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长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治疗虹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自花

    虹膜新生血管(INV)又称虹膜红变,是一种并发或继发于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的眼部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视力丧失.引起INV的众多原发疾病中,常见的是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自然病程中45.0%~80.0%的缺血型CRVO发生INV,经干预后2.5%的PDR患者仍可发生INV.INV治疗的传统方法包括周边视网膜冷冻,睫状体激光光凝或冷冻等,但均属于破坏性治疗,且不易控制冷冻或者光凝的范围和程度.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推荐为治疗转移性直肠癌的一线药物,与此同时bevacizumab也被用于眼科治疗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等疾病,并取得明显疗效,为临床治疗INV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我院采用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NV患者,现报告如下.

  • 白内障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联合手术治疗

    作者:荣翱;李雯;牛耘丽;王惠英;朱茜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和晶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切除在白内障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79例PDR,共105眼,随机分2组,术式1组56只眼,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行闭合式三通道玻璃体切除,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式2组49只眼,为经扁平部玻璃体联合晶体切除术,保留前囊、人工晶体植入前囊上、睫状体沟内.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3年,术式1组视力改善46只眼,占82.1%;术式2组视力改善31只眼,占 63.2%,两组术后视力改善眼数比较差异显著(χ2=4.762,P<0.05).术式1组术后发生虹膜新生血管(INV)1只眼,占1.8%;术式2组术后发生INV 7只眼,占14.3%,两组术后INV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χ2=5.835, P<0.05).结论在治疗白内障合并PDR患者中,术式1组优于术式2组,其术后并发症和INV的发生率也明显低,可使大多数患者的视力改善.

  • 超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祁艳华;许利娟;郭志强;范洪雨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临床较常见的难治性青光眼,其致盲率高,一般的手术及药物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疗效,常规的抗青光眼滤过术(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术后容易出血,活动性新生血管也将导致滤过部分阻塞及滤道周围组织纤维增殖,致手术效果差,成功率仅为11%~52%[1].因适当的全视网膜光凝术可使虹膜新生血管消退,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笔者采用超全视网膜光凝术(Extra-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联合巩膜池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2例14只眼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虹膜新生血管大鼠房水中的含量变化

    作者:郭春燕;崇晓霞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虹膜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 of the iris,NVI)大鼠模型房水中的含量变化。方法将清洁级健康10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40眼),乙醚吸入法全身麻醉大鼠,实验1组:经尾部静脉注射孟加拉玫瑰红光敏剂;实验2组:尾部静脉注射孟加拉玫瑰红光敏剂+氪激光光凝Wistar大鼠全部视网膜分支静脉;实验3组:氪激光光凝Wistar大鼠全部视网膜分支静脉;实验4组:空白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利用虹膜荧光造影(iri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IFA)对各实验组大鼠进行鉴定,对NVI动物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采用Miller方法进行分级,对大鼠NVI形成前1天及模型复制后3、7、10、14、21、30 d分别抽取房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房水中VEGF、HGF的含量。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之间不同时间组房水中VEGF、HGF 含量变化,并分析两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单纯应用孟加拉玫瑰红尾部静脉注射和单纯激光的方法不能使大鼠产生视网膜缺血,用尾部静脉注射孟加拉玫瑰红光敏剂+氪激光光凝法可诱导大鼠视网膜静脉阻塞,成功制作NVI动物模型。 NVI模型复制前1 d房水中VEGF和HGF的浓度分别为(15.58±5.85)pg/ml和(22.84±6.75)pg/ml,复制后3、7、10、14、21、30 d二者浓度分别为(17.30±4.80)、(31.83±9.90)、(36.89±11.73)、(57.34±18.55)、(112.03±46.41)、(106.93±52.89)pg/ml和(24.58±7.18)、(36.47±11.28)、(46.27±13.11)、(59.25±15.47)、(90.71±29.91)、(102.08±34.82)pg/ml;VEGF和HGF与NVI形成呈正相关,但二者浓度无相关性。结论大鼠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与其房水中VEGF、HGF含量成正相关,二者在虹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不同阶段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分析

    作者:余梓逵;宋颖;柳林

    目的:评价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对不同阶段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4月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眼科门诊通过视功能、裂隙灯、扩瞳眼底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诊断为缺血型CRVO的患者,根据激光治疗时是否存在虹膜新生血管(INV)将患者分为无INV的A组(34眼)和已出现INV的B组(7眼)。所有患者均接受PRP治疗,并根据病情变化和FFA的结果在随访中予补充光凝。随访6个月~3年,平均(19.3±8.5)个月,观察PRP在减少和预防缺血型CRVO严重并发症及光凝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A、B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RP治疗后, B组患者终的激光次数和总光凝点数均显著多于A组(P<0.05);B组患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发生率较高(P<0.05),但两组间的玻璃体出血(VH)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缺血型CRVO患者在没有出现INV之前进行PRP,终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所需光凝次数和点数均较少。

  • 虹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新进展

    作者:周海英

    虹膜新生血管是继发于许多眼部疾患及全身性疾病的常见致盲眼病。本文就虹膜新生血管的发病,血管造影检查,分期、分级方法,以及视网膜破坏术、光动力疗法、药物疗法、分子生物学疗法等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三联手术治疗伴虹膜新生血管的晚期青光眼临床疗效

    作者:黄胜;何伟;任永丰

    目的 评价三联手术治疗伴虹膜新生血管的晚期青光眼手术特点、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 36例(41眼)晚期青光眼合并虹膜新生血管采用虹膜热凝+虹膜切开+小梁切除术,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虹膜新生血管、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率.结果 36例(41眼)手术成功40眼(97.56%),术前有视力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后39眼虹膜血管新生消退,术后前房积血发生率7.31%,2~5d内吸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晚期青光眼合并虹膜新生血管实施局部虹膜热凝+虹膜切开+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晚期青光眼合并新生血管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以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 应用verteporfin的光动力疗法治疗兔虹膜新生血管的效果观察

    作者:栗小丽;金学民

    目的 建立兔虹膜新生血管模型,观察以verteporfin为光敏剂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兔虹膜新生血管(iris neovascularization, NVI)的效果.方法 应用前段缺血法建立新西兰白兔NVI模型,以verteporfin为光敏剂,以689nm二极管激光行PDT治疗,同一眼分治疗区和对照区,每组3眼,用虹膜荧光造影(iri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IFA)、光镜、电镜观察治疗后1d(3眼),1周(3眼),1月(3眼)虹膜新生血管改变.正常眼(3眼)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IFA显示PDT治疗后1d及1周治疗区NVI闭塞,治疗后1月治疗区有新生血管重新出现.光镜和电镜显示治疗区1d及1周NVI明显消退,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T治疗后NVI周围细胞和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 以verteporfin为光敏剂行PDT,可有效治疗兔虹膜新生血管(NVI),但疗效不持久.

  • 虹膜新生血管行泛视网膜光凝术后高眼压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陶绍武;崔凤肖;柳洁平;付艳广;张改秀

    虹膜新生血管患者中,有90%可引起青光眼,即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常规的滤过性手术治疗,术中极易发生前房积血,滤口血凝块阻塞及滤道周围组织纤维增生,手术效果差、成功率低[1-2].我们将102例虹膜新生血管患者先行泛视网膜光凝,术后高眼压者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 视网膜母细胞瘤误诊Coats病一例

    作者:王巍;王毅;李月月;黑砚;于秀婷;苏帆;肖利华

    患儿女性,10岁.因"左眼部肿物2月余,逐渐增大",于2010年1月4日来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就诊.患儿2009年2月偶然被发现左眼视力差,外院就诊时检查:左眼视力眼前手动,眼压30 mm Hg(1 mm Hg=0.133 kPa),虹膜新生血管,瞳孔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玻璃体絮状混浊,视网膜全脱离,大量视网膜下出血.

  • 双侧眼部缺血综合征一例

    作者:刘瑄;黎晓新

    患者男,57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阵发性头痛、晕厥10个月.发作时伴有一过性黑及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自行缓解.近2周症状加重.于2000年12月21日来本院就诊.患者曾于4个月前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双眼虹膜新生血管,双眼视网膜缺血病变.于外院行双眼视网膜光凝治疗,但视力仍继续减退.既往史:1990年患鼻咽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曾于颈部行放疗痊愈.患者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史.体检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左眼指数/2尺.眼压(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定):右眼16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8 mm Hg.右眼球结膜充血;虹膜纹理清,可见新生血管;瞳孔对光反应极迟钝;晶状体混浊.左眼球结膜充血;虹膜纹理欠清,可见新生血管;瞳孔缘色素上皮外翻,瞳孔对光反应消失;晶状体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乳头边界清,色淡,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视网膜动脉粗细不均,静脉纡曲扩张,部分呈节段状,动脉∶静脉=1∶4;后极部视网膜散在微血管瘤、点状出血及少量黄白色渗出,下方及周边部视网膜可见激光斑.

  • 前节缺血致实验性兔虹膜新生血管模型

    作者:刘敬花;卢海

    目的 应用前节缺血的方法 制备家兔实验性虹膜新生血管模型,观测其眼压波动、眼前节特别是虹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对35只家兔的右眼行上、下直肌离断加涡静脉阻塞手术,用数字表法随机取30只家兔为第1组,从术前2 d及术后每天测量眼压、裂隙灯观察至术后25 d处死.眼球摘除后行HE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余5只家兔为第2组,从术前2 d及术后每天行裂隙灯观察,至术后第9天处死,摘除眼球做组织学观察.左眼均作为对照仅测定眼压、裂隙灯观察及眼球摘除后光镜下观察.结果 术后眼压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终稳定于低眼压水平.裂隙灯下虹膜新生血管于术后4~6 d开始出现,术后9 d时明显,此后逐渐消退.HE和CD34染色显示2组家兔的实验眼均可见纤维血管增生膜堵塞房角,虹膜表面可见新生血管,术后25 d组织学可见睫状体明显萎缩,术后9 d睫状体以出血坏死为主,2组视网膜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利用上、下直肌离断加涡静脉阻塞致前节缺血方法 制作的实验性虹膜新生血管模型操作简单、廉价实用、虹膜新生血管出现率较高.

  • 虹膜血管造影用于缺血性眼底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宇平;岑志敏;钟丘;刘浇艺;刘水;朱晓伟

    目的 通过虹膜荧光造影(IFA)联合眼底荧光造影(FFA)检查新生血管,将NVI的检查结果与裂隙灯检查结果对比,探讨IFA在NVI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实用方法.方法 选取缺血性眼底病患者59例82只眼,均行裂隙灯检查并拍摄彩色虹膜照片,同时进行虹膜及眼底造影检查,存储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裂隙灯检查可见NVI者9眼,IFA均可见荧光.裂隙灯检查未发现NVI者73眼,其中4眼IFA可见荧光.结论 IFA能更早、更敏感地显示NVI的形态,部位及范围,对NVI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疾病随诊有应用价值.IFA联合FFA同步检查眼底及虹膜,避免漏诊NVI,方便实用,值得推广.

  •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治疗PDR研究

    作者:丁艳平;刘淑琴;陈辉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玻璃体手术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较为主要的致盲因素,与此同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通常还会并发出现白内障,进展成熟快[1]。所以,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较为必要的,本文对两种不同联合术式治疗60例PDR(73只眼)患者后其INV发生、并发症、视力恢复等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6例疗效分析研究

    作者:樊会霞;刘玉新

    目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评价其对虹膜新生血管(NVI)消退和眼压控制的作用,可作为全视网膜光凝的辅助手段,减少活动性a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36例(36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均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的青光眼,采取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结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以及部分行复式小梁切除术,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N V I消退程度、眼压控制情况和视力提高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分别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随访,所有病例虹膜新生血管均完全消退,视力和眼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眼痛、头痛症状缓解。结论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VI患者,对NVI消退和眼压控制起到一定作用,同时提高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加快了玻璃体积血的吸收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消退,降低PDR的严重程度。但这一作用具有时间局限性,需要反复进行雷珠单抗注射以维持疗效。

  • 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作者:姚志;王广美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常由广泛累及眼后节的缺氧或局部性眼前节缺氧引起,以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分支静脉阻塞或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为多见,是一种较难治疗的致盲性血管疾病相关性青光眼,用一般抗青光眼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在近年来较多的研究证实,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对消退虹膜新生血管并进一步控制眼压有明确的疗效[1].

  • 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研究

    作者:林朝斌;吴晓民;朱梅红;林金泉;庄国斌

    目的 采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评价其对虹膜新生血管(NVI)消退和眼压控制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2例(22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行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IVB) 2.5 mg/0.1 ml.对伴有虹膜前粘连的NVG患者,除了进行IVB,同时还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上述操作后的患眼,都尽可能早地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NVI消退程度、眼压控制情况、视力提高程度和滤过性手术成功与否.结果 进行IVB后的第2个月,所有患眼的NVI消退;第4个月,6例(27.3%)再次出现NVI,而第8个月时16例(72.7%) NVI复发.平均IOP从(42.93±5.61) mm Hg分别下降到(19.93±3.83) mm Hg(第6个月)和(16.72±1.91) mm Hg(第12个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率达70%.19例(86.4%)患眼视力提高,分别从术前的(0.10±0.08)提高到术后的(0.15±0.12).结论 IVB治疗NVG患者,对NVI消退和眼压控制起到一定作用,同时提高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但这一作用具有时间局限性,需要反复进行IVB以维持疗效.

  • 显微内窥镜下超全视网膜光凝治疗虹膜新生血管探讨

    作者:李玉涛;张怀强;赵霞;刘淑伟;王怡兰

    目的 探讨眼显微内窥镜在玻璃体切除术后虹膜新生血管超全视网膜光凝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16例16只眼玻璃体切除术后虹膜新生血管在内窥镜下行超全视网膜光凝的临床资料.选择玻璃体切除术后,术中行部分视网膜光凝.病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6只眼、视网膜血管炎2只眼;10眼人工晶体眼、6只眼无晶体眼,瞳孔难以散大;2只眼眼压高,14只眼正常;虹膜新生血管Ⅰ期14只眼、Ⅱ期2只眼.三腔内窥镜进入眼内进行视网膜超全光凝.对比观察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眼压、视力变化及并发症出现,随访3月至3年.结果 15眼1次超全视网膜光凝术后3个月虹膜新生血管消退,1眼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压术后恢复正常,视力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未见虹膜损伤、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超全视网膜光凝是治疗虹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手段.玻璃体切除术后人工晶体或无晶体眼瞳孔难以散大情况下,显微内窥镜下的眼内视网膜光凝是可靠选择,可作为眼外视网膜光凝的有力补充.

  • 伴有虹膜新生血管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预后观察

    作者:徐军;张彦来;马凯;刘宁朴

    目的 探讨伴有虹膜新生血管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2~2006年因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住院病例,选择其中随访1月以上的病例入选,对术前伴有虹膜新生血管(INV)的患者记录其临床病程、糖尿病分型、年龄、性别、术前与术后视力、晶体状况、手术方式、PRP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眼压和INV变化情况等并进行总结.结果 其中随访1月以上的病例242例288只眼,长随访时间60个月.患者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3.5±10.4)岁.在入选的242例患者288只眼中,有8例8只眼术前发现INV,其中4只眼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在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光凝术后,INV均有不同程度减退,大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其中7例INV消失,1例随访期内未见INV消失.在随访期间,4例NVG患者眼压均药物控制(<21 mmHg).随访期间,5例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2例视力不变,1例视力下降,所有病例术后视力均在0.02以上.结论 及时的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光凝有可能促进糖尿病性INV的消退,并使NVG的眼压得以控制.

  • 虹膜黑色素细胞瘤1例

    作者:李丹;李弘;李秀昆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因"右眼视物模糊10余天"于2010年4月21日入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 0.1,矫正无提高,眼压56 mmHg,眼睑正常,泪器冲洗通畅,无分泌物,指压泪囊区无分泌物,结膜混合充血,程度(++),巩膜无黄染,角膜雾状混浊,前房深,Tyn(+),虹膜纹理不清,表面可见大量散在黑色色素沉着,未见虹膜新生血管,5点至7点位可见灰褐色肿物,瞳孔圆,直径6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无瞳孔粘连,晶状体:自然瞳孔检查,无明显混浊,前囊膜表面可见大量棕色色素沉着,眼底不能窥见.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