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

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堪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角膜塑形镜塑形后眼客观视觉质量变化

    作者:杜显丽;韩燕敏;陈敏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前后眼客观视觉质量变化.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设计.选取2013年1至6月在青岛眼科医院行角膜塑形镜矫治的近视眼儿童患者25例(48只眼),采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测量矫治前、矫治1周、1个月及3个月客观视觉质量参数,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客观对比度视力、客观泪膜质量变化;并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散光及e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组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行LSD校正进行两组间对比.结果 矫治前及矫治1周、1个月、3个月球镜度数分别为(-3.65 ±1.75)、(-0.30 ±0.64)、(-0.08 ±0.20)、(-0.05±0.22)D,柱镜度数分别为(-0.39±0.39)、(-0.65±0.57)、(-0.79±0.56)、(-0.81±0.53)D,UCVA分别为3.97±0.51、4.95±0.12、5.00±0.06、5.00±0.05,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9,6.1,74.4;P<0.05).角膜地形图指标e值矫治前后分别为0.37±0.24、-0.23±0.42、-0.29±0.39、-0.30±0.37,矫治后e值变为负数,且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P<0.01).3 mm范围角膜散光度数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P≥0.05).MTF截止频率分别为(36.6±12.0)、(34.2±8.9)、(27.9±12.6)、(27.7±11.6)周/度,矫治后MTF截止频率下降,1个月、3个月时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OSI为0.59±0.47、0.99±0.66、1.47±1.17、1.49±1.03,矫治后OSI上升,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0%、20%及9%对比度视力矫治后虽有轻微下降,但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1.58,2.19;P≥0.05).客观泪膜质量OSI均值1.27±1.12、2.09±1.67、2.07±1.12、2.10±1.33,矫治后上升,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F=3.13,P<0.05).结论 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内,柱镜度数增大,角膜中心散光度数不变;e值变负,OSI上升,MTF截止频率及客观泪膜质量下降;该变化在矫治1个月内随矫治时间延长而明显,1个月后较稳定.经短期角膜塑形治疗,在塑形效果显现的同时亦可引起眼屈光系统光学质量下降,但下降程度轻微.

  • 不同制瓣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的变化研究

    作者:胡亮;谢文加;唐蕾;陈佳;张栋;余鹏;瞿佳

    目的 探讨不同制瓣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的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行LASIK术的近视眼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MoriaⅡ机械刀和60 kHz IntraLase飞秒激光制瓣各15例(30只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拍摄和比较角膜中央、颞侧和鼻侧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使用方差分析和£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及两组之间SND的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SND在机械刀组分别为中央:(16 728.30 ±4 300.30)、(1 875.42±300.50)、(1 701.55±194.11) μm/mm2;颞侧:(11 379.70±1 833.92)、(1 341.20±288.68)、(1 860.87±147.60) μm/mm2;鼻侧:(8 506.79±662.83)、(7 428.96±712.99)、(8 044.32±1 077.54) μm/mm2;在飞秒激光组分别为中央:(16 351.59 ±3 503.88)、(1 859.38±452.93)、(2 043.67±377.76) μm/mm2;颞侧:(12 328.22±2 007.43)、(1 483.85±371.28)、(2 126.31±279.87) μm/mm2;鼻侧:(8 347.91±789.44)、(1 475.53±293.98)、(2 022.10 ±282.89)μm/mm2.两组角膜3个部位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机械刀组:中央t=18.981、18.912,颞侧t=30.121、27.921,鼻侧t=6.456、2.126;飞秒激光组:中央t=22.667、22.379,颞侧t=29.000、28.376,鼻侧t=46.329、41.751;P <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1,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和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9、-6.645,P <0.01);飞秒激光组和机械刀组SND在中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2,P=0.96),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大于飞秒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81、29.608,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SND在术后3个月大于机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5,P<0.01).结论 LASIK术后周边角膜神经在术后1个月开始恢复,飞秒激光制瓣较机械刀制瓣具有更好的角膜神经恢复效果.

  • 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减轻LASEK术后眼部刺激症状的疗效观察

    作者:董媛;张钰;夏英杰;王兵;陈跃国

    目的 探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对减轻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眼部刺激症状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接受LASEK治疗的屈光不正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选取右眼入组观察,溴芬酸钠组在术前3d及术后1d给予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2次/d,对照组在术前3d及术后1d给予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4次/d,在术后1、3、5、7d观察眼部刺激症状分级、持续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以及裸眼视力,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溴芬酸钠组患者滴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眼部无任何不适,对照组患者滴用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87.5%眼部有刺痛、烧灼感等不适,持续时间2~3s.溴芬酸钠组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0、1、2级的比例分别为31.2%(10/32)、68.8%(22/32)、0.0% (0/3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25,P=0.104);溴芬酸钠组术后刺激症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00d,较对照组缩短(Z=-2.895,P=0.004);溴芬酸钠组与对照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中位数均为5.0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3,P=0.085),两组术后1d、3d、5d、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086,2.180,2.869,0.143,0.401;P>0.05).结论 0.1%溴芬酸钠滴眼液能有效缓解LASEK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患者的耐受性与使用便利性比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更好.

  • 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与糖皮质激素在LASEK术后的疗效比较

    作者:陈实玉;姜洋;余晨颖;李莹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部分替代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耐受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将接受LASEK的60例(120只眼)近视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只眼.所有患者LASEK术后先使用0.1%地塞米松1周,之后试验组患者术后2 ~12周给予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2次/d,对照组则给予0.1%氟米龙并逐渐减量.在术前及术后3d、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地形图和主观症状与体征等,并对所有患者右眼记录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先行描述统计探索,验证数据的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三者都满足的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一不满足的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双眼观察,统计右眼.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0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眼压分别为(16.33±6.21)、(15.67±2.82)、(15.35±2.22)、(13.10±3.41)和(16.87±3.68)、(14.05±2.23)、(14.39±2.22)、(13.18 ±2.49) mmHg(1 mmHg =0.133 k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81,1.95,1.84,0.85,P>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的视力优于对照组,分别为5.16±0.08和5.02±0.09(t=2.32,P<0.05),余观察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在术后6个月有4只眼出现视疲劳,4只眼出现眼干.试验组术后1个月有2只眼出现0.5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术后2个月又有2只眼新出现0.5级haze,对照组术后1个月有2只眼出现0.5级haze,但均未影响视力,且加强局部用药频率1个月后上述haze均消失.对照组总共有4例因眼压升高而使用降眼压药物.结论 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用于LASEK术后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或者部分替代糖皮质激素,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术后视力、眼压、抗炎、抑制屈光回退等方面可获得满意的效果;LASEK术后早期均有0.5级haze个例发生,加强局部用药频率1个月后消失.

  •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的形变与角膜形态的关系

    作者:吴江秀;于青;张和宁;董世奇;叶盛;张晨昊

    目的 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在眼表面的形状稳定性及角膜形态对其的影响.方法 22名志愿者42只眼,用鹰式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像差后给予验配RGPCL,同样仪器测量RGPCL的像差后派发给志愿者,连续配戴1个月后回访,分别测量戴镜状态下以及摘镜30 min后的角膜地形图.采用配对t检验、W检验及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RGPCL戴到眼表面后,主要表现为离焦C4增加,右眼为离体(1.003 ±0.131) μm,在体(1.065 ±0.160) μm(P =0.015);左眼为离体(1.003±0.130) μm,在体1.069(0.851,1.594)μm,(P =0.017),水平/垂直散光C5变负,右眼为离体(0.072±0.083) μm,在体(-0.312 ±0.232)μm(P<0.001);左眼为离体(0.066±0.056) μm,在体(-0.349±0.242)μm(P< 0.001),以及球差C12增加,右眼为离体(0.264±0.039)μm,在体(0.295±0.048) μm (P<0.001);左眼为离体(0.266±0.035) μm,在体0.290(0.215,0.471) μm(P <0.001).角膜像差在戴镜前后发生改变的像差项有C4,C5,C7和C8等.在体RGPCL像差C4、C5、C12均与相应的戴镜前角膜像差呈正相关(右眼:r=0.557、0.596、0.581,P<0.01,左眼:r=0.684、0.497、0.543,P<0.01).结论 RGPCL戴在眼表面后,镜片前表面有一定程度的变平,球差增加,并且出现趋向于角膜的散光.RGPCL的配适不宜过于平坦.

  • 不同色觉状态者对单色视标的调节反应研究

    作者:钱宜珊;黄佳;褚仁远

    目的 探讨不同色觉状态者对不同颜色调节刺激的调节反应以及色觉机制在不同色觉状态者调节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87名受试者,其中包括17名红色觉异常,47名绿色觉异常和23名色觉正常者,平均年龄(20.0±4.4)岁,测试视标为红-黑或绿-黑的等亮度垂直方波视标(空间频率3周/度,对比度0.9),通过Badal系统改变调节刺激水平(0.00 ~5.00 D).采用开放视野的红外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调节反应.不同色觉组之间的比较及不同调节刺激水平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红-绿视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红-黑视标测试,调节刺激4.00D时,红色觉异常组(AR=1.98 D)较色觉正常组(AR =2.55 D)调节反应低(P =0.031).当调节刺激为3.00、4.00、5.00D时,绿色觉异常组的调节反应分别为1.23、1.89、2.40 D,均低于色觉正常组(P<0.05).绿-黑视标测试,当调节刺激为3.00和4.00D时,红色觉异常组调节反应分别为1.13、1.80 D,均较色觉正常组低(P<0.05);当调节刺激为3.00、4.00、5.00D时,绿色觉异常组的调节反应分别为1.21、1.65、2.36 D,均低于色觉正常组(P<0.05).红、绿色觉异常组对两种颜色各个刺激水平下的调节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颜色视标对调节的影响:当调节刺激分别为2.00、3.00、5.00D时,红色觉异常组对红色视标的调节反应优于绿色视标(t=-2.81,-4.55,-3.15;P<0.05).绿色觉异常只在调节刺激为4.00D时,对红色视标的调节反应优于绿色视标(t=-2.19,P<0.05).当调节刺激分别为2.00、4.00、5.00D时,色觉正常组对红色视标的调节反应优于绿色视标(t=-2.57,-2.67,-2.15;P<0.05).结论 色觉异常者的调节滞后量较色觉正常者大,证明色觉机制参与调节的控制.色觉各组受试者均表现为对红色视标的反应优于绿色视标或对红/绿视标反应无差异,这可能与长波长光对调节和正视化的影响有关.

  • 应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与光线追踪波阵面像差系统分析正常人眼调制传递函数

    作者:乔利亚;蔡啸谷;万修华;管征;熊瑛;林仲;张烨;谭家璿;王宁利

    目的 比较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与光线追踪波阵面像差系统(iTrace)测量正常人眼调制传递函数(MTF)的一致性,寻找更准确的客观视觉质量评价手段.方法 对比研究.连续收集前往设置在邯郸市永年县东杨庄中心卫生院的邯郸眼病研究检查现场健康受试者进行研究,对排除眼部疾病后的受试者进行散瞳前对比敏感度检查、散瞳后使用OQASⅡ与iTrace测量全眼MTF.比较两者在4.0和6.0 mm瞳孔直径下5、10、15、20、25、30周/度(c/d)空间频率下消除低阶像差影响后的MTF均值,对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种仪器在不同空间频率的MTF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绘制Bland-Altman图进行一致性评价,并分别对两种仪器的MTF测量值与佳矫正视力、不同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共有163例(251只眼)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81例(139只眼),女性82例(112只眼),年龄30 ~ 60岁,平均(44.1±9.7)岁.在4.0 mm瞳孔直径下iTrace在5、10、15、20、25、30 c/d空间频率下的MTF均值分别为0.730±0.138、0.431 ±0.159、0.262±0.120、0.169 ±0.078、0.118 ±0.053、0.094±0.043,OQASⅡ分别为0.347±0.123、0.162 ±0.086、0.072 ±0.049、0.042±0.033、0.026±0.022、0.017 ±0.022,两种仪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72,28.03,27.32,27.59,29.23,28.96;P <0.01);在6.0 mm瞳孔直径下,两种仪器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 =4.60,3.19,9.34,13.41,16.96,20.24;P <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法提示两者一致性较差,但在6.0 mm瞳孔直径两者一致性有所提高.iTrace MTF测量值与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139~-0.165,P<0.01),部分空间频率MTF值与6 c/d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Log值呈正相关(r=0.163 ~0.175),P<0.05);OQASⅡMTF值与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239 ~0.303,P<0.01),各空间频率MTF值与3、6、12、18 c/d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Log值均呈正相关(r =0.156~0.398,P<0.01).结论 iTrace与OQAS在正常人眼MTF测量存在明显差异,瞳孔直径较大时两者差值较小;双通道技术为临床人眼光学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 弥漫型脉络膜黑色素瘤眼外蔓延及血行转移一例

    作者:燕玉清;宋国祥;赵红;张蕾;张宁

    患者男性,47岁.因左眼视力进行性减退1年半,眼痛7个月,视力丧失4个月,于2012年7月10日至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治疗.患者曾因视物模糊,于2011年2月22日在某眼科医院就诊,当时左眼视力0.1.黄斑区水肿及细小硬性渗出,OCT发现左眼黄斑神经上皮层水肿脱离,考虑左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点眼等治疗.至2011年12月7日左眼疼痛,视力眼前手动,眼底不能窥入.

    关键词:
  • 外伤性视神经断离行眼球摘除后用于角膜移植一例

    作者:罗丰年;陈静;张磊

    患者女性,46岁.右眼外伤致眼球脱出、视物不见4h,于2012年4月24日至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眼科就诊.患者于当日上午9:00施工时不慎被翻斗车伤及右眼,致右眼球脱出眼眶,视力丧失.门诊以“右眼外伤性视神经断离;右眼球脱出”急诊收入院.身体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神志清楚,全身情况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0.08.右眼眶外侧上方皮肤可见长约4 cm、2 cm不规则“Y”型伤口,伤口深,少量渗血,上、下眼睑组织结构正常.右眼球完整无破损,眼球连带视神经完全脱出眶外,角膜透明,前房正常,瞳孔圆直径6 mm,对光反射直接间接(-),晶状体皮质混浊(+++),眼底模糊不清.

    关键词:
  •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的临床特征

    作者:郑仕洁;雷博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RPD)多发于中老年视网膜变性患者,表现为直径125 ~ 250 μm的圆形或椭圆形黄色网状图形病变,易与典型的玻璃膜疣混淆.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RPD在眼底分布、形态特征、发展特点等方面,均具有与典型玻璃膜疣不同的特征,提示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联合使用多种眼底影像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RPD的诊断率.研究表明RPD与AMD的高风险因素有关,同时也是脉络膜新生血管和RPE地图样萎缩的高风险因素,但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中很少发现RPD.准确识别RPD有助于诊断、治疗眼底疾病和判断预后,因此鉴别RPD和玻璃膜疣以及对RPD患者进行长期密切随访观察尤为必要.

  • 蓝光与眼健康

    作者:邹蕾蕾;戴锦晖

    蓝光是波长介于400 ~ 500 nm的短波长光,蓝光对视网膜细胞造成损伤的特性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关注.同时,它在调节昼夜节律、产生暗视力以及屈光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蓝光是否安全?是否该从日常生活中清除?本文对蓝光的作用及安全性问题作一综述.

  • 我国眼视光学领域的学术发展方向

    作者:瞿佳

    眼视光学领域所关注的眼部健康问题量大面广,包括眼疾康复过程的视觉问题、现代手术和非手术屈光不正矫治的视觉质量、近视眼等功能性眼疾的病因机制探索等.面对目前所面临的视觉健康挑战,本文总结了我国在本领域的学术发展和贡献,包括近视眼的基础研究、屈光手术及其视觉质量研究、功能性眼疾的探索等在国内外的影响,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并指明现阶段本领域应该聚焦的学术探索焦点.

  • 双眼黄斑区玻璃膜疣

    作者:徐海燕;叶俊杰

    患者女性,79岁.因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眼部检查:视力双眼均为0.8,双眼角膜透明,品状体周边部皮质轻度混浊;散大瞳孔检查眼底,双眼视乳头正常,黄斑部情况见精粹图片1.OCT检查情况见精粹图片2.临床诊断:双眼黄斑区玻璃膜疣.

    关键词:
  • 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合并黄斑出血

    作者:李岩;高建民;韩颖

    患者女性,60岁.因左眼突发视力下降2周,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为0.1,左眼为0.05;矫正视力右眼为0.6,左眼为0.05(双眼屈光度数均为-15.00 D);双眼前节检查大致正常;双眼眼底呈高度近视眼豹纹状改变,右眼底余未见明显异常,左眼底黄斑区可见约1/2 PD类圆形视网膜下出血,周围视网膜呈纱雾样外观(精粹图片1);双眼眼压正常.OCT检查见精粹图片2.因患者血压水平高于正常,药物控制欠稳定,未行FFA检查.

    关键词:
  • 角膜塑形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及散光值得关注

    作者:谢培英

    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的患病率在不断攀升.因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多数近视眼的发生年龄早且进展迅速,防控难度大.角膜塑形术作为目前控制儿童近视眼发展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不仅多年的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对中低度近视眼有效,而且对于高度近视眼以及伴有高度散光的患者,目前也不断获得可喜的临床结果.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针对高度近视屈光不正患者采用角膜塑形术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安全有效的评价标准进行讨论,在供眼视光学同道参考的同时,希望提高国内对此应有的专业认知.

  • 我国眼科学近五年十大研究进展证书颁发仪式

    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为了加强我国眼科学重大学术研究进展的宣传,展示我国眼科学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激发眼科医师和研究人员的学术热情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对眼科学学术研究工作的了解、关心和支持,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学术建设与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11届委员会决定,组织开展近5年眼科学十大研究进展评选活动.该活动要求参评研究应是近5年(2009至2013年)来由我国学者独立研究或参与合作研究取得的、国内单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和临床应用的重大进展.

    关键词:
  • 与《近视眼成因及防治进展》一书作者商榷

    作者:石一宁;褚仁远

    宋新强等编著的《近视眼的成因与防治进展》[1]一书在深入分析眼球的解剖和生理之后,对视近时眼球的动态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提出了独到见解和推理(见书中131、149页),并据此设计一套近视预防训练(见书中153、216页),值得称道.但书中一些推导出的新观点尚属假设,未见充分的国内外相关原创研究和成果支持,特别是书中把瞳孔的自然伸缩造成房水流动的变化作为眼轴增长的主要原因,以及近视成因的新观点,均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书中对以往研究的一些评估存在偏颇现象,或者推导之后回到原点,有关推论尚存商榷.如:书中对近视调节过度观点持否定意见,终又推导出需要放松调节,消除调节导致近视的成因(见书中194、213页).

    关键词:
  • 竞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王宁利;黄翊彬

    当2015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中华眼科杂志》的扉页,我们所有办刊人员已开始迈着矫健的步伐踏上新一年的征程,去憧憬和畅想春天将要带给我们的梦想,去面对和迎接外部竞争对期刊的挑战.回顾过去的2014年,《中华眼科杂志》的各项期刊指标继续在眼科学期刊中名列榜首;在1 989种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排名中,总分位从第30名继续提升至第25名,并继续保持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称号,为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培育计划期刊,继续入围中国科技部300种精品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行列.过去一年所有的成绩和收获,离不开一直以来支持期刊建设和发展的广大眼科读者、作者的热忱和厚爱,离不开辛勤编者无私和睿智的奉献.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诚挚地祝福您们:新年幸福快乐!

    关键词:
  • 我国眼视光学近五年十大研究进展

    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通过学组委员投票的方式遴选出代表我国近5年(2009至2013年)眼视光学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突出的10项研究进展,主要集中于近视眼临床和基础研究、屈光手术和视觉质量研究、角膜接触镜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视觉认知和低视力康复研究的开展及临床推广、新型技术和检查设备的应用等5个方面.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我国眼视光学在国际同领域的水平和影响力,部分研究成为我国眼视光学者在国际学术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 怀念林少明教授

    作者:李筱荣;王宁利

    2014年8月30日,新加坡眼科先驱、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创建院长、国际和亚太地区著名的眼科活动家林少明教授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0岁.林少明教授系已故著名华侨陈嘉庚先生的外孙女婿,祖籍中国福建,1934年4月24日出生于中国香港,1956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1962年于伦敦大学眼科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关键词:
中华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5
1989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