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중국피부성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089
  • 国内刊号: 61-11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彭振辉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联合疗法治疗麻疹样红斑和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疗效观察

    作者:刘莉;冯志宏;张晓琳

    1 临床资料 100例均为本院3年来门诊患者,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19~56岁,平均35岁,病程1 h~12天,平均3天.

  • 32P治疗皮肤血管瘤临床观察

    作者:张强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702例血管瘤患者为本院1998年3月~2006年3月门诊患者,均经本科医师检查或针吸细胞学检查确诊,其中男280例,女422例,年龄15天~68岁.

  • 木村病1例

    作者:李占平;耿松梅;徐浩翔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左侧头面部皮下结节7年.7年前患者发现左侧头面部出现3个皮下结节,呈淡红色,黄豆大小,无自觉症状,未予治疗,4年前增至核桃大小,外院手术摘除耳后皮下结节,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未予治疗.

  • 激光和液氮冷冻治疗寻常疣疗效观察

    作者:康红芬;肖红艳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来自本科2002年1月~2005年12月门诊,男40例,女60例,年龄1~61岁,平均35.60岁,病程1月~6年.

  • 阴囊部二期环状梅毒疹1例

    作者:张琼;王伟;郭竹秀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阴囊红斑、痒反复发作半年.患者半年前发现阴囊出疹,红色斑片状,有痒感.查真菌阳性,采用特比萘芬乳膏治疗,症状好转.

  • 神经皮肤黑变病伴颅内黑色素瘤1例

    作者:刘永祥;陈智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以左侧面部蓝黑色斑27年,阵发性头痛10余天就诊.27年前患者出生后发现左侧面部出现蓝黑色斑,无症状,未诊治.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两家系5例

    作者:黄东北;李立明;余红;叶小英

    1 临床资料例1女,33岁.因反复面部红斑、关节疼痛7年,关节痛伴发热1周入院.患者7年前开始出现面部红斑、四肢关节疼痛,皮疹日晒后加重,在他院就诊,查尿蛋白(3+),白WBC减少,ANA(+),抗ds-DNA抗体(+),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以"强的松"治疗,病情好转.1周前再次出现关节疼痛伴发热,故来诊.

  • 手术治疗疣状痣1例

    作者:王儒鹏;何威;黄海;李顺碧;付秋红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右上肢、右手背出现黑褐色丘疹、斑块24年.患者出生时即在右上肢、右手背出现黑褐色扁平丘疹,部分融合成斑块,未予以重视,此后皮疹随年龄增长缓慢增大,无自觉症状.

  • 植物油致光感性皮炎并急性肾衰竭1例

    作者:张震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双手背、颜面肿胀、红斑瘙痒3天,无尿1天入院.患者10年前食植物油(菜籽油)多次出现手、面部红斑肿胀,予以地塞米松、西替利嗪治疗好转,后家中改食豆油后症状消失.

  • 液氮冷冻和钬激光治疗跖疣疗效观察

    作者:李燎;颜丹;钟桂书

    1 临床资料 120例跖疣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6~78岁,平均32岁;病程1月~2年,平均7.8月;疣体单个至10余枚.

  • 炎琥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40例临床观察

    作者:龙剑文;王玉英

    1 临床资料 80例均为本科2005年7月~2006年7月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50~70岁,平均62.5岁;病程1~5天.

  • 发生于口腔部位的二期梅毒疹1例

    作者:边鹊桥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0岁.口腔溃疡半年,口角增生物2月,有痛感伴流涎来诊.半年前患者下唇黏膜出现甲盖大小白色斑片,自认为口腔溃疡,用"一可贴"治疗数日,未愈.

  • 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作者:龙庭凤;张林;何黎

    报告1例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女,52岁.关节疼痛1年,头面、耳、手背、口腔黏膜出现黄红色丘疹结节伴发热半年.手背结节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真皮内大量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胞质嗜酸性,呈"毛玻璃"样.免疫组化染色CD68(+).诊断为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经泼尼松、羟基氯喹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后皮肤和关节症状显著改善,正在随访中.

  • 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

    作者:蒋屏东;华海康;李明;杨莉佳

    患者男,81岁,无明显诱因躯干部位出现数个紫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半月后出现食欲减退、乏力、血尿、黑便.皮肤科情况:胸腹部多发浸润性紫红色丘疹、结节,1 cm×1 cm~2 cm×3 cm,质韧似橡皮样,与表皮粘连,无压痛.见少许淤点、淤斑,结节结合骨髓穿刺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b型).

  •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Bowen病1例

    作者:杨晓勇;王苏平

    报告1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Bowen病.患者男,51岁,面部、四肢扁平丘疹5年,伴左额部斑块1年,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Bowen病.

  • 硬肿病1例

    作者:陈用军;周小勇;段逸群

    报告1例硬肿病.患者男,52岁.颈、肩、背部皮肤肿胀、发硬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的炎细胞浸润,真皮明显增厚,胶原增粗,胶原间隙明显,阿新兰染色(+).诊断:硬肿病.予以口服降血糖药物和维生素C、维生素E及中药,1个月后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皮损好转.

    关键词: 硬肿病
  • 发疹型汗管瘤2例

    作者:李晖;查锦东;孟赤;李家文

    汗管瘤是一种汗腺的良性肿瘤,皮损需与很多丘疹性疾病相鉴别.本文报告2例女性患者,组织病理符合发疹型汗管瘤.

    关键词: 发疹型汗管瘤
  • 紫色毛癣菌致婴儿黑点癣1例

    作者:陈晶;周立东

    目的 报告紫色毛癣菌致婴儿黑点癣1例.方法 取病损处皮屑、病发数根镜检,并置沙堡培养基(SDA)、改良KANE/FISCHER系统25℃,4~10天;马铃薯葡萄琼脂(PDA)小培养观察该菌株菌落生长、生理变化情况及观察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 镜检可见发内、外成串孢子菌丝,SDA培养10天时可见湿润、紫红色菌落,表面皱褶不规则;皮肤癣菌培养基培养7天时琼脂变红;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10天菌落边缘可见约3 mm水解晕;脲素酶4天时培养基未变色;PDA培养10天时小培养镜下可见菌丝分支畸形、粗短和不规则突起及大量厚壁孢子.结论 临床分离株为紫色毛癣菌,是此例婴儿黑点癣主要病原菌.

  • 微波和32P敷贴治疗跖疣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马玉波;刘怡文;陈美娟;陆平

    目的 探讨微波和32P敷贴治疗跖疣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门诊随机选择跖疣患者161例并随机分成两组,微波治疗组65例局麻下微波去除疣体病灶;32P敷贴治疗组96例,将放射性核素32P液均匀滴于与病灶相同大小的纱布块上,晾干后将其固定于相应病灶表面进行敷贴治疗.每周敷贴1次,平均5~6次,至脱痂痊愈.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反应和疗效.结果 微波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复发率、副作用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36.9%,53.8%,80.0%和44.6%;32P敷贴治疗组分别是96.9%,3.1%,37.5%,15.6%.结论 32P敷贴治疗足底跖疣较微波治疗方法简便安全,痛苦小,疗效显著,副作用少.

  • 奥硝唑和雷公藤多甙联合"电灼打洞术"治疗聚合性痤疮疗效观察

    作者:唐秀生

    目的 探讨奥硝唑和雷公藤多甙片联合"电灼打洞术"治疗聚合性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聚合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奥硝唑和雷公藤多甙片联合"电灼打洞术"治疗组(60例)和奥硝唑和雷公藤多甙片对照组(60例),治疗2~4周,分别比较疗效.结果 2周和4周时,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98.33%,和对照组有效率(63.33%和85.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奥硝唑和雷公藤多甙片联合"电灼打洞术"治疗聚合性痤疮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 儿童皮肌炎27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李芃;涂亚庭;樊超

    目的 探讨儿童皮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7例儿童皮肌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JDM中,男女比例为1:1.7,首发症状以皮疹为主,儿童患者的面部水肿性紫红斑阳性率显著高于成人患者,发热、关节痛、心脏受累、吞咽困难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成人患者,未见间质性肺炎及恶性肿瘤.结论 儿童皮肌炎以女性多见,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系统损害轻,且不伴发恶性肿瘤,预后较好.

    关键词: 儿童皮肌炎
  • 中药内服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掌跖脓疱病疗效观察

    作者:贾建琴

    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掌跖脓疱病方加减口服,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雷公藤多甙片口服,共治疗8周.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55.56%,有效率84.44%;对照组痊愈率40.62%,有效率71.88%.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及显效患者中,3个月内复发2例(5.27%),半年内复发4例(10.53%);对照组痊愈及显效患者中,3个月内复发3例(13.04%),半年内复发6例(26.08%).结论 中药内服配合NB-UVB治疗掌跖脓疱病是有效选择之一,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黄褐斑18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庆琪;赵广;徐应军

    目的 了解近年来黄褐斑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本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80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从描述的临床资料来分析,发现光线、情绪、内分泌、家族史等是与黄褐斑发病较相关的因素.结论 此次调查与以往黄褐斑危险因素调查的结论较一致,但发生率与以往调查有所不同.

  • 益母草和枸杞对UVB损伤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邓琳;张莉;仲少敏;涂平;朱学骏;吴艳

    目的 探讨中草药益母草、枸杞对中波紫外线损伤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益母草和枸杞对HaCaT细胞进行预处理24 h,采用30 mJ/cm2、40 mJ/cm2、50 mJ/cm2剂量的UVB照射细胞,以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分泌量,以Annexin-V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经UVB照射后,细胞损伤程度与UVB照射剂量有关,益母草和枸杞均可提高UVB照射后角质形成细胞的生存率,减少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UVB照射后早期细胞损伤以凋亡为主,晚期以死亡为主,UVB照射8h后益母草和枸杞预处理的HaCaT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UVB对角质形成细胞有损伤作用,且与照射剂量相关,益母草和枸杞对角质形成细胞具有光保护作用.抑制TNF-α的释放和减少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 伊曲康唑注射液对大鼠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短期疗效观察和实验研究

    作者:王文岭;杨蓉娅;郝震峰;张洁;王聪敏;魏万林;苏有明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注射液对于快速控制大鼠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疗效.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建立大鼠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模型后,ICZ组第1,2天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20 mg/kg,2次/d,第3~5天1次/d,静注;AMB组给予两性霉素B 1 mg/kg,1次/d,连续5天,静注;Control组给予静注生理盐水,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存活率、累计存活天数、肝脾等脏器真菌负荷量,并测定血浆β-D-萄聚糖水平.结果 ICZ组大鼠存活率为14/16(87.5%),AMB治疗组为12/16(75.0%),对照组为8/16(50.0%),前者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2),而后者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14).ICZ组与对照组肝、脾组织真菌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AMB组与对照组肝、脾组织真菌负荷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ICZ组与AMB组累计存活天数,肝、脾真菌负荷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伊曲康唑治疗后与治疗前,以及同期未治疗的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初步动物实验结果提示伊曲康唑注射液可有效控制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发展,提高存活率,有希望成为两性霉素B不便应用时的替代药物之一.

  •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在Bowen病皮损中的表达

    作者:刘厚君;林能兴;吴艳;陈宏翔;刘志香;李家文;涂亚庭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细胞周期蛋白A,E(Cyclin A,E),P16INK4a(P16),P21WAF1(P2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在Bowen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Bowen病皮损中Cyclin A,Cyclin E,P16,P21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Cyclin A,P21,PCNA蛋白在所有的Bowen病标本中呈阳性表达,P16和Cyclin E蛋白在22例Bowen病标本中呈阳性表达;其中13例、6例和23例Bowen病标本分别呈现强而弥漫的P16、P21和PCNA蛋白表达.结论 Cyclin A,Cyclin E,P16,P21和PCNA蛋白在Bowen病皮损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其增殖和分化有关.

  • 单纯疱疹病毒2 gD蛋白T细胞表位区的预测及克隆

    作者:樊建勇;杨慧兰;关蕾;王颖;仕瑶慧

    目的 预测并克隆单纯疱疹病毒2 gD蛋白T细胞抗原表位集中区.方法 根据相关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器进行表位预测;提取单纯疱疹病毒2基因组,用特异性引物扩增预测的gD蛋白T细胞抗原表位集中区基因,酶切后将目的 基因插入载体pGEX-4T-1,对重组载体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 预测得到了单纯疱疹病毒2 gD蛋白T细胞抗原表位集中区,构建成功重组载体pGEX-gD,经测序确认序列正确.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2 gD蛋白T细胞表位集中区的成功预测及克隆可为今后单纯疱疹病毒疫苗的研究打下基础.

  • Tri-Luma(R),曲酸和熊果苷对人体黑化模型的脱色效果分析

    作者:仲少敏;赵俊郁;朱学骏;吴艳

    目的 评价Tri-Luma(R),曲酸和熊果苷外用对人体黑化模型的脱色效果.方法 使用日光模拟器在健康受试者后背部诱导色素斑形成,局部外用Tri-Luma(R)2次/周,曲酸和熊果苷2次/d,连用8周.各组分别设空白对照和基质对照.分光测色仪(chromameter)测色素斑部位L值.结果 Tri-Luma(R)处理组黑素在第4,6,8周时与空白对照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有较快的消退趋势;曲酸和熊果苷处理组黑素变化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氢醌复合制剂Tri-Luma(R)外用对人体黑化模型的脱色效果明确,可以作为脱色药物研究的阳性对照.熊果苷和曲酸在人体黑化模型上效果不肯定,作为阳性对照不够理想.

  • 咪唑斯汀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疗效观察

    作者:胡雅玉;任小丽

    目的 观察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分两组,治疗组60例,口服咪唑斯汀10 mg,1次/d,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2次/d,连用2周;对照组30例,口服咪唑斯汀10 mg,1次/d,连用2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8.3%,对照组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咪唑斯汀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疗效较好.

  • 斑秃丸联合胱氨酸治疗斑秃31例疗效分析

    作者:路永红;周谦

    目的 观察斑秃丸联合胱氯酸治疗斑秃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斑秃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口服斑秃丸5.0 g,3次/d及胱氨酸片50 mg,3次/d;对照组29例口服斑秃丸5.0 g,3次/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0.32%,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58.62%),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口服斑秃丸联合胱氨酸治疗斑秃疗效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综合疗法治疗斑秃35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斗训;肖小琴;陈霞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35例口服美能(复方甘草酸苷片),3片/次,3次/d;地塞米松片,1.5 mg/次,3次/d;4天后,减量为2次/d;10天后减量为1次/d,20天后全部撤停.匹多莫德0.4 g/次,1次/d,空腹服.斑秃患处用梅花针叩刺,并同时外搽曲安缩松注射液综合治疗,共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判效,并与对照组27例曲安缩松注射液1 mL+2%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局部注射,每周1次,4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8例,进步3例,无效0例,痊愈率(68.57%),有效率(91.43%)分别与对照组比较(37.04%,6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斑秃,避免停药后再复发及局部头皮萎缩的副作用,疗效迅速显著.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作者:丁秋允;刘春梅;赵建伟;王永强

    目的 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0例采用润燥止痒胶囊口服,4粒,3次/d,同时口服左西替利嗪10 mg,1次/d,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50例单独口服左西替利嗪,方法疗程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26,P<0.05).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 务工人员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状况分析

    作者:邱惠萍;姚水洪;石仁慧

    目的 了解浙西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219例外出务工人员和155例健康对照血清中抗HSV-2 IgG抗体.结果 外出务工人员抗体检出率26.5%,对照组检出率17.4%,两组抗体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不洁性行为等感染相关因素作性别分层分析,<25岁女性感染率高,达41.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不洁性行为是HSV-2感染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外出务工人员HSV-2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开展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和医疗保健活动势在必行.

  • 梅毒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和/或HIV感染情况的分析

    作者:朱邦勇;李民;文春梅;赵秀梅;甘泉;覃善列;梁月金

    目的 探讨梅毒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和/或HI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流行情况.方法 对确诊梅毒的患者进行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淋病、生殖器念珠菌病等性传播疾病及HI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在470例入选病例中,合并感染256例,占54.5%,其中男107例(占男性病例的36.1%),女149例(占女性病例的85.6%),女性合并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P<0.001);在梅毒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和/或HIV感染病例中,HIV感染8例(1.7%),生殖器疱疹77例(16.4%),沙眼衣原体41例(18.7%),解脲脲原体86例(18.3%),人型支原体19例(4.0%),淋球菌34例(7.2%)及念珠菌52例(11.1%);其中合并一种病原体201例(42.8%),合并两种病原体47例(10%),合并三种及3种以上病原体8例(1.7%).结论 梅毒易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促进HIV感染;梅毒患者应全面进行其他性病实验室项目及HIV抗体检查.

  • 包皮环切术防治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疗效观察

    作者:陈富祺

    目的 观察包皮环切等防治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且均有包皮过长或包茎,随机分为治疗组(包皮环切等)和对照组(口服氟康唑)各56例.治疗后2,8,12周,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4%和83.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6).8周和12周时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包皮环切术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疗效确切,可有效防治复发.

  • 江苏首见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

    作者:李琴;赵琪;王春新;肖琛月;胡志刚;沈波

    目的 报告1例江苏首见的艾滋病合并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方法 患者男,36岁.因持续高热至本院风湿科就诊.血、骨髓液肉汤增菌液37℃分离培养,ELISA法HIV(1+2型)抗体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肉汤增菌液接种血培养基37℃进行培养,2天后血培养基上长出酵母样菌,25~28 ℃孵育下沙堡琼脂(SDA)培养基呈霉菌相,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HIV(1+2型)抗体(+).CD4/CD8<1.0,大肤康0.2 g静滴1次/d,1周后热退,主动出院,失访.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一种罕见的真菌病,临床医生对于发热、消瘦、贫血、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的艾滋病患者要警惕是否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而对马尔尼菲青霉病要排除HIV感染的可能.

  • 人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慧群;冯捷;彭振辉

    人类致命性的疾病多源自器官功能的丧失,而理想的治疗手段莫过于由人体自身重新长出一个新的组织或器官,对干细胞的探索使人们始终保持着这种"重生"的希望.皮肤作为人体组织的外在屏障,在抵御外环境物理创伤中首当其冲,所以表皮干细胞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干细胞 表皮
  • 斑秃毛囊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周静;杨勤萍;黄岚

    斑秃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现就近年来对其毛囊免疫赦免机制的丧失、T淋巴细胞的参与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免疫学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带状疱疹伴破伤风误诊1例

    作者:苏铭;麦土兴

    报告带状疱疹伴发破伤风误诊1例.患者因"右侧头部疼痛6天伴水疱3天"主诉就诊,以"带状疱疹"治疗后皮疹消退、疼痛减轻.20多天后患处疼痛加重,并伴张口困难和颈抵抗,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症状无改善,后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破伤风",经治疗症状消失.

  • 咪唑斯汀对小鼠接触性变态反应模型的作用研究

    作者:卫风蕾;齐欣;侯素春;刘晓明

    目的 探讨咪唑斯汀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ACD为模型,设立两个不同阶段用药组观察3种剂量咪唑斯汀对小鼠耳肿胀、真皮内炎性细胞浸润、血清IL-4,IL-12和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 两个不同阶段用药组咪唑斯汀均能显著抑制ACD小鼠的耳肿胀及真皮炎症细胞浸润,并呈剂量依赖性.咪唑斯汀可降低诱发后24 h和72 h小鼠血清IL-12和诱发后72 hIFN-γ水平.结论 咪唑斯汀对小鼠ACD具有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下调致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有关.

  • 人壳三糖酶基因在巴氏毕赤酵母中的真核表达和纯化

    作者:刘斌;沈柱;陈凌;刘玉峰;菅金龙

    目的 用巴斯德毕赤酵母系统表达人壳三糖酶,并进行亲和层析纯化,获得具有天然构象的人壳三糖酶.方法 从pUC19-Chit融合载体中扩增编码人壳三糖酶基因,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PIC9K,以电穿孔法转化酵母GS115.用MD平板筛选重组子,G418筛选高拷贝转化子,经甲醇诱导表达后,几丁质亲和层析法对表达上清进行纯化,并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 构建了人壳三糖酶融合真核表达载体pPIC9K-Chit.SDS-PAGE显示人壳三糖酶分子量约为50 000 Da,表达量约为24 mg/L,纯度为97%.结论 人壳三糖酶在毕赤酵母中的成功表达和具有天然构象的人壳三糖酶获得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真菌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 链球菌M6蛋白诱导点滴型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的研究

    作者:李东光;赵广;孟如松;刘雯;马慧军;郑超

    目的 利用链球菌M6蛋白建立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SCID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方法 将点滴型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区全层皮片、正常对照全层皮片移植到不同的SCID鼠背部,分别在移植皮片皮内多次注射经链球菌M6蛋白刺激后和未经链球菌M6蛋白刺激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悬液,4周后对移植皮片行组织活检.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13例点滴型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区皮片内注射经链球菌M6蛋白刺激后的PBMC有12例产生银屑病样改变;9例正常对照皮片内注射经链球菌M6蛋白刺激后的PBMC均未出现银屑病样改变;10例点滴型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区皮片及9例正常对照皮片内注射未经链球菌M6蛋白刺激后的PBMC均未出现银屑病样改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本试验利用链球菌M6超抗原成功建立了银屑病样动物模型,从而进一步证实链球菌M6蛋白在点滴型银屑病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皮肤性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