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普通手术与个性化切削手术视觉效果比较

    作者:张小红;刘旭姣;谢淑丽;郭进祥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以其安全、有效等特点[1],得到大多数近视患者的广泛接受,成为当前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式.传统的LASIK术后常出现视觉效果的问题,如视敏度下降、眩光、重影等现象,如果进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手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矫治屈光不正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视力,更能针对性地去除妨碍患者视力恢复和影响视觉效果的各种高阶像差,从而使术后的视力更清晰,视觉质量更完美.本文收集太原康明眼科医院2008年1月至12月52例104只眼行LASIK手术的患者资料,对其术后视觉效果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 电视屏幕闪烁对人体视觉调节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马军;张雪梅;王海俊;朱虹;续美如;斯颀

    目的了解电视屏幕闪烁对人体视觉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视力正常的6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眼调节近点、集合近点、视觉反应时、明视持久度、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了解观看无闪烁电视与普通电视3h前后人体视觉功能的变化.结果观看3h无闪烁电视,受试者视觉调节功能下降、视觉疲劳程度加大、注视的持久力减弱比观看普通电视要小.结论视屏闪烁会影响视觉调节功能,可导致视觉系统紧张而出现视疲劳.

  • 微量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洪安;李若溪

    目的:分析微量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本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1例糖尿病性黄斑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0例)2个组别.分别给予两组常规激光治疗、微量激光治疗,观察患者的黄斑区厚度、硬性渗出变化、视力变化、视敏度变化及远期负反应.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黄斑区厚度不变或变厚6眼(7.50%),对照组6眼(7.52%).观察组黄斑区硬性渗出好转37眼(46.25%),对照组黄斑区硬性渗出好转38眼(46.34%),P>0.05.观察组视力提高27眼(33.75%),对照组视力提高25眼(30.49%),P>0.05.治疗前两组中心10?静态视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治疗12个月,观察组视敏度(3.54±1.62)dB,低于对照组(5.89±1.80)dB,P<0.05.观察组无负反应发生,对照组远期负反应发生率11.90%,P<0.05.结论:微量激光治疗、常规激光治疗均可用于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治疗,但微量激光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 丹红注射液配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

    作者:于文丽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配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DR患者随机分为羟苯磺酸钙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1例)。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控制血糖,使FPG维持在4.5~6.5 mmol/L,2hPG≤10.0 mmol/L。羟苯磺酸钙组给予口服羟苯磺酸钙片;联合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和口服羟苯磺酸钙片。均治疗3个月。评价视野灰度值、眼部血管瘤体积、出血斑面积和黄斑厚度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视野灰度值[(1.53±0.22)%比(2.13±0.16)%;t=17.315, P<0.01]、血管瘤体积[(11.33±3.21)cm3比(13.44±4.01)cm3;t=3.259, P<0.01]、出血斑面积[(1.11±0.24)mm2比(2.01±0.53)mm2;t=9.885,P<0.01]、黄斑厚度[(308.12±13.29)?m比(369.31±14.57)?m;t=24.556, P<0.01]均显著低于羟苯磺酸钙组。联合治疗组视力改善眼的百分比显著高于羟苯磺酸钙组(63.1%比35.0%;χ2=8.748,P=0.003)。联合治疗组总有效为39例(95.1%)、61眼(93.8%),羟苯磺酸钙组为27例(67.5%)、37眼(6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489、17.226,P值分别为0.004、0.001)。结论丹红注射液与羟苯磺酸钙联用,可改善DR患者的视力和视野缺损。

  • 脑性瘫痪儿童视觉障碍的研究

    作者:林滨榕;徐国兴;刘家瑞;杨娟;向秋阳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儿童视觉障碍的临床特点,讨论脑性瘫痪儿童的不同类型及围产期高危因素与其合并视觉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4年12月确诊的125例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对其眼位、眼运动功能、眼底、屈光度等视觉功能及其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①125例患儿中,存在视觉障碍的53例,视觉障碍发生率为42.40%;其中斜视43例,占受检者总数的34.40%;屈光不正39例,占31.20%;眼球震颤21例,占16.80%;眼球运动异常14例,占11.20%;眼底异常10例,占8.00%.合并的视觉障碍中以斜视与屈光不正发生率高,分别为34.40%和31.20%.②痉挛型组视觉障碍发生率为60.94%,较其他组增高(x2=8.56,P<0.05);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斜视率、屈光不正的发生率分别为53.16%和42.19%,也均较其他组增高(x2=9.32,P< 0.05;x2=8.63,P<0.05).③早产儿组视觉障碍发生率为45.90%,高于非早产儿组(x2=5.766,P< 0.05).④低出生体重组(BW< 2.5kg组)视觉障碍的发生率为57.14%,高于其他组(x2=18.35,P<0.05).结论:①脑性瘫痪儿童的视觉障碍在临床常见,以斜视与屈光不正发生率高.②痉挛型脑瘫患者视觉障碍发生率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斜视率、屈光不正发生率也高.③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围生期高危因素的脑性瘫痪儿童中,合并视觉障碍的发生率高,应及早随访予以早期干预.

  •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低成本治疗

    作者:雅艾尔;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许多眼科医生一直在努力削减病人的费用,但一些医生也许并没意识到治疗上的等价性,对于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有更便宜的选择方案.美国迈阿密巴斯科姆帕尔默眼科研究所的眼科教授William E.Smiddy博士根据来自多个多中心、前瞻性试验的结果得出结论,一些黄斑水肿病人也许可以通过使用一种比较便宜的方案得到有效治疗,节省费用从40%到88%不等.该结果发表在了《眼科学》杂志上,结果显示,无论是给予相对便宜的玻璃体内激素还是给予费用更高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人工晶体植入患者和视敏度(VA)低于20/200的患者将会得到类似的结局.相反,拥有相对较好视力(VA> 20/32)的患者仅使用了激光治疗,而这些人恰恰需要得到上述相应的治疗.

  • 207 外伤后昏迷和清醒病人的视神经减压

    作者:郭光良

    为了研究视神经间接性外伤后病人行早期视神经减压的功效,该作者对1987年2月至1998年12月间的65例行视神经减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65例中的13例来诊时处于昏迷状态未做视敏度检查,52例清醒病人均行视敏度检查。……

  • 前庭功能检查的意义与临床应用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

    前庭功能检查在过去一般是指眼动功能检查、前庭-眼反射功能检查和前庭-脊髓反射检查,称为经典的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震图检查和静态平衡功能检查,近来一些新的检查手段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如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主观垂直(水平)视觉检查、动态视敏度检查和前庭高频刺激检查等是近年来主要的进展.

  • 前庭功能检查与选择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

    为什么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如何正确应用选择前庭功能检查是在前庭医学领域核心问题这一。概括讲,前庭功能检查有以下几个目的:(1)、证实临床判断,即证实通过病史和临床检查的初步诊断(单侧病变、双侧病变抑或前庭功能正常);(2)定量分析前庭功能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完全丧失、部分丧失);(3)、提供前庭功能损伤后功能代偿情况的客观依据,以及(4)、非器质性眩晕的客观证据。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动功能检查、前庭-眼反射功能检查和前庭-脊髓反射检查,近来一些新的检查手段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如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主观垂直(水平)视觉检查、动态视敏度检查和前庭高频刺激检查等。

  • 白内障术后视力相关因素的分析

    作者:朱福景;高岩;侯虞辉;刘保松;初日旭

    对白内障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8者466例,包括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0.8者199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同等条件下,3.5 mm小切口PHACO术优于6 mm切口PHACO术,更优于ECCE术术前视力与术后裸眼视力正相关,患者年龄与术后视力负相关.

  • 视力表照明现状调查及分析

    作者:曹际新;朱风云;杨敬昌;张新晨

    通过对山东省泰安市各级医院及眼镜营销单位视力表照度的调查,了解视力表照明的现状.使用照度仪在视力表的八个方位测量.计算平均照度及均匀度.结果表明视力表照度不统一,同一视力表照度不均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应引起眼科界及视力表生产厂家的重视.

  • 单眼弱视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一例

    作者:张明亭

    病例患者男,11岁,主因发现右眼视物不清3天于2002-3-18到我院就诊.病史:患者3天前因无意中遮盖左眼,发现右眼视物不清,即到当地医院就诊,查右眼视力0.1,小瞳检影验光未见屈光异常,弧形视野计检查,见右眼中心视野视敏度降低,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患者家属因担心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拒绝治疗,到我院就诊.

  • 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觉缺损模式的研究

    作者:龚静文;孙朝晖;王丽萍;申屠形超;宋峰伟

    目的 探讨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存在的视功能缺损模式.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光栅视敏度、边缘对比敏感度、双眼融合、对比敏感度函数等视功能检测方法,对147例8~40岁的弱视患者,进行视功能检测.对弱视患者的视敏度与光栅视敏度函数(CSF)、边缘对比敏感度分别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对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在各个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进行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t检验;对有双眼视功能组与无双眼视功能组的视敏度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正常对照眼其光栅视敏度为1.82′±0.25′,边缘对比敏感度为0.019±0.007.视敏度与光栅视敏度之间呈强相关性(R=0.81);佳拟合直线斜率为0.55,视敏度与边缘对比敏感度之间呈弱相关性(R=0.24).斜视性弱视样本的散点图分布约低于总体趋势的15%;总体弱视样本的边缘对比敏感度与视觉敏锐度的呈弱相关性(R=0.24).屈光参差性样本的对比敏感度阈值的分布约高于(差于)总体趋势的15%,斜视及混合性弱视样本的对比敏感度阈值分布约低于(好于)总体趋势的17%.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和斜视性弱视眼CSF曲线均较相对健眼的CSF低平,峰值向低空间频率区移位,在中高空间频率区有明显受损,在1.0 c/d的低频区分别为0.053±0.060和0.025±0.0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9,P<0.05).结论 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视敏度、光栅视敏度、边缘对比敏感度、CSF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损,两者在视功能方面也有一些特征性改变.

  • 视觉矫正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瞿佳;吕帆;毛欣杰;毛崇溶

    目的探讨视敏度和对比敏感度函数与视网膜光学成像质量的关系,评价各种屈光矫正方法获得的视觉质量.方法 23例近视眼患者(41只眼)近视度数范围为-1.25 D~-9.25 D, 散光度数<0.50 D,每例患者用3种方式全矫:(1) 同一品牌树脂镜片的框架眼镜(spectacles,SP);(2)同一品牌的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 (3)同一材料和设计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lens,RGP).分别在全矫状态下进行远距和近距的LogMAR视敏度检测和对比敏感度函数检测.为了避免主观误差,3种矫正方式的先后顺序随机决定,所用的视力表和对比敏感度函数视力表为同一设计类型,但视标方向不同.结果远距视力RGP矫正的视敏度明显好于SCL(P<0.001)和SP(P<0.05),SCL和SP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低频率点(1.5及3.0 cpd),3种方式的对比敏感度函数差异无显著意义,在高频率点(6.0、12.0及18.0 cpd)RGP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明显高于SCL和SP.结论视力对比敏感度函数可以较好的表达矫正的视网膜光学成像质量;RGP相对于SCL及SP而言,可提供较好的视觉质量.

  • 角膜塑形镜塑形后眼客观视觉质量变化

    作者:杜显丽;韩燕敏;陈敏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前后眼客观视觉质量变化.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设计.选取2013年1至6月在青岛眼科医院行角膜塑形镜矫治的近视眼儿童患者25例(48只眼),采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测量矫治前、矫治1周、1个月及3个月客观视觉质量参数,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客观对比度视力、客观泪膜质量变化;并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散光及e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组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行LSD校正进行两组间对比.结果 矫治前及矫治1周、1个月、3个月球镜度数分别为(-3.65 ±1.75)、(-0.30 ±0.64)、(-0.08 ±0.20)、(-0.05±0.22)D,柱镜度数分别为(-0.39±0.39)、(-0.65±0.57)、(-0.79±0.56)、(-0.81±0.53)D,UCVA分别为3.97±0.51、4.95±0.12、5.00±0.06、5.00±0.05,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9,6.1,74.4;P<0.05).角膜地形图指标e值矫治前后分别为0.37±0.24、-0.23±0.42、-0.29±0.39、-0.30±0.37,矫治后e值变为负数,且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P<0.01).3 mm范围角膜散光度数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P≥0.05).MTF截止频率分别为(36.6±12.0)、(34.2±8.9)、(27.9±12.6)、(27.7±11.6)周/度,矫治后MTF截止频率下降,1个月、3个月时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OSI为0.59±0.47、0.99±0.66、1.47±1.17、1.49±1.03,矫治后OSI上升,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0%、20%及9%对比度视力矫治后虽有轻微下降,但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1.58,2.19;P≥0.05).客观泪膜质量OSI均值1.27±1.12、2.09±1.67、2.07±1.12、2.10±1.33,矫治后上升,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F=3.13,P<0.05).结论 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内,柱镜度数增大,角膜中心散光度数不变;e值变负,OSI上升,MTF截止频率及客观泪膜质量下降;该变化在矫治1个月内随矫治时间延长而明显,1个月后较稳定.经短期角膜塑形治疗,在塑形效果显现的同时亦可引起眼屈光系统光学质量下降,但下降程度轻微.

  • 不同年龄段成年人眼的综合光学质量客观评估

    作者:俞阿勇;施恩;王勤美;许琛琛;张翔翔

    目的 客观评估和比较不同年龄段成年人眼的综合光学质量.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 70岁佳矫正视力≥4.9的432例(432只眼)对象进行研究,其中双眼视力相同的随机选取一眼,双眼视力不同的选择视力较好的眼.以10岁为间隔分为5个年龄段组.采用光学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客观测量人眼的综合光学质量,参数包括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Strehl比、客观散射指数(OSI)、3个OQAS值(OV100%、OV20%、OV9%).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之间光学质量参数的差异.结果 20~29岁、30~ 39岁、40~49岁、50~59岁、60~ 69岁组的MTF截止频率分别为(43.91±7.43)、(40.93±9.92)、(37.16±9.04)、(36.69±7.87)、(28.52±8.31)周/度;Strehl比分别为0.26±0.06、0.24±0.06、0.20±0.05、0.20±0.04、0.16±0.04;OV100%分别为1.47±0.24、1.36±0.33、1.24±0.30、1.22±0.26、0.96±0.28;OV20%分别为1.51±0.33、1.40±0.38、1.22±0.36、1.20±0.28、0.91±0.32;0V9%分别为1.14±0.26、1.41±0.40、1.20±0.37、1.18±0.28、0.89±0.28;OSI分别为0.42±0.24、0.53±0.32、0.54±0.34、0.54±0.26、1.06±0.56.MTF截止频率、Strehl比、OV100%、OV20%除了40~49岁组与50~59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05),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9%除了20~ 29岁组、40~ 49岁组、50~59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19),其余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I除了30~ 39岁组、40 ~49岁组、50 ~59岁组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70),其余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眼综合光学质量除了在中年人群存在平台期之外,年轻组优于年长组.

  •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非球面性分析

    作者:李海武;郭海科;张洪洋;刘梅莹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的分布情况,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的非球面变化趋势.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在我院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39只眼),<1.00 D散光者取颞侧透明角膜切口,≥1.00 D散光者在大曲率子午线作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研究,检查项目包括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对于手术前后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配对t检验,对术前角膜Q值与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分别为-0.07±0.22和-0.11±0.16,均呈正态分布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26).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6±1.92)和(44.70±1.4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50);术前角膜曲率与角膜Q值成负相关(r=-0.46,P=0.003).手术前后的散光度数分别为(0.67±0.43)和(0.66±0.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82);术前散光度数与角膜Q值无相关关系(r=-0.24,P=0.14).结论 老年人的角膜Q值大多为负值,呈正态分布,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角膜Q值比术前略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连续全遮盖法治疗8~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宋峰伟;孙朝晖;杨羿;王丽萍;于晓宁;汤霞靖

    目的 研究连续全遮盖治疗8 ~14岁学龄期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8 ~14岁的单纯屈光参差弱视儿童43例,采用连续全遮盖治疗3个月(遮盖日与非遮盖日比例为29∶1).运用ETDRS视力表和Optec 6500视功能检测仪测量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3个月后的视力和对比敏感度函数,通过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所衍生的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下面积(AULCSF)、峰值对比敏感度(Smax)、Smax所对应的空间频率(Fmax)以及截至空间频率(CutSF)进行空间视功能评价.对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连续全遮盖治疗前、治疗后1和3个月的双眼视力分别为-0.70 ±0.30,-0.57±0.29,-0.47±0.28,AULCSF的差值分别为0.78±0.48,0.63 ±0.43、0.53 ±0.42,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406,P<0.01;F =3.517,P=0.028).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显示,治疗3个月后双眼视力差值和双眼AULCSF差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2).连续全遮盖治疗前、治疗后1和3个月的弱视眼视力、AULCSF和CutSF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6.906,4.016,5.717;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治疗后3个月弱视眼视力、AULCSF和CutSF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全遮盖治疗前、治疗后1和3个月的非弱视眼视力和AULCSF、弱视眼Smax和Fmax,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43,0.265,0.949,2.934;P>0.05);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显示治疗前后各阶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8~ 14岁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学龄期儿童进行连续全遮盖治疗是可行的,疗效显著,能够改善视觉高频端分辨率,同时非弱视眼在连续全遮盖(29:1)治疗3个月后未出现视功能减退.

  • 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敏感度和视力与黄斑厚度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晓璐;邹海东;许迅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黄斑部视网膜敏感度、固视情况、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及内分泌科会诊诊断为DME的52例(83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全身情况和疾病史,采用国际标准化视力表检查所有患者的佳矫正视力,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微视野机检测视网膜敏感度、固视稳定性和固视位置.不同类型DME患者的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视网膜敏感度的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固视情况的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等级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与视网膜敏感度相关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83只眼中,局限型DME47只眼(56.63%),弥漫型DME20只眼(24.10%),缺血型DME5只眼(6.02%),增生型DME11只眼(13.25%).不同类型DME患者的佳矫正视力(F=12.737,P<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H=31.504,P<0.01)、视网膜敏感度(F=14.760,P<0.01)、固视稳定性(x2=23.47,P<0.01)和固视位置(x2 =21.01,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增生型外(r=0.43,P=0.19),其他各型DME患者的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呈正相关(r =0.56 ~0.62,P值均<0.01);视网膜敏感度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LogMAR视力之间亦存在负相关性(r=-0.62、-0.68,P值均<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LogMAR视力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与视网膜敏感度相关的独立因素(t=-5.52、-4.24,P值均<0.01).结论 不同类型DME在形态学和功能学上具有差异.从局限型、弥漫型到缺血型逐步加重,体现了DME病变的进展过程.联合视力、OCT、微视野检查结果能够对黄斑水肿病变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估.

  • 不同年龄人群植入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伪调节力对比研究

    作者:蓝婕;黄钰森;韩冬生;代云海;吴晓明;谢立信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组人群植入可调节人工晶状体(IOL)的伪调节力.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7年9月至2010年4月于青岛眼科医院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可调节IOL植入术患者47例(47只眼),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个组,分别为≤45岁组,46 ~59岁组,≥60岁组.术后3个月以上对其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远视力校正后近视力进行检查.应用超声活体显微镜(UBM)测量调节远近时的前房深度变化;并用A超测量使用2%匹罗卡品缩瞳前后的前房深度变化;使用移近法测量主观调节力.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3个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使用Bonferroni法和Mann-Whitney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3个组术后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远视力校正后近视力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1.22,P=0.31;F=1.59,P=0.22;F=0.40,P=0.67;F=1.17,P=0.32);UBM测量的调节远近时前房深度变化幅度3个组分别为(0.16±0.12)mm,(0.06±0.06)mm,(0.07 ±0.05)mm,≤45岁组高于46~59岁组和≥60岁组(Mann-Whitney法,P=0.001,P=0.008);A超测量的缩瞳前后前房深度变化范围3个组分别为(0.68±0.44) mm、(0.43 ±0.20) mm、(0.17±0.14)mm,≥60岁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Mann-Whitney法,P=0.001,P=0.000);术后调节力分别为(2.87±0.52)D、(2.68±0.39)D及(2.32±0.88)D,≥60岁组低于≤45岁组(Bonferroni法,P=0.005).结论 植入可调节IOL后的调节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对不同年龄患者视力无明显影响.

12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