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중국피부성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089
  • 国内刊号: 61-11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彭振辉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例

    作者:杨钢;张刚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躯干、四肢丘疹、斑块2年.两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和四肢出现数个米粒样、豆粒样大小不等红色丘疹,无痛痒,无破溃及渗出.患者并未在意,继之红色丘疹渐进性演变为钱币大小暗红色斑块,当地诊所诊断不明,治疗2个月(用药不详),疗效欠佳.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佳,既往无慢性病史.查体:T 36.4,P 80次/min,R 19次/min,BP 130/85mmHg.

    关键词:
  • 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

    作者:袁超;郑淑立;赵宇靖;王学民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右耳反复红、肿、疼痛2个月,时有好转,但渐进性加重;1年前曾有膝关节不适,未治疗,行路过多时有明显的关节肿胀不适;伴有甲状腺结节,未处理;无眼部、鼻部及喉部的异常表现.皮肤科情况:右耳廓暗红色水肿红斑,质地硬,无波动感,明显触痛,但耳垂无累及;左耳未见明显红斑,但也有轻度拉扯痛.患者无同样症状家族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仅淋巴细胞比例48.4%(增高),血沉128mm/h(增高),尿酸443 μmol/L(增高),抗核抗体阴性;类风湿因子43.7IU/mL(增高),总补体、C3、Ca均正常,N-MID骨钙素11.12ng/mL(降低).

    关键词:
  • 小汗腺汗孔瘤1例

    作者:李俊峰;李鑫;韩莉;崔利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1岁.右前臂淡红色结节6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前臂伸侧一淡红色绿豆粒大小丘疹,无痒、痛等症状,病程中无破溃及渗液.皮损逐渐增大,现已至樱桃大小.

    关键词:
  • 结节性筋膜炎1例

    作者:苏飞;夏云;陈柳青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3岁.左前臂皮下结节4天.4天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左前臂屈侧出现一皮下结节,伴有压痛,迅速增大.患者一般情况可,否认基础疾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前臂屈侧可见一界限不清、直径约1.2cm的皮下结节,质地中等,伴有压痛,表面皮肤如常(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皮损组织病理示:未见表皮,真皮深部可见一瘤团,境界尚清楚,无包膜,由梭形细胞及增生的胶原纤维组成,部分区域呈交织状排列,梭形细胞略有异形,间质可见黏液样变,并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红细胞渗出(图2~3).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梭形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3+)(图4),结蛋白(desmin)(-),CD34(-),S-100(-).

    关键词:
  • 伴太田痣的青斑样血管病1例

    作者:陈忠业;杜强;刘俊;曾令济;王丽金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双小腿下部、内外踝、足背至趾端反复暗紫色瘀斑、溃疡伴疼痛1年半.患者1年半前无诱因出现双下肢、足背、内外踝多处红斑疹、瘀紫,伴轻度疼痛,1周后部分瘀紫斑扩展至指头大小并溃破疼痛,触之痛甚.在当地医院皮肤科诊治,经皮损活检诊断为“白色萎缩”.予丹参、阿司匹林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具体用药量不详)2月后疼痛消退,溃疡愈合,遗棕黄色色素沉着及少许白色萎缩性瘢痕.半年后原皮损周围又出现新损害,反复发作,夏重冬轻,无全身症状.

    关键词:
  • 联合疗法治疗连续性肢端皮炎30例临床观察

    作者:侯贻魁;赵志国;钟梅;汪乐;李松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2013年6月在本科就诊且经临床和病检确诊的连续性肢端皮炎患者,病程≤12个月;曾接受过全身或局部治疗,包括抗生素口服或静滴,外用激素类软膏和他克莫司软膏等,但疗效不满意;近1个月内未系统服药治疗,近2周内无外用皮质激素及维A酸类药物治疗.其中11例曾在本院或外院经过病检确诊,皮损主要以双手指/足趾皮肤弥漫性分布暗红斑,伴密集或散在分布的粟粒大脓疱、脓湖和脓痂,以鳞屑为主,部分患者双手/足的指/趾甲增厚、变形、分离和脱失(图1).入选的30例患者中,男8例,女22例;年龄12~62岁,平均30.63±12.28岁;病程0.5~11个月,平均5.43 ±3.04个月.

    关键词:
  • 依沙吖啶致接触性皮炎5例

    作者:刘阿丽;朱世豪

    1 临床资料例1男,68岁.额头及面部多个淡黄或褐色疣状丘疹和斑块10余年,头顶部一皮色表面粗糙乳头状丘疹8月余,头面部、颈项及胸前出现丘疹、水疱、面部及双眼睑水肿4d.10余年前,额头及面部相继出现7个脂溢性角化病皮疹,无自觉症状.约8个月前,头顶部长一寻常疣.4d前给予手术切除左侧额头及面部2个较大皮疹和头顶部寻常疣.3d前用依沙吖啶粉涂布创面及其周围约2.5cm内出现红肿、丘疹及丘疱疹,并有渗液,自觉灼痒,无发热,按术后正常反应,嘱加用1‰依沙吖啶湿敷,上述症状未减轻,可见湿敷部位及湿敷液流至的颈项及胸前出现丘疹、水疱,与正常皮肤境界分明,面部和双眼睑均水肿,不能视物,自诉灼热疼痛和瘙痒.1d前以“接触性皮炎”收入院.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诊断:接触性皮炎,脂溢性角化病,寻常疣.

    关键词:
  • UVB诱发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1例

    作者:柳文红;杜华;何春峰

    1 一般资料患者男,60岁.躯干、四肢红斑并丘疹伴瘙痒2个月.2个月前患者右上肢出现散在粟粒至黄豆大红色丘疹,瘙痒剧烈,当地私人诊所以“湿疹”予中药口服和外用(具体不详)治疗,应用10剂中药后诉瘙痒较前缓解,但是皮损面积逐渐增大,累及躯干及四肢,并见大量约黄豆大散在或孤立分布的紫红色丘疹,部分皮损轻度脱屑,瘙痒夜间为甚.本科门诊以“扁平苔藓?”收入院.

    关键词:
  • 红斑狼疮与扁平苔藓重叠综合征1例

    作者:黄蓉;吴卫红;邓晓红;黄长征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全身出现丘疹2个月.患者于就诊前2个月无明显原因前额皮肤出现暗红色斑、丘疹,无明显瘙痒、疼痛等不适,未予特殊处理.皮损渐增多,并累及双侧口角、口唇,伴轻微口角疼痛,曾多次在多家医院就诊,按“口角炎”给予对症治疗,口角疼痛稍有减轻,但皮损改善不明显,且双手背、手掌、双小腿、双足背、足底、背部亦出现类似的暗红色至灰紫色斑疹和斑丘疹,其上有少许鳞屑.

    关键词:
  • 多形红斑型玫瑰糠疹1例

    作者:杨扬;宋勋;谢韶琼;沈芳

    患者男,12岁.面部、躯干及四肢红斑脱屑伴瘙痒2个月.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炷状角化不全,表皮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及红细胞移入,破坏正常表皮结构,真皮浅层血管和附属器周围中等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真皮乳头可见大量红细胞溢出.诊断:多形红斑型玫瑰糠疹.

  • 砷角化症伴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

    作者:李杨;王舒;李福秋;姚春丽;范丹丹;汪华阳

    患者女,51岁.手足角化性丘疹10年,右足趾间溃疡1年.手部丘疹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突向下不规则延伸;右足溃疡处癌组织浸润性生长,可见显著核多形性及有丝分裂.诊断:砷角化症;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在随访中.

  • Fox-Fordyce病1例

    作者:张艾丽;袁伟

    患者女,24岁.双侧腋窝丘疹伴瘙痒3个月.皮肤科情况:双侧腋窝密集分布丘疹,质韧,孤立,互不融合,腋毛稀疏.皮损病理组织示:角化亢进、角化不全,表皮棘层细胞间及毛囊漏斗部上皮细胞间可见水肿.真皮毛囊及汗腺周围多少不等淋巴细胞及多量嗜酸性细胞浸润.诊断:Fox-Fordyce病.

  • 泛发性巨大型浅表脂肪瘤样痣1例

    作者:黄东北;杨涛;陈晓明;张文华;温琼;尤聪;叶小英

    患者女,39岁.躯干及双下肢丘疹、结节并斑块8年.皮肤科情况:躯干及双下肢丘疹、结节,局部融合形成斑块和肿块,呈皮色或黄色,触之柔软、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真皮浅中层胶原束间可见脂肪细胞团块,呈片状或叶状分布,脂肪细胞形态成熟、发育正常.诊断:泛发性巨大型浅表脂肪瘤样痣.

  • 丘疹性弹力纤维离解1例

    作者:张靓;梁家芬;平瑞月;张子圣;赵巍;李红毅

    患者女,24岁.发现躯干、四肢白色斑丘疹8年,皮损散在分布,不能自行消退.皮疹处无痤疮及其他炎症性皮肤病史.皮肤科情况:全身皮肤黧黑,颈部、胸背部、四肢散在多发圆形或椭圆形非毛囊性白色丘疹,以后背为重,密集但不融合,直径约3~5mm.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无光泽,无脱屑,触之坚实,无压痛.臀部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央胶原纤维纤细,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组织细胞.弹力纤维染色:纤细胶原区弹力纤维消失.诊断为丘疹性弹力纤维离解.

  • Waardenburg综合征1例

    作者:李庆研;耿松梅;马慧群

    患者女,14岁.先天性神经性耳聋,蓝色虹膜,内眦变宽,早熟灰发,面部躯干四肢色素沉着斑.家族无类似病史.诊断Waardenburg综合征I型.患者随访中.

  • 成人深在型环状肉芽肿1例

    作者:吴超;晋红中;刘跃华;方凯;付兰芹

    患者男,28岁.颈部、双上肢、右外踝皮下结节半年.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深层由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细胞构成的栅栏状肉芽肿性改变.类风湿因子、血沉等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诊断:深在型环状肉芽肿.口胶沙利度胺片50mg 3次/d,3月后好转.

  • 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白癜风45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冬云;王晓林;靳曰军

    目的 探讨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临近或对称部位有两独立皮损的稳定期白癜风患者45例,将每例患者的两独立皮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同时定期予CO2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仅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治疗20次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8% (44/45),有效率为48.89%(22/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 (37/45),有效率为26.67% (12/45),两组皮损的总有效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皮损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白癜风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医生选择.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杨刚;张琪;谭城

    报告1例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治疗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Hailey-Hailey Disease,HHD).患者男,31岁,因双侧腹股沟及肛周浸渍糜烂10年就诊,否认家族遗传史.皮肤科情况:右腹股沟及肛周红斑、浸渍、糜烂,部分皲裂,少量渗出,可见色素沉着,未见皮肤明显增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局部角化不全,表皮突下延,棘层增厚,全层棘刺松解,呈“倒塌砖墙样”改变,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少量炎细胞浸润.符合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HHD)诊断.使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3次,皮损基本消退,随访6个月未复发.

  • 卡马西平致重症药疹40例临床分析

    作者:石建;高杰;包健安;缪丽燕

    目的 了解卡马西平致重症药疹40例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2015年12月收住院治疗的40例卡马西平致重症药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和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类型)、潜伏期、累及脏器与临床表现、住院时间费用及转归、HLA-B*1502等位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40例患者中,>45岁中老年患者比例高(65%),潜伏期均较长,中位数为17(2 ~ 59)d;除有皮肤损伤外,常见黏膜受损(31.07%),其次为全身损害(25.24%)和血液系统损伤(18.45%);平均住院时间为21.80d,与治疗费用高相关;HLA-B* 1502等位基因阳性率高(93.75%).结论 卡马西平致重症药疹危害大,治疗费用高,建议使用前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从而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关键词: 卡马西平 药疹 基因
  • 儿童型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特征及诊疗特点

    作者:闫会昌;田向永

    目的 了解儿童型大疱性类天疱疮(CBP)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治2例及既往文献病例中临床资料基本完整者17例共19例CBP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诊疗方案等.结果 19例CBP中,男15例,女4例;年龄6个月~13岁;病程8d ~4年.皮损多位于胸、腹、背部及四肢,口腔、腋窝、会阴区等黏膜及皱褶部位亦有受累,临床表现为正常或红斑基础上大小不等的张力性厚壁水疱,尼氏征阴性,多伴程度不等的瘙痒.典型组织病理可见表皮下水疱或裂隙形成,直接免疫荧光多呈基底膜带IgG和(或)C3呈线状沉积,部分病例可见IgM和IgA沉积.平均予泼尼松1.253mg/(kg·d)治疗后均见好转.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CBP诊断需综合考虑临床病史、组织病理学、直接免疫荧光及盐裂实验+间接免疫荧光等检查结果,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且预后良好.

  • 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1例及其家系突变基因的检测

    作者:汪丹;何永萍;李仲桃;汪盛

    目的 报告1例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non-bullous congenital 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NB-CIE)患者,并进行相关致病基因的突变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TGM1,ALOX12B,ALOXE3,ABCA12,CYP4F22,NIPAL4基因外显子及剪切位点序列,通过DNA测序寻找基因突变.结果 发现患者NIPAL4基因第2号外显予存在一个纯合无义突变c.433C>T,导致该处密码子由CGA变成TGA,使得第145位氨基酸由精氨酸(R)变为终止密码(p.R145X).患者父母均为该突变杂合携带孝.结论 国内尚无NBCIE患者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的报道,本研究显示NIPAL4基因c.433C>T突变可能是本例NBCIE患者发病的分子学基础.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紫外线损伤小鼠皮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彤;卢浩;陈际名;魏楠;李亦凡;王宣军;马啸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紫外线UVA,UVB辐照引起的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6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6组,用UVA,UVB紫外灯管照射小鼠背部脱毛后的皮肤,诱导皮肤损伤模型建立.在当天照射结束后半小时之内进行相应的药物涂抹,后一次照射结束后24h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病理学切片、染色后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变化;氧化还原试剂盒测定氧化应激程度;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表达量.结果 5% EGCG组和10% EGCG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皮肤状态明显改善,干燥、红肿状态减轻,皮肤组织中胶原蛋白含量高于模型组,氧化应激反应低于模型组,凋亡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CG可以保护因紫外线辐照而受损的皮肤.

  •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欣欣;陈立新;王莹;管志伟;毕田田;高西波;宫泽琨;李钦峰

    目的 观察研究特异性免疫治疗对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疗效.方法 雌性的SPF级纯系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卵清蛋白激发组、丙酮激发组三组,每组12只.应用尘螨溶液诱导小鼠形成过敏体质,再分别用0.5%的丙酮和卵清蛋白诱导小鼠产生特应性皮炎,对照组选择等量PBS致敏处理.造模成功后,每组随机选择6只小鼠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总IgE水平变化.取血完毕后取相应小鼠皮肤进行病理切片.剩余小鼠应用阿罗格脱敏试剂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1周,对照组未予任何处理,取血检测血清IgE水平,相应皮损进行病理组织切片.结果 接触卵清蛋白及丙酮的小鼠皮肤局部呈现表皮增生、细胞浸润等炎症性改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临床表现及病理符合特应性皮炎改变;实验组小鼠血清总IgE(卵清组与丙酮组数值:3 479.899±758.945pg/mL、3 809.807±532.886pg/mL)与对照组数值(1 148.970±131.648pg/mL)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特异性免疫治疗一周后,实验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与前对照降低,表皮增厚及炎性渗出症状改善.结论 卵清蛋白与丙酮在尘螨致敏小鼠表皮上均可产生类似人类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及病理改变,为AD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动物模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人类特应性皮炎炎症的转归有一定效果.

  • 小檗碱对人皮肤黑素瘤A375细胞周期相关miRNA的影响

    作者:杨历辉;李东霞;苏依拉;苏秀兰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皮肤黑素瘤A375细胞株增殖及细胞周期相关miRNA及其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A375细胞,加入不同浓度小檗碱(0,20,40,60,80,100μmol/L),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小檗碱对A375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细胞周期;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小檗碱对A375细胞miRNA-34a,miRNA-154,miRNA-26a,miRNA-124及其对应靶基因CDK4,CyclinD1,Cy-clinE,CDK2表达的影响.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MTT法结果显示小檗碱抑制A375细胞增殖,具有时效依赖性和量效依赖性(P<0.05).流式细胞实验表明低浓度(20,40μmol/L)小檗碱作用后细胞周期呈S期阻滞和G2/M期阻滞(均P<0.05),高浓度(60,80μ.mol/L)小檗碱作用后细胞周期呈G2/M期阻滞(P<0.05).实时定量RT-PCR结果表明,小檗碱作用后随着浓度的增加miRNA-34a,miRNA-154,miRNA-26a,miRNA-124表达增加(均P<0.05),其对应的靶基因CDK4,CyclinD1,CyclinE,CDK2表达减弱(均P<0.05).结论 小檗碱对A375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小檗碱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相关miRNA及其靶基因对黑素瘤A375细胞发挥抑制作用.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两种分枝杆菌LAM抗原抗体的检测

    作者:靳亚莉;张振国;乐宏元;王绘翔;鹿红艳;吕成志;宋顺鹏

    目的 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结核分枝杆菌和抗麻风分枝杆菌LAM抗原的抗体.方法 分别用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胞壁的LAM成分作抗原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是否有抗上述抗原之抗体的存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存在很高含量的抗两种LAM抗原的抗体,且其水平相当,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水平的抗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杆菌胞壁的LAM成分的抗体.

  • 银屑病小鼠模型建立的新方法

    作者:董颖颖;钟世玉;王琼;吴艳红;王秀莹;崔鹿;安金刚;孔刚玉

    目的 确立一种新的、有效的、稳定的银屑病鼠造模新方法.方法 使用咪喹莫特乳膏外用及干扰素腹腔内注射造模;观察BALB/c小鼠皮损改变及稳定性;并进行皮肤病理片制作和皮损组织病理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银屑病样小鼠皮损中CD3+,CD4+,CD8+T细胞、IL-12,IL-17,IL-23,TNF-α,MPO及SOD的表达情况;与正常组小鼠比对,观察造模效果.结果 肉眼观察模型小鼠皮肤较对照组明显增厚,颜色偏红,表面覆盖厚层鳞屑,符合银屑病样改变;银屑病组织病理学Baker评分符合银屑病样改变;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皮肤中CD3+,CD4+及CD8+T细胞在真皮层较正常鼠显著增多,两组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2,IL-17,IL-23及TNF-α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皮肤中表达增强,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小鼠皮损MPO表达较正常小鼠显著增多.模型组小鼠皮损中SOD表达减少;结果显示造模小鼠皮损符合银屑病改变,皮损典型,2周内皮损未消退.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稳定的、值得推广的银屑病造模新方法.

  • CCR6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人群白癜风的相关性

    作者:乌日娜;韩建文;黄艳平;布和其其格;白云花;格日乐

    目的 探讨CCR6(human chemokine receptor 6)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人群白癜风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收集散发型蒙古族白癜风患者425例,正常对照503例,选择位于CCR6基因区域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36313和rs6902119),利用连接酶检测反应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rs2236313的等位基因T在病例组的频率明显高于在对照组中的频率(P =2.24×10-3,OR=1.33).而rs6902119的等位基因C在病例组中的频率明显高于在对照组中的频率(P=5.57×10-5,OR=1.47).2个SNP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0.892,r2=0.74).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rs2236313在隐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中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rs6902119在显性遗传及隐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中的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在隐性遗传模式下,P值更为显著,OR值更大.结论 CCR6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蒙古族人群白癜风有相关性.

  •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34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样满;王国安;陈俊杰;王润龙;张鑫;张海璐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66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部患者予口服复方芦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等综合治疗,治疗组(34例)同时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分别于用药前、用药第2,4和6周末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及皮损数目、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38.23%和18.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分别为64.70%和34.37%,治疗6周后为85.29%和5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医生应用.

  • 白芍总苷胶囊联合NB-UVB治疗银屑病临床观察及其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小静;李志锋;李显平

    目的 评价白芍总苷胶囊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6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予NB-UVB治疗,每周照射3次,共治疗8周,试验组同时予白芍总苷胶囊口服,0.6g,3次/d,共治疗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分别随访1次,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PASI评分,并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PAS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ASI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77.78%)高于对照组有效率(46.43%),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白芍总苷胶囊联合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显著,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恢复患者T细胞亚群失衡状态有关.

  • 播散性带状疱疹伴病毒性脑炎的HIV感染1例

    作者:史雯;刘志刚;周先晟

    患者男,53岁,因“右头面部红斑、水疱伴疼痛6天,呕吐、呼吸困难2天”入院,入院1天后开始持续发热、乏力、双侧头痛、头晕,伴全身散在水疱.HIV抗体初筛及确诊试验均阳性.诊断:1、播散性带状疱疹;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3、HIV感染.给予膦甲酸钠氯化钠3.0g,2次/d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调节免疫治疗,效果明显.

  • 单次高危性行为后即感染HIV的男男同性恋者1例随访分析

    作者:蔡英;赵金仙;付金翠;郭春园;鲁建波;李世福

    目的 对仅发生过一次无保护肛交男男同性恋者进行追踪随访和检测以判定其是否感染HIV,并在随访过程中采集血清保存.方法 发生高危肛交性行为后对该患者进行4次追踪检测,抽血进行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筛查和确证试验、CD4+T淋巴细胞检测以及病毒载量检测,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检测.结果 HI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值/临界值(S/CO)持续上升,HIV-1抗体蛋白印迹法(WB)出现的条带越来越多直至全带型,病毒载量检测值越来越高至5600cp/mL,终诊断为HIV感染,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着HIV-1病毒载量的上升应激性升高,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检测阴性.结论 对高危人群HIV抗体不确定者的追踪随访至关重要,规范采集保存此类血清标本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 早期梅毒四种驱梅方案疗效比较

    作者:衡鲲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头孢曲松、多西环素和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佳驱梅方案及青霉素过敏的替代方案.方法 将535例早期梅毒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使用上述4种抗生素治疗.观察各组显性梅毒皮损消失情况及潜伏梅毒血清学变化.结果 随访2年上述抗生素组治愈率分别为82.6%,91.0%,82.3%,48.8%;血清固定率分别为14.4%,9.0%,14.9%,41.3%;血清复发率分别为3.8%,0.8%,2.8%,10.7%.阿奇霉素与各组间治愈率、血清固定率及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苄星青霉素仍是驱梅的首选药物,头孢曲松是青霉素过敏的很好替代药物,其次是多西环素.阿奇霉素不宜作驱梅替代药物.

  • 以阴囊斑丘疹为主要表现的二期梅毒并HIV感染1例

    作者:王军雄;陈倩倩;李水凤;卢斯汉

    患者男,32岁.阴囊肥厚性斑丘疹伴瘙瘁3个月.阴囊密集分布灰褐色肥厚性斑丘疹,呈椭圆形或多角形,直径0.3~ 1.0cm,灰褐色,上覆皮屑,界清,表面干燥,质硬.双侧腹股沟及大腿内侧见白斑和皮屑.阴茎根部近系带旁糜烂和渗液.有不洁性行为史,渗出液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活动梅毒螺旋体,RPR(1∶32),TPPA(+),HIV确证实验(+),CD4+/CD8+∶0.43.诊断:二期梅毒;HIV感染.予苄星青霉素治疗后斑丘疹已消退.

  • 细胞因子与梅毒免疫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俊;季必华

    目前对梅毒免疫学的相关研究已证明,以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等为代表的TH1型细胞因子在梅毒早期发挥主要作用,有利于机体对梅毒螺旋体(TP)的清除.随着病程的迁延,TH1型反应受到抑制,TH2型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逐渐占优势,导致梅毒处于潜伏状态.近年发现TH17型细胞因子IL-17在抗梅毒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他TH17相关细胞因子(IL-21,IL-22)在梅毒免疫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趋化因子配体(CXCL)-13对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虽不明了,但可能对神经梅毒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合并HIV感染会影响梅毒的免疫调节作用.

  • 皮肤T细胞淋巴瘤相关性瘙痒研究进展

    作者:张芊;谷晓广;谢志强;张春雷

    瘙痒是指一种不愉快的、并即刻引起搔抓欲望的感觉,常见于皮肤病,也可能是潜在的系统性疾病的皮肤表现.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s,CTCL)是一种可引起瘙痒的威胁生命的皮肤肿瘤.瘙痒可以继发于CTCL,也可以是CTCL的原发表现.瘙瘁通常在CTCL疾病进展期或某些亚型中,症状较为严重,如亲毛囊性CTCL、Sézary综合征(S6zary syndrome,SS)以及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一般抗瘙瘁治疗难以抑制.目前,关于CTCL瘙痒机制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研究发现多种介质与其相关,如白介素31、P物质、蛋白酶、胃泌素释放肽和神经生长因子等,且其治疗也主要依赖治疗原发病,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很少,控制瘙痒多依赖于经验用药.本文对CTCL相关性瘙痒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做文献复习.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苑春雨;陈崑

    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期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多见.尽管大多数具有自限性的良性病程,但部分仍有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及毁容的风险,需要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治疗方法如糖皮质激素、干扰素、长春新碱、手术、激光等副作用大,并非对所有血管瘤都有效.目前β受体阻滞剂以其安全高效的优点成为一线首选药物.

  • 误诊为阴囊湿疹的二期梅毒1例

    作者:李德彧;曹碧兰;熊琦;黄洋

    患者男,23岁.阴囊红斑、鳞屑伴瘙痒1个月.初发皮损为阴囊暗红色浸润性红斑和片状鳞屑,自觉瘙痒,按阴囊湿疹治疗后皮疹增多,蔓延至阴茎,且瘙痒加剧.梅毒血清学试验:TPPA(+);RPR 1:64(+).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1周后皮损明显消退,瘙痒缓解.

    关键词: 阴囊湿疹 二期梅毒
  • 凉血祛湿止痒汤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血清IL-2,IL-4及皮损白三烯B4的影响

    作者:孙占学

    目的 观察凉血祛湿止痒汤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血清IL-2,IL-4及皮损白三烯B4作用效果.方法 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中药凉血祛湿止瘅汤(治疗组)干预,并与安慰剂(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红斑、水肿、表皮剥脱、苔藓化等症状,应用严重度指数评分法评价疗效,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IL-4及皮损白三烯B4水平.结果 以严重度指数评分法比较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红斑、水肿、表皮剥脱以及苔藓化等各项数据,治疗组干预后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皮损明显改善,与本组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有效率为49.18%,治疗组有效率为8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凉血祛湿止瘁汤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IL-4及皮损白三烯B4浓度明显下降,而血清IL-2显著上升,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药凉血祛湿止痒汤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皮损具有控制红斑、消除水肿、促进破损表皮修复、抑制苔藓化的效果,具有提高血清IL-2、拮抗IL-4及皮损白三烯B4等炎症因子作用.

  • 金华市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样本确证结果分析

    作者:吴斌;朱淑英

    目的 了解HIV抗体筛查阳性结果与确证结果之间的关系,为HIV感染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和胶体硒法对样本进行HIV抗体筛查,筛查阳性样本进行确证试验(WB),对筛查结果和确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08份H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确证试验HIV-1抗体阳性629份,占88.84%;不确定57份,占8.05%;阴性22份,占3.11%;629份确证阳性样本中,626份ELISA法S/CO值>6,占99.52%,S/CO值<1确证结果无阳牲;确证阳性样本抗env基因编码蛋白阳性率高,gp160和gp120的阳性率均为100%;不确定样本中,gp160和p24出现的几率高,分别为77.19%和68.42%.结论 HIV抗体筛查试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S/CO值>6的样本确证阳性的几率较高;对同时出现gp160和p24的不确定样本应予以重视.

  • 手部湿疹82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广仁;韩永智;黄庚史;林静

    目的 探讨环境接触性因素在手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手部湿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变应原斑贴试验.结果 82例手部湿疹斑贴试验阳性率64.63%,变应原阳性率高的是硫酸镍.手部湿疹患者中手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手部刺激性皮炎和手部未分类皮炎痊愈率分别是35.71%,26.32%和11.90%.结论 环境接触性因素是手部湿疹的常见病因,斑贴试验是确证致敏原的有效手段,对手部湿疹的治疗和预后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 湿疹 斑贴试验
  • 810nm半导体脉冲激光飞点模式与1064nmNd:YAG激光祛除唇毛的自身对照观察

    作者:陈媛;姜嵩;苏虹;张艺琼;谭雅心;杨智

    目的 探讨低能量高频率810nm半导体激光飞点模式与高能量低频率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唇毛的疗效、安全性和满意度.方法 采用随机自身左右对照方法,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右侧使用半导体激光进行治疗,左侧使用Nd∶YAG激光,B组相反.共进行5次治疗,每次间隔4周.结果 疗程结束1个月时半导体激光STACK模式和Nd∶YAG激光有效率分别为95.0%,90.0%,3个月时有效率分别为75.0%,8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副作用发生.半导体激光飞点模式疼痛度评分更低(P<0.05),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两种激光治疗多余唇毛均安全有效,使用STACK模式治疗疼痛度更低,满意度更高.

  • 三切口双平面大汗腺切除术联合负压引流治疗腋臭39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宏伟;梁敏;程艳

    目的 探讨一种损伤小、效果良好、外观美观的治疗腋臭的适宜方法.方法 采用两种微创方法治疗腋臭患者87例,治疗组39例,采用三切口双平面大汗腺切除术联合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平均随访32个月.结果 治疗组复发率为2.56%,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少,两种方法均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出汗状况.结论 三切口双平面大汗腺切除术联合负压引流治疗腋臭,是一种并发症少、术后外形美观、效果确切的根治腋臭的手术方法.

中国皮肤性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