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对体外负载肿瘤抗原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形成免疫突触的影响

    作者:王亚杰;朱晓阳;韩东;敖卓;贺用和;祁鑫;裴迎霞;熊露;张波

    目的 探讨肺瘤平膏抗肿瘤的可能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肺瘤平膏拆方分为解毒方、益气方、益气解毒方,分别制备含药血清.应用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成熟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体外相互作用动态过程.树突状细胞培养设为空白组,将负载肿瘤抗原树突状细胞分为负载组、解毒组、益气组、益气解毒组、全方组和地米低、中、高剂量组,每组设定106/106、106/105、105/106、105/105(树突状细胞/T细胞)4个浓度配比.细胞培养第2天,解毒组、益气组、益气解毒组、全方组吸取相应中药血清1 ml加入细胞中,地米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浓度为37.5、75.0、150.0 mg/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 ml,空白组、负载组加入不完全RPMI-1640培养液1 ml.于培养第8天,比较各组在混合培养3、6h时T细胞数和免疫突触数.结果 体外负载肿瘤抗原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体外混合培养30 min时观察到免疫突触形成.3h时T细胞发生了明显增殖,6h后随着免疫突触的减少,细胞分布逐渐趋于均匀.全方组在3、6h时T细胞数和免疫突触数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各给药组在106/106配比下免疫突触数均明显高于其他配比(P<0.01).各组细胞在不同配比下培养6h与本组3h时免疫突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瘤平膏具有一定调节免疫突触形成及促进负载肿瘤抗原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且全方效果优于其拆方.

  • T细胞受体富集区域的微小囊泡在免疫突触的极性释放

    作者:邓嘉成

    T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APCs)之间的识别过程介导了适应性细胞免疫和抗体应答反应。当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s)识别APCs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pMHC)上结合的肽段(抗原)时,T细胞信号立即被启动。TCRs与pM-HC的识别,加上细胞间黏附受体的参与,共同形成了T细胞和APCs之间的特殊结构,称为免疫突触。免疫突触能介导效应分子和胞内信号在突触间隙进行有效的传递。

  • 集聚蛋白在淋巴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作者:张进平;苏丽萍;乔宾;徐焕宾;张瑞华;储以微;王缨;熊思东

    目的研究在神经突触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集聚蛋白(agrin)是否在淋巴细胞中表达并影响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免疫突触的形成. 方法应用RT-PCR检测集聚蛋白在静止和活化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分析集聚蛋白的表达量与淋巴细胞活化之间的关系;用抗集聚蛋白抗体观察其对淋巴细胞增殖和免疫突触形成的影响;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集聚蛋白是否参与免疫突触的形成. 结果 RT-PCR结果显示集聚蛋白在静止和活化的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且经过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集聚蛋白的表达和淋巴细胞的活化密切相关;当集聚蛋白被阻断后淋巴细胞的增殖被显著抑制;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集聚蛋白在活化的淋巴细胞中以帽化结构形式存在,且和CD3分子共定位,抗集聚蛋白抗体可以明显减少这种帽化结构的形成. 结论在神经突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集聚蛋白同样存在于淋巴细胞,可能通过影响淋巴细胞的免疫突触的形成参与淋巴细胞的活化.

  • CD8+T细胞激活和免疫记忆形成的分子调节机制

    作者:王鹏鹏;柴长斌;汪洋

    初始CD8+T细胞( naive CD8+T cell)被激活后将转化为CD8+效应T淋巴细胞( effector CD8+T cell)和CD8+记忆T淋巴细胞( memory CD8+T cell). CD8+效应T淋巴细胞的形成在过去进行了大量研究.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摄取并处理抗原,通过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Ⅰ类分子向初始CD8+T细胞进行抗原提呈,随后T细胞与APC相互接触,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形成以TCR-MHC/Ⅰ-抗原肽为中心、周围分布其他共刺激分子(如CD28-B7等)的免疫突触( immune syn-apse) ,引起T细胞的活化[1]. 免疫突触所包含的生物信号主要经由Ras-MAPK、PLC-γ、PKC以及PI3K等途径使初始T细胞被激活,通过活化转录因子的作用使初始T细胞转化为具有细胞杀伤作用的效应T淋巴细胞,并通过分泌颗粒酶(granzyme)、穿孔素(perforin)或与靶细胞表面的FasL配体结合,发挥细胞毒作用(cytotoxic effect)[2]. 针对外源病原体所形成的免疫记忆在免疫系统再次抵抗病原入侵、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D8+记忆T淋巴细胞在抵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再次入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CD8+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记忆细胞的形成过程,尤其是这一过程的分子基础还没有完全阐明.

  • γδT细胞杀肿瘤细胞过程中溶酶体运动及肌动蛋白纤维、T细胞受体重排特征研究

    作者:钱景;彭慧琴;严杰;陈文斌

    目的 观察γδT细胞溶解肿瘤靶细胞过程中溶酶体运动特征,了解T细胞受体、肌动蛋白纤维在效应/靶细胞接触区域的分布特征,探讨γδT细胞抗肿瘤生物学活性的可能机理.方法 Lysotracker Red-DND99标记的γδT细胞与人恶性黑色素瘤MeWo细胞共同培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观察γδ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过程中溶酶体运动过程及其特点.γδT细胞与MeWo细胞共同培养后甲醛固定,以rhodamine phalloidin标记肌动蛋白纤维或anti-TCRδ1-FITC抗体标记T细胞受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γδT细胞及肿瘤细胞之间免疫突触形成特征.结果 γδT细胞可快速识别并集聚于肿瘤细胞周围.在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的10 min内,将胞内溶酶体成分"倾吐"于肿瘤细胞后随之离开.肿瘤细胞受大量γδT细胞攻击后约60 min,出现细胞膜皱缩、变圆,约80 min死亡.在上述效应/靶细胞接触作用过程中,肌动蛋白纤维及T细胞受体均匀分布于γδT表面,不出现在效应/靶细胞接触区域富集现象.结论 γδT细胞通过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释放其细胞内溶酶体内含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不同,γδT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不形成典型的免疫突触.

  • 神经纤毛蛋白1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作者:张大伟;蔡明;武康

    神经纤毛蛋白(Nrp)1是早被发现的Nrp家族成员,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在免疫突触形成及免疫应答调节中也扮演相关角色.目前普遍认为Foxp3是调节性T细胞(Treg)可靠的表面标记,近研究发现Nrp1也具有区别传统T细胞及Treg的可能.此外,一些研究还指出Nrp1在自然调节性T细胞上高表达,可以区别于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但目前尚具有争议.本文主要就Nrp1结构与配体及其在移植免疫中的功能展开综述.

  • 现代医学200词190.免疫突触

    作者:胡宜

    一、定义以及由来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APC)接触后可进行特异性抗原识别,并由此开始激活免疫反应.抗原递呈细胞在细胞内经特殊程序约生成9个抗原肽,与自身MHC结合而形成复合体(pMHC)表达于细胞表面.T细胞通过抗原受体(TCR)识别pMHC复合体.该识别信号通过与TCR会合的CD3分子群传向细胞内,诱导T细胞活化.为克隆免疫细胞表达单个细胞各自不同的受体.具有单一受体的单一T细胞与提呈特异抗原的单一APC接触,进行一对一抗原特异性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十分必要.为增强细胞间的黏附,很多淋巴细胞特异性的黏附分子也参与其中.在T-APC细胞黏附的连接面上,由于抗原的识别和活化,可以形成特殊结构,APC与T细胞间相互接触而传递信息的结构被称为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IS).

  • B细胞免疫突触在抗原捕获、加工和递呈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王倩;杨桂连;王春凤

    B细胞具有捕获外部抗原的能力,B细胞将其捕获的外部抗原在抗原加工区室中降解成肽段,然后抗原肽与进入区室的MHCⅡ类分子结合,表达于B细胞表面并提呈给CD4+T细胞,这是适应性免疫反应过程的一个关键性步骤。 B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这种联系被称为T、B细胞的合作[1],这个过程B细胞形成生发中心,并且分化为能够产生亲和力更高的的浆细胞,同时发展成为记忆性B 细胞亚群。B细胞通过MHCⅡ类分子对抗原进行递呈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阶段:第一,B细胞可通过B细胞抗原受体( BCR)识别并捕获外部抗原;第二,捕获后的抗原在B细胞的抗原加工室中被降解为肽段,然后被降解的肽段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第三, MHCⅡ类分子与肽段的复合物将表达于B细胞表面并提呈给CD4+T细胞,见图1。

  • 淋巴细胞胞浆蛋白1在免疫系统和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滕永生;庄园

    细胞通过细胞骨架来运动、极化、分化和维持多细胞组织形态。而肌动蛋白是构成细胞骨架的基石,它可以被超过100种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 Actin binding proteins ,ABPs)所不断地重构。淋巴细胞胞浆蛋白1( Lymphocyte cytosolic protein 1, Lcp1)作为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主要通过与肌动蛋白互相作用来调控细胞运动,是直接控制细胞运动的主要细胞骨架结合蛋白之一;此外,其还参与宿主防御、免疫突触的形成、 T细胞的激活等。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胞浆蛋白1主要在造血来源的细胞中表达,而其却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内存在异位高表达。淋巴细胞胞浆蛋白1在肿瘤细胞内的异位高表达同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并且其表达高低等指标还可协助评估肿瘤患者的预后。本文主要对造血系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内淋巴细胞胞浆蛋白1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脂质筏神经鞘磷脂在T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作者:黄成日

    机体通过正确地调节活化免疫细胞的信号传递,抵抗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其中获得性免疫起主要作用,主体为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细胞膜上的T细胞受体集中在免疫突触的中央,与抗原提呈细胞结合形成免疫突触[1]。1972年Nicolson 提出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当时这一重大发现在学界引起了轰动。随着对细胞膜研究的深入,近年,脂质组学逐渐受到了关注。1997年Simons和Ikonen提出了[由神经鞘脂质和胆固醇形成的区域叫脂质筏,它在细胞黏附和运输膜蛋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筏模型[2]。2001年,在西班牙召开的欧洲生物科学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脂质筏( Lipid Raft)”的概念。脂质筏是细胞膜上的功能微区,可以在膜中侧向流动、聚集,从而完成信号转导、物质转运等功能。脂质筏对维持T细胞稳态发挥重要作用,认清T细胞活化与脂质筏的密切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改变脂质筏的完整性会影响T细胞的功能,引起各种疾病。神经鞘磷脂( Sphingomyelin,SM)是脂质筏的主要构成成分,在细胞膜上跨膜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脂质筏SM在T细胞活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肌萎缩蛋白参与淋巴细胞的活化及免疫突触的形成

    作者:张进平;苏丽萍;徐焕宾;乔滨;熊凌云;王缨;熊思东

    目的:探讨在神经肌接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膜表面糖化蛋白-肌萎缩蛋白是否参与免疫突触的形成,进而影响淋巴细胞的活化.方法:首先通过RT-PCR和FACS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观察肌萎缩蛋白在各种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并经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是否参与免疫突触的形成,应用构建的反义质粒,研究其是否影响淋巴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活化.结果:肌萎缩蛋白广泛表达于T细胞、B细胞、不成熟DC、成熟DC及巨噬细胞中,且参与了免疫突触的形成.当淋巴细胞活化后其表达含量无明显上升,但其表达被下调后,不管是对特异抗原引起的淋巴细胞活化还是对非特异抗原引起的淋巴细胞活化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组成性表达于各种免疫细胞中的肌萎缩蛋白参与了免疫突触的形成,并影响了抗原特异性和抗原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的活化.

  • 免疫突触形成过程中T细胞受体的重定向运动:涡旋驱动模型

    作者:刘顺会;韩博平;曾耀英;何贤辉

    目的:建立T细胞受体(TCR)在免疫突触形成过程中作重定向(reorientation)运动的机制模型.方法:基于经典流体力学环境中的双分子反应传能原理,提出了T细胞受体的涡旋驱动模型,利用免疫突触内耦合的受体或配体分子作为涡源驱动T细胞受体分子的募集.结果: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在强度及作用频率同时具备一定范围的涡旋连续驱动下,TCR重定向运动速度可达到实验测定的范围(0.04~0.1 μm/s).结论:本模型证明突触内受体/配体对耦合时通过将其结合自由能转化为细胞内外流体涡旋运动的机械能可能直接提供了TCR重定向运动的驱动力.

  • 细胞表面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在免疫突触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吴圆圆;王滢;薛琴;张洁;朱轶晴;汪晓莺

    目的:研究细胞表面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 I,β-1,4-GalT-I)在免疫突触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活化Jurkat 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β-1,4-GalT-I的表达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β-1,4-GalT-I在Jurkat细胞活化前后的表达与定位;将Jurkat细胞与SEB负载的Raji细胞共培养以构建Jurkat-Raji细胞免疫突触,观察β-1,4-GalT-I在免疫突触中的定位.结果:β-1,4-GalT-I mRNA表达水平随着Jurkat 细胞的活化逐渐增高,在细胞活化后36小时达到高峰;活化后细胞表面β-1,4-GalT-I分子的表达较静止状态高;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在活化的Jurkat细胞表面及Jurkat-Raji细胞免疫突触部位β-1,4-GalT-I表达信号增强且其分布发生重排和簇集,且与CD3分子共定位,与CD28分子部分共定位.结论:Jurkat细胞表面的β-1,4-GalT-I分子参与了免疫突触的形成.

  • 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在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作者:成翔;汪晓莺;季玉红;韩毓;吴琼

    目的:观察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Ⅰ,β-1,4-GalT-Ⅰ)在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中的表达与定位,研究其对DC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IL-4+TNF-α诱导培养分化为DCs,采用RT-PCR、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DCs中β-1,4-GalT-Ⅰ的表达与定位;通过细胞粘附试验分析β-1,4-GalT-Ⅰ表达与细胞粘附能力的关系.用α-乳清蛋白(α-lactalbumin,LA)作为细胞表面β-1,4-GalT-Ⅰ抑制剂,研究β-1,4-GalT-Ⅰ在DCs细胞粘附以及与CD4+ Th细胞形成免疫突触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在人外周血来源DCs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可表达长型和短型β-1,4-GalT-Ⅰ;长型β-1,4-GalT-Ⅰ或细胞表面β-1,4-GalT-Ⅰ的表达水平与细胞粘附能力呈正相关;α-LA既可抑制DCs对层粘连蛋白的粘附,又可抑制DCs与CD4+Th形成免疫突触.结论:β-1,4-GalT-Ⅰ在DCs中表达,他们作为粘附分子参与细胞粘附和免疫突触形成.

  • MUC16介导卵巢癌细胞免疫逃逸NK细胞杀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夏;赵卫东

    过继性自体NK细胞免疫治疗临床应用的效果不明显可能与肿瘤在恶化过程中对NK细胞的免疫逃逸有关,MUC16作为一种表达于卵巢癌上皮细胞表面的跨膜黏蛋白可能参与了卵巢癌细胞对NK细胞杀伤作用的免疫逃逸.因而了解MUC16介导卵巢癌细胞免疫逃逸NK细胞杀伤作用的相关性研究很重要.

  • 092 T细胞活化机理的新发现--免疫突触

    作者:徐频;钱旻;吴自荣

    T细胞的活化一直以来就是免疫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近几年来,又提出了免疫突触这一新的概念.在T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间的微米空间内形成免疫突触,通过此结构,T细胞抗原受体和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物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免疫反应.

  • 自噬调节抗原递呈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思敏;王立新

    自噬是细胞内进行的一种“自我消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损的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和变性蛋白被包裹在自噬小体中,运输到溶酶体被降解,参与细胞代谢.抗原递呈细胞(APCs)依赖自噬识别微生物,进而产生Ⅰ型干扰素.自噬不仅提供了递呈到MHC-Ⅱ类分子上的抗原肽,还参与了APC的MHC-Ⅰ类分子递呈途径.此外,自噬会降低免疫突触的稳定性.

  • 093免疫突触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宏伟;于春雷;李一

    免疫突触的提出从结构和功能上解释了T细胞识别抗原性配基的动态过程,以及细胞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导致T细胞增殖的.本文对免疫突触形成的分子机制、影响因素及突触信号传导做一综述.

    关键词: 免疫突触 T细胞
  • 088人造的抗原提呈细胞成为免疫学研究"利器"

    作者:修方明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与T细胞之间稳定的相互作用除了依靠T细胞抗原受体(TCR)与其配体间的绝对亲合力外,尚靠相关的分子在胞膜上向初始活化点移动而形成的所谓的"帽"结构,"帽"的形成直接结果是导致免疫"突触"的形成.免疫突触是TCR和APC细胞上的MHC分子及其它相关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结构,它是T细胞活化信号传递的通道.目前,研究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的方法,只能简单地模拟APC与T细胞的物理结合,而谈不上模拟"帽"结构形成的生理过程,这大大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贝伦特(Berent prakken,University of Califomia at San Diego,La jolla,Califoma)发明了一种人工合成的APC(aAPC)用于T细胞与APC相互作用的研究.aAPC包括一个脂质体及在其中的MHCⅡ类抗原分子,一个aAPC系统有60-90μm大小,含有60~160个MHC分子,MHC肽复合体可自由在脂质体人造膜上移动.在T细胞与aAPC作用时,MHC分子与TCR分子聚集在免疫突触部位.

  • 辅助性T细胞的骨架松弛可加强与抗原提呈细胞的结合

    作者:赵雪倩;王沛

    T细胞只能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加工、处理、呈递的抗原,并在两个细胞间形成一个紧密的膜接触区域,称为免疫突触.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