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PV感染与外阴癌及外阴上皮内瘤变关系分析

    作者:徐灿;蒋胜

    目的 分析HPV感染与外阴癌及外阴上皮内瘤变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8月~ 2018年3月期间本院妇产科手术切除及活检的存档蜡块标本75例进行研究,35例外阴癌、25例外阴上皮内瘤变、15例正常皮肤,采用原位杂交法进行HPV分型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p53、MDM2蛋白检测,观察不同外阴组织上HPV感染情况和p53、MDM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外阴癌组、外阴上皮瘤变组HPV 16/52感染、HPV58/31感染阳性率分别为(88.81%/18.52%、80.30%/16.23%)和(14.8%/7.4%、9.8%/6.74%)均高于正常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外阴癌组、外阴上皮瘤变组p53、MDM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0.00%、40.00%)和(48.00%、52.00%)均高于正常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外阴癌及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发生与hpv感染有关,以hpv16型感染为主,在外阴癌及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发展中hpv感染、p53突变、MDM2蛋白表达可能产生一定作用.

  • 外阴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19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彦;戴琳;王建六;周蓉

    外阴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5%,占外阴恶性肿瘤的90%[1].常发生于老年女性.其发生外阴鳞状细胞癌之前,常有多年外阴病变病史,常见者是外阴硬化性苔藓( Lichen Sclerosis,LS),也称为外阴白斑.目前的研究还发现,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关,持续高危型HPV感染可能导致外阴上皮内瘤变(vuluar intraepthelial neoplasia,VIN).由于其发病率低,对于外阴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现将本院收治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自2001年4月至201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外阴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患者19例,发病年龄39~88岁.其中5例VIN,14例外阴鳞状细胞癌.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11例)、溃疡(5例)和外阴肿物(12例),伴有局部疼痛或出血(10例).妇科检查多见阴蒂、大阴唇或小阴唇及会阴联合等部位皮肤黏膜形态改变,表现为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疣状突起或白斑,弹性差;有单发或多发的肿瘤结节,表面红肿或溃烂、有出血或炎性渗出物,质地较硬,与周围皮肤有界限.

  • 外阴上皮内瘤变研究进展

    作者:胡君;单学敏;朱丽荣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种由不典型增生的鳞状细胞构成的外阴癌前病变.近20年来,VIN的发病率从1.1/10万上升至7/10万,尤其是在35~40岁的女性中发病率不断增加,呈年轻化的趋势[1].VIN有一定的恶变潜能,据统计,VIN进展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的几率约为15%~25%[2].由于VIN和SCC的发病率较低,国内尚无常规的筛查策略.本文就VIN的诊断、治疗、发病机制及预后进展等方面综述如下.

  • 外阴上皮内瘤变及阴道上皮内瘤变

    作者:孔为民;孙建衡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及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VAIN)是临床报道较少的女性生殖道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虽然对其认识已长达半个世纪以上,但对其病因、发展过程、转归至今尚未明了.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概念,将以往官颈浸润癌发生前的鳞状上皮的病理变化过程,即称之谓不同程度的间变(dysplasia)或不典型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到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统一到上皮内瘤变中,并均属癌前病变.

  • 外阴上皮内瘤变

    作者:朱兰;顾宇

    外阴癌前病变统称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指肿瘤局限于外阴表皮内,未发生向周围问质浸润及转移.VIN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妇女.近年来VIN发病率有所增加,患者年龄也趋年轻化.约50%的VIN患者可同时伴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或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

  • 全国女性外阴阴道疾病诊治进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作者:蒋励;WANG Jian-liu;朱兰;李春艳

    由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协办的全国女性外阴阴道疾病诊治进展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8日至9日在重庆召开,来自于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全国的妇产科学者就目前女性外阴阴道疾病诊治进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此次会议主要涉及女性生殖系统感染,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及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外阴阴道肿瘤,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及外阴阴道畸形等.会议共收到相关论文130余篇.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 外阴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聪;肖萍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组外阴上皮内病变,表现为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具有进展为外阴癌的潜能.近年 VIN 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笔者拟就VI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 人乳头瘤病毒相关外阴阴道疾病

    作者:油迪;叶麾;郄明蓉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常见的女性下生殖道感染,与下生殖道疾病密切相关.除了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外,HPV还与一些外阴阴道疾病相关.笔者拟就HPV相关外阴阴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治疗及HPV疫苗的应用等,阐述如下.

  • 外阴上皮内瘤变Ⅲ级进展为外阴癌一例

    作者:章文华;白萍;李淑敏;孙慧

    患者61岁,外阴瘙痒5年,因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 ,CIN)Ⅲ级( CIN3)外院术后2个月发现外阴上皮内瘤变(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VIN)Ⅲ级( VIN3),于2004年3月入院。外院病理:(子宫标本)宫颈局灶 CIN3, VIN3,提示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妇科检查:外阴、阴道病变广泛累及肛门及肛周后上方,呈斑片和斑块状黑褐色病灶。阴道镜检查:整个外阴包括右小阴唇及尿道口下方、会阴部及肛周有较厚的醋白,边界清,略隆起,左小阴唇内侧中1/2处可见尖锐湿疣。阴道下1/3左前及后壁见不规则扁平湿疣,隆起黏膜表面,薄层亮白上皮。阴道镜下活检病理:阴道扁平湿疣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 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 , VaIN)1级(VaIN1),外阴、肛周为尖锐湿疣;VIN2伴HPV感染。2004年4月行外阴单纯切除+部分阴道及会阴部切除+肛周、肛门后上方皮肤切除,术后病理为外阴、肛周及阴道下1/3尖锐湿疣伴VIN2,VaIN1~2伴HPV感染。术后自备干扰素栓、保妇康栓、莪术油等局部用药。此后不定期就诊。2005年8月阴道镜下阴道残端、左侧及右侧壁和外阴病变活检,病理为VaIN2~3,VIN3伴HPV感染。阴道穹窿及中1/3多次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提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阴道镜检查外阴和阴道均见典型的湿疣样病变(图1)。2008年1月阴道右侧及后壁中1/3活检为VaIN2。2013年9月,阴道残端TCT提示,HSIL不除外浸润后失访2年余。因外阴肿物5个月,流水、红肿,自认为湿疣未就诊,后因肿物生长快,便后出血近1个月,伴右腹股沟区结节4个月,于2016年1月来院。妇科检查:外阴右后会阴部肿物至肛门右后,约6 cm×3 cm×3 cm大小,中央破溃,阴道残端及上1/3充血,醋酸后见醋白上皮,局灶较厚,边尚清,可见粗大点状血管。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数枚,大约4 cm ×5 cm,盆腔CT示会阴及肛周皮肤肿物,主要为右侧,考虑恶性,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倾向转移(图2)。外阴肿物TCT示HSIL,考虑有癌细胞,活检为鳞状细胞癌,HPV16型和HPV18型阳性,SCC 3.0 ng/ml。临床诊断:外阴鳞癌,CIN3外院全子宫切除术后,VIN3、VaIN2术后11年余。与家属及患者沟通,因治疗困难,有不能保肛而需造瘘术的可能,患者难以接受,就诊其他科室,2016年2月后失访。

  • 阴道镜检查在外阴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应用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指外阴鳞状上皮成熟异常伴细胞核增大、染色质浓聚、多形核、核分裂增多,通常出现异型核分裂的癌前病变。

  • 外阴Paget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朱松楠

    目的 研究外阴Paget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00~2012年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收治的5例外阴Paget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外阴Paget病患者平均年龄53.6岁(48~57岁),外阴瘙痒和病灶是主要症状,从初症状到确诊平均时间6.0年.所有患者初治均为手术治疗,均未行放化疗.1例行外阴单纯切除术,4例行外阴根治术.术后病理:2例为上皮内Paget病,2例为浸润性Paget病,1例合并腺癌.术后复发1例(合并腺癌)距初治时间10年,行二次手术.平均随访时间6.6年.结论 本病好发于绝经后妇女,病情发展缓慢,普遍存在就诊延迟现象.病变多呈湿疹样,易被误诊.确诊依靠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外阴根治术是主要手术方式.预后主要取决于病理类型.

  • 外阴上皮内瘤变

    作者:李华;章文华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较少见,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其生物学行为尚不完全清楚,有关基础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由于VIN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临床处理趋于保守,但必须强调长期随访.对VIN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基础研究、治疗进展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 罕见的外阴上皮内瘤变3例

    作者:朱兰;郎景和;赵学英;沈铿;陈杰;龚晓明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主要为外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鲍温病(Bowen disease)、鲍温样丘疹病、疣状癌及乳房外Paget病也归位外阴上皮内瘤变之列.其临床表现和发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各有特点,故诊断、处理和预后差别很大,对该4种疾病结合本院病例分析及文献综述如下.

  •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重组人干扰素 a-2b 凝胶治疗外阴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惠清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重组人干扰素a‐2b凝胶治疗外阴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外阴上皮内瘤变患者32例,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术后1周外用重组人干扰素a‐2b凝胶,连用3个疗程,随访患者1年,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32例患者治疗后治愈25例,显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且29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重组人干扰素a‐2b凝胶治疗外阴上皮内瘤变临床效果明显。

  • 高频环形电刀切除术联合干扰素-α治疗外阴上皮内瘤变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武昕;李慧;沈文静;赵毅

    目的 探讨高频环形电刀切除术(LEEP)联合干扰素-α保守治疗外阴上皮内瘤变(VIN),能否降低其复发率.方法 选取2004年9月至2008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VIN患者12例,其中外阴鲍文样丘疹病8倒,外阴鲍文氏病4例.病灶>5mm者行局部病灶切除后LEEP射频治疗,病灶≤5mm者直接LEEP射频治疗.术后外阴局部皮下注射干扰素-α 30μg,每周2次,共5次,之后改为隔日肌肉注射,共5~10次.结果 12例患者治疗后2~3周创面基本愈合,未见有新病灶出现.随访5~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LEEP射频联合干扰素-α外阴局部皮下注射治疗VIN方法可行,能降低其复发率.

  • CD34在外阴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杨静;武昕;吴丽娜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及密度改变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对沈阳市妇婴医院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在外阴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外阴硬化性苔藓(VLS)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值为10.10,在VIN组织中MVD值为32.70,两者与正常皮肤(NS)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VSH)组织中MVD值为22.84,3种病变中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VD在VLS真皮中表达较NS、VSH和VIN低,提示VLS组织存在真皮微循环障碍.在VIN中MVD值较VSH高,提示MVD增加加速了异型细胞的增殖.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外阴肿瘤

    作者:武昕;崔丹丹

    寻常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种高危型HPV感染引起的慢性疾病,与浸润性疣状癌和基底细胞癌有关.分化型VIN是一种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无关的疾病,与角化型鳞状细胞癌有关,其预后不良.外阴尖锐湿疣和VIN均可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行宫颈组织细胞病理学检查.目前,HPV疫苗已用于HPV感染相关的外阴疾病的防治.

  • 外阴上皮内瘤变与外阴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艳芳;李孟达

    外阴鳞状上皮癌(以下简称外阴癌)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以上,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3% ~5%[1],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其5年存活率为58.9%~68.9%[1].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外阴鳞状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属外阴癌的癌前病变,大部分VIN患者经治疗后可消退,有些则可发展为原位癌或浸润癌.外阴VIN Ⅲ接受过治疗者发展为外阴浸润癌的比例为3.8%,未接受治疗者可高达87.5%[2].VIN和外阴癌在病因方面有相近之外,与多种因素的作用有关,但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受到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病毒感染

  • 《FIGO 2015妇癌报告》解读连载五——外阴癌诊治指南解读

    作者:林仲秋;谢玲玲;林荣春

    外阴癌少见,约占所有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4%.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外阴癌虽发生于体表,易于早期发现,但确诊时多为晚期.大多数鳞状细胞癌发生于大阴唇,但也可发生于小阴唇、阴蒂和会阴.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作为一种癌前病变,好发于年轻妇女,可能与宫颈和阴道的类似病变相关.

  • p16基因、人乳头瘤病毒与外阴癌变的关系

    作者:赵毅;武昕;季鑫;吴爱弟

    目的 探讨p16基因表达缺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外阴上皮内瘤变Ⅲ级(VINⅢ)、外阴鳞癌、外阴基底细胞癌及疣状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方法 检测43例外阴鳞癌,23例外阴基底细胞癌,25例疣状癌,21例VINⅢ级和20例外阴正常皮肤中p16基因和HPV16 DNA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p16基因在正常外阴皮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在VINⅢ中为61.90%,在外阴鳞癌中为27.91%,在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中未被检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HPV16 DNA在正常外阴皮肤和外阴鳞癌中未被检出,在VINⅢ中为90.08%.在外阴基底细胞癌中为78.26%,疣状癌中为92%,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基因在外阴鳞癌Ⅰ~Ⅱ期中阳性表达率为34.62%,Ⅲ~Ⅳ期中为17.65%,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中为42.31%,与中分化和低分化的10%及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中为34.48%,与有淋巴结转移的14.2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16基因的表达缺失与外阴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外阴鳞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降低呈正相关;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订关;VINⅢ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