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微囊泡对卵巢颗粒细胞的作用

    作者:李攀;殷慧群;陈京京;刘迎春;姜宏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微囊泡(MVs)对卵巢颗粒细胞的作用. 方法 取传代第8代(P8)前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无血清培养,超速离心结合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培养液上清中分离纯化MVs,透射电镜形态学观察,Bradford法蛋白定量.将PKH26标记的不同浓度MVs(0、10、15、20、25μg/ml)与3周龄雌性SD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共培养,3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颗粒细胞对MVs的内化作用;48 h检测培养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变化及培养液上清中E2浓度. 结果 随培养时间的延长,MVs释放量显著增加,8×105个细胞大约释放10 μg左右的MVs,电镜下MVs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介于30~1 000 nm之间,中间为低电子密度区.与MVs共培养3h后,颗粒细胞胞浆中可见呈红色荧光信号的MVs;不同浓度的MVs均可显著增加颗粒细胞的增殖指数(PI)、S期细胞比率(SPF)及E2水平,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 结论 MVs能够被颗粒细胞摄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MVs能够促进颗粒细胞增殖及分泌E2功能.

  • 胰腺癌循环微小核糖核酸载体的研究

    作者:冯慧;王亚雷;陈熹;张辰宇;袁耀宗;姚玮艳

    目的 寻找胰腺癌循环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载体.方法 常规培养、传代胰腺癌细胞SW1990、BxPC3,采集6例胰腺癌患者及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应用梯度离心方法获取血清和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微囊泡(MV).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的核心元件Ago2蛋白和MV的标志性蛋白CD63,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V包裹的和游离的miRNA.结果 胰腺癌细胞株培养上清的MV中含有Ago2、CD63蛋白.胰腺癌组、对照组的血清及MV中均存在miR-20a、miR-21、miR-24、miR-25、miR-191、miR-483-5p,但以MV包裹的量较多,且胰腺癌组MV包裹的miRNA量与对照组不完全一致,其中miR-20a、miR-24、miR-191分别为对照组的(2.93±0.29)、(2.73±0.46)、(2.39±0.51)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5.97、25.80、12.94,P<0.05或<0.01).结论 MV是胰腺癌循环miRNA的主要载体.

  • 干细胞胞外囊泡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

    作者:程婷婷;宋元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在直接和间接原因触发下免疫系统与肺泡上皮毛细血管屏障相互作用,急性炎症反应引起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肺蛋白通透性增加、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进而造成难以纠正的急性低氧血症[1].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限于肺保护性策略即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欠佳,死亡率仍高达40% ~ 70%[2].

  • 微囊泡在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喜梅

    微囊泡作为新发现的细胞间信号传递分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来源于细胞膜,含有与母细胞膜相似的脂类和蛋白质.通过介导配体-受体反应或传递胞质成分及细胞器等方式使母细胞与靶细胞发生联系.近年来研究发现微囊泡在组织再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现就微囊泡的生物学特性、与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及在组织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黄芪苷Ⅳ对微囊泡损伤的大鼠胸主动脉环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烨仪;尚曼;张琨玮;韦苏;刘超;祝倩;赵俊玉;吴艳娜;宋君秋;刘艳霞

    目的:以缺氧/复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释放的微囊泡(H/R-EMVs)处理大鼠胸主动脉环,造成其舒张功能损伤,探究黄芪苷Ⅳ(AST)对大鼠胸主动脉环舒张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缺氧12 h/复氧4h的方法诱导体外培养的HUVECs产生MVs,H/R-EMVs保存于D-Hank's液中备用雄性Wistar大鼠开胸取出胸主动脉,制备3~4 mm宽、内皮完整的胸主动脉环 实验分为6组:H/R-EMVs组,在孵育胸主动脉环的培养基中加入H/R-EMVs,使其终浓度为10μg/ml;不同剂量AST组分别采用10、20、40、60 mg/L AST与10 μg/ml H/R-EMVs共同孵育胸主动脉环;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D-Hank's溶液孵育时间为4h,每组各测定5个血管环观察AST对舒张功能的影响,检测一氧化氮(N0)含量及t-eNOS、p-eNOS、t-Akt、p-Akt、ERK1/2和p-ERK1/2蛋白质水平. 结果:H/R-EMVs对大鼠胸主动脉环舒张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与H/R-EMVs组相比,AST 20、40和60 mg/L组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率(P<0.01),使NO含量增加(P<0.05,P<0.01);t-eNOS、t-Akt和ERK1/2蛋白质水平不变,p-eNOS、p-Akt和p-ERK1/2蛋白质水平增高(P<0.01). 结论:AST可显著改善H/R-EMVs损伤的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功能,其机制与提高NO含量及增加p-eNOS、p-Akt和p-ERK1/2蛋白质水平有关.

  • 缺氧预适应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的微囊泡对正常H9c2细胞的作用

    作者:刘超;韦苏;张琨玮;祝倩;李烨仪;荣玉美;赵俊玉;李无为;尚曼;宋君秋;吴燕娜;刘艳霞

    目的:分离提取缺氧预适应(HPC)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泌的微囊泡(MVs),探讨HPC-EMVs对正常H9c2心肌细胞的作用和其Caspase 3、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HPC方法诱导HUVECs释放MVs,将其和正常培养的大鼠H9c2心肌细胞孵育,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和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变化;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Caspase 3活性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H9c2细胞中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HPC模型构建过程中,与缺氧/复氧(H/R)组相比,HPC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1),即成功构建HUVECs的HPC模型;HPC-EMVs处理H9c2细胞结果发现,与对照组H9c2细胞相比,HPC-EMVs 30、60μg/mL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01),且LDH活性和Caspase 3活性显著升高(P<0.01或P<0.001),凋亡细胞量增加,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0.001).结论:成功采用HPC的方法诱导HUVECs释放MVs,HPC-EMVs通过影响正常H9c2细胞Caspase 3、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发挥促凋亡作用.

  •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对外泌体蛋白质和RNA产量的影响

    作者:肖辉;郭海英;叶熊

    目的 多种细胞均可以释放外泌体,但外泌体复杂的释放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是多种细胞反应的关键因子,本文旨在阐明其对肥大细胞释放外泌体蛋白质和RNA的影响.方法 敲除肥大细胞的GSK3β蛋白,通过差速离心的方法获取外泌体.利用生物分析仪和Western blot分别对外泌体总RNA和总蛋白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敲除GSK3β蛋白肥大细胞的外泌体中蛋白质和RNA与对照组相比含量升高.结论 GSK3β在肥大细胞外泌体释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其影响了外泌体中蛋白质和RNA的释放量.

  • 微囊泡介导miRNA在肿瘤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作者:于博宇(综述);刘鸣(审校)

    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是一个小的膜性结构,从细胞膜上脱落而释放的膜性小囊泡。 MVs 含有脂类、蛋白质、mR-NA、microRNA(miRNA)及DNA片段等,这些物质与母细胞膜相似,可能也包括在细胞质中含有的细胞器。无论是循环血液中还是体外培养的细胞中都存在,在组织中、细胞间、器官之间起到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通过其包含的生物分子而达到调控作用。不仅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还与肿瘤的侵袭、转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miRNA是一个小的无编码的RNA,能够影响mRNA向蛋白的转录。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miRNA在恶性肿瘤中发挥着致瘤性或抑癌基因的作用。本文就MVs介导的miRNA在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产生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 微囊泡 miRNA 肿瘤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微囊泡浓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玉亚;冯六六;刘天华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微囊泡浓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8例ACS患者以及同期4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情况分为斑块稳定组24例和斑块不稳定组84例.对比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微囊泡浓度、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水平以及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分析CRP、MMP-1和血浆微囊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 斑块不稳定组和斑块稳定组的CRP、MMP-1、TIMP-1和血浆微泡囊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斑块不稳定组的CRP、MMP-1和血浆微囊泡浓度较斑块稳定组高(P<0. 05).斑块不稳定组的脂核与斑块比、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均大于斑块稳定组,而面积狭窄率、纤维帽厚度均小于斑块稳定组(P<0. 01). CRP、MMP-1和血浆微囊泡与脂核与斑块比、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呈正相关,与面积狭窄率、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 P<0. 05).结论 ACS患者的血浆微囊泡浓度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

  • 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囊泡和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促进关节软骨修复的进展

    作者:侯威宇;程艳伟;向川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囊泡和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多个领域的组织修复作用已被证实,两者有望成为修复关节软骨损伤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目的:综述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囊泡和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促进软骨修复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3年至2015年8月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Articular cartilage injury,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s”,中文检索词为“软骨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择文章内容与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结果与结论:关节软骨损伤仍是骨科领域的一大难题,虽然修复方法很多,但均有局限性,而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囊泡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发现为软骨修复创造了可能性,同时给广大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但是,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囊泡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大量提取及纯化方法、增殖分化潜能、在软骨修复中的作用机制等很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解决。

  • 微囊泡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虞宇楠;宋浩明

    微囊泡是机体各种细胞在正常或病理状态下释放的具有膜结构的小囊泡。微囊泡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凝血和炎症反应,并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近年来研究表明,凝血及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的损伤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的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微囊泡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血浆微囊泡水平可能成为监测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干预效果的有效指标。

  • 寄生虫细胞外囊泡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沈辉;刘春英;赵玉敏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细胞旁分泌释放到细胞外的膜性小囊泡,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均可以产生并释放细胞外囊泡,外泌体(exosomes,Exo)、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等均在其范畴,作为细胞间信号传导的重要方式,其功能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热点 . 研究表明,细胞外囊泡在多种寄生虫中均能分泌,且广泛参与虫体感染宿主及致病的生理过程,有望成为相关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治疗靶点或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对主要的致病寄生虫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及其生理功能进行综述.

  • 胰腺癌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影响糖代谢的初步探讨

    作者:庞文璟;戴欣;陈熹;袁耀宗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及其包裹的miRNA在胰腺癌诱导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3种胰腺癌细胞株SW1990、BxPC3及PANC1的培养上清液,使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微囊泡,通过蛋白质印迹试验及荧光标记的方法证实胰腺癌来源的微囊泡可进入胰岛细胞株MIN6中.分别测定3种胰腺癌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及去除微囊泡的上清液中miRNA-19a的含量.以经3种胰腺癌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分别处理后的MIN6细胞为3个实验组,未处理的MIN6细胞为对照组,测定miRNA-19a水平及胰岛素分泌功能变化.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式将miRNA-19a前体及其抑制物分别转入胰岛细胞MIN6中,观察其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结果 经蛋白质印迹试验检测微囊泡的标志蛋白CD63及AGO2,证实胰腺癌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可以进入胰岛细胞MIN6中.SW1990、BxPC3、PANC1细胞微囊泡和去除微囊泡的培养上清液中miRNA-19a的含量分别为(132.7±16.0)和(32.8±4.3),(78.4±8.9)和(22.6±3.3),(63.3±12.0)和(23.3±3.3) 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4、10.12、5.56,P均<0.01).与对照组MIN6细胞相比,经SW1990、BxPC3和PANC1来源的微囊泡处理后MIN6细胞的miRNA-19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其2-△△Ct值分别为2.02±0.50、1.80±0.41和2.11±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2.77、2.84,P均<0.05).在高糖刺激下,经SW1990、BxPC-3、PANC1来源微囊泡处理的3组胰岛细胞均出现了胰岛素分泌量下降,分别为(103.73±16.49)、(141.17±11.26)、(138.24±13.97) ng·mg蛋白-1·h-1,对照组胰岛素分泌量为(256.24±33.05) ng·mg蛋白-1·h-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3.30、3.29,P均<0.05);转染miRNA-19a前体的MIN6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分别为(126.17±62.87)和(316.72±91.87)ng·mg蛋白-1·h-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5);转染miRNA-19a抑制物的MIN6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697.47±77.62)和(355.33±84.77) ng·mg蛋白-1·h-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5).结论 胰腺癌细胞分泌的微囊泡进入胰岛细胞MIN6后,可引起胰岛素分泌功能的障碍,其miRNA-19a可能是重要的信号分子.

  • 脐静脉内皮细胞来源的微囊泡促进腹膜样组织血管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程中良;邹翔宇;吴帅;琚官群;朱英坚

    目的 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来源的微囊泡(MVs)促进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增殖及促进组织工程化腹膜样组织血管化的作用.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得hUVECs,无血清培养法刺激释放MVs,并对MVs行电镜检测.rPMC与hUVECs来源的MVs体外共培养,对细胞及上清液分别行CCK、ELISA和RT-PCR检测.将rPMC种植在小肠黏膜下层(SIS)表面,分别与加入MVs的培养基和单独培养基预培养1周后,植入裸鼠皮下;2周后取出移植物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透射电镜下可以看到有完整的膜结构的hUVECs分泌的MVs.加入MVs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促进rPMC增殖(P<0.05),同时在上清液中加入MVs组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对两组rPMC行VEGF的RT-PCR检测,加入MVs组比对照组表达明显增高.对取出的移植物行HE染色,加入MVs组和对照组相比,可见新生的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hUVECs来源的MVs能够明显促进rPMC的增殖,诱导rPMC产生VEGF高表达,刺激组织工程化腹膜样组织血管化,为以腹膜间皮细胞作为尿道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和大范围尿道缺损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 线粒体DNA拷贝数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何静;夏虹;张昌明;刘志红;施少林

    目的:建立基于实时定量PCR的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的检测方法,并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初步检测和探讨mtDNA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设计mtDNA PCR扩增引物,PCR扩增获得mtDNA片段,与T载体质粒连接,构建mtDNA定量标准品.采用SYBR Green-Ⅰ染料法实时定量PCR方法建立mtDNA定量的标准曲线,检验定量方法的重复性与特异性.利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血清mtDNA和尿液微囊泡(MV) mtDNA的变化;此外,还对体外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刺激的足细胞所分泌的MV中mtDNA进行了检测. 结果:(1)选取mtDNA特异性引物,通过SYBRGreen-Ⅰ实时定量PCR建立mtDNA拷贝数绝对定量的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度、灵敏度和重复性;(2)检测10例FSGS患者和6例正常对照血清mtDNA水平发现,FSGS患者血清mtDN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5);(3)检测5例FSGS患者与5例健康对照一定体积尿液中MV mtDNA含量发现,FSGS患者高于健康对照,但FSGS患者尿液MV的含量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4)受PAN刺激的足细胞,其分泌的MV中mtDNA含量下降,与足细胞内mtDNA含量变化相一致. 结论:本方法为探索mtDNA作为肾脏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

  • 微囊泡及分泌型 microRNAs 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万淑君;王成(综述);汪俊军(审校)

    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是细胞分泌的一类直径约为30~1000 nm的膜性囊泡结构,内含脂类、蛋白质及核酸等多种生物分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 , CAD)及其细胞间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MV中包裹大量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称为分泌型miRNAs。分泌型miRNAs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可作为CA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另外miRNAs可被MVs运输至靶细胞,调节细胞基因表达,与C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中就微囊泡及其分泌miRNAs与CAD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

  • 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循环miRNA的来源与存在形式及其功能

    作者:卜晓敏;王锋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重要的生命活动调控因子. 已证实循环miRNAs是多种疾病新的生物标志物,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可以通过被微囊泡包裹的形式或与蛋白质结合的形式稳定地存在于血液及其他体液中,有关其来源、存在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文中就近期有关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CVD)相关的循环miRNA的来源、存在形式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miRNA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标志物和靶点提供依据.

  • 血小板RNA与肿瘤

    作者:仲金秋;曹玉珠;沈培亮;张婷婷;王爱云;陈文星;陆茵

    血小板是人体中重要的无核血细胞,生理状态下主要发挥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此外,血小板也参与了多种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血管生成、组织再生以及肿瘤的恶性发展等.目前,大量研究显示血小板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过程.新的研究证明肿瘤微环境中血小板RNA水平发生明显改变并且影响着肿瘤的发展进程.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报道的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对血小板RNA影响及其可能产生的病理效应的相关研究.为临床肿瘤检测以及基于RNA进行血小板与肿瘤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一定指导.

  • 紫外线照射后生成的微囊泡对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的作用

    作者:刘娟;周炳荣;骆丹;张家安;陶艳玲;苗颖颖;谢淑芬;范曾;易飞;吴红巾;栗丹;王申

    目的:明确对UVA及UVB照射后皮肤成纤维细胞生成的微囊泡对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的作用。方法:紫外线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提取细胞上清液中的微囊泡,利用光散射分析技术鉴定分析微囊泡的大小及数量。将紫外线照射后生成的微囊泡与正常成纤维细胞共孵育,荧光酶标仪定量检测活性氧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UVA及UVB照射后皮肤成纤维细胞释放的微囊泡数量及大小明显高于正常成纤维细胞释放的微囊泡。正常纤维细胞、UVA和UVB照射后的成纤维细胞与微囊泡共孵育后活性氧荧光值分别为(52.76±1.4347)、(82.60±4.082)和(85.94±6.264),凋亡率分别为(3.260±1.732)%,(28.94±2.430)%和(34.48±2.718)%,细胞的氧化损伤和凋亡可被抗氧化剂逆转。结论:急性中长波紫外线照射可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释放微囊泡进一步介导细胞的氧化损伤和凋亡。

  • 微囊泡的主要生理机制及其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宁;陈树涛;郭绪昆

    微囊泡来源于被激活血小板的细胞膜,具有促凝活性[1],1967年由Wolf首次发现,也被科学家命名为微粒子.大量研究证实,微囊泡广泛存在于健康人体内,其重要生理作用包括刺激炎症因子释放、调节凝血、影响血管功能及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2].不同来源的微囊泡还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败血症、糖尿病、重症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发展[1,3].本文对微囊泡的主要生理机制及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