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중국피부성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089
  • 国内刊号: 61-11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彭振辉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作者:李俊峰;马俊平;刘杰;李越;郭宏峰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9岁.枕后反复出现皮疹伴瘙痒7年.7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枕后发际周围出现黄豆大毛囊性丘疹和脓疱,略痒,饮酒及进食辛辣食物后可加重.曾在当地医院取皮损作细菌培养见金黄色葡萄球菌,以"毛囊炎"予美满霉素、四环素和异维A酸胶囊等治疗,病情明显减轻,但停药后不久即复发,7年来患者间断服药皮疹亦时轻时重,并逐渐变硬,部分融合成较大瘢痕疙瘩样硬结.患者为瘢痕体质,20年前患中度痤疮,已痊愈.家旅中无类似患者.

  • Marshall-White综合征1例

    作者:张道军;李红宾;王红兵

    1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站立、上肢下垂后双上、下肢出现白斑3年.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站立后出现双小腿豆大、圆形或类圆形淡白斑,境界清,密集分布,不融合,逐渐增多,双前臂出现同样皮疹,平卧或双上肢抬高后白斑消失(图1-2),无任何自觉症状.

  • 掌红斑合并Marshall-White综合征及蜘蛛痣1例

    作者:晏洪波;罗颖;孙婷;张晶

    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双手掌部出现皮疹10年,双前臂出现皮疹8年.,十余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手掌部出现红斑,持续不消退,以大小鱼际为著.饮酒及情绪激动时可加重,无自觉症状,未予治疗.

  • 条纹状掌跖角皮病1例

    作者:罗婕;郝飞

    1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四肢皮疹24年.患者从小无明显诱因四肢逐渐出现条带状角化斑块,缓慢加重,以左手掌为明显,一直以湿疹治疗.父母非近亲结婚,足月顺产,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查体:一般情况可,发育正常,外貌与年龄相符,智力听力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肝、脾未见异常.

  • 复发性疼痛性红斑1例

    作者:卢彬;张洋;陆洪光

    1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四肢远端反复出现疼痛性红斑30年,复发1天.30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左小腿腓侧突然出现红斑,圆形,直径约5.0cm,隆起,伴轻度瘙痒和疼痛.次日左踝关节疼痛,但无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当地医院以"丹毒"予对症治疗,3天后症状消失,局部皮肤正常.此后,小腿、前臂、腕关节周围及掌跖部反复出现红斑.每年4月天气骤然转热时复发,冬季或夏季未见复发,天气突然变冷时也极少发作,寒冷刺激不诱发皮疹.每次复发皮损部位不定,皮疹初起多为丘疹,后逐渐增大成斑块、红斑,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5.0cm,表面偶有麸糠状鳞屑,皮损多发生于关节面和掌跖部,发作时红斑伴轻度肿胀和疼痛或瘙痒.

  • 胸腺蛋白口服液致药疹合并重度肠炎1例

    作者:张洁;江彬彬;马亚中

    1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全身皮疹2周余,右腹部疼痛伴腹泻5d并加重1d.20d前,外院胃镜检查示:轻度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予胸腺蛋白口服液(商品名:欣洛维,北京修正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口服4支后的次日,患者下腹部出现米粒大弥漫性鲜红丘疹,伴瘙痒,外院以"药疹"予酮替芬、咪唑斯汀缓释片治疗,瘙痒减轻,但皮疹未见消退.10d后,无明显诱因右腹部出现持续性隐痛,间断性绞痛,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较清亮液体,并伴频繁腹泻,稀水样便,发热,体温高达38℃.

  •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多发性跖疣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维;江丽芬;贺凤娇;周美凤;王小坡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2月- 2009年7月南方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多发性跖疣[1]患者(图1~2)共92例,其中男62例,女30例,年龄(35±6 5)岁,疣体数目6~20个,平均直径(0.5±3.5)mm.排除标准:患有器质性疾病,包括肝肾功能异常、免疫缺陷、血糖及血压异常患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不愿配合治疗者;女性患者在月经期或者妊娠、哺乳期者.将人选患者完全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取微波、冷冻和局部注射平阳霉素3种方法治疗,其中微波组34例、冷冻组25例、注射组33例.3组均未采用其他治疗手段.且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 石龙芮外敷致接触性皮炎1例

    作者:于越;冯玉康;秦海红;陈蓉;费建飙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5岁.双侧膝盖红肿、水疱伴灼痛10h.1天前,患者双侧膝盖酸痛,夜间予石龙芮捣烂外敷,晨起感灼热,3h前刺痛难忍,余症状加重.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侧膝盖可见界清的大片水肿性似烫伤样淡红斑,左侧膝盖见小水疱和直径4cm ×6cm -6cm×7cm松弛性大疱,疱液清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和IgE均正常.诊断:急性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石龙芮外敷所致)[1].予西替利嗪口服10mg,地塞米松5mg静滴,3天后改为口服强的松5mg,3次/d,并逐渐减量至停药.无水疱处外涂炉甘石洗剂.水疱常规清洗和消毒后抽取疱液,保持疱壁完好,呋喃西林湿敷,1次/d.皮疹迅速消退,干燥,10天后完全干涸结痂.

  • 仅以口腔黏膜损害为表现的二期梅毒1例

    作者:赵宏宇;张明

    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美发师.口腔溃疡2月.期间因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病情也无明显变化.发病前1个月内曾有过多次男男口交史,因性取向和角色的关系,未与异性发生过性关系.患者一般情况正常.查体见下唇偏右侧有一约1.8cm×1.8cm大小圆形灰白色斑块,略隆起,表面光滑,无糜烂,周围绕以淡红晕,与周围黏膜组织界限清楚,基底部有浸润感,皮损表面灰白色伪膜不易擦除(图1).

  • 斑驳病1例

    作者:覃俊;皮肖冰;王晓霞

    患儿女,8岁.出生时即有多处白斑,额部白发,背部色素斑,其父有类似病史.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表皮突变平,基底层细胞间黑素细胞减少或消失.诊断:斑驳病.

    关键词: 斑驳痛 诊断
  • 发热性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1例

    作者:张斌;杨海珍;伦文辉;涂平

    患儿男,9岁,四肢反复皮疹伴疼痛,间断发热2年余,加重1年.患儿四肢可触及暗红色结节、斑块,部分皮损伴溃疡及萎缩性瘢痕,无关节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组织病理:真皮全层小血管增多,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伴界面皮炎,亦可见水肿及灶性表皮坏死,未见淋巴细胞非典型性.诊断为发热性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

  • 掌跖角皮症伴牙周病1例

    作者:李冬梅;郑华;顾金花;刘惠博

    患者男,18岁.掌跖红斑和角化18年,伴牙齿脱落12年.掌跖部和踝关节皮肤有时称性大片红斑、鳞屑、角化性增厚和皲裂.切牙和尖牙部分脱落,牙齿有不同程度松动,牙龈萎缩.诊断:掌跖角皮症伴发牙周病.

  • 天津地区重症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1例

    作者:周平;韩守雷;赵广

    患者男,17岁,工人,天津人.上腹部疼痛伴持续性高热9天,全身皮疹8天,加重3天.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全身皮肤潮红、肿胀和疼痛,嘴唇和口腔黏膜糜烂和溃疡,黄疸、全身淋巴结、肝、脾肿大,伴严重肝损害,外周血白细胞(21.38×109/L)和嗜酸粒细胞(4.48×109/L)明显增高.

  • 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1例及家系调查

    作者:吕红莉;李澄;李燕;汤劲辉

    先证者女,27岁 两侧鼻唇沟对称性分布丘疹15年.鼻翼部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有形状不规则的基底样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散在分布角囊肿.诊断: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家族中有5人罹患该病.

    关键词: 毛发上皮瘤 家系
  • 银屑病患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

    作者:翟晓翔;唐志铭;陈向辉;张翠侠;李敬果;陈苏;曹广法

    目的 检测银屑病患者14种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3例银屑病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14种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将银屑病组中58例IgG抗体检测阳性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观察组进行不耐受食物禁食/轮替调整6个月,然后再次检测两组IgG抗体水平.结果 银屑病组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为92.06%,健康对照组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为1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特异性IgG阳性数与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标PASI评分呈正相关,rs=0.88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禁食/轮替调整6个月后IgG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物不耐受与银屑病之间具有相关性,饮食调整对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女性黄褐斑130例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吴小红;王煜明;刘瓦利

    目的 了解近年来女性黄褐斑患者易感因素及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临床问卷调研的方法,对本科门诊确诊的13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好发于青中年女性;皮损以两颊蝶形分布者多.易感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因素、睡眠、妊娠、口服避孕药及伴有妇科疾病者、日晒及光辐射,遗传及化妆品使用不当及美容等因素与黄褐斑发病有关.中医证候分析结果显示辨证为肾虚血瘀证者多,其中大部分患者肾虚兼有肝郁症状,多为虚实夹杂.结论 此次调查与以往女性黄褐斑易感因素调查结论相似,黄褐斑发病可能与内分泌、精神因素、紫外线照射、化妆品使用不当及遗传等因素相关,中医认为多为肝肾阴虚,瘀血阻络.

  • 阿维A治疗68例儿童重症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王金校

    目的 观察阿维A治疗儿童重症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临床上诊断明确的重症儿童银屑病68例,其中寻常性55例(PASI评分≥10),脓疱型9例,关节病型3例,红皮病型1例.按0.5~1.0mg/(kg·d)顿服阿维A,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包括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血脂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等.结果 治疗12周后痊愈41例,显效16例,有效率83.82%.临床常见不良反应是干燥型唇炎,占100%(68例),其次为皮肤瘙痒30.00%(21例),皮肤脆性增加占26.00%(18例).治疗前后查肝功能、肾功能和血脂均未见异常,患儿的身高和体重也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维A治疗儿童重症银屑病疗效肯定,耐受性好,但要严格控制其适应症.

  • 皮肤上皮样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红霞;张智弘;张炜明;范钦和

    目的 报告1例罕见的多部位受累的上皮样肉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治疗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47岁,先后发现腰部、颏下、耳前、头皮多部位肿块达十余个,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肉芽肿样结构,位于真皮胶原束之间,中央大片状坏死,肿瘤细胞轻-中度异型性.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 AE1/AE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阳性,S-100和CD34灶状阳性.结论 上皮样肉瘤是临床少见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多发性者罕见,容易误诊为良性肉芽肿性病变或其他恶性肿瘤,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师的足够重视.

  • 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原发性皮肤曲霉病2例疗效观察

    作者:尤海燕;李晓捷;刘冰梅;杨晶;张美莲;尤刚

    分别应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治疗2例皮肤曲霉病,并对其治疗前后真菌学和组织病理改变进行对比观察.例1,男,38岁,躯干部出现多发性坏死性溃疡2个月.通过真菌学、组织病理和扫描电镜观察确诊为黄曲霉所致原发性皮肤曲霉病.口服特比萘芬,500mg/d,治疗4周后治愈,例2,女,28岁,双手背、左跟腱部发生数个结节及坏死性溃疡8个月.实验室检查方法和诊断基本同例1.给予伊曲康唑口服,400mg/d,5周后显著好转,将剂量减至200mg/d,维持治疗至3个月后临床痊愈例1、例2于治疗后做真菌分离培养均未见生长,组织病理复查病灶亦无真菌.

  • 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CCR6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海琴

    目的 评价窄谱中波紫外线( NB-UVB)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6(CCR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4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在NB-UVB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CCR6的表达水平,并与24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CCR6表达率为(42.10±11.08)%和(11.03±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CCR6表达为(40.05±4.5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中T细胞CCR6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这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但其不随病情而变化,故不作为银屑病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

  • HLA-DRB1基因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

    作者:吴易;蒙金秋;曹存巍;何钠;李菊裳;梁伶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组144例(汉族64例,壮族80例)和正常对照组199例(汉族95例,壮族104例)的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在检测的16个位点中,DRB1* 12和*1401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患者组与汉族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 <0.001,RR=6.715;Pc<0.001,RR=28.776);DRB1*1401等位基因频率在壮族患者组与壮族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02,RR=4.526).DRB1*12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患者组与壮族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01).结论 DRB1* 12和*1401等位基因可能与汉族CU有相关性;DRB1 * 1401等位基因可能与壮族CU有相关性;DRB1基因多态性在汉、壮族间分布有差异.

  • 低浓度DNCB诱发豚鼠亚临床接触性皮炎的剂量效应关系

    作者:李春联;王学民

    目的 研究低浓度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发豚鼠亚临床状态接触性皮炎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以0.2000%,0.1000%,0.0500%、0.025 0%和0.012 5%五种浓度的DNCB溶液连续8周对豚鼠进行暴露,赋形剂作为对照,观察皮肤反应、评分.结果 0.050 0%,0.100 0%和0.200 0%浓度组从第2周起相对于对照组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皮肤反应,皮肤反应强度随暴露次数的增多、暴露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其中0.100 0%和0.200 0%浓度组出现评分>2分的皮肤反应,高于对照组(P<0.05),而0.050 0%浓度组出现评分小于2分的亚临床状态皮肤反应,也高于对照组(P<0.05).豚鼠皮肤反应强度与豚鼠暴露DNCB的累积剂量呈线性正相关(r=0.74,P<0.01).结论 低浓度DNCB可以诱发豚鼠亚临床接触性皮炎反应,反应强度随暴露浓度增高、暴露次数增多而增强;研究为变态反应型敏感性皮肤提供动物实验依据.

  • P53,CyclinD1和Ki67蛋白在外阴HPV相关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刘敏;李东宁;孙健;杨静;王莉丽;阎铁夫

    目的 探讨P53,CyclinD1和Ki67蛋白在外阴HPV相关疾病尖锐湿疣、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尖锐湿疣;60例外阴上皮内瘤变;20例外阴鳞状细胞癌标本中P53,CyclinD1,Ki67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正常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P53在尖锐湿疣组,外阴上皮内瘤变(VIN Ⅰ级、Ⅱ级、Ⅲ级)组,外阴鳞状细胞癌组,正常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6%,43.48%,52.63%,61.11%,70.00%和0.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3%,34.78%,47.37%,55.56%,60.00%和0.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7%,47.83%,57.89%,72.22%,85.00%和0.P53与Ki67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Ki67与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P53与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无相关性(P>0.05).三者均表达随外阴上皮恶变的进展而增加.结论 P53,CyclinD1和Ki67蛋白在外阴HPV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 血清ANCA检测在SLE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红威;程培华;欧阳清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活动期135例和非活动期50例SLE患者临床资料,间接免疫荧光(IIF)方法检测患者血清ANCA,阳性者加做髓过氧化物酶(MPO)、蛋白酶3(PR3)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比较IIF检测的SLE各组及对照组间ANCA的阳性率;ANCA与SLE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关系;以及ANCA阳性的SLE活动期患者治疗(至稳定期)前后血清ANCA的浓度.结果 ①SLE活动期ANC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P <0.001),SLE活动期ANC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②SLE中ANCA阳性组与ANCA阴性组在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NC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在实验室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SLE活动期中MPO-ANCA阳性患者治疗前ANCA血清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后(P<0.001).结论 ANCA与SLE发病和疾病活动有关,可能是判断SLE病情复发与缓解的一个有效指标.

  • 姜黄素对IL-17诱导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株NF-κB活化的影响

    作者:杨正生;彭振辉;李晓莉;宋健文;任建文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IL-17诱导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株)核转录因子NF-κB活化的影响,为其对某些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用IL-17刺激HaCaT细胞不同时间(0h,0.5h,1h,2h),或用姜黄素不同浓度(2.5 μmol/L,5 μmol/L,10μmol/L)预处理1h后,加入IL-17刺激2h,应用ELISA法结合捕获探针检测各组的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提取IL-17刺激后不同时间点各组以及10μmol/L浓度姜黄素预处理组核蛋白,Westem blot方法检测各组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IL-17能够有效地增加HaCaT细胞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及核蛋白表达.加入姜黄素共培养后,各浓度处理组的NF-κBp65 DNA结合活性均下降(P<0.01),10μmol/L姜黄素处理引起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姜黄素能够有效抑制IL-17诱导的HaCaT细胞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以及核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NF-κB的活化.

  • 自然消退倾向跖疣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与T淋巴细胞检测分析

    作者:陶茂灿;杨敏;曹毅;陈微

    目的 通过对自然消退倾向跖疣及无消退迹象跖疣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检测分析,探讨跖疣的发生、发展与局部免疫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近期疣体数目增减及疣体大小、自觉症状情况,在皮肤科足病专科门诊收集自然消退倾向跖疣22例与无消退迹象跖疣18例.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将两组患者疣体切除,所取疣体皮损,常规石蜡切片,用CD1a,CD3,CD4,CD8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组患者CD1a+朗格汉斯细胞(LC),CD3+,CD4+,CD8+平均密度,CD4 +/CD8+比值及LC的形态分布,观察两组患者的局部免疫状况.结果 与自然消退倾向组相比,无消退迹象组CD1a+ LC大多散在分布于表皮下部,树突状突起明显减少、缩短或消失;无消退迹象组CD1a+ LC,CD4+平均密度及CD4 +/CD8+比值明显低于自然消退倾向组(P<0.05);无消退迹象组CD8+平均密度明显高于自然消退倾向组(P<0.05);两组中CD3+平均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消退迹象组中存在局部免疫缺陷,局部免疫的恢复与疣体的自行消退有相关性.

  • 丝塔芙润肤露在婴幼儿湿疹治疗中的辅助作用观察

    作者:施佳音;张秀红;杨挺;施和建;周南

    目的 了解丝塔芙润肤露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试验,联合治疗组初诊时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和丝塔芙润肤露,将两者分别涂于患处,2次/d.待皮疹痊愈后改单用丝塔芙润肤露维持治疗.派瑞松组单独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2次/d,待皮疹痊愈后改为1次/d.丝塔芙组单独外用丝塔芙润肤露,2次/d.各组均连用2周.于第1周、第2周和痊愈后1周分别回访记录皮疹情况.记录皮疹变化,对红斑、丘疹、鳞屑,瘙痒及面积的总积分进行评价.结果 1周后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65.00%和46.25%,均高于单独使用丝塔芙组.在治疗2周后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90.00%和68.75%,均高于单独应用派瑞松组与丝塔芙组,而单独使用派瑞松组与丝塔芙组有效率和痊愈率基本相当.结论 丝塔芙润肤露在婴幼儿湿疹治疗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在临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艳春;龚丽萍;杨美平;谢娟;章俊

    目的 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IgE,IL-4及IFN-γ客观性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5例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28例)、西药组(27例)及中西医结合组(30例),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三组患者IgE,IL-4及IFN-γ水平.结果 治疗14天及28天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分别为29.63%,77.78%和60.00%及84.00%,75.86%和96.55%.治疗14天,西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均明显优于中药组(P<0.05);治疗28天,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中药组(P<0.05).治疗结束后28天,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复发率分别为33.33%,60.00%和31.57%,中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为21.43%,29.63%和10.00%,中西医结合组均明显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P<0.05).治疗28天,三组血清IgE,IL-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IFN-γ明显升高(P<0.05).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 伴精神异常及癫痫发作的神经梅毒1例

    作者:马召玺;张慧;任孝玲;赵合庆

    患者女,56岁.精神行为异常1月、四肢抽搐伴意识不清4h入院.既往无癫痫及神经梅毒病史.头颅CT、全脑血管造影(DSA)未见明显异常;发作间期脑电图提示三相尖波,头颅MRI-DWI显示双侧丘脑梗塞,双侧额叶、顶叶、颞叶广泛高信号,增强MRI提示双侧额叶、右侧顶叶、颞叶及软脑膜明显强化.根据血清学检查TPPA(+),RPR:1∶32及脑脊液TPPA(+)、RPR 1∶2确诊为神经梅毒.给予奥卡西平控制癫痫发作及青霉素驱梅治疗,病情逐渐好转,5天后患者意识清醒,但遗留有记忆力受损,注意力及定向力减退.目前仍在随访中.

  • 江苏省无锡市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奚晓炜;华月中;成浩

    目的 分析江苏省无锡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1998- 2010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中HIV/AIDS的疫情资料,分析全市艾滋病疫情.结果 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管理HIV/AIDS 437例,AIDS 192例,死亡52例.男女之比为6.16:1.15 ~ 49岁者占75.29%(329/437),年龄7~81岁;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性行为传播,占89.70%.437例HIV/AIDS中145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RRT).除8例AIDS死亡外,其余137例一般情况良好.结论 近年来无锡市的HIV/AIDS疫情发展迅速,主要由性传播引起,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蔓延.

    关键词: HIV/AIDS 流行特征
  • 住院患者178773例HIV抗体筛查结果分析

    作者:张信江;黄世敬;董泽令;罗显华;陈龙庆;杨欢;黄建;陈雷刚;孙东生

    目的 了解需要输血或进行外科手术的住院患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 检测178 773例住院患者中需要输血以及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HIV抗体的检测,HIV抗体初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阳性者送省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做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WB)确诊.结果 178 773例需要输血以及外科手术的住院患者中,HIV抗体阳性者238例,阳性检出率1.33‰,238例HIV/AIDS患者几乎涉及所有临床科室;年龄分布主要为20 ~ 40岁(77.31%),其职业虽涉及公务员、退休干部、教师、律师、汽车司机、大/中学生、美容美发师与娱乐场所人员等,而多的还是无固定职业者(50.00%).结论 对需要输血以及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HIV抗体的检测是发现HIV/AIDS的一条重要途径,综合医院应加强对住院患者的HIV抗体检测,以便及早发现HIV/AI DS患者,避免AIDS的医源性传播.

  • 赤峰市医院2004-2010年梅毒及HIV感染检出情况分析

    作者:朱海军;吉向丽;魏金华;伍婕;白宇;王文鑫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梅毒和HI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本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性病门诊患者和潜在血源传播患者进行检测时发现的梅毒患者和HIV感染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出梅毒患者528例,HIV阳性者11例,混合感染4例.11例HIV阳性患者中HIV感染者7例,AIDS 4例.RPR滴度的差异在显性梅毒与隐形梅毒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的检出率在性病门诊组显著高于潜在血源传播患者组(P<0.05),并且两者在年龄分布与临床分期构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92例住院患者分布于骨科、肝胆外科、妇产科等26个科室.结论 随着被检测人数的逐渐增多,该院检测出的梅毒患者和HIV感染者不断增多.性病门诊患者与潜在血源传播患者具有不同的梅毒流行病学特征.

  • 以声嘶为首发症状的喉梅毒8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少娜;李大宁;刘进芬;周梁;沈雁

    目的 探讨以声嘶为首发症状的喉梅毒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喉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 8例患者均有误诊史,临床表现为声嘶,喉镜检查见粘膜斑、喉部红斑、黏膜丘疹等病变,血RPR与TPPA试验阳性;予头孢曲松治疗后症状好转,RPR滴度降低.结论 喉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早期误诊率高,血清梅毒抗体检查阳性可提示诊断.

    关键词: 梅毒 声嘶 临床分析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潜伏梅毒6例治疗体会

    作者:刘雪艳;王冰;郑秀芬;钟彩梅;曾抗;孙乐栋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合并潜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例SLE合并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均阳性.其中4例发现于确诊SLE后3月~1年,2例发生于确诊SLE前.患者均未减少或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同时给予头孢曲松0.25g肌肉注射,1次/d,15d为1疗程.2例患者在治疗后1年血清RPR转阴,3例RPR滴度下降4倍以上,后长期稳定在1∶2阳性.1例患者血清RPR滴度呈增高趋势,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共3次.治疗后患者红斑狼疮病情加重,但血清RPR滴度持续下降.结论 SLE合并潜伏梅毒非常罕见,诊断和治疗较难、头孢曲松可作为较好的替代治疗药物,但需密切观察和随访治疗效果,必要时改用苄星青霉素治疗,并注意有加重SLE病情的可能.

  • HIV/AIDS慢性腹泻患者149例隐孢子虫感染分析

    作者:郭杰;何艳群;焦炳欣;华文浩;周茹;王玉光;李兴旺;王慧珠

    目的 分析HIV/AIDS慢性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感染因素及流行特点,为防治隐孢子虫在AIDS患者中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从河南省上蔡县收集AIDS慢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49份,采用甲醛-乙酸乙酰沉淀法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集卵,用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染色检测隐孢子虫卵囊.同时检测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计数.结果 149例HIV/AIDS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中24例为隐孢子虫阳性,感染率为16.11%.男性与女性患者及各年龄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IV/AIDS患者处于HIV无症状期、有症状期和HIV/AIDS期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0/7),25.81%(16/62)和9.88%(8/8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D4+T细胞水平在<200cells/μL,201 ~ 499cells/μL和>500cells/μL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22.00%(11/50),13.68%( 13/95)和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慢性腹泻患者中存在着隐孢子虫感染,中晚期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特别是随着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降低,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 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方案探讨

    作者:陈小建;施辛

    环磷酰胺(CTX)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的基本药物,尤其是对于累及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SLE.CTX联合激素治疗较单独使用激素治疗更有效.SLE患者CTX联合甲泼尼龙静脉治疗与CTX联合强的松口服治疗相比,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X对SLE的疗效已经在很多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但在看到疗效的同时,还要考虑CTX的副作用,包括感染、性腺抑制和恶性肿瘤等,由此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案以及新的可能替代CTX的药物研究.

  • 凉血潜阳法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的兼证分析及用药特点初探

    作者:徐蓉;李建伟;陈洁;李欣;李斌

    目的 探讨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的兼证及用药特点.方法 选择经凉血潜阳法治疗3个月以上的47例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为统计对象,分析其凉血潜阳法基本方以外的药物频数、类别、归经、比率,据药证相应原则,推断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病理过程中出现的兼证、变证等证候特点及药物应用规律.结果 针对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治疗,临床加减的药物从多到少依次为清热解毒类、祛湿类、解郁安神类、祛风类、化瘀类、补虚类、养阴类,针对兼证所加减的药物共有67味,按照频次,从高到低前6位依次是郁金、蛇舌草、知母、菝契、土茯苓、莪术.结论 从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的兼证看,以方测证,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热毒”、“湿毒”、“郁”、“风”、“瘀”、“虚”.

  • 四川凉山地区中学生7747人黄褐斑患病率调查

    作者:王仁利;曹力生;周城;张建中

    目的 调查凉山地区中学生(12~ 20岁)黄褐斑发病情况,并分析农村与城区、汉族与彝族的发病差异.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式确定5所中学(城区2所,农村3所)为调查点.由受调查者填写黄褐斑调查问卷,并接受皮肤科医师检查.结果 本次共调查7 747人,其中男3 070人,女4 677人,共发现黄褐斑62例(男14例,女48例),患病率0.80%,男性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农村患病率(0.94%)明显高于城区(0.40%),汉族患病率(0.60%)明显低于彝族(1.74%),其中汉族男性(0.44%)明显低于彝族男性(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凉山地区中学生黄褐斑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区,彝族患病率高于汉族.

  • 腋窝皱襞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根治腋臭334例疗效观察及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张璃;林孝华;宣喧;李智铭

    目的 观察腋窝皱襞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根治腋臭的疗效,探讨其围手术期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方法 入选患者均沿腋毛区外1.0cm处标记手术区域,在腋窝中央皮肤皱褶处切口,长约1.5 ~2.0cm,沿皮下组织浅层分离术区皮肤组织,翻转皮瓣,剪除皮肤上脂肪组织、大汗腺及毛囊,修剪成仅含皮肤全层和真皮下血管网的超薄皮瓣,再缝合切口.结果 334例患者,共治疗668侧,均有效,痊愈412侧,显效256侧,无效0侧.围手术期出现皮下血肿21侧、局部皮肤坏死6侧、切口延迟愈合11侧、局部湿疹样皮炎12侧、水疱和血疱56侧,积极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 腋窝皱襞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根治腋臭,疗效肯定,手术切口瘢痕不明显.围手术期应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远程皮肤病学的现状和展望

    作者:崔勇;W.P.DanielSu;MarkD.P.Davis;MarkR.Pittelkow;张学军

    远程医学泛指应用远程通讯技术交换医学信息,以达到诊断、咨询、治疗和教学目的.远程放射学、远程病理学和远程皮肤病学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远程医学领域.文中对远程皮肤病学的发展简史、现状和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中国皮肤性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