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长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治疗虹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自花

    虹膜新生血管(INV)又称虹膜红变,是一种并发或继发于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的眼部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视力丧失.引起INV的众多原发疾病中,常见的是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自然病程中45.0%~80.0%的缺血型CRVO发生INV,经干预后2.5%的PDR患者仍可发生INV.INV治疗的传统方法包括周边视网膜冷冻,睫状体激光光凝或冷冻等,但均属于破坏性治疗,且不易控制冷冻或者光凝的范围和程度.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推荐为治疗转移性直肠癌的一线药物,与此同时bevacizumab也被用于眼科治疗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等疾病,并取得明显疗效,为临床治疗INV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我院采用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NV患者,现报告如下.

  • 床旁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程莉萍;董建英;李秋平;柯艳;张英娜

    总结了30例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围术期护理。术前对环境、用物及患儿做好充分准备,如对辐射台进行消毒、预热,备齐眼部用药、急救器材、禁食水、散瞳等;术中熟练配合医生行表面麻醉、抽吸抗VEGF药液、固定体位、观察生命体征,紧急情况下给予相应急救处理;术后重视患儿眼部护理、体温管理、营养管理等。本组30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均顺利出院。

  • 眼动脉畸形一例

    作者:杨亭亭;刘广志;何洋;高旭光

    患者女,27岁,因"左眼视力下降3年余"于2012年2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年无明确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呈进行性加重,伴左眼胀痛,遂至眼科门诊就诊.当时视力右眼0.12Jr5,左眼0.15Jr2,测眼压右眼15 mm Hg,左眼41 mm Hg;诊断"左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左眼视网膜血管炎".予左眼玻璃腔内注药,并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共3次)及周边视网膜冷冻、小梁切除术、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共4次).随后于外院诊断为"眼葡萄膜炎(左)",予口服强的松、环磷酰胺、环孢素治疗,患者左侧视力改善不明显,眼科复诊:左眼眼前手动、结膜红肿、左眼睑下垂、左眼球略凹陷,在我院门诊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示右侧眼动脉未探及血流信号,左侧眼动脉血流频谱无异常,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平素右眼弱视(视力0.1),有骨质疏松病史6年余.入院后内科查体无特殊发现.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双侧视力下降,左侧约0.5m能数指,右侧0.1.左侧眼底未窥入,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睑略下垂,眼球略内陷,睑结膜、球结膜充血,双侧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正常;左侧瞳孔偏位,不圆,瞳孔膜闭,后粘连,右侧瞳孔圆形,直径约3 mm,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共济运动无异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无感觉障碍;颈无抵抗.人院后化验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检查正常;甲状腺功能检查以及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均正常.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示左侧视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头颅MRI示左眼球缩小,信号异常,左侧视神经T2WI信号增高,左侧颈内动脉C2段局部外凸,符合动脉瘤改变.

  • 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与持续性眼压升高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赵宏伟;胡莲娜;罗灵;刘怡;聂闯;马化文

    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后持续性眼压升高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发生持续性眼压升高的临床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研究、提取资料和方法学质量评估。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分析。结果终纳入9篇临床研究,其中5篇文献指出了抗VEGF药物的眼内注射与术后眼内压持续性升高相关,4篇文献认为无此相关性,这4篇文献中其中3篇有对照组统计分析,MINORS平均得分为22.7(22~24),其他6篇MINORS平均得分为11.5(11~13)。对有对照组统计分析的3篇研究进行资料合并后进行了Meta分析显示:抗VEGF药物注射与长期眼压升高无明显相关性(P=0.55)。结论抗VEGF药物的眼内注射与术后眼内压持续性升高无必然联系。

  • 光动力疗法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军辉;李夏;成静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引起多种眼底疾病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临床多见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伤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如: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疗法、手术疗法等,但都不能彻底治愈CNV,需要重复多次治疗,使治疗费用增加及并发症增多。近年来,联合治疗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目的是减少复发,减少相关并发症。目前,已经有所谓“三重疗法”,甚至“四重疗法”出现,前者即PDT联合抗VEGF和糖皮质激素玻璃体腔注药,后者再加上玻璃体切除术,以增加玻璃体注药的容积和药物的渗透性。但由于玻璃体切除手术损伤太大,故三重疗法临床应用相对较多。尤其是包括PDT、抗VEGF及糖皮质激素在内的三联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光动力特异性封闭CNV,但诱导VEGF和其他炎性因子的释放,联合抗VEGF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则可以取长补短,达到协同作用。从而减少光动力或玻璃体腔注药的治疗次数,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提高视功能。

  • 抗VEGF药物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丁东宏;杨坤

    目的 探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1 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选取40例(40眼).观察组患者采取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佳矫正视力(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BCVA提高人数高于对照组,而BCVA降低人数及并发症发生人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较好,并发症低.

  •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低成本治疗

    作者:雅艾尔;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许多眼科医生一直在努力削减病人的费用,但一些医生也许并没意识到治疗上的等价性,对于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有更便宜的选择方案.美国迈阿密巴斯科姆帕尔默眼科研究所的眼科教授William E.Smiddy博士根据来自多个多中心、前瞻性试验的结果得出结论,一些黄斑水肿病人也许可以通过使用一种比较便宜的方案得到有效治疗,节省费用从40%到88%不等.该结果发表在了《眼科学》杂志上,结果显示,无论是给予相对便宜的玻璃体内激素还是给予费用更高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人工晶体植入患者和视敏度(VA)低于20/200的患者将会得到类似的结局.相反,拥有相对较好视力(VA> 20/32)的患者仅使用了激光治疗,而这些人恰恰需要得到上述相应的治疗.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与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柳林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糖尿病性眼病成为了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很多眼病如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等发病机制都尚未明确,很多老年人由于科普知识不够发现时为时已晚。所以对于糖尿病性眼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尤其关键。本文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早期诊断和新治疗进展作一简要评述。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作者:孙清磊;罗媛媛;宋颖;柳林

    目前全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约9300万,其中增殖性DR(PDR)患者1700万,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2100万,威胁视力的DR患者280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DME现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显示视网膜内、外屏障的破坏等在DME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DME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激光光凝、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玻璃体腔注射、蛋白激酶C抑制剂的应用、玻璃体手术等,但每种疗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联合治疗重复次数少、疗效高、安全性强,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对老年性DME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转移性肾癌的治疗

    作者:谢立平;毛祺琦

    肾癌是泌尿生殖系统为常见的肿瘤之一,全球肾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当一部分肾癌患者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其预后较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明显提高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近年来肾癌治疗出现许多新的选择,文章介绍了转移性肾癌的手术、免疫、化疗、放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治疗的进展.

  •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钱怡文;王志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目前已是西方国家首位致盲原因,在我国老年人中也已成为主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绝大部分因AMD失明的患者系由于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针对新生血管生成的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大大降低患者的致盲率.此外,随着对新生血管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针对新生血管信号传递多个环节的治疗药物,包括以VEGF为靶点的siRNA、VEGF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补体因子、趋化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糖皮质激素等将给湿性AMD患者带来新希望.

  • 玻璃体内注药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作者:李逸丰;魏文斌

    近年来玻璃体内药物注射的发展非常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制剂已成为眼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因此更有必要认真审视其并发症,尤其是眼内炎这一玻璃体内注射严重的并发症.研究显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制剂后眼内炎发生率约0.02%~ 0.09%.危险因素包括注射前危险因素(活动性外眼感染、按压眼睑、较粗注射针头、青光眼、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注射中危险因素(飞沫传播、无菌操作不严格)和注射后危险因素(多次注射)等.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预防的效果尚无定论.

  •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现状

    作者:安喜艳;苏九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与干性AMD相比,湿性AMD病情发展更为迅速,是引起视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主要原因.湿性AMD的治疗主要包括激光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及基因治疗.其中光动力疗法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应用成为近年来湿性AMD治疗的热点,而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药物、放射治疗及基因治疗为湿性AMD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志纯;汪浩

    黄斑水肿是导致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视力下降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治疗方法除传统黄斑格栅样光凝外,还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其中抗VEGF药物因其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但需反复注射以及黄斑水肿复发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抗VEGF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方式以及与其它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为降低治疗黄斑水肿的医疗成本提供新的思路.

  • 糖尿病黄斑水肿OCT中高反射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

    作者:莫宾;周海英;焦璇;张风

    目的 分析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中不同位置的高反射灶是否与视力预后相关,并观察抗VEGF治疗后OCT中高反射灶的变化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3年2月至2016年8月糖尿病黄斑水肿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的患者28例.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在基线及末次访视时,均行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OCT检查.采用Heidelberg Spectralis OCT获得通过中心凹的黄斑区OCT图像,计数所扫范围内97幅B扫描中视网膜各层和玻璃体腔所有高反射灶的数量.平均随访(4.96±1.37)个月.分析不同位置高反射灶数量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主要指标基线及末次随访的佳矫正视力、中心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各层高反射灶的数量、所扫玻璃体腔高反射灶数量与所扫玻璃体腔总面积的比值(RATIO).结果 内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数量为(156.00±118.76)个,外层视网膜为(3.79±5.25)个,RATIO为0.05±0.06.28眼(100%)均能在内层视网膜见到高反射灶,17眼(60.71%)在外层视网膜可见高反射灶.末次随访视力与基线期外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的数量呈明显的负相关(r=-0.506,P=0.006),与RATIO也呈负相关(r=0.462,P=0.013),而与内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的数量不相关(r=-0.163,P=0.408).经抗VEGF治疗后内层视网膜及外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的数量均明显减少,而RATIO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经抗VEGF治疗的糖尿病黄斑水肿中,外层视网膜高反射灶的数量与视力预后呈明显负相关,而内层视网膜内高反射灶数量则与视力预后不相关.

  • 抗VEGF时代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再认识

    作者:李毅斌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糖尿病致盲的主要原因.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是目前治疗PDR的标准方法,但是存在加重黄斑水肿、导致周边视野缺失等不良反应.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可有效抑制视网膜和视盘新生血管,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展示了替代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良好前景.正确认识抗VEGF药物的临床价值,探索PRP联合抗VEGF疗法的模式和方法有助于改善PDR的治疗预后.

  • 从贝伐单抗应用的窘境议医疗管理政策的瓶颈

    作者:徐亮;李建军;游启生

    贝伐单抗(Avastin)和雷珠单抗(Lucentis)是同一公司研发的有效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前者被用于治疗肿瘤,后者被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但前者价格低于后者数十倍.近年的研究表明,两者在治疗AMD等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效果与安全性相似,眼科医师试图用其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但有"超适应证用药"的困惑及风险.本文介绍了国外眼科界对"超适应证用药"的观点、国内执业医师法的相关规定及世界银行建议中国基本药物的仿制药战略.期望人们认识到,医师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有着共同的立场、愿望及风险.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冯桂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继发于多种眼部及全身性血管性疾病的一种难治性眼病,常常导致视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治疗容易出现术中出血、术后严重的炎症反应及滤过泡瘢痕化等并发症,失败率极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高表达,从而引起房水中VEGF含量增加,刺激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形成而发病,近年来随着抗VEGF药物在眼科的广泛应用,将NVG治疗引入了新的领域.本文就抗VEGF药物在NVG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尹玉;刘瑜;谢春红;李福祯;金学民

    目的 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围手术期的护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 总结anti-VEGF玻璃体腔注射围手术期不同阶段的护理职责,观察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218例(305眼)眼内新生血管和黄斑渗出性病变患者anti-VEGF玻璃体腔注射的术后并发症、依从性和术后复诊情况.结果 通过在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加强集中宣教、患者信息核对、药物管理、无菌操作、并发症密切观察等环节,患者表现出较好的依从性,复诊率97.4%,257眼(84.3%)在观察期内完成了3~5次注射.注射后容易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并可以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或经治疗后控制.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内炎、视网膜脱离、晶状体损伤或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 优质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保障医疗安全,进而促进治疗效果.

  • 贝伐单克隆抗体与雷珠单克隆抗体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经济学评价

    作者:李洪超;黎晓新;谢锋

    目的:评价在我国采用贝伐单克隆抗体( bevacizumab )与雷珠单克隆抗体( ranibizumab )治疗新生血管性AMD的经济性。方法成本效用分析。构建了一个Markov模型进行成本效用分析。根据视力定义了3个状态和1个死亡状态,模型周期为3个月,研究时限为10年。对多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在基础分析中,雷珠单克隆抗体组相对于贝伐单克隆抗体组患者平均多获得0.007质量调整生命年( QALY ),但是平均成本增加了79.44万元,增量成本效用比( ICUR)为10923万元/QALY。在所有敏感性分析中,雷珠单克隆抗体组与贝伐单克隆抗体组相比的ICUR均高于248万元/QALY,与基础分析结果一致。结论雷珠单克隆抗体与贝伐单克隆抗体治疗新生血管性AMD给患者带来的QALY相近,但成本更高,ICUR明显高于我国社会能够接受的QALY阈值。与雷珠单克隆抗体相比,贝伐单克隆抗体治疗新生血管性AMD更加经济。(中华眼科杂志,2014,50:426-433)

9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