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京市东城区423名儿童乙肝疫苗免后血清学调查

    作者:张海艳;崔玲玲;马立宪

    目的了解东城区3~12岁儿童的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状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8个调查点中的3~12岁年龄段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静脉血,应用放免分析法检测HBV 3项指标.对抗-HBs阴性或小于10 mIU/mL者进行2.5、5 μg加强免疫一次,免后一至三个月内进行抗-HBs检测.结果东城区3~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0.2%;抗-HBc阳性率为5.2%;抗-HBs阳性率为52.0%,儿童乙肝保护率为93.2%,儿童血清表面抗体平均滴度为73.46 mIU/mL.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抗-HBs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共对152名儿童进行加免一次,免后总的抗体阳转率为88.8%,总的抗体平均滴度100.80 mIU/mL,2.5 μg和5 μg加免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东城区3~12岁儿童乙肝免疫状况良好.儿童出生后,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的阻断乙肝传播,无论应用血源型疫苗还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均能达到很好的保护效果,并可维持12年之久;对抗-HBs阴性儿童只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2.5 μg和5 μg一次即可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 恩替卡韦添加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疗效初探

    作者:葛珂;李鸽;陈公英

    目的:前瞻性评估添加乙肝疫苗对恩替卡韦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疗效的影响.方法: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恩替卡韦(0.5mg qd)初始治疗,12周加用乙肝疫苗(20ug q4w)治疗(B组)或继续恩替卡韦单药治疗(A组)至48周治疗结束.所有患者继续予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随访至96周.观察治疗及随访过程中ALT、HBsAg、HBeAg、HBV DNA的变化,96周时HBeAg消失、HBV DNA阴转HBsAg<1000 IU/ml为疗效判断终点事件.结果:B组(10例)中,9名患者HBsAg水平下降.在这9例中,有8例在治疗12周时HBsAg>1 000 IU/ml,2例获得终点事件,其12~24周HBsAg中位值下降超过1 log10 IU/ml;另1例在治疗12周时HBsAg已小于1000IU/ml,也获得了终点事件;A组(14例)无一例获得终点事件.B组中获得终点事件患者(3例),治疗24周时HBsAg中位水平为255.00(240.00~275.00) IU/ml,而未获终点事件患者(7例)中位水平为2170(1578.31~13555.00)IU/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添加乙肝疫苗治疗10例患者有3例获得终点事件,而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患者均未获得终点事件.恩替卡韦添加乙肝疫苗治疗方案总体安全性良好.

  • 山东省茌平县2006~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

    作者:赵培祥

    为了掌握山东省茌平县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评价该县肝炎疫苗接种及目前防控措施的效果,为今后制订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06年~2011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2007年、2011年报告发病人数多,发病率较高,但其中10岁以下发病极少.结果表明,接种肝炎疫苗仍是目前有效地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手段,防控病毒性肝炎的措施切实有效.

  • 台州市1990~2000年病毒性肝炎控制效果分析

    作者:张宗祥;陈忠妙

    目的为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流行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肝炎分型三间分布、疫苗效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为106.2/10万,1998年起位居法定传染病的首位.甲肝疫苗应用,使0~9岁组发病率从170.8/10万下降到1.6/10万,削平了儿童发病高峰.乙肝疫苗接种后,相应年龄组的发病率从43.7/10万下降到6.3/10万;HBsAg携带率下降到2%.结论疫苗接种是防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措施,乙肝成人免疫和加强免疫是控制乙肝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 乙型肝炎疫苗初次免疫正常应答和高应答婴儿初次免疫5年后免疫记忆持久性随访观察

    作者:张丽;颜丙玉;刘甲野;吕静静;冯艺;徐爱强;宋立志;梁晓峰;李黎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初免)正常应答和高应答新生儿在初免后5年免疫记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初免正常应答和高应答新生儿于初免后5年检测其抗-HBs,其中低于保护水平(10 mIU/ml)者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激发剂次)并于接种后14d采集血标本,再次检测抗-HBs,并计算激发剂次后抗-HBs阳转率(≥10 mIU/ml)和GMT.将检测的初免抗体、随访抗体和激发剂次后抗体均从低到高分成不同等级,分析激发剂次后抗体的影响因素.结果 37.98%(980/2 580)初免正常应答和高应答新生儿在初免后5年抗-HBs已降至保护水平以下,其中激发剂次后98.95%(757/765)出现抗体阳转,GMT为2 811.69(95%CI:2 513.55~3 145.19) mIU/ml.激发剂次后抗体滴度随初免抗体水平和随访抗体水平的升高而升高(F值分别为5.46、10.23,均P<0.000 1).多因素分析显示,激发剂次后抗体滴度与性别、出生体重、早产等无关(P>0.05),而与初免抗体和随访抗体水平独立相关(OR=1.001,95%CI:1.000~ 1.002,P<0.001:OR=1.28,95%CI:1.81~ 1.39,P<0.001).结论 新生儿乙肝疫苗初免后5年存在较强的免疫记忆;免疫记忆的强度与初免抗体及激发剂次前抗体水平有关.

  • 启东乙型肝炎干预研究:2013年随访人群HBV感染及慢性肝病现患调查

    作者:陈陶阳;曲春枫;姚红玉;陆玲玲;樊健;王宇婷;黄飞;陆建华;倪正平

    目的 分析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人群在达到婚配年龄后罹患慢性乙肝、肝硬化的远期保护作用.方法 2013年1-10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启东乙肝干预研究(QHBIS)的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样,并行ALT、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检测及肝胆B超检查.计算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各指标的阳性率,慢性乙肝及肝硬化的患病率,疫苗组及对照组人群按性别分层后,x2检验比较各组间率的差异.结果 共获得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组(疫苗组)4 421人和对照组3 88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25.59±1.84)岁和(26.61±2.24)岁.疫苗组HBsAg、单独抗-HBs、抗-HBc、HBeAg、抗-HBe阳性率分别为2.38%、37.73%、3.78%、0.57%、2.15%,对照组分别为9.02%、29.41%、16.83%、2.73%、8.87%,两组间血清学标志物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组慢性乙肝活动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病率分别为0.45%和0.16%,对照组分别为1.29%和0.3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分层后,疫苗组男性慢性乙肝活动期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不管是慢性乙肝活动期患病率还是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对慢性HBV感染的保护作用可延长至婚配年龄后,而不同性别人群慢性乙肝与肝硬化现患保护作用的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 2004—2015年中国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孙校金;王富珍;郑徽;缪宁;袁千里;王华庆;尹遵栋;张国民

    目的 分析中国2004—2015年甲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4—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数据库,该系统覆盖中国31省份(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病例纳入标准为:发病日期为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传染病报告卡审核状态为"已终审卡",病例分类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疾病名称为"甲型肝炎",病例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出生日期、发病日期、现住地址编码等.将发病数据分为2004—2007、2008—2011和2012—2015年3个时段,分别代表甲型肝炎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前4年、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第1个4年和第2个4年.结果 2004—2015年,中国累计报告574697例甲型肝炎病例,平均发病率为3.62/10万,2015年甲型肝炎发病风险为2004年的0.23倍.四川、新疆、云南的发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数的27.27%,2012—2015年中部、东部省份发病率均降至2/10万以下,分别为1.21/10万和1.08/10万,西部省份仍较高,为3.46/10万.2004—2015年,甲型肝炎报告病例数在各年龄组均大幅下降,5~9岁报告病例数从43711例下降至5938例,10~14岁从29722例下降至3438例,15~19岁从23212例下降至3646例,降幅分别为86.42%、88.43%和84.29%;0~4岁儿童甲型肝炎发病数从24079例下降为10304例(下降57.21%);但2012—2015年0~4岁儿童发病数却居各年龄组之首,病例主要集中在新疆和四川,共报告甲型肝炎病例8008例,占同期全国0~4岁病例数的77.72%.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占总病例数的69.95%(402023例),学生病例构成比从24.08%(2004—2007年)下降至8.67%(2012—2015年).结论 中国甲型肝炎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风险降至较低水平.但西部省份、5岁以下儿童甲型肝炎发病风险仍较高,应采取精准干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 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扩大适用人群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付清培;何惠;李丽;陈海平;曾义学;刘青恋;方刚;董春明;郭绍红;李汉刚;王怀远;何崇松;周仕昭;李力;古思宁;张正芳;代敏

    目的 评价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扩大适用人群至5~18岁的可行性.方法 筛选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表面抗体(抗-HBs)均阴性者,进行两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对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观察分析.对925名受试者进行了安全性观察;在免疫原性观察中共检测568名受试者,包括观察组(5~18岁)493名、对照组(>18岁)75名,观察组又分为3个亚组:儿童组(5~6岁)141名、少年组(12~13岁)177名、青年组(16~18岁)175名.使用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针,分时段连续观察4周并记录其接种反应以评价疫苗安全性,全程接种后4~6周时用固相放射免疫(RIA)法共检测568份有效血清,比较两组抗-HBs阳转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和达到保护水平率以评价疫苗免疫原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接种疫苗后0.5、6、24、48、72 h及1周、2周、3周、4周均未观察到局部或全身的异常反应.免疫后儿童组、少年组、青年组和对照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100.00%(141/141)、97.18%(172/177)、98.29%(172/175)和89.33%(67/75),GMT分别为440.28、875.38、467.80、131.06 U/L,达到保护水平率分别为100.00%(141/141)、97.18%(172/177/)、97.14%(170/175)和86.67%(65/75).观察组的3个亚组抗-HBs阳转率、GMT、达到保护水平率均高于对照组(x_(阳转率)~2=12.77、5.12、7.99;t_(GMT)=3.89、4.13、5.91;x_(保护率)~2=16.81、8.60、8.44;P值均<0.05).结论 试验疫苗在5~18岁人群接种安全有效,抗-HBs阳转率和保护率高于18岁以上人群.

  • 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儿童复种五年效果观察

    作者:庄贵华;颜虹;王学良;吴谦;王丽荣;高海燕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应答儿童复种远期效果并比较小剂量皮内与常规剂量肌肉复种效果.方法自1999年9月开始,40名经筛检获得的无应答健康儿童随机接受3针肌肉(17人,10 μg/针)或皮内(23人,2 μg/针)复种,定期采血检测至复种后5年;80名应答儿童不复种,作为同期观察对照.在第5年,评价HBsAg特异性淋巴细胞免疫水平;对抗-HBs阴转者加强1针(5 μg),12~14 d评价抗体回忆应答.结果仅1名皮内复种者抗-HBs未达到10 IU/L;在第5年,50%的肌肉复种者仍保持着抗-HBs≥10 IU/L(尽管该指标显著低于应答对照者的85%).抗-HBs阴转者(肌肉、皮内复种和应答对照分别为8、18和11人)在加强1针后,除2名皮内复种者外,均产生了强劲的抗体回忆应答(抗-HBs滴度分别平均上升至208、105和549 IU/L);超过70%的无应答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检测到HBsAg特异性白细胞介素(IL)-2和IL-5的分泌.用抗-HBc阳转作为感染指标计算乙肝病毒人年感染率,皮内复种者为8.9%(8/89.9人年),高于应答对照者的3.6%(12/337.2人年),而肌肉复种者为4.3%(3/70.2人年),与应答对照者接近.结论无应答儿童3针肌肉复种效果虽达不到应答儿童初种的水平,但确能发挥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小剂量皮内复种效果不如相同针次常规剂量肌肉复种.

  • 成人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作者:时景璞;王昕;王桂花;徐占民;杨志奇;郑力国;李征远;郭乃全;吴晓音;梁争论

    目的探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YDV)对成人的免疫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在辽宁省北票市部分学校随机选择一般健康状况良好、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指标均为阴性且体温正常的22~58岁的教师124名,按0、1、6个月程序,每次5 μg/0.5 ml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结果免疫后3、7、12和24个月时,抗-HBs阳转率分别为 35.0%、83.3%、65.5%和32.7%,抗-HBs 平均滴度分别为12.6、402.0、70.3和20.3 mIU/ ml; 抗-HBs阳转率及其滴度均在7个月时达到高峰, 以后又急剧下降;免疫后各月女性抗-HBs 阳转率和滴度均高于男性;<35岁组的抗体阳转率高于≥35岁组,但12个月时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免疫3 d后未出现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成人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其抗-HBs 持续时间有待进一步观察.

  • 成年人乙型肝炎疫苗初次免疫低应答者加强免疫效果分析

    作者:冯艺;颜丙玉;张丽;吕静静;刘甲野;龚晓红;崔富强;梁晓峰;陈士玉;徐爱强

    目的 比较成年人乙型肝炎(乙肝)疫苗( HepB)初次免疫低应答者使用4种HepB进行1剂次加强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应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09年7月选取山东省济南章丘市3个乡镇18 ~ 49岁、居住半年以上、无HepB免疫史和乙肝病毒(HBV)感染史,同时,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全部阴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1 590名,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其基本情况.将研究对象按整群抽样法分为4组,按0-1-6免疫程序分别接种3剂次10 μg重组酿酒酵母HepB( HepB-SC)、10μg重组汉逊酵母HepB(HepB-HP)、20 μg HepB-SC和20 μg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HepB(HepB-CHO)进行初次免疫.将初免低应答者(10 mU/ml≤抗-HBs< 100 mU/ml)按整群抽样法分为4组,分别用以上4种HepB进行1剂次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后1个月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3 ~5 ml,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其抗-HBs水平,比较各组抗体应答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1 590名研究对象中,共8592名完成初免并采集血液标本,其中低应答者1306名,低应答率为15.20%.低应答者中1034名完成1剂次加强免疫及免疫后采血,总抗体阳转率(抗-HBs≥100 mU/ml)为55.13% (570/1034);10 μg HepB-SC组、10 μg HepB-HP组、20 μg HepB-SC组和20 μg HepB-CHO组抗体阳转率分别为44.54%( 106/238)、57.14% (156/273)、56.08% (143/255)和61.57% (165/268),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4,P<0.01).经两两比较,10 μg HepB-HP组和20 μg HepB-CHO组抗体阳转率均高于10 μg HepB-SC组(X2值分别为8.09、14.70,P值均<0.01).初免低应答者加强免疫后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MC)为178.24 mU/ml; 10 μg HepB-SC组、10 μg HepB-HP组、20 μg HepB-SC组、20 μg HepB-CHO组分别为109.77、243.50、144.98、242.83 mU/ml,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52,P<0.01).结论 HepB低应答成年人1剂次加强免疫可以有效提高抗体应答率;抗体应答与加强免疫疫苗种类等多因素有关,20 μg HepB-CHO和10 μg HepB-HP效果较好.

  • 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

    作者:龚晓红;邢玉兰;刘立荣;高洁;陈长顺;刘海博;王宝兰

    目的评价基因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对人群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95名新生儿、191名中学生及219名不同HBV感染者接种疫苗,进行效果观察.并比较重组酵母来源和血源来源的2种不同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试剂.结果新生儿免疫后,抗-HBs阳转率均达到85%以上,但中华地鼠卵巢细胞基因重组乙肝疫苗不论是在抗体阳转率还是在抗体滴度上效果都优于酵母乙肝疫苗.中学生免疫后,抗-HBs阳转率达70%以上,免疫后2年时10 μg -5 μg- 5 μg剂量组的免疫效果要优于5 μg -5 μg -5 μg 组.对HBV不同感染者免疫后,可使51.14%的感染者抗-HBs阳转或抗-HBs滴度上升.重组酵母来源试剂检测抗-HBs的阳转率(81.42%)比血源来源试剂检测(73.33%)可提高近10%.结论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对青少年接种疫苗可采用接种前不检测HBV抗体策略,以酵母乙肝疫苗10 μg -5 μg -5 μg剂量为宜.在监测人群免疫后抗-HBs时,应选用相应抗原制备的试剂检测相应抗体,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 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应答关系的研究

    作者:牛微;杨瞾;尚小云;傅晓岚;唐艳;姜曼;王莉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接种后弱应答和无应答人外周血CD4+CD25+ 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regulatory T cell,简称Treg细胞)的频率,探讨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与乙肝疫苗接种后弱和(或)无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方法 对25例乙肝疫苗无应答、30例乙肝疫苗弱应答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频率进行分析,另外选取20例乙肝疫苗强应答者作为对照.结果 强应答组Treg细胞的频率为(4.32±1.21)%,弱应答组Treg细胞的频率为(7.01±1.06)%,无应答组Treg细胞的频率为(12.75±2.01)%,无应答组和弱应答组与强应答组相比Treg细胞频率显著升高(t=8.426,t=3.289,P值均<0.01).结论 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和弱应答现象与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频率升高存在一定关系.

  • 成年人乙型肝炎疫苗无或弱应答者三种方案再免疫的效果分析

    作者:林潮双;王向阳;陈河香;Lee Wen-hui;何洪涛;高志良

    目的 探讨成年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接种后无或弱免疫应答者三种不同方案再免疫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开放性的研究方法 ,对2年内至少完成1个标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复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均阴性者,随机(数字表法)地接受3种再免疫方案,A组:34例,先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300μg皮下注射,次日开始按常规程序予乙肝疫苗接种,10μg/次;B组:33例,单纯乙肝疫苗接种,20μg/次;C组:33例,单纯乙肝疫苗复种,10μg/次.接种首针前及首针后第1、2,8个月(T1、T2、T8)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T1时,联合GM-CSF组、20 μg组和10μg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6.47%,48.48%和18.18%(X2=7.20,P=0.027);T8时,20μg组抗-HBs阳性率达75.76%,联合GM-CSF组达64.71%,均高于10μg组的39.39%(X2=9.07,P=0.011).20μg 峭组在T1 时抗-HBs滴度(417.00±69.36)高于联合GMCSF组(203.74±79.56),在,T2时抗-HBs滴度(458.17±64.09)高于复种组(257.86±76.60),T8时20μg组(532.73±68.82)和联合GM-CSF组(501.48±70.00)抗-HBs滴度均高于10μg组(256.12±75.39)(t=4.27,P=0.0173).结论 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增加疫苗剂量和联合GM-CSF方案进行加强免疫是有效的措施,免疫效果均优于单纯复种.

  • 山东省儿童突破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率及原因初步分析

    作者:张丽;颜丙玉;李漫时;宋立志;吕静静;许青;徐爱强

    目的 了解山东省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以来儿童中突破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发生率及可能原因.方法 选取2006年山东省乙肝血清学调查中1~15岁(1992-2005年出生)且明确完成3剂次及以上乙肝疫苗免疫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3527名.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body against HBsAg,Anti-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body against hepatitis Bcore antigen,Anti-HBc);对其中HBsAg阳性儿童的父母进行随访,采集其静脉血标本检测HBsAg.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突破性HBV感染、突破性慢性HBV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3527名研究对象总体突破性HBV感染率为3.15% (111/3527),随出生年份的后移而呈下降趋势(x2趋势=44.83,P<0.01),其中1992年出生儿童高(9.9%,16/161),2000年低(0.8%,2/258);自述父、母亲及其他家庭成员HBsAg阳性者(15.22%,7/46、34.09%,15/44、17.65%,6/34)均高于阴性者(2.99%,104/3481、2.76%,96/3483、3.01%,105/3493)(x2值分别22.28、13.97、23.68,P值均<0.01);首针接种不及时者(5.37%,41/763)高于及时者(2.53%,70/2764)(x2=15.60,P值均<0.01).突破性慢性HBV感染率为1.08% (38/3527),随出生年份的后移而呈下降趋势(x2趋势=9.96,P<0.01),其中1992年出生儿童高,为3.1% (5/161),1997年出生儿童低,为0.4%(1/261);自述父、母亲及其他家庭成员HBsAg阳性者(13.04%,6/46、29.55%,13/44、17.65%,6/34)均高于阴性者(0.92%,32/3481、0.72%,25/3483、0.92%,32/3493)(x2值分别62.62、338.80、88.44,P值均<0.05);首针接种不及时者(1.83%,14/763)高于及时者(0.87%,24/2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16,P=0.02).多因素分析显示,自述父、母亲HBsAg阳性者突破性HBV感染风险高于阴性者[OR(95%CI)值分别为3.73(1.09 ~ 12.75)、26.76(11.86 ~60.37)],出生年份早(1992-2001年)会增加其风险[OR(95%CI)=1.91(1.10 ~ 3.32)],与东部城市相比西部城市的风险高[OR(95% CI)=6.00(2.50 ~ 14.40)],自述父、母亲及其他家庭成员HBsAg阳性者突破性慢性HBV感染的风险高于阴性者[OR(95% CI)值分别为7.51(1.44 ~39.17)、99.99(34.29 ~ 291.62)、8.94(1.81 ~44.10)];与他人共用牙刷会增加其风险[OR(95%CI) =8.67(1.14-66.14)],与东部城市相比西部农村的风险高[OR(95% CI)=12.51(2.78 ~56.25)].随访发现,HBsAg阳性儿童母亲和父亲HBsAg阳性者比例分别为12/23和6/19.结论 山东省儿童突破性HBV感染率和突破性慢性HBV感染率均较低.母婴传播可能是儿童突破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但家庭内水平传播亦不容忽视.

  • 北京市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12年后免疫效果观察

    作者:龚晓红;王富珍;李辉;刘立荣;李阳桦;王宝兰;李立琴;张震;韩庆英;唐耀武

    目的评价北京市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12年后的免疫效果.方法 2003年1至3月采取多阶段整群系统抽样方法在1991至2000年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抽取2 491人,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水平,并对免疫后HBsAg阳性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 491名3~12岁儿童中HBsAg阳性率为0.52%,疫苗免疫保护率为88.45%(95%CI为65.67%~97.89%),抗-HBc阳性率为2.21%,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重组(酵母)疫苗的3~6岁儿童,其抗-HBs平均阳性率为38.79%,但随年龄增大抗体阳性率明显下降;几何平均滴度为52.83 mIU/ml,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乙肝血源性疫苗的6~12岁儿童,其抗-HBs平均阳性率为50.79%,几何平均滴度为61.51 mIU/ml,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HBsAg阳性儿童中,约50%儿童的母亲为HBsAg阳性.结论北京市儿童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实施12年后,免疫人群保护效果理想,HBsAg阳性率未随免疫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目前尚不需进行加强免疫,但重组(酵母)疫苗接种后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应加强血清学监测.儿童接种后成为HBsAg携带者的主要原因为母婴垂直传播.

  • 天津市初一学生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现状及加强免疫后记忆反应研究

    作者:单爱兰;李超;吴伟慎;何海艳;刘勇;刘鹏;解晓华

    目的 了解初中一年级学生(12~14岁)对出生时接种的乙肝疫苗免疫现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现状以及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效果.方法 按整群分层后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根据Epi Info3.3.2软件计算样本量,依抗-HBs阳性率低可接受度53%,计算其95%的可信限样本量至少为218名,而免疫现状检测的实际样本量为250名,加强免疫的实际样本量为236名;HBsAg、抗-HBs和抗-HBc IgG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试剂分别由Abbott公司、Diasorin公司和北京万泰药业科技公司生产;HBV DNA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 加强免疫前免疫现状:抗-HBs阳性率为62.80%(157/250),几何平均滴度(GMT)为73.79 IU/L;现时期HBV自然感染(HBsAg和抗-HBc IgG阳性)率为2.80%(7/250).加强免疫效果:抗-HBs阳性率94.92%(224/236),较加强免疫前明显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73.92,P=0.00),GMT为521.15 IU/L,较加强免疫前有显著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5.98,P=0.00);在加强免疫前抗体消失的人群(86名)中加强免疫后的抗-HBs阳转率为91.86%(79/86);对加强免疫1针次的11名无应答者行第2针加强后,有8名产生了抗体.结论 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实施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水平,防止免疫记忆丧失.

  • 成年人乙型肝炎疫苗低应答者加强免疫后24个月免疫持久性研究

    作者:颜丙玉;吕静静;刘甲野;冯艺;徐爱强;陈士玉;周立波;梁晓峰;崔富强;王富珍;张丽

    目的:评价成年人乙型肝炎疫苗( HepB)初次免疫低应答者加强免疫后24个月的免疫持久性效果。方法于2009年9月,以山东省济南章丘市3个乡镇共79个村为研究场所,按照整群随机抽样原则,选取既往无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史和HepB免疫史、居住6个月以上、健康状况良好的18~49岁居民,共24237名,采集静脉血3~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经检测以上3项指标均为阴性者11590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为4组,再按照0-1-6免疫程序,分别采用20μg重组酵母 HepB(HepB-SC)、20μg 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HepB-CHO)、10μg HepB-SC 和10μg重组汉逊酵母HepB(HepB-HP)进行初次免疫。初次免疫后,按照0-1-6程序,采用以上4种HepB,对初次免疫低应答者进行加强免疫,其所属组别不变。于加强免疫后1个月( T1)、24个月( T24)分别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抗-HBs和抗-HBc。结果8592名调查对象完成3剂次HepB初次免疫并采集静脉血,其初次免疫低应答率为15.20%(1306/8592),完成加强免疫并于T1、T24时采集静脉血的调查对象占54.98%(718/1306),其中,20μg HepB-SC组、20μgHepB-CHO组、10μg HepB-SC组和10μg HepB-HP组分别占32.3%(232/718)、25.8%(185/718)、19.3%(139/718)、22.6%(162/718)。 T1时,低应答者的抗体阳性率为77.6%(557/718),高于T24时[35.6%(256/718);χ2=256.87,P<0.01]。 T24时,20μg HepB-SC 组、20μg HepB-CHO 组、10μg HepB-SC组和10μg HepB-HP组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38.8%(90/177)、39.5%(73/185)、25.2%(35/139)和35.8%(58/162)(χ2=8.81,P=0.032)。 T1时,总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95%CI)为443.53(385.11~510.82) mIU/ml,高于 T24时[48.98(42.66~57.54) mIU/ml](F =439.41,P <0.01)。 T24时,4组的抗体 GMC(95%CI)水平分别为60.26(45.71~77.62)、51.29(38.90~69.18)、35.48(25.70~48.98)和46.77(33.88~6.07) mIU/ml(F=1.97,P=0.117)。 T24时,接种10μg HepB-SC疫苗者的抗-HBs阳性率和抗体GMC水平分别是接种20μg HepB-SC者0.56(0.35~0.91)与-0.20(-0.39~-0.02)倍。 T24时,无HBsAg阳性者,抗-HBc阳性率为2.6%(18/692)。结论成年人HepB初次免疫低应答者3剂次加强免疫后24个月时抗-HBs水平降低,其长期抗体水平主要与加强免疫所用疫苗种类有关,采用20μg HepB-SC进行加强免疫者的免疫持久性优于采用10μg HepB-SC者。

  • 2010年北京市朝阳区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及疫苗接种现状调查

    作者:王怀;张卫;马建新;李立秋;张秀春;李书明;吴钶;李倩;刘秀颖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及乙肝疫苗(HepB)接种情况.方法 于2010年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朝阳区抽取15岁以下在北京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共1602名.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HepB接种情况等内容;每名调查对象采集5 ml静脉血,以雅培微粒子酶免疫测定方法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HBV表面抗体(抗-HBs)、HBV核心抗体(抗-HBs)等3项指标,对HBsAg阳性的调查对象增加检测HBV 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各乙肝指标阳性率及疫苗接种率的差异.结果 调查对象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0.56%(9/1602)、64.17% (1028/1602)和2.12%(34/1602),年龄别标化阳性率分别为0.57%、66.36%和1.98%,性别标化阳性率分别为0.56%、64.23%和2.12%.各年龄组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5.445,P =0.000),1~2岁组抗-HBs阳性率高[90.73% (235/259)],其他依次为13~15岁组[76.22%(141/185)]、3~4岁组[67.21% (166/247)]、9~ 10岁组[61.22%(150/245)]、11 ~12岁组[60.68% (142/234)]、5~6岁组[49.05% (103/210)]、7~8岁组[40.99% (91/222)].调查对象HepB接种率为90.44% (1371/1516),北京户籍和外地户籍儿童HepB接种率分别为93.76% (661/705)和87.55% (710/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29,P=0.000).结论 北京市朝阳区1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已降低至1%以下,HepB接种率达到90%以上,下一步应重点提高15岁以下流动儿童HepB接种率.

  • 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的Ⅳ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价

    作者:曾滢;张吉凯;汤妍;杨忠华;苏家立;陈鲁粤;黄竹航;曾培宇;简增勇;杜伟民;杨鸣雯;汪婷婷;王富珍;梁晓峰;郑慧贞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的方法,中国自2002年起就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根据2006年HBV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儿童HBV感染率与1992年的流行率相比显著降低[1-2].2014年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人群HBsAg检出率为0.32% [3].但是随着婴幼儿HBV感染率的降低,公众逐渐将关注的重点由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效果转移到乙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问题上来.特别是近几年发生的一些疫苗事件,因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公众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导致了"疫苗犹豫",部分儿童家长接种意愿下降[4-6].接种率的下降,可能会导致部分地区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

240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