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중국피부성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089
  • 国内刊号: 61-11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彭振辉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多发性外毛根鞘囊肿1例

    作者:刘青武;秦春芳;杨顶权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1岁.头皮多发结节和囊肿逐渐增大、增多20年.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一粟米大小的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此后结节逐渐增大,且颞部及后枕部出现类似结节,无破溃、糜烂,无痛痒.15年前曾在外院行组织活检,诊断为“外毛根鞘囊肿”.5年前,患者生育女儿后,自觉皮损生长较前加快,明显增大、增多,部分增大至鸽蛋大小.患者平素体健,否认有外伤史,其父亲与妹妹头部都有类似多发性肿物病史,具体诊断不详.

    关键词:
  • 获得性指(趾)部纤维角化瘤1例

    作者:王海瑞;李婷;俞爱华;陈向明;张海清;胡阳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左手食指第二指节外侧皮肤增生物1年就诊.患者1年前左手食指第二指节外侧出现绿豆大小丘疹样突起,无明显疼痛不适,未治疗.该丘疹进行性增大,形成圆柱状增生物,病程中无红肿破溃及渗液.既往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左手食指有外伤史,婚育史无特殊,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患者.

    关键词:
  • 外阴硬下疳并二期梅毒1例

    作者:蔡微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1个月前口腔及外阴出现溃疡,伴疼痛,20天前肛周出现数个散在花生大小灰白色赘生物,双足跖部出现红斑,无瘙痒和疼痛,当地医院拟以“尖锐湿疣”予CO2激光切除肛周赘生物,1周后肛周赘生物再次复发.患者既往体健.体检:双侧下颌角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可触及数枚绿豆至花生大小淋巴结,无压痛,可推动.

    关键词: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血清中PGE-2和COX-2的检测

    作者:郭洪飞;马学良;史文平;董文丽;巩伟亮;严旭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常见的难治性慢性神经疼痛综合征,是带状疱疹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老年人,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研究认为PHN存在神经系统损伤,是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其发生可能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导致机体外周和中枢神经病变有关[1].PGE-2和COX-2作为两个重要的疼痛介质,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将采用ELISA法检测PHN患者外周血PGE-2和COX-2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期望能为PHN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 挪威疥1例

    作者:张金芳;李领娥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躯干、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伴脱屑1月余,加重1周.1个月前在养老院居住期间,双手指缝、躯干、四肢出现丘疹、丘疱疹,疥虫(+),予10%硫磺膏外用后皮疹大部分消退,1周前再次入住养老院后,躯干、四肢出现密集红丘疹、丘疱疹,双手足角化脱屑,病情进展迅速.患者既往有大疱性类天疱疮病史1年,现在每日口服甲泼尼龙24mg;脑出血后遗症7年,长期卧床,留置尿管和胃管,不能言语,二便失禁.

    关键词:
  • 结节性类弹性纤维病伴囊肿及黑头粉刺1例

    作者:王亚如;程秀君;周桂芝;杨宝琦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9岁.双侧颧部斑块10年,伴右侧颧部肿块20天.10年前双侧颧部出现数粒黑头粉刺,挤压有脂性物质排出,无明显气味,后在粉刺周围出现淡黄色小结节,患者经常用手挤压结节,有脓液流出,由于无自觉症状,未进行任何治疗,20天前再次挤压后引起脓肿,于当地切开引流.患者平时体健,在10年前吸烟达40支/d,6年前戒烟,其他系统检查无异常.亲属中无类似疾病.皮肤科情况:面部皮肤弥漫性增厚,皮纹增粗,皮沟加深,双侧颧部可见簇状淡黄色的斑块,玉米粒大小,扁平,结节间散在分布粟粒大小的黑头粉刺,右侧颧部局限性肿胀,破溃,有脓性分泌物(图1a).

    关键词:
  • 典型瘤型麻风1例

    作者:王一鸣;程燕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双眉脱落1年,面部、躯干及四肢出现结节6个月.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眉毛脱落伴手足麻木.6个月前,面部出现结节,逐渐蔓延至躯干及四肢,无自觉症状.自行在当地医院及诊所治疗,无好转且结节逐渐增多长大.

    关键词:
  • 婴儿疥疮误诊为湿疹和结节性痒疹1例

    作者:崔丽霞;彭戈;韩秀萍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1个月.躯干及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2个月.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躯干及四肢出现红色丘疹、丘疱疹,伴瘙痒.曾于外院就诊,以婴儿湿疹和结节性痒疹予糖皮质激素外用药及抗组胺口服药物治疗,治疗后略有好转后又加重.其父母、祖父母均周身出现米粒大淡红色丘疹、丘疱疹,未予重视及治疗(图1).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关键词:
  • 以皮肤异色症为首发症状的皮肌炎1例

    作者:张琦;禹卉千;李振鲁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面颈部、前胸及双手背红褐色斑5年.5年前患者面部及双手背出现淡红色网状斑片,在当地医院考虑“花斑癣”,给予抗真菌药物“萘替芬酮康唑”治疗,效果差.2年前颈部、前胸及背部出现红褐色斑片,自诉与日晒、季节无关,且无肌力减退,曾去浙江某医院就诊,化验结果提示:肌酶增高(具体结果不详),诊断“皮肌炎”,未治疗.

    关键词:
  • 肢端纤维角化瘤1例

    作者:周桥艳;袁伟;景桃勤;唐正喜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右手无名指肤色疣状赘生物2年.2年前患者右手无名指发现一米粒大小疣状赘生物,后逐渐增大,平素无特殊不适.皮肤科情况:右手无名指肤色疣状赘生物,质硬,表面粗糙,轻度角化过度(图1).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局部外伤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

    关键词:
  • 成人丛状血管瘤伴Kasabach-Merritt现象1例

    作者:孙德祥;李永喜;曲才杰;熊娟娟

    患者男,49岁,左颞部紫红斑3年,发现血小板减少半年.皮肤科情况:左侧眼睑皮肤暗紫色斑,皮肤增厚,左颞部红斑,表面无破溃出血,边界不清.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和皮下组织内有多个孤立分布的毛细血管小叶,内可见中等量红细胞,似“炮弹样”模式,肿瘤边界不清,分割血管瘤小叶的真皮胶原和皮下组织轻度纤维化,未见异型细胞.

  • 鱼鳞病样蕈样肉芽肿1例

    作者:苏蓓蓓;王涛;刘跃华;晋红中;方凯

    患者男,20岁.全身多发鱼鳞状斑片,皮肤粗糙、发红1年半.查体见躯干、四肢皮肤干燥、粗糙,泛发大小不等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鱼鳞状斑片,可见多发红斑、脱屑.右颈、双侧腹股沟可触及数个约黄豆大小淋巴结.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及灶状角化不全,棘细胞内水肿,少量单个异型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浸润细胞CD3、CD4、CD45RO阳性.诊断鱼鳞病样蕈样肉芽肿.

  • 弥漫性色素沉着伴点状色素减退1例

    作者:张文文;王小康;赵双莉;朱晓芳

    患者男,16岁.躯干、四肢皮肤发黑,并逐渐出现白斑10年,无自觉症状,面部皮肤正常.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可见皮肤弥漫均匀铅灰色色素沉着,伴有2~5mm大的色素减退斑,表面无鳞屑.上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面角质网篮状角化过度,表皮基底层色素略深、灶状细胞空泡化及真皮浅层色素失禁.刚果红染色检查:阴性.诊断:弥漫性色素沉着伴点状色素减退.

  • 蛎壳状银屑病1例

    作者:潘云雷;许丽娜;吴银华;王苏;乔建军;周沙;方红

    患者男,56岁,反复全身红斑鳞屑伴痒15年,加重1周.皮肤科情况:双上肢伸侧、双下肢、下腹部及臀部可见多发浸润性肥厚性红色斑块,表面附着褐色鳞屑及厚痂,重叠堆积,如蛎壳样.诊断:蛎壳状银屑病.

    关键词: 银屑病 蛎壳状
  • 皮肤假性淋巴瘤1例

    作者:江夏;王伟霞;张敏

    患儿女,5岁,左前臂丘疹3年余.皮肤科情况:左前臂屈侧可见呈横行线状分布的直径1~ 10mm大小红色丘疹,境界清楚,质地稍硬,表面光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全层及脂肪层浅层可见单一核细胞呈致密结节状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CD3、CD5、CD20、CD79a、Bcl-2部分阳性,CD10、CD21、Bcl-6、Cy-clinD1阴性,Ki-67约20%阳性,免疫球蛋白轻链kappa、lamda阴性.IgH、Igk基因重排未见克隆性扩增峰.诊断:假性淋巴瘤.治疗:患者家属选择观察,1年后皮损部分消退.

  • CD30阴性淋巴瘤样丘疹病2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叶文正;李词娟;吴一文;王珊珊;王兰;方木平

    目的 探讨中国人淋巴瘤样丘疹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本院确诊的2例CD30阴性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的临床表型进行详细报告,并将结果与自1993年以来国内发表的35例中国人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总结中国人淋巴瘤样丘疹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37例患者中,男23例,女14例;发病年龄9~80岁,平均(42.44±16.51)岁;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为(64.91±96.76)个月,多中年发病,病程呈慢性经过.病因不详,无明显相关的伴发疾病,大部分患者无不适症状,少数患者有瘙瘁,皮疹可表现为局限性和泛发性,呈现丘疹、坏死、溃疡、结痂和萎缩等多形性改变,一般不侵犯指甲、掌趾、口腔和外阴等黏膜部位;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真皮浅层至深层血管周围异质性T淋巴细胞增生,病理表型多样,治疗方法多种.结论 淋巴瘤样丘疹病多发生于中年人群,男性发病例数较女性多,首发皮疹多分布于躯干或四肢,可呈现为局限型或泛发型,组织病理呈谱系性改变,该病总体预后较好.

    关键词: 淋巴瘤样丘疹病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播散性带状疱疹1例

    作者:董子月;李红文;李洁;贾璇

    患儿女,5岁,右侧腰背部红斑、丘疹、水疱伴疼痛4天,泛发全身1天.患儿11个月前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9个月前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长期口服环孢素.诊断:①播散性带状疱疹;②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千细胞移植术后.

  • 痤疮丙酸杆菌156株抗生素耐药情况与临床分析

    作者:唐慧菁;孙菲;阮建波;邓向军;朱和玲;张霞;郑文亮;陈莉莉;王雅文

    目的 了解痤疮丙酸杆菌耐药与患者临床的关系.方法 分离、培养、鉴定痤疮丙酸杆菌,使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 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四环素、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100%敏感,对红霉素(30.13%)、阿奇霉素(48.72%)、克拉霉素(83.97%)和克林霉素(28.85%)总耐药139例,耐药率高达89.10% (139/156).痤疮丙酸杆菌耐药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痤疮临床分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地区痤疮患者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存在高度耐药,耐药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临床分度无关.

  • 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的脊髓拴系综合征74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建中;李萍;唐鹏跃;李建红;罗珍;冯思航

    目的 总结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患者骶尾部的皮肤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的74例TCS患者的皮肤表现类型、就诊年龄、首诊原因及合并系统表现的情况.结果 74例患者中共有脂肪瘤50例、潜毛窦19例、脊髓脊膜膨出12例、脊膜膨出10例、血管瘤8例、皮赘2例、藏毛囊肿2例、脊髓表皮窦1例.其中一种表现39例、两种表现29例、三种表现6例.明显类33例、非明显类41例.以皮肤表现首诊者48例,其中皮肤肿物33例、血管瘤8例、皮肤凹陷6例、皮肤缺损1例.结论 脊髓拴系综合征常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且常为首发的单一症状,临床易忽视,臀沟不对称和血管瘤皮损为预示因素之一,早期识别并行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可以尽早诊断和治疗.

  • HIF-1α与TREM-1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涂晨;王爽;王晓鹏;胡啸;任建文;肖生祥

    目的 探讨HIF-1α与TREM-1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 α(HIF-1 α)与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寻常性银屑病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IF-1α与TREM-1在银屑病组织中表达的相关关系.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中HIF-1α与TREM-1主要表达于基底细胞层,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HIF-1α与TREM-1表达增加,主要表达于表皮全层,其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mRNA与TREM-1 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表达均升高,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IF-1α与TREM-1在寻常性银屑病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HIF-1α与TREM-1在寻常性银屑病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寻常性银屑病发生、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存在共同路径,TREM-1可能成为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潜在靶点.

  • 白念珠菌对高糖环境下HaCaT细胞表达TLR2 mRNA的影响

    作者:王迪;江勇;李春莉;薛璐;李晓婷;刘原君;王惠平

    目的 观察在高糖环境下白念珠菌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表达TLR2mRNA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高糖和低糖DMEM培养基下共同培养HaCaT细胞胞与白念珠菌菌悬液,分别为高糖(HG)实验组,低糖(LG)实验组.并将两种培养基下未受白念珠菌感染的HaCaT细胞做对照,分别为HG对照组,LG对照组.观察HaCaT细胞与白念珠菌培养情况,并在第1h、6h、24h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4组中TLR2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在第1h、6h、24h,TLR2 mRNA表达量始终表现为LG实验组高于HG实验组,LG对照组高于HG对照组,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HG实验组与LG实验组中TLR2mRNA均于第1h开始增多,6h达到高峰,到第24h均有所下降;且HG实验组在第24h与LG实验组相比下降得更明显(P<0.01);而HG对照组与LG对照组则始终无明显改变(P>0.01).结论 HaCaT细胞感染白念珠菌后,高糖环境不利于角质形成细胞TLR2 mRNA的分泌,推测糖尿病患者易患白念珠菌感染性皮肤病与HaCaT细胞表达TLR2 mRNA减少有关.

  • CysLTR1蛋白羧基端核定位序列及其刺激剂和拮抗剂对CysLTR1核转位的影响

    作者:张玉霞;钟华;翟志芳;郝飞;韦应波

    目的 研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LTR1)蛋白的羧基端核定位序列以及CYSLTR1刺激剂和拮抗剂对其核转位过程的影响.方法 首先构建CysLTR1野生型重组质粒pEGFP-C 1/CYSLTR1WT、含NLS序列的重组质粒pEGFP-C1/NLS及其突变型重组质粒pEGFP-C 1/CYSLTR1-dNLS和pEGFP-C 1/CYSLTR1-rNLS,转染人角质形成细胞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后24h、48h、72h时,以及分别加入CysLTR1刺激剂LTD4或其选择性拮抗剂MK571后CysLTR1的核转位情况.结果 pEGFP-C1/CYSLTR1WT和pEGFP-C 1/NLS在细胞核内的荧光强度增加与转染时间呈正相关,其细胞核内荧光强度占细胞内总荧光强度的比率与pEGFP-C1/CYSLTR1-dNLS和pEGFP-C 1/CYSLTR1-rNLS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加入刺激剂LTD4后,也得到同样结果;加入选择性拮抗剂MK571后,pEGFP-C 1/CYSLTR1 WT在细胞核内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其细胞核内荧光强度占细胞内总荧光强度的比率与pEGFP-C1/NLS、pEGFP-C1/CYSLTR1-dNLS和pEGFP-C 1/CYSLTR1-rNLS转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ysLTR1中的羧基端序列RKHSLSSVTYVPRKK是一个重要的核转位序列,在CysLTR1刺激剂LTI4可促进CysLTR1发生核转位,其选择性拮抗剂MK571可阻断其发生核转位.

  • 中国汉族泛发性雀斑样痣一家系PTPN11致病基因突变筛查

    作者:魏露露;崔红宙;郭书萍

    目的 搜集国内1家系泛发性雀斑样痣病例进行基因检测.方法 提取3例泛发性雀斑样痣家系患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PTPN11基因的外显子设计引物并扩增,以表型正常的家族成员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筛查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在患者PTPN11基因第8个外显子中检测到错义突变(c.907G>A,p.D303H),家系内健康对照及无亲缘关系的100例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PTPN11基因错义突变(c.907G> A)可能是引起该家系患者表型的原因.

  • ERG11和ERG3基因突变与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的关系

    作者:王小红;刘鹏;曹先伟

    目的 探讨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的ERG3、ERG11基因突变与其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关系,以初步探讨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的机制.方法 收集本院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临床分离的念珠菌52株,经体外药敏试验得到耐氟康唑的热带念珠菌6株、白色念珠菌1株;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分别扩增6株热带念珠菌与1株白色念珠菌ERG11、ERG3基因,将扩增后的产物分别进行双向测序;将测序结果与热带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白色念珠菌标准株的序列通过BLAST比对分析,找出突变基因.结果 6株热带念珠菌ERG11基因序列共发现3个同义突变与2个错义突变,ERG3基因共发现4个同义突变,6个错义突变;1株白色念珠菌耐药株ERG11基因共发现2个同义突变与2个错义突变,ERG3基因共发现2个同义突变,未发现错义突变.结论 耐药菌株ERG11或ERG3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参与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形成.

  • 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及VEGF在AEW诱发的干皮症痒模型小鼠脊髓水平的表达

    作者:刘雪婷;曾丽萍;邹泽红;陶爱林

    目的 利用已建立的丙酮/二乙醚溶液和水造成小鼠干皮症模型(AEW模型),在C57 BL/6小鼠身上诱发慢性痒,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抗炎症细胞因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颈段脊髓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AEW诱发的干皮症慢性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外用丙酮/二乙醚混合液(1:1)和水7天建立C57BL/6小鼠的AEW模型,观察小鼠搔抓行为学,定量PCR分析促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2a、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抗炎症细胞因子IL-4、IL-11和IL-13,以及VEGF-a、VEGF-b和VEGF-c在颈部脊髓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EW模型组小鼠的自发性搔抓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促炎症因子IL-1β、IL-6、IL-12a和TNF-α mRNA在脊髓表达升高,而抗炎症因子IL-11和IL-13 mRNA在脊髓表达则显著降低,三种VEGF中,只有VEGF-a在脊髓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在干皮症慢性痒模型鼠的脊髓,促炎症因子和VEGF-a表达显著增加,抗炎症因子表达显著降低,针对这些因子及其受体的干预手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紫檀芪对长波紫外线辐射所致人成纤维细胞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荃;李华平;张尔婷;梁碧华;邓蕙妍;李润祥;彭丽倩;莫子茵;代歆悦;朱慧兰

    目的 探讨紫檀芪(pterostilbene)对长波紫外线(UVA)辐射所致的人成纤维细胞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步分析其分子机制.方法 TTI法测定紫檀芪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活力的影响,紫檀芪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共培养24h后,以20J/cm2的UVA剂量进行照射,然后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细胞活力,DCFH-DA测定胞内活性氧(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Western印迹检测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蛋白细胞定位以及siRNA沉默Nrf2.结果 与对照相比,UVA照射后乳酸脱氢酶相对释放率增加为164.53%(P<0.001).而UVA照射前4μmol/L和8 μmol/L紫檀芪预处理细胞24h,则细胞乳酸脱氢酶相对释放率分别恢复到对照组的100.11% (P >0.05)和98.69% (P >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经UVA辐照后,其ROS水平上升至对照细胞的264.4%(P<0.001),UVA照射前4μmol/L紫檀芪预处理细胞24h,则活性氧(ROS)水平恢复至对照细胞的113.50% (P<0.05).彗星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的尾部DNA百分比为(1.795±2.147)%,UVA辐照组为(65.50±12.41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NA损伤显著增加(t =40.68,P<0.000 1);而紫檀芪预处理后再接受UVA辐照组为(13.53±8.152)%,与UVA辐照组相比其DNA损伤显著减轻(t=27.85,P<0.000 1).紫檀芪处理提高了细胞核中的Nrf2蛋白水平.转染siRNA-Nrf2后,细胞活性与对照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UVA照射,紫檀芪的预处理细胞活性为对照组的35.32% (P <0.000 1),紫檀芪的保护作用显著降低.结论 紫檀芪能有效防御UVA所致成纤维细胞急性光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紫檀芪激活Nrf2信号通路相关.

  • 三种浓度ALA-PDT疗法对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聂磊;孙波;郭伟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ALA-PDT疗法对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210例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A组(70例)、B组(70例)及C组(70例),分别采用5%、7.5%及10% ALA-PDT疗法治疗;比较三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皮损数量和痤疮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GAGS)评分,随访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C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A组;三组患者治疗后皮损数量和GAG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B、C组患者治疗后皮损数量和GAG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B、C组患者随访复发率显著低于A组;同时A、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7.5% ALA-PDT疗法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可有效促进皮损修复,控制皮损面积,避免远期复发,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价值优于5%和10%ALA-PDT疗法.

  • 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1例

    作者:孙培宏;李爱莉;孙杰;靳亚莉;占城

    患者男,48岁.视物双影,左侧眼睑下垂2周加重伴右侧眼睑下垂2天.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血RPR 1:16(+),TPPA(+),脑脊液RPR 1:2(+/-),TPPA(+),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白细胞数:72×106/L,蛋白定性:阳性;头颅MRI平扫+MRA(1.5T)示:1.脑白质病变(DWMH I级);2.头颅MRA未见明显病症.全脑血管造影(DSA):颅内血管未见异常.诊断:神经梅毒.给予青霉素钠320万U每4小时一次静点,连续14天,出院后肌注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共3次.6周后眼部症状明显好转,随访8个月,RPR滴度下降,现仍在随访中.

  • 特应性皮炎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郑洁;余崇仙;肖风丽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中免疫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A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与AD发病关系密切,尤其是DRB1和DQB1等Ⅱ类基因,在与免疫密切相关的AD患者中,HLAⅡ类基因常呈现高表达.I类基因中HLA-G在AD患者真皮中也常呈现高表达,可能发挥减轻过敏性炎症的作用.HLAⅢ类基因中HSP70等也与AD的发病紧密相关.本文就HLA基因在AD中的相关作用进行总结.

  • 微小RNA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孙其乐;王忠永;徐欣欣

    微小RNA(miRNA,microRNA)是近几年被人们所研究的相对较新型的分子,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大约由19~25个核苷酸组成,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与靶细胞靶基因的结合来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微小RNA的表达异常在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微小RNA在特应性皮炎中表达异常.本文对微小RNA在特应性皮炎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臀部巨大黑素瘤误诊1例

    作者:隋晓慧;苗小金;于炳洋

    患者男,69岁.臀部外伤后红肿痛6个月,初诊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伴坏死.皮损组织病理示:梭形瘤细胞,呈交错束状排列,部分细胞胞质内含黑素颗粒,真皮层内肿瘤组织似肉瘤样结构,局部与表皮分界不清.免疫组织化学示:HMB45(+),MelanA(弱+),Vimentin(+),CK(-).诊断:臀部巨大黑素瘤.

    关键词: 黑素瘤 臀部 误诊
  • 加味黑布膏联合IPL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观察

    作者:朱鹏;王思农;伍筱铭;刘青;王永慧;冯大鹏;肖静秋;郑婷

    目的 探讨加味黑布膏联合强脉冲光(IPL)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76例面部痤疮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单纯采用IPL治疗,治疗组采用加味黑布膏联合IPL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治疗组皮损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l),治疗组有效率(94.59%)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2.22%);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88%和2.7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均轻微,可耐受.结论 加味黑布膏联合IPL治疗痤疮瘢痕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参考价值较高.

  • 寻常型天疱疮棘层松解的机制

    作者:徐思嘉;许人超;潘萌;郑捷

    寻常型天疱疮是危及患者生命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黏膜表面松弛性水疱、大疱,伴糜烂面,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棘层松解.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依赖多种自身抗体的协同作用,抗原抗体的结合一方面直接干扰桥粒的黏附功能,另一方面影响细胞内的信号途径,改变蛋白酶类的活性和钙的代谢,终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棘层松解的形成.

  • 瘙痒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作者:鞠延娇;谢志强

    瘙痒是一种渴望搔抓的不愉快感觉,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观症状,具有多维性,因此对其评估具有一定挑战性.目前已开发出多种瘙痒及相关症状的评估问卷及量表并应用于临床试验及临床实践,包括一些新的评估工具,如动态瘙痒评分、四条目瘙痒问卷、谢·川岛瘙痒严重度评价标准等,但尚无公认的可靠而敏感的瘙痒评估“金标准”.由于缺乏客观评估技术,本文仅对瘙痒精神心理指标及行为评估工具进行综述.

  • 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牛雪丽;孙宇哲;姜航航;毛建勋;何明寰;齐瑞群;高兴华;陈洪铎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s)是位于表皮的免疫活性细胞,在表皮形成LCs网络监测外来病原体.稳定状态,LCs通过缓慢增殖来维持自我平衡,炎症状态,LCs通过外来细胞的填充和自我缓慢增殖来重建LCs网络.不同部位的LCs功能有差异,表皮LCs以抗原吞噬能力占优势,而引流淋巴结内LCs则以抗原提呈能力为主.LCs属于特殊类型的树突状细胞,其负调节T细胞的功能深刻影响着接触超敏反应的强度和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 HIV阴性的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研究进展

    作者:曹静;袁雅璐;成卫英;李美慧;程远雄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PSM)是一种机会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播散型为常见,主要感染免疫力低下人群,多见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骨髓、器官移植及导管技术的广泛开展、化疗药物的使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HIV阴性患者的PSM发病率持续上升.因误诊率高、未能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播散型感染全身症状重等特点,致死亡率增加.故对HIV阴性的PSM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助于疾病的临床诊治并改善疾病预后.本文将对HIV阴性PSM进行综述.并对HIV阴性的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中国皮肤性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