核心启动子、前C/核心区基因变异的关系

    作者:袁静;龚作炯;Masashi Mizokami;Yasuhito Tanaka;Fuat Kurbanov;Etsuro Orito;徐六妹;蒋小玲;赖伟珍;陆坚;周伯平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C亚型(HBV/C)的核心启动子、前C/核心区基因变异情况,分析HBV/C亚型的病毒学特征.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筛选出79例HBV/C,再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进行HBV/C亚型分析;同时针对HBV核心启动子、preC/核心区基因进行半巢式PCR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①79例HBV/C中,33例(41.8%)为HBV/C1亚型,46例(58.2%)为HBV/C2亚型.②HBV/C1亚型仅见于来自中国南方的患者(P<0.0001).③A1898位点变异仅见于HBV/C1亚型(P=0.056),V1753位点变异在HBV/C1亚型中多见(P<0.05);HBV/C2以T1858(90%)、A1896(40%)位点变异多见(P<0.008).T1762/A1764位点变异在HBV/C两种亚型中均常见.④肝细胞癌(HCC)患者中,V1753和T1762/A1764变异常见(P<0.05).结论 HBV/C1和HBV/C2在中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V1753合并T1762/A1764双变异与发展为HCC相关,尤其在HBV/C1患者.

  • 表达hIFNα-2b基因重组乳杆菌治疗HSV-2感染的研究

    作者:陈辉;张力平;贾润清;傅晓丽;姚立红;陈爱君;康白;袁杰利;张智清

    目的 探讨表达人干扰素α-2b的重组乳杆菌应用于阴道HSV-2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阴道感染HSV-2的小鼠模型,使用重组菌菌液于感染前24 h进行预防,或感染后48 h进行治疗,记录病损程度并检测小鼠阴道分泌物中HSV-2滴度.结果 使用重组菌预防或治疗的小鼠症状轻且病程缩短,病灶中病毒滴度下降很快.结论 表达IFNα-2b的重组乳杆菌具有较强的局部抗病毒作用,可用于预防及治疗由HSV-2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疱疹.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豚鼠肺组织β、M受体的影响

    作者:田曼;赵德育;葛传生;李桦;郑仕忠

    目的 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豚鼠后肺组织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和M胆碱能受体(M受体)的变化.方法 应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病毒接种组和对照组豚鼠肺组织β、M受体密度和亲和力的变化.结果 ①RSV接种后豚鼠肺组织均出现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的病理改变.②β受体大结合容量(Bmax)在RSV接种后无明显改变.β受体平衡解离常数(Kd)在RSV接种后3 d增高,5~7 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接种后14、21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高亲和力M受体亚型的B max和Kd值在感染前后无明显变化.低亲和力M受体亚型在RSV接种后3 d出现B max增高,Kd值降低,5~7 d达高峰,第21天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SV感染可使β受体亲和力下降,低亲和力M受体密度增加、亲和力上升,两种受体系统之间的平衡失调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机制之一.

  • HIV-1病毒感染因子基因克隆、表达、纯化及其抗体制备的研究

    作者:李岚;杨怡姝;张晓光;张晓梅;李泽琳;曾毅

    目的 制备HIV-1病毒感染因子(Vif)及其抗体.方法 用PCR技术从HIV-1 NL4.3cDNA质粒中扩增病毒感染因子(vif)基因,vif基因全长为579 nt(核苷酸),翻译成含19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将测序鉴定过的vif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以包涵体的形式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高效表达,Vif蛋白C端融合6×His标签便于纯化及鉴定.应用酶切鉴定、SDS-PAGE及Western Blot等方法确保基因片段的正确性及表达蛋白的特异性.间接ELISA法测定兔多克隆抗体滴度.结果 成功地获得了高纯度的Vif融合蛋白,纯度可达80%以上.用其制备多克隆抗体滴度可达1:204 800.结论 获得高纯度的Vif融合蛋白及其高效价的抗体.

  • 四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LISA诊断试剂的评价

    作者:贾志远;余陶;田瑞光;伊瑶;毕胜利

    目的 对四种国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进行评价.方法 用四种试剂分别对标准品和未知血清进行检测,用几种常用诊断试验评价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四种试剂对标准血清的检测结果较好,A、B两种试剂的总符合率为100%,另两种的总符合率也在90%以上,其中B试剂有较好的精密性.δ值比较显示A和B两种试剂有较好的诊断特性.四种试剂在一定的抗原浓度范围内都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针对于未知样本的检测中,四种试剂与采用电发光法的罗氏诊断试剂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国内主要厂家的HBsAg ELISA诊断试剂具有较高的检测效能.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常用的诊断试剂筛选实验,经统计分析后筛选出较高效能诊断试剂用于检测.

  • 乙肝病毒e抗原反式激活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研究

    作者:王建军;赵平;靳雪源;成军;卿松;赵志海;丁宁

    目的 验证HBeAgTP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及表达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方法 构建HBeAgTP基因的酵母表达诱饵质粒pGBKT7-HBeAgTP及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EGFP-C1-HBeAgTP,pEGFP-C1-HBeAgTP转染HepG2细胞,24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蛋白表达的亚细胞定位.pGBKT7-HBeAgTP转化AH109酵母细胞,提取转化了质粒的酵母蛋白质,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出HBeAgTP基因.HBeAgTP基因的酵母表达诱饵质粒pGBKT7-HBeAgTP及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EGFP-C1-HBeAgTP,Western免疫印迹法印证HBeAgTP可表达蛋白,其表达的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结论 HBeAgTP基因可表达蛋白,其表达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

  • SARS冠状病毒N蛋白基因的表达及其在SARS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杜培革;王笑英;于建石;安丽萍;吕刚

    目的 获得重组SARS冠状病毒(SARS-CoV)N蛋白抗原,建立特异性诊断SARS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方法.方法 大肠埃希菌中表达SARS病毒N蛋白基因,用金属螯合层析纯化N蛋白,建立检测SARS抗体的ELISA方法.结果 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了SARS病毒全长N蛋白抗原,经包涵体洗涤和金属螯和纯化后得到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用重组抗原ELISA检测30名SARS患者抗体全部为阳性,30名正常人血清为阴性,30名发热非SARS患者血清为阴性.结论 SARS表达核蛋白可以在大肠埃希菌中得到高效表达,纯化的重组N蛋白具有良好抗原性,可用于检测SARS抗体.

  • 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陈壮桂;纪经智;陈奋华;陈岩峰;陈虹;步军;孙建华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于2000年7月至2006年3月入院的24例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入选患儿常规抗生素治疗,明确病原后予对因治疗,对照组应用更昔洛韦,每次5 mg/kg,每12 h 1次,疗程14 d;治疗组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每日400 mg/kg,疗程10 d.观察项目:①临床指标:住院天数、肺部体征开始消退时间.②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肝功能、HCMV-DNA量的变化.③随访观察:出院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包括临床表现、体征和FQ-PCR测定HCMV-DNA拷贝数.结果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有效率81.8%,治疗组有效率53.8%,两组疗效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29,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日为(23±5.6)d,对照组为(28.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4,P<0.05).肺部体征开始消退天数分别为(7.45±1.37)d和(9.58±2.61)d,存在统计学差异(t=-2.415,P<0.05).对照组有2例因WBC<0.5×109/L,plt<25×109/L,而终止治疗,1例治疗过程中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疗效与更昔洛韦相近,相对于更昔洛韦,在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特别是合并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天晴复欣针剂、胶囊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多中心疗效观察

    作者:全军病毒性肝炎科研协作组

    目的 评价天晴复欣针剂、胶囊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74例选自各中心按统一标准入组的患者均采用天晴复欣注射剂与胶囊序贯治疗6个月,停药随访6个月.监测肝功能(ALT、AST、TBil)及HBV-M、HBV DNA.结果 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ALT、AST复常率分别为54.23%、56.91%,TBil的复常为54.17%;停药随访6个月分别为69.91%、61.22%和80.56%.天晴复欣治疗3个月、6个月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22.58%、36.94%,其中发生HBeAg/HBeAb转换分别为12.90%、17.12%;治疗3个月、6个月后HBV DNA下降≥2 log10分别为20.12%、28.17%.治疗3个月、6个月后完全应答率分别为3.05%、5.63%,部分应答率为19.51%、35.21%.停药后随访6个月时5.31%的患者仍可维持完全应答疗效.结论 天晴复欣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其疗效增高.

  • 乙型肝炎特殊血清学表现模式的探讨

    作者:吴俊琪;徐瑞龙;郑昭璟;黄斌伦;童爱飞;袁青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特殊血清学表现模式.方法 A试剂检测到的乙肝特殊模式标本用B、C两种试剂重检;对HBeAg阳性、HBsAg阴性标本用倍比稀释和二步法重做HBsAg;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肝特殊模式的HBV DNA.结果 A试剂检测到的乙肝特殊模式10种,145例;分为"12"同时阳性和"3"阳性、"1"阴性两个模式组;用B、C两种试剂复检的结果同A试剂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用倍比稀释和二步法检测"35"模式的HBsAg,阳性率分别提高到75.0%和80.0%,与其HBV DNA的阳性率(74.0%)相一致.结论 不同厂家试剂对乙肝特殊血清学模式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35"模式标本一步法试剂检测HBsAg漏检率高,用倍比稀释或二步法重检可提高HBsAg的阳性率,应结合HBV DNA的检测结果作出综合判断.

  • 山东地区HBV基因型分布及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基因分型的影响

    作者:孙正伟;王威;孙向阳;董振芳

    目的 确定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在山东地区的分布及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酶联显色技术,对临床服用拉米夫定一年的131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DNA进行基因分型,与未服用拉米夫定组对照.结果 治疗组C型为87.4%(90/103),D型为12.6%(13/103).对照组C型为89.3%(25/28),D型为10.7%(3/2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发现A、B、E和F基因型.结论 首次从临床慢性乙肝患者中得出山东地区HBV优势基因型为C基因型,同时存在D基因型.服用拉米夫定治疗一年对HBV基因型没有影响.

  • 巢式RT-PCR检测甲肝疫苗的感染性滴度研究

    作者:周健;蒋燕军;廖国阳;李卫东;姜述德;孙明波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甲肝疫苗滴度的巢式RT-PCR检测方法.方法 运用巢式RT-PCR法对甲肝疫苗病毒滴度进行检测,并与细胞培养ELISA检测法进行比较.结果 巢式RT-PCR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与细胞培养ELISA检测法相似.结论 巢式RT-PCR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甲肝病毒检测方法,用于疫苗的常规检测有较好前景.

  • ELISPOT,MHC肽五聚体和ICCD三种检测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春涛;刘春雨;吴瑜;赵晨燕;王佑春

    目的 比较三种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检测方法,寻求一种简便、重复性好、易于质控的评价疫苗细胞免疫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HIV DNA疫苗肌内注射BALB/c小鼠,第6周用艾滋病重组MVA痘苗病毒腹腔注射加强免疫,于第10天制备脾脏细胞悬液,并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Linked Immune Spot,ELISPOT)、MHC肽五聚体法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分析法(Intra-cellular cytokine detection,ICCD)分别检测细胞免疫应答.结果 ELISPOT、MHC肽五聚体染色以及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分析法检测疫苗组细胞免疫应答的阳性率分别为5/5、4/5和3/5;而且ELISPOT和MHC肽五聚体染色法之间有一定相关性(r=0.647),而ELISPOT和胞内因子染色法之间以及MHC肽五聚体染色和胞内因子染色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ELISPOT试验操作相对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是评价疫苗细胞免疫的有效方法.

  • 用RACE技术对一株肠道病毒3'端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

    作者:侯俊;沈宏辉;胡燕;朱雷;王志杰;雷厉;貌盼勇

    目的 应用3'RACE技术对一株本室分离肠道病毒基因组3'末端进行扩增,并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提取病毒总RNA,以锚定oligdT(17)引物进行逆转录,用特异引物及锚定引物进行3'RACE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 获得了该病毒的3'端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肠道病毒的核苷酸序列与肠道病毒76、89、90、91型的同源性高为90%左右,而与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的同源性均小于80%;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与肠道病毒76、89、90、91型均在90%以上.结论 用RACE技术对肠道病毒3'端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证明该病毒属新型肠道病毒类,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 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的临床研究

    作者:杭长寿;解燕乡;席玥;宋建军;王影

    流行性出血热,国际通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我国的发病数占整个世界的90%,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为预防控制本病,疫苗免疫是关键之举.自1978年和1981年,国内外先后分离出相关病毒后,各国研究者着手进行疫苗研究,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非凡进展.尤其在我国更是举世瞩目:完成了3种单价疫苗和双价疫苗的研制,大规模现场使用取得很好的防病效果;在此基础上的各种双价纯化疫苗和Vero细胞双价纯化疫苗也已先后进入临床观察,获得很好的结果.下列相关的临床研究综述资料主要取自于国内的有关报道.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有关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翠梅;韩光亮;张淑杰

    EB病毒的致癌性与细胞源性基因和潜伏感染基因有关,其中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家族LMP1、LMP2A、LMP2B可干扰信号传导通路并诱导B细胞转化.在EB病毒潜伏感染期所表达的核蛋白和膜蛋白中,LMP1因为能够诱导啮齿动物纤维母细胞系的癌基因转化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人们发现LMP1高表达与细胞高活性之间有密切关系,如纤维母细胞系癌基因转化、抗凋亡蛋白上调和细胞表面标志及细胞因子产生、上皮细胞分化抑制等[1].LMP1能使啮齿动物的成纤维细胞永生化,失去接触抑制功能,锚定非依赖性生长并对裸鼠产生致瘤性[2].自1995年以来,关于LMP1信号传导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LMP1是通过何种途径引起这些效应,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其信号传导过程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 轮状病毒全身感染受累的器官与组织

    作者:姚英民;李宁;欧巧群;张传仓

    近年来,轮状病毒(RV)全身感染导致多种并发症,成为RV腹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RV全身扩散后易感的肠外器官与组织,为指导临床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参考进行了以下工作.

  • 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HBVDNA、HCVRNA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伟;刘伟;刘新钰;周镇先;张林

    肝炎基因芯片是根据肝炎病毒的特征基因片段设计探针序列,将探针以微阵列形式排列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玻片上,从待测血液、组织标本中抽取微量肝炎病原体DNA(RNA),与探针杂交,用特有的荧光波长扫描芯片,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诊断.我们用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分别双盲检测40份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99份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蜡块标本,15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同时用荧光微粒子定量法测定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cAg,PCR法检测血清中HBVDNA、HCVRNA,用免疫组化法、原位分子杂交法分别检测肝组织HBcAg、HBVDNA.结果报道如下.

  • 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的变化

    作者:汪习成;吴昊;李太生;徐斌;张可;邱志峰;徐莲芝;刘德恭

    研究发现CD28在CD4+、CD8+ T细胞上的表达可以代表CD4+、CD8+ T细胞的功能,本实验检测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 CD28+、CD8+ CD28+ T淋巴细胞,以探讨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1 对象 正常对照为51例健康献血员,平均年龄(36±10)岁.在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HIV/AIDS患者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0~56岁,平均(33.6±9.2)岁;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其中HIV感染者14例,AIDS患者36例.

  • 丙型肝炎病毒游离核心抗原检测试剂盒临床考核数据分析

    作者:杨振;祁自柏;于洋;谷金莲;张华远;李河民

    用国外丙型肝炎病毒游离核心抗原检测试剂盒对自然供血员及丙型肝炎可疑感染者血样共9215份血清进行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该试剂在9215份血清中筛出两份HCV游离核心抗原阳性血清,其中一份为抗原和抗体同时阳性血清,产生的抗体为核心区抗体.另外一份为单独游离核心抗原阳性血清.临床考核发现该试剂出现了较多的假阳性结果.

  • EB病毒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

    作者:刘莉;梁志强;张桂香;徐新立;王雪松;韦玮

    为探讨EB病毒(EBV)与儿童ITP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酶染色法对ITP患儿血清进行了EBV VCA-IgM检测,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91例ITP患儿,男64例,女27例,年龄2个月~12岁.诊断符合1994年第五届全国止血血栓学术会议制定的ITP诊断标准.同期35例贫血住院患儿作对照,男24例,女11例,年龄1个月~10岁.应用免疫酶染色法检测EBV VCA-IgM,ELISA法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含量.EBV VCA-IgM检测试剂、血小板相关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分别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和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尿r-GT监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艳云;程勇;吕爱婷;段红光

    为早期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对肾损害的程度,以便早期预防和治疗,本研究观察了HFRS各病期血、尿中r-GT的变化,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 本组为1996年12月至1999年12月住院患者,均经出血热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确诊,男性76例,女性24例,年龄14~67岁;农民80例,城市居民20例;重型、危重型60例,中型35例,轻型5例.对照组为健康人,既往无肾炎病史,检查前2 d禁饮各种酒类.本组患者有典型的HFRS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有五期经过,就诊住院较早的患者越过休克期、少尿期较多.

  • HFRS患者BLCL的建立及HTNV S基因片段在其内获得长期稳定的表达

    作者:潘蕾;白雪帆;黄长形;李光玉

    虽然对汉坦病毒核蛋白(HV NP)氨基端蛋白的原核表达产物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已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已用于出血热的诊断,但该抗原表位的精确一级结构及其基因定位迄今尚未完全明确.而研究T细胞表位的前提是首先要构造含病原体抗原基因片段的表达载体质粒.要实现CTL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有效杀伤,前提条件之一是效靶细胞必须具有相同的HLA型别.通常选用与效应细胞同源即同一供者的PBMC建立靶细胞,本研究采用与HV特异性CTL同源的患者自身的EB病毒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EBV-transformed 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BLCL)建立靶细胞系,将含有不同汉滩病毒(HTNV)S基因片段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BLCL,获得长期稳定表达,为下一步进行CTL杀伤试验提供靶细胞系.

  • 蛋白芯片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分片段抗体的临床意义

    作者:明安萍;朱清静;李瀚旻;晏雪生;肖琳

    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血源性传染病,加强血源及血液制品的监控是有效防止感染丙肝病毒的重要手段.目前检测丙型肝炎以检测血清中抗HCV抗体的ELISA法较为普遍,但仍有不足之处.

  • 干扰素序贯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基因诊断指标

    作者:徐建中;吴月平;凌勇武;黄松平;王世蓬;陈育凤;毛丽萍;陆建荣

    我们采用PCR-微流芯片技术检测HBV基因型、HBVYMDD、HBV DNA含量来判断抗病毒的疗效,报道如下.

  • 黄芩提取物对柯萨奇B3m病毒性心肌炎病毒复制及Fas配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雪峰;谢彬;周丽;南春红;王怀良

    病毒性心肌炎(MV)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代研究证实,病毒的直接损伤与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MC)是MV心肌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1].CMC致靶细胞损伤主要有两条途径--穿孔素和Fas/FasL途径.黄芩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病毒和调节免疫的作用,但其对MV鼠心肌中柯萨奇病毒嗜心肌株CVB3m的复制及浸润细胞中Fas配体表达的影响,迄今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对此作初步探讨.

  • 狂犬病预防控制新问题

    作者:唐青

    2006年卫生部公布的狂犬病疫情报告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焦点之一是2006年我国狂犬病疫情一直上升,死亡病例数高居我国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焦点之二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预防控制狂犬病.中国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2006年全国人畜共患病研讨会上讲到"在一种人畜共患病尚未发展成为广泛传播的公共卫生威胁之前,对其进行防治的佳方法,就是在它刚刚出现于动物中时,就将其消灭在源头,预防重于治疗",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人畜共患病预防控制的关键所在.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