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兔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锐;张小猛;庞利民;王志生

    目的:探讨建立兔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的方法.方法:用氩激光光凝封闭兔视网膜颞侧静脉,行眼底照像及荧光造影均证实静脉阻塞模型形成.形成后2 h,1 d,3周,4周处死家兔,摘除眼球,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FFA显示击射处血管完全阻塞.光镜和电镜下显示缺血、水肿、血栓形成等典型的病理学改变.结论:用氩激光光凝兔眼视网膜静脉可导致视网膜静脉血管变细,血流中断,血栓形成.该方法可为临床研究视网膜静脉阻塞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 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芳;王春芳;王晋峰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断为RVO的患者51例(51眼)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包括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和形态、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照组30例(30眼)。患者年龄范围为41~85岁(平均62.25岁)。结果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的51例RVO患者中,35例(68.63%,35眼)检测出颈动脉病变。其中,30例(30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检出21例(70%,21眼),21例(2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检出15例(71.43%,15眼)。患眼IMT增加,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降低,阻力指数(RI)值增高(P<0.05),患眼同侧及对侧颈动脉各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VO 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病变、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冠心病、脑卒中及是否吸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VO 的发生与颈动脉病变有关,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客观反映视网膜血流供应状况,可作为评估RVO病情、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有效依据,对预防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

  • 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氩激光诱导兔视网膜水肿的实验研究

    作者:荣馨;成霄黎;王春芳;董静;李春辉

    目的 通过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DEX)后对兔视网膜水肿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影响及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DEX 对兔视网膜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 健康有色家兔40 只均对右眼采用氩激光直接光凝法封闭视网膜静脉建立视网膜水肿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20 只兔在造模后1 d 右眼玻璃体腔注射DEX 1 mg/0.2 ml,对照组20 只兔在造模后1 d 右眼玻璃体腔注射平衡盐溶液1 mg/0.2 ml,40 只兔左眼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根据处死时间不同分为注药后12 h、1 d、3 d、5 d 四个亚组(每组5 只),并于各时间点行OCT 检查,然后处死实验兔,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40 只兔均成功建立兔视网膜水肿模型,OCT 检查示注药后1 d、3 d、5 d实验组兔视网膜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光镜下观察实验组组织形态改变优于对照组.结论 DEX 短期内能够有效减轻视网膜水肿,保护视网膜功能.

  • 老年人非外伤性玻璃体大量积血的病因分析

    作者:王建民;马景学;叶存喜;黄灵欣;盛孟怡

    目的探讨老年人非外伤性玻璃体大量积血的病因. 方法对非外伤性玻璃体大量积血的老年患者81例83只眼的病因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81例中,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玻璃体大量积血的患者多,33例(40.7%);其次,为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31例(38.3%);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10例(12.4%).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玻璃体大量积血迟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时间间隔≥3个月为21只眼(63.6%),眼底检查均发现新生血管;<3个月者为9只眼(27.3%),眼底检查未发现新生血管. 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非外伤性玻璃体大量积血的主要病因.眼底新生血管的形成、破裂和出血是老年人非外伤性玻璃体大量积血的主要原因.

  • 应用光动力学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

    作者:张晓丽;胡运韬;马志中;王常观;韩素义;杨炳健;黄丽洁

    目的应用光动力学方法制备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以观察眼底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方法取小型猪15只,随机取单眼为实验组,静脉推入孟加拉玫红(20 mg/kg),1 min后采用玻璃体切割机眼内照明的导光纤维直接照射视盘上方0.5~1.0 PD的视网膜主干静脉15 min;分别于血栓形成后1 h、3d、7d、14d、21d及28 d进行间接眼底镜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取静脉阻塞区视网膜及血管行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对侧眼不注射孟加拉玫红,直接用光导纤维照射靶血管20 min,取出光导纤维,缝合切口.分别于光导纤维照射后1h、24h、3 d后观察眼底改变,同时摘除眼球,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可靠,可见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广泛出血及水肿等典型病理改变.结论利用导光纤维眼内照明技术与化学光敏剂方法制作的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是一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血栓形成可靠的实验技术.

  • 颈动脉狭窄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俞丽云;段直光;陶涛;许寿芬;莫逆;贾云琴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发现的劲动脉狭窄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眼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BRVO患者30例为观察组,同期无眼部症状及全身不适症状的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应用x2检验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率及颈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进行比较,并对颈动脉狭窄率及颈动脉RI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30例BRVO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斑块23例,发生率为76.7%,有颈动脉狭窄19例,发生率为63.3%,平均RI为0.66;对照组中有颈动脉粥样斑块6例,发生率为20.0%,有颈动脉狭窄3例,发生率为10.0%,平均RI为0.61;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平均R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偏回归系数为2.263,OR =9.611,P=0.004)与RI(偏回归系数为23.713,OR=669.273,P=0.006)对BRVO的患病有影响,是BRVO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发现的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对预防或治疗BRVO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 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特点研究

    作者:卢宁;王光璐;张风;彭晓燕;孟淑敏

    目的 探讨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在≤40岁和>40岁年龄组中的发病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及其视力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将随访6个月以上的非缺血型CRVO患者按年龄分为≤40岁和>40岁组两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测资料等.结果 共148例(151只眼)CRVO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至15年,平均1年零5个月.其中≤40岁组39例(40只眼),发病年龄15~40岁,平均27岁;男性20例(20只眼),占51%;女性19例(20只眼),占49%.>40岁组共109例(111只眼),发病年龄41~76岁,平均57岁;男性53例(54只眼),占49%;女性56例(57只眼),占51%.≤40岁组中,仅有2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无其他全身疾病;而>40岁组中,40%以上的患者合并有全身疾病史(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两组患者初诊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检验,x2=0.087,P=0.769).但两组间末诊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检验,x2=4.692,P=0.047);其中≤40岁组中,有18只眼视力≥0.3(45%);>40岁组中,有25只眼视力≥0.3(23%).>40岁组中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较≤40岁组中明显增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检验,x2=8.763,P=0.006).结论 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为>40岁组患者CRVO的致病危险因素,但对视力预后无明显影响.≤40岁组患者较少发生并发症,视力预后虽然较>40岁组者佳,但仍有35%的患者末诊视力≤0.1.相比之下>40岁组患者视力预后较差,发生并发症者较多.两组患者均需积极治疗.

  •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运韬;马志中;张晓丽;韩素义;黄丽杰

    目的探讨活体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将30只(30只眼)小型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眼)、对照组(8只眼)及治疗组(14只眼).均于猪耳缘静脉注入光敏剂Rose bengal(20 mg/kg体重)1 min后,借助眼内光照明探头诱导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形成.空白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自然病程变化;对照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微操作器行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灭菌注射用水,观察液体进入阻塞静脉远端对血栓和视网膜组织的影响;治疗组亦使用自制的微操作器,于视网膜静脉内注入tPA(用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至0.1 mg/L),观察血栓溶解及视网膜组织恢复情况.实验中同时观察视网膜静脉微穿刺和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结果行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手术22只眼,成功18只眼(81.4%);除意外终止手术外,9只眼视网膜静脉内注入tPA,7只眼溶栓成功(77.8%).空白组主要表现为静脉远端视网膜出血、水肿,静脉怒张,随着时间的推移,视网膜组织崩解破坏;治疗组血栓溶解脱落后,视网膜出血水肿迅速吸收,7 d后组织学检查恢复正常;对照组则显示单纯注入灭菌注射用水不能使血栓脱落,当大量注入阻塞的视网膜静脉远端后,将加重组织水肿,甚至导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结论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tPA介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症少,溶栓率高,为临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提供了新手段.手术操作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适当控制溶栓剂的注入量,可减少对视网膜组织的损伤.

  • 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卢宁;王光璐;张风;彭晓燕

    目的了解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的临床特征、长期预后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对随访3年以上的非缺血型CRVO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视力、眼底彩色图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资料.结果共35例(37只眼)非缺血型CRVO患者,随访时间3~15年,平均4.5年.男性14例(40%),女性21例(60%).末次随访,视力提高者仅2只眼(5%),不变者11只眼(30%),下降者24只眼(65%);28只眼(75%)终视力为0.1或以下;患者视力预后与初诊视力及年龄有关(P<0.05).9只眼(24%)转变成缺血型CRVO,其中5只眼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黄斑部并发症:慢性黄斑囊样水肿13只眼,黄斑前膜3只眼,黄斑萎缩和黄斑区视网膜下增生膜各2只眼,黄斑裂孔1只眼;黄斑部并发症是视力预后差的主要原因.2例CRVO患者伴有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部分视神经萎缩,视力预后相对较好.结论CRVO严重损害患者视力,其主要原因为黄斑部的并发症.部分视神经萎缩对CRVO可能有保护作用.

  • 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卢宁;李志辉;王光璐;张风;彭晓燕

    目的探讨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CRVA)术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34例(35只眼),在实施一系列并发症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激光诱导CRVA术治疗.治疗前、后常规检测患者视力和眼底情况,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术后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共有28只眼(80%)CRVA术成功.治疗后1~2个月,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水肿改善.其中20只眼(71%)视力提高,无视力下降者.与自然病程相比,患者眼底和视力预后明显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7只眼)CRVA术未成功,其中2例(2只眼)发生了严重的新生血管并发症.结论激光诱导CRVA术是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有效方法,在对并发症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行CRVA术,可显著提高CRVA术的安全性,但并不能完全避免严重新生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

    作者:彭晓燕;王景昭;李志华;陈江涛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视力、眼压、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部超声波等检查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8~42岁,平均25岁.5例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就诊时的视力:光感至0.05.眼底检查显示全视网膜散在出血、视网膜静脉迂曲,黄斑区有明显的水肿和出血,在水肿和脱离区的边缘可见大片渗出.坐位时视网膜脱离为2~5个钟点范围.全部患者均未见视乳头血管吻合支的形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大片出血遮蔽荧光或可见后极部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超声波测量有5只眼平均眼轴长为22.98 mm.结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少见、严重并发症.多见于青年患者,易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具有特征性.

  • 视神经切开术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初步报告

    作者:张卯年;刘铁城

    目的探讨视神经切开术治疗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选择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8例,病程3~8个月,平均3.6个月.患者均经系统药物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其中3例有高血压病史,3例患有严重的黄斑囊样水肿.术前患者均行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手术常规做睫状体平坦部巩膜三切口, 应用显微玻璃体视网膜切开刀,以鼻侧视乳头边缘为中心,垂直刺入达宽处为止,刺入深度约2.2 mm,宽度约1.2 mm.术后1~3个月分别行眼底照像、FFA及OCT检查.结果术后随访3~5个月.术后1个月内,所有患者视网膜或黄斑水肿均减轻或消退.术后3个月,患者行眼底照像、FFA及OCT检查结果均显示视网膜出血吸收,视乳头黄斑水肿消退;6例视力较术前提高 (62.5%).术后3~4周,2例发生玻璃体出血,其中1例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术中穿刺时出血.结论视神经切开术有助于视网膜内出血、渗出及黄斑水肿的消退,部分患者视力可得到改善.(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70-174)

  • 眼球轴长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关系的探讨

    作者:施爱群;陈术

    目的探讨眼球轴长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inalveinocclusion,CRVO)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A超测量30例CRVO患者及12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及白内障摘除患者眼球轴长.结果CRVO组患眼平均轴长(22.54±0.74)mm,对侧眼平均轴长(22.95±0.92)mm;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t=2.94,P>0.05).对照组右眼平均轴长(23.45±0.66)mm,左眼平均轴长(23.56±0.95)mm,左右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96,P>0.05).CRVO组患眼与对照组轴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09,P<0.01).结论眼球轴长偏短是与CRVO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之一.

  • 视网膜静脉阻塞致黄斑水肿患者相干光断层扫描和视力预后观察

    作者:张惠蓉;王欣;鹿新荣;杨艳芳;刘峰

    目的探讨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视网膜静脉阻塞致黄斑水肿患者的灵敏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及其视力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应用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测90例(91只眼)各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20~74岁,平均(57.8±13.8)岁;45只右眼,46只左眼(其中1例为双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54只眼,半侧静脉阻塞9只眼,分支静脉阻塞28只眼.追踪观察时间1~46个月,平均6.1个月.比较OCT和FF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检测55例另侧健眼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在OCT扫描下观察黄斑水肿的形态,有黄斑囊样水肿71只眼(78.0%),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14只眼(15.4%),黄斑板层裂孔1只眼(1.1%).黄斑囊样水肿的囊泡高度小为94 μm,大为1317 μm,平均(668.18±245.58)μm.54只对侧健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小为110 μm,大为236 μm,平均(154.09 ± 21.85)μm.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高可达1377 μm,甚至超过OCT所能检测的高度.(2)OCT检测黄斑囊样水肿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100%;FFA的灵敏度为86.1% 、特异度为100.0%.(3)黄斑囊样水肿患者的视力预后:随访3个月以上的黄斑囊样水肿患者60例(61只眼),分支静脉阻塞致黄斑水肿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央静脉阻塞和半侧静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因素有病程长短、黄斑中心区是否积血、病情严重程度等.病程<3个月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病程≥3个月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OCT检测视网膜静脉阻塞致黄斑水肿患者,其方法安全,诊断结果可靠,解析度高,是非侵入性、可重复操作的新技术.但黄斑囊样水肿患者视力预后差,应大力推广OCT检查技术,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改善患者视力.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血管闭塞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光璐;卢宁;张风;彭晓燕;李扬;王明扬

    目的探讨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合并视网膜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36只眼)原发性RP合并视网膜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氰绿血管造影、视网膜电图及视诱发电位等检查结果.对3例患者进行基因筛选.结果原发性RP合并视网膜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有视乳头萎缩、视网膜血管变细、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视网膜电图检查显示a、b波为无波型或近无波型.患者多有夜盲史.既符合原发性RP的临床表现,又具有血管闭塞的自身特征,如晚期血管可完全或近完全闭塞、视神经明显萎缩、脉络膜血管受累,终致盲速度较原发性RP快,且无有效疗法.3例患者经基因筛查,在RHO及RLBPI两基因编码区中,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原发性RP合并视网膜血管闭塞可能属于毯层视网膜变性范畴,血管进行性闭塞可能是其合并的临床表现.

  •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研究现状

    作者:姜燕荣;陶勇;黎晓新

    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尚缺少有效疗法.近年来,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的临床疗效已引起眼科医师的关注,尽管尚未被眼科临床广泛采用,但部分患者经该手术治疗后眼底情况明显改善确是事实,因此,有必要就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的病例选择标准、手术操作方法、使用刀具、临床效果及治疗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该手术的临床疗效.(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053-1056)

  •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的手术疗效尚需进一步评估

    作者:张卯年

    客观评价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疗效及并发症,针对其适应证的局限性和疗效的不确定性及手术的安全性等问题,重点强调开展前瞻性且有对照的临床研究、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评估体系、以科学态度正确评价其临床效果的重要性.

  • 慎重应用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

    作者:孙晓东;宫媛媛;汪枫桦

    眼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方法,此类药物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仍然存在治疗后病情复发、需反复多次注射的缺点.相对于经典的激光光凝疗法而言,尚缺乏有力证据表明药物治疗能带来更好的预后.优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改变药物注射频率、激光与药物注射治疗联合应用,可减少眼内注射风险和改善患者预后.如何遵照循证医学原则,更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法,大程度保持或改善患眼视功能,是目前临床医师面临的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谨慎应用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作者:姜燕荣;陶勇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是一个备受关注而又激烈争论的手术方法之一,笔者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希望既不全盘否定RON的治疗效果,又要谨慎开展RON.关键问题是必须合理选择适应证,切忌盲目扩大适应证范围.

  • 飞行员视网膜分支静脉不完全阻塞一例

    作者:李新蓉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5岁,运输机飞行员,飞行时间4500h,2004年1月来院年度大体检,无主诉.

9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