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治疗策略及进展

    作者:李轻宸;汪浩

    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技术的发展,对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认识与探讨逐渐深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巩膜加固术等手段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部分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的视功能状况,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对目前各种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治疗策略、存在的争议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以利于更好地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治疗时机.

  • 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症手术效果临床观察

    作者:刘建君;王骞;谢可;朱俊英;张蕾;肖燕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6例(42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及玻璃体腔填充气体、硅油或平衡盐溶液.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患者黄斑中心区厚度、视力以及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术前与术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内填充物术后视力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内膜剥除术及玻璃体内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症效果显著.

  •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

    作者:王震;徐蔚;朱茜;牛耘丽;李厚硕;曲申;刘思维;荣翱

    目的 探讨23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和全氟丙烷(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方法 25例(28只眼)高度近视黄斑劈裂23G玻璃体切除和C3F8填充术,分为A组13例(15只眼)剥离内界膜组,B组12例(13只眼)未剥离内界膜组.术后随访6~11个月.观察术前及术后1、3、6个月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 术后1、3、6个月两组BCVA均较术前提高(A组t=-6.167,-10.724,-9.510,B组t=-7.426,-7.754,-9.3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两组间BCVA比较(t=0.239,P=0.813:t=-0.408,P=0.686;t=-759,P=0.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CT显示术后1、3、6个月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均较术前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两组间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A组下降较B组明显,(t=-2.998,P=0.006,t=-3.80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A组1眼术后1个月发现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结论 23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剥离内界膜全氟丙烷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都是安全、有效的,剥离内界膜有助于劈裂的复位,同时也增加了黄斑孔风险.

  • 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关系探讨

    作者:刘茜;李舒茵;陈晓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的声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临床诊断为高度近视眼的患者66例(87只眼)的后巩膜葡萄肿的声像学表现。采用B超测量眼球前后径并探查后巩膜葡萄肿形态。并用OCT观察视网膜劈裂情况。采用ANOVA检验比较不同形态后巩膜葡萄肿眼球前后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探讨不同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中视网膜劈裂的分布,相关性分析采用列联系数表示。结果 B超探查发现弧形(9例,10.35%)、锥形(20例,22.99%)、楔形(29例,33.33%)及矩形(29例,33.33%)4种后巩膜葡萄肿形态。OCT检查发现87只眼中有65只眼(74.71%)发生后极部或黄斑区视网膜劈裂,其中56只眼视网膜劈裂(86.15%)可以通过B型超探查到并表现为后部球壁欠光滑或纤细膜状回声带附着。弧形、锥形、楔形、矩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眼球前后径分别为(26.82±0.83)、(28.20±1.50)、(29.14±2.29)、(29.27±2.46)mm,其中弧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眼球前后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与视网膜劈裂的发生及发生位置相关(r=0.385,0.406;P<0.01)。锥形黄斑区视网膜劈裂患者80.00%后巩膜葡萄肿位于黄斑区。75.00%的楔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视网膜劈裂发生在楔形转角处。62.50%矩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视网膜劈裂发生在矩形转角处。结论 B超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反映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不同形态及后部眼球壁的特点,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提供诊断依据,对高度近视眼患者诊断视网膜劈裂有重要意义。(中华眼科杂志,2017,53:46-52)

  • 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长效气体填充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

    作者:张娅萍;薛安全;王毓琴;彦文涛;宋宗明

    目的 探讨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长效气体填充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49例(52只眼)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非注气组(接受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22例(24只眼);注气组(接受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长效气体填充)15例(16只眼);对照组(非手术组,接受定期随访观察治疗)12例(12只眼).分别比较各组患者首次诊疗及术后第3、6、9个月的佳矫正视力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的视网膜劈裂高度变化.3组间不同随访时段的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劈裂高度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内手术前后上述3个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佳矫正logMAR视力(四分位数间距)中位数(Q1,Q3):非注气组为0.5(0.3,0.8),较术前的0.7(0.4,1.1)有明显改善(t=2.57,P<0.05);注气组为0.5(0.3,0.7),较术前的0.8(0.5,1.0)有显著改善(t=3.58,P<0.05);对照组为0.5(0.3,1.3),与术前的0.4(0.1,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P>0.05);术后3组间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4,P>0.05).术后9个月OCT检测:非注气组和注气组患者平均视网膜劈裂高度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9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率:对照组0.0%(0/12)、非注气组66.7%(16/24)、注气组81.3%(13/1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0,P<0.05),表明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可显著促进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视网膜复位.并发症:对照组中有2只眼分别在随访的6个月和8个月出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另10只眼随观察时间延长视网膜劈裂高度逐渐增加;非注气组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注气组3只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增高,经药物治疗后2周眼压控制平稳,1只眼术后2个月出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经再次手术和玻璃体腔注油后视网膜复位.结论 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安全有效术式,术中联合玻璃体腔内长效气体填充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中华眼科杂志,2011,47:497-503)

  • 合并视网膜劈裂症的高度近视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强;李世玮;陆斌;王文清;方健;俞嘉怡;贾丽丽;陈颖

    目的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术(OCT)观察合并视网膜劈裂症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的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对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5例(35只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症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记录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以及劈裂显著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MNT).根据术中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大小将35只眼分为高、低AECP组;根据患者眼轴长度将35只眼分为≤28.00 mm组、>28.00且≤30.00 mm组以及>30.00 mm组.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直线相关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只视网膜劈裂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BCVA分别为(0.59±0.38)、(0.57±0.38)及(0.60±0.36),较术前有所提高(F=31.15,P=0.000).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CFT分别为(256.80±199.98)μm、(274.37±246.87)μm及(268.60±238.41)μ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9,P=0.420);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MNT分别为(477.71±188.71)μm、(486.60±229.77)μm以及(482.63±208.82)μm,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6,P=0.857).术后3个时间点非中心凹劈裂眼BCVA好于中心凹劈裂眼(Z=-0.580,P=0.048;Z=-2.147,P=0.030;Z=-2.099,P=0.034).不伴有黄斑板层裂孔的中心凹劈裂眼术后3个月BCVA与其CFT呈负相关(r=-0.667,P=0.018).术后3个时间点内,高、低AECP组以及不同眼轴长度组之间术前术后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14~1.290,P=0.192~0.741;F=0.15~0.62,P=0.545~0.859).结论 合并视网膜劈裂症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对劈裂的视网膜无明显影响,术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复明效果,其术后视力的恢复与劈裂发生的部位有关.

  • 巨大视网膜劈裂囊肿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瘤一例

    作者:易玉珍;黄玉珍;马巧云;吴德正;高汝龙;郑湖玲;林健贤

    视网膜劈裂症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瘤的病例,国外已有文献报道[1]。关于临床误诊的病理基础,国内未见报道。现将我院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一、病例简介 患者男,56岁,因右眼视力渐进性减退1年余,加重2个月,于1978年3月22日以“右眼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肿瘤待诊”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左眼0.1,+3.50 D矫正0.4。右眼角膜后可见2或3颗沉着物,晶状体后极部混浊,玻璃体内可见絮状混浊。视网膜鼻上方呈球形灰棕色隆起(用+10.00 D看清),表面尚光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网膜中央血管未见充盈,视网膜隆起处无荧光素渗漏。双眼眼压均为20.6 mm Hg(1 mm Hg=0.133 kPa)。视野:右颞侧生理性盲点上下方扩大,视野颞侧部分缺损,视野的中部边界陡峭。A超:右眼内实质性肿物波形。巩膜透照试验:右眼鼻上方暗、其余均透光。同年4月7日以“右眼球内肿物”住院。眼部检查:视网膜下积液较多,未见实质性肿物。余检查同门诊。疑诊球内肿瘤,建议外院会诊治疗。

  • 性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二例

    作者:张惠蓉;杨艳芳;郭彤

    性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在临床上常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黄斑营养不良性疾病.我们曾收治2例性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患儿,现将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 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

    作者:瞿雯;邢怡桥;聂玉红;贺涛

    目的 评价23G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内界膜剥离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我院治疗的高度近视继发黄斑劈裂15例(15只眼),采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长效气体填充的玻璃体切割术,观察术前及术后佳矫正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观察黄斑劈裂显著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MNT)、切口愈合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本组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佳矫正视力术前为0.91±0.32,术后为0.59±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5,P <0.05);MNT术前为(540.9±79.6)μm,术后为(386.9±86.2)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4,P<0.05).术后切口闭合良好,3只眼(20%)出现一过性眼压增高,治疗后1周眼压控制平稳,1只眼(6.7%)术后2个月出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经再次手术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后视网膜复位.结论 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长效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劈裂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 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作者:王克岩;徐格致;吕嘉华;黄欣;俞笳

    目的 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的形态改变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177例双眼高度近视患者(屈光不正≥-8 D或眼轴>26.5 mm),随机选择其中一只眼采用频域OCT观察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形态.以高度近视伴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为阳性组,高度近视不伴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为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患眼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的差异行独立样本t检验,2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例数的差异行卡方检验.结果 经频域OCT扫描证实,108例患者(61.0%)存在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形态改变,平均年龄(59.3±6.2)岁.108只患眼等效球镜度(-13.55±3.43)D,眼轴长度(29.57 ±2.06)mm.阴性组69例(39.0%)患者平均年龄(34.8±13.1)岁,等效球镜度(-9.50±3.07)D,眼轴长度(27.02±1.02)mm.2组患者年龄(t=10.466,P<0.05)、等效屈光度(t=7.454,P<0.05)以及眼轴长度(t=10.97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阳性组中,108例患者(100.0%)伴有血管弓旁视网膜微囊肿和微皱褶,65例(60.2%)伴有视网膜板层裂隙或裂孔,53例(49.1%)伴有视网膜不同层次的劈裂,1例(0.9%)伴有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所有视网膜形态改变集中分布于距离视盘2~3 PD的后巩膜葡萄肿凹陷区内.阳性组101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阴性组48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999,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常见一系列细微的形态改变,玻璃体皮质牵引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发展应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 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双倩;薛安全;俞阿勇;刘春雷;朱仙鸟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症患者发生的年龄、眼轴、视力情况,以及其影像学特征和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611例(992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B超、IOL Master、主觉验光、裂隙灯、眼底(散瞳)等检查,其中经OCT检查存在视网膜劈裂者79例(97眼).根据视网膜劈裂的位置分为黄斑中心凹劈裂组43例(51眼)与黄斑旁中心局部劈裂组36例(46眼)两组,对两组的年龄、眼轴、视力、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后脱离、黄斑前膜、玻璃体牵引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生视网膜劈裂的患者中:总体年龄≥30岁者占73%;眼轴≥28 mm者占96%;视力≥4.5者占66%.视网膜劈裂大部分为外层劈裂,其中黄斑中心凹劈裂组中有5眼为混合劈裂.黄斑中心凹劈裂组与黄斑旁中心局部劈裂组劈裂发生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25).黄斑前膜和玻璃体牵引的发生率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87,P=0.002;x2=6.590,P=0.01).结论 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劈裂与长眼轴密切相关;年龄、黄斑前膜、玻璃体牵引与劈裂的类型相关.

  •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

    作者:朱双倩;王勤美;郑林燕;苏炎峰;郑薇薇;李桃;薛安全

    目的 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观察手术前后黄斑劈裂腔与ERG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5例(32眼)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其中6眼伴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手术前与手术后6个月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OCT、ERG的变化.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黄斑劈裂腔的大小与ERG各参数的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度与眼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13.23,P<0.01).术后OCT示,14眼黄斑劈裂愈合,劈裂腔消失,此14眼术前劈裂腔高度为277(190~428)μm; 17眼(53%)好转,劈裂腔减小,此17眼术前、术后劈裂腔高度分别为447 (344~617)μm和194(106~25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4,P<0.01);l眼未愈.ERG示,黄斑劈裂愈合组ERG大反应中的a波波幅术前和术后分别为114(63.45~143.00)μV和119(93.75~ 169.50)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2,P<0.05).黄斑劈裂好转者术前和术后ERG大反应中的a波波幅分别为104(76.65~130.00)μV和107(83~151)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6,P<0.05).其他检测的各参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具有一定的疗效,不仅有助于黄斑劈裂腔的减小,也有助于视网膜光感受器传导功能的改善.

  • 先天性黄斑视网膜劈裂症4例

    作者:陶绍武;任芬花;杨艺全

    我院对临床上确诊为弱视的患儿经过3个月正规的弱视训练,其视力皆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对经过3个月弱视训练、视力却无明显改善的弱视患儿,重新审查弱视诊断,做进一步的检查,于2008年5月至2008年9月发现有2例是先天性黄斑视网膜劈裂症.

  • 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1例

    作者:李方珂;孙秀菊;刘政;战明明

    患者男,43岁.因左眼前黑影飘动15天就诊.查体:左眼视力1.2,近视力Jr1,眼压17.2mmHg,眼前节未见异常,散瞳后间接眼底镜见左眼视乳头正常,黄斑颞下方见边缘清楚、外形固定、表面光滑、呈富有血管网状透明薄纱样隆起至锯齿缘,透过隆起可见正常眼底红光反射,未见裂孔,其上偏颞侧可见血管呈白线样.FFA示左眼视网膜颞下方RPE萎缩而透见荧光.诊断: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

  • 双眼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合并视网膜脱离1例

    作者:李方珂;孙秀菊;战明明;刘政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9岁,于2003年1月20日入院,主诉双眼视力逐渐减退5年,视物不清1年.既往史:4岁时发现内斜视,行内斜视矫正术.术后验光配镜右眼+4.0DS,左眼+4.5DS.

  • 青少年性视网膜劈裂症OCT扫描1例

    作者:郭伟;刘英杰;王文荣;蒋胜波;俎训山

    视网膜劈裂症是指由视杯内层发育的视网膜神经上皮い层层间裂开,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2类,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又称青少年性视网膜劈裂症.我们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2)检查了1例青少年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及周边视网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视网膜劈裂症 OCT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RS1基因分析

    作者:石慧;李涛;李斌

    目的 观察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特征,研究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一家系6名成员RS1基因的6个外显子各片段进行扩增,直接进行DNA测序分析,以明确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结果 先证者发生第625位核苷酸C→T,导致第209位氨基酸Arg→Cys.家系中有2名女性成员的外显子6核苷酸第625位的单碱基突变,为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突变携带者.结论 本家系中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是由RS1基因突变所致.

  • 视网膜劈裂症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敏芳;孟晓红;刘波

    目前对于视网膜劈裂症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特点、遗传特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但临床上却很难依靠这些特征来明确区别不同类型的视网膜劈裂症.

  • 原因不明的双眼视网膜劈裂症一例

    作者:赵今稚;刘勃实;东莉洁;李筱荣

    患者女,62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9年、加重2年来我院就诊.糖尿病病史9年.肾病综合征病史9年,现药物控制,病情稳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4,矫正视力0.6(+2.50 D/-1.50 D×95°);左眼视力0.3,矫正视力0.8(+2.70 D/-1.50 D×75°).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结构清晰,晶状体皮质混浊(核Ⅰ级),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杯盘比0.4,血管走行正常,动静脉比2:3;黄斑颜色暗,中心凹反光消失;视网膜在位,无明显出血、渗出.

  • 多次玻璃体腔C3F8填充治疗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视网膜劈裂症一例

    作者:肖红苹;刘丽敏;张晓明;孟晶

    患者女,41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1周于2016年3月16日来我院就诊.既往于2009年2月6日因右眼视力下降1个月在外院首次确诊为先天性不典型性视盘小凹继发视网膜劈裂症;并分别于2009年2月10日、3月25日表面麻醉下行右眼眼内C3F8(66%) 0.8 ml填充治疗,手术中放前房液0.1 ml,手术后1周视盘小凹及后极部血管弓内侧行右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手术后2周复查,右眼视力1.2,眼压11 mmHg(1 mmHg=0.133 kPa).2012年7月29日,患者右眼首次复发,于7月30日再次行玻璃体腔C3F8填充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系统性疾病史,否认双眼屈光不正及家族类似疾病史,无眼部外伤及头颅外伤等病史.入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良好.血压106/63 mmHg.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