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중국피부성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089
  • 国内刊号: 61-11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彭振辉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皮脂腺痣并发皮脂腺瘤1例

    作者:黄东北;尤聪;张文华;温琼;叶小英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头顶部斑块60年,黄色赘生物1年.患者出生后头顶部出现黄色斑片和丘疹,无疼痛和瘙痒,未予重视,后皮疹逐渐增大,并隆起形成斑块或疣状增生,未予治疗.1年前,皮疹表面出现一黄色较小丘疹,并逐渐增大,形成黄色蒂状赘生物.既往体健,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顶部见淡黄色疣状斑块,质软,界清,皮损中央可见一蒂状黄色赘生物,直径约1.0cm,无糜烂、溃疡及渗出等(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胸部X线正侧位片及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 硬红斑合并淋巴结结核1例

    作者:周芬;晏洪波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躯干及四肢结节伴疼痛1月余.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于双大腿内侧首先出现红色结节,无瘙痒,伴有轻度疼痛,后双上肢及躯干部相继出现类似皮疹.当地医院以“血管炎?”等治疗4d(具体不详),无效.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咳嗽、咳痰、心慌、胸闷、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尿痛及四肢关节疼痛,精神、食欲及睡眠可,大小便未见异常,体重也无明显变化.患高血压病4年,否认糖尿病及结核病史,家族中也无类似疾病患者.

    关键词:
  • 非典型性汗腺瘤1例

    作者:张道军;曾倩雯;朱堂友;伍津津

    1 临床资料患者女,82岁.6月前左臀部无明显诱因出现一蚕豆大小肿物,长期摩擦后逐渐增大.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臀部可见一直径约1.5cm肿物,质软,顶端破溃,呈红色,上覆少许浆液性渗出,内有腔隙,似分叶状(图1),局部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血常规无异常,左侧臀部X片示左臀部软组织,未见软骨及骨组织.肿物破溃处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与表皮相连(图2a),肿瘤由嗜碱性细胞和透明细胞组成实性团块,可见嗜酸性护膜的腔隙(图2b),局部细胞有异型性,核裂多见(图2c);免疫组化示:EMA,CEA,AE1/AE3均(-).组织病理诊断:非典型性汗腺瘤.遂在局部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未见复发.

    关键词:
  • 线状苔藓1例

    作者:范文;梁宁;李锁;郭盛华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右胸背丘疹伴轻微瘙痒7个月就诊.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侧腋下2cm出现数枚芝麻至黄豆大小形态不规则红色丘疹,境界清,上覆少许鳞屑,伴轻微瘙痒,无针扎样刺痛及麻木感,因当时为孕7月,未就诊.皮疹缓慢增多,5个月前顺产分娩正常男婴,1个月前病情突然加重,丘疹、斑丘疹向前胸、后背蔓延,呈带状分布,不痛稍痒,否认起疱史.至当地医院按带状疱疹治疗半月无效(具体用药不详),皮疹仍增多,但瘙痒逐渐缓解.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核病等病史,否认过敏体质,否认父母近亲结婚史,有一双胞胎姐姐,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关键词:
  • 男性乳腺导管癌皮肤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汪丽俐;吉苏云;张淑娟;李贵芹;钟胜华

    患者男,82岁.右侧胸部和背部出现红斑、丘疹伴局部水肿和发硬8个月.皮肤科情况:右侧胸部和背部及右上肢皮肤水肿和发硬,胸部见大片红斑,且红斑上有红色丘疹和结节,部分皮损表面破损,有少许结痂,但无明显渗液,右侧腋窝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右侧胸部皮损组织病理示:成团状的肿瘤细胞侵犯真皮和表皮层,累及皮肤附属器,免疫组化检查示ER(3+)、CK(3+)、HMB45(-)、S-100(-),为来源于乳腺的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皮肤转移.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 Sweet综合征2例

    作者:廖晓容;伍津津;雷霞;成琼辉

    2例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64岁和39岁.2例患者均表现为反复面部、躯干红斑、丘疹、丘疱疹伴疼痛.病史长达1年及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中层弥慢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Sweet综合征.

  •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多发Bowen病1例

    作者:叶欢;韩世新;王华;宋智琦;李玲燕;朴永君

    患者女,56岁.全身褐色扁平疣状丘疹40年,面颈部多发疣状增生物8年.腹壁、左前臂及手背皮疹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增厚,表皮上部可见弥漫性细胞空泡化,细胞大小不一,胞质呈钢灰色.额面部皮疹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肿瘤细胞位于表皮内,全层细胞排列紊乱,部分不典型;毛囊和汗腺导管细胞核大深染,可见异型改变.诊断为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多发Bowen病.

  • 泛发性硬斑病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重叠综合征1例

    作者:何佳;余德厚;宋守荣

    患儿女,3岁.左下肢疼痛伴肿胀6+月,右侧额部、左上肢、胸部、腰部、左下肢硬化萎缩性斑块及褐色色素沉着2+月.诊断:泛发性硬斑病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重叠综合征.治疗:抗感染、激素等.

  • 肺癌DC-CIK生物治疗后银屑病缓解1例

    作者:张川骎;李宁;柏玉举;邢时云

    患者男,64岁.躯干、四肢鳞屑性红斑8+年,咳嗽、胸痛10+月.组织病理示左肺鳞癌Ⅰ级,分期为Ⅳ期(T4N3M1).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乳突血管肿胀,伴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患者一般情况欠佳,拒绝行放化疗,针对肺癌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s,DC-CIK)生物治疗后病情缓解,且银屑病症状明显缓解.

  • 炎症性线状疣状表皮痣1例

    作者:郭慧敏;付黎影;杜文辉;李卉;林达;王培光;张学军

    患者女,47岁.左下肢皮损伴瘙痒半年余.左下肢带状分布鳞屑性红色斑丘疹、丘疹及斑块.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水平方向上正角化和角化不全交替出现,角化不全处下方的颗粒层消失,表皮银屑病样增生,真皮血管周中等量淋巴细胞为主浸润.诊断为炎症性线状疣状表皮痣.

    关键词: 线状疣状表皮痣
  • 慢性苔藓样角化病1例

    作者:赵冰洁;王丽;张江安;于建斌;苗青;赵蕾;曹瑞祥;韦旭华

    患者男,31岁.舌部溃疡11年,四肢及腰腹部紫红色鳞屑性丘疹5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灶性角化不全,可见个别坏死角质形成细胞,少量淋巴细胞游入表皮,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可见较多胶样小体,真皮浅层可见中等量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诊断:慢性苔藓样角化病.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2例

    作者:常莉;王一宇;牟妍;金仙花;李雪;朱文静;黄洋;夏建新

    例1,患者女,85岁.全身泛发青紫色丘疹、结节2个月,无自觉症状.例2,患者女,33岁.左侧下腹部出现一紫红色结节3个月,质地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两例组织学表现基本一致,表皮未见异常,真皮全层见中等大小、形态较一致的幼稚肿瘤细胞弥漫或灶状浸润,肿瘤组织与表皮之间形成无浸润带,肿瘤细胞核大,深染,不规则,核仁不明显.免疫病理学示:两例均表现CD4,CD56,CD123,CD31(+),CD3,CD20,CD117,MPO,EBER(-).诊断: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两例患者分别于确诊后1个月及8个月死亡.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

    作者:陈用军;石年;王建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关系,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5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HP感染检测,HP感染阳性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抗组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予抗HP疗法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HP感染阳性者124例,治疗2周和4周后,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2.58%和90.32%,对照组有效率为40.32%和53.23%,随访3个月时,治疗组复发率为12.90%,对照组复发率为2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治HP有利于提高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并可减少其复发率.

  • 沙利度胺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和抗组胺药物治疗顽固结节性痒疹30例临床观察

    作者:黎昌强;廖勇梅;许飏;熊霞;何渊民

    目的 评价沙利度胺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及抗组胺药物治疗顽固结节性痒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60例顽固结节性痒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全部患者予沙利度胺50mg口服,2次/d,并每天晨予盐酸西替利嗪10mg和每晚予富马酸酮替芬1mg口服,治疗1个月后停用盐酸西替利嗪,沙利度胺50mg改为每晚口服1次,继续治疗2个月.治疗组同时每晚予右佐匹克隆片3mg口服,治疗1个月后改为隔天晚上1次3mg口服,继续治疗2个月.结果 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6.67%,对照组有效率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痊愈率(83.33%和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及抗组胺药物治疗顽固结节性痒疹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恢复,并提高治愈率.

  • 青海地区122例皮肤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作者:李玉湘;傅强;张秀春;杜丽霞

    目的 探讨青海高原地区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笔者科室2010年-2014年诊治的122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的122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病变发生于头面部65例(53.28%),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及鲍恩病(Bowen)多见,分别占皮肤恶性肿瘤总数的50.82%,18.89%及12.30%.其中小于30岁者占2.46%,30 ~40岁者占4.10%,40 ~ 50岁者占13.93%,50 ~ 60岁者占33.61%,60岁以上者占45.90%.黑素瘤及Bowen病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91%及86.67%,BCC及SCC符合率均低于80.00%.结论 青海地区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多于其他部位皮肤恶性肿瘤(P<0.05),老年人多发,紫外线照射是重要因素.黑素瘤在皮肤恶性肿瘤中占较高的比例,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 毛母质瘤伴多样化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郑力强;韩向春;牛晓东;李宏伟;黄勇

    目的 总结毛母质瘤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诊治的5例毛母质瘤的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结果 毛母质瘤表现多样,可伴或不伴表皮改变,表现为经典型、伴发表皮囊肿型、穿通型、水疱型、恶性毛母质瘤.结论 毛母质瘤临床病理表现多样,组织病理是其诊断金标准.

  • 浅部真菌病668例病原菌种类分析

    作者:李丽娜;张守民;刘鸿伟;高丽;雷东春;李振鲁;禹卉千;李建国

    目的 分析我地区浅部真菌病致病菌及菌种构成情况.方法 通过对近2年我院浅部真菌病患者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直接镜检、培养及真菌鉴定,鉴定到种.结果 1 600份临床送检标本,668份直接涂片镜检阳性,阳性率41.75%,其中甲真菌病214例、体癣176例、足癣166例、手癣78例;将阳性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共培养分离207株致病菌,培养阳性率30.98%,其中红色毛癣菌居首位,须癣毛癣菌第2位,犬小孢子菌居第3位.结论 河南地区浅部真菌病主要为甲真菌病、体癣、足癣,致病菌种以红色毛癣菌为主.

  • VEGF和DLL4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作者:罗亚楠;黄远红;冯雷;邓镇;余涵;张远红;朱璐;雷水生

    目的 探讨VEGF及DLL4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期26例,消退期24例)组织中VEGF,DLL4和FⅧRAg的表达水平.采用HPIAS-1000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VEGF和DLL4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增生期组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组和正常皮肤组(P<0.05),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期组DLL4的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组和正常皮肤组(P<0.05),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和DLL4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高表达,两者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共同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干扰素诱导蛋白16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调控

    作者:曹天宇;李冰;邵帅;晋亮;王刚

    目的 研究干扰素诱导蛋白16(interferon inducible protein 16,IFI16)在银屑病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1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0例健康人皮肤组织真皮与表皮中IFI16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Western印记方法检测IFN-γ,TNF-α,IL-17刺激前后HaCaT细胞中IFI16的表达情况.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处IFI16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皮肤,并且以表皮表达为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FI16主要定位于银屑病患者的角质形成细胞中.银屑病相关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17可以上调角质形成细胞中IFI16的表达水平.结论 IFI16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皮肤,并且IFN-γ,TNF-α和IL-17可以诱导其表达上调,可能是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活化机制之一.

  • 皱瘤海鞘提取物对阴道感染HSV-2小鼠保护作用及机制

    作者:周至品;曾凡林;叶晓雪

    目的 探讨皱瘤海鞘提取物体内抗HSV-2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阴道感染HSV-2的小鼠模型,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皱瘤海鞘提取物对小鼠生殖器疱疹的保护作用,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分析小鼠外周血T细胞比率,IL-2,IFN-γ,IL-4和IL-10水平以探讨皱瘤海鞘提取物抗HSV-2感染机制.结果 皱瘤海鞘提取物能减少阴道感染HSV-2小鼠生殖道的损伤,能增强小鼠CD4+T细胞、CD8+T细胞免疫功能,使CD4+/CD8+T细胞比值恢复平衡状态,能提高小鼠血清IL-2,IL-4,IL-10表达.结论 皱瘤海鞘提取物在体内对HSV-2感染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调节小鼠的免疫功能.

  • IL-9抗体对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及IL-17和CCR6的影响

    作者:李婷;温炬;朱超英;赵琪楠;秦思;周贵滨

    目的 探讨白介素(IL)-9抗体对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及白介素(IL)-17与CC趋化因子受体(CCR)6的影响.方法 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凡士林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咪喹莫特模型组(模型组)以及IL-9抗体实验组(实验组).通过PASI评分观察银屑病小鼠皮损严重程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中IL-17,CCR6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皮损IL-17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损中IL-17,CCR6的含量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皮损严重程度明显降低,炎症细胞浸润减轻,IL-17,CCR6表达亦明显降低(P<0.05).而Western blot也显示实验组与模型组皮损IL-1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9抗体可能通过抑制CCR6,减少皮损中Th17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的数目,以及抑制IL-17的含量,从而达到改善银屑病样皮损的目的.

  • rhPTH(1-34)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蛋白酪氨酸激酶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作者:卜晓琳;毕新岭;顾军;汪五清;史玉玲;徐晓光;王国江

    目的 利用蛋白芯片技术,筛选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rhPTH (1-34)]作用角质形成细胞后,156种蛋白酪氨酸激酶中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 培养HaCaT角质形成细胞株,rhPTH(1-34)诱导细胞,经过总蛋白质提取、BCA蛋白质定量、酪氨酸磷酸化抗体检测、图象和数据采集,筛选出差异蛋白,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56种蛋白中,rhPTH(1-34)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0种蛋白表达差异2倍以上,其中16种显著上调,分别为:Csk,Dtk,EphA4,EphA5,EphB2,EphB3,ErbB4,FAK,InsulinR,LTK,PDGFR-α,ROS,Tie-1,Tie-2,Tyk2,TYRO10;4种显著下调,分别为:EGFR,JAK3,ALK,EphB1.其中与银屑病相关的EGFR,JAK3,Tyk2,EphA4主要涉及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调节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结论 rhPTH(1-34)可影响HaCaT细胞内一组蛋白酪氨酸激酶的表达,其中EGFR,JAK3,Tyk2,E-phA4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 梓醇、左旋紫草素、丹皮酚调控角质形成细胞表达人β防御素-2的机理

    作者:赵文斌;李锘;李红艳;白彦萍

    目的 探讨梓醇、左旋紫草素、丹皮酚通过影响JNK信号通路发挥调控HBD-2的作用.方法 用IL-1β和TNF-α各100ng/mL的混合物刺激HaCaT细胞18h建立HBD-2高表达及JNK信号通路活化的细胞学体外模型,配制含合适浓度的梓醇、左旋紫草素、丹皮酚培养基干预细胞模型,并设阴性及阳性对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中HBD-2 mRN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HBD-2蛋白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中JNK蛋白的表达.结果 左旋紫草素、丹皮酚和JNK抑制剂(阳性对照药物)可以明显下调细胞学体外模型中HBD-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P<0.05),左旋紫草素与JNK抑制剂相当(P>0.05),丹皮酚弱于JNK抑制剂(P<0.05).梓醇则明显上调细胞学体外模型中HBD-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P<0.05).左旋紫草素、丹皮酚和JNK抑制剂可以明显下调P-JNK2蛋白的相对含量,梓醇对P-JNK2蛋白无抑制作用,反而上调其表达.结论 紫草、丹皮可能通过抑制JNK2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HBD-2的表达,从而发挥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地黄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尚需从其他方面继续探讨.

  • 甲真菌病体外模型中红色毛癣菌几丁质合酶的表达

    作者:王素环;宋维芳;张添龙

    目的 探讨红色毛癣菌几丁质合酶(chitin synthase,CHS) mRNA在甲真菌病体外模型中的改变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甲真菌病体外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未加甲板),分别于培养的第0,1,3,5,7,14和20天提取红色毛癣菌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时间点CHS m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CHS mRNA表达水平极低,实验组在红色毛癣菌感染甲板1d,3d,5d表达升高,7d表达达高峰,此后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除CHS 3d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S mRNA在甲真菌病体外模型中有较高表达,在甲真菌病的致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多形性日光疹患者血清sICAM-1,sE-selectin检测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燕华玲;景鸣;茹颖莹;吴浩;王丽雯;王刚;冶娟;马文宇;刘春燕

    目的 研究sICAM-1,sE-selectin在多形性日光疹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PLE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sICAM-1,sE-selectin的表达.通过PASI评分法评估实验组PLE患者的皮损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并观察其与多形性日光疹患者血清中sICAM-1,sE-selectin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PLE患者血清中sICAM-1,sE-selectin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ICAM-1 (ng/mL)水平与反映病情的PASI评分(4.16±1.03)呈正相关(r=0.867,P<0.01).结论 PLE患者血清sICAM-1,sE-selectin水平显著增高,提示sICAM-1,sE-selectin可能参与了多形性日光疹的发病机制.sICAM-1表达水平可能成为判断PLE病情严重性的指标.

  • 阿维A联合环孢素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并发外源性库欣综合征1例

    作者:桂欣钰;晋红中;方凯

    患者男,18岁.全身红斑、鳞屑10余年,加重4年,组织病理符合银屑病.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史,继发外源性库欣综合征.治疗方面,逐渐减停激素类药物,将氢化可的松由10mg 2次/d口服经半年时间逐渐减停.予阿维A 20mg 2次/d口服2个月后,减量至30mg 1次/d口服8个月至今.服用阿维A7个月时,为加强疗效、辅助撤退激素、防止复发,加用环孢素软胶囊50mg 2次/d口服2个月,后减量为25mg 3次/d口服两周.经10个月治疗后,患者库欣综合征表现及全身皮损改善明显.从本例可以看出,长周期应用阿维A对于红皮病型银屑病并发外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在辅助撤退激素和改善全身皮损方面疗效肯定.对于急需控制病情和需要减停激素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联合疗法.

  • 自体表皮移植术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22例临床观察

    作者:廖家;郭晓瑞;蔡小健;陈建华;金玉丹;吴昌辉

    目的 探讨自体表皮移植术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42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自体表皮移植术组(对照组)20例,自体表皮移植术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组(治疗组)22例,术后均随访6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9.63%和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色素再生更快、更均匀.结论 自体表皮移植术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自体表皮移植术的临床疗效,且两组患者的安全性均较好.

  • N2O吸入与口服曲马多缓解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术中疼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戴红;陈金波;黄茜;任敏;叶静

    目的 观察N2O吸入与口服曲马多缓释片在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接受光动力(PDT)治疗的尖锐湿疣患者以数字评分法(NRS)对疼痛进行评分,观察并记录PDT照光过程中1 min,5 min,10min,15min,20min疼痛评分及照光结束后3h,6h,24h,48h及72h疼痛评分.将患者随机分为N2O组及曲马多组,在第2次光动力治疗过程中分别给予N2O镇痛及曲马多镇痛:其中N2O组吸入低浓度笑氧混合气;曲马多组照光前2h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结果 在照光过程中,N2O组与曲马多组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与患者的疼痛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2O组优于曲马多组(P<0.05).照光结束后两组患者疼痛均缓解,术后24h内曲马多组疼痛平均值明显低于N2O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N2O组患者吸入N2O前后HR,BP,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光动力治疗过程中疼痛评分NRS>6分的患者,应用N2O吸入镇痛能更有效的缓解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而口服曲马多镇痛则可持续更长时间.

  • 云南省4县(市)暗娼艾滋病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杨彦玲;潘颂峰;李佑芳;王珏;章任重;李志晴;马艳玲;王玲

    目的 分析云南省4县(市)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暗娼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云南省4县(市)出租屋、小旅馆、发廊、浴室以及街边揽客,每次商业性行为平均价格低于80元的390名暗娼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4.65±10.18)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0.51%.暗娼与新客、熟客和丈夫的安全套使用比例分别为79.74%,65.72%和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次性服务收费(OR=1.97,95%CI 1.32 ~2.95)与熟客安全套使用有统计学关联;每次性服务收费(OR=1.48,95% CI 1.06~2.05)与新客安全套使用有统计学关联.结论 云南省4县(市)暗娼艾滋病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改变不安全性行为,促进安全套的使用,减少艾滋病经暗娼的传播与蔓延.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1392例与沙眼衣原体关系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妙娥;冯慧艳;邹享珍;刘宏胜

    目的 探讨成年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92例本院妇产科诊治的患者,采集宫颈分泌物标本,使用荧光定量PCRABI7300检测仪对标本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 DNA常见高危型(16,18,31,33,45,52,56,58) DNA,使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沙眼衣原体(CT)抗原,使用培养法培养支原体.结果 CT检出率为25.71% (358/1 392),CT阳性HPV检出率为20.11% (72/358),CT阴性HPV检出率为6.87%(71/1 034),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支原体检出率为40.45%(563/1 392),支原体阳性HPV检出率为7.28% (41/563),支原体阴性HPV检出率为6.99%(58/829),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与支原体感染无相关性,支原体感染不会促进HPV感染.结论 沙眼衣原体的感染与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具有相关性,CT感染促进HPV感染.

  • 新疆伊犁州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王莉;陈涛;孙新梅;关晓霞;赵洁;刘伟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基本状况.方法 对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伊利州艾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伊利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异性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为主要感染途径,HCV和HIV的共感染率达35.83%,85.32%的抗病毒治疗者处于艾滋病的Ⅰ期或Ⅱ期,13.50%的艾滋病人同时伴有机会性感染,6.84%的艾滋病人患有结核.结论 伊犁州大部分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人基本状况良好,但需进一步完善相关信息.

  •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患者43例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涂韦;金咏梅;杨宏军;白劲松;李玉叶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集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住院患者43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疾病转归情况,统计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88.37%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5.12%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合并肺部感染.经系统抗真菌治疗后总病死率为27.91%.出现昏迷患者病死率为71.43%,死亡病例平均脑脊液压力为297.8mmH2O,中枢神经系统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死率为42.86%.死亡病例CD4+T细胞计数为(37.2±27.1)cells/μL,显著低于存活病例CD4+T细胞计数(74.0±59.4) cells/μL.未接受HAART治疗患者病死率为37.50%,死亡病例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存活病例.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患者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肺部,脑脊液压力高、昏迷、多器官受累、低CD4+T细胞计数、未接受HAART治疗、老年患者是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 梅毒患者血清IgM抗体持续时间的分析

    作者:卢改会;孙锡喜;胡艳阁;许华青;张巧;刘晓璐;田分

    目的 观察梅毒患者血清IgM抗体持续时间,探讨其规律性.方法 将本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125例新发梅毒患者分为18 ~35岁、36 ~50岁和51~67岁三个年龄组,比较各年龄段IgM变化情况.结果 经规范驱梅治疗后血清IgM抗体消退情况如下:18~35岁的患者于治疗后1个月开始消退,主要集中在1~4个月;36~50岁于治疗后1个月开始消退,主要集中在3~6个月;51 ~67岁于治疗后3个月开始消退,主要集中在6~10个月.结论 血清IgM抗体消退时间受患者年龄、作息规律等因素影响.

  • 微生物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吴贇;吉杰;张玲琳;王秀丽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尽管目前痤疮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微生物被认为是其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痤疮丙酸杆菌作为公认的重要的致病微生物,致病机制主要为诱导炎症反应,促进毛囊皮脂腺上皮角化以及促进皮脂腺分泌等.此外,表皮葡萄球菌、颗粒丙酸杆菌、马拉色菌等亦在痤疮发病中起作用,可与痤疮丙酸杆菌共同致病,主要机制包括激活TLR-2、形成生物膜、脂酶作用等.贪婪丙酸杆菌及另一种新型丙酸杆菌、棒状杆菌、消化道链球菌等可能与痤疮致病相关,但其机制并不明确.不同类型痤疮丙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其他致病微生物间可能存在互相抑制作用.

  • 维A酸类药物治疗儿童皮肤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慕珍珍;杨帆;张悦;程岩峰;张丽;韩秀萍

    维A酸类药物是目前皮肤科应用广泛的药物之一,本文介绍该类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理,着重对其在儿童银屑病、痤疮、鱼鳞病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以此探讨维A酸类药物在儿童中应用的疗效、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 对气郁质银屑病人进行“网络式健康管理”的设想及效果展望

    作者:王丽新;段行武

    本文对近年来银屑病的发病及治疗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和依据,结合银屑病“心身性”特点,针对气郁体质的银屑病人制定一套省时省力、方便患者的网络式健康管理档案,并对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阐释,认为将在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筛查低危人群梅毒螺旋体抗体分析

    作者:潘建英

    目的 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用于低危人群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的结果,研究其适用性和流程.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检测住院患者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含量,TRFIA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二者不符者用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验证.结果 15 786例住院患者血清标本中,TRFIA法筛查阳性317例(2.01%),其S/CO值中位数为20.61(9.48,33.55).筛查阳性标本经TPPA确认,阳性284例,保留2例.33例结果不一致标本经FTA-ABS验证,1例TP-IgM阳性(TPPA为保留),2例TP-IgG阳性.随机抽取TRFIA筛查阴性标本253例,TPPA验证皆阴性.TRFIA法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9.08%.结论 TRFIA法适合作为低危人群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筛查方法,可结合TPPA等确诊方法进行结果判断,不一致标本可用蛋白印迹技术或FTA-ABS法第三方验证,或者随访后再次检测.

  • 2014年广州市三类STD高危人群梅毒、HIV检测调查结果分析

    作者:何婉苹;叶兴东;汤少开;庄锦填;梁容娇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三类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行为特征、梅毒相关知晓水平及HIV和梅毒感染情况,为制定性病艾滋病防治策略与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暗娼、男男性行为人群(MSM)和吸毒人员三类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HIV和梅毒抗体.结果 分别调查暗娼245人、MSM 319人、吸毒人员472人,梅毒相关知识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吸毒人员57.84%,MSM53.92%,暗娼33.06%,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V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MSM 8.81%,吸毒人员2.34%,暗娼中未发现HIV感染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现症梅毒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MSM 4.72%,吸毒人员3.18%,暗娼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暗娼在商业性交易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占29.80%,9.80%从不使用安全套.MSM在肛交性行为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8.21%,固定性伴的比例为35.88%.29.87%的吸毒人员与配偶或固定性伴外的异性发生过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3.33%.结论 广州市高危人群性病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应加强综合监测和干预工作,控制性病艾滋病的进一步扩散.

  • 果酸换肤术治疗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作者:刘蔚;许贵霞;吴爱丽;张思平;胡白

    目的 评价果酸换肤术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浓度为20%,35%,50%,70%的果酸治疗44例痤疮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44例患者完成治疗.8周后痊愈率9.09%,显效率50.00%,好转率38.64%,有效率59.09%;炎性皮损减退率高于非炎性皮损.结论 果酸换肤术治疗痤疮安全有效.

    关键词: 果酸 化学换肤 痤疮
中国皮肤性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