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护理

    作者:张德葵;梁新苗;李义伟;郑婷婷;高捷;余建华

    目的总结6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护理经验.方法采用暴露疗法、加强创面处理、预防感染、心理护理,加强营养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等.结果6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好转出院,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严密的护理方案对疾病的康复起促进作用.

  •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肾病综合征1例的护理

    作者:张秀苇

    大疱性类天疱疮(hullous pemphigoid)是一种泛发全身的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厚疱壁,不易破溃的大疱,破溃后常伴有皮肤的血痂.一般认为属于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2010年10月收治1例类天疱疮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肺癌表现为大疱性类天疱疮误诊为白塞病1例

    作者:朱静茹

    病历资料患者,男,62岁,主因口腔溃疡5个月余,皮疹、外阴溃疡10余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发痛性口腔溃疡,大小不一并反复发作;并出现嘴角、舌溃疡,疼痛明显,进食困难,张口受限.入院前10余天出现外阴溃疡、躯干及四肢散在红色丘疹及疱疹,伴瘙痒,丘疹及疱疹范围逐渐扩大,部分成片状,中央可结痂.并出现双眼内眦充血、瘙痒,无眼痛、眼胀及视物模糊,给予沙利度胺片口服、派瑞松外用及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而入院.

  • 陈可平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验案1则

    作者:孟苗苗

    1 病案举例患者,女,75岁,2012年11月19日因“四肢、躯干泛发水疱4月余”就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脚红色丘疹,瘙痒,继起白色小水疱,逐渐融合成片,双手继起同类型水疱,后泛发于全身,疱液由白色转变为淡黄色浆液性.外院组织病理示类天疱疮,予中药内服(具体不详),以及外用卤米松软膏(香港澳美制药,医药产品注册证号HC20100039)等治疗,治疗后疱疹逐渐消退,但停药后以上症状反复,再次服药后未明显好转,且呈进行性加重.刻下症见:四肢、躯干泛发较多大小不一水疱性红斑,瘙痒,不思饮食,夜寐欠安.查体:慢性病容,鼻饲饮食,营养状态较差.

  • 袁兆庄治疗火赤疮的经验

    作者:贾力;张小薇

    目的总结袁兆庄教授在中医皮外科的宝贵经验,观察单纯应用中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中医称之为火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门诊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单纯应用中药完整治疗了5例患者.结果从患者的自觉症状、临床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且临床疗效稳定不易复发,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

  • 参苓白术散治疗皮肤病验案3则

    作者:王丽

    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以脾虚湿蕴为主的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小儿脓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 金匮肾气丸配合激素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疗效观察及对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保国;李志英;杜明

    目的 探讨金匮肾气丸对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皮损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激素组(15例),分别给予金匮肾气丸配合泼尼松和单纯泼尼松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患者组皮损及对照组正常皮肤的糖皮质激素受体α和β(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α和GR-β)表达并比较.结果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激素组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GR-α表达明显强于激素组和对照组(P<0.01),而GR-β表达弱于激素组(P<0.01).结论 金匮肾气丸可有效增强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皮损GR-α的表达,减弱GR-β表达,进而增强皮肤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作者:陈宾;魏宝永

    对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进行诊断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知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除湿胃苓汤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BP180 IgE、抗BP230 IgE和总IgE间的相关性

    作者:王昱璐;李丽;左亚刚

    目的 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血清总IgE、抗BP180和抗BP230的IgE抗体,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63例BP患者血清的总IgE抗体、抗BP180 IgE抗体和抗BP230 IgE抗体水平,并分析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BPDAI评分与IgE抗体的相关性.结果 63例BP患者中,总IgE阳性者41例,阳性率65.08%;抗BP180 IgE阳性者37例,阳性率58.73%;抗BP230 IgE抗体阳性者47例,阳性率74.60%.总IgE和抗BP230 IgE呈正相关(r=0.643,P<0.001).63例患者中共34例记录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其中19例BP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量增多(55.88%).BP180 IgE抗体与BPDAI中的红斑评分呈正相关(r =0.934,P<0.05).结论 IgE在BP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IgE自身抗体可能主要与BP230相结合,同时抗BP180 IgE可能会引发BP患者红斑.

  • 1例复方黄柏液外敷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护理

    作者:冯菊;胡国蓉

    患者男,80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斑块、水疱,自觉瘙痒,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入院前1周再次复发,颈部、躯干及四肢多发大小不等的丘疱疹、水疱、红斑,部分水疱破溃后,创面潮红、糜烂、有少量渗液.行病理检查示:类天疱疮.

  • 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皮肤病

    作者:邓小蓉;钟华;宋志强;郝飞

    嗜酸粒细胞是在感染、非特异性组织损伤、变态反应和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多能粒细胞.在多种内外源性因素刺激下,嗜酸粒细胞可从周围组织募集到局部并参与多种炎性反应的启动和发展,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本文就药疹、特应性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嗜酸性蜂窝织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及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等与嗜酸粒细胞相关的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因、治疗等做一综述.

  • 中性粒细胞参与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生的相关机制

    作者:王亚男;赵文玲;李丽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由自身抗体攻击基底膜带半桥粒蛋白BP230和BP180而导致的以真表皮分离、水疱形成为特点的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疱病.在IgG被动转移BP鼠模型中,自身抗体攻击基底膜带后可激活补体,肥大细胞脱颗粒,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聚集,释放蛋白酶损伤基底膜带,导致水疱形成.其中,中性粒细胞的有无直接决定了水疱能否产生,本文对中性粒细胞参与BP发生的具体过程进行综述,以深入了解BP的发生机制,为疾病的干预提供新视角

  •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刘艺迪;赵文玲;左亚刚;李丽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国内外诸多研究报道称BP患者常合并有神经系统疾病,其中以痴呆和脑血管事件为常见.BP存在两种自身抗原,即大疱性类天疱疮自身抗原1(BPAG1)和大疱性类天疱疮自身抗原2(BPAG2).这两种抗原都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中有表达.患者可能是由于血脑屏障受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抗原暴露于免疫系统,继发的交叉免疫反应攻击皮肤中的自身抗原,使得BP发生.

  • 高龄老年人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4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程志明;何瑞;李春辉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好发于老年人的以表皮下的水疱形成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各种因素诱发表皮基底膜带发生抗原性改变、产生抗基底膜带抗体、从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有关.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65岁[1].近年来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一干部病房先后收治了4例年龄在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BP患者,1例死亡,3例治愈,现将其诊疗过程及相关临床资料报道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期对高龄老年人BP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感染分析

    作者:楼小航;刘继峰;吴纪龙;邢臣径;陈娜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感染情况,并分析诱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轻重程度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并积极给予其他相关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转归及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率与年龄、性别、血白蛋白水平、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116例患者中,病情缓解110例,缓解率为94.83%,不详者5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0.86%;重症患者缓解率(83.33%)明显低于中轻症患者(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6例患者中,发生感染25例,感染率为21.55%;其中细菌感染24例,感染率为20.69%;真菌感染4例,感染率为3.45%;感染部位包括皮肤感染19例,肺部感染3例,败血症2例,尿路感染3例,口腔感染4例;其中合并2种感染2例(中症1例,重症1例),合并3种感染2例(均为重症);共分离出病原菌31株,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念珠菌,分别占35.48%、19.35%、16.13%、12.90%;患者感染率与病情程度及血白蛋白水平有关,血白蛋白水平较低者感染率(35.29%)大于血白蛋白水平较高者(15.85%);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感染率(44.44%)大于中症(11.48%)、轻症(10.53%)患者.结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发病率较高,感染率与病情程度和血白蛋白水平有明显相关性;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此类患者的皮肤护理及感染防控.

  • 143例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唐书谦;钟白玉;叶庆佾;黄云辉

    目的 回顾性观察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直接免疫荧光检查(DIF)结果,分析及评估其实验方法.方法 活检取材,冰冻切片,DIF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免疫病理确诊143例,其中寻常型天疱疮(PV)阳性75例(52.40%)、红斑型天疱疮(PE)阳性13例(9.1%)、大疱性类天疱疮(BP)阳性53例(37.1%)、副肿瘤天疱疮(PNP)2例(1.4%).临床与免疫病理诊断的符合率PV为65.3%(49/75),PE为61.5%(8/13),BP为69.8%(37/53),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F对常见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是一项重要的、快速而特异性较高的检查方法,但仍需紧密结合临床确诊.

  •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抗BP180自身抗体识别抗原表位的研究

    作者:王刚;沈柱;刘玉峰

    目的 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抗BP180IgG和IgE自身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方法 利用柱亲和层析的方法从10例BP患者血清中提取抗BP180-NC16A自身抗体,用免疫印迹技术对所获IgG和IgE自身抗体分别进行抗原表位鉴定.结果 所有10例患者的自身抗体均识别aa507-aa532区域内(NC16A-2和NC16A-2.5)至少一个抗原表位,而且来自同一患者的IgG和IgE自身抗体在该区域所识别的表位完全一致.BP自身抗体与NC16A-1、NC16A-3和NC16A-4区域的结合率较低,与NC16A-5片段不结合.结论 BP致病性自身抗体所识别的主要抗原表位可能位于BP180分子NC16A片段的aa507-aa532区域内.

  • 8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颖;林新瑜;李灵;王倩;邓秋

    目的 总结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在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大疱性类天疱疮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8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29∶1,平均年龄(74.21±10.14)岁.皮损均表现为紧张性水疱,瘙痒是主要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下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见IgG和(或)C3在基底膜阳性表达.80例患者中7例自动出院,痊愈25例,好转48例.69例患者均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其中6例患者联合免疫抑制剂.伴有低白蛋白血症组可显著延长住院时间(P<0.05).结论 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首选.积极治疗低白蛋白血症有利于病情缓解.

  • 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继发粟丘疹1例

    作者:李莹;吴景良

    报道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继发粟丘疹.患者女,56岁,双上肢大疱性类天疱疮遗留的色素沉着斑上出现白色丘疹1个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表皮样囊肿,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可见颗粒层,囊内含板层状角质.诊断为粟丘疹.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作者:孙占学;李元文;张丰川;周德瑛;孔宇虹;周志强;彭丹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因四肢起疱疹伴瘙痒2月,加重1周,于2007年2月10日收入院治疗.患者2月来四肢皮肤反复出现疱疹,伴有瘙痒,影响睡眠,曾就诊于多家医院,采用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1周皮疹加重,双下肢疱疹密布,破溃红肿渗出,瘙痒剧烈,遂于我院我科门诊就诊,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收入院.

178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