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病理性近视中央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长期随访研究结果

    作者:范思均

    背景与目的病理性近视所致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58%位于中央凹下,32%位于中央凹旁.CNV常发生于30~49岁的成年人且预后不良常可导致严重的视力减退.以前的研究表明,激光光凝中央凹旁CNV可以保持视力稳定,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e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的中央凹下CNV可以减少视力下降,估计也有提高视力的可能性.而中央凹旁和中央凹无血管区附近的CNV未曾进行过试验.本文目的旨在评估维替泊芬PDT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的中央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 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敏感度和视力与黄斑厚度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晓璐;邹海东;许迅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黄斑部视网膜敏感度、固视情况、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及内分泌科会诊诊断为DME的52例(83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全身情况和疾病史,采用国际标准化视力表检查所有患者的佳矫正视力,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微视野机检测视网膜敏感度、固视稳定性和固视位置.不同类型DME患者的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视网膜敏感度的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固视情况的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等级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与视网膜敏感度相关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83只眼中,局限型DME47只眼(56.63%),弥漫型DME20只眼(24.10%),缺血型DME5只眼(6.02%),增生型DME11只眼(13.25%).不同类型DME患者的佳矫正视力(F=12.737,P<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H=31.504,P<0.01)、视网膜敏感度(F=14.760,P<0.01)、固视稳定性(x2=23.47,P<0.01)和固视位置(x2 =21.01,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增生型外(r=0.43,P=0.19),其他各型DME患者的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呈正相关(r =0.56 ~0.62,P值均<0.01);视网膜敏感度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LogMAR视力之间亦存在负相关性(r=-0.62、-0.68,P值均<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LogMAR视力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与视网膜敏感度相关的独立因素(t=-5.52、-4.24,P值均<0.01).结论 不同类型DME在形态学和功能学上具有差异.从局限型、弥漫型到缺血型逐步加重,体现了DME病变的进展过程.联合视力、OCT、微视野检查结果能够对黄斑水肿病变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估.

  • Behcet病葡萄膜炎缓解期黄斑中心凹结构与视力的关系研究

    作者:周婉瑜;杨治坤;刘新书;韩筱煦;张美芬

    目的 分析Behcet病患者葡萄膜炎缓解期的黄斑中心凹结构与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随诊的Behcet病葡萄膜炎缓解期患者51例(79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0例,女性11例,年龄18 ~46岁,平均(31.5±6.9)岁.所有患者经过完整的眼部检查,包括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镜和频域OCT.按照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椭圆体形态将所有患眼分组,CMT厚组:CMT≥130 μm,CMT薄组:CMT<130 μm.进一步按照CMT厚度及椭圆体形态综合情况将所有患眼分为4组:第1组:CMT厚且椭圆体层(+);第2组:CMT厚且椭圆体层(-);第3组:CMT薄且椭圆体层(+);第4组:CMT薄且椭圆体层(-).应用Kruskal 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视力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视力差异,必要时行Bonferroni校正.结果 51例(79只眼)Behcet病葡萄膜炎缓解期患者的CMT平均为(151.4±62.3) μrn,其中43只眼CMT≥130 μm,36只眼CMT<130 μm;在CMT≥130 μm眼中椭圆体层(+)32只眼,椭圆体层(-)11只眼;CMT<130 μm眼中椭圆体层(+)2只眼,椭圆体层(-)34只眼.结果表明,CMT≥130 μm组BCVA好于CMT< 130 μm组(logMAR0.1和logMAR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8, P<0.01).椭圆体层(+)组BCVA好于椭圆体层(-)组(logMAR0.1和logMAR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60,P<0.01).结论 CMT及椭圆体层完整的Behcet病葡萄膜炎患者其BCVA相对更好.

  • 相干光断层扫描中黄斑中心凹定位及其对视网膜厚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作者:汪枫桦;许斐平;罗大卫;王雯秋;王泓;张皙;许迅;孙晓东

    目的 研究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中,黄斑中心凹定位及其对视网膜厚度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应用频域OCT的512×128区域扫描模式,测量50例正常人和50例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均纳入1只眼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黄斑中心凹位置根据常用的扫描中心(SC)、自动检测黄斑中心凹(AF)、手动检测黄斑中心凹(MF)3种模式确定.以MF为标准点,计算SC和AF至MF的距离偏差;分析黄斑中心凹定位对视网膜厚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对黄斑中心凹定位偏差和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偏差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两样本秩和检验.结果 (1)正常人组:黄斑中心凹定位可以通过频域OCT断面扫描特征确定.SC至MF距离为(35.0 ±23.0)μm,经过软件校正的AF至MF距离为(6.0±9.0)μm,偏差较小(t=-3.732,P <0.05).SC的视网膜厚度偏差为(7.4±10.4)μm;AF的视网膜厚度偏差范围为0~3 μm,中位数为0,偏差较小(Z=-2.956,P<0.05).(2)黄斑水肿患者组:黄斑中心凹定位相对困难,SC至MF距离为(59.0 ±26.0)μm,AF至MF距离为(34.0 ±23.O)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5,P<0.05).SC的视网膜厚度偏差为(28.0±36.0) μm,AF的视网膜厚度偏差为(23.0±31.0)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05).结论 频域OCT检测中的黄斑中心凹定位能够影响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结果,通过软件校正的黄斑中心凹位置能够提高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准确性.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黄斑分支静脉阻塞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玉祥;闫丽;王彦军;张彩霞;陈秀峰

    目的观察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BRVO)眼的阻塞面积大小、阻塞部位、黄斑中心凹毛细血管拱环破坏程度等因素,对视力预后的影响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 )面积的改变.方法回顾分析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并经筛选的27例27只眼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阻塞部位、黄斑中心凹毛细血管拱环破坏程度,并利用海德堡激光扫描眼底荧光造影系统的面积测量功能,对阻塞面积、FAZ面积及18名正常对照者FAZ面积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7例MBRVO 发生于黄斑上支者17只眼,占63%,平均阻塞面积为(16±10)mm2,平均视力0.32±0.28.黄斑下支者10只眼,占37%,平均阻塞面积为(12±10)mm2,平均视力0.37±0.20.在视力恢复和阻塞面积大小上,黄斑上支与下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拱环破坏≥1/2和<1/2两组间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只眼阻塞面积平均值为(15±10)mm2,≥14.60 mm2者10只眼,<14.60 mm2者17只眼,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RVO患者的FAZ面积明显大于正常人FAZ面积(P<0.05).结论拱环破坏的范围是决定MBRVO预后视力的重要标准,而引流黄斑分支静脉阻塞后累计的病变范围对视力预后不起决定作用,MBRVO的FAZ面积比正常人的FAZ面积明显扩大.

  • 帮你的男人爱复明

    作者:范强

    有一句描述男女分别的俏皮话说:女人都是听觉动物,男人都是视觉动物.既然是视觉动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男人"眼中有你"的成像原理:视网膜上方的"中央凹"是灵敏的区域,那里万千个视锥细胞各自联结一个视神经,能迅速捕捉到让大脑兴奋、战果的颜色、质感、动作,比如--微启的红嘴唇、丰乳肥臀、果冻一样的肌肤、还有用脚尖踮起晃悠着的高跟鞋,等等.有共性,也有个性,纯属隐私.

  • 儿童近视进展与减少视网膜中央凹区 mfERG 响应

    作者:吴淑凤;甄凤义;张永利;李海波

    目的:研究儿童近视进展与减少视网膜中央凹区多焦视网膜电图( mfERG )响应的关联。方法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共计58名受试者来自我科,年龄7~10岁,平均(9.6±0.2)岁。所有受试者初次就诊、再次就诊和随访1年时接受眼科检查。眼科检查包括客观和主观折射,轴向长度测量和mfERG记录。结果儿童近视的增加与轴向长度的增加有关(皮尔森相关, r =0.70, P <0.001)。1年期间近视进展时在49%和96%的对比不同区域的mfERG响应的变化。随着近视增加,DC振幅在96%之下,DC和IC振幅在49%之下,所有区域的检查值减少。 IC振幅在96%中央环1和2的对比减少,但环3和4的振幅略有增加,IC潜时在两种对比减少。相比之下,DC潜时在环1和2的49%对比增加、环3~5近中心区均降低。 DC潜时在96%对比在所有检查区域略微增加,除了环1。时域来看,在49%对比时,随着近视进展,环1的DC和IC振幅减少(皮尔森相关, r =0.50~0.53, P <0.01)。时间域来看随着近视的进展,大部分部位的DC和IC潜时检查未受影响,除了49%对比时环3的DC潜时( r =0.54, P <0.01)和96%对比时环5的IC潜时(r=0.49, P =0.49)。结论低于10周岁儿童近视进展中,内视网膜功能的中央区和旁中央区恶化。

  • 中央凹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早期诊断

    作者:文礼湘

    探讨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中医病机和西医发病机制,深入分析中央凹的组织学特点,了解中央凹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分辨性,提出设计出合理而适用的检测方法显示出中央凹的精细变化将能尽早确诊老年性黄斑变性.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作者:张素雅;石林山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于本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的45例(78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整术前、术后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检查资料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测量结果,分析白内障手术对患者CRT、SFCT的影响.[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CRT增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降低,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周到术后3个月患者SFCT均有增厚,但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SFCT降低,与术前值接近.[结论]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CRT、SFCT均呈一过性增厚表现,且SFCT增厚持续时间较长.

  • 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微血管形态学改变的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

    作者:王健;陈松

    目的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微血管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设计.采集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的NPDR患者90例90只眼(DR组)及正常人30例3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利用OCTA测量并记录DR组和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区血管密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R组FAZ面积明显扩大[(0.454±0.038) mm2 vs(0.353±0.058)mm2],黄斑区血管密度明显减小[(36.6±4.58)% vs (52.8±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黄斑区血管密度与NPDR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390,P<0.05),但不同分期NPDR间FAZ面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斑区平均血管密度比FAZ面积的大小在判断NPDR病情严重程度上更有特异性.OCTA是一种快速、无创的可早期评价NPDR患者黄斑区微循环异常的有效手段.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眼底黄斑中心凹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曙光;王瑞峰;项杰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眼底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62例(101眼),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1 d,术后1 d,1周,1、3、6个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检测眼底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分析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与患者年龄、眼轴长度的相关性及术后脉络膜厚度变化与有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与患者年龄、眼轴长度无关(r=0.061、0.046,P>0.05);术前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患者与年龄、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821、-0.912,P<0.05);术后1 d,1周,1、3、6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25.9±22.6)、(226.6±21.9)、(232.4±19.5)、(227.0±19.4)、(225.8±17.2)μm,术后1个月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1、3、6个月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63.8±52.1)、(267.5±49.9)、(270.4±51.7)、(269.7±53.2)、(260.5±47.8)μm,术后1周,1、3个月脉络膜厚度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脉络膜厚度改变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812、-0.805,P<0.05),与术前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r=0.751、0.792,P<0.05),但与患者年龄、术前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厚度改变均无关(P>0.05).结论 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与患者年龄、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均增加,脉络膜厚度增加持续时间更长,厚度增加更为显著.脉络膜厚度变化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与术前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

  • 病理性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固视特点

    作者:张蕴达;贾亚丁;申仲华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固视特点.方法 屈光度≥-6.00 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证实有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患者36例42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合并中心凹处视网膜脱离者11只眼,合并黄斑裂孔者12只眼,无视网膜脱离及黄斑裂孔者19只眼;并以此分为3组.采用MP-1微视野计对3组患者行固视检查,记录受检眼固视点位置和2°视野范围内固视稳定性.结果 合并中心凹处视网膜脱离组及合并黄斑裂孔组患者偏心固视形成在中心凹上方;无视网膜脱离及黄斑裂孔组患者自然形成固视位置位于中心凹处视网膜.合并中心凹处视网膜脱离组、合并黄斑裂孔组、无视网膜脱离及黄斑裂孔组2°视野范围内固视稳定性分别为(23±4)%、(59±6)%、(91±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47,P<0.01).结论 病理性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无视网膜脱离及黄斑裂孔患者固视位置位于中心凹处,未形成偏心同视且同视稳定;合并中心凹处视网膜脱离及黄斑裂孔患者固视位置均位于上方视网膜,形成偏心同视.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与病程、视力的关系

    作者:吴红云;刘冉;李加青;曾婧;丁小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临床主要表现为黄斑部神经上皮层的浆液性脱离.大部分CSC为自限性且预后良好[1],但也有部分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导致视功能的不可逆性损伤.视功能损伤原因与中心凹视锥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外核层(ONL)厚度可反映视锥细胞凋亡的程度,且ONL厚度与视力预后明显相关[2,3].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技术分辨率高,可以清晰的显示ONL、外界膜(ELM)、内外节层和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层等视网膜各层结构.因此我们运用SD-OCT测量了CSC患者及一组正常人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ONL厚度,分析CSC患者ONL厚度与病程及视力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局部缺损对视力的影响

    作者:刘杏;肖辉;钟毅敏;米兰;毛真;李媚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局部缺损对视力的影响.[方法]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SD-OCT)检查发现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的患者(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31例31只眼和年龄、屈光度匹配的正常人(正常对照组)30名30只眼纳入研究.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31只眼中,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全层缺损22只跟(全层缺损组),光感受器外节缺损9只眼(外节缺损组).所有受检者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和SD-OCT检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平均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之间的差异;光感受器内外节全层缺损和外节缺损患者平均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 BCVA、平均CFT、平均光感受器缺损大宽度、平均缺损面积、平均光感受器缺损大高度及平均残余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正常对照组平均CFT分别为(225.32±19.70)、(240.02±10.70) μm,两组平均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96,P>0.05).全层缺损组、外节缺损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22±0.31、0.32±0.43;平均CFT分别为(224.09±20.57)、(228.33±18.17) μm;平均光感受器缺损大宽度分别为(131.32±108.18)、(143.22±66.93)μm;平均缺损面积分别为(0.022±0.054)、(0.019±0.019) mm2;平均光感受器缺损大高度分别为(77.41±6.62)、(44.89±4.26)μm;平均残余视网膜厚度分别为(87.00±20.31)、(128.33±23.54)μm.两组患者在平均logMAR BCVA、平均CFT、光感受器缺损大宽度、缺损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0.538、-0.305、0.166,P>0.05);平均光感受器缺损大高度、平均残余视网膜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2、-4.91,P<0.05).光感受器缺损大宽度、缺损面积与BCVA呈负相关(t=-0.529、-0.494,P<0.05).[结论]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局部缺损可造成视力下降,缺损范围越大,视力下降越明显.

  • 黄斑水肿患者中心凹厚度与固视性质及平均敏感度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雯秋;王泓;张磊;姜媛;钱锦;王卫峻;汪枫桦;吴颖;孙晓东

    目的 观察黄斑水肿(ME)状态下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微视野计(MP-1)检测的ME患者40例4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行验光插片,记录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德国Zeiss-HumphreyOCT仪进行OCT检查;意大利Nidek公司MP-1微视野计进行眼底成像、固视检测和视野检查.OCT及MP-1检查均以视盘颢侧2个视盘直径(DD)、下方1/3 DD作为黄斑中心凹进行检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患眼BCVA、中心凹厚度(CMT)、中心10°的光敏感度(MS)以及同视情况.结果 不同病因ME患者中,CMT与BCV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429,P=0.069);CMT与M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433,P=0.058).固视分析中,固视稳定组与同视不稳定组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2,P=0.039),中心注视组与偏心注视组比较,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3,P=0.044).结论 ME患者CMT增加,但与BCVA、MS无相关性;CMT增加,同视稳定性下降.固视位置发生偏移,出现偏心注视.

  • 正常人黄斑中央凹无血管区域面积分析

    作者:许畅;毛晓春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血流成像技术测量正常人黄斑中央凹无血管区域(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并分析FAZ面积相关临床特征。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用RTVue-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测量健康研究对象的138眼FAZ面积。FAZ面积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右眼与左眼FAZ面积的差异。 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FAZ面积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FAZ面积为0.30±0.11mm2。男性研究对象平均FAZ面积为0.29±0.13mm2,而女性为0.31±0.09mm2,男性FAZ面积小于女性FAZ面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46, P=0.180)。 FAZ面积与年龄、性别等临床基本资料无相关性。右眼平均FAZ面积为0.30±0.11mm2,左眼平均FAZ面积为0.30±0.10mm2,双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43)。双眼FAZ面积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结论:OCT血流成像技术可清晰观察并定量测量FAZ面积。 FAZ面积与老龄、性别等因素无关,双眼FAZ面积呈对称性特征。

  • 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力与黄斑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吴秋菊;邓青;李蕊;徐欣;胡庆军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 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形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选择2008-07/2014-01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和内分泌科要求会诊诊断为DME的62例103眼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 ETDRS )视力表检查患者的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所有患者行非接触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定黄斑中心1mm直径范围即中心子域平均厚度( central subfield mean thickness,CSMT)及中心350μm内光感受器内节/外节( IS/OS)及外界膜( 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反射光带的完整性。不同类型临床有意义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clinical significant diabetic macular edema,CSME)的BCVA及CSMT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DME的4种分型的 BCVA 及 CSMT 组间差异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与 BCVA 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患者103眼中,局限型DME者47眼(45.6%),弥漫型DME者35眼(34.0%),缺血型DME者6眼(5.8%),增生型DME者15眼(14.6%)。不同类型DME患者的BCVA(H=69.167,P<0.01)、CSMT(H=57.113,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组间两两比较:局限性和弥漫性( BCVA:χ2=14.982, P<0.01;CSMT:χ2=14.537,P<0.01)、局限型与缺血型( BCVA:χ2=15.596,P<0.01;CSMT:χ2=15.393, P<0.01)、局限型与增生型(BCVA:χ2=16.567,P<0.01;CSMT:χ2=15.687,P<0.01)及弥漫型与缺血型之间( BCVA:χ2=12.974, P=0.008;CSMT:χ2=13.999,P<0.01),BCVA和CS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患者的 BCVA与 CSMT( r=-0.064)、IS/OS及ELM反射光带的完整性(r=-0.207)、病程(r=-0.082)、DME水肿类型(r=-0.160)相关(P<0.05);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r=-0.885)、眼压(r=-2.522)、年龄(r=-1.504)、性别(r=-0.595)无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类型DME在形态学和功能学上具有差异。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