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阴癌的治疗进展

    作者:陈阳;徐玲

    外阴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传统的手术方式损伤大,并发症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较大.如今提倡注重个体化治疗及综合治疗.该文从新辅助化疗、根治性放疗等6个视角,阐述概括了近年来外阴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每个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得出了对于早期外阴癌患者,直接采用手术治疗,而晚期患者,将联合放化疗和手术的优势结合起来疗效比较好的结论.

  • 外阴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刘丹;王坚;戴兆惠;田秀春;肖芹;王翠梅;顾学文

    目的 探讨外阴原发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例外阴原发性SFT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3岁和65岁.病变均位于左侧外阴靠近大阴唇.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增大包块,无痛或轻压痛,表面皮肤正常.肿瘤大径3.5 cm和4.5 cm.低倍镜下,由交替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瘤细胞呈席纹状、束状、无序状排列;细胞稀疏区间质内含有透明变性胶原纤维,间质血管丰富,可见厚壁扩张血管,但血管外皮瘤样结构不明显,未见坏死及核分裂象,灶区间质可见明显的黏液样变性.免疫组化:CD34、STAT6、CD99、bcl-2和vimentin(+).2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外阴SF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发生间质黏液变性更为少见.患者预后较好,免疫组化CD34和STAT6(+),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道

    作者:郝华;徐芬;汪庆余;邬黎青;魏鑫;廖首生;杨宇晴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 of ibroblastoma,AMF)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女性外阴.因为少见故对其了解不多,且诊断时容易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等疾病混淆.本文报道1例AMF,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增强对该肿瘤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8岁.自诉2年前发现右侧大阴唇处见米粒大小无痛性包块,外院考虑“巴氏腺囊肿”,未做处理.近期发现肿块渐增至鹌鹑蛋大小,无触痛、发热,要求切除肿物遂来我院.

  • 青春期前型外阴纤维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刘霞;马遇庆;王坚

    目的 探讨青春期前型外阴纤维瘤(PV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例PVF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1例发生于8.5岁幼女,1例发生于54岁成年女性,均以右侧大阴唇复发性肿块就诊.大体上,肿块不明显,切面呈灰白色,纤维组织样.组织学上,病变位于真皮层内,周界不清.细胞密度低,由稀疏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大昔的胶原纤维样间质组成.梭形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病变向皮下组织延伸,在邻近的脂肪组织之间、血管之间或在神经周围穿插性生长,形成类似错构瘤样的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梭形细胞主要表达波形蛋白,部分弱阳性表达CD34,不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结蛋白、高分子钙调蛋白(h-caldesmon)、CD99、S-100蛋白、bcl-2、β-catenin、ER和PR.结论 PVF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前幼女外阴的良性间叶性病变,偶可发生于成年人.PVF可能代表了一种外阴正常间叶组织的过度增生.临床上近1/3的病例如切除不净可发生局部复发,偶可自发性消退.

  • 外阴上皮内肿瘤形成20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丁效蕙;回允中;卢立军;杨哲存;姚婵娟;孙丽娟;陈志华;石峥

    目的 探讨外阴上皮内肿瘤形成(VIN)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按国际外阴阴道疾病研究学会( ISSVD) 2004年的分类标准,从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北京五洲女子医院行外阴活检的女性患者中选取VIN患者,分为普通性VIN (u-VIN)和分化性VIN( d-VIN)两组进行研究,并进行Ki-67、p16和p53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染色.结果 237例中有20例VlN,占同期所有外阴活检病例的8.4% (20/237).u-VIN患者17例,平均年龄29.6岁,表现为全层或接近全层出现不典型细胞,类似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肿瘤形成.Ki-67和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弥漫强阳性,高危型HPV阳性.d-VIN比u-VIN少见,本组仅3例,均发生于50岁以上女性,平均年龄53.7岁,多有硬化性苔藓背景,病变上皮增厚、上皮脚延长和角化不全,不典型性局限于鳞状上皮的基底和副基底部,病变细胞增大,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核仁突出,伴有细胞成分增加或轻度核深染,形成发育不全的角化珠.d-VIN的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强阳性,Ki-67和少数p16反应仅局限于基底层少数细胞.结论 VIN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新的ISSVD分类将VIN均归为高级别病变,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外阴鳞状细胞癌具有重要意义.

  • 女性下生殖道癌临床病理特征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型别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丽娜;刘彤华;李彩娟;李梅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癌的临床病理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型别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下生殖道癌(宫颈癌63例,外阴癌37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应用PCR技术检测每份标本的HPV状态.结果在模板内参照阳性的87份中,宫颈癌54份,外阴癌33份.HPV阳性率在宫颈癌中为88.3%,以HPV 16型(55.6%)和HPV 18型(24.4%)为主.在33例外阴鳞癌中,HPV 阳性仅见于基底细胞样癌和湿疣样癌,阳性率均为83.3%,以HPV 16型为主(70.0%);6例基底细胞样癌中有3例合并宫颈鳞状上皮肿瘤,其中2例宫颈与外阴的肿瘤均为HPV16型阳性;21例角化鳞癌则未检测出HPV-DNA,但有发病年龄高(平均63.3岁)、形态学上角化明显和预后较差等特征.结论 HPV16型和18型在宫颈癌中阳性率较高;而在外阴癌中HPV阳性的意义则因组织学类型而不相同.

  • 晚期外阴肿瘤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实验研究

    作者:李成志;杜永洪;曹友德;李崇雁;文爽;王智彪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外阴VX2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实验兔分3组,于移植肿瘤后14d,A组(n=20)按受假照治疗,B组(n=20)接受HIFU治疗,C组(n=20)接受手术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的即刻、1天、7天、14天、21天,从B组中任选三只兔取活检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在HIFU治疗后观察兔的体重及精神状况,局部肿瘤的消长情况,外阴形态,记录兔生存时间.结果:靶区内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靶区外的组织不受损伤.A、B、C 3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7±3.87)天、(120±8)天、(70±5)天,B、C两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0%和60%,B、C两组较A组的生存时间有明显增加(P<0.05);B、C两组比较,HIFU组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手术组(P<0.05),而且HIFU组的双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HIFU能有效安全地治疗晚期兔外阴肿瘤.该技术将为临床外阴肿瘤的保持外阴完整性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外阴肿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士泰;李博;欧阳玲

    目的 探索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外阴肿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6例外阴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A组(外阴广泛局部切除术组)17例,B组(传统外阴广泛切除联合腹股沟淋巴结切除组)19例,C组(改良外阴广泛切除联合腹股沟淋巴结切除组)20例,术后观察三组的临床效果,随访术后5年患者的生存率,及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根据2009妇科肿瘤新分期(FIGO):其中Ⅰ期19例,术后5年生存率89.4%,Ⅱ期11例,术后5年生存率72.7%,Ⅲ期17例,术后5年生存率52.9%,Ⅳ期9例,术后5年生存率33.3%;Ⅰ期较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生存率88.2%,B组生存率84.2%,C组生存率85.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生存率37.5%,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腹股沟淋巴结为阳性的患者15例,进行放疗和化疗生存率为71.4%,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阴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案是手术治疗,对于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及预后的是尽量早期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对于其治疗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 外阴癌伴丝虫病象皮肿患者行外阴根治术的护理

    作者:童雅萍;张婉平

    总结1例外阴癌伴下肢严重象皮肿患者行外阴根治术的护理经验.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护理措施,重点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外阴伤口及皮肤护理,监测下肢肿胀及淋巴回流情况,加强下肢功能锻炼、预防静脉血栓,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下肢肿胀未加重,无压疮发生,出院后2周外阴伤口瘢痕愈合.

  • 21例高龄乳房外湿疹样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作者:陈海燕;胡细玲;郑跃;万苗坚;陆春;赖维

    报告21例高龄乳房外湿疹样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外阴肿瘤扩大切除与皮瓣修复术的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外阴皮肤准备和个体化血糖管理;术后严密监测血糖,加强皮瓣创面护理,预防压疮,促进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21例患者均伤口Ⅰ期愈合出院.

  • 带蒂股前外侧KISS皮瓣在女性外阴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程芳;郭亮;肖芃;杨杰;王荣荣;熊凌云;孙家明

    目的 探讨带蒂股前外侧KISS皮瓣修复女性外阴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对17例外阴恶性肿瘤患者行外阴肿物扩大切除及带蒂股前外侧KISS皮瓣转移修复.结果 1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外阴形态及功能满意.结论 带蒂股前外侧KISS皮瓣在修复女性外阴大面积缺损时,具有供区损伤小、修复效率高、皮瓣血供可靠的优点,可进行临床推广.

  • 外阴癌广泛切除术后患者外阴重建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宝东;吴鸣;沈铿;潘凌亚;黄惠芳;闫迎军;张海林;王先成;赵茹;乔群

    目的 探讨外阴癌广泛切除术后创面修复、外阴重建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5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4例外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均行外阴广泛性局部扩大切除术,采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或下蒂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外阴缺损创面,并行外阴重建术.结果 14例行外阴重建术的患者中,有13例患者的皮瓣全部成活,于术后12~14 d切口拆线,切口Ⅰ期愈合,其中1例行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术的患者腹股沟区手术切口发生感染,但其皮瓣及供区植皮Ⅰ期愈合;1例行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术的患者皮瓣发生部分坏死,面积约4 cm×6 cm,经局部换药、创面植皮治疗,术后36 d完全愈合.14例患者接受了2~20个月的术后随访,重建后的外阴形态丰满,富有弹性,阴道口无狭窄,疤痕无明显挛缩.结论 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或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外阴癌广泛切除术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外阴重建,可使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获得外阴解剖外观及部分功能的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应用于外阴癌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斌;吴令英;刘琳;张蓉;张功逸;俞高志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应用于外阴癌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4年10月-2008年4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中采用SLNB的外阴癌患者21例,其中处于研究前期(即2005年5月前)的11例患者采用染料法识别前哨淋巴结(SLN)、处于研究后期的10例患者采用核素-染料联合法识别SLN,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SLNB的检测效果;并观察与SLNB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95%)检出SLN,其中8例为单侧腹股沟、12例为双侧腹股沟.20例SLN阳性患者共检出83枚SLN,每例患者平均检出4.2枚(1~9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6枚(1~6枚).其中,染料法每例患者平均检出4.4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5枚,核素-染料联合法每例患者平均检出3.9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7枚,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59,P=0.652;t=-0.421,P=0.717).20例SLN阳性患者腹股沟浅组淋巴结中均检出SLN,其中1例双侧腹股沟深组淋巴结中也检出SLN.20例SLN阳性的患者中,8例(10侧腹股沟)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中7例患者(9侧腹股沟)的转移淋巴结中均包括有SLN、1例(1侧腹股沟)出现假阴性.以SLN识别预测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为10%(1/10),阴性预测值为96%(22/23).未发现与SLNB相关的损伤及不良反应.结论 SLNB应用于外阴癌安全、可行,以SLN预测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准确性.

  • 外阴鳞癌组织中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贾琳;欧阳玲;周洋;宋子璇;佟欣;李博;张士泰;何政

    目的 探讨外阴鳞癌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不同外阴病变患者的石蜡包埋标本63份,其中外阴鳞癌41份(外阴鳞癌组),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VIN)Ⅱ~Ⅲ22份(VINⅡ~Ⅲ组);以其中10份外阴鳞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其切缘阴性的正常外阴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3组标本中E-cadherin和β-catenin 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与外阴鳞癌患者绝经状态、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外阴鳞癌、VINⅡ~Ⅲ组织中E-cadherin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显示,外阴鳞癌组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46%(19/41)和61% (25/41),VINⅡ~Ⅲ组分别为64%(14/22)和68%(15/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阴鳞癌组与VINⅡ~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与外阴鳞癌患者的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绝经状态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外阴鳞癌组41份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均正常表达者14份,均异常表达者17份,两者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543,P=0.000);VINⅡ~Ⅲ组22份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均正常表达者4份,均异常表达者11份,两者的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r=0.295,P=0.182).结论 外阴鳞癌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存在异常表达,其异常表达与外阴鳞癌的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能参与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

  • 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染色体变异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态的关系

    作者:欧阳玲;张淑兰;王欣

    目的 探讨外阴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中染色体变异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和PCR技术分别检测21例外阴鳞癌患者癌组织中染色体的变异情况和HPV感染状态,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每例患者的外阴鳞癌组织中染色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包括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的扩增或丢失,每例患者平均有4.9处(102/21),其中丢失多于扩增,分别为2.6处(54/21)和2.3处(48/21).21例患者中,根据染色体变异部位的不同,染色体扩增率依次为3q占43%(9/21)、8q占38%(8/21)、12q占33%(7/21)和9p占19%(4/21),染色体丢失率依次为4p占52%(11/21)、3p占43%(9/21)和9p占10%(2/21).在染色体3q及12q部位,HPV阳性的外阴鳞癌组织染色体扩增率(分别为73%、64%)均明显高于HPV阴性者(分别为10%、0,P<0.01);而在染色体8q部位,HPV阴性的外阴鳞癌组织染色体扩增率(70%)明显高于HPV阳性者(9%,P<0.01).结论 外阴鳞癌组织中存在染色体的扩增或丢失.染色体3q、12q的扩增与外阴鳞癌患者感染HPV有关.

  • 原发性外阴Paget病3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晨昱;孙智晶;朱兰;郎景和;成宁海;王文泽

    目的 探讨原发性外阴Paget病(VPD)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情况,进一步分析影响原发性VPD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983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VPD的患者共3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预后,并分析影响原发性VPD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1)临床病理特点:原发性VPD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占94%(34/36);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占86%(31/36);主要体征为外阴皮损,常表现为溃疡(67%,24/36)、红斑(50%,18/36)、色素减退(42%,15/36)、硬结(31%,11/36)、色素沉着(17%,6/36),病变主要累及大阴唇(97%,35/36)、小阴唇(53%,19/36)、阴蒂(28%,10/36)、肛周(25%,9/36)、阴道口(3%,1/36)、尿道口(3%,1/36).19%(7/36)的患者合并外阴或其他部位的上皮内瘤变或原发性恶性肿瘤.(2)诊断和治疗:36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VPD.原发性VPD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36例原发性VPD患者中,34例(94%,34/36)患者行手术治疗,2例(6%,2/36)患者为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包括病灶切除术、病灶扩大切除术、单纯外阴切除术、外阴广泛性切除术;非手术治疗方式包括放疗、化疗、激光治疗、光动力治疗等.(3)预后:36例原发性VPD患者中,4例失访,随访率为89%(32/36).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31年,中位随访时间35.3个月.34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VPD患者中30例有随访资料,其中2例患者随访时间未达到6个月无法判断是否复发,8例患者手术失败(即术后半年内症状再次出现,且经病理检查证实有Paget细胞),可评价是否复发的患者20例,其中9例复发,复发率为45%(9/20),中位复发时间为术后14个月.32例有随访资料的原发性VPD患者中,死亡1例,死亡率为3%(1/32).(4)影响原发性VPD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将患者年龄、确诊时间、病变是否局限于表皮、手术方式、切缘与病灶的距离、切缘有无浸润、病灶切除的长度及厚度纳入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对VPD患者的复发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原发性VPD的恶性程度较低,常合并外阴或其他部位的上皮内瘤变或原发性恶性肿瘤.原发性VPD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故术后应密切随访,但复发后再次手术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穿支皮瓣在修复外阴癌广泛性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谢昆;温宏武;温冰;李强;周常青;齐心;何睿

    目的 探讨穿支皮瓣在修复外阴癌广泛性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4年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外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Ⅱ期5例、Ⅲa期3例、Ⅲb期4例,鳞癌10例、Paget病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12例患者均行外阴广泛性切除术,术中采用以阴唇后动脉穿支、闭孔动脉前支穿支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外阴皮肤缺损创面,行外阴重建术.结果 12例外阴癌患者中,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1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术后对患者进行了2~12个月的随访,其外阴形态丰满,无明显臃肿,阴道口无狭窄,瘢痕无明显挛缩.结论 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外阴癌广泛性切除术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行外阴重建术,可以使外阴癌患者在广泛性切除术后获得很好的外形重建及功能恢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外阴鲍文病18例临床分析

    作者:袁光文;吴令英;张蓉;李晓光

    目的 探讨外阴鲍文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199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8例外阴鲍文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 1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7岁(23 ~64岁);16例患者伴有外阴瘙痒,仅有2例无明显症状;5例为单发病灶,13例为多发病灶.外阴鲍文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其特征性表现为在表皮全层可见多少不一的单核有异型性的圆形或卵圆形大细胞(即鲍文细胞).18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1例采用单纯外阴切除术,7例采用外阴病灶局部扩大切除术.中位随访时间为123个月(5 ~ 197个月),2例出现复发,均为外阴病灶局部扩大切除术后复发,其中l例于术后5个月复发,再次手术行单纯外阴切除术,术后随访192个月未复发;另1例于术后15个月复发,再次手术仍行病灶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随访55个月未复发.结论 外阴鲍文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病理特征性表现为表皮全层可见多少不一的鲍文细胞,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疗效肯定,患者的预后良好.

  • 基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早期外阴癌个体化治疗研究

    作者:涂画;黄鹤;顾海风;万挺;冯艳玲;刘继红

    目的:评估基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不同手术方案治疗早期(临床拟诊为Ⅰ~Ⅱ期)外阴癌的可行性及效果,探讨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外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其中行前哨淋巴结(SLN)探查的患者共7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岁(18~87岁)。手术方式包括SLNB、腹股沟淋巴清扫术(IL)和外阴肿物广泛性切除术,术中对SLN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根据SLN有无转移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病理检查结果,评估SLNB的价值;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3~122个月),分析患者的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1)手术治疗方案:74例行SLN探查的患者中,68例(92%,68/74)患者成功识别至少1枚SLN,随后接受了SLNB,并同时行外阴肿物广泛性切除术。这68例患者中,21例患者SLN有转移,其中12例(A组)SLNB后加行双侧IL,9例(B组)于单纯SLNB后行放疗;47例SLN无转移,其中26例(C组)SLNB后加行双侧IL,发现1例非SLN的淋巴结转移,21例(D组)单纯SLNB后予随访观察。(2)围手术期情况:行SLNB+IL患者(A组+C组)的手术时间为(126±38)min,术中出血量为(98±99)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2 d(18~62 d),均明显多于单纯SLNB者[B组+D组;分别为(82±22)min、(45±28)ml、15 d(8~24 d);P<0.05]。38例行SLNB+IL患者(A组+C组)中,21例(55%,21/38)患者(共44例次)出现并发症,包括切口愈合延迟16例、下肢淋巴水肿14例、淋巴瘘8例、下肢静脉血栓3例、感染3例;30例行单纯SLNB患者(B组+D组)均无上述并发症发生。(3)病理检查结果:术前活检、术中冰冻与术后石蜡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均符合,符合率均为100%。(4)SLNB的价值:SLNB用于诊断早期外阴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100%。(5)复发及生存情况:随访期内,11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16%(11/68),中位复发时间为8个月(1~50个月);9例患者死于本肿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3~36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85%。其中,SLN有转移(A组+B组)和SLN无转移(C组+D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8%和9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B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6%和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C、D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2%,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53)。(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部位类型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直径、手术方式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淋巴结转移(RR=21.57,95%CI为2.68~173.10,P=0.002)和肿瘤部位类型(RR=7.85,95%CI为1.79~34.50,P=0.02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外阴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SLNB可准确判断早期外阴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对SLN无转移的患者免除IL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且不会显著增加复发的风险。

  • 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19例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顾宇;朱兰;冯瑞娥;郎景和

    目的 探讨按照国际外阴疾病学会(ISSVD)2004年新分类标准对原外阴上皮内瘤变(VIN)Ⅱ级及以上级别以及鲍温病、鲍温样丘疹病的病理切片进行重新判读的结果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调阅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至2006年入院手术的全部VIN Ⅱ及以上级别患者、鲍温病及鲍温样丘疹病患者共19例的手术病理切片,请病理医师根据ISSVD 2004新分类标准重新阅片分类,并总结其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根据ISSVD 2004分类标准,所有19例患者的病理诊断均符合普通型VIN.进一步区分亚型,惟一1例鲍温病患者的两处病灶中,1处符合疣型VIN,另1处符合基底细胞型VIN,其余患者的病灶均符合疣型VIN.患者初次手术切除的治愈率为89%(17/19);术后随访中有2例出现复发,但再次手术治疗效果好,复发病灶的病理均符合疣型VIN.结论原VIN Ⅱ及以上级别病变以及鲍温病、鲍温样丘疹病按ISSVD 2004分类标准以普通型VIN(疣型)为主,新的分类标准使VIN的病理诊断明显简化.手术切除治疗普通型VIN效果满意,但术后密切随访十分必要.

133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