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ecv@cmaph.org
  • 曾用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贵州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意义分析

    作者:丁静娟;张权;彭亮;刘悦晖;李忠;刘三都;胡莲

    目的 调查贵州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方法 选择贵阳、遵义、凯里、都匀慢性HBV感染者693例,其中无症状携带者(ASC)292例,慢性肝炎(CH)276例,肝硬化(LC)76例,肝细胞肝癌(HCC)49例.用S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确定基因型,比较主要基因型的地区分布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693例中,B基因449例(64.79%),C型233例(33.62%),A型6例(0.87%),D型5例(0.72%),未发现E、F基因型.B型的分布:凯里高(96.40%),遵义、都匀其次(78.79%、76.19%),贵阳低(53.66%).C型的分布,贵阳(45.68%)高于都匀(23.80%)、遵义(13.13%)及凯里(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型相比,C型感染者平均年龄大;ALT水平高;HBeAg阳性率低(P≤0.01).除ASC组外,B、C2种基因型在CH、LC和HCC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贵州存在A、B、C、D 4种HBV基因型,但以B型为主,C型其次,A型、D型仅占很小比例.B、C基因型在贵州不同地区的分布有一定差异.与B型相比,C型感染者肝脏损害的程度较重.

  • 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新月;于岩岩;马丽娜;黄云丽;沈成利;张文瑾;徐道振;斯崇文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的现状、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前瞻研究的方法.结果 干扰素、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覆盖率约40%.疗程结束时HBV DNA阴转率拉米夫定组高,但停药随访时180/220例出现反跳.干扰素组HBeAg血清转换率(22.9%)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干扰素及拉米夫定治疗者病情进展较慢且肝硬化、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抗病毒组(P<0.001).E系统转换组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非转换组(P<0.05).结论 北京地区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覆盖率高于其他地区,效果优于其他药物组,但总体疗效仍较低.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能减缓病情进展和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表型的研究

    作者:王凯;陈龙岩;王兵;韩利岩;侯云德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数量及表型的改变,并对其与肝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检测37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1例健康人肝功能及血清HBV DNA水平,并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行体外诱导培养,促使其发育成DC,计数其数量并检测膜表面分子的变化.分析DC数量及表型与肝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且其膜表面分子CD83、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在慢性乙肝患者中,DC数量、DC膜表面分子CD83和CD86与血清HBV DNA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肝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DC数量减少及成熟障碍,这种改变与肝内炎症反应程度不相关,但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复制水平呈负相关,提示DC参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的清除.

  • 佛波酯和人乳头瘤病毒在细胞恶性转化作用中的协同效应

    作者:岑山;张月;许锦阶;沈忠英;曾毅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和促癌物在肿瘤诱发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研究选择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利用免疫组化、Southern Blot和半定量RNA斑点杂交的方法,研究在HPV18E6E7和促癌物佛波酯(TPA)的协同作用下,这些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HPVE6E7和TPA的协同作用可以引起细胞内癌基因c-myc的扩增4~8倍,c-erbB2的表达水平提高32~64倍,并导致抑癌基因p16的表达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的1/4~1/8.结论 HPVE6E7和TPA的协同作用可以引起细胞内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水平异常,可能是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 柯萨奇病毒IgM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诊断试纸条的研制

    作者:张宝元;崔小岱;马晓红;张霆;呼守生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柯萨奇病毒IgM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并优化制备中各关键步骤的实验条件.方法 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20 nm的胶体金溶液,标记羊抗人IgM,制备免疫胶体金复合物,组装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诊断试纸条.结果 用柠檬酸还原法制备的20nm胶体金溶液呈亮红色.胶体金标记羊抗人IgM低稳定量是1 μg/ml,适稳定量为1.5 μg/ml.适pH为8.2.血清标本检测结果与进口ELISA试剂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制备质量不但与抗原抗体的质量、层析材料的选择、胶体金的制备与标记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缓冲系统、辅助添加剂的选择与优化也非常重要.

  •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uPA和uPAR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周欢琴;陈刚;卢兴国;叶雄伟

    目的 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uPA和uPAR的表达,探讨肝炎发病时血液纤溶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uPA和uPAR的水平.结果 急慢性乙型肝炎血浆uPA和uPA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意义地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血浆uPA和uPAR水平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P<0.05),亦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中轻度组(P<0.05和P<0.01);急性乙型肝炎血浆中uPAR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中轻度组(P<0.01);乙型肝炎急性期血浆中uPA和uPAR水平显著升高,恢复期明显回落(P<0.05和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慢性乙型肝炎血浆中uPAR水平与凝血酶原时间(PT)(r=0.605,P<0.01)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r=0.603,P<0.01)、胆红素(TB)(r=0.649 P<0.01)呈正相关.结论 急慢性乙型肝炎uPA和uPAR水平的升高,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有关,与肝细胞损伤程度有关,是肝炎发病时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 EBV4型IgA/VCA IgA/EA IgG/EA IgG/ZEBRA抗体在鼻咽癌普查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晓梅;钟建明;汤敏中;张晓光;廖建;郑裕明;邓洪;曾毅

    目的 摸索以疱疹病毒4型(EBV)IgG/ZEBRA为捕捉抗原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条件,为大量人群普查奠定基础.方法 将纯化的ZEBRA抗原用于对鼻咽癌(NPC)患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IgG/ZEBRA抗体的ELISA检测.结果 检测NPC患者血清288份,其中ELISA实验显示阳性262份,敏感度91%,检测正常人血清96份,其中阳性5份,特异度94.8%.其结果显示NPC组的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惠州5463份和广西桂平2017份血清进行检测,检出早期鼻咽癌患者5例.并将结果与免疫酶法检测IgA/VCA、IgA/EA、IgG/EA比较.结论 以EBV早期抗原ZEBRA为捕捉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用于大量人群的NPC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

  • 病毒性心肌损伤时总RNA表达及cTnI基因的扩增分析

    作者:吴玮;姚登福;朱建华;高增栋;吴信华;邱历伟

    目的 研究心肌型肌钙蛋白(cTnI)-mRNA在监测病毒性心肌损伤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于BALB/c小鼠腹腔接种1×108 TCID50柯萨奇病毒B3(CVB3)液诱发心肌损伤发生,分别在CVB3感染后第3、6、9、12、15、18和21天采集外周血后处死小鼠,留取鼠心脏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心肌及外周血中cTnI基因的表达状态.结果 CVB3感染后,鼠心肌组织及循环血中cTnI-mRNA均表达增加,且与心肌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核固缩及碎裂、变性、坏死、钙化等组织学改变相关.cTnI-mRNA基因扩增,心肌组织全数阳性;外周血阳性率在对照组及感染后第3、6、9、12、15、18和21天分别为0、0、0、16.7%、40.0%、71.4%、83.3%和87.5%.结论 病毒性心肌损伤时cTnI-mRNA上调表达并释放入血,循环血cTnI-mRNA为监测心肌损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灵敏基因标志物.

  • 血清HBsAg阳性IgA肾病肾组织HBV抗原蛋白及血清和肾组织HBV-DNA检测分析

    作者:张磊;金晓明;贺岩;迟继铭;班翔;黄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IgA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32例肾活检冰冻切片组织HBsAg和HBcAg蛋白和42例HBsAg阳性的肾活检石蜡切片组织及其部分血清HBV-DNA的检测.结果 HBsAg和HBcAg在IgA肾病肾活检组织的总阳性率为59.1%,在非IgA肾病中的总阳性率为63.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例肾活检组织中,仅发现有5例(11.9%)在肾活检组织中有HBV-DNA的存在.且5例均为大三阳患者,其病理诊断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轻微肾小球病变1例,基底膜病变1例,IgA肾病仅1例.血清HBsAg阳性的患者,同时进行了42例肾活检组织的血清HBV-DNA检测,其中大三阳患者为12例,其血清HBV-DNA均为阳性,而这12例血清阳性的肾活检组织中仅有5例HBV-DNA为阳性,其余30例血清及肾活检组织中HBV-DNA为阴性.结论 HBsAg和HBcAg蛋白在IgA肾病肾活检组织和非IgA肾病肾活检组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HBV感染与IgA肾病并无直接关系.

  •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中流行的HIV-1 ENV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颜瑾;王玉;李杰;马鹏飞;林鹏;邢辉;刁丽梅;邵一鸣

    目的 了解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HIV-1亚型的流行规律及其与国际参考株的同源性.方法 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43例采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HIV-1抗体阳性的吸毒者淋巴细胞富集液,并对其核酸样品进行扩增,使用ABI377型测序仪对扩增产物测序后,对其ENV基因C2-V3段的核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3份血样中,29份为07-BC重组亚型,与国际参考株CN.97.C54A近,基因离散率为(2.291±1.055)%,组内离散率为(3.534±1.306)%;9份为AE重组亚型,与国际参考株01AE.TH.90.CM240近,基因离散率为(8.068±0.534)%,组内离散率为(2.823±1.235)%;3份为08-BC重组亚型,与国际参考株97CNGX-9F近,基因离散率为(1.403±0.681)%,组内离散率为(1.507±0.681)%;2份为泰国B(B')亚型,与国际参考株RL42近,基因离散率为(7.335±3.330)%,组内距离为8.52%.结论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感染的HIV-1以曾经主要在西北地区吸毒人群中流行的07-BC重组亚型为主,也存在主要以性传播途径感染的人群中流行的AE重组亚型,提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中流行的HIV-1亚型趋于多样化.

  • 我国新分离乙脑病毒02-76株的全基因序列特征

    作者:王环宇;潘晓玲;付士红;王雷;李铭华;Ichiro KURANE;梁国栋

    目的 对我国新分离乙脑病毒02-76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了解乙脑病毒基因组结构及毒力特性.方法 设计乙脑病毒全基因组扩增引物,RT-PCR扩增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拼接后获得全基因序列.通过Clustal X(1.8)、DNASTAR、GENEDOC(3.2)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病毒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新分离乙脑病毒02-76株全基因组全长10 977个核苷酸,从96位到10 391位,共10 296个核苷酸编码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3432个氨基酸.与我国1949年分离的Beijing-1株相比较共存在248个核苷酸差异,16个氨基酸差异.与GenBank中选择的29株乙脑病毒全基因序列比较发现,其核苷酸总体差异率为0.6%~15.1%,氨基酸总体差异率为0.2%~4.6%.通过PrM/C区段、E区段、3'NTR区段及全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均显示该毒株属于基因3型乙脑病毒.结论 新分离的乙脑病毒02-76株属于基因3型,与中国分离株SA-14进化关系接近.

  • 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征对比性分析

    作者:李保森;邹正升;张伟;赵军;常彬霞;唐彦;尚丽丹

    目的 进一步了解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简称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 收集和整理215例急重和亚急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x2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是急重和亚急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均占30%以上.抗结核药物是药物性急重和亚急重肝炎的首要原因;②急重和亚急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3%和4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急重患者的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20%,而亚急重患者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30%;④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亚急重则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⑤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病死率与病情重时PT、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而与PTA、TC均呈负相关;亚急重还与病情重时TB、BLA及CRE呈正相关,与CHE、TG、PLT、ALB呈负相关.结论 ①急重和亚急重患者无论在好发年龄、肝性脑病发生率、肝性脑病出现时间,还是在凝血功能异常、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差异较大,属两个独立的疾病;②对于无肝性脑病的急重和亚急重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 200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

    作者:李艺星;尹遵栋;杨俊峰;陈园生;程均福;刘力;刘学成;周兴余;王昭孝;周敬祝;梁晓峰

    目的 了解2005年我国贵州、四川和湖北省三个监测点的乙脑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三个监测点的乙脑流行状况、媒介蚊虫、宿主带毒水平.结果 2005年我国贵州、四川和湖北3个省的乙脑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总数的40.7%,其中贵州和四川省的病例数居全国前2位,发病率均超过1/10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报道病例中0~10岁儿童占报告病例90%以上;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乙脑病例主要集中于6~9月,而7~8月发病数多;蚊虫密度调查显示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主要蚊种.结论 三省监测点与全国乙脑流行规律相同.贵州和四川省乙脑病例居全国前2位.

    关键词: 脑炎病毒 日本 监测
  • 特异性HPV16E7 CTL表位肽-MHC I复合物单抗的制备及鉴定

    作者:尹锐;郝飞;钟白玉;李芹阶;李安信

    目的 制备抗HPV16E7CTL表位(49-57)-MHC I类分子复合物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亲和力进行鉴定,为今后研究HPV16感染后机体对病毒蛋白的免疫呈递途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高纯度的HPV16E7 CTL表位(49-57)肽RAHYNIVTF,将其与TAP缺陷的RMA-S细胞孵育后免疫BALB/c小鼠,常规收集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杂交瘤细胞株的阳性克隆,并对其进行一系列鉴定.结果 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株能稳定分泌抗HPV16E7(49-57)-MHC I类分子复合物的单抗,不仅能与装载有RAHYNIVTF的TAP缺陷的RMA-S细胞结合,也能与具有内源性抗原处理能力的RMA细胞结合,但不能与装载有类似变异肽(进行氨基置换后的RAHYNIVTF)或乙肝病毒对照肽的RMA-S或RMA细胞反应,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亲和力.结论 本实验制备表位肽-MHC I类复合物单抗的方法,对今后研究包括HPV16感染在内的病毒感染免疫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Z-HL16C细胞建株的研究

    作者:陈杰鹏;李洁;赵素兰;田金英;叶菲

    目的 Z-HL16C建株后对其性质和应用的研究.方法 将该细胞传代冻存再复苏、扩大应用,进而对其性质进行鉴定.结果 类上皮细胞,形态均一、界限清晰、有立体感.经传代、培养、冻存至今已10年,复苏率90%以上.该细胞株对脊髓灰质炎,柯萨奇A-B,艾柯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1~3型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2,3,7,11型),1~2型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均敏感,经鉴定为癌变细胞系.结论 Z-HL16C为稳定的、对病毒广谱敏感的癌变细胞系.

  • 西尼罗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作者:陈义平;杨艳菊;吴晓东;王志亮

    目的 研制针对西尼罗Ⅲ重组融合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西尼罗Ⅲ重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并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筛选,所获得的单抗经间接ELISA、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进行鉴定.结果 共获得了3株能稳定分泌针对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F7、6H3和8E4,其单抗亚类鉴定分别属于IgG1、IgG1和Ig2a.这3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重组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日本脑炎病毒无交叉反应,并且,8E4和6H3识别同一抗原位点,4F7识别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另一抗原位点.结论 本实验成功研制出针对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我国建立西尼罗河病毒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并与日本脑炎病毒进行鉴别诊断提供了技术贮备.

  • 乙型脑炎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特性鉴定

    作者:王雷;付士红;李雄;牛新玲;唐青;梁国栋

    目的 制备乙脑病毒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各项生物学性质进行鉴定.方法 通过免疫、融合、克隆和筛选等方法制备乙脑单抗,使用ELISA、IFA、中和试验和Western blot等方法鉴定单抗的敏感性、特异性、种内反应广谱性以及中和活性.结果 终获得3株稳定分泌的乙脑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其滴度均超过106.3株单抗只与乙脑病毒反应,与其他9种虫媒病毒皆不反应.ELISA相加试验证明3株单抗的作用位点非常相近,选择其中的F12.37与10个代表性乙脑病毒株反应,F12.37能够敏感地检测到所有10个在细胞内复制的病毒株.F12.37还能够中和乙脑P3株(基因Ⅲ型)和SH03-103株(基因Ⅰ型),保护50%细胞不产生病变的稀释度分别为1:3.2×105和1:1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12.37与乙脑病毒E蛋白相互作用.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3个高滴度、高特异性的乙脑单克隆细胞株,其中F12.37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好的种内反应广谱性,能够中和两个基因型乙脑病毒,其作用位点位于乙脑病毒E蛋白.

  •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重组IFNβ下调HepG2细胞靶基因

    作者:钟彦伟;成军;曲建慧;张黎颖;郭江;李晓东;徐东平

    目的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重组干扰素β(IFNβ)刺激人肝癌细胞系HepG2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筛选IFNβ下调HepG2相关基因.方法 重组IFNβ 2000 U/ml刺激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以生理盐水作用的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制备细胞裂解液,从中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 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份,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连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埃希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重组IFNβ刺激HepG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58个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 bp插入片段.随机挑选其中35个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获得12种编码基因.结论 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IFNβ刺激HepG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了解IFNβ在肝细胞内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了依据.

  • 重型肝炎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基本核心启动子及前C区突变关系的研究

    作者:许正锯;杨红;陈先礼;沈建坤;张启华;王崇国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重肝)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及前C区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对52例重肝和52例慢性乙肝(CHB)进行HBV基因分型.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随机对15例B型和15例C型重肝患者的BCP区和前C区进行序列测定,分析HBV基因型与BCP T1762/A1764及前C区A1896突变的关系.结果 泉州地区重肝的基因型以B型为主(48.08%),其次为C型(30.77%)和B/C混合型(17.31%),无A、E、F型存在.与CHB组比较,重肝组B型检出率明显降低,而C型和B/C混合型检出率明显升高.C型重肝患者BCP T1762/A1764双突变率显著高于B型(P<0.05),而前C区A1896突变率在B、C型感染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型感染易引起较重肝损伤,而B/C型混合感染可能是导致重肝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C型重肝患者BCP T1762/A1764双突变率显著高于B型.

  • HIV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的临床评价

    作者:李秀华;宋爱京;王佑春

    目的 对注册前的HIV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的质量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用不同的评价试剂检测440份健康献血员样品、300份HIV抗体强阳性样品以及264份HIV感染高危人群样品,并分别计算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17家注册前试剂检测300份HIV抗体强阳性样品的敏感性为100%;检测440份健康献血员样品的特异性为97.7%~100%;检测264份HIV感染高危人群样品的特异性为59.1%~100%,敏感性为70.3%~95.1%.结论 不同试剂之间存在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而且HIV感染的高危自然人群来源的样品有助于客观地反应试剂的质量差异.

  • 广西HIV-1重组毒株env区快速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

    作者:梁浩;罗皓;邵一鸣;刘伟;张志勇;邢辉;卢灿健;沈菁;麦志丹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基因分型方法,对广西HIV-1重组毒株env基因区进行亚型鉴定.方法 从HIV阳性样品中提取核酸,使用HIV-1 M组通用引物对env区进行第一轮扩增,第二轮则使用分别检测B'/C或C亚型和CRF01-AE亚型的二套特异性引物放入同一反应管中进行扩增,根据不同亚型扩增的目的带位置不同来判断亚型.将通用引物扩增出的所有样本均进行基因测序和系统树分析以验证结果.结果 50份样本中,经基因测序和系统树分析证实CRF08-BC样本3份(6%),CRF01-AE样本43份(86%),4份(8%)样本无法确定亚型.经亚型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得出B'/C或C亚型样本3份(100%),CRF01-AE样本39份(90.7%),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100%.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经差异性检验显示x2=2.2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一致者占92%.与基因分析结果吻合.重复实验显示CRF08-BC平均重复性为100%(10/10),CRF01-AE为93.8%(61/65).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低成本,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的HIV-1毒株env基因区分型法,能够直接对广西HIV-1 CRF01-AE重组毒株进行鉴定.

  • 呼吸道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

    作者:杭敏

    呼吸道病毒感染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既可以表现为抗凋亡作用,也可以表现为促凋亡作用.研究呼吸道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关系及凋亡的可能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为感染的防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引起人类脑炎的新双链RNA病毒

    作者:徐丽宏;梁国栋

    全世界已经报道的病毒有5400多种,其中双链RNA病毒除了双RNA病毒科外,绝大多数都存在于呼肠孤病毒科.200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axonomy of virus,ICTV)第八次分类报告中正式公布在呼肠孤病毒科中增加一个新属,其英文名称为Seadornavirus.

  • 病毒性脑炎

    作者:潘晓玲;梁国栋

    病毒、细菌、原虫、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脑组织炎症.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是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常表现为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症状等,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病毒性脑炎预后不佳,死亡率高,常留有严重后遗症,如乙型脑炎患者的后遗症可达30%.病毒也可感染脑膜出现脑膜炎(Meningitis).脑膜炎可分为细菌性和无菌性两类.后者是指脑脊液涂片和细菌培养为隐性的脑膜炎.一般无菌性脑膜炎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故无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几乎成为同意词.病毒性脑膜炎的病程一般较短,预后较好.病毒性脑膜脑炎(Meningoencephalitis)是指脑实质和脑膜同时感染.

  • HIV感染消化道黏膜的发病机制

    作者:黄磊;周先志

    近年研究表明,黏膜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称为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MIS分为两大部分:有结构的黏膜滤泡和无结构的弥散淋巴组织.抗原由黏膜滤泡进入MIS,被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处理并提呈给T、B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通过归巢机制迁移至弥散淋巴组织,并在此发挥生物学功能.

  • 抗病毒序贯疗法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作者:刘伟;姜红;李淑琴;郭彦

    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本研究应用抗病毒序贯疗法联合胸腺肽对33例应用拉米夫定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CHB)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 LMP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性能鉴定

    作者:杨玉芳;丁彦青;梁丽;翁德胜

    为了进一步探讨EB(Epstein Barr)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的作用机制及其功能,我们构建了EDL2-N-LMP-慢病毒载体,并对所构建的EDL2-N-LMP-慢病毒载体结构及表达进行鉴定.

  • 胸腺肽α1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作者:刘立亚;宏伟;杨文珍;万志军;谭彦芳;李荣权;汪涛

    1 材料与方法选取153例符合条件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对照组75例,治疗前肝功能均异常,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HBVM)均阳性,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HBVM和肝功能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别,均具有可比性.两组均给予保肝、降酶,退黄为主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迈普新,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1.6 mg,每周2次,皮下注射,疗程均为3个月.用两点注(速率法)检测肝功能,用ELISA检测HBVM中HBeAg、用PT-PCR法检测HBV DNA.

  • 体外转染SV40的鼠内皮细胞生长特性的研究

    作者:贾俊;赵怡芳;张文峰;何三纲

    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具有血清和生长因子的依赖性,且具有异质性,用其进行体外研究血管生成结果难以分析.本实验拟用SV40转染鼠内皮细胞,为体外研究血管生成提供稳定内皮细胞株.

  • 氧化苦参碱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彭华彬;杨志国

    我院感染科自1999年4月起,选取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治疗组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10.8±5.2)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9.9±5.9)岁.

  • 血浆γ干扰素诱导因子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

    作者:刘家秀;徐彬;汪习成;刘兴祥;姜玉章;徐秋节

    本研究采用ELISA测定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含量,旨在探讨其在各类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功能受损关系,以便为临床诊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 一起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混合暴发

    作者:姬铁闯

    全球少有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混合感染的报道.我们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分析,证实了一起由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暴发.

  • 加强我国病毒性脑炎的监测与研究

    作者:梁国栋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嗜神经性病毒感染引起的症候群,为了有别于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脑炎而统称为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症状严重、死亡率高、许多患者会留有后遗症,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部主任工作会议胜利召开

    作者:

  • 使命与奉献——祝贺顾方舟教授从医55周年

    作者:王树惠;彭小忠

    顾方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专门从事脊髓灰质炎研究40余载.他是中国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研发脊灰活疫苗的第一人,成绩卓著,名声斐然.

  • 关于我刊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的通知

    作者:《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部

    关键词: 稿件处理
  • 中国急需加强对西尼罗病的研究

    作者:梁国栋

    西尼罗病毒感染是世界性流行的疾病西尼罗病毒于1937年首先在非洲乌干达的西尼罗地区从发热患者血清分离到,因此得名,并因为该病毒可以引起发热而称西尼罗热.此后发现,库蚊、伊蚊、按蚊等40余种节肢动物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畜引起疾病,输血和器官移植等也可以造成传染.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