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중국피부성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089
  • 国内刊号: 61-11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彭振辉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微波治疗嵌甲8例临床观察

    作者:赵荣;冯晓梅;钟娜

    重症嵌甲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外科手术会影响组织结构及功能,故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嵌甲方法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课题.本科于2010年6月-2014年3月采用微波治疗严重嵌甲8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8例均为足拇趾嵌甲,其中2例为两侧嵌甲.年龄12~ 23岁,病程6月~3年,临床表现为肉芽增生伴或不伴脓肿,符合Heifitz分期Ⅲ期(肉芽肿期).

    关键词:
  • 盐酸普萘洛尔溶液湿敷治疗婴幼儿皮肤浅表血管瘤30例临床观察

    作者:黎昌强;艾君;许飏;廖勇梅;熊霞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皮肤常见的血管瘤[1],4.5%发生于出生3个月内的婴儿,部分皮损能自然消退,但仍有许多导致功能障碍和毁容性损害,尽早、安全而有效的治疗能将不良后果减至低.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如冷冻、局部注射硬化剂、手术、染料激光等,但部分疗法治疗后会形成瘢痕或出现皮肤萎缩,影响美观及功能.目前心得安已经列入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一线用药[2],但其对心血管、呼吸及消化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多家长因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尝试治疗.如果局部用药,系统吸收会减少,就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于是,本科采用心得安溶液对血管瘤局部进行湿敷,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慢性乙型肝炎并斑秃5例分析

    作者:付文娟;刘佩佩;刘志刚;刘翠芸;孙水林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地区,乙肝病毒(HBV)感染率高达7.18%,慢性感染者一旦发病,需及时规范抗病毒治疗,干扰素作为目前抗乙肝病毒一线用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大大改善乙肝患者的预后;慢性乙肝患者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流感样症候群、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精神异常、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脱发等不良反应常有报道,而出现斑秃现象罕见报道,现报告慢性乙肝在治疗过程中并发斑秃5例.

    关键词:
  • Paget样鲍温病1例

    作者:王婷婷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左前臂屈侧斑块4年.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前臂屈侧出现甲盖大小褐色斑块,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大,未予治疗.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左前臂屈侧境界清楚的褐色斑块,大小约5cm×3.5cm,边缘隆起,轻度角化、上覆少量褐色痂壳(图1).

    关键词:
  •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1家系

    作者:吕永梅;盛宇俊;王玄;王培光;李晴;杜文辉;杨春俊;张学军

    患者男,82岁,四肢皮疹30年,有家族遗传史.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变薄.真皮乳头增生,真皮浅层单一核细胞浸润,病变两侧表皮棘细胞层显著增生和肥厚.诊断: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

  • 点状掌跖角皮症1家系

    作者:贾月琴;骆丹;朱应玉

    点状角皮症1家系4代共34人,患者6人,其中男3例,女3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女,汉族,59岁,农民,34年前开始出现双手掌及双足跖半透明、角化性丘疹,质硬.皮损数目逐年增多,部分丘疹相互融合,尤以双足跖部为著.

  • 丙烯酸所致职业性痤疮1例

    作者:杨凡方;冯永芳;陈柳青;段逸群

    患者男,63岁.全身起疹伴痒3月余.起疹前接触丙烯酸.皮肤科情况:面部弥漫性淡青色斑,其上密集黑头粉刺,伴明显的毛囊口角化,散在囊肿、结节,间有少许粟粒样皮疹.躯干、四肢见较多黑头粉刺,少许炎性丘疹,散在草黄色囊肿.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一囊腔,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腔内容物为板层状的角质物,少许角化不全细胞,视野左侧可见真皮浅层成纤维细胞及胶原增生,伴血管增生.诊断:职业性痤疮.

    关键词: 痤疮 职业性 丙烯酸
  • 败血症合并感染性脂膜炎1例

    作者:黄斐然;蒋龙凤;严友德;王大光;骆丹

    患者女,50岁.发热及全身皮下结节、水疱10天入院,既往左侧乳腺癌手术及化疗后1月.入院后血培养及水疱破溃处分泌物培养均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深部部分皮下脂肪液化坏死,脂肪间隔及小叶内血管周围见大量淋巴单一核细胞浸润,脂肪内可见中小血管栓塞,管壁变性坏死.入院诊断败血症合并感染性脂膜炎,治疗上予抗感染、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等对症支持治疗,好转后出院.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并汗孔角化1例

    作者:李露;赵云;龙义国;余德厚;何勤;徐平;王威

    患者女,23岁,眼睑、臀部及四肢斑块、结节17年.其父母为近亲结婚,血脂均升高,母有睑黄瘤.8年前面部出现环状色素沉着斑,其母及姨母有类似病史.实验室检查示: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层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诊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并汗孔角化.

  • 曾诊为胆囊原位癌患者发生皮肤转移1例

    作者:陈伟;吴一菲

    患者男,81岁.右下腹结节斑块伴疼痛10月余.肿块呈进行性增大,逐渐变硬及瘢痕形成,局部出现萎缩及褶皱,弹性差,呈盔甲状,有少许脓性分泌物,压痛明显,疼痛觉敏感.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胶原纤维及脂肪层、肌肉组织间有穿插走形的癌细胞.曾诊为胆囊原位癌,现考虑为胆囊癌皮肤转移.

  • 下肢巨大疣状皮肤结核1例

    作者:周念;王红兵;汤諹

    患者女,45岁.左下肢丘疹、结节及斑块15年.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见大量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少量多核巨细胞聚集.抗酸染色(-)、PAS染色(-),PPD试验(3+),T细胞斑点试验(+).诊断:疣状皮肤结核.

    关键词: 疣状皮肤结核 下肢
  • 类着色性干皮病伴面部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1例

    作者:蔡微;黄卫东

    患者女,37岁.面部、躯干及四肢斑疹32年,面部黑色结节5年.两处面部黑色结节病理活检分别为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诊断为类着色性干皮病伴发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

  • 病毒性皮肤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分析

    作者:韩莹;程欣

    目的 探讨病毒性皮肤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486例病毒性皮肤病患者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亚群,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病毒性皮肤病患者之间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较,CD4+T细胞,CD8+T细胞,CD3-CD19+细胞,CD3-CD16 +56+ NK细胞,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疱疹患者组与带状疱疹患者组比较,CD8+T细胞,CD3-CD16+56+ NK细胞,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寻常疣患者组、扁平疣患者组与尖锐湿疣患者组三组相比较,CD4 +T细胞、CD8+T细胞、CD3-CD19+细胞、CD3-CD16+ 56+ NK细胞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较,五种病毒性皮肤病患者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CD4+/CD8+细胞除带状疱疹患者组,CD3-CD19+细胞仅尖锐湿疣患者组,CD3-CD16+ 56+ NK细胞除尖锐湿疣患者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类病毒性皮肤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异常.免疫功能的紊乱是病毒性皮肤病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在各类病毒性皮肤病患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 皮肤鳞状细胞癌17例和光线性角化病4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施健;缪旭;林桦

    目的 观察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与光线性角化病(AK)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本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的17例SCC和45例AK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SCC与AK均好发于老年人,SCC发病年龄更晚于AK;SCC及AK均好发于头、面及四肢远端等暴露部位;SCC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2.94%,AK的诊断符合率为51.11%.结论 临床上SCC与AK容易相互误诊,两者的鉴别需要依赖组织病理.

  • 扁平苔藓38例皮损的皮肤镜下特征分析

    作者:时涵;孔祥君;聂振华

    目的 探讨扁平苔藓患者皮损的皮肤镜下特征.方法 比较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门诊38例经临床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扁平苔藓患者皮损的皮肤镜下和肉眼观察的特征.结果 肉眼下22.15%皮损可见Wickham纹,皮肤镜下47.47%皮损见清晰的Wickham纹,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ckham纹皮肤镜下呈水晶白色,中央为黄褐色无结构区域.可表现为以毛囊为中心形成的黄白色类圆形结构,其间以黄白色Wickham纹连结.血管改变为红点或Wickham纹周围放射状红线.结论 皮肤镜可作为扁平苔藓临床有效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 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血管瘤125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琳;宋俐;王胜春;王胜;于建斌

    目的 评价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局部外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入选的125例血管瘤惠儿子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局部外用,每日早、晚各使用1次,间隔时间12 h,共治疗6个月,后用Achauer疗效评定法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Ⅰ级9例(7.20%),Ⅱ级28例(22.40%),Ⅲ级65例(52.00%),Ⅳ级23例(18.40%),浅表型血管瘤的疗效优于深部型及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P<0.05).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检查结果显示浅表型血管瘤经治疗后血流峰值减少,并阻力系数增加(P<0.05).125例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外用治疗浅表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决银方对HaCaT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缪晓;张永岭;蒋含嫣;李苏;徐蓉;何慧琼;李福伦;李斌;陈洁

    目的 观察决银方对HaCaT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用CCK-8法检测1%,2%,5%和10%浓度决银方作用HaCaT细胞后细胞增殖的变化,以相同体积的DMEM作为空白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2%,5%和10%浓度决银方作用HaCaT细胞后细胞周期的变化,以相同体积的DMEM作为空白对照.结果 CCK-8法检测显示5%浓度的决银方作用HaCaT细胞24h,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5%浓度的决银方作用于HaCaT细胞24h,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5).结论 5%浓度的决银方对HaCaT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主要作用在细胞周期的G1期.

  •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与白介素-25的表达及相关性

    作者:宫泽琨;杨雨潮;解奎霞;陈宏

    目的 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白介素(IL)-25的水平,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和80例正常对照者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T =3.21±0.14 vs 5.74±0.14,3.63±0.10 vs 5.99±0.16,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mRNA表达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 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可能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水平升高有关;且TSLP和IL-25 mRNA水平与EOS计数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性,因此推断EOS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 氧化应激、Nrf2和HO-1在白塞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钟建桥;先德海;熊霞

    目的 探讨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患者氧化应激、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和HO-1的表达情况及Nrf2,HO-1与BD的相关性.方法 将38例BD患者分为活动期BD组和非活动期(稳定期)BD组,正常组以20例健康人为对照.分别对BD两组患者进行病情评分,采用常规法检测血中ESR和CRP水平、ELISA法检测Nrf2,HO-1和ROS的表达以及化学比色法检测MDA,T-AOC,SOD和GSH的含量.结果 活动期BD组病情评分显著高于非活动期BD组(P<0.01);活动期BD组ESR和CRP水平均较非活动期BD和正常组明显升高(P均<0.01).与正常组比较,BD两组血清ROS和MD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AOC,SOD和GSH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而活动期BD组较非活动期BD组表达ROS,MDA,T-AOC,SOD和GSH差异明显(P<0.05).活动期BD组Nrf2和HO-1水平较非活动期BD组和正常组下降(P<0.05),与病情评分、ESR和CRP呈负相关(P<0.05),尤以Nrf2与病情评分和CRP相关性强(P<0.01).结论 BD存在氧化应激异常;在活动期Nrf2和HO-1下降,并随着病情加重而降低;Nrf2的下降可能与BD的发展和加重密切相关.

  • 中长波紫外线辐射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微囊泡功能的检测

    作者:刘娟;周炳荣;王申;张家安;张丽超;吴红巾;易飞;谢淑芬;范曾

    目的 观察中长波紫外线辐射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微囊泡的生成及其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形态及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不同剂量中长波紫外线辐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提取细胞上清液中的微囊泡,利用透射电镜及Western免疫印迹法鉴定所获得的微囊泡,BCA法测定微囊泡蛋白的含量;将紫外线辐射后生成的微囊泡与正常成纤维细胞共孵育,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使用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 中长波紫外线辐射皮肤成纤维细胞促进微囊泡的生成和释放.紫外线辐射后的微囊泡直径多数在20 ~ 200nm之间,表面蛋白Alix,tsg101及CD9表达阳性.紫外线辐射后生成的微囊泡可导致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倒置显微镜下出现较多的细胞碎片,细胞体积变大,过度伸展,并使细胞增殖率降低.结论 中长波紫外线辐射可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释放微囊泡,后者是介导紫外线辐射旁效应的主要介质之一.

  • 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皮损中MiR-155表达及血清IL-4水平的分析

    作者:赵巍;刘俊峰;林颖;莫秀梅;孟威威;温晓文;张娴;陈达灿

    目的 测定MiR-155在半抗原(2,4-二硝基氟苯)诱导C57BL/6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皮损中的表达及血清IL-4相关性.方法 小鼠造模第1天背部使用0.5% DNFB外涂,第5,8,11,14天耳部及背部外涂0.2% DNFB,14天后48h内处死,后检测皮肤MiR-155相对表达量及血清IL-4的表达,并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模型组皮肤表现出明显炎症,耳部明显肿胀,病理提示表皮明显增厚、真皮炎症细胞浸润,血清检测IgE,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皮损内MiR-155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皮损MiR-155相对表达量与血清IL-4呈正相关(R =0.99,P<0.01).结论 MiR-155可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并可能在以分泌IL-4为主的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

  • 先天性角化不良1家系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杨敏;刘琬;常建民

    目的 检测1个先天性角化不良家系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提取家系中三代共7位成员外周血DNA,设计先天性角化不良7个热点基因:TERC,NOLA3,TERT,WRAP53,TINF2,NHP2和DKC1的高通量测序靶向捕获探针,然后在Illumina GAII测序平台上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应用ANNOVAR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针对可疑变异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再对PCR产物进行正向引物测序,Chromas分析结果,并与NCBI(GRCh37)比对,后人工读图分析结果.结果 患者及其母亲、二姐和外甥女均检测出DKC1基因第12号外显子的c.1156 G>A(A386T)突变,家庭其他成员及正常对照未见此突变;患者为该突变的半合子,其母亲、二姐及外甥女均为该突变的携带者,呈杂合状态.结论 本研究检测到先天性角化不良1家系中的DKC1基因第12外显子c.1156 G>A(A386T)突变,在国内为首次报道.

  • 红皮病型银屑病Th1/Th2相关因子分析

    作者:张平;王向东;张天柱;黄胤;梁育;段逸群

    目的 检测红皮病型银屑病(EP)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及T-bet/GATA-3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Th1/Th2反应模式在EP发病中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EP,PV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FN-γ,IL-2,IL-4,IL-10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皮损和PBMCs中T-bet/GATA-3的表达状况.结果 EP患者4种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IL-4,IL-10分别为(69.44±11.45)、(12.62±4.57) pg/mL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EP组IFN-γ/IL-4及T-bet/GATA-3的比值均<1,与其他两组比较发生了逆转.结论 EP患者呈Th1/Th2双向反应模式,Th细胞亚群平衡向Th2倾斜,这种变化可能是导致E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 华卟啉钠光动力疗法对细胞异常增殖影响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作者:刘汉清;张晶旋;魏金峰;靳洪涛;王爱平

    目的 观察华卟啉钠(DVDMS)光动力疗法(PDT)对细胞异常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察DVDMS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和分布;采用MTT法观察DVDMS-PDT对HaCaT细胞和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KB)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小鼠阴道上皮模型观察DVDMS-PDT对细胞异常增殖的影响.结果 DVDMS在小鼠皮肤组织中分布均匀,静脉注射和局部给药后在小鼠皮肤中均具有较高浓度;DVDMS-PDT可显著抑制HaCaT细胞和KB细胞的增殖,当光斑直径固定时,改变照射时间和输出功率对增殖抑制率和IC50值影响不大;DVDMS-PDT可显著抑制己烯雌酚诱导的小鼠阴道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一次PDT治疗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DVDMS-PDT可显著抵制细胞异常增殖,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影响

    作者:许辉;马红;李遇梅

    目的 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IgE及类胰蛋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100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与单一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予左西替利嗪和润燥止痒胶囊口服,单一治疗组仅予左西替利嗪口服.治疗前后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及类胰蛋白酶水平,同时检测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联合治疗组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单一治疗组(62.00%)(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总IgE及类胰蛋白酶水平均高于健康志愿者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IgE与类胰蛋白酶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5).联合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和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均下降(P<0.05),而单一治疗组仅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比单用左西替利嗪好,且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总IgE及类胰蛋白酶水平.

  • 氨甲环酸联合黄光、胶原贴治疗黄褐斑48例临床观察

    作者:周朝晖;唐剑辉;杨天赤;陈劲琳;信凤娇;唐胜华

    目的 评价氨甲环酸片联合黄光和胶原贴敷料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63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A组48例口服氨甲环酸片250mg,2次/d,黄光30 ~ 40mW/cm2照射30min,照射结束即刻予胶原贴敷料外敷30min,每月1次;B组39例口服氨甲环酸片、胶原贴敷料外敷用法同A组;C组40例单纯口服氨甲环酸片用法同A组;D组36例黄光照射、胶原贴敷料外敷用法同A组.4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 治疗6个月后,A组有效率43.75%、B组有效率33.33%、C组有效率27.50%、D组有效率22.22%.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氨甲环酸片口服联合黄光和胶原贴敷料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且患者感觉舒适、依从性好,值得临床医生选用.

  • 药物联合植物性护肤品治疗多形性日光疹48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思彤;刘海洋;涂颖;徐丹;冯家祺;Philippe HUMBERT;何黎

    目的 探讨药物联合植物性护肤品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多形性日光疹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口服药(羟氯喹400 mg/d,分2次服用,氯雷他定5 mg/d,口服4周)及外用药物(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搽患处,使用2周后,改为外搽氟芬那酸丁酯软膏2周,均每天涂搽2次).实验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均使用植物性护肤品,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于治疗2周后、4周后评价2组疗效.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4周观察其复发率.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皮损面积大小、红斑丘疹、浸润程度、瘙痒程度)进行疗效评判.结果 治疗4周后,实验组有效率为47.92%,对照组有效率为3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发现实验组复发率(37.50%)明显较对照组(75.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用药和护肤品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药物联合植物性护肤品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斑秃32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康丽;李前国;王瑛琨;黄俊青;杨义成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为复方甘草酸苷组、富血小板血浆组及联合治疗组,治疗3个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富血小板血浆组及联合组均采用PRP局部注射,PRP的制备及注射方法如下:抽取患者静脉血10~ 30mL注入PRP专用套管3 000r/min×10min制取PRP加入适量氯化钙以激活血小板,再加入适量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配制,静置4~ 5min,行皮损处皮下点状注射,每点0.1mL,点间距离1cm,每月1次,3次为一疗程.复方甘草酸苷组和联合治疗组均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3次/d;7d后减为75mg,2次/d;14d后减为75mg,1次/d,疗程为3个月.结果 联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单用复方甘草酸苷组(53.33%)及单用富血小板血浆组(64.29%)(P<0.05).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斑秃安全且疗效好.

  • 2010-2014年遵义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周彩霞;王世平;马云丽;陈正义

    目的 了解遵义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梅毒感染状况及相关行为因素,为调整防治策略,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0-2014年遵义市MSM人群哨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历年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状况及相关行为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5年共调查MSM人群922人份,确认HIV抗体阳性184例(19.96%),历年HIV阳性率分别为3.92%,42.41%,22.38%,13.89%和17.23%,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梅毒抗体阳性44例(4.77%),HCV抗体阳性13例(1.41%).近半年内,有肛交行为者79.33%,其中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30.14%,近一次肛交时安全套使用比例为78.25%.有1.92%与同性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仅占7.14%;11.71%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占12.15%. 结论 遵义市MSM人群HIV感染率高,安全套使用率偏低,防控形式非常严峻,调整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非常必要.

  • 播散性环状红斑表现的二期梅毒疹1例

    作者:吴丹;王涛;刘跃华;晋红中;孙秋宁

    患者女,30岁.全身皮肤出现环状红斑伴渗出半个月.皮肤科情况:右侧腋下、左侧胸前、外阴可见多个环形红斑,边缘隆起,表面糜烂、溃疡伴有渗出.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1:32(+).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共3周.治疗后皮损消退,随诊RPR滴度下降,目前仍在随诊中.

  • 2014年南宁市梅毒、淋病报告病例的准确性分析

    作者:陈晨春;唐咸艳;徐永芳;卢耀状;许秀东

    目的 了解南宁市梅毒与淋病网络报告病例的准确性,为制定防治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南宁市各级医疗机构13家,每家随机抽取梅毒、淋病病例各20例,根据国家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相关标准进行病例核实.结果 2014年南宁市梅毒、淋病报告病例的准确性分别为47.55%和84.62%,其中一期梅毒62.96%,二期梅毒37.84%,三期梅毒62.50%,隐性梅毒48.39%,胎传梅毒仅为12.50%.不同等级医疗机构淋病报告病例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梅毒报告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有无皮肤性病科对医疗机构的梅毒、淋病报告准确性均无统计学影响.设有规范化皮肤性病门诊的医疗机构的梅毒报告病例准确性(66.00%)高于未开设的医疗机构(2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淋病方面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 =0.741).结论 南宁市梅毒报告病例的准确率仍较低,需进一步加强培训和督导,提高南宁市梅毒、淋病报告病例的准确性.

  • 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转归与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作者:梁齐飞;王晓;汤希凡;严文杰;杨凤元;黄熙

    目的 研究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SPI)转归与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进一步探讨SPI转归机制.方法 对确诊的SPI患者进行:①所有患者随访8个月,每月观察1次,以临床表现和醋酸白试验判定SPI三种转归结局:发展为典型CA,SPI持续存在、SPI消失,依次分为A组、B组、C组;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皮损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的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百分比,分析局部细胞免疫功能与三种转归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SPI组CD4+细胞、CD8+细胞、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I转归组中,A组与B组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I患者存在局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局部细胞免疫功能强弱是决定SPI临床症状及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

  • 以外阴部红斑为首发症状的梅毒合并HIV感染1例

    作者:顾明生;周小毅

    患者男,33岁,工人.外阴周围红斑糜烂伴轻微瘙瘁不适2月余.皮肤科情况:龟头、包皮、阴茎及根部见境界不甚清楚不规则形红斑,轻度浸润肥厚,表面小裂隙、糜烂,少量渗出、浅表结痂.实验室检查:RPR,TPPA,HIV抗体初筛及确证试验均阳性,经驱梅治疗皮损消退.诊断:梅毒合并HIV感染.

  • HIV/HBV合并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肝功能及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

    作者:陈念;蒋忠胜;温小凤;胡家光;柯柳

    目的 了解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与其基线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复制水平(HBV DNA)的关系.方法 对准备开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HBV合并感染患者69例进行基线CD4+T淋巴细胞、HBV DNA和肝功能检测.结果 1.CD4+ T淋巴细胞≤100个/μL组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V DNA显著高于CD4+ T淋巴细胞>100个/μL组(P<0.05);CD4+ T淋巴细胞≤100个/μL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低于CD4+ T淋巴细胞>100个/μL组(P<0.05);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血清直接胆红素(DBI)、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球蛋白(Gl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AST,HBV DNA,Alb,PT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0.344,0.35,0.333,P<0.05).结论 随着患者AIDS病情进展,HIV/HBV合并感染者的HBV DNA复制水平增高,肝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

  • 皮肤瘙痒程度评价方法进展

    作者:唐苏为;谢韶琼

    皮肤瘙痒是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无原发疾病以及皮肤疾病和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临床中,皮肤瘙痒治疗难度较大,往往迁延难愈,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分析了近年来对皮肤瘙痒程度的评价方法,旨在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补肾驱白汤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及对外周血Th17细胞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朱丽丽;孙卫国;赵晓峰;邓之奎;郭海;江明

    目的 观察补肾驱白汤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对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0,IL-17和IL-23)分泌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308nm准分子激光系统进行每周2次治疗,观察组另加服补肝肾类中药协定方——补肾驱白汤,日煎1剂分早、晚2次内服.治疗12周后,分别评定2组的临床疗效.此外,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率及血浆中IFN-γ,IL-10及IL-17水平变化,采用ELISA分析外周血血浆中IL-23水平变化,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12周后,观察组显效率为86.67%,对照组显效率为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IFN-γ,IL-17及IL-23水平较健康人群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血浆中IL-10水平与健康人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中IFN-γ水平均有一定下调,与健康人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浆中IL-17和IL-23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调.结论 补肾驱白汤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平衡.

  • rDNA-ITS序列测定等三种方法鉴定假丝酵母菌结果比较

    作者:李红宾;黄云丽;李玉叶;董天祥;何黎

    目的 通过三种假丝酵母菌鉴定方法的比较,为临床选择假丝酵母菌的鉴定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API 20C AUX生化系统和rRNA-ITS序列测定分析鉴定住院患者口腔培养出的198株假丝酵母菌,比较3种鉴定方法的结果.结果 API 20C AUX生化系统与rDNA-ITS序列测定分析鉴定结果一致,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与API 20C AUX生化系统和rDNA-ITS序列测定分析鉴定的符合率白假丝酵母菌为97.84%,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符合率为93.33%,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的符合率分别为90.91%、88.89%,其他假丝酵母菌科玛嘉不能鉴定.结论 API 20C AUX生化系统与rDNA-ITS序列测定分析鉴定假丝酵母菌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rDNA-ITS序列测定分析鉴定假丝酵母菌有望成为假丝酵母菌鉴定较好的方法.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方法可以简便有效的鉴定常见的4种假丝酵母菌.

  • 甘肃省1949-2012年麻风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情况分析

    作者:李志诚;边境;冯淑梅;格鹏飞;张宏茂;冯福勤;伏旭东;何炯;王克俭

    目的 分析甘肃省1949-2012年麻风流行特征及防治策略的变迁情况及防治效果,为完善及调整本省麻风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调查,计算麻风发病率、发现率、患病率、儿童麻风构成比等指标,分析甘肃省近60多年麻风防治效果及流行趋势变化.结果 1949-2012年甘肃省累计发现麻风患者4 883例,治愈3 634例(74.42%);复发312例(8.59%),其中DDS单疗复发98.40%(307/312)、MDT复发1.60% (5/312);至2012年底,发病率、发现率和患病率均大幅下降,降幅分别为99.56%,99.38%和99.30%;儿童麻风构成比由防治初期50年代的12.35%降至2000-2012年的3.88%,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Ⅱ级畸残率年均36.27%;平均病期4.25年.结论 麻风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处于极低流行状态,由于其潜伏期长、发病隐匿致病例发现滞后等因素,彻底消除麻风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 麻风 流行 防治 分析
  • 2 940nm与1 550nm点阵激光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自身前后疗效及安全性对照观察

    作者:郑新瑶;杨慧兰;曾抗;林挺;李雪梅;贺晓

    目的 探讨比较2 940nm铒激光与1 550nm铒玻璃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10例诊断为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左右半侧面部分别使用2 940nm铒激光与1 550nm铒玻璃激光治疗.每4周治疗1次,共3次.通过治疗前后拍照、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CK皮肤检测仪评估疗效与皮肤屏障功能.结果 3次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毛孔显著缩小,且1 550nm治疗侧毛孔缩小量大于2 940nm治疗侧(P<0.05);紫质、棕色斑减少(P<0.05),但1 550nm与2 940nm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相比,经皮水流失量增多(P<0.05),且2 940nm治疗侧大于1 550nm治疗侧(P<0.05).结论 使用推荐能量的中低档时,1 550nm铒玻璃激光治疗冰锥型痤疮凹陷性瘢痕疗效优于2 940nm铒激光,并且皮肤屏障的损伤小于2 940nm铒激光.

中国皮肤性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