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型肝炎疫苗初次免疫正常应答和高应答婴儿初次免疫5年后免疫记忆持久性随访观察

    作者:张丽;颜丙玉;刘甲野;吕静静;冯艺;徐爱强;宋立志;梁晓峰;李黎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初免)正常应答和高应答新生儿在初免后5年免疫记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初免正常应答和高应答新生儿于初免后5年检测其抗-HBs,其中低于保护水平(10 mIU/ml)者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激发剂次)并于接种后14d采集血标本,再次检测抗-HBs,并计算激发剂次后抗-HBs阳转率(≥10 mIU/ml)和GMT.将检测的初免抗体、随访抗体和激发剂次后抗体均从低到高分成不同等级,分析激发剂次后抗体的影响因素.结果 37.98%(980/2 580)初免正常应答和高应答新生儿在初免后5年抗-HBs已降至保护水平以下,其中激发剂次后98.95%(757/765)出现抗体阳转,GMT为2 811.69(95%CI:2 513.55~3 145.19) mIU/ml.激发剂次后抗体滴度随初免抗体水平和随访抗体水平的升高而升高(F值分别为5.46、10.23,均P<0.000 1).多因素分析显示,激发剂次后抗体滴度与性别、出生体重、早产等无关(P>0.05),而与初免抗体和随访抗体水平独立相关(OR=1.001,95%CI:1.000~ 1.002,P<0.001:OR=1.28,95%CI:1.81~ 1.39,P<0.001).结论 新生儿乙肝疫苗初免后5年存在较强的免疫记忆;免疫记忆的强度与初免抗体及激发剂次前抗体水平有关.

  •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后的免疫记忆研究

    作者:李艳萍;李荣成;方孔雄;李河民;胡忠玉;何鹏;吴小音;张瑞;梁争论;庄辉

    目的 了解接种全程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记忆情况.方法 1987-1989年出生时接种乙肝血源疫苗的1201名新生儿,以及1996-1999年出生时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的2484名新生儿,于2005年随访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和核心抗体(抗-HBc),结果959名3项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均阴性,其中228名接种乙肝血源疫苗,731名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于加强免疫1针乙肝酵母重组疫苗后15 d时检测其抗-HBs.此外,随机选择11名加强免疫后无应答和22名有应答者,应用酶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有初次免疫后抗-HBs定量检测资料者190名,比较其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后抗-HBs水平.结果 加强免疫后,79.82%接种乙肝血源疫苗者抗-HBs阳转,几何平均滴度(GMT)为325.69 mIU/ml;95.62%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者抗-HBs阳转,GMT为745.18 mIU/ml.加强免疫后所产生的抗-HBs水平与初次免疫后抗体滴度有关.加强免疫后抗-HBs阳转者的IL-2阳性率(40.91%)也高于无应答者(P<0.01).结论 在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后,抗-HBs转阴者中,大部分仍具有免疫记忆,仅少部分在长期随访中丧失免疫记忆.因此,在高流行地区,对丧失免疫记忆者应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免疫回忆应答的观察

    作者:夏国良;白玉;刘克洲;颜天强;王继杰;章明太;贾志远;曹惠霖;刘崇柏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体液和细胞免疫回忆应答的状况和特点,是确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及免疫方案的关键.为此,在湖南省湘潭市随机采样,抽取170名1986~1988年出生、完成了血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9~11年的儿童,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1~3次加强免疫,观察其体液免疫应答.在浙江省杭州市,随机抽取28名血源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免疫者、18名全程免疫儿童和11名未免疫的健康人,观察他们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对基因重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刺激的增殖反应.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9~11年的儿童,完成1针、2针和3针法加强免疫后1年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均迅速升高,三组的GMT分别比加强免疫前提高了6.5、9.3、24.2倍,阳性率均上升至100%,加强免疫次数多抗体提高多,各组间GMT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完成加强免疫后,3次加强免疫组抗-HBs阳性率比<3次组下降缓慢,至加强免疫后第3年,抗-HBs阳性率1针法降为71.2%,2针法降为79.2%,而3针法维持在92.5%.血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者其PBMC对重组HBsAg刺激的特异性增殖反应强度和γ干扰素(INF-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度还与机体抗体水平相关.说明血源乙肝疫苗免疫后机体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记忆均长期存在,回忆反应与免疫背景有关,反应强度与加强免疫的次数正相关,机体免疫记忆可能是维持乙肝疫苗长期保护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免疫记忆观察

    作者:安建会;邢秀生;闫以让;何晓红;光明;李国英;李太生;常少英;范富云;翟如芳

    目的观察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YDV)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免疫记忆.方法追踪观察按照免疫程序全程免疫后10年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持久性;分别对免疫后5年和10年抗-HBs阴转的儿童,加强免疫YDV 1剂,观察其免疫记忆反应.结果抗-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逐年下降,分别由免疫后1年的92.08%、84.16%、29.21mIU/ml降至10年后的65.17%、40.45%、5.38mIU/ml;年均递减率分别为3.76%、7.82%、17.14%.抗-HBs阳性率下降速率较慢,而有效阳性率则较快,并随免疫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的年均递减率逐年降低,推测免疫的低阳性率水平可能维持较长时间.结论 YDV免疫后存在较好的免疫记忆,免疫后10年无需加强免疫.

  • 昆虫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继恒;曲传智

    昆虫是世界上大的生物种群,昆虫中的许多种类都是人类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传播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原虫等,对人类危害极大.和高等动物一样,昆虫也具有一个完整的免疫系统,存在着防御病原体感染、保持自我稳定及免疫监督的种种机能[1].从广义的生物学概念出发,昆虫的免疫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抵御病原体及其他异物侵入的结构和生理屏障;②对进入血腔的病原体等异物的主动反应,包括血细胞对异物的吞噬、包被作用和正常昆虫体液因子及诱导产生的血淋巴杀菌物质的免疫反应;③修复表皮损伤,限制进一步感染的血凝机制;④某种程度上的免疫记忆现象等.对昆虫免疫的研究,在昆虫生物防制和遗传防制的医学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昆虫的免疫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对正常昆虫体液因子及诱导产生的血淋巴杀菌物质的研究较多,尤其是昆虫经诱导后血淋巴中产生的抗菌肽是一热点.本文就抗菌肽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前景,特别是医学昆虫抗菌肽的前景进行综述.

  • 新生儿单纯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和远期保护效果

    作者:夏国良;贾志远;颜天强;李荣成;刘洪斌;徐志一;曹惠霖;刘崇柏

    目的掌握我国新生儿单纯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的免疫持久性和远期预防效果;观察新生儿免疫较长时间后是否需加强免疫.方法在湖南湘潭市等4个乙型肝炎疫苗试点区内,对1986~1988年出生并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新生儿,连续14~15年按免疫儿年龄分层随机抽样采血随访,累计随访21 680人次,观察免疫儿HBsAg、抗-HBs和抗-HBc的动态变化.结果新生儿单纯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全程基础免疫后,在15年随访中没有加强免疫,各试点区免疫儿童HBsAg携带率低于1.66%,携带率没有随免疫后年限的延长而增加;阻断HBV慢性感染的效果持续在90%左右(95%可信限为:83.1%~97.2%);免疫后不同年限间HBsAg携带率、HBV感染率和保护效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儿抗-HBs阳性率随免疫后年限延长而逐年明显下降,至第9~10年下降为40%~50%,之后数年内下降幅度不大,至免疫后13~14年抗-HBs阳性率维持在30%~42%;抗-HBs滴度下降了90%.结论新生儿单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抗-HBs阳性率与滴度的下降不影响其远期预防效果;就群体而言,新生儿及时完成全程免疫后,无需加强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感染后成为HBsAg慢性携带者,而很有可能终生受益.

  • 组织原位记忆T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璐;刘爱平;杨瑜;张晓燕

    黏膜部位是诸多病原体入侵的门户,近些年来新发的传染病大部分都是通过黏膜部位传播,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流感等。面对各种外来病原体的不断入侵,免疫系统在黏膜部位也采取了多样的抵御措施[1],如分泌防御素、黏蛋白以及趋化抗原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的归巢[2]。在黏膜部位诱导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记忆是近些年来黏膜免疫的重要目标。记忆T细胞是免疫记忆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形成经历了抗原特异性克隆的增殖、收缩和记忆3个时相,只有少数细胞终成为长效记忆性T细胞。与初始T细胞相比,记忆T细胞活化阈值很低,不需要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协助;其维持与效应T细胞不同,不需要抗原的持续存在[3]。根据能否产生速发性效应功能以及归巢受体的表达,可将记忆性CD8+T 细胞分为两群:中心记忆 T 细胞( central memory T cell, TCM )和效应记忆 T 细胞( effector memory T cell, TEM )。 TCM(表达CCR7和 CD62L分子),主要分布于淋巴结和脾,介导反应性记忆,再次接触抗原时迅速增殖,不直接行使效应功能;而TEM不表达归巢到淋巴结的分子CCR7和CD62L,主要存在于脾和淋巴组织以外的器官和组织[4],不断参与周身循环[5],可迁移至外周炎症组织显示速发性效应功能,增殖能力较低,介导保护性记忆。目前大部分对于记忆T细胞的理解主要是来源于对位于血液循环以及淋巴组织中的T细胞的研究。近年研究发现一种分化更为完全的记忆T细胞,因其长期存在于病原体感染过的组织部位而被命名为组织原位记忆T细胞( 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s , TRM )。 TRM不参与血液循环以及淋巴循环[4],在感染早期建立,其维持不需要外周循环中的TEM以及TCM的补充,并且为局部组织提供免疫保护。与TEM相比其在表型、功能特征以及组织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实验表明这群定居在外周组织中的记忆T细胞在对抗局部感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就TRM的发现、定位、功能以及诱导与维持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CD8+T细胞激活和免疫记忆形成的分子调节机制

    作者:王鹏鹏;柴长斌;汪洋

    初始CD8+T细胞( naive CD8+T cell)被激活后将转化为CD8+效应T淋巴细胞( effector CD8+T cell)和CD8+记忆T淋巴细胞( memory CD8+T cell). CD8+效应T淋巴细胞的形成在过去进行了大量研究.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摄取并处理抗原,通过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Ⅰ类分子向初始CD8+T细胞进行抗原提呈,随后T细胞与APC相互接触,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形成以TCR-MHC/Ⅰ-抗原肽为中心、周围分布其他共刺激分子(如CD28-B7等)的免疫突触( immune syn-apse) ,引起T细胞的活化[1]. 免疫突触所包含的生物信号主要经由Ras-MAPK、PLC-γ、PKC以及PI3K等途径使初始T细胞被激活,通过活化转录因子的作用使初始T细胞转化为具有细胞杀伤作用的效应T淋巴细胞,并通过分泌颗粒酶(granzyme)、穿孔素(perforin)或与靶细胞表面的FasL配体结合,发挥细胞毒作用(cytotoxic effect)[2]. 针对外源病原体所形成的免疫记忆在免疫系统再次抵抗病原入侵、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D8+记忆T淋巴细胞在抵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再次入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CD8+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记忆细胞的形成过程,尤其是这一过程的分子基础还没有完全阐明.

  • SARS病人的免疫应答

    作者:吴长有;杨利桃

    机体抵御SARS-CoV的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和NK细胞对病毒的抑制和杀伤作用等.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是指当SARS-CoV感染机体后,引起B淋巴细胞的活化,其中一些细胞迅速分化为浆细胞,分泌IgM;而另一些细胞在T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辅助下,发生类型转换,分泌IgG和IgA,并形成记忆性B细胞.记忆性B细胞和浆细胞维持着长期的免疫记忆.

  • 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王建华;刘梅影;李冶姗;郭京蓉;张燕斌;陈芸;高华;林云;刘钰

    目的 研究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包括剂量、免疫记忆及抗原相容性.方法 将不同剂量的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分别免疫小鼠,末次免疫后14 d采集血清测定血清抗体滴度,确定佳免疫剂量后,再分别以单价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及二价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同时对小鼠分别进行1、2、3针免疫,考察其针次效应和抗原相容性.结果 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中的A抗原和C抗原均以1.25 μg剂量免疫小鼠时,其免疫原性较好.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回忆应答,且在二价结合疫苗中的A群耦联物和C群耦联物配伍后无干扰作用,抗原相容性良好.结论 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明显的免疫回忆应答,抗原相容性良好.

  • 免疫记忆:一把双刃剑

    作者:马祖祥;赵维玲;高晓洁;李永柏

    免疫系统与抗原接触,产生对其初次的特异性应答;当免疫系统再次与该抗原接触时,通常会产生再次应答;这一现象称之为免疫的记忆性。在抗感染免疫方面,免疫记忆现象的存在可以防止同一疾病的再次发生,对人体产生保护作用,这也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基础。但免疫记忆对人体不只有保护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就免疫记忆现象在抗感染免疫,肿瘤免疫,移植免疫,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对人体的正反两方面作用进行综述。深入研究其负面作用,可能为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研究展开一个全新的视界。

  • 不同剂量变应原免疫对新生小鼠成年后免疫状态的影响

    作者:陈建军;王景慧;袁阳;付俊梅;余滋中;王彦君;孔维佳

    目的 研究小鼠生命早期不同剂量变应原免疫干预对将来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50只新生小鼠分完全随机为4组,出生后第1、8、15天给予不同剂量卵清蛋白(ovalbumin,OVA)或生理盐水及佐剂皮下注射.NS组:10只,皮下注射生理盐水;NS+ AL组:10只,皮下注射生理盐水+ Al(OH)3;小剂量组:15只,皮下注射10 μg OVA +AL(OH)3;大剂量组:15只,皮下注射1000 μg OVA +Al(OH)3.5周龄时尾静脉注射激发,其中NS组及NS+ AL组给予生理盐水激发,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予100 μg OVA激发,1周后收集血清,检测OVA特异性IgE、IgG1及IgG2a含量.行脾单个核细胞培养后检测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γ干扰素(interferon,IFN-γ)、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单个核细胞中CD4+ IL4+、CD4+ IFN-γ+、CD4+ IL-10+细胞表达情况.结果 小剂量组血清OVA特异性IgE为(0.33 ±0.18),高于NS组的(0.07 ±0.01)、NS+ AL组的(0.09 ±0.04)、以及大剂量组的(0.17±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6、-3.21、2.58,P值分别<0.01,<0.01,<0.05).大剂量组OVA-IgE高于NS组(t=-2.53,P<0.05)但与NS+ A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P>0.05).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OVA特异性IgG1及IgG2a均高于NS及NS+ AL组(P值均<0.05).脾细胞培养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小剂量组IL-4、IFN-γ及IL-10均高于NS及NS+ AL组(P值均<0.01).但小剂量组IFN-γ/IL-4比值低于NS及NS+ AL组(t值分别为2.14、3.44,P值均<0.05),而大剂量组IFN-γ/IL-4比值高于NS及NS+ AL组(t值分别为-2.14、-1.61,P值均<0.05).流式检测结果表明,大剂量组CD4+ IL-4+细胞较小剂量组明显减少(P<0.05),与NS组及NS+ A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命早期小剂量OVA干预,可使小鼠机体形成Th2方向为主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而大剂量OVA干预时,则可使其形成Th1方向为主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 记忆性T细胞与移植免疫关系研究现状

    作者:徐高四;陈江华

    外源性抗原进入免疫系统后,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并将外源性抗原清除.随着免疫应答的发展,绝大多数效应T细胞发生凋亡,只有少部分保留下来,转变成长寿的记忆性T细胞[1].记忆性T细胞能识别微生物抗原,提供长期持续的保护作用.然而,记忆性T细胞能识别供体同种抗原,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危及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

  • 儿童新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后远期疫苗活化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分析

    作者:夏洪波;陈珺汝;郭锦锦;唐艳丽;孙万邦

    目的 检测儿童新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后其远期疫苗活化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0年1月收治的自愿接受新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的31名健康儿童,取3 ml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分别设新甲型H1N1流感疫苗刺激组(实验组)和正常细胞组(对照组),进行细胞培养后,采用流式CBA法及ELISA法检测Th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流式CBA技术检查显示,试验组的TNF-α、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方法检测显示,两组的TNF-α、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流式CBA方法检测的IL-10水平明显高于ELISA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得到回归方程Y=206.59+0.082X和Y=136.70+0.168X.结论 新甲流疫苗再次刺激未能很好地活化Th1及Th2细胞,即未产生较好的Th1型细胞免疫反应和较好的体液免疫,提示新甲流疫苗特异性免疫记忆功能欠佳;流式CBA方法与传统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具有相同的结果规律.

  • 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后远期抗体水平及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特征

    作者:汪培勤;汤菊妹;王健容;唐艳丽;郭锦锦;孙万邦

    目的 通过检测儿童接种后远期血清抗体水平和T细胞亚群分泌细胞因子,评价其体液免疫持久性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7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儿童,筛选麻疹疫苗接种的儿童32名,接种时间为3~10年,取外周血2 ml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麻疹抗体;根据麻疹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将所有受试者分组,即低应答组(9.00~19.99 IU/L)、中应答组(20.00~199.99 IU/L)和高应答组(200.00~320.00 IU/L);将麻疹疫苗接种的32例儿童血液标本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培养,培养中设计不加麻疹疫苗的对照组、加疫苗刺激的实验组.用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细胞因子TNF-α和Th2细胞因子IL-10.结果 抗体阳性率为81.2%,抗体水平为(115.03±95.20)IU/L;高应答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中应答组和低应答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因子水平的中位数分别2021.81 pg/ml (TNF-α)、2566.93 pg/ml(IL-10)和1481.72 pg/ml (TNF-α)、1861.89 pg/ml(IL-10),实验组的TNF-α和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后抗体阳性率较高,且接种后体内存在免疫记忆性T细胞,在接触抗原刺激后可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 乙肝疫苗的应用及效果

    作者:邵丹;王丽霞

    作为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乙肝疫苗的接种已被广泛应用.由于酵母重组乙肝疫苗(YDV)比血源疫苗(PDV)有更多的优越性,所以以选用YDV更好,因人体对HBsAg有免疫记忆,它的免疫保护作用可持续相当长时间,一般健康人全程接种YDV后,无需加强免疫.

  • B7-1分子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多基因联合应用

    作者:陈芳;刘磊

    抗肿瘤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涉及T细胞、NK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其中T细胞在介导特异性肿瘤排斥反应以及对肿瘤抗原产生特异的免疫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细胞的充分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1信号系统是淋巴细胞受体/CD3介导的杭原特异物结合;第2信号系统是抗原递呈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面一系列配对的共刺激分子所介导的共刺激信号,如CD80/CD86-CD28/CTLA4等[2].

  • 中性粒细胞在抗肿瘤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戴光熙;贺敬平;肖丽华

    1 概述中性粒细胞(PMN)是循环白细胞中多的成分,也是一线抗感染、抗炎症的成员,此外,PMN亦释放可溶性趋化因子来介导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因为PMN既产生细胞因子、也对细胞因子起反应,所以它们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平衡.

  • 记忆性T细胞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黄鑫;李言;刘卫彬;冯慧宇;邱力;王海燕

    目的:探讨记忆性T细胞在重症肌无力( MG)患者体内数量的改变,证实MG患者体内存在免疫记忆紊乱。方法选取2009—2012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确诊为MG,且均在胸外科接受胸腺扩大切除术的27例患者,男12例,女15例,平均年龄(25±11)岁;手术有效组10例,手术无效组6例,手术症状改善有限组11例。健康对照组:年龄匹配无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健康人17名。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G患者与17名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中的CD4+CD45RO+CCR7+、CD8+CD45RO+CCR7+、CD4+CD45RO+CD44high、CD8+CD45RO+CD44high T细胞各自的表达情况。结果 MG 患者CD4+T 细胞、CD8+T 细胞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05);MG患者外周血中CD4+CD45RO+CCR7+T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百分比为(9.9±5.5)%,高于正常人CD4+CD45RO+CCR7+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6.6±3.0)%(P=0.012);MG患者外周血中CD4+CD45RO+CD44high T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百分比为(6.8±2.4)%,高于正常人CD4+CD45RO+CD44high T细胞表达百分比(5.0±3.0)%(P=0.04);MG 患者 CD8+CD45RO+CCR7+T细胞在 CD8+T 细胞中的表达百分比为1.08%(0.84%,1.89%),健康对照组 CD8+CD45RO+CCR7+T细胞表达百分比为0.5%(0.27%,0.9%),MG患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结论 MG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紊乱,效应记忆性T细胞、活化记忆性T细胞的数目增多可能是MG发病过程中的一个外周免疫机制。

  • 肿瘤疫苗临床研究现状及启示

    作者:张叔人

    肿瘤治疗理想的方法应能特异地清除肿瘤,而不破坏正常的组织.目前,肿瘤的三大常规疗法--手术、化疗和放疗治疗肿瘤的特异性不足,常常对正常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免疫治疗可以产生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反应,甚至能清除残余的肿瘤病灶,并产生免疫记忆,它与三大常规疗法有明显的互补性.疫苗通常用来预防致病微生物的侵害,肿瘤疫苗则主要是治疗性疫苗,是主动免疫治疗的一种方式.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