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중국피부성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089
  • 国内刊号: 61-11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彭振辉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血管球瘤1例

    作者:刘树雷

    1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右手无名指甲下包块伴疼痛2年.患者自诉2年前右手无名指指甲变软,甲根部暗红色斑,主要表现为局部压痛、自发性明显,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遇冷及夜间疼痛尤为明显,病情逐渐加重.在当地医院均未明确诊断,给予盐酸曲马多片对症治疗,病情未见好转.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心、肺、腹部检查末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手无名指指甲变软,甲根部暗红色斑(图1a),压痛明显.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血脂均正常,肝、胆、脾B超未见异常,右手无名指正侧位片示:右手无名指末端指骨中段稍受压,未见确切骨质破坏,局部背侧软组织内可见黄豆大小结节影.组织病理检查示:瘤体内含有大量微小血管,管径大小不等,周围有多层排列的上皮细胞包绕,细胞大小不一,呈梭形或圆形,胞质淡红色,核稍大,部分偶见核分裂(图2).病理诊断符合血管球瘤病理改变.

  • 百草枯致药疹样皮炎1例

    作者:许雪珠;尚爱民;唐云;李雪丽

    1临床资料患者男,16岁,学生.26d前口服百草枯约10.0mL,本院ICU予地塞米松40mg/d静滴、血液净化及辅助支持治疗,10d后病情好转,地塞米松减量至20mg/d静滴,但患者的面、颈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红斑、丘疹和斑丘疹,伴轻度瘙痒及低热(体温37.5℃),未予重视.后皮疹反复出现,并逐渐增多和加重,躯干部及四肢出现数个类圆形鲜红的水肿性红斑和丘疹,体温38.0℃,当地医院予抗炎、钙剂和维生素C等治疗,无效.3d前,皮损中央颜色变深,并不断扩大和融合,伴明显瘙痒及轻度灼热,体温38.9℃,伴畏寒、双侧膝关节疼痛,无咽痛、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频和尿急等,本院以“多形红斑”收入院.

  • 带状银屑病1例

    作者:刘随

    1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右下肢出现红斑和丘疹20余天.约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下肢胫前出现条状红色斑片,2讨论带状银屑病是寻常性银屑病的一种特殊形态,1922年由Clark首报[1],其皮损沿Blaschko线分布.Blaschko线与皮节和皮纹分布不同,和血管、神经走向及支配区域无关.沿Blaschko分布的后天性或获得性皮肤病,其发病可能是排列于Blaschko线上的基因突变的细胞在某些后天因素刺激下导致[2].本例既往无银屑病史,皮损以红斑和丘疹为主,鳞屑较少,依据皮肤组织病理可确诊.临床上应与线状苔藓相鉴别,线状苔藓是线状分布,以苔藓样丘疹为主要表现,其皮肤组织病理主要是乳头下层血管周围有致密的炎性细胞浸润,表皮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无棘层肥厚.

  •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3例

    作者:王彦红;许爱娥

    1临床资料例1女,15岁,学生.全身反复红斑水疱、痒10余年,加重4d.患者2岁时无明显诱因手足出现红斑水疱,壁紧张,液清,不易破溃,消退后无癜痕,反复发作,渐波及躯干四肢,尤以四肢伸侧及肢端为重,外伤摩擦后易发作加重,当地多次以“湿疹”,先后予多种抗组胺药等治疗,皮疹仍反复,瘙痒明显,4d前无明显诱因病情加重,红斑、丘疱疹及水疱增多,瘙痒剧烈,到本院就诊.患者小儿学走路时皮肤脆性较大,易皮肤擦伤.生长发育无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有一妹妹,均体健,家族无类似病史.

  •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

    作者:张良

    1临床资料患者女,67岁.双下肢胫前出现斑块10年.1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的双下肢胫前出现红色斑块,无不适,未予重视,后斑块逐渐扩大,质坚,斑块一直无破溃、起疱和渗出等改变,自行外用激素类软膏(药名不详),效果欠佳.既往体健,无糖尿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下肢胫前见数个4.0cm×4.0cm大暗红色浸润性斑块,界不清,质硬,表面伴毛细血管扩张及干燥性脱屑,无破溃、水疱(图1).空腹血糖4.3mmol/L,餐后2h血糖8.5mmol/L.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轻度萎缩,真皮浅深层可见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呈栅栏状浸润,外周可见不等量淋巴细胞,中央可见变性胶原,皮下脂肪小叶间隔内可见不等量多核巨细胞浸润(图2).诊断:类脂质渐进性坏死.予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外用,已酮可可碱400 mg口服,3次/d.现继续随访中.

  • 甲醋唑胺诱发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

    作者:金如钧;章晓阳;江建雄;孙丽萍

    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周身皮肤出现瘙痒性红斑和水疱,伴发热3d.2周前,患者因青光眼在外院行抗青光眼术治疗,术后予甲醋唑胺50mg口服,2次/d,连用2周.3d前,患者面、颈和上胸部突然出现密集分布的红斑和斑丘疹,伴轻度瘙痒,继续上述治疗,红斑迅速向躯干及四肢扩展,部分红斑中央形成暗紫色坏死和水疱,患者诉畏光、口周疼痛和开口困难等.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作者:张成勤;张凯;李双;王现国;崔永凤;李丽

    患者男,78岁.全身出现丘疹,伴瘙痒2年余,出现红斑,伴脱屑半年余,既往体健.外周血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和支持对症治疗20d,痊愈.

  • 伴有皮肤表现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

    作者:田珊;李文海;陈周;杜娟

    患者男,30岁.反复发热伴全身酸痛1月余,全身无症状结节、肿块1周.皮肤科情况:面部、躯干、四肢多发浸润性青色或灰色结节和肿块,大者4.0cm×2.5cm,质韧,无压痛.结合血液学检查,皮肤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型),皮肤白血病.本例患者提示,皮肤科医生对于无症状皮损,应考虑内脏肿瘤的可能.

  • 浅表脂肪瘤样痣1例

    作者:李俊峰;徐佳;李鑫;姜秋霞;刘杰;马俊平

    患者女,10岁.骶尾部丘疹、融合性斑块9年余.皮肤科情况:骶尾部可见簇集分布的米粒大淡黄色丘疹,质地柔软,融合成多处大小不等斑块或斑片,皮疹中央可见2处1.0cm×1.5cm大瘢痕增生.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细胞层增生,真皮浅中层胶原束间可见成群分布异位脂肪细胞.诊断:浅表脂肪瘤样痣.

    关键词: 浅表脂肪瘤样痣
  • 耳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细胞浸润3例

    作者:李庆钰;袁伟

    3例耳部及耳周围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细胞浸润患者,女2例,男1例,分别以左耳后、右耳后丘疹、结节,左耳屏及外耳道结节就诊.经病理学检查均诊断为: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细胞浸润.

  • 皮肤肥大细胞瘤6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谭琦;杨欢;罗晓燕;甘立强;王华

    目的 了解儿童皮肤肥大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诊治的6例儿童皮肤肥大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资料完整的14例病例,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共20例,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11.7±8.6)个月,平均病程(9.3±6.7)个月.65%的患者出生时即有皮疹.皮损多为单发,以躯干为主.治疗多采取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或手术切除.10例患儿随访2~60个月,皮损均有一定程度减退,局部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结论 肥大细胞瘤主要发生于婴幼儿,通常2岁以前发病,皮疹多为单发,好发于躯干,预后良好.

  • 妊娠性类天疱疮1例

    作者:张晓玲;赵世享;高敏;杨春俊;刘盛秀;周文明;李卉;林达;王培光

    患者女,23岁,孕33周.躯干及四肢出现红色皮疹,伴瘙痒2周.皮肤科情况:躯干及四肢广泛分布轻度水肿性红色斑疹和斑丘疹,双手及双足有较多张力性水疱.右前臂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高度水肿,水疱形成,疱液及真皮浅层少量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皮肤基底膜带处C3呈线状沉积.诊断:妊娠性类天疱疮.予小剂量强的松口服9d后好转.

    关键词: 娄天疱疮 妊娠
  •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沈小雁;施若非;赵肖庆;金晓龙;费晓春;李可嘉;郑捷

    患者男,75岁,反复皮肤肿块11年.1个月前第3次复发伴语言、记忆和生活自理能力减退.头颅MRI示:左额叶,右顶叶多发占位,颅内淋巴瘤浸润.左大腿肿块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量异型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核扭曲,核分裂相可见;免疫组化:CD3(+),UCHL-1(+),CD30(+),ALK(-),MIB-1>90%.诊断: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CNS)累及可以是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生皮外累及的唯一部位,患者的意识改变是进行CNS筛查的重要提示.

  • 皮肤Merkel细胞癌伴鳞状细胞癌1例

    作者:张红叶;王飞

    患者女,76岁.左面颊部肿物1年,明显增大1个月.皮损特点为紫红色球形肿物.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见团块状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突破基底膜;真皮全层见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浸润,巢状或片状分布,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少、嗜碱性,核大、散点状分布染色质,核仁明显,可见多数核分裂相.免疫组化:CK20(部分+),P63及CKH(鳞状分化的细胞+),Syn(+),CgA(+),CD56(+),LCA(-),CK7(-),S100(-).诊断:皮肤Merkel细胞癌伴鳞状细胞癌.

  • 斑秃655例伴发疾病分析

    作者:齐思思;徐峰;柳小婧;盛友渔;缪盈;韩毓梅;杨勤萍

    目的 探讨斑秃发病的临床特点及伴发疾病分析.方法 收集本科门诊2006年1月-2008年5月确诊的斑秃患者,以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伴发疾病情况,包括斑秃发病年龄、痛程、严重程度、家族史和复发情况等,用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 655例斑秃患者,男320例,女335例,平均年龄(38.4±12.4)岁,平均病程(14.8±35.7)个月,88例(13.44%)为全秃/普秃,84例(12.82%)家族史阳性,195例(29.77%)斑秃反复发作.655例患者中,190例(29.01%)除斑秃外,还伴发至少1种过敏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仅伴过敏性疾病者123例(18.78%).未发现伴发疾病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斑秃类型、既往史及家族史相关联(P>0.05).全秃/普秃更易伴发过敏性疾病,包括湿疹、荨麻疹、哮喘和药物过敏(P=0.004),与无伴发过敏性疾病的斑秃患者相比,伴发者发病更早(P=0.033).结论 斑秃与伴发的其他疾病可能有着相同的遗传学、免疫学基础,不同的伴发疾病可能对斑秃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

  • 过敏性皮肤病1774例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张蕊娜;许颖;段晓涵;赵俊英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皮肤病、不同季节及不同性别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的差异性.方法 用德国Allergy Screen变应原定量免疫印迹法对1 774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进行检测.结果 1 774例患者中,过敏原检测结果阳性736例(41.49%),5种过敏性疾病的吸入组阳性率分别为38.61%,37.11%,33.46%,36.36%和31.71%,食入组阳性率分别为13.88%,13.14%,8.09%,13.64%和7.32%;不同季节的阳性率分别为38.5%,78.92%,57.73%和23.79%.结论 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皮肤病、不同季节及不同性别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不同.可根据疾病类型、季节及性别选择过敏原筛查范围,做好过敏性皮肤病的防治.

  •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15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玉成;李雪莉;李天举;杨莉;李雅琼

    目的 探讨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PPV)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分型.方法 收集并整理本院2007年至今收治的15例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5例PPV患者中,Ⅱ型多见,占66.67%,其次为Ⅲ型(26.67%);5例有太田痣.结论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临床少见,易导致误诊,同时应全面检查以排除系统损害的可能.

  • 皮肤黑素瘤70例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李薇薇;涂平;汪旸;李航;陈喜雪;杨淑霞;武玲慎;李雪迎

    目的 探讨皮肤黑素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983-2010年本院病理诊断为皮肤黑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新阅片,再次进行确认诊断和病理分型,对病理诊断不明确者行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皮肤黑素瘤高峰发病年龄为51~60岁,肢端、非肢端部位黑素瘤各占70.00%和30.00%,肢端雀斑样黑素瘤多,占67.14%,其次为恶性雀斑样痣型黑素瘤(11.43%)和浅表扩散型黑素瘤(10.00%),本研究中结节型仅有3例(4.29%),非暴露与暴露部位在原发损害、原位和侵袭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13).甲下黑素瘤手部明显多于足部(P=0.000).结论 国内黑素瘤发病可能有年轻化趋势;外伤在肢端部位黑素瘤发生中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临床的ABCD标准敏感性较高,可推广使用和作为患者自检的方法.

  • 小剂量强力霉素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酒渣鼻疗效观察

    作者:郝江华;郗宁;唐晓琳

    目的 观察小剂量强力霉素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酒渣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90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强力霉素20mg,同时外搽0.75%甲硝唑凝胶,均2次/d;对照1组仅口服强力霉素,对照2组仅外用0.75%甲硝唑凝胶,用法同治疗组,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6.55%)明显优于对照1组(75.00%)和对照2组(7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1组有效率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对照2组为13.33%,该两组均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轻度干燥,对照1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强力霉素联合甲硝唑凝胶外搽治疗酒渣鼻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 CD70 mRNA及其蛋白在SLE患者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丁艳;肖嵘;张燕;蒙秉新

    目的 通过研究SLE患者T淋巴细胞CD70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CD70在SLE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用定量RT-PCR方法测定15例活动期、15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70 mRNA转录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CD70+CD4+T淋巴细胞阳性率.结果 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对照组T淋巴细胞CD70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为(0.82±0.12),(0.73±0.11)和(0.45±0.09),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活动期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CD4+CD70+T淋巴细胞阳性率分别为(80.30±11.04)%,(66.80±3.98)%和(12.48±3.45)%,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活动期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70的过度表达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CD70过度表达可以作为SLE疾病活动的一个指标.

  • 寻常疣和跖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CD28,CD40的检测

    作者:曾义斌;方芳;梅莉红;干慧慧;权哲;王红枫;翁孟武

    目的 探讨寻常疣和跖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共刺激分子CD28,CD40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60例(寻常疣、跖疣患者各30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CD28,CD40分子在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结果 寻常疣组、跖疣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34.57%,35.39%,42.02%)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比值(1.38,144,1.7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上CD28的表达(52.80%,51.87%,37.41%)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0的表达(12.88%,11.94%,15.82%)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寻常疣和跖疣两组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CD28,CD4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疣体数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CD28,CD40的变化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寻常疣和跖疣患者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和共刺激分子CD28,CD40表达异常,可能与其免疫功能紊乱和病程慢性化有关.

  • 白癜风患者皮肤组织液氧化-抗氧化物水平比较分析

    作者:李伟;李世远;陆健群;黄耿;赵进

    目的 探讨体内氧化-抗氧化状态与白癜风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化学比色法,对24例白癜风患者白斑和非白斑(正常部位皮肤)以及10例健康者组织液进行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检测.结果 白癜风患者白斑H2O2水平(53.97±19.03)mmol/L明显高于健康组(28.98±22.81) mmol/L,进展期患者白斑H2O2水平(56.64±19.91) mmol/L明显高于非白斑(34.71±22.2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白癜风白斑CAT水平(17.34±11.05)U/mL明显低于健康组(41.29±16.57)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期白斑CAT水平(13.63±8.32)U/mL低于非白斑(35.72±16.14)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患者的白斑与非白斑处GSH-PX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白癜风发病可能与H2O2增高、CAT降低等氧化-抗氧化失衡有关.

  • Toll样受体TLR-2,TLR-4和TLR-9在皮肤颜面粟粒性狼疮皮损中的表达

    作者:蔡林;孙青苗;赵琰;张建中

    目的 检测Toll样受体(TLR)-2,4和9在颜面粟粒性狼疮(LMF)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在LMF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20例LMF,15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皮肤以及10例正常皮肤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TLR-2,4和9的表达情况.结果 TLR-2在正常皮肤、银屑病及LMF均呈高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4在正常皮肤、银屑病呈低或无表达,而LMF呈中等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9在正常皮肤为低表达,而LMF及银屑病呈高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TLR-4和TLR-9在LMF皮损中均存在表达,共同参与了LMF发病过程中的免疫应答及调节,其中TLR-4和TLR-9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提示其在LMF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主要作用.

  • 白芍总苷对轻、中度寻常性银屑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作者:焦晓燕;郭在培;陈涛;张宇虹;李萌萌

    目的 评估轻度和中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氧化还原状态及白芍总苷对其的作用.方法 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0例轻度和中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15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及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分别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患者及志愿者血清、皮肤中8-异前列腺素F2α的表达水平.患者口服白芍总苷及外用松馏油治疗6周后,再次测定上述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银屑病患者血清T-AOC水平及SOD,GSH-Px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P均<0.01),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血清及皮损中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白芍总苷治疗后,T-AOC水平、SOD及GSH-Px活性显著升高,CAT活性、血清及皮损中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轻度和中度银屑病患者存在氧化应激,白芍总苷具有抗氧化作用,其治疗轻、中度银屑病有效可能与调节机体氧化还原状态并使之趋于正常有关.

  • 酒精对家兔化妆品刺激皮肤的影响

    作者:金哲虎;张巍

    目的 探讨酒精摄入对家兔化妆品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6mL/kg,8mL/kg,10mL/kg,12mL/kg酒精灌胃组,实验前1d于实验部位脱毛后涂抹市售烫发液,封包固定后灌胃,实验结束后用温水清除残留烫发液,于除去烫发液后1h,24h,48h和72h观察涂抹部位皮肤反应,对每只家兔进行皮肤反应评分.结果 不同浓度的酒精灌胃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酒精灌胃不同浓度的4组评分之间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饮酒后家兔的皮肤对同一种化妆品的刺激作用与未饮酒时表现出的程度不同.结论 摄入酒精后同一种化妆品对家兔皮肤的刺激程度不同,提示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对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 内蒙古蒙古族寻常性银屑病与HLA-Cw*0602,-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作者:李利仲;孙立;韩建文;赵文超;海荣;乌日娜

    目的 探讨内蒙古蒙古族寻常性银屑病与HLA-Cw*0602,-DQB1等位基因的关联性.方法 利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分型技术,对蒙古族寻常性银屑病患者65例及对照组正常蒙古族60例样本进行分型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 ①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组HLA-Cw*0602,-DQB1*0201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LA-Cw*0602,-DQB1*0201在Ⅰ型及家族史阳性银屑病患者中显著升高(P<0.05);③HLA-DQB1*0301在患者组中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①HLA-Cw*0602及-DQB1*0201可能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寻常性银屑病的易感基因;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可能存在遗传背景上的差异.

  • 白藜芦醇对UVB照射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MMP-1水平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郑雯;曾维惠;易清玲;董妍

    目的 初步探寻红葡萄酒中主要活性成分白藜芦醇对紫外线照射皮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白藜芦醇对UVB照射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水平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将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5组,A组:无UVB照射无干预组,B组:UVB照射无干预组,C组:UVB照射1μmol/L白藜芦醇干预组,D组:UVB照射10 μmol/L白藜芦醇干预组,E组:UVB照射100 μmol/L白藜芦醇干预组.UVB照射剂量均为30 mJ/cm2.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5组细胞中MMP-1水平,用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分析(Annexin V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A~E组5组细胞MMP-1阳性细胞评分及凋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评分及凋亡率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B组与C,D,E组评分及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E组3组评分及凋亡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以抑制UVB照射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MMP-1水平的升高,并可减少细胞因UVB照射引起的凋亡,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此机制对紫外线照射皮肤起到保护作用.

  • 地氯雷他定联合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人工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作者:江明;徐素平;孙卫国

    目的 探讨地氯雷他定联合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人工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7例人工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地氯雷他定5mg,1次/d,治疗组联合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0.6g,1次/d.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5.71%,复发率为6.67%;对照组分别为46.88%和4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地氯雷他定联合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人工荨麻疹较单用地氯雷他定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 磷甲酸钠联合胸腺五肽治疗生殖器疱疹60例临床观察

    作者:祖瑜;文萍;何君;罗惠阳

    目的 评价磷甲酸钠联合胸腺五肽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静滴磷甲酸钠250mg,并肌肉注射胸腺五肽1mg,均1次/d;对照组60例,口服伐昔洛韦300mg,2次/d,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5d.结果 两组治愈率均为100%,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3.23±0.93)d明显短于对照组(4.35±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治疗组复发率(28.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6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仅有轻微的静脉刺痛、一过性低热和胃肠道反应,未影响疗程.结论 磷甲酸钠联合胸腺五肽治疗生殖器疱疹能有效减少复发,安全性好.

  • 天然维生素E胶丸治疗黄褐斑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开放临床观察

    作者:余土根;郑敏;方红;郑益志;刘伦飞;丁颖果

    目的 探讨天然维生素E胶丸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临床研究的方法,对79例黄褐斑患者应用天然维生素E胶丸100mg,3次/d,口服治疗,疗程12周,并在治疗第4周,8周和12周随访,按照MASI评判标准评价皮损消退情况.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与12周MAS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有效率为81.01%,约1/5的患者在治疗第4周皮损出现改善,且半数以上的患者在治疗第8周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任何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使用天然维生素E胶丸治疗黄褐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迁安市2007-2010年HIV/AIDS疫情分析

    作者:王志永;肖立珠;田建园;刘真;李琳

    目的 分析迁安市2007-2010年HIV/AIDS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该市2007-2010年HIV/AIDS疫情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市2007-2010年共报告HIV/AIDS 14例,人群发病率0.49/10万;高发年龄为20~40岁青壮年,占85.71%;农民发病人数为64.29%;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2.86%,男男同性恋感染占38.46%;医院发现病例占57.14%.结论 迁安市HIV/AIDS疫情呈低流行平稳状态,男男同性恋人群感染人数快速上升,今后应加强男男同性恋等重点人群的宣传干预及农村基层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关键词: HIV/AIDS 疫情分析
  • 农村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社会支持调查

    作者:王明旭;马乐;王小琴;陈永华

    目的 为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的艾滋病社会支持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取典型抽样方法,通过一般情况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山西省运城市传染病医院与陕西省山阳县农村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结果 HIV感染者/AIDS患者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渠道为政府和家庭,陕西省山阳农村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社会支持明显高于山西省运城市传染病医院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结论 满足HIV/AIDS的需要,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才是提高HIV/AIDS社会支持的有效途径.

  • 婚检发现HIV感染5例分析

    作者:奚晓炜;朱静霞;毕丹红

    目的 分析总结无锡市惠山区婚检发现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特点.方法 SPSS回顾性分析惠山区2008-2010年的婚检资料.结果 共检测出5例血液筛查和确证均为HIV-1抗体阳性的病例.其中4例是性传播、1例是血制品传播所致的无症状HIV感染者.性传播的4例中3例是男男性行为者(MSM),1例为异性性传播.结论 建议在婚检中引入HIV抗体筛查,有助于掌握疫情的流行趋势,从而采取相应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HIV的传播.

    关键词: 婚检 HIV感染 分析
  • 艾滋病相关型Kaposi肉瘤1例

    作者:付学敬;徐彦春;杜华;许旭峰

    患者男,32岁.口腔上颚出现褐色增生物、面颈部及阴茎出现褐色斑块和结节4个月,周身乏力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扩张,充血明显,部分呈出芽状生长,间质内可见小灶性梭型细胞.血清抗HIV抗体阳性;RPR(-);球蛋白52.2g/L;免疫全项:CD4:12细胞/μL; CD8:430细胞/μL; CD4/CD8:0.03;β微球蛋白6.4mg/L; A/G:0.7;WBC:1.4× 109/L,L:0.5×109/L.诊断:艾滋病相关型Kaposi肉瘤.

    关键词: 艾滋病 Kaposi肉瘤
  • 妊娠梅毒母婴传播干预后不良妊娠结局分析

    作者:陈国菊;刘跃;刘江波;马黎;张杏平;周华

    目的 了解深圳市启动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简称梅控项目)后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确诊的330例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结果 2004-2009年共检测孕妇67 693例,妊娠梅毒阳性率从2004年的8.26‰下降至2009年的4.11‰,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从36.92%下降至24.24%,先天梅毒、死胎及不良结局总的发生率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孕28周前治疗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孕28周后治疗的患者及孕期未治疗的患者.结论 本区域妊娠梅毒及梅毒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对妊娠梅毒进行正确的干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各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 宫颈糜烂患者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张丽;杨慧兰;刘仲荣;樊建勇;毕建军

    目的 探讨宫颈糜烂患者单纯疱疹病毒(HSV-Ⅱ)感染情况.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212例受试者宫颈棉拭子中HSV-Ⅱ进行检测.结果 162例宫颈糜烂患者中,HSV-Ⅱ阳性率为29.01%(47/162),50例正常对照组中,HSV-Ⅱ阳性率为10.00%(5/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和Ⅲ度宫颈糜烂患者HSV-Ⅱ阳性率分别为19.64%(11/56),27.78%(15/54)和40.38%(21/52),提示宫颈糜烂程度与HSV-Ⅱ的阳性率呈正相关(r=0.186,P<0.05).结论 HSV-Ⅱ感染与宫颈糜烂密切相关,且随宫颈糜烂程度的增加,HSV-Ⅱ感染率增加.应加强对宫颈糜烂患者HSV-Ⅱ的检测.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研究进展

    作者:孙莉;李娟;颜敏;张宝民

    2008年WHO在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发生于皮肤,CD56和CD4阳性,并表达CD123,血树突细胞抗原2和4等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标记的所谓“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命名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认为其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是一种罕见的临床侵袭性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多数为中老年男性.临床多有皮肤损害,表现为孤立性、多发性肿块、结节、斑块、红斑,可迅速累及淋巴结、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过程凶险.组织学有一定特点,确诊依赖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标记.患者初对化疗可有较好反应,但复发快,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时间仅12~14个月.

  • 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文海燕;张华荣;陈正明;郑义

    梅毒是一种对社会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近年来,快速、灵敏和特异性高的梅毒诊断方法在不断的更新完善中.本文综述了病原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 慢性湿疹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

    作者:刘宏胜;肖晋;吴集龙;赵春明

    目的 探讨慢性湿疹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方法 对120例慢性湿疹患者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进行评估,与全国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慢性湿疹患者的躯体化、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因子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均<0.05),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湿疹对患者心理、穿衣、社交娱乐、工作学习、治疗影响较大;发病部位位于暴露部位与非暴露部位的DLQI分值比较,男女性湿疹患者DLQI分值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婚与已婚患者DLQI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湿疹对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应该得到皮肤科医生的广泛关注.

  • 微晶磨削术联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修复皮肤瘢痕105例疗效观察

    作者:陈丽

    目的 评价微晶磨削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金因肽)对各类型皮肤浅表性瘢痕的疗效.方法 对105例浅表性皮肤瘢痕患者采用美国赛诺秀公司生产的MDY-1A微晶磨面机.借助机内压缩空气的压力,将微晶颗粒高速急骤地喷打在皮肤瘢痕表面,造成瘢痕表皮的蜂窝状损伤,再用微晶磨头在瘢痕表面磨削,术后局部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和抗生素软膏等.结果 接受2~6次治疗后,患者原瘢痕表面均平滑,外观改善,有效率达94.29%.结论 微晶磨削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是修复皮肤浅表性瘢痕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应开展的皮肤外科工作

    作者:李平卫;向茯芝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在皮肤外科的临床工作中,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一直未被重视,医疗告知和知情同意不规范,要有效防范医疗纠纷,需建立一套适合皮肤外科学领域医疗告知、沟通的模式.皮肤外科医生必须加强自身的皮肤科专业知识和医学伦理知识,做好医患沟通、医护沟通、科室与科室之间的沟通等,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中国皮肤性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