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ecv@cmaph.org
  • 曾用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乳糖化多聚赖氨酸导向反义寡核苷酸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作者:钟森;温守明;张定凤;王全立;王升启;任红

    目的研究乳糖化多聚赖氨酸(Gal-PLL)导向反义寡核苷酸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表达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 根据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在HBV U5样序列区合成了一段16聚硫代磷酸反义寡核苷酸,并将其与肝靶向配体Gal-PLL连接,在2.2.15细胞比较,观察了它们对HBV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通过测序确定了2.2.15细胞中HBV DNA属于HBV表面抗原ayw1亚型,并将此用于反义寡核苷酸的序列设计;经荧光组化分析表明,Gal-PLL对大鼠肝组织有选择性亲和力;Gal-PLL与DNA形成复合物的佳摩尔比为2∶1;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硫代磷酸反义寡核苷酸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70%和58%,而Gal-PLL硫代磷酸反义寡核苷酸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96%和82%,同时培养上清液和细胞中HBV DNA的含量明显下降,无关序列寡核酸无明显效果,寡核苷酸对细胞未产生毒性。结论 肝靶向配体和反义寡核酸的复合物可以通过无唾液酸糖蛋白受体靶入2.2.15细胞内,并对HBV基因表达和复制产生特异性抑制作用。

  • 三株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中国分离株糖蛋白基因的全序列测定与比较分析

    作者:马本江;杭长寿;Papa Anna;唐青;Antoniadis Antonis

    目的测定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中国分离株(即新疆出血热病毒,XH-FV)BA66019、BA8402及BA88166糖蛋白(M)基因的全部序列并分析各毒株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病毒RNA在只与其保守末端互补的特异引物PCM-Tag和随机引物的共同引发下逆转录成Cdna,以单一PCM-Tag和高保真DNA聚合酶扩增出完整的M基因。扩增产物纯化后作为模板进行序列测定,并将所得序列经计算机辅助分析其种系发生与编码策略。结果 XHFV代表株BA6019的M基因与国际原型株IbAr10200的M基因比较多5个碱基,为5365bp;比BA8402、BA88166多4个碱基,即5364bp。3株XHFV长ORF起始于M基因的第78位碱基,比IbAr10200株提前15bp。编码的前体蛋白共1689个氨基酸,比IbAr10200株多6个。4株病毒之间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0.9%(IbAr10200-BA66019),80.2%(IbAr10200-BA8402),80.2%(IbAr10200-BA88166),83.7%(BA66019-BA8402),83.6%(BA66019-BA88166),99.0%(BA8402-BA88166);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5.1%,86.3%,86.6%,87.8%,88.0%,98.8%。它们与Dugbe病毒在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较低,大约是55%和37.7%。结论 XHFV BA66019、BA8402和BA88166与国际原型株IbAr10200的M基因在进化上形成各自单独的分支,人源分离株BA88166可能是来自蜱的BA8402株的变异株,提示20世纪80年代在新疆疫区可能只流行一种XHFV。

  • 我国分离的两株病毒为重组甲病毒

    作者:何海怀;吕新军;杨益良;付士红;周国林;张桂筠;陈向伟;梁国栋;金奇;侯云德

    目的明确我国分离的XJ-90260和XJ-91006病毒的分类地位、种系发生和遗传型。方法 特异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两株病毒的NSP4、E1基因区和3′端非编码区,测序,进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和3′端非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分析,并结合同属其他病毒这些基因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种系进化分析。结果 两株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与西方马脑炎病毒的核种酸序列同源性高,具有西方马脑炎病毒3′端非编码区结构特征,其NSP4基因区与东方马脑炎病毒同源,E1基因区与辛德毕斯病毒同源,两株病毒均位于西方马脑炎病毒B组,与西方马脑炎病毒俄罗斯分离株进化关系近。结论 我国分离的XJ-90260和91006病毒属于西方马脑炎病毒同一遗传型,均为重组甲病毒。

  • 散发性急性肝炎抗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的检测与分析

    作者:鲁健;赵洪兰;孟庆玲;廖胜东;汪媛;江永珍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散发性急性甲型和戊型肝炎的年龄分布、肝功能损伤和预后。方法 用酶免疫法(EIA)检测1995年1月至2000年6月北京地区散发性急性肝炎患者抗甲型肝炎病毒IgM(HAV-IgM)和抗戊型肝炎病毒IgM(HEV-IgM)。结果 在203例散发性急性肝炎患者中,有112例为甲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合计阳性率占55.2%,其中甲型肝炎占22.2%,戊型肝炎占33%。甲、戊型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脏损伤,约75%的患者有中到重度的肝功能损伤(ALT值>500~≥3 500 U/ml),比较重症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ALT值≥1000~≥3 500 U/ml),甲型肝炎患者高于戊型肝炎。追踪患者系列血清及观察临床症状,患者均在2~3个月恢复,ALT转为正常,黄疸消退,未发现甲型和戊型肝炎慢性化病例。结论 散发性急性肝炎患者一半以上是由肠道传染的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甲型肝炎发病年龄主要以青年居多,戊型肝炎发病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大多数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有中到重度的肝功能损伤。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策略上,对散发性的甲、戊型肝炎的预防应引起同样高度重视。

  • TTV酶联免疫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作者:陈心春;李美忠;王火生;鲁健;徐六妹;周伯平;马为民

    目的建立检测TTV的酶免疫技术,了解不同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TTV抗体的分布情况,并结合TTV DNA的检测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 以原核表达的TTV ORF1蛋白为抗原建立检测抗-TTV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采用该方法检测不同肝炎患者中抗-TTV抗体;以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TTV DNA。结果 所建立的检测TTV的ELISA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不同型别肝炎患者中抗-TT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甲型肝炎患者10.5%(4/38),乙型肝炎患者12.5%(16/128),丙型肝炎患者8.3%(7/84),丁型肝炎患者7.7%(1/13),戊型肝炎患者12%(3/25),庚型肝炎患者6.5%(4/62),非甲~庚型肝炎患者32.3%(30/93),健康人群1.3%(1/78)。统计学分析表明,非甲~庚型肝炎患者抗-TTV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型肝炎患者(P<0.01),而正常人群则显著低于肝炎患者(P<0.05)。抗-TTV阳性率与TTV DNA阳性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在不同型肝炎患者中均可检出抗-TTV抗体,但以非甲~庚型肝炎患者阳性率高;TTV抗体可与基因同时存在于患者血清中,抗-TTV抗体可能类似抗-HCV,是一传染性标志。

  • 药物抗CBV3及ECHO11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罗荣;董永绥;方峰;李革

    目的寻找抗肠道病毒(EV)感染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方法 采用细胞形态观察、MTT法比色检测利巴韦林、双黄连、大蒜素的细胞毒性,并以观察CPE、MTT法比色及蚀斑抑制实验判断其抗CBV3和ECHO11的活性和进行三者间及后二者病毒吸附前后的药效比较。结果 ①利巴韦林TC50为2 mg/ml,在1 mg/ml~1.5 mg/ml时有抑制CBV3和ECHO11的活性。②双黄连TC50为5 mg/ml,在0.5 mg/ml时即有抑制CBV3和ECHO11的活性,且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③大蒜素TC50为12.5 μg/ml,在2.5 μg/ml~7.5μg/ml时有抑制CBV3和ECHO11的活性。④1.5 mg/ml利巴韦林对CBV3及ECHO11的蚀斑抑制率分别为43.2%和37.2%,2.5 mg/ml双黄连为81.1%和88.0%,5 μg/ml大蒜素为66.2%和77.4%。⑤双黄连在病毒吸附前用药蚀斑抑制率高于吸附后用药(P<0.05);大蒜素的差异则不显著(P>0.05)。结论 三种药物均有体外抗CBV3、ECHO11的作用,但双黄连、大蒜素优于利巴韦林。三种药物中以双黄连毒性小,抑制病毒活性高。双黄连在病毒吸附前用药抗病毒活性优于病毒吸附后,有一定预防作用。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年临床疗效

    作者:马红;尤红;尹珊珊;贾继东;王宝恩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7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第一阶段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共12周,分为拉米夫定组(n=54)和安慰剂组(n=18);第二阶段为开放研究,所有病人均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至104周。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肝功、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病毒YMDD变异等。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12周时,HBV 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61%对6%,P<0.01),ALT持续复常率也高于安慰剂组(65%对11%,P<0.05);治疗52周时,两组病人总的HBV DNA阴转率为78%,ALT持续复常率为39%,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分别为8.2%和6.1%;治疗104周时,两组病人总的HBV DNA阴转率36%,ALT持续复常率为33%,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2.2%和6.1%。两组病人总的YMDD变异率在52周时为13.7%,104周时为39.7%。第一阶段拉米夫定和安慰剂组不良反应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拉米夫定100 mg/d可以迅速降低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安全性良好。但应严密监测以及时发现YMDD病毒变异引起的HBV DNA反跳。

  • 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缺陷细胞株在HBsAg表达中的应用

    作者:伊瑶;张明程;刘崇柏;毕胜利

    目的利用二氢叶酸还原酶缺陷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dhfr-)和携带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质粒载体,建立高效表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细胞系,以提高HBsAg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产量。方法 将HBsAg基因插入pCI质粒,以脂质体方法转染CHO\|dhfr-细胞,在氨甲喋呤选择压力下,筛选HBsAg表达阳性细胞克隆。结果 所获28株单克隆化细胞系,18株表达HBsAg,产量高者为4株。结论 通过HBsAg的高效表达证明,二氢叶酸还原酶缺陷细胞株和相应载体是哺乳类动物细胞表达外源基因的有效体系之一。

  •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临床和实验室相关性探讨

    作者:孟庆华;刘德恭;向海平

    目的分析62例急性重型肝炎(ASH)和7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SSH)的病理、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正确率,指导临床早期、积极治疗,提高存活率。方法 应用EXCEL 2000软件对北京佑安医院24年中收治的有肝组织病理结果的ASH和SSH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ASH和SSH比较,发病年龄分别为40±13岁和44±15岁,P<0.005;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00%和为66.7%。肝性脑病Ⅴ度昏迷的发病率分别为69.3%和33.3%,P<0.01;肝脏重量二组均减轻;腹水的发生率分别为35.5%和76.4%;TBiL、PTA、NH3、WBC二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胆固醇均降低,且降低的数值与TBiL、PTA、Cho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结论 肝性脑病是ASH必须指标之一;TBiL、PTA、Cho与疾病变化密切相关,是重型肝炎实验室诊断的必须指标,也是临床病情变化及预后监测的必须指标之一。

  • 减毒麻疹病毒在体内外对HBV的影响

    作者:杨湛;吴婉芬;卢群馨;蔡小莉;雷春亮;张奉学

    目的观察减毒麻疹病毒在体内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有病毒活跃复制的患者,予接种减毒麻疹病毒,每周2次共12周,随访至第48周。定期观察T细胞CD4+、CD8+亚群、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HBeAg及HBV DNA变化;在培养2.2.15细胞的上清液中加入麻疹病毒,观察HBV标记物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CD4+/CD8+比值为1.05±0.19,48周时升至1.47±0.18,与治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5.36,P<0.01);在接种麻疹病毒2周后,虽然白细胞介素-2和γ-干扰素总体平均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但前者有5例(26.3%)第2周时升至治疗前5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2.07,P<0.005);治疗前HBeAg定量检测为317.35±151.75,48周时139.17±166.6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6,P<0.005)。治疗前HBV DNA阳性率为100%,第48周时为63.1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0.08,P<0.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在培养2.2.15细胞的上清液中加入麻疹病毒,HBsAg和HBeAg的分泌均受到抑制。结论 麻疹病毒与HBV重叠感染时,前者引致的机体细胞免疫状态改变可能干扰或抑制后者复制;麻疹病毒对HBV可能还存在直接干扰作用。

  • 肝细胞癌病人中p53基因突变状况探讨

    作者:康光明;方志正;Martin Volkmann

    目的了解肿瘤抑制基因p53在肝细胞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p53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提取50例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肝癌患者手术样本中的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5~9外显子,作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结果 p53基因突变率超过26%,突变主要分布于5~8外显子,5、6、7、8外显子分别有3、3、4、3例,另有4个可疑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可能是肝细胞癌的病因之一,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中国肝癌患者p53基因突变中可能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 酵母双杂交系统用于TPO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酵母双杂交系统用于TPO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作者:汪治清;杨新科;佟玉品;侯云德

    目的探索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其存在位置。方法 构建了含有不同TPO区段的酵母双杂交系统融合表达质粒,转化酵母菌SFY526,分析β- 半 乳糖苷酶活性以推测TPO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全长TPO-Pgbt9与全长TPO-Pgad42 4、全长TPO-Pgad424与TPO(N)-Pgbt9、TPO(N)-Pgbt9与TPO(N)-Pgad42 4之间有相互作用,全长TPO-Pgbt9与TPO(C)-Pgad424、TPO(N)-Pgbt9与TPO( C)-Pgad424、TPO(C)-Pgbt9与TPO(C)-Pgad424之间无相互作用。结论 自然状态下TPO在N端结构区可能存在相互作用,C端结构域不 参与此过程。

  •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组织中TORCH病原基因的检测

    作者:王晓明;张国成;韩美玉;许东亮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心肌组织中TORCH各病原体(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V;单纯疱疹病毒/HSV2;巨细胞病毒/CMV)的感染状况。方法 通过收集42例先天性心脏病及38例对照组的心脏组织石蜡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病毒基因的检测。结果 在42例无天性心脏病心肌组织中检测到CMV、HSV2、TOX的阳性率分别为26.2%、4.7%和16.7%,而38例对照组中CMV、HSV2、TOX的阳性率分别为21.1%、2.6%和2.6%,两组比较TOX在两组中的检测差异有显著性(P=0.0378),而CMV、HSV2在两组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0例先天性心脏病中RV的阳性率为23.3%,而20例对照均阴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328)。结论 从先天性心脏病的心脏组织中发现有TORCH病原体TOX、RV、CMV和HSV2基因存在,为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进行TORCH病原感染与先天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打下基础。

  • 乙型肝炎病毒 C 基因启动子基因变异与免疫学标志及DNA含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正伟;李桂琴;蔺安鸿;武春晓;李建峰;王威;董振芳;张季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 C基因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 BCP)基因变异与HBV感染者免疫学标志及HBV DNA含量的临床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246例HBV感染者进行HBV BCP基因变异及HBV DNA含量测定。结果 在HBsAg/HBeAg/HBcAb,HBsAg/HBeAb/HBcAb及HBsAg/HBcAb阳性的HBV感染者中,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7.5%(48/49),22.9%(25/109), 31.1% (14/45);HBV BCP基因变异率分别为59.1%(29/49), 11%(12/109), 13.3%(6/45);HBV BCP基因变异组 DNA含量均≥106 cps/ml, 明显高于非BCP基因变异组。肝硬化病人BCP基因变异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e抗原免疫学标志的转换仅对部分感染者预示着病毒的免疫清除和静息,单独依靠乙型肝炎免疫学标志并不能确切提示HBV的复制状态、病变程度及愈后。

  • 用指示基因法定量分析副粘病毒包膜糖蛋白所致的细胞融合

    作者:王志玉;于修平

    目的建立一种定量分析副粘病毒包膜糖蛋白融合细胞功能的方法。方法 将Vtf\|7重组痘苗病毒感染BHK21细胞后,分别转染待测基因DNA和Pg1nt7 β-gal DNA,16h后将两个细胞群混合,37 ℃ 15 h后用NP-40裂解细胞,取上清进行显色反应,在SOFTMAX软件支持下用ELISA自动测定仪在570 nm 测吸光度A值。结果 指示基因法与细胞计数法有密切相关关系,r=0.9890(P<0.01);与面积判断法的符合率达100%。佳主要反应条件包括:16 mmol/L底物浓度;显色反应20~25 min;1 μgDNA转染量;每种细胞群接种1×105个。结论 指示基因法是一种非常敏感、特异、可重复性好的细胞融合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副粘病毒细胞融合作用功能的研究,并可作为其他病毒细胞融合作用研究的参考,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 TNF受体(P55)和IgG Fc的融合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安乃莉;徐春晓;姚立红;陈爱君;曾革非;张立国;张智清

    目的在真核细胞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蛋白,用于中和TNF的毒性。方法 将TNFR(P55)的胞外区基因和人IgG Fc段基因通过18个碱基的凝血酶切点连接,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在COS7和BHK细胞分别得到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TNFR(P55)胞外区与人IgG Fc段的融合蛋白,免疫学实验及L929细胞体外实验均表明该蛋白具有TNFR(P55)特异的抗原性、与TNF结合的活性以及抑制TNF的活性。结论 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产物具有可溶性TNF受体(P55)的生物学活性。

  • HCV准种多样性及其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作者:唐小平;钱可平;Johnson YN LAU;袁小珍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人丙型肝炎病毒(HCV)准种感染情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针对HCV E2高变区1(HVR1)的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法(SSCP),对76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准种进行检测。结果 72例患者(94.7%)HVR1 PCR阳性,SSCP条带数为2~11条,平均5.8条。准种数目急性肝炎(3.1±1.2)<慢性肝炎(6.0±2.3)<肝硬化和/或原发性肝癌(8.4±4.3)(P<0.01)。经输血及静脉吸毒感染的丙型肝炎患者HCV准种数量显著多于经其他途径(散发)感染的丙型肝炎患者(P<0.05)。HCV1a、1b基因型感染者准种数量显著多于HCV2、3型感染者(P<0.05)。准种数目与HCV病毒血症水平显著相关(P<0.01)。结论 SSCP是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HCV准种分析方法;HCV准种多样性与丙型肝炎的慢性化及疾病进展有关;感染时间长、基因1型感染及高水平的血清HCV RNA水平预示体内存在较多的HCV准种。

  • 我国各血清型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4基因特征的初步分析

    作者:徐倏;王健伟;张忠浩;何金生;董京芳;温乐英;洪涛

    目的对我国血清学调查中发现的四型(G型)轮状病毒NSP4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了解NSP4的基因类型和变异状况。方法 利用银染测序方法对G1、G2、G3、G9型毒株NSP4 Cdna序列进行测定。结果 四个血清型毒株NSP4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8.8%,93.5%;83.0%,95.5%。 G1、G3、G9型标本多属Wa组;G2型标本多属KUN组。NSP4的变异主要位于VP4结合域内的135-145位氨基酸。结论 Wa组和KUN组是我国主要的两种NSP4基因型。

    关键词: 轮状病毒 NSP4 基因型
  • α-2b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作者:蒋行健;梁伟峰

    目的观察干扰素(IFNα-2b)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 干扰素500万IU,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6个月。胸腺肽20 mg稀释后静脉注射或肌注,隔日1次,疗程3个月。以甘利欣,五味子制剂及垂盆草冲剂作对照,二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皆具可比性。结果 HBV DNA和HBeAg的阴转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5%,73.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在肝功能复常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似。结论 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是HBV DNA和HBeAg同时阳性者,呈完全应答。

  • 汉坦病毒Z10株全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作者:姚智慧;俞永新;董关木;刘文雪;杨惠娟;丁晓航

    目的测定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株Z10的全基因序列,了解其分子结构特征,并分析Z10与其他汉坦病毒株的遗传学差异,为疫苗生产提供依据。方法 从Z10病毒感染的细胞提取总RNA,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的产物纯化后克隆于T载体并进行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比较。结果 序列测定表明,Z10株L,M,S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分别由6 553,3 615,1 701个核苷酸组成,单一读码框架分别编码2 151,1 135,429个氨基酸。基因比较分析表明,Z10株与HTN型外其他汉坦病毒同源性较低,与HTN型病毒接近,但与HTN型病毒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亦仅为83.6%~87.4%,而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4.2%~96%,据此绘出了三个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种系发生树。结论 测定了Z10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首次发现Z10株为已报道的HTN型中的另一亚型。

  • 鉴别病毒受体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京芳;王健伟;洪涛

    病毒与易感细胞上的受体分子相结合,是病毒进入细胞的第一步,也是病毒嗜性的基础。这些受体分子介导的病理过程很可能与病毒的致病机制相关,鉴别病毒的受体对于了解其组织嗜性和病理机制,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了解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的感染周期等有趣的问题提供了基础的切入点。本文谨就识别病毒蛋白受体的几种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筛选易感细胞的cDNA文库鉴别受体蛋白  这是一种既经典又在不断发展的方法。易感细胞的易感性来源于细胞内编码受体蛋白基因的表达,建立所有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采用适当的方法筛选cDAN文库,则可直接找到编码受体蛋白的基因。一般的设计是:将易感细胞cDNA文库转染拮抗细胞,转染后获得编码受体蛋白克隆的拮抗细胞也获得了对病毒的易感性,就可以有病毒结合和进入,借助一些筛选标志可筛选出这些细胞从而分离出编码受体的克隆。其中筛选标志和策略的确定是关键,它依不同的病毒“量身定做”,有很强的针对性。

  • 登革病毒毒力研究进展

    作者:赵卫;杨佩英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是一类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10~11kb,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和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自然界存在的登革病毒有四种血清型,均可引起温和的登革热(DF)和严重的致死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而关于DF至DHF/DSS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阐明。近年来强毒力病毒理论〔1〕开始获得一些直接证据,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该理论认为DHF/DSS的发生是受一种毒力更强的登革病毒株的感染。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登革病毒毒力的研究正进入一个新时期。

  • 某学院新学员麻诊病毒抗体水平调查

    作者:胡小华;顾利;张利军;贾瑞忠

    为了掌握驻京直属院校新生麻疹抗体水平,合理制定免疫计划,我们对某院校2000年度入学新生进行了麻疹病毒抗体水平调查。调查人员379名,分两组,一组为从军队招生的学员,共103人,平均年龄21.6岁(20~30);另一组为从地方招收的学员共276人,平均年龄19.5岁(17~21)。入学一周内整群采样,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麻疹病毒IgG,诊断试剂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诊断一室提供。测1:200、1:800、1:3 200、1:12 800四个滴度,<1:200视为阴性(统计时按1:100计),≥1:200视为阳性,<1:800视为低抗体水平,≥1:800视为高抗体水平。结果,379人中IgG阴性36人(9.49%),阳性343人(90.51%);其中1:200阳性69人(18.21%),1:800阳性94人(24.80%),1:3 200阳性107人(28.23%),1:12 800阳性73人(19.26%);低抗体检出率为27.7%,高抗体检出率为72.3%;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 285。

  • 半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病毒感染

    作者:陈宗波;董永绥

    肠道病毒(EV)感染常见,所致疾病轻重不一,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严重的脑膜炎、脑炎和心肌炎等。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组织培养分离病毒费时,阳性率低,且病合1至2周得到结果时已无益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能快速、特异地检测出脑膜炎病人脑脊液(CSF)中EV RNA,但感染初期及回顾性研究的临床标本中病毒滴度较低,扩增结果多为阴性,病毒培养也常常失败。我们采用二步扩增半套式PCR方法检测无菌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CSF)和血清标本中肠道病毒RNA,发现该方法较常规一步PCR敏感性至少增加100倍。10例病毒培养阳性的CSF标本,二次PCR后10例均阳性;同时期的血清标本病毒培养4例阳性,而二次扩增后7例阳性。10例CSF培养阴性者二次扩增后4例CSF阳性,2例血清阳性,对照组全部阴性。表明本方法特异敏感,对临床EV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 山西地区小儿常见血液病微小病毒B19的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郝国平;常虹;杨生梅;杜春蔚

    人微小病毒B19(VB19)感染是致人类疾病的重要病原,与小儿血液病关系密切。我们随机采集山西省儿童医院住院的小儿常见四种血液病163例,应用聚合酶联链反应技术(PCR)检测VB19 DNA。研究对象为1997年~1999年山西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其中急性白血病4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87例,溶血性贫血12例。男93例,女70例,平均年龄6.5岁。其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对照组为20名体检正常儿童,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岁。

  • 云南省静脉吸毒者六种输血性相关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葛宪民;李丹亚;曹坤;李勇强;黄果勇;潘海东;丁欣;沟上雅史

    云南省近些年的静脉吸毒者(Intravenous drug users,IVDUs)急剧增多并居高不下,由 此出现了多种经血传播病毒感染的报道。本项研究旨在探讨云南省IVDUs的TT肝炎病毒(Hepa titis TT virus,TTV)感染状况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同时,还定群同步测试了HIV、HBV、HCV 、HGV和HTLV等5种病毒的感染流行率,以探讨这6种病毒对IVDUs的相关致病性。

  • 酶母表达的重组HEV ORF2蛋白在戊型肝炎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佟玉品;鲁健;江永珍;毕胜利;詹美云

    戊型肝炎是经消化道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对人民健康影响很大,疫苗和诊断抗原的研制和开发是预防和控制其流行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结构区蛋白ORF2存在多个抗原性决定簇并可能具有中和抗体的结合位点,因此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的研制主要集中于ORF2。我们应用巴氏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成功表达了戊型肝炎病毒结构区蛋白ORF2,制备了新型重组HEV ORF2,将其作为抗原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P-ELISA),检测正常人群及戊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EV-IgG和HEV-IgM抗体,同时以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HEV ORF2建立的ELISA(简称E-ELISA)作为对照,旨在进一步研究酵母表达的重组HEV ORF2蛋白的抗原性,探讨其作为诊断抗原在戊型肝炎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动态变化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动态变化

    作者:娄国强;朱秀亚;龚慕瑜;刘惠敏;刘宏景;屠士行;陈效先;吴惟一

    肠道内正常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体系,其“平衡失调”与人的疾病状态密切相关〔1〕。据报道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2〕。而慢性肝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状态及其在肝硬化后的变化情况,迄今国内外鲜有报道。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于1996年8月至1997年5月期间随机选择我院住院患者50例,其中男46例,女4例,年龄17~52岁。按诊断标准〔3〕分成5组: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重度组、慢性重型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每组均为10例。选健康成人10例为对照组,年龄18~45岁,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功能试验证明未患过肝炎

  • α-1胸腺肽与α-2b干扰素联合治疗难治性小儿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鸿飞;杨晓晋;朱世殊;徐志强;陈大为

    α-干扰素治疗小儿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已被公认。但对于α干扰素治疗无效及治疗后复发的难治性病例仍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题。为探索小儿难治性丙型肝炎治疗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随机年龄分组的方法,对6例患儿采用α-1胸腺肽(Tα-1)和α-2b干扰素(IFN α-2b)联合治疗,进行临床追踪观察。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为1997~1998 302医院小儿肝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小儿慢性丙型肝炎。入组者符合以下条件。①血清HCV RNA阳性,抗-HCV阳性,入选2月内血清ALT异常。②经α-干扰素治疗无效或有效后病情复发(ALT波动,HCV RNA阳性)者。③未经α-干扰素治疗,病程>5年,血清ALT持续异常。④不能接受α-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或联合治疗无效者。

  • 散发性戊型肝炎301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迎新;赵志海;向轶;陈菊梅

    对戊型肝炎在我国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康来仪等[1]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我国也是戊型肝炎的高发区,继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之后,戊型肝炎已成为我国发病和感染率高的一种肝炎。现对我院1992~1996年收治的散发性戊型肝炎301例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1992~1996年间的住院患者总计301例,急性黄疸型233例,急性无黄疸型19例,急性淤胆型22例,急性重型5例,亚急性重型12例,慢性重型10例。男261例,女40例。男女比例6.53∶1。各年龄组分布情况:18~39岁组97人(32.23%),40~59岁组156人(51.82%),60岁以上组48人(15.95%)。临床诊断和分型按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和诊断标准。

  • 乙、庚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测定及意义

    作者:王永忠;黄育清;周国平;邓卫群;陈敏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庚型肝炎病毒(HGV)主要由胃肠道外途径传播,并可由相同的途径发生混合或重叠感染,为了明确在HBV和HGV重叠感染状态下HGV对HBV是否存在抑制作用,我们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 PCR)技术对HBV、HG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中HBV DNA和HBsAg进行了检测,并和单纯HBV感染者进行了比较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52例HBV、HGV重叠感染者血清采自本院1998年1月至2000年4月期间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13例;年龄29~65岁。61例单纯HBV感染者血清采自同期本院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重型肝炎

    作者:朱世殊;张鸿飞;杨晓晋

    一般认为,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在发展中国家多发生在幼儿和儿童期,多为亚临床型,不易被发现,病死率也较低〔1,2〕。现将我科1990~1999年收治的9例由HAV感染引起的儿童重型肝炎分析如下。1 一般情况  1990~1999年共收治甲型肝炎875例,其中甲、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78例。诊断为重型肝炎9例,5例死亡,病死率为55.6%,在同期甲型肝炎中病死率为0.57%。其中急性重型肝炎2例(22.2%),全部死亡,病死率为100%;亚急性重型肝炎7例(77.8%),3例死亡,病死率为42.9%;9例中1例(11.1%)重叠HBV感染并死亡。患儿年龄1~10岁,平均年龄6岁;5岁以下5例(55.6%)。7例男孩(77.8%),男:女为3.5∶1。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按照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肝昏迷按Ⅳ度分法。分析各相关因素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用t检验。

  • 病毒性肝炎患者全血及血清中Bcl-2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邹正升;辛绍杰;张战红;赵景民;施红;徐东平;韩凤连

    为研究Bcl-2蛋白在急慢性肝病患者全血中存在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以及判断是否在血清中存在Bcl-2蛋白,特立此题。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46例患者均为302医院1998年4月至1998年8月住院病人,男37例,女9例,年龄17岁~67岁,平均38.1岁。急性肝炎4例,慢性肝炎轻度8例,中度4例(慢性肝炎均经病理证实),肝炎肝硬变20例,慢性重型肝炎10例。临床及病理诊断均按照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肝穿活检前后2天空腹抽血。1.2 Bcl-2蛋白含量检测 按照Bcl-2酶联免疫试剂盒提供的方法进行检测,并Labsystems Multiskan MS上,于450nm读吸光度A值,经换算得出Bcl-2蛋白含量。

  • 供血者HIV抗体初筛阳性结果分析供血者HIV抗体初筛阳性结果分析

    作者:万昌发;张新华;刘桂兰;杜吝;牟维娜;罗凤英;冯建平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其选择性恶性变为临床症状的一种致死性疾病。我国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其HIV感染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几年来,贵州省已发现多例供血者HIV抗体阳性感染者〔1,2〕,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HIV检测必不可少。为此,我们对11 913名供血者进行了HIV抗体检测。

  • 流感病毒中和性基因工程Fab抗体的研制

    作者:杨贵宾;韩峰;梁米芳;吴淑华;王艳;侯云德

    目的获得基因工程抗流感病毒抗体,为检测其粘膜用药在动物模型中的抗病毒效果奠定基础。方法 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的人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总RNA,Oligo\|Dt逆转录C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IgG轻、重链基因,利用pComb3载体构建噬菌体抗体库。用纯化的流感病毒A/Sydeny/5/97(H3N2)为固相抗原筛选抗体Fab段,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分泌性表达。通过血凝抑制实验、免疫荧光实验和病毒中和实验选择具有中和作用的Fab抗体。结果 分离到两株Fab克隆,IV-2和IV-6,流感病毒抗原和抗Fab抗体直接ELISA检测阳性,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呈阳性。它们都具有血凝抑制作用,病毒中和实验显示能使病毒滴度下降30倍和20倍。结论 获得了两株具有病毒中和活性的人源抗流感病毒悉尼株的Fab段抗体,为进一步的表达纯化及粘膜给药研究其抗病毒效果提供材料。

  • 抗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单链抗体的制备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钟彦伟;王松山;赵景民;成军;张玲霞;李莉

    目的研制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NS3的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并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重组的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3为固相抗原,利用亲和筛选的原理,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经过5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过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免疫杂交试验和DNA序列分析,获得HCV NS3的人源单链抗体;用该抗体与不同来源的HCV NS3抗原进行反应;对10例石蜡包埋的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 ELISA结果表明,所制备的HCV NS3人源单链抗体能与不同来源的HCV NS3抗原特异性结合(吸光度A值为1.38);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该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CV NS3抗原,与正常肝组织及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表面抗原均无交叉反应。结论 此法制备的单链抗体亲和性好,特异性强,且制备方法简便,周期短,可用于HCV NS3病原的检测。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